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怎麼樣?


與《國史大綱》並稱通史雙璧,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把張蔭麟的書也讀了(如果他寫完了的,我國就是通史三足鼎立)。不過注意一點,呂思勉先生寫那本書裡面有許多地方在諷刺當時民國各路軍閥,一旦寫到天下大亂,武人亂政,呂思勉就激動的不得了,比如後面他寫到岳飛時,貶得其一文不值(不過後來他自己承認有失偏頗,專門道歉了),遇到這種時候就要辯證看了。


《中國通史》本以為是編年體的史書,發現不是,而是從婚姻、族制、政體、階級、財產、官制、選舉、賦稅、兵制、刑法、實業、貨幣、衣食、住行、教育、語文、學術、宗教等十八個專題來訴說每個朝代。

因為呂先生本身是民國人,書也只寫到1920年止。因為本人能力的原因開始讀的時候真是覺得困難,雖然這本通史用白話文寫的,但是書中用語辭彙和當下的文章相去甚遠,有時候一個句子,要仔細讀上兩三遍才明白是在說些什麼。而且由於成書時間是在上世紀40年代,有很多史學上的概念和認知和今天的也有巨大差異,比如說先生所謂的「古代」乃是指有史料以前的年代,好比三皇時代,這可和我們當下的概念差得遠了,很多地方要仔細對比了前後文才明白過來。看慣了深入淺出的書,這本書感覺學術性特彆強。書中舉的例子有的都不明白,需要一邊查找資料才能理解。其實其中每個朝代都可以拿出來細細研究很久。因為中國歷史太深厚了,每個朝代都是簡單幾筆帶過。實在是只是通讀而已。本書的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分期上不拘泥於年代,而是以歷史的發展階段來分期。以唐朝為例:唐朝全盛時代被規劃在中古史的下篇;而從唐中葉開始以後藩鎮割據段則劃在了近古史的上篇。與信號處理的有限濾波器同理,當前的數據輸出與前面的輸入仍然保持一定的關係;在歷史學上來看就是說:一個朝代其實從前面一個朝代的全盛期後就開始了。

還是底子太薄,也不敢班門弄斧,張蔭麟,呂思勉這類大家的書都要安坐良久才得其義,錢穆引經據典的論斷式敘述要容易理解的多。


雖然是一半白話一半文言文,一開始讀得不是太適應,常常鬧出前後理解不一的矛盾或笑話,不過習慣後火候逐漸平穩,細細品讀,言語簡練,是我至今讀過的最好的史書,反正比萬曆十五年有意思多了,萬曆十五年感覺像在寫小說,口吻偏美國語言化,中國通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值得看兩遍,三遍,甚至四遍,但前提是,你要有一個好的中國古代史基礎,就醬。


讀這本書是要中國歷史基礎的,即便不能說非常了解中國歷史,也要很了解中國古代史,倘若不是如此,那麼將如墜雲里,似懂非懂。


我看的很困,怎麼才能把它讀完呢,看別的書就不會


不咋樣,主觀臆斷太多


此書的學術水平自不用說,可做不朽。很多朋友說難讀,並非妄論。呂先生做通史,言簡意賅,大有微言大義之風範,一個朝代的政治變遷,兩三頁就講完了,讀的人如果沒有相當之功底,和讀天書也沒多大區別。加之文白相雜,古文功力弱的讀起來更是痛苦。所以說呂先生的大作難讀是有道理的。對這本書我是當做提綱來看的,讀完一章,閉目回想,覺得晦澀不懂或是不解的地方,找其他書來對照這看,慢慢就清晰了。比如看魏晉南北朝史,我就是拿陳寅恪、周一良、田餘慶先生的書以及哈佛中國史南北朝卷一起看的,整整看了一周才勉強了解個大概,呂先生通史中關於南北朝部分半小時就看完,如果不參看其他資料,基本是稀里糊塗的。


那麼多帝王家譜看得昏昏沉沉,從來沒有完整讀過一本,最多只能當作資料參考;這算是正史中的清流吧,引證所用古籍也算是一種新的觀點剖析。

雖然才草草看完幾小結,還是有吸引我看完的動力。


半文半白,有一些史料極為詭異,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尤其是對秦檜的稱讚


讀這個要有一定的歷史基礎,不是那種簡單的中國通史的科普書


《中國通史》出版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編主講文化現象,下編則按照歷史順序加以串聯,是為了滿足當時大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也是一部公認的經典,可與《國史大綱》齊名。書中引用了大量文言文,而且行文風格與現代也有很大差別,所以對於沒有相關積累的讀者確實比較難讀。先閱讀呂思勉的《白話中國史》或新近出版的《中國通史》 (錢穆講述,葉龍記錄整理,為錢穆先生講授的「中國通史」課程講義版,其弟子葉龍認為可視作「《國史大綱》課堂版」)也是不錯的選擇。


呂思勉寫的中國通史是極好極好的!!!


寫的還行,不過半文半白,有點觀點很難讓受到正統教育的現代人接受


有人推薦我讀中國歷史,我在亞馬遜搜索了這本,感覺很難讀,準備買本古漢語字典來讀。


正在讀。


推薦閱讀:

電影壯志凌雲中的米格是蘇聯軍隊的嗎,為何冷戰期間美蘇兩軍會交火?
愛因斯坦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除了他在物理學方面的貢獻外,最重要的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嗎?
封建社會盛世里普通老百姓平均大概什麼生活水平?
穆斯林如何看待死海古卷?
漢族和滿族目前在哪些方面還有不同?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