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一下大多人對連麗如先生的偏見或不喜愛是從何而來的?

之所以用偏見是因為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電台中午播連先生的三國我爺爺就打開聽(雖然他好像什麼都聽)漸漸的我就被吸引了,簡直到了無法自拔的地步。可以說因為連先生讓我愛上了評書這門藝術。後來我也陸續聽了各種大家的評書,依然覺得連先生說的很好(雖然帶著主觀意識,但也不會覺得說像很多朋友說的聽不下去之類的)至於為人我不甚了解,只見過怹兩面,感覺很平易近人。希望有了解的朋友能講一下自己的看法


聽過「劉蘭芳進北京,連麗如闖關東」沒,沒聽過可以百度

這老太太吧,嘴碎,沒事念叨門戶那點事,心窄。上面那段書,她想講的是劉蘭芳紅了以後到北京擺譜欺負北京藝人,我聽到的是北京藝人合夥欺負外地人,劉蘭芳不說大人大量宰相肚子能撐船,起碼來說,對連麗如不計前嫌。藝人之間互相不服氣誰都理解,到連麗如這就是別人都是大鼓白就我和袁闊成是評書,袁先生退休多少年早就不說了,她怎麼不說全中國就她一個人說書呢

門戶啊輩分啊這些事情,你什麼時候看見袁先生把這些當寶似的拿出來講,袁先生的學生田戰義講過袁先生的態度,這些東西門內同行心裡知道就行了,沒必要給觀眾講

不過老太太這些年經營幾處書館,勤勤懇懇帶徒弟,這麼大年紀還在書館說書,對評書確實是熱愛,對評書的傳承做了很大貢獻。至於她大徒弟二徒弟怎麼走的,貼吧里有很多對她不客氣的說法,我不知內情就不轉述了


所以啊,還是要捧馬三爺!


要評價嘛,就只能分開看。人是人,藝是藝。小連先生自身的問題,王景略 已經說了。

從藝術論,早就有人說過這個軼事,以前是連麗如的底,王玥波的倒二。結果聽完王玥波好多人走了,就只能換成王玥波的底了。什麼是純藝術?就是不論你在某一行當待多少年,也不論你付出多少錢和時間,也不論你是不是去書場還是電台,而是,你實際水平。一張嘴,門內門外的人就看見你水平了。跟運動員一樣,跑一輩子,百米不進10秒就是跑不到,人家20歲就跑到9秒多,該服氣就服氣。

老連先生現在留下的段子就那麼幾段,說實話真的是現在人也聽不出來多麼好了。老一代人說話速度慢,有咳嗽,還有太多感嘆詞「唉。是啊。」之類。但是老連先生講的內容是真好,網路上有人把連闊如、袁闊成、單田芳等人轅門射戟,可以比較一下,高下立判。但是連闊如的「唉,哎」實在太多。我父親那輩是真聽連闊如三國的。我書場上錄了一段連麗如說的比較好的段落,給我父親看。他說動作和尾音是有點像,但是比老連先生差遠了。連麗如自己說評書關鍵在評字,聲音口風表演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爸爸說的「懂多大人情,說多大的書」。可是她自己在評論的方面、對書的理解和加工方面,明顯沒有什麼水平,靠的是本子好,就說的好點。她沒有王玥波那種自己加工段落,前後關係聯繫,按照當時人看法和今人觀點評論書中人物的能力。

所以,我覺得公平地說,以現在六七十歲仍然活躍的評書藝人來說,她肯定是說的好的,國家一級是夠的。但是,她要跟田連元、劉蘭芳、單田芳等人較勁,她還是有挺多欠缺的。她的東漢和三國可以聽聽,但是能夠記住的,刻畫和評論的水平也就一般。

從人品評論嘛。小連先生太自以為是,不知道自己的藝術水平到底是什麼位置。用大鼓詞說其他人都不是評書,只是一方面。現在「連派評書」都成一個笑話了。她說北京評書就是她一家連派評書。可是她爸爸連闊如都不知道有什麼連派,而她自己是不是拜了誰,也搞不清楚。

大師兄離開崇文書場之後,是有一批觀眾離開的。一年後,大師兄在師大附中繼續西遊,雖然是中午時間,仍然有人去聽,去捧場。現在吳荻有了固定的澄書館,挺不錯,真是沒有君子不養藝人。


小時候電台播過她的 大隋唐、東漢演義,我聽了,沒印象。

去年上半年經常去宣南,她有時候場坐門口,從沒見主動和書座打招呼、搭話,點頭、小呲牙都沒有。

哎呀呀,真寸,和題主完全反的。


連老先生當然能算先生,而她毛線都不算,人品書品分開談也都是不行。

不過王胖子還行啊,畢竟年輕。


我小時候聽的是袁闊成的三國田連元的楊家將瓦崗寨,有一天突然電視台播了部新書叫康熙微服私訪記,一個黑衣老……阿姨講的,童年的我就已經覺得不大好聽了,等多年以後才知道她是連闊如的女兒,姑且不論她為評書奔忙,就沖她的說書能耐和一些言論,我只能說,血緣真不是傳授,祖師爺沒賞飯就是沒賞飯。


相比其他評書家,網上批評最少的就是連麗如了,因為什麼呢?都聽不進去


我是評書菜鳥。聽得不多。主要聽玥波的。好玩兒。

其實我也沒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但是我在一個討論吳大師哥和連先生的矛盾的帖子里,前後都是各種討論,有說的難聽的也有中肯的,但是冒出來這麼一句:

「從古至今,女人就是幹不成大事兒的「

恩。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我覺得這是有點兒關係的。。。

講真我並不是很喜歡連先生說的書是真的啦,聽著費勁。但是還是尊敬的態度。


小時候什麼評書都喜歡聽,後來資訊發達了,漸漸對各人的評書生出比較的心了。三國袁闊成先生說得最好,水泊梁山更是傑作(神州擂之後的部分似乎失傳了)。最初聽的是陳清遠的《烈火金鋼》,在我們這裡也能稱得上萬人空巷(後來陳老還說過《隋唐演義》也是一部好書),後來是劉蘭芳的《岳飛傳》和《楊家將》,接著就是連麗如的《東漢演義》。到最後田連元、單田芳等人出現了,但這時更多的文化形式出現了,就不怎麼聽評書了。個人感覺袁闊成說書最好,韻味十足。然後是陳清遠,別有風味兒。劉蘭芳的評書較為平淡,單田芳的評書雖然多可是詞語匱乏文采較差(比如形容武藝總是說厲害多得多之類的,較袁闊成差遠了),不過勝在數量多,而且把一些很老的書如三俠劍什麼的都弄出來了(以前都叫封建糟粕),很得一些大眾喜歡。連麗如的東漢我比較喜歡,主要是裡面的一些情節比較生動獨特(比如姚期的八手鞭法),人物特徵也比田連元的《劉秀傳》等等豐滿(比如吳漢賈許等等),底蘊很厚。田連元雖有名聲,但是個人感覺他的嗓音不太出色,評書也缺少比較出彩的段子。隔了好多年,才聽到連麗如的《康熙私訪》,只聽了幾天就聽不下去了,平鋪直敘,節奏也慢。可能是現代社會節奏快,很多人不適應。除此之外的年青評書演員就不怎麼聽了,感覺除了韻味兒之外,評書的底蘊也缺少積累。


首先很尊重連先生,女先生表演評書本就困難,何況一直能堅守下來,「評書表演藝術家」這個稱號還是夠份的,更主要畢竟是怹開辦了北京書館,並且堅持了多年,即使有政策優惠支持,這也是很不容易的,非常不容易的,帶出了若干有相當水平的徒弟,提供了書館這個平台,這個對評書的貢獻值得我們尊重。

至於喜好上,我算小白一枚,只能說個人感受聽不太真切,節奏上過於平淡,不是特別喜歡。

但你要說支持,我當然支持了,怹是評書帶頭人,我們為什麼不支持?(自己都覺得怎麼聽著這麼耳熟)


說的不好。哪不好,吐字不清,一大段下來沒起伏,胡了半片,一會就睡著。

更新一句。

我對連麗如沒啥意見,沒偏見,也沒不喜愛 ,我去聽評書聽的是王玥波。至於連老太太,我以前電台聽東漢,就聽不清。當然連麗如講的也不多,總感覺像照書念。聽不清的演員不多,連麗如,王傳林。


就聽過連麗如的東周,感覺人物刻畫單一,人物a遇上點什麼事就淚如雨下,一場書說下來這淚能下83092回。然後就是車軲轆話來回說,人物a給大王進言,30秒後人物b給大王也進言,倆人說的話是一模一樣。


門戶之見太重,小心眼。

但是本身水平還是不錯的,也帶了不少好徒弟。


這麼說吧,對於公眾人物人品的評價不是特別好,我就只從藝術方面講一講吧。連先生對藝術的態度和奉獻確實值得尊敬,怹讓評書這門藝術擴大了受眾,將這門藝術努力地向外推廣,這是很了不起的。不過憑心而論,連先生的藝術水平照袁先生田先生和劉先生確實差一大塊。連先生沒有能夠很好地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很多傳統評書中不符合當今社會節奏的因素,諸如話作料(啊,嗯之類的……),還有就是比較緩慢的節奏,就是說這種書是在一些可有可無的話語中偶爾出現幾個精彩之處,這種模式確實符合原來舊社會的節奏,一回書兩個小時,但這在快節奏的現在,不符合人們的心裡。相比起來,袁先生田先生劉先生三位,可以說書里沒有一句廢話,除了貫口和贊兒之外,全是扣,讓人聽了就停不下來。袁先生最輝煌的時代,本身節奏就很緊湊,漂亮脆快,瀟洒華麗。劉先生田先生語音語調比較考究,借鑒了朗誦和戲劇的成分,非常吸引人,而且明扣暗扣不斷,每一句話不是栓扣就是解扣,趣味無窮。有人說這是傳統與創新的區別,實則不然,這是在藝術上的理解深度和功夫決定的。在訪談中,田先生袁先生多次談到自己如何經過多次嘗試絞盡腦汁,改變自己的藝術風格來適應社會變革的,而連先生老是以繼承「連派」藝術而自居,可見並沒有在創新上下功夫,下的功夫少那麼效果自然會比較弱。然而,評書這門藝術的魅力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而且傳統評書的形式比較適合現場而不適合電台,所以連先生的書在宣南書館也可以說大放異彩,也吸引了無數的評書愛好者,尤其怹的門戶最為清楚,宣傳又很有力,所以在評書界相聲界甚至曲藝界影響很大。


推薦閱讀:

《小八義》這部書是不是現在只有田連元先生他們家會說了?還有如何評價田老說的《小八義》?
什麼是「狗」?
郭榮啟先生的《打牌論》好在哪裡?
怎麼評價姜昆、戴志誠的《大相面》?
有哪些一聽開場白就知道會很精彩的作品?

TAG:曲藝 | 評書 | 評書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