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未來的發展方向?

看到一個類似的帖子, @屍萬里 評論里有幾句話是這麼說的: 「從中醫藥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研究藥劑的方式其實跟中醫藥使用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不符合中醫用藥理論的。」

我還沒有學習中醫學,知識欠缺,所以,就上面的幾句話還請各路大神們詳解一下,為什麼,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呢?(????ω????)。

另外,我們通過高通量質譜測定技術及分析,可以有效的檢測出藥材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么?

藥材中是否含有隱性功能成分?通過某些轉化或是影響作用來實現效果?

中醫製劑實驗室在做什麼事情呢?是通過儀器分析加動物實驗尋找驗證藥材的功能性有效成分么?

先在此謝過您的關注和回答(?&>ω


屍萬里兄說的是對的。

中藥材的使用是不能脫離中醫理論體系的,脫離了中醫的理論體系的中藥材就不能再叫做中藥。

中醫理論認為:以人類為標準的話,人體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偏不倚的,各種動植物則都有一定的偏性。

人在生病的時候身體會出現偏性,溫熱寒涼,浮沉升降等。利用中藥的偏性,溫熱寒涼,浮沉升降等來糾正人體的偏性,使身體回到不偏不倚的正常狀態,是中醫診治的基本原則。如:熱則寒之,寒則熱之。

現在藥材主要成分的研究,已經脫離了中醫的理論體系。某某葯中的某某酸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某某葯中的某某鹼可以刺激人體分泌更多的某細胞,這如何和中醫的溫熱寒涼,浮沉升降相對應?

有效成分作用分析並不能完全排除其他成份的無效性。何況這本來就已經脫離了中醫的理論體系。

常見的紅花注射液、青蒿素等嚴格意義上來講都不能稱為中藥。

反之,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下的藥物在一定程度上都可稱之為中藥,如阿司匹林石膏湯中的阿司匹林,雖為西藥但卻是用中醫理論體系指導組方,故可以稱為中藥。


用中醫理論指導用藥就行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你用冠造做手術都是中醫

脫離了中醫理論指導,你感冒了喝板藍根那也是西醫

就這樣


「從中醫藥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研究藥劑的方式其實跟中醫藥使用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不符合中醫用藥理論的。」

大概是這個意思:傳統中醫用藥是依據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方法來運用中藥的,但現在研究藥劑基本很少再對這些概念闡述。實際上這些概念是很可以加以界定釐清,追本溯源的,如《本經》和後世本草的某些差異。然後基於此的發展,應該是擴展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理論,讓它更細化更具體,如黃煌教授的葯證理論,雖然從證的角度出發,但實際上是對理論的細化。再基於此,講這個理論發散至化學葯,也是可行的。實際上也不少人在搞這個。

並不是反對現代實驗室里研究中藥,但我認為與傳統中醫理論相關的研究才是中醫人應該關注的,畢竟中醫人實在是太少了。樓上 @韓雅馨 說的,比如說6g與9g的區別,比如某藥物的溶解度的研究,都是臨床醫生十分關注的,並不會說矯情啊。對於某藥物的有效成分的研究,雖然本著拿來主義,只要可以治病,中醫師是不會排斥按照有效成分來選擇藥物的,但是這對中醫傳統理論的發展並沒有太大益處,反而會降低中醫思維的水平。

我始終認為,中醫人太少了,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著眼於繼承,概念的界定、釐清、細化,有餘力再拓展外延,努力提高臨床療效。這才是中醫研究。如果是某葯的有效成分、在人體的化學反應等研究,是屬於研究中醫,這些,應該由自然學科的各個領域的專家,對中醫感興趣的來做,而不是中醫人自己做。

以上是一家之言


傳統的中藥研究,貌似在中國都已經很少見了,畢竟基本現在的中醫藥雜誌沒怎麼看到此類論文。如果要說現代中藥研究,應當是日本漢方學派,在堅持經方用藥的同時,對於藥物成分的研究是到了一個高度。。。


首先解決藥材的質量問題


「從中醫藥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研究藥劑的方 式其實跟中醫藥使用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不符合中醫 用藥理論的。」

不太認可。中醫西醫有很多東西是共通的,中藥材的研究方法目前確實是藉助現代化學的手段比較多。但是不符合中醫用藥理論這樣的論斷我實在無法理解。實際上原作者本身可能沒搞清楚天然葯化和中藥的區別吧。

通過高通量質譜測定技術及分析,可以有 效的檢測出藥材中的功能性有效成分么?

不太能 現在藥材有效成分的研究還是非常困難的 一味葯幾百幾千種成分 某種成分可能含量很低但是它可不一定無效。

藥材中是否含有隱性功能成分?通過某些轉化或是影 響作用來實現效果?

有 中藥的有效成分大致可以分成四種 一種是藥材中的物質本身就有效 一種是物質被吸收入血後變成的東西 一種是可以引起機體產生某種變化(比如它不直接作用於某種受體 但是會促進細胞分泌該受體的阻斷劑神馬的從而產生藥效) 還有一種。。我忘了-_-||

中醫製劑實驗室在做什麼事情呢?是通過儀器分析加 動物實驗尋找驗證藥材的功能性有效成分么?

製劑實驗室確實會做這些,但不是全部,也會做一些藥理葯化方面的工作,比如當你做的某個劑型基礎資料缺乏的時候。也會做一些方子的質檢標準什麼的,有些院內製劑是需要有這個的。還有就是新劑型的研發了,不過這方面我不了解 因為導師一直做的是幾種基礎劑型。

最後,希望學中醫的同學不要排斥學中藥的同學們現在在做的那些事。臨床上開方子可能6克9克你們不在意,但是在藥材方面,很有可能是天壤之別。但是有些中醫師就會認為這是矯情。說實話現在無腦黑們這麼多,有數據的情況下姑且有人懷疑,不做這類研究豈不是黑點更多。而且確實這方面研究越多會發現中西醫有很多東西是共通的。還有就是 以上僅基於我的了解,如有紕漏,感謝指教。


每天上課的內容都是 中藥一定會現代化

柱子過出來 單體分出來 做成一種成分明確的製劑 療效又好就可以拿去臨床 去報批 去上市 去FDA 審核 然後利潤大大大


不管中醫藥做什麼,有一點必須要做。就是不被韓國人申遺


謝邀

感謝LZ對我的關注以及Lx朋友們的評論。我記得不錯的話我回答這個的問題好象是類似於中藥西藥化的。可以看出LZ很用心。

本人回答那句話是針對中醫藥西醫化的問題。那麼如果是研究中藥中含有的成分藥材的污染性等問題當然這個是不反對的,畢竟現在化學污染如此嚴重,經濟效益下的中藥種植也出現很大的質量問題,這需要一個很好的管理。畢竟中藥的好壞直接影響治療的效果。

LZ提到了功能性的問題,功能性其實可以看成是西方式的理解,不過要說的是這個功能性到底是什麼,利用各種儀器分析出來的各種物質到底有什麼樣的功能。單這個問題就是一個複雜而又無法確定的問題,西醫在阿司匹林出現了這幾百年了還是不能搞清楚其功能性的問題。舉個例子盆能盛水,是一個功能能夠裝沙子,有時候甚至可以當帽子帶也是一個功能,要找出他的所有功能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考慮到功能性其實就在擦中醫的邊了,只是考慮的方式不對。中醫五行陰陽天干地支這些就是類似於功能性的分類總結。不過是不能從這個方向來思考的。舉個例子,麻黃湯是用來治療傷寒解肌的。但是,同時也可以用來回陽救逆,用來急救使用。

待續


推薦閱讀:

中醫的學說里,對近視是否有研究 ?
熬中藥有什麼講究,怎樣才能煎的好?
如何理解「芪外參內草中央」這句話?
中醫中藥是否算得上經過實驗論證,屬於科學?在當今社會是否更多的是一種禍害?
大家在治療水濕痰飲方面有什麼親身體會和臨床心得么?

TAG:中醫 | 藥物研發 | 中藥 | 藥劑學 | 發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