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互聯網不創造價值」的觀點?

考慮到原答主修改了觀點,刪除引用。

希望大家僅僅只是針對觀點進行討論。


商業(貿易) 帶來實物流通, 金融帶來貨幣(通用交易品)流通,而互聯網帶來信息流通, 流通必然帶來價值

,就好象 A 在甲地挖鐵礦打鐵,B在乙地種地,A需要糧食,而B需要工具,中間的流通就創造了價值。

但這種流通,交換,並不直接生產或者採集到生產資料的方式,必然會因為信息/資源持有不對等產生欺詐,過度扼利造成價值負面增長的活動,雖然只佔一部分。

比如囤貨投機(貿易)比如 龐氏騙局(金融),互聯網的嘛,大家應該見過不少了。


首先要對「價值」有一個公認的定義:

凡是能夠增加人的「效用」的事物,就定義為「有價值」。

而互聯網的功能,用精簡得不能更精簡的描述來形容,功能有二

1,連接了人和人(純粹的人與人的鏈接)-- 如微信,如知乎,如線上會議

2,連接了人和資源(可以是通過人來連接資源)-- 如所有電商

而這裡所說的「資源」,既可以是產品,也可以是服務

對於1,互聯網當然創造價值,形式有二:

1.1,純滿足人與人更密切交往的需求 -- 這是人的核心需求之一,與「效用」直接掛鉤

1.2,通過促進人的聚集,創造更多更新的資源

對於2,互聯網也創造價值,形式也有二:

2.1,讓已有資源能更方便更動態地分配到有需求的人身上

2.2,挖掘創造人的更多需求,從而促進更多滿足這些需求的資源來

以上是標準小清新式的回答。正確否?當然正確。

--------------------------------------------------------------------------------------------------------------------------------------------

以下是在當今和未來科技環境下,圍繞我朝國情的具體觀點。。。

目測人類在短時間內尚無能力搞定以下三個黑科技

1,低成本受控核聚變

2,低成本高能量密度電池

3,可實質代替諸多現實需求和體驗的虛擬現實技術

於是,傳統的「資源」 -- 基於物的產品和基於人的服務 -- 依然是滿足和提升人們「效用」的核心要素。於是一個經濟體的所謂「成功」,即經濟體內大多數人的「效用」的長期穩定滿足和提升,本源依然是取決於這個經濟體生產「資源」的能力

而分割線以上提到的互聯網價值的四種表現形式中,只有1.1是純粹架空「資源」而獨立存在的,而剩下三種的本質其實都是圍繞「如何創造和分配資源」來展開的。

而在這三種表現形式中,「互聯網」與「資源」之間的關係都可以描述為:

沒有「互聯網」,「資源」依然可以被創造和分配,僅是效率會降低;但沒有「資源」,「互聯網」的獨立存在卻沒有任何意義。即人們常說的,「1」和其後面跟著的「0」的關係。

但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在我國這麼一個遠未完成工業現代化、服務標準化、商業契約化、科研乾貨化等等的純發展中大國里,最有精力、活力、創造力的一代年輕人中的主力,都不假思索地投身於泛互聯網大潮中,像極了一個連妹子都從來沒追過的毛頭小夥子就已經研究預備了一大堆計生和情趣用品的觀感。

所以,考慮到當今和未來的人類科技發展,結合2015年我國的國情,我們年輕人在「互聯網浪潮」中能去靜下來思考一下「互聯網不創造價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含義,個人覺得於國於己,都大有好處。


有些人啊,知識結構還停留在幾百年前,覺得價值就是鍋碗瓢盆。經濟知識僅限於,五塊錢買的木頭,做成木棒只能賣六塊錢,否則就是黑心人,要拉去開水燙死。


記得十幾年前,我第一次在某報紙上看到一句話叫「要促進遊戲產業的發展」。當時的我非常震驚:遊戲,創造什麼價值?居然還算得上個產業?國家還促進它發展?它難道不是純精神鴉片么?

同理,當時的我也不理解美容時尚產業創造什麼價值,不理解奢侈品行業創造什麼價值,對所有不生產實物,或者是產出那些明顯超出普通人需求的物品的產業,我都不理解它們創造什麼價值。包括那個時候剛剛開始啟動的房地產業,我也會覺得為什麼不把這些資金投入製造業,實體經濟,這些更創造價值的產業呢?

想這些問題時候的我,剛剛上大學。我那時每天有十塊的生活費,僅僅夠三頓吃飽。

可我還是會經常少吃一頓早餐,或者中午少吃一塊大排,省下來錢去網吧上網。那時候上網兩塊錢一小時,一個大排,換一個小時的上網時間。我用這一個大排的錢去天涯上看帖,去QQ上找姑娘聊天,雖然我餓著肚子。

因為我心裡覺得我這兩塊錢花在刷天涯上,比我多吃塊大排更加高興。

後來畢業了我買房。我覺得我看五十寸還是四十寸的電視,用蘋果手機還是國產手機,跟我想要一個良好居住環境的想法比都不值一提。我願意每個月少花點錢在別的上面,背上貸款去買一套房子。

是的,在我收入固定的情況下,我當時就覺得把錢花在改善居住條件下最讓我開心,對我而言最有價值。

然後,我開始有點明白什麼叫價值了。在我心裡,一個東西有多少價值,取決於它能滿足我多少的慾望。換言之,一個東西有沒有價值,有多少價值,要看它能不能讓人覺得爽,有多爽。

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互聯網是否創造價值。

或者換個說法,滿足人基本生存需要以後繼續發展的工業和農業,和不生產實物的第三產業,是否創造一樣的價值?

我的回答是,在滿足基本生存後,所有的產業都只是在滿足人日益膨脹的慾望。在這個層面上,所有的產業都在創造價值,而且是同樣的價值。

這就好比一個清晰度高的電視機能讓我看著高興,一個跳著性感舞蹈的美女也讓我看著高興;開輛汽車出去兜風讓我高興,和兄弟們在網上跑幾局賽車也讓我高興。

一個東西能滿足我多少程度的慾望,得看我願意為它支付多少錢。

一種東西有多少價值,就看它在世面上值多少錢。

嗯,就是這樣。


this is bs.

互聯網極大降低信息交流成本,提高信息交流效率。帶來的結果就是生產資源配置的優化,從而大幅度增加資源轉化為價值的效率。

實際上帶動前兩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發電機、電報、電話和流水線都是通過提高資源的價值轉化率來產生價值的。

來值乎問我問題


這是安全錯誤的觀點。

互聯網使人沉迷,導致信息焦慮,視力受損,給心理諮詢和眼科治療留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互聯網不創造價值,創造增值。


以前不有人認為商業也不創造價值,工業農業才更重要,一樣的道理


創造價值有兩個步驟,生產和交換,只生產不交換那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能用來交換的東西無外乎,物質,能量和信息。

對應的三個行業是,運輸,能源和通信。

物流運輸業是提升物質交換的效率,電力天然氣等能源行業是提升能量交換的效率,而通信業是用來提升信息交換的效率。

互聯網本質上屬於通信業,底層基礎設施是基於數據包交換的通信網路,我們通常認識的互聯網產業其實是構建在通信網路上的應用。

這就可以類比於零售業是構建在運輸業之上的應用,家電業是構建在電力行業上的應用。

你能說零售業和家電業不創造價值嗎?還是運輸業 電力業不創造價值?


提高效率也是價值的一種表現。


第一、請不要把互聯網和金融一起比較價值。

第二、我製作了一個網站,可以幫助人們更段時間內獲得知識,這算不算價值?

第三、如果你說這不算價值,問題就變成了虛擬物品有沒有價值。

第四、那麼就問,一本存放了永樂大典的碟片有沒有價值?

第五、如果你說這個碟片的價值只是碟子本身的價值,那麼書是不是也只是紙的價值。

第六、那麼,寫書的也沒創造價值。

金融和互聯網創造價值不一樣。每個人都能從互聯網中獲得東西,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從金融業獲得東西,這就是我理解的不同。


基本上算是文字遊戲,而且是句廢話,能創造價值的永遠是人自己。

互聯網類似於,買輛車,它不會創造財富,因為它不會自己印鈔票出來,轉手賣掉也不太可能比原價更高(二手車,當然如果有一些倒賣和操作則屬於個人行為,創造價值的依然是人自己)。

但,畢竟有它快多了,也方便不少。


首先,各位要搞明白,創造和產生的區別如同發明和製造的關係基本一致,我們才能往下說。

我原文中多次提到,互聯網不創造價值的本意是:互聯網作為第三產業,只是盤活存量,信息的交換沒有產生新的增量。大大提高了第一第二產業的生產效率,金融業也是如此。不創造價值,並不是不產生價值。第二產業服務於第一產業,帶動第一產業以倍數級發展,第三產業服務於第二產業,以指數級帶動第二產業發展。不要沒看我的原文就在這裡曲解我的原意,好嗎?像上文中某人舉到的三個例子,滴滴打車,的確降低了空駛率,但是如果你認為創造價值是指的減少空駛率,只能說我們在語義的理解上有偏差,但是實際上這中間產生新的增長點了嗎?(剩下兩條我也就不反駁了。)

我原文中多次加粗提到,互聯網絕對不能獨立於傳統產業之外獨立產生新的價值增長點,並且指出了互聯網行業中的泡沫,拋出的觀點是要互聯網重新審視自身發展中的問題,沒成想所有人都揪住不創造價值這幾個字不放了,敢問,你們做個app,做個網站,能完全獨立於線下嗎?現在互聯網的幾大模式,電商,O2O,哪怕是個官網,你們哪個獨立於第一二產業產生增長點了?沒有淘寶有地攤,沒有餓了么有外賣的宣傳單。你們誰有完全能獨立於線下的模式我到願聞其詳。

我在上一篇的原文中都沒提到程序員三個字,只提到有些產品,運營工資虛高,整個行業浮躁,大家都在講故事忽悠投資人,這難道也不對?整個國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互聯網不能獨善其身,正好趁此機會擠一擠行業中的水,讓一些賺快錢的所謂創業者出局,讓行業健康發展,結果很多人把我噴的一無是處,難道我戳中了你們的痛點?

早在2012年,支持「泡沫論」觀點的美國Broadsight科技諮詢公司創始人阿倫·帕特里克(Allen Patrick)曾為互聯網泡沫擬定了10條「確認標準」,不管是不是對,起碼1999年年互聯網泡沫是這樣,而且他認為今天和當年很像:

1.大公司為收購新事物埋單;

2.有人預警泡沫產生;

3.科技公司的前僱員創業時會沒有任何理由地獲取投資;

4.為了創業公司,會有大量投資基金公司逆向誕生;

5.公司僅憑PPT介紹就可獲得資助;

6.MBA們紛紛離職,自己創業;

7.出現大市值公司上市;

8.銀行為新事物炒作市場,開設創業基金,將養老的錢投到裡面;

9.計程車司機開始向你建議買此類股票;

10.受寵的新生事物開始購買傳統公司。

摘自 張朝陽、陳一舟、李開復……這些人都在說,互聯網泡沫來了!

而且當這個行業脫離實體極具產生泡沫的時候,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也會越加的瘋狂。某些培訓班呆了3個月出來張嘴就要10K,但是沒有人能夠他的水平是否真的到了一萬這個水平上(這也歸咎於行業泡沫時,確實很稀缺從業人員,人員的工資也會隨者市場變化。)所以導致行業之內魚龍混雜,出現了一大堆什麼都不懂的PM,運營,推廣。一個啥都不會的新媒體推廣,來我們公司要到10K之後,覺得自己屈才了,轉頭跳到另一家創業公司,要到了15K,我試問,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們,你們從10K走到15K需要多少年的積累。這不僅讓我們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很浮躁,甚至到了幾個月不漲工資就要離職的地步,更讓行業之中充滿浮躁之氣,曾經一度,我們公司也浮躁的很,看著別人張嘴幾千萬的拿融資很是著急,彷彿我們不去騙錢錢都被騙走了。但是我們挺過了最艱難的浮躁時光,現在公司自己的盈利已經可以養活我們自己。不需要再去講故事騙人來賺錢。我們算的上最艱難的嗎?但是和我們同樣努力,同樣辛苦的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們,卻拿不到應該匹配的上的薪資,甚至苦苦掙扎。一起仰望著各路互聯網CEO們你方唱罷我登場,你3000萬,我5000萬的到處拿錢。是時候吹破這些泡泡了,不能讓這這些吹貨毀掉整個行業。

本人才疏學淺,本來上知乎以來是希望學到更多的知識,不是來爭口舌之快,為了避免無意義的撕逼,關閉評論。如果能基本同意我上文中的觀點,指出我的錯誤的,請私信給我,感激不盡。


是這樣,要討論這個問題要先確定「價值」是什麼,否則就是雞同鴨講

在政治經濟學中,「價值」有明確含義「使用價值是分開的;它只同人為之付出的一般等價社會勞動時間有關。也就是說如果社會上生產一件商品平均需要勞動者5小時的勞動(包括生產原材料所消耗的勞動者的時間),那麼只要是同等質量的商品,無論生產者花1小時還是10小時,生產出的價值是相同的

而西方經濟學的論域中,「價值」實際上等同於政治經濟學中的「使用價值」。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使用價值是這種商品作為「物質」材料具有的,滿足人的需要的有用性。同一件商品,具有相同的價值,但是有可能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

比如同樣是一瓶水,對那些不需要的人來說沒有「價值」(實際上指的是沒有「使用價值」),而對那些口渴的人來說確具有很大的「價值」(同樣指的是「使用價值」)。而價格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不同個體對商品的「需要」和商品生產過程中的耗費的成本(可以等同於人總共為止消耗的時間)之間的折衷。

下面來談談創造價值的問題。首先政治經濟學語境中的「價值」的創造難度遠比西方經濟學中的高。對於西方經濟學來說,如果一個人挖樹的時候發現了一堆金條,他就「創造」了「價值」;而在政治經濟學中,這種沒有投入勞動的物品(注意!不是商品也不是產品!)沒有任何價值。一個自然界中存在的物品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對它投入勞動,使他對人有用,它就變成了產品。如果人們把這些產品交換出去,換來貨幣或者其他產品,我們就叫他商品。

我們可以看出,互聯網行業中那些單純的信息交流對於使用者是有極大的使用價值的,但是我們很難分析出其價值量的大小。從信息提供者的角度看,一條信息,發給一個人和發給13億人的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沒有本質的差別,但他所帶來的總效用卻有著極大的分別。由於計算機時代複製成本的極大降低,是互聯網行業產品的邊界成本近乎於零。一個APP的編寫,只需要對不同的平台各編寫一個就好了,給多少用戶下載它的成本幾乎不發生改變(找推廣和引流的除外)。


社會財富,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這個問題,好像和互聯網、價值無關。

但是,社會財富本身就是價值的最大集合。

社會財富的原動力,在於人們的需求。

人們需要更好的一切,更多的一切。

另外一面,是滿足人們的需求。

滿足了,社會財富就創造出來了。

互聯網能更大限度地創造人們的需求。

靠的是信息的傳遞。

看網路,底層人知道了汽車、房子和更美好的生活。中產知道了什麼叫奢華。土豪明白了什麼是格調。富豪學會了社會責任。

而網路加速了知識,這個根本生產力發展的介質的傳遞乃至聚合。

唯一不夠用的,就成了人們所有的時間。


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首先界定價值的內涵和價值的表現形式。再一個要明確這裡的「互聯網」包括什麼?

從經濟學角度,有一種說法是,價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現實生活中商品就包括價值和服務。

至於表現形式,從物理特性看,價值包括有形價值和無形價值;從產生方式,有直接價值和間接價值。

「互聯網」只是技術?還是產業?是純粹的互聯網平台、APP(比如直播平台),還是包括依賴於平台和APP的外圍企業和個人(比如直播網紅)?我認為包括外圍的企業和個人。

那互聯網是否產生價值這個問題就比較好回答了?

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無數優秀的內容每時每刻都在互聯網上產生,供網民享用,雖然是無形的,但背後凝結了內容生產者、編輯者、運營者的勞動。

互聯網更是服務的創新高地和連接器。首先,由於開放性和跨界性,互聯網產生了很多新業態、新模式。電子商務、網路直播、互聯網金融等等,無一不是解決了大量就業、服務了大量人民群眾。

其次,互聯網雖然不直接生產、製造有形的物品,但它極大的提升了生產效益、壓縮了中間環節、減少了不必要耗損、提升了產品流通效率。互聯網連接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供需信息可以更加透明和高效的在產消兩端對接。

由於能夠把握市場的消費需求,就不用過多擔心產品積壓,尤其是解放了受保質期限制的產品。

由於能夠掌握全流程生產資料情況,減少了庫存積壓,提升了生產要素流通效率。原來需要一年才能消化完畢的產品,現在通過優化銷售渠道和產業鏈,半年就消化完了。

互聯網是廣義的互聯網,價值是廣義的價值。

就不難回答這個問題了。


價值的體現是以人為本的,有需求就有價值。

是否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機器」,也是沒有價值的。

是否認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電氣」,同樣也是沒有價值的。

手工-&>蒸汽機-&>電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

它們的發展的遞進的,是以上一個為基礎的。它們的價值在於提高了生產力,增長了經濟,造福了人類。

互聯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個產物來說,它提高了生產力,它促進了經濟,它方便了人類的生活。

舉個例子:以前你聽歌要播放器,要買磁帶。你看電影要買DVD播放器,要買光碟。現在只需要一個app就可以搞定了。

錢省了,物料節約了,你爽了,這不就是價值嗎?


現代社會之所以稱作信息社會,正是因為社會創造的財富約有 2/3 是通過交換信息而使原有資源得到更充分利用而獲得的,而直接從生產中得到的財富反而只佔總財富的 1/3。

如果人和人能發現社會上存在的某種浪費,並且能想辦法避免這種浪費,那麼他就能從節約的金額中得到一部分。

社會的經濟發展不是朝大而全的企業組織去發展,而是朝盡量降低交易費用的方向去發展。

摘自 茅於軾 《生活中的經濟學》


知道重農輕商是怎麼回事么?


本身不創造價值,但是減少交易成本。創造價值不等於賺錢。


推薦閱讀:

為什麼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已經被證明有缺陷,但各國政府的經濟政策仍然願意使用它?
市場價格一定是合理價格嗎?
一個三四線人口30萬左右城市,煤炭行業低迷,地產和全民放貸導致經濟停滯,沒有任何規模化產業,如何破解?
奢侈品定價的依據是什麼?

TAG:互聯網 | 商業 | 經濟學 | 互聯網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