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 這次為什麼在布倫特油價跌至 75 美金的時候仍然不減產?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

比較奇怪這樣的話opec本身不是因為價格降低受損嗎?

即使有人陰謀論地說為了幹掉俄羅斯,但是這種傷敵七千,自傷五千的做法感覺也很不可取啊

是否有別的原因呢?


顛覆全球格局的油價下跌風暴:世界再次面臨排坐坐,分果果

文|格隆

 I、一場改變全球格局,也必然改變你我的油價大風暴正在上演

  上次格隆分析了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兩個超級事件:

  1、中國「一路一帶」的BBC(built by china)計劃(也即俗謂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

  2、人類幾乎所有產出的源頭——原油價格趨勢性的大幅走低;

  多數人對馬歇爾計劃的戰略意義比較熟悉了,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油價的趨勢性下跌會給全球政經格局可能帶來的巨大衝擊甚至是顛覆性影響——資本市場例外,航空股的暴漲顯示資本市場總是最敏感的。

  在格隆看來,從歷史的大邏輯看,人類歷史可以簡單概括為「工業革命前」與「工業革命後」,這個分界的標誌性事件就是內燃機的發明與石油的大規模使用——二者的結合,讓人類在工業革命後短短100年創造的財富價值,就遠遠超過了工業革命之前幾千年積累的人類財富總和,也讓英國、美國這些工業化大國長期居於世界俱樂部的頂層。順帶的,那些幸運在地下擁有黑金,從而為工業化提供動力——原油——的國家,諸如沙特等曾經鳥不拉屎的中東沙漠國家也搭順風車,統統成了土豪的代名詞——同時出席土豪俱樂部會議的領導還有:為了宗教教義隔三差五打上一仗的伊朗伊拉克,曾經為了所謂「主義」而四處伸手,打自己「同志」比打美帝還起勁的俄羅斯、在美國後院但卻根本不看美國人臉色的委內瑞拉,等等。

  那麼,這種情況有變化了嗎?

  答案:是的。而且可能翻天覆地,滄海桑田!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過去約30年的油價走勢——最近的下跌貌似沒有08年那麼性感犀利,但也足夠恐怖——要知道,08年背景是全球金融危機,「做空人類」是很多對整個人類都絕望的人的口頭禪:

  再看幾張最近半年的油價走勢:

  歐洲布倫特原油價格

  美國WTI原油價格

  是的,你沒看錯,油價在加速下跌,哪怕是今年8月後,烏克蘭以及中東地區地緣政治風險高企,但原油價格卻沒有遵循歷史規律上行,仍然是一路下跌。

  上周三布倫特原油跌破80美元/桶的關口,這是四年來首次跌破這個重要的價位。而美國WTI原油價格也在周四跌破75美元/桶的心理關口。周五歐洲初盤布倫特原油價格繼續尋底,至此原油價格已經連續八周下滑,為1988年有紀錄以來最長的周線連跌紀錄——詭異的是,伴隨油價大跌的大背景不是蕭條或者對人類的絕望,而是全球經濟的持續恢復以及對原油需求的持續增長。

  從六月年內的高點以來,原油價格已經跌去30%。這種恐怖速度,絕不是大周期之類的傳統簡單邏輯能夠解釋的。肯定有些什麼其他的邏輯。

  那麼,油價到底什麼原因下跌?會去往哪裡?

II、油價:不是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

  目前市場對油價下跌原因的主流觀點主要是兩個:

1、陰謀論:美國和沙特聯手對付俄羅斯導致油價這種趨勢性的加速下跌。這是一種典型的中國式「階級鬥爭」思維的產物,稍加獨立分析就知道不靠譜(格隆後文展開);

2、周期論:全球經濟減速導致對原油需求轉弱。

  格隆的意見,以上兩個觀點都沒有把握住實質,自然也就會對原油未來趨勢得出截然不同甚至南轅北轍的誤導性結論:很明顯,如果你認為是經濟周期導致的需求問題,那結論必然是這次油價下跌和歷史上的歷次下跌沒有本質不同,全球經濟回復後,油價給怎麼回來還怎麼回來,該創新高,還創新高。

  這次真不會了。因為,這次油價下跌,不是經濟需求的周期問題,是供給問題!尤其美國人的頁岩油氣能源革命,改變了整個全球能源消費結構——格隆說過了,美國人搞頁岩氣革命,不是為了做活雷鋒,只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滋潤。但油價下跌的結果卻讓全球經濟,尤其是缺油國家搭了次便車——感謝技術進步,也感謝美國人。

  格隆先帶大家看看周期論的需求邏輯存在的問題。

  從BP的統計數據來看,實際上全球的石油消費除了08年金融危機後的影響之外,近年基本沒有任何大的波動,基本保持了1980年代開始的增長趨勢,產出量由於OPEC的調劑則一直被巧妙地控制在消費量之下。就增長率來看,08年以後除了2012年之外,也是需求超過產出。雖然14年的數據尚未出台,但從經濟走勢而言,格隆認為這個趨勢顯然是得到維持的。

  換句話說,石油的消費需求一直持續平穩增長並高於供給增長,哪怕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階段。消費不足導致石油價格下行甚至崩潰的說法完全不足以讓人信服。

  我們來看看真正改變這場角力勝負的供給因素:美國的頁岩氣革命。美國人過去一直靠兩幅鎧甲闖世界:F22超音速戰鬥機,以及全球唯一儲備貨幣美元。現在又多了一幅鎧甲:頁岩油氣——不得不說,上帝確實很青睞這個調色板一樣混合的民族。

  自1976年美國政府組織開展「東部頁岩氣工程」以來,美國頁岩油氣資源開發進展迅速。特別是2005年在巴尼特頁岩區帶上實現了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突破後,美國頁岩油氣開發進入了大發展階段:頁岩氣產量由2006年的1.1萬億立方英尺(約311億立方米)增至2012年底的超過8萬億立方英尺(約2300億立方米);頁岩油產量至2012年底超過200萬桶/日。與此對應的是,自2009年以來美國自身油氣產量近乎垂直攀升,迅速增長(見下圖)。

  頁岩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美國資源對外依賴不斷降低,並逐漸影響國際油氣市場價格走勢。特別是頁岩氣產量的快速增長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亨利中心(Henry Hub)氣價近5年持續低於4美元/百萬英熱單位,使相當數量的頁岩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岩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岩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佔比不斷拉升。現在,美國自身是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費國,13年以前還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目前更是第三大產油國,未來極可能成為全球最大能源輸出國。

  OPEC的推算顯示,美國頁岩油氣產能遠遠超過了歐佩克盟主沙特的可調節產能部分,2013年以來美國頁岩氣對國際油價的影響日益顯現。下圖可以清楚看出,美國頁岩油氣的盈虧平衡點逐年下降的同時累積的最大生產量也在不斷擴大。按照BP的測算,如果美國頁岩油氣不減產的話,2015年全球將出現大幅度的供給過剩,而且即便美國減產,其效果也要至少半年以上才見效。

  當然,美國增產的同時,其他人也沒閑著,OPEC盟主沙特(後面格隆會分析),以及大量非OPEC國家也都在開足馬力生產(見下圖,圖中虛線部分為非OPEC國家石油產量的創歷史增速)。

  格隆想說的是:當一個全球能源最大消費國變成一個全球能源最大輸出國的時候,油價的下跌就真的和經濟放緩需求下降這些周期性因素扯不上關係,它基本就是美國人自己惹的事!

  格隆要做的另一個相關提醒是:一旦美國不是進口原油,而是輸出原油的時候,全球獲取美元的一半渠道就被截斷了。什麼?您問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美元會變得更稀缺,美元長期走強更不可逆轉。您手頭的美元資產是好東西。但如果您很不幸是美元負債,您自求多福吧。

III、陰謀論:當你手中捏著一把鎚子的時候,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像釘子!

  現在再來看看典型中國階級鬥爭式思維的陰謀論多麼不靠譜。

  所謂陰謀論,意指俄羅斯在烏克蘭導演的一切讓美、歐必欲制之而後快。但歐盟油氣進口高度依賴俄羅斯,因而對實施制裁投鼠忌器。於是,美國聯手其傳統盟友、「中東油庫」沙特採取行動打壓油價。俄羅斯預算近70%來自油氣出口,一旦油價下跌,收入勢必縮水,俄羅斯經濟前景黯淡,資本外流,盧布貶值,損失自然慘重,最終必然向美國妥協。

  上面這個推演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一廂情願地以自己的「同志+兄弟」的主義親疏思維、鬥爭思維代替了世界上多數國家奉行的國家利益至上的實用主義思維。

  沒錯,美國是老大哥,美國通過為沙特提供安全保護以換取安全、可靠和合理價位的原油供應的說法也一直以來頗有市場,美國與沙特之間的傳統友好關係也確實存在,但這種關係對油價的作用卻很難畫上等號。美國歷任總統都很沮喪地發現:一旦牽涉到油價與石油產量,大哥說話基本就不好使。

下面格隆帶大家看看何謂國家利益:

  首先,從中東主要產油國的財政狀況而言,目前的油價已經不足以支撐半數國家的財政均衡(見下圖)。即便是歐佩克盟主的沙特,按照IMF的統計數據來看,86.1美元/桶是維持財政均衡所需要的最低油價。目前的油價已經低了10%左右。沙特會為了美國和歐洲的利益自殘嗎?增產幫美國壓油價,只為了中國網友在互聯網上給自己點個贊?

  不單是沙特,其他產油國也沒有絲毫動力陪美國人擴產壓油價(見下圖)

  那麼,沙特為何還陪美國人擴產?很明顯,遠不是破罐子破摔那麼簡單。

  事實上,格隆的理解,這次沙特不僅沒和美國聯手,反而是在和美國實實在在在較勁:沙特的擴產行為貌似自殘,但更多是為了扼殺美國頁岩油氣生產的動力,只要美國獨立系油氣開採商有豐厚的利潤,頁岩油氣的投資就會更加興旺,為今後帶來更大的產出能力。上周格隆已經提到,沙特已經失去了通過自我調節富裕產能來控制油價的能力,這次光著膀子也要跟美國干一把的動力是絕對有的。至於客觀上是否起到制裁俄羅斯,幫助了歐洲、中國甚至全球,那是次要的。

  美國頁岩油氣產量的大幅提升使極大地壓低了美國國內及整個北美地區的天然氣價格,使相當數量的頁岩氣開發企業轉向收益更高的頁岩油勘探開發活動。因此2005年後頁岩油氣熱潮把美國產油量的全球佔比不斷拉升。

  有沒有辦法修理它?有的。美國法律規定沒有任何附加價值的油氣不能出口,這帶來的結果自然是供應方的議價能力低下。目前不少美國生產商只要維持原油70美金/桶,就可以保持盈利,雖然利潤不高但也足以維持生計。在這場對自己註定是負和博弈的PK中,沙特的次優選項只能是跟著美國人擴產,讓油價下跌到頁岩油成本以下以阻止美國人對頁岩油更瘋狂的科技投入與開發。

  沒錯,這樣殺敵一萬,雖自損八千,但中東土豪家裡多的餘糧,拼著餓瘦自己幾斤,我就不信掐不死你,小樣!

  所以我們看到了油價一邊跌,沙特一邊猛擴產的奇觀(見下圖):

  上圖可以明確看出,隨著美國的石油產量增加,沙特基本上是同步於2009年開始進入增產狀態。2013年稍有收斂,因此原油價格較為理性的維持在100-110美元/桶的區間。但今年6月以後再也按耐不住,不公開宣戰但從實際行動上徹底和美國油氣產業開戰。最近沙特更是露骨的一邊提高對亞洲的輸出價格,一面對北美調低出口石油價格,至此沙特的如意算盤可謂成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沙特看來低油價不但可以壓制美國油氣生產的經濟積極性,拉升美國資本投資頁岩油氣的風險,而且最好低廉的油價能連帶把特斯拉等新興替代能源動力汽車廠商也扼殺在萌芽階段——比亞迪這次得好好謝謝中東的土豪親戚。

  至於美國人,以格隆對美國的理解,其實美國人不玩陰謀,只玩陽謀:對國家利益有利,就干!不利,管你是什麼「同志加兄弟」,打死也不幹。

  對於美國而言,低油價目前尚未起到殺傷國內油氣產業的地步,而季節性因素看起來也不支持油價崩盤。限制原油出口的相關法律雖然在檢討要進行改革,但目前還在程序中,低油價對出口商利益暫時沒有影響。按照花旗的測算:布倫特原油下跌到80美元的話,等於美國每個家庭減稅接近600美元,美國經濟整體能享受油價下跌帶來的好處,還能對俄羅斯等對手產生極大的經濟壓力,起到經濟制裁都難以達到的效果,對目前油價的走勢自然是樂見其成。實際上,美國今年依然維持了從沙特進口原油的總量同比略增,同時不斷增加從加拿大的進口,但連年大幅減少從非洲阿爾及利亞的原油進口,美國在戰略上徹底的以自身國益優先的風範真是值得中國這樣比較重視面子思想的國家學習。

  所以,不要再談陰謀論了:如果你一直讓自己捏著一把鎚子,你看到的所有的東西都會像釘子的!其實你沒那麼多敵人,也沒那麼多人要處心積慮算計你,人家只是從自家利益出發在做自個的事,如此而已!

IV、石油:會從此從高富帥淪為屌絲嗎?

  那麼石油是否就此從高大上的黑色黃金墮落成了屌絲能源呢?畢竟隨著美元走強,黃金價格也在暴跌。雖然很多人都迷信黃金在動蕩時期的神秘力量,但實際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黃金是個很小的市場。如果價格不漲,股市依然能找到可以分紅的股票,房產還可以有租金收入,但黃金呢?投資者只會不斷的支付保管費,其實是純減值資產。至於認為發生戰亂黃金不但不能保命還可能讓持有者喪命。至於石油,對於現代經濟的重要性其實絲毫沒有減弱。

  石油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被人類開始利用,但是石油產業的起源的標誌性事件是在1895年,當時德拉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挖掘到一口日產大約30桶的油田。當時石油的主要用途是生產煤油的原料。但是工業革命發生後,內燃機的發明和技術進步讓石油產業一舉成為人類現代經濟社會最重要的能源。特別是1908年福特開始大量生產T型汽車,直接刺激了汽油需求。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石油的重要性被世界廣泛認知,二戰後中東大規模油田的發現消除了供應瓶頸的擔憂,推動了人類社會從煤炭向石油的轉變的又一次能源革命。戰後各國的經濟復興,以及全球化為背景的新型經濟體高速發展更是刺激了石化產業的擴大。現在石油消費的40%是交通運輸的燃料,40%是火力發電以及家庭供暖的熱源材料,剩下20%是化纖以及塑料,輪胎等石化產品的原材料。

  上圖是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的長期走勢,石油在目前是全球能源消費里的佔比高達32%,在今後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依然會是人類經濟社會最重要的基礎能源之一。全球經濟增長伴隨的石油消費依然會維持增長趨勢,按照OECD的統計和預測,中長期的需求結構上,以美國為首的富裕國傢俱樂部也就是OECD國家消費量會趨勢性的減少,但是以亞洲為領頭羊的發展中國家的石油消費迅速增長不但完全抵消前者的減少,還會帶動全球經濟對石油的需求增長。因為石油不僅是燃油原料,更是現代經濟生活中日用品的基礎原料。我們無法想像,沒有塑料,化纖的世界會是怎樣。只是,今後石油價格的主要決定權大概率更多掌握在供應方。但是結構的變化,可能給世界政治以及經濟格局帶來深刻的變化。

  供給結構的變化與經濟周期無關,只與技術進步有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石油還是全球最重要能源,但呼風喚雨,價格長期上漲,一有地緣緊張就狂飆這些現象,可能會越來越淡化。

V、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面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

  油價走下神壇,幾家歡樂幾家愁,世界再次處在重新排坐坐,分果果的大拐點上——這個拐點在人類歷史上只會很少量的出現,比如工業革命,比如二戰。

石油發言權在明顯向美國傾斜

  美國可能很快成為原油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實際上不但對俄羅斯影響巨大,也對歐佩克國家特別是中東國家影響深遠。實際上今年的油價走勢已經顯示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油價對地緣政治風險敏感度降低。歐佩克國家中,伊朗和利比亞是目前過剩產能增加的主要國家。伊拉克的國家重建也在帶動供應增加的預期,美國增產可能最先導致歐佩克的內亂。委內瑞拉已經開始為前任總統的短視付出代價,接下來很可能是派系競爭下戰火不斷的中東可能出現更激烈的鬥爭。沙特,伊朗,伊拉克,甚至因為有如何處理與庫爾德人關係問題的土耳其也可能捲入其中。但一但美國原油真的開始出口,那麼即便中東局勢的動蕩,也可能不再像從前那樣對原油價格產生極端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油價發言權向美國的傾斜自然是擁有最大全球利益的美國最為受益,但其他國家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受惠。

歐佩克組織正在失去油價控制能力(見下圖)

  其他國家:冷暖不一比如在海灣戰爭後的幾次油價飆升時,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和國家信用也曾遭到市場質疑,下圖是相關國家CDS的月均變化:土耳其,印尼,巴西,菲律賓是對油價最為脆弱的四個國家,而南非,秘魯,匈牙利等國的抵抗力更強。南非可能主要受益於對黃金的依賴更重一些。因此相對溫和平穩的油價,至少對這些國家多少還是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情況也並非那麼單純,比如格隆曾經提到的主要經濟體GDP增速對原油價格的敏感度。比如最為敏感的韓國,本來原油價格的下跌對其經濟金額消費者都應該是大喜事,然而糟糕的是其產業機構的變化讓其很難享受到這個優勢。韓國產業機構上,智能手機,汽車,造船,鋼鐵,石化是支撐其出口的5大產業。油價下跌首先意味著海外需求減慢,年初以來的庫存減值。更為糟糕的是,日本大搞QQE,導致韓元相對升值,出口競爭力受到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油價帶來的製造業成本下降需要時間,但占出口15%多的石化產業正面臨巨大壓力。從最近各種報道來看,油價下跌導致中國對韓國石化產品的進口需求減緩帶來的負面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但前幾年被韓國消費品打得找不北的對手日本卻很享受這種價格走勢。日本的原油進口中,31%來自沙特,23%來自阿聯酋,13%來自卡達,7%來自科威特,5%來自伊朗,還有4%來自伊拉克和阿曼。日本基本上80%以上的原油依賴中東,程度是發達國家中最高的,因此價格上基本上受沙特的態度左右。目前的原油價格下降,即便日元匯率鎖定在1美元兌105日元,6月以來的油價下跌幅度如果維持到年底就能夠給日本帶來1.2萬億日元的成本減少,而目前日元匯率已經向120日元進軍,作為美國最大的單一盟國,日本對此輪油價調整絕對是喜大樂奔。但是如果我們從中長期來看,美國原油的出口和沙特對油價掌控能力的下降,一旦導致中東局勢演化,日本必然面臨修正外交基本方針的問題。不過日本對於天然氣的長期合同有著戰略性布局,原油和天然氣的能源結構上有更多調整空間,因此局面並沒有韓國那麼糟糕。

  另一個最可能受惠於這種能源結構變化的大國是中國。中國是目前所有大體量經濟體中,原油進口結構分散化最為積極的國家。早在年初,美國人就發現中國前些年就開始有意識的減少從沙特的原油進口,13年是過去10年來首次出現同比幾乎沒有增長的年份,而之前每年都是兩位數的增長。同年,沙特,俄羅斯,安哥拉這三個中國過去最主要的石油供應國的佔比同時下降。同時中國積極確保美國在撤退的伊拉克,西非和美國後院的中南美等國的供應。這種分散顯然會降低中國的政治和經濟風險,比如降低了對蘇丹這樣不時出現動蕩的國家的依賴,也增加了對沙特、俄羅斯等資源大國談判的籌碼。——這就是為什麼格隆說這次油價下跌極可能改變中國國運的原因!上天回饋了飽受苦難但一直勤勞善良的中國一個重大的歷史機會!

  美國和日本正積極推進從石油往天然氣消費的轉化,中國的這個策略加上原有價格下降導致其必然成為大贏家,即便它的政策可能並非是有意識針對特定國家,但它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發言權顯然是增強了。在13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家,很多機構預測中國隊外國產原油的依賴將從10年的54%增加到15年的61%,目前的供應格局和價格走勢帶來的效應可能將逐步顯現。更不可忽視的是,隨著中國GDP下台階的明確化,國內石化產能的過剩狀況對周邊乃至海外經濟體帶來的波及效應。這些主題還沒有得到深入的研究。

  至於俄羅斯、委內瑞拉這些嚴重依賴油氣資源的國家,在美國人的能源科技進步面前能夠叫板的籌碼實在少得可憐。受原油價格大跌影響最深的國家可能非俄羅斯莫屬,因為俄羅斯是全球10大產油國中除美國以外唯一具有較為全球性重大影響力軍事政治大國。下圖是彭博對俄羅斯明年的財政狀況和油價關聯的預測。原油價格在90美元左右的話,明年很可能導致俄羅斯財政赤字規模達到GDP的1.2%,即便是100美金依然是赤字。

  考慮到俄羅斯的滯漲經濟特徵無比明顯(巴西也類似,所以這哥兩上月相繼加息),基本可以理解成俄羅斯已徹底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已完全沒有資格繼續呆在金磚五國內(見下表)。

  VI、粗糙的投資邏輯提醒

  無法免俗,最後總要回到投資邏輯上。格隆的粗略理解是:

  1、去投那些在這次油價下跌中明顯受益的國家比如美國、英國、日本、印度等;

  2、投資最受益的國家之一:中國;

  3、增加美元敏感資產配置,降低美元敏感負債;

  4、遠離毒品,遠離俄羅斯,巴西很長時間也不用去看;

  5、行業鏈條上,與產油、產氣的所謂上游巨頭保持距離;

  6、在不考慮需求變化的情況下,一切以原油或者原油衍生品為成本、為原料的行業,都值得去看看——航空股不會是唯一受益的


謝邀, @Vas Brandon。

結論:市場基本面的供需因素是本輪油價下跌的根本原因。OPEC的減產決策只有在大幅減產政策下——普遍預測日150萬桶——才能影響國際原油的短期價格,並不能決定其長期價格。我認為是市場基本面的長期預期並未改變,再加上卡特爾組織天然的不穩定性,使其無法做出減產決策。

本次油價下跌的原因:

供強需弱的基本面是此輪國際油價下跌的核心因素。美元走強、地緣政治等因素又助推國際油價持續走低。

國際原油市場正在經歷深層次結構性變化。全球經濟復甦低於預期,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中國經濟變革中對能源的依賴程度正在減弱,國際能源署10月份發布的報告將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長預測值分別下調了25萬桶和9萬桶。

與此同時,供應卻出現超預期增長。得益於技術突破,美國頁岩油產量大幅增加,2008年到2014年其總體原油產量增長80%。今年以來美國原油產量增量佔全球石油供應增量的九成以上。而面對此輪油價下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並未減產。

10月29日,美聯儲宣布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帶來美元新一輪走強,美元指數已於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計價的原油等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影響。地緣政治方面,伊拉克和烏克蘭局勢並未對國際原油供應產生明顯影響,三季度利比亞原油產量超預期增長。美國和歐洲加強對商品期貨市場的管理,明顯抑制了投機資金對油價的炒作。

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幾成定局;頁岩氣頁岩油革命如火如荼,基本面的供需關係變動很難發生改變。

OPEC的不穩定性:OPEC是一個卡特爾組織,有興趣的朋友請自己看:卡特爾模型(卡特爾模型 - MBA智庫百科)。這裡著重引用其不穩定性

主要有兩個因素導致卡特爾具有天然的不穩定性:

  第一,潛在進入者的威脅:一旦卡特爾把價格維持得較高水平,那麼就會吸引新企業進入這個市場,而新企業進入後,可以通過降價擴大市場份額,此時卡特爾要想繼續維持原來的高價就很不容易了。

  第二,卡特爾內部成員所具有的欺騙動機:這是一個典型的「 囚徒困境 」,給定其他企業的生產數量和價格都不變,那麼一個成員企業偷偷地增加產量將會獲得額外的巨大好處,這會激勵成員企業偷偷增加產量,如果每個成員企業都偷偷增加產量,顯然市場總供給大量增加,市場價格必然下降,卡特爾限產提價的努力將瓦解。如果卡特爾不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將導致卡特爾的解體。事實上,經濟學家研究得出,世界上卡特爾的平均存續期間約為6.6年,最短的兩年就瓦解了。

所以從OPEC角度來看:1.OPEC如果單方面減產,則是在犧牲自己成員利益而使其它非成員國獲利。目前OPEC的原油市場佔有量為40%,一旦宣布減產,目前原油產量超過沙特的美國,再加上俄羅斯和墨西哥等非成員國,都將受益於歐佩克的決定,OPEC部分成員國的原油市場份額恐將受到擠壓,從長期來看,這並不利於OPEC的發展。2.OPEC很難約束內部成員國的行為。據彭博統計,OPEC的產量上限措施實施以來,34個月內只有四個月產油量沒有超出上限。上月日產量較目標水平高97.4萬桶。減產份額內部如何分配也是個大問題。

此外OPEC也要考慮頁岩油,擔憂減產後油價上漲反而會利好美國的頁岩油生產,加大自身的競爭壓力。但是,個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很次要的因素,新技術的到來,總是擋不住的。與其把這看成OPEC決策的reason,不如看成affect。

@BUAA309已經回答的比較全面了,可是玩知乎以來第一次被邀請,必須寫,獻醜了。


沒有什麼陰謀,我在與冷哲辯論的時候就說過,歐佩克並沒有能力控制油價,原因就在於歐佩克內部難以團結一致。

這其實很容易想到,在博弈中,歐佩克國家顯然都希望別的國家多減產,把油價做上去,然後自己少減產,搭便車得利。在這種博弈局面下,歐佩克國家內部要達成協議都很困難。

更何況,俄羅斯還不是歐佩克國家,雙方還存在相互信任的問題。萬一歐佩克和俄羅斯都承諾削減產量,最後油價漲起來了,俄羅斯偷偷增加出口量怎麼辦呢?歐佩克沒有辦法約束俄羅斯。

就我看到的資料,歐佩克國家原油成本要低一些,而俄羅斯原油成本高。因此,歐佩克對油價走低沒有那麼敏感。雙方在國際原油市場本來就是競爭關係,歐佩克為什麼要把油價做起來便宜對手?

題主似乎認為,減產就一定對歐佩克有利,實際上也不是這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歐佩克沒有辦法計算出,到底減產多少合適。減多了,價格起來了意義也不大,產量少了嘛。減少了,對油價影響不大。

當然,我不是說歐佩克在將來就永遠不減產,原油價格就這樣一直跌下去了。根據經濟規律,當原油低價格低到一定程度,產油國的生產積極性會減少,最終會減少產量,原油價格也會企穩。這個企穩的時機和企穩的價格是非常難以判斷的事情。這是基本的經濟規律,不是什麼陰謀論。

總之,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價格聯盟是很難湊效的。這次談判的破裂,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國際原油市場的自由度很高,不是靠武力或者霸權就能夠掌控的。

@冷哲 先生秉承其一貫的「陰謀論觀點」,認為歐佩克維持原油的低價,是為了打擊美國的頁岩油。這是倒因為果了。事實上正是因為美國頁岩油的出現,導致了國際原油市場上的供給增加,又恰逢全球經濟增速,尤其是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這才是導致原油價格下跌的真正原因。

冷先生的「打擊」一詞,用的看似巧妙,實則經不起推敲。試問,降低油價到底如何能夠打擊美國的頁岩油?油價不管有多低,頁岩油始終埋藏在美利堅合眾國的土地下。現在開採不划算,以後開採就完了,如何能打擊呢?

至於歐佩克能夠通過減少頁岩油的產量打擊到美國的經濟么?顯然未必。首先,歐佩克國家沒有這個動機。他幹嘛要搞垮美國的經濟?沒意義嘛。其次,頁岩油只是美國經濟的一小部分,頁岩油黃了,美國經濟不會黃。至於美國的石油公司,大可不必擔心,這些老牌的資本主義企業,早就具備全球分配資源的能力。一個頁岩油,弄不垮他們。

事實上,這次油價下跌,受害最大的就是俄羅斯。這恰巧證明了冷哲先生的另一觀點即國家要爭取霸權的無用論。


轉載兩篇文章

石油觀察|歐佩克配額制度和油價關係研究)

石油觀察|半百滄桑:歐佩克政策演變和影響研究)


瀉藥。

opec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美國的頁岩油。時機選得很好,頁岩油剛開始賺錢,但是前期投入還未收回,正如同渡水時位於江心,進退失據,處於最脆弱的時刻,很多頁岩企業將面臨在風暴中破產的危險。從目前的態勢看,不死人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歸於陰謀論的重要原因是沙特的態度,從一開始沙特就在積極推動油價的下跌,其態度幾乎是不加掩飾如司馬昭之心,而其他產油國也似乎願意放任這種結果的出現,這絕對是主動出擊;其次低油價打擊最重的是頁岩油產業,而對俄羅斯的衝擊實際上被誇大了,俄羅斯甚至公開談論這個問題,普京關於低油價的發言說明俄羅斯並不害怕低油價,俄羅斯也不是攻擊的目標;最後是時機的選擇,選擇在頁岩油最脆弱的時候出手,太精準了,無法讓人相信這不是人為安排。


瀉藥。已經自己打了自己的臉。本來預測不減產的,臨近OPEC開會自己又動搖了,這個世界好崩潰,你們不是cartel嗎,難道cartel不是串通起來黑大家錢的組織嗎,什麼時候變成了降價的源頭,誰說自由競爭的市場最有利於消費者啊,明明是cartel更好啊!!!

廢話到此結束!由於此次沙特帶頭降價只是降了美國的油價,而去歐洲美國的油價還上調了,再結合今天不減產的決定,OPEC是決議和頁岩油死磕到底了。重演上世紀的油價過山車活動。

此外沒有達成減產協議跟俄羅斯不願意減產有關。俄羅斯不減產OPEC自己減產無異於給他人做嫁衣。

沙特這領導力實在令我失望,王權國家的思路果然是不能只依靠經濟學,還要考慮他們驕傲的自尊。

冷靜分析一下不減產維持3000萬桶產量,以為著已經減少了將近100萬桶,留下的100到150萬桶就留給俄羅斯墨西哥去減吧。看誰撐不住啊


瀉藥,歐佩克作為石油輸出組織,在油價大跌的情況下不減產確實有點耐人尋味。我想其原因大概有這麼幾個:首先,他們的桶油成本低,原油售價還未跌至桶油成本,產出的油只要能賣出去都會有利潤,說明還有利可圖,這是不減產的根本,虧本買賣歐佩克應該不會做。其次,在全球經濟放緩,原油需求量減少的時候, 不減產那說明他們要搶佔或擠兌別的國家或組織的市場,比如俄羅斯,肯定會收到影響,再比如美國獨有的頁岩氣頁岩油市場,也會收到衝擊。這屬於戰略部署。還有就是上月美國退出QE3,美元走勢堅挺,相對應石油黃金等價格下跌,是一個很正常的市場規律,這可以對抗通脹(有點跑偏)。再有就是歐佩克想讓市場自己決定原油價格,希望它自行企穩,歐佩克成員國外匯充足的話應該能熬過這次價格大戰,是在熬不過了那麼再舉行歐佩克特別會議嘛。 以上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歐佩克國家大部分需要的石油價格(用於平衡政府收支)遠比目前水平要高。但是今天(2014年11月27日),歐佩克秘書長表示歐佩克目前不打算減產。歐佩克目前甚至連約束各成員國保證規定的石油輸出上限都懶得做。到底是完全失控還是放任自流,其實一目了然。

歐佩克不控制低油價,一部分原因可能是順水推舟,壓制美國頁岩油。雖然頁岩油是市場供給加大、油價下跌的源頭之一,但短時間內持續低價將嚴重損傷頁岩油的投資積極性,制約頁岩油的長期產量。(BBC News - Oil prices plunge after Opec meeting)

委內瑞拉是急切需要高油價並要求集體減產的國家之一。委內瑞拉外長已經表示了他接受歐佩克關於不減產的集體決定,並希望低油價有助於將一部分高成本的美國頁岩油驅離市場。沙烏地阿拉伯目前不主張控制油價,恐怕是為了長期上將油價穩定在比較高的位置。(Saudis block OPEC output cut, sending oil price plunging
| Reuters)至於有朋友說這根本不可能在長期上影響頁岩油,我只能說,路透社的新聞里這起碼是個石油分析師的意見,不知道否定這種意見的朋友在石油行業里的水平如何,或者有何驚人的論據。

之所以說是順水推舟,是因為當前由於中國歐洲經濟放緩以及美國尚未恢復,本來世界原油需求就陷入了疲軟。而同時美元走強。使油價下跌的力量目前很強。現在減產保油價,可謂事倍功半——減產很多意義也不是特別大。不如順水行舟,任其下降一段時間,同時傷及了高成本的頁岩油。而一段時間以後,各國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可能好轉,屆時提升油價事半功倍。如果現在控制油價,就保護了高成本的頁岩油,這樣在各國經濟恢復時,頁岩油的產量就會很高,反而會拖累油價的回升,更可能造成石油價格的長期疲軟。這種結局對歐佩克國家傷害更大。所以,儘管不減產會讓歐佩克國家受損,但總體來看,如前面所引的路透社報導所言,短期內不減產符合歐佩克利益。

另外還有朋友認為歐佩克減產了俄羅斯不減產也沒用。其實在11月25日沙特、委內瑞拉、俄羅斯、墨西哥就已經進行了一次磋商。俄羅斯比沙特更希望聯合減產。

還有朋友認為減產不見得能讓歐佩克有所收益。

我們來算一下吧。歐佩克產量是每日3000萬桶。目前估計是只有削減掉150到200萬桶,才能讓價格止跌回升。這才不過是歐佩克產量的1/15。歐佩克國家石油開採成本大概是每桶10-40美元,我們按照最低的來算,就是十美元。會議開始前,石油價格大約在76美元到77美元之間。這個下跌完全是由於市場預期歐佩克減產,而歐佩克不減產造成的。歐佩克宣布不減產後,布倫特石油價格下跌至72美元。72美元水平,歐佩克每日收益保守估計為3*10^7*(72-10)=18.6億。而如果歐佩克減產,即便是按最高的200萬桶水平計算,2.8*10^7*(76-10)=18.4億美元。如果我們將石油生產成本記為中東國家的平均水平(這一水平低於整個歐佩克平均水平)17美元來計算,則不減產的日均收益為16.5億,而減產的日均收益為16.52億。可見生產成本越高,減產就相對越划算。而我們前面已經看到了,即便按照20美元計算,也是大大低估了歐佩克的生產成本。如果11月27日歐佩克減產,在當前看是絕對不會虧的。而且由於歐佩克不減產,大家預計石油價格還會進一步下跌。所以歐佩克減產,至少在中短期是有好處的。歐佩克不這麼做,絕不是因為減產有可能會減少收入。

有的朋友覺得歐佩克完全無法做到協定減產,這未免是小瞧歐佩克了。如果這都做不到,對於產油國來說,歐佩克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如果歐佩克不可能做到協議減產,那就真的奇怪了,為何歐佩克宣布不減產之後油價大跌4美元呢?難道全世界石油分析師和交易員都不如這些朋友聰明,看不到歐佩克無論是否宣布減產,其石油產量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市場的反應恰恰說明了歐佩克的能力。

當然,即便是經濟狀況較好的沙特,也無法忍受長期低油價。分析師們認為歐佩克減產是遲早的事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石油出口市場上,由於各種新的產油區的出現,歐佩克的市場佔有率已經大大下降了。換言之,歐佩克減產對石油價格的控制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衰弱。


說一點我個人的看法,石油的重要性會會隨著新能源技術等的進步而下降,也是促成此次油價下降的原因之一。

我並沒有覺得新能源可以在未來的十年內替代石油,但是在更加長的尺度內現在看起來除了飛機外都很有希望。

wiki上2008年世界石油儲量是1332B桶,2005年原油日產量是78900000。考慮到每年都有新增儲量,50多年是很容易的,一百年也不是不可能。

而在並不遙遠的2020年,歐盟要求汽車百公里油耗4.2,美國5.5,中國5。這概念是什麼情況?就是要求每年油耗減少4%,而歐盟2025的目標是3啊。也是說純汽油的車很快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沒法賣了,至少得是油電混合。

現在大家還覺得冷門的電動車,在這樣政策性的強力推動下,在2030後會成為主流。

然後我們再看看發電,有預計203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可能會到14%(13年初是百分之5),即使發電領域對煤和石油的依賴也會下降。

對了我們還沒有提可控核聚變吧?這個東東現在用不了,但是五十年後也用不了嗎?只要它50年內可以發電,你覺得化石燃料還有人需要用來發電嗎?

另外還有煤變油和煤變氣,這都是走通了的路,還可以用幾十年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現在中國煤炭是不到六百一噸,只要能生成470公斤原油就相當於3桶,各位可以想想如果產煤國也加入石油市場會是什麼景象?而煤炭已經探明的儲量用一百年是妥妥的。

所以石油生產國要考慮的是,現在埋在地下的油不動,十年後再賣?沒有問題!二十年後賣?問題不大。50年後賣?市場可能已經難以預計。100年後?就連化工行業都可能被政策逼得走循環利用的道路了。

因此真要從長線(50年)來看,產油國可能還是抓緊石油還具有不可替代這一屬性的20到30年趕緊多賣一點為好。

從這個角度來看,除非一個產油國的石油只夠賣十幾二十年,否則即使是油價有波動減產也不見的是長線上合理的決策。

股票你只需要在股災到來之前一個小時平倉,但是石油要想清理庫存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昨天(2014-11-29)油價已跌至66了,將來跌倒60以下都是有可能的,我總結了一下已經提到的所有理由:

1,沙特與美國聯手打壓俄羅斯的需要

2,打壓美國頁岩氣生產的需要。

3,可替代能源的興起,以及減排壓力

4,世界經濟普遍放緩,需求端疲軟

5,美國油氣實現自足並開始出口,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轉為石油出口國對供需關係帶來的巨大影響。


Vas Brandon THX

簡單說下,就是市場份額

一旦歐佩克減產,美國頁岩油商將擴大生產,規模效應將進一步拉低價格並徹底掌握定價權。

那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

樓上的回答已經很好了


轉自華爾街見聞的文章。

另外我很討厭陰謀論。

OPEC的「囚徒困境」:要不要減產?

由主要石油生產國的壟斷聯盟OPEC在成立55周年之際,正迎來一次嚴峻挑戰:到底要不要減產?這是個難題,因為OPEC組織面臨著內外雙重「囚徒困境」。

很顯然如果主要產油國能夠行動一致的開始減產,那麼油價會很快回升,每個產油國的日子都會好過很多。但「囚徒困境」模型也告訴我們,個體做出理性選擇卻往往導致集體的非理性,也就是說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減產,而坐等其他國家減產的動機。

隨著俄羅斯、挪威、英國、加拿大,以及美國等非OPEC產油國石油產量的上升,OPEC產油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已經下降。這意味著石油產量的博弈中,大玩家越來越多,「囚徒們」出賣同夥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為誰知道這些新來的「囚徒」都打著什麼算盤呢?

除了外部威脅,OPEC內部也面臨挑戰。各國政治精英在國家利益上的分歧越來越大,也就是說OPEC組織內的這些老玩家之間的合謀正變得越來越難。

事實上,如果不能全面認識沙特和伊朗之間的緊張局勢,我們很難全面深入的理解中東政治,也就很難理解OPEC為什麼還不採取統一行動了。

總體來說,OPEC國家傾向於分為兩個集團。第一組是擁有相對較多石油儲量,人口卻相對較少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是明顯的例子。第二組是儲油量相對人口較少的國家,伊朗和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的差異往往造成了戰略上的衝突。前一組國家希望通過降價來削弱石油替代品的競爭力,而後者則不希望降價,只想最大化現有儲量的價值。

與其他卡特爾組織一樣,OPEC面臨著治理和執法上的挑戰。一直以來,它都面臨著如何確保各國尊重產量和配額上的協議。OPEC自身也承認,實際產量經常會超出協議規定。上個月,當石油價格下跌,OPEC表示每天的實際產量比協議的高出了25萬桶。伊朗似乎就沒有遵守制裁的限額,售出了更多的石油。

由此可見,OPEC組織面臨著內外雙重「囚徒困境」:如果沙特繼續全力生產,那麼OPEC組織內的競爭對手伊朗的收入和市場份額都將下降。但伊朗很可能為打擊沙特的戰略利益也完全豁出去的生產。與此類似,如果OPEC達成一致開始減產,而非OPEC產油國不減產,那麼OPEC的市場份額就會減少了,這甚至會進一步刺激美國頁岩氣的發展。

有陰謀論者認為沙特是在幫助美國壓低油價來打擊俄羅斯,而事實上與一些陰謀論者的觀點不同,沙特自身並沒有理由要幫助俄羅斯。普京對敘利亞阿薩德和伊朗政權的支持將俄羅斯推到了與沙特對立的位置上。

不僅如此,OPEC的減產不一定能為油價提供足夠的支撐,甚至可能導致OPEC在收入和市場份額上雙雙面臨損失。這還會使布倫特國際原油基準價與WTI美國基準價之間的價差擴大。

過去幾個月的石油價格的顯著下降並沒有阻止美國產量的擴張。11月7日,美國的產油量達到900萬桶,這是近20年來的新高。雖然之後的11月14日每日原油產量下滑了6萬桶,但我們不能以此推斷更多的信息。

業內人士預計,明年有超過四分之三的輕質原油將能夠在50$-69$美元之間實現盈利。一些報道指出,石油價格的下跌沒有嚇倒石油企業,一些公司,例如Encana計劃大規模增加美國Permian(德克薩斯地區)盆地的打井數。

有報告指出,雖然有約20個產區的產油不能在75美元以下實現盈利,但這對石油鑽探活動的影響很小。因為價格的下跌,在很大程度上被已建成油井產量的增加所抵消。例如在北達科他州的Bakken地區,產量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另外,也有報告顯示頁岩氣開發和水平鑽井的成本也都在下降。

回到2009年,那時一些觀察人士警告,極寬鬆的非常規貨幣政策造成了食品價格猛漲。那時的波動來自供給端而不是需求端,食品生產者接收到價格信號後增加了產量。今年石油的情況與此相似,但方向相反。

石油價格將在生產者接受到價格信號而減產後觸底,但這一次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不得不減產而不是他們希望減產。是恐懼而不是貪婪驅使他們那麼做。但在布倫特石油價格降至70美元每桶,WTI降至60-65美元左右之前,這樣的減產似乎還不會到來。

(實習編輯 戴博 編譯)


謝邀

1,OPEC意在打擊美國頁岩油產量——這個因素並不是沒有,OPEC國家一些石油專業人士也有相關表態,但是美國頁岩油的運營成本平均在60(北達科他州的成本)甚至以下,OPEC需要油價下跌才能打擊美國頁岩油?實際效果不大。

2,OPEC不減產——OPEC各國的油品是不一樣的,其中利比亞,奈及利亞產輕質油,和美國頁岩油直接競爭,沙特,委內瑞拉產高硫重質油,和美國頁岩油沒有直接競爭。所以至少沙特沒必要減產。

3,油價下跌——我們之前的預期都是油價不會漲,會平穩下降,2015-2016會在80美元。這輪急速下跌的原因是有操作痕迹的,看多空單,不能細說。

4,打壓俄羅斯和伊朗——油價下跌肯定打壓了俄羅斯和伊朗,但並不是因為要打壓俄羅斯,才打壓油價,參將上一條。


謝邀。不過這個問題比較專業,也會涉及到公司的看法,不可以透露太多。

簡單說主要有幾個因素:

1.經濟放緩,需求減少。

2. 美國頁岩油增產,傳統石油國家試圖維護領導地位。

3. 打壓某些經濟體。

4. 其他

總的來說個人持樂觀態度。油價跌到65元左右對全球經濟有促進作用,中長期看油價會反彈上行並在80美元左右找到平衡點。然後全球市場會在這個基礎上尋求新的增長點。

假如油價跌破60美金的支撐點可能意味著大規模經濟衰退,不過個人不支持這種悲觀論調。


近一年內,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低,很多過於依賴石油出口的國家遇到了嚴重困難。俄國的急轉直下自不必說,亞塞拜然、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一眾小國也已公開尋求援助。

而2016年原油價格能否回升或取決於OPEC內部能否達成協作減產的妥協。雖然OPEC成員國佔有了全球原油產量的大部分,且成立的最初目的即為了維持較高石油收益,但其決策和執行力卻受到多方掣肘。

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

鑒於很多人對OPEC具體有哪些國家(尤其是那些不太出名的。。。以及百度上各種不靠譜的解答)所知較少,暫列如下:

順便吐槽下OPEC的logo:

目前的OPEC成員國中,石油產能大戶都是中東波斯灣沿岸國家,其基本組成就是波斯灣圈子+第三世界石油小弟。

這些國家大都高度依賴石油收入,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只要賣油可以持續大賺,就可以繼續燈火輝煌下去。

綠色植物稀缺的波斯灣沿岸

燈火輝煌的波斯灣沿岸

農業條件較好的尼日河三角洲(奈及利亞)

但支撐奈及利亞經濟的其實是三角洲豐富的石油資源

這就是為何油田在燈光圖中那麼亮

有些OPEC成員國也在努力擺脫」石油詛咒「,豐富自己的產業結構,有些是由於石油資源用盡(印尼),有些是石油產業佔比較小(厄瓜多),他們在低油價面前抗壓能力稍強。

以及一直財大氣粗的波斯灣土豪們,為了以低油價壓垮新興能源競爭者,可以堅持不減產(沙特)。

受衝擊較大的顯然是OPEC中對石油高度依賴的小戶們,如阿爾及利亞、奈及利亞,已經是四處尋求援助的節奏了。

當然,低油價衝擊的不止是OPEC成員國,俄羅斯以及能源復興中的美國都在這場價格戰中持續消耗著,而一眾能源小國只能陪做炮灰。

除了最強勁的波斯灣之外(其成本優勢明顯),能源的全球分布相當廣泛,俄國和美國都具有很強的產能和競爭力(美國加上頁岩氣革命更是變身能源出口大國)。

能源富集區

這還不算有待開發的更多能源池,在較高油價下都是有利可圖的,沙特也正是仗著自己開採成本非常低企圖擠垮對手、保住份額。

更多極具潛力的能源富集區

但沙特的能源競爭對手包括超級大國(比如美國),難以預見最終消耗戰的結果。而俄國、亞塞拜然、哈薩克這種能源競爭者則迎來了巨大的困難。這三國長期受惠於裏海圈的油氣(加上俄國的西西伯利亞),但也高度依賴於此。

其他能源生產大國

裏海衛星圖

裏海燈光圖

西西伯利亞衛星圖

西西伯利亞燈光圖——這麼苦寒的地方燈光基本都是礦和井

加上OPEC內部的受害者,這一波衝擊顯然是無差別的,而這種狀況顯然有悖OPEC成立的初衷,所以OPEC內大多數國家都已經在呼籲減產以防止油價進一步下滑。

受油價衝擊較大的國家

但這個擁有了全球主要石油產能的卡特爾顯然是內部不團結的,這就如囚徒困境一般,每個國家都希望高油價且高份額,最好的狀況當然是別人減產推高價格而自己增產推高份額,所以哪國都沒有動力減產。而當油價已跌破有些國家的生產成本時,成本高和成本低(沙特)的國家就產生很大的矛盾。

而這一蝴蝶效應導致的結果是難以預知的。石油戰爭不光是美國在打,OPEC內部也一直矛盾重重。曾經伊朗和伊拉克是中東兩強,而沙特只是第二流,但兩伊戰爭中伊朗遭到嚴重削弱,而戰爭中伊拉克欠了科威特大筆外債——索性直接侵略了,導致美國的介入和伊拉克的衰落。

這兩次戰爭嚴重削弱了OPEC內部的凝聚力,而沙特也正是在兩伊衰落之後崛起並且享受了高油價的美好時光——這二十年沙特的土豪形象的由來,這同時也形成了當前沙特與伊朗對著乾的局面,和伊朗相比,沙特的綜合國力和大國潛力都弱得多,當年打仗都解決不了的問題,沙特靠土豪金更解決不了(比如其脆弱的土豪軍隊)。

波斯灣油氣田分布

沙特在OPEC內一強獨大的格局並不能恆久下去(且不論頁岩氣的外部挑戰),隨著對伊朗的解禁,伊朗將參與搶奪石油份額,對於被長期制裁的伊朗來說,油價再低都有必要搶佔到自己的份額。雖然長期的封鎖限制了伊朗的產能,但其雄心勃勃的能源戰略長期必然加劇這一慘烈競爭(哪怕是現在較小產能已經令俄國和沙特感到悲觀了)。

波斯灣-裏海油氣田分布

除伊朗之外,更多油氣生產國的加入已經令沙特的選擇餘地變得很小,高油價與高份額對於沙特來說已難以兼得,而產業轉型與社會問題這些內因更使得沙特選擇艱難(90%人口是吃石油的政府僱員),畢竟由奢入儉難,如果買來的人心難以持續,沙特會不會先從內部瓦解?何況現在王室內部也是一團糟。

OPEC各國以及各能源生產國,會在互損中妥協還是衝突升級,仍是難以預見的。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為了打擊OPEC最大的國際能源競爭對手,俄羅斯。 側面上幫助了美國製造業降低迴流本土的成本,為未來的強勢美元格局做了基礎。

關於貝岩油技術的問題,每桶成本在100美元以上,而且伴隨這大量水資源的浪費和污染。 綜合成本是無法和傳統開採方式相比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很可能只是美國人製造的假想預期,來達到壓低油價的目的。 在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下,美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從別的經濟體抽血來維持自身增長,這一切的基礎就是降低美國本土製造成本,提高美元升值預期,那麼油價就一定不能走高。 所以至少在美元加息之前,他們對石油的打壓是不會停止的。 俄羅斯在美國的大戰略前,只是一道開胃菜,日本只是馬前卒,他們的真正的目標,就是某個正拚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貨幣離岸交易中心,拚命想國際化的國家。 要知道,貨幣霸權可是美國人的命根子,在內憂外患的轉型期,去抓山姆大叔的命根,會是什麼結果呢?


我覺得大家看問題似乎有點太淺了。。。

這次的油價下跌是一盤很大的棋。

美國在做一件對全球都很有利的事。

這件事,收穫利益最大的是全球大部分人,第二是美國,第三是中國。

這件事,只有美國在出力,全球領袖確實不一樣啊,有擔當,一石N鳥,自損800,殺敵1萬。


謝邀~排名的答案已經很詳細了 。

市場份額吧,大家同比例減產的話 還是可以這樣做的。少了市場份額 對未來來說 可不是什麼好事。


減產=缺貨=大客戶…


感謝邀請,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第一:價低還不夠低。歐佩克之所以截至75美元還不減產,完全是因為還沒跌到需要其必須減產的地步。我們知道,08年石油價格也經歷過大起大伏,當時歐佩克面對一路下跌的油價,一直到60美元左右才宣布減產。

第二:擔心市場份額被占。頁岩油氣革命之後,美國佔據了供應增量的主導權,除了沙特以外,其他國家的增量偏小。OPEC如果在此時減產,讓出的份額就會被美國佔據,美國現在調整了能源出口政策,不光是原油打破出口禁令,成品油也有著龐大的出口能力。

第三:供求關係依然穩固。雖然在美國產生了頁岩氣革命,美國石油需求大大減小,但是綜合來看,需求依然龐大,不似08年那時全球經濟危機導致的需求大大減緩。

另外我也看到過這麼一個思路,覺得也有一定的啟發:OPEC不減產,其實是在反擊美國頁岩油對其造成的衝擊。 原址鳳凰網OPEC不減產旨在打擊美國頁岩油


推薦閱讀:

整個地殼都是一層一層的嗎?
石油公司與石油技術服務公司的區別?
年後四五月份要去奈及利亞三角洲區域附近工作了,求各位給點意見或者介紹一下當地風土人情社會狀況,謝謝?
高分子材料與石油專業有聯繫嗎?
如果沒有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世界將是一個什麼面貌?

TAG:價格 | 石油 |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