西周「共和」究竟是怎麼回事?
從小就聽說是周公和召公聯合執政,但周厲王已經西周的第十代王了,這兩位肯定不會是建國初的周公旦和召公奭,是繼承了他們名號的後代嗎?但據《魯周公世家》和《燕召公世家》里記載,當時兩國的國君魯孝公和燕頃侯並沒有參與執政。如果是繼承這兩個名號的周王室貴族,為什麼又沒有關於他們的記載呢?
另外不是「共和」而是「共伯和」的說法,那又為什麼沒有這位「共伯」的記載呢?這段歷史究竟是怎樣的?當今史學界對這段時期的研究有沒有什麼進展?各位有沒有聽過什麼有趣的說法呢?望解答,共探討。
謝楊露賓、張飛知友邀。關於這一事件,眾所周知是有兩種爭議看法的,就我個人而言,我是共伯和說法的持論者,而非周召說的持論者。共和行政,就是國人暴動暴亂過後,各方面力量權衡,推舉位在今河南輝縣的伯爵國共國國君和,臨時性署理國政。《古本竹書紀年》:「共伯和干王位」,《清華簡?系年》:「龔伯和立。」龔者,共也。共的地望,在今河南輝縣。主要的經過是:國人暴動發生後,共伯和入朝主持政務,穩定危亂時局,待厲王去世,社會秩序亦已恢復正常以後,共伯和主動退位,周宣王即位,共伯和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國家。相關的爭論足夠多,意見也不少,前面幾位知友都有談及,重複的內容我不再多言。我持此論,主要是從最基本的詞義角度入手,「共和」作為一個雙聲詞,在古漢語中再無用處,只於此處出現,似乎是很蹊蹺的。古漢語中雙聲詞本來就極為罕見,且細究共和一詞的結構,共者同也,尚無問題,行政為動詞,此處和者何解?查古漢語其義,較接近者如調和、和解二義,似都不切。若以現代「共和」之義作整體而生拉硬扯,則竊以為更為不妥。且,「共和」之事,似於寡頭政治之結構,與中國古代一貫政治哲學,大有悖逆。如果周召之事真切,則其為中國至為重要的政治制度,則後世當屢屢談及。而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後世每每效「禪讓故事」、效「周公故事」、效「挾天子以令諸侯」故事,「共和」以至於1912,似再無所青睞。其原因,我以為是其體制自身自中華文明源流而言便不合於我們的政治哲學。至於司馬遷之記載,我想是受了周初周召二公濃重的克里斯瑪效應的影響吧,試想,各諸侯國間的大國,縱其春秋戰國兩季五六百年,英明之主也是兩隻手能數的過來的,而厲公時期,周、召二公又同時以「力挽狂瀾」的姿態登上歷史舞台,其文學色彩似乎顯得濃重了一點。當然,這樣的推想非治學之術,聊提供一種說辭,以供大家的進一步思考罷。
先佔坑。如有錯漏,請批評指正。
首先,此周公非彼周公。周公是一個爵位,就是說,周公旦一脈的繼承,都叫周公,所以準確地說,你所言的周公是周公旦的子孫。
太晚了,我明天起來補吧。據說共伯和就是衛武公。
「共和」是「國人暴動」的結果。
「國人暴動」實際是西周部分世族反厲王的運動,反厲王的原因是厲王在集權。1.厲王之前的一百多年,井氏、益氏、榮氏世代是王朝的最高官員,王室衰微,王權非常有限。以下事例可以說明世族權力的強大:
a一些周王冊封、調停的命令竟然要到大族的宮室和宗廟頒布b一些重大事項竟然沒有周王參與,幾個世族就決定了c南方反叛幹掉了王朝的正規軍(西六師、殷八師),井伯帶領自己的家族武裝就平定了叛亂2.傳統上認為厲王是暴君的典型,但是暴君的典型表現僅僅是「專利」與「誹謗」。「專利」與「誹謗」是集權的措施。厲王加強王權:
a策命只在王室宗廟或離宮舉行
b進行對外戰爭,掌握軍權c提拔小貴族、重視外服諸侯對抗士族d專利,加強王室的財力3.國人其實大多依附於權貴,單靠國人是無法驅逐厲王的。即使不是世族直接領導了國人,至少也是默認。史記中記載對國人暴動的記載「公卿懼誅而禍做」(世族害怕被厲王誅滅而驅逐厲王)
4.結局。宣王上台後繼續厲王的政策、加強王權。那些百年公卿(井氏、益氏、榮氏)都被滅亡、土地被分配。厲王時期的「小人」得到重用。
參見:西周金文。
ps。共伯,可能是井伯。井伯比厲王有實力的多。所謂的國人大多是井伯和益伯的手下(西六師由國人構成,井伯和益伯掌控師氏)關於周公和召公的情況,其實是這樣的。
周初封雞蛋於魯,封姬奭於燕。二位沒有就國,分別讓自己的兒子去就國,於是雞蛋的某兒子成為魯國開國君主,姬奭某兒子成為燕國開國君主。二位自己,留在朝廷當卿士,稱為周公蛋和召公奭。周公和召公的爵位世襲,雞蛋和姬奭的其他子孫繼承了爵位,於是周、召成了幾內諸侯。所以厲王時期的周公腚和召公唬是雞蛋和雞是的直系子孫,和魯、燕的世系沒關係。至於共伯和的說法 … 1. 史記高於一切,竹書記年什麼鬼 2. 共國是啥?和是誰?3. 朝廷卿士里有兩個公,輪得到一個伯代行天子事?
在禮法被玩爛了的鎬京,我覺得還是周公召公聯合攝政的說法比較靠譜。個人觀點。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學者傾向於共伯和攝政一說,他們的論據長篇大論我還沒仔細看,你可以去搜一搜有關文章,心裡有個底,但別妄下結論最新的清華簡裡面的史書《系年》明確記載:
至於厲王,厲王大虐於周,卿李(士)、諸正、萬民弗忍於厥心,乃歸厲王於彘,共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宣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於宋(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承認清華簡為真的話,那麼這個記載明確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共伯和的確是一個西周末年的貴族,並且曾經入周王室暫代天子之位。太史公沒有見過清華簡,他所說的周召二公共同執政估計是誤解了。參考:
http://www.xzbu.com/4/view-6046946.htm其實王位懸缺,由西周王廷中聲望最高的周公、召公執政,也不失為一種可能。竊以為召公的地位,可能僅次於周公,在武王時就是太保,與周公並列三公。當然在西周封建制度之下,地位最高的還是宋公、杞公等上公,而周公的爵位似乎並不是公爵,只是因為在朝廷中當太師所以稱公。
推薦閱讀:
※有沒有好的介紹先秦時期的書推薦?
※如何評價周厲王,真是暴君,還是一個希望加強王權,限制貴族利益變法的失敗者?
※彭陽發現大型西周諸侯王墓葬群,有怎樣的意義?
※周朝諸封國國名的含義與緣由是什麼?
※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及秦的篆文,互相是傳承關係還是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