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和經絡是怎麼發現的?
經絡確實是可以看見的,黃帝內經也是這麼說的。而且還是五顏六色的。
你們說經絡肉眼看不見,那意思就是質疑黃帝內經瞎掰咯?
我也覺得很扯淡……@紫夜L 看了你的答案忍不住也談幾點,和你討論下。你這答案質量真心上佳。難得在知乎上看到有乾貨的內經內容。
1 全文前半部分我基本是支持的。先秦學說基本都以天人相應,陰陽來比喻,當時所有的學說都這樣,中醫也是。所以中醫拿這個來比喻也沒什麼關係。不代表中醫治不了人。那些感受氣流動的YY答案。。服氣。
2 以人體劃分三才皆以神,心,腎來比喻---答主這個說的不太中肯。不能說「皆以」。三才也有上中下來分的的。上天,中人,下地。所以脖子往胸部的地方才叫「人迎」。內經這書真心難讀,滿書比喻。有的陰陽到下一卷同樣的陰陽2個字代表的含義就不同了。所以素問上來先定義,論人之陰陽,論人身之陰陽,論人身府臟中之陰陽 云云。(MMP到後面還有血脈榮衛陰陽。。)
3 長生啊修鍊那種,其實都不是中醫的玩意。徐靈胎就直說了軒岐傳世沒有長生2字的,內經也說百歲後形骸壞。後世的人搞了些東西出來。而且就算有,基本也屬於不可研究,練丹死得人可以說不計其數,但正經中醫是不支持搞什麼長生方的;王羲之服「五石散」把自己搞得迷迷糊糊的,藥王直接在千金方里寫五石散害人之物,若發現則毀之。現在這些答案都瞎扯什麼
4 對於氣的流動,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啊?這個真有。靈樞里有寫,在衛氣行那節,我看得暈頭轉向的。特別是營衛度數的地方。每天醒來之後,打開眼睛,陽氣從眼睛出來云云,不貼原文了。我還沒能看到那麼後面來,只大概遊覽了下內容。不過正常人感覺不到。生病的人或許可以。但是按書上說,病情有離有合。正常情況生病了也感覺不到。用了坑爹的葯把病了的經氣聚到一起可能可以。
5這裡的氣和你小說里真氣兩碼事!----支持啊,小說里的真氣是借的中醫里的概念,中醫里的氣分真氣和元氣。一部分是臟自己的氣,一部分是水谷精化出來的元氣。但是這2氣我現在還沒完全在定義上把他們分開。
6 支持中醫就該復古啊,現代醫學研究中醫研究就成了,能合理解釋的時候再出來蹦達吧,現在那麼早出來是幹嘛。沒合理解釋前隨便出來開方是幾個意思啊。或者你要開方給自己掛個現代理論開中藥的牌子也成啊,祖宗的臉啊,丟光了。
經絡是怎麼發現的不知道。。金字塔怎麼建造的也不知道,反正古人是沒科學素養的,怎麼可能建造得了金字塔呢。金字塔一定是不存在的。
根據出土文物和傳世文獻基本上從零散的點(穴位)到規律的幾條線到現在看到的經絡圖這麼一個過程。沒什麼傳奇的。就是一步步發展過來的。只是發展的歷史沒有專門做傳另外,在經絡學說的早期,古人是將經絡與解剖學上的血管混雜在一起的。
謝邀,搬運一個答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98827/answer/132848982?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from=singlemessage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發現刺激穴位能治病的,現在已不可考。但是我們可以做一些推測。
牙痛是一件很令人煩惱的事。在原始的生活條件下,牙痛會更加折磨人。如果有一天,我們祖先的拇指和食指之間的三角區受傷出血(這是很容易發生的)。為了止血,他會對出血處進行按壓。出乎他的意料,這一按使他的牙痛減輕了。這個位置,就是後來稱為「合谷」的穴位。直到現在也還是效應最強,使用最多的穴位之一。
那個時候我們祖先的食物粗糙混雜,衛生條件又不好,吃壞了東西肚子疼也是常有的事。如果有一天,我們的祖先膝蓋前外下方受傷出血(這也是腿部最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他去按壓止血,突然發現他的肚子疼減輕了。這個位置就是「足三里」穴,也是效應最強,現在使用最多的穴位之一。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穴位的發現,也許就是從這兩個效應最強,又處在最容易受傷位置的兩個穴位,「合谷」和「足三里」開始的。它們所對應的,也正是我們的祖先最常見的病痛(牙痛和肚子痛)。所以它們最有可能首先被發現。
按壓身體的特定部位能減輕身體某處的病痛,這在醫療條件幾乎不存在的古代,是一個極有價值的發現。它為我們的祖先提供了一個有效而又簡易的治病方法。同時,這也是思想上的一個飛躍。一旦我們的祖先認識到按壓某些位點能鎮痛,他們就會繼續去探索,尋找更多的鎮痛點。
在尋找鎮痛的位點時(必然是在身體的各個部位逐一試探),我們的祖先發現,身體有的地方在按壓時沒有什麼特殊感覺,有的地方卻很敏感,重壓時會產生酸,脹,麻的感覺。接著他們又發現,具有鎮痛作用的位點多數會產生這樣的特殊感覺,而沒有治療效果的地方就很少有這樣的感覺。這樣他們就逐漸把能夠治病,按壓又有特殊感覺的體表位點與體表的其它區域區別開來。這些特殊的位點以後就叫做「穴位」。這種感覺,後來叫做「得氣」,是針灸治療是否有效的重要標誌之一。
當然我們也可以設想其它發現穴位的過程。我們的祖先在山林中覓食,在荊棘中穿行,很容易被植物的刺所刺傷。如果碰巧刺是扎在穴位上,深淺也正好合適,也會產生和按壓相似的效果,甚至更好。被刺和按壓中哪一種導致了穴位的發現,已經無法確定了,但是其中的邏輯過程是一樣的。直到現在,針刺和按壓這兩種方法仍然在臨床中使用。
還有一種刺激穴位的方法,既不是按壓,也不是針刺,而是加熱。我們的祖先在用燒熱的卵石取暖的過程中,也發現加熱身體的某些部位也有減輕或消除病痛的效果。這也許就是「灸」(用特製的艾條來熏烤穴位以治病)的來源。與按壓和針刺穴位一樣,這種治病方法也簡單易行,在古代的原始條件下就能施行。這種方法和針刺合起來,就成為刺激穴位的主要方式,合稱「針灸」。
到後來,針灸的治療範圍逐漸擴大到其它疼痛,比如頭痛,腰背痛,關節痛,和婦女的痛經,等等。再往後,治療的對象也逐漸擴大到疼痛以外的病症,如發熱,氣喘,腹瀉,噁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等。這些都是原始社會中容易發生的病症。就是到今天,你要是去看現在出版的針灸教科書,它們仍然是針灸治療的主要癥候。目前西方國家使用針灸治療的主要疾病,也多在這個範圍內。
隨著治療範圍的不斷擴大,穴位的數目也不斷增加。《黃帝內經》里就已經記載了160個穴位的名稱。到了晉代,黃甫謐編撰的針灸專著《針灸甲乙經》里,記述了人體340個穴位的名稱,別稱,位置,和主治病症。到了現在,有名稱的穴位已經超過700個。《百度·百科》里就說「人體總計穴位有720個,(其中)醫用402個」。
科學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也充滿了偶然性。常常是一個人的一念之差決定了是否能做出重要的科學發現。在原始條件下要發現穴位治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癥狀,有體表的傷害,而且還要傷得恰到好處。位置要正確,刺激這個位置的效果正好要與那個人當時的病痛相對應。傷害的程度也要合適。輕了不起作用,太重了傷害本身就會變成了比原來病痛更嚴重的事情,也不會發現它的治病效果。更重要的是,當事人還得是一位善於觀察和思考,能做出新發現的人。要這幾個條件都湊齊,幾率極小。我們窮一生的經歷,也沒有從自己的經驗中發現這個現象(學習有關知識和接受針灸治療除外)。
所以我們也可以推測,最初發現穴位能治病的,也許就是一個人。由於他(她,下同)的發現,在中國古老的大地上不但產生了針灸療法,也深刻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對人體的認識,以及後來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他在中國醫學歷史上的作用,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可惜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他是誰,也無法給他立紀念碑了。
穴位被西方人發現:Henry Head 的「極值點」
穴位治病反映的是體表和內臟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的關係。這種關係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生理現象。只要有合適的機遇,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都有可能發現它。雖然發現它的幾率很小,但是在幾千年之後,這種現象還是被一位西方人發現了。這個人就是英國科學家亨利·海德(Henry Head, 1861—1940)。
Henry Head 出生於倫敦,從小就想成為一名醫生。在劍橋大學的Trinity College獲得自然科學學位後,他去德國的Halle大學學習生理學和組織學。應生理學家Ewald Hering 的邀請,他去布拉格(Prague)研究呼吸生理和彩色視覺。他然後回到劍橋大學,在那裡學習解剖學和完成生理學課程,並且在1890年成為一名醫生。他先在劍橋大學的醫院工作,後來去維多利亞胸部疾病醫院當醫生。因此他是受西方醫學教育的科學家和醫生。
在醫院工作期間,Head注意到內臟疾病和皮膚變化之間有關聯。他的醫學博士論文的題目就是《內臟疾病所引起的感覺變異》(「Disturbances of sensation with e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ain of visceral disease」,發表於1893年Brain 雜誌)。他發現,內髒的病變會使皮膚上一些區域的敏感性增高,甚至發生疼痛。他把這種疼痛叫做「牽涉性疼痛」(referred pain)。他非常精確地描繪出了與不同的生病內臟所對應的皮膚敏感區域。這些圖的質量非常之高,以致於後來人們給這些區域取了專門的名字,叫做「Head Zones」,或「Head Areas」,國內稱之為「海氏帶」。你只要打進這幾個字,立刻就可以從互聯網上看見他當年繪製的圖。
不僅如此,他還發現,在這些敏感區域內還有一些特別敏感的點,他叫它們「極值點」(maximum points)。在他繪製的圖中,一半人體畫敏感區域,一半人體畫極值點。
他發現,(在這些極值點上)「皮膚非常敏感。使勁按壓這些點能減輕,而不是增加,病人的疼痛」(「There is great cutaneous tenderness……Yet firm deep pressure relieves, rather than aggravates, his pain」)。這句話和本文開始時,關於我們的祖先發現按壓能鎮痛的推測,是不是幾乎相同?在前文里我們只是猜測,而Henry Head的發現卻是有清楚記錄的實際例子。
他還說,「用芥子葉貼在胸部和背部的極值點可以消除噁心和嘔吐」(「Mustard leaves applied to the maximum spots of the affected areas of the chest or back, ……will remove the nausea and vomitting」。這和中國針灸師在穴位上用藥治病(比如藥針)的做法是不是如出一轍?
2011年,德國的歌德大學(Goethe University,即法蘭克福大學,University of Frankfurt)和Charite 大學的科學家們合作,重新審視了Head的「極值點」,並和中國的穴位位置進行對照,得到了有趣的結果。他們選擇了Head所紀錄的四位患者的內臟疾病,分別是肺(急性支氣管炎),肝(膽囊結石),胃或脾(肚子疼),和腎(腎結石)。然後他們按照中國《針灸甲乙經》里的描述,決定了與這四個器官對應的「募穴」(位於胸腹面,與內臟對應的穴位)的位置。這四個穴位分別是:肺—「中府」、肝—「期門」、脾—「章門」、腎—「京門」。同時他們也按照《黃帝內經》里的描述,決定了背部與這些內臟對應的「俞穴」(「俞」發音shu,第一聲),即「肺俞」,「肝俞」,「脾俞」和「腎俞」的位置。然後他們把這些穴位的位置與Head繪出的,對應於肺、肝、脾、腎的極值點的位置進行比較,發現二者高度重合!對此結果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這些德國科學家的原文:Beissner F, Henke C, Unschuld PU, Forgotten feartures of Head Zon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diagnostically relevant acupuncture points. Evidence-bas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11;2011: 240653。
這些結果說明,中西方發現了同樣的體表位點與內臟之間的對應關係。只不過這些位點在中國稱為「穴位」,而Henry Head 稱之為「極值點」。而且Head已經有了和我們的祖先同樣的思路,即利用這種聯繫來治病。但後來的西方醫生在思想上還不如Head。就像這篇文章的作者所指出的,他們把只是把Head的極值點作為診斷疾病的輔助手段,沒有加以重視。而在中國醫學中,募穴和俞穴既作診斷用,又作治病用。當一個位點感到痛,或按壓這個點可以緩解原有的痛,就把這個位點作為可以用針灸和其它有關的技術來治病的位置。這是把一個簡單的概念反過來用--這裡是從皮膚到內臟,正是這種做法使得中國人的想法如此迷人(「West Head zones are purely used as a diagnostic tool…...In Chinese medicine, however, Mu and Shu points are both, diagnostically and therapeutically relevant. When a point is aching or when pressure on the point relieves an existing pain, this point is considered for treatment with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or related techniques. It is this simple idea to take a reversed action—from the skin to the viscera—for granted, which makes the Chinese concept so intriguing」)。
而且,中西方做出這個發現的時間點相距太大,環境完全不同,因而命運也不一樣。Henry Head生活在西方醫學已經建立器官系統觀念的時代。因為與主流觀點不合,他的發現只是靈光一閃,隨即被人遺忘,沒有繼續發展。直到100多年後,他的工作才被人們重新記起。而中國的發現是在幾千年之前,沒有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因而能夠在中國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獨立自主地發展,形成了中國獨特的經絡理論。
經絡理論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
既然刺激穴位能治病,我們的祖先就會想,是什麼渠道把刺激穴位的效果傳輸到生病的內臟上去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的祖先也許從下面兩個現象中得到了啟發。
一是治療同一病症的穴位常呈線性排列。在針灸治療的實踐中,我們的祖先逐漸發現,治療同一病症的穴位常常不止一個。比如治療腹痛,除了前面說的可以針刺「足三里」穴以外,還可以針刺「上巨虛」穴(在「足三里」穴的正下方)、「內庭」穴(在足背,第二,三趾之間)、「梁丘」穴(在「足三里」穴的正上方),和「天樞」穴(在中腹部)。再觀察一下這五個穴位在體表的位置,就可以發現它基本上呈線性排列。它們之間的連線,就是現在我們知道的「胃經」路線的下半部分。
二是線性感傳。在一部分病人身上,針刺和按壓穴位產生的酸,脹,麻的感覺還能沿著一定的路線傳遞,有時甚至到達治病部位。這種現象在1948年由日本的針灸學家柳谷素靈在《針灸醫術入門》中提到。1951年日本的岡部素報道了135例這種現象。從1973年起,我國衛生部組織了對這種現象的大規模研究,由30多個單位按統一的方法,在20多個省、市、自治區中對63,228人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約有15—20%的人能感覺到這種現象,所以它是一種客觀的生理反應。這些感覺傳遞的路線和經脈的路線相同或相似,所以後來就被叫做「循經感傳現象」。譯成英文就是「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channels」。不僅如此,在已經被觀察的外國人中,包括莫三比克人(203例)、奈及利亞人(182例)、塞內加爾人(193人)、英美德法等白種人(110例),也有循經感傳的現象,說明這一現象沒有人種和地域的別。
因此可以設想,我們的祖先也很早就發現了這種現象。再和上面說的同類穴位呈線性排列的現象結合起來,就使我們的祖先逐漸產生了經脈的概念。經脈聯繫穴位和內臟,刺激穴位的治療效果由經脈傳輸到體內的病變部位。這也許就是經脈思想最初形成的過程。
再後來,發現的穴位越來越多,情況也越來越複雜。簡單的幾根經脈已經不能解釋所有的治病結果了。於是在「經脈」的基礎上,又加上了「絡脈」的概念。「經脈」是主幹,「絡脈」是分支。由經脈和絡脈構成聯繫全身的網路,合稱為「經絡」。
最初的經絡思想應該是直觀而簡單的。但是要總結為正式的經絡理論,情況就不那麼單純了,一定會受到當時社會上佔主導的思想的影響。了解經絡理論早期形成的過程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惜這個階段早已為歷史所湮沒。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是現存最早的記載經脈理論的文獻。在它們裡面就已經有三條足陽經,三條足陰經,三條手陽經和兩條手陰經的名稱。這和《黃帝內經》里記述的十二經脈已經非常相似。這說明經絡思想的形成時間比《黃帝內經》的成書之年要早得多。所以我們只能從這些經脈的名稱和內容,來推測經絡理論在形成過程中受到了哪些思想的影響。
一是陰陽學說。《黃帝內經》成書於西漢時期,大約在公元前99—26年。而成書比《黃帝內經》早約1000年的《周易》(據信成書於商末周初,即公元前1066年左右)裡面,就已經有了陰陽的思想。《周易》看似一本卜卦的書,實際上包含有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它的基本卦象由「—」、「- -」兩爻(爻發音yao,第二聲)組成,「—」為陽爻,「- -」為陰爻。三個陽爻為乾,後來作為男性的代稱;三個陰爻為坤,後來作為女性的代稱。由陽爻和陰爻的不同配合,代表天、地、雷、風、火、水、湖、山八種最常見的自然事物。從它對事物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把上、外、動,熱、亮看為陽,把下、內、靜,涼、暗看為陰。它認為自然界所有的變化,都可以歸結為陰陽兩種勢力的消長,而且這兩種勢力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種觀點和現代哲學中認為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統一學說是相通的。陰陽概念具體在人身上,就是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
二是臟腑概念。古人從捕獲的獵物,屠宰的家畜,戰爭中人的屍體,以及對死刑犯人的一些處死過程,都能了解到有關內髒的知識。在這些知識的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五臟五腑的概念。臟是實體性的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腎。因為它們都位於身體內部,所以屬陰。腑是內空的器官,包括小腸、膽、胃、大腸、膀胱。它們直接間接和體外相通,所以屬陽。而且臟和腑之間還有相互配合的「表裡」關係,如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
三是氣血學說。古人認為,氣,血,精,津液由身體的內臟產生,為維持身體的健康狀態和各種功能所必須。其中氣和血運行於經脈,連接和滋養身體的各個部分。那氣和血又是什麼關係呢?《靈樞·營衛生會》說,「血與之氣,異名同類」。《素問·調經論》說,「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不居集》說,「氣即無形之血,血即有形之氣」。
四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認為人世間的一切事情,包括人的身體,都是自然界(天)的反映。「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肢」,所以人要與天對應。 《黃帝內經》強調,人「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要「與天地如一」(《素問·脈要精微論》)。
這些思想看來都影響了經絡理論形成。比如與內臟對應的原來只能有十條經脈,因為只有五臟五腑。但在同時,古人又把「十二」看成「天之大數」,因為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經脈也應該是十二條。那怎麼辦呢?那就把所有的內臟都合起來,連同容納它們的體腔,統視為腑,另外取一個名字,叫作「三焦」。它可以按在體腔里的位置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又把「心」分為「心」和「心包」。這樣就多出來一個臟(心包)一個腑(三焦),就可以達到《靈樞·五亂》中說的「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從長沙馬王堆里出土的《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里缺的一條手陰經,也是用把「心」分成兩個臟器來補上的。
在這些思想影響下產生的十二主經脈中,經過上肢和下肢的各有三陰三陽六條經脈。位於肢體外側的為陽經,位於肢體內側的為陰經。陽經與陰經分別與其陰陽性質相同的臟和腑相連,這樣就有: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陰心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按照這樣形成的經絡理論,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路徑。它們內連臟腑,外絡肢節,是人體功能的聯絡,調節和反應系統。穴位即是人體臟腑氣血輸注的特殊部位,與體表和深部組織器官都有密切聯繫。信息的傳遞是雙向的。既可以從內通向外,把內部的疾病反映到體表;又可以由外通向內,通過對體表的刺激來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協調陰陽,防治疾病。
不僅如此,這十二經脈還首尾相貫,依次連接,因而經脈中的氣血也循經脈依次傳注。在一天的24小時(12個時辰)中,從肺經開始,氣血按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的順序流動,再回到肺經,開始下一個循環。這個氣血在一天中沿十二經脈依次流動的過程叫做「子午流注」。
經過歷代的發展擴充,經絡已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除了上面所說的十二經脈外,還有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五別絡,以及孫絡,浮絡等等。這些系統中,有些是屬於臆測的。比如十二經筋,它是把全身的筋肉按經脈的走行路線分為十二個區域,叫做十二經筋。但是臨床實踐的結果常與其衝突,也就沒有再發展。還有奇經八脈中的沖脈和帶脈,前者古籍中的記載多種多樣,後者只有零星記述。所以具有實踐基礎,有臨床指導意義,又被研究和使用得最多的,還是十二經脈加上奇經八脈中的任脈和督脈,總稱十四經脈。任脈位於軀幹腹面的正中,督脈位於軀幹背面的正中。它們分別和陰經和陽經聯繫。任脈是「陰脈之海」,督脈是「陽脈之海」。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把全身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影響,包括體表和內臟之間的相互聯繫和影響,以及與之有關的一些生理現象(如循經感傳),借用經絡理論的名字,把它稱之為「經絡現象」。它是一種客觀現象,與人的主觀思維無關。中國人外國人都可以發現它。而「經絡理論」則是我們的祖先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理論,是人的主觀思維。人們也可以提出別的理論,所以「經絡現象」也可以有別的名字。但是在經絡現象的實質完全弄清之前,我們還是先使用「經絡現象」這個名字。補個類似問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4344553
哇,還舉報我..我有說錯么?有,但比所謂的中醫粉強多了....
穴位的完善分別365和720的體系.
前者是應一年365.25太陽回歸年,後者是應七十二候108北斗叢星等內容共720穴,所以720穴體系會看到其中的108穴分為36-72對應天罡地煞.
中醫完整體系的建立依託於人體宇宙觀也就是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天」的投影,這個思想在西漢達到了巔峰.
天有日月所以人有兩隻眼睛,天有五星所以人有五臟,候以天五節以地六,五六相乘消息一變。所以六經辨證.節以地六是和候以天五比較的,內經以天文地理直接比較是講天以六六之節。
為什麼古代醫考內容會提到醫者要明天道地理?沒看懂么?六節藏象,五常政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六元正紀大論,五六之用不過五候六節,五官六府,五運六氣的對應!
在內經中明確說了「天以六六之節,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365節以為天地!」
經絡穴位的來源說的明明白白!
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餘氣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歸餘於終,而天度畢矣。帝曰:余以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
人有九竅,天有九天,地分九野.天地人相互對應
天有365日,人有365穴,而這個節在人體上如何定義,素問骨空篇和氣府篇說的明明白白...
這句話直接說清楚了365穴,九竅,經脈的來源..
很早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我沒理會,我本來以為中醫粉會拿內經,針骨,傷寒論等內容回答,或根據醫學史,考古結果一些內容去回答,然後和科學黨爭辯。而且我也認為我對中醫的認知還是很淺顯的.而上述引內經之言雖然說明白了,但只是一家之言!可能回頭考古界就來打臉了.
這種事發生好多次了...
可是我真沒想到回答的全是在講故事和「我看了個紀錄片」「我有個朋友」「我祖上是神醫」「我能內視」的....既然都是矮個...那我也就不怕丟人顯眼,不怕日後被打臉了...因為你們肯定比我腫
但這只是給出理論,中醫還得有實證去證明,不然就不是醫了,所以穴位最開始並不是365穴全部說明,而是框架如此,具體位置和數量是慢慢完善的
拿神經末梢,淋巴細胞等說事的叫做馬後炮!古代區分不了也觀測不了.也沒有記載神經末梢的現象!
這些只是穴位所在所導致的現象.而不是得到穴位所在的原因
但脊椎節點,骨骼間隙古人是完全有能力發現的.
在天人體系的框架下,根據實際的解剖和人體結構認知可以得到這個結果.我國古代是有解剖經驗的
儘管這個說法依然缺少足夠的論據,因為這是內經一家之言!
但比起樓上一片編故事和意淫的給中醫抹黑的來說強多了吧?至少我沒有憑空造作,主觀意淫...
中醫一部分是醫,但另一部分是天文地理為框架建立.人的構造人的血氣運行都要符合天理
這就是我一直說中醫要麼復古,那麼學醫必須學天文地理!然後開始思考是繼續以古代天文為標準還是現代....
要麼就是結合現代科學,既然如此就請尊重科學,學好生物化學,而不是去附會量子力學吹牛..別看說的頭頭是道,隨便拿出一道公式計算這些人就沒一個看得懂
又如陰陽應象,五臟生成等內容
看明白了么?天地人音律相互對應..因為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樂律之法代表陰陽氣機之變.
所以才會有扯到顏色,味道
古書最怕的是望文生義.解釋下顏色問題
人體顏色要麼解剖學要麼附會律均布下來的結果,而不是內視看到的.
注意我否定的是內視「看」到的
東西方神秘學文化。內煉實修相關內容我在評論里有回復過其他人.
先後順序,因果關係...除了神學體系之外,都是先得到經絡穴位等內容,然後在此基礎上開始內修.你要是內修「看」到的,還存在所謂的「出偏」么?另外唐代前後的內修思想區別不會自己去了解么?
回正題
左傳:先王之濟五味調五聲,聲亦如味.同理在五行大義里可以看到不只是味,色形長短方圓都以聲律來將特殊特徵引申到到普遍特徵.
這就是為什麼天文地理人相互附會還有一個樂律加進來.先秦鐘律是被人們認為體現了陰陽實際變化的.而天人思想下陰陽五行用來解釋萬物
日月五星古代也說了五個顏色,你們看看肉眼觀測也好還是天文望遠鏡的觀測是這樣么?不論如何觀測,五星根本就不是古人說的顏色
因為在天人體系下聲亦如味色亦如味.這裡顏色都不是通過「看」得到的.
我國古代顏色有五正色.
臟腑五色一種是解剖結果,一種是以五聲配五行五星得到的.有人私信我說古人以死為大不可能解剖屍體..-.請打開內經靈樞翻到經水這節...
後一種就是
五臟附會五星,五星和五聲有附會,五聲和五行有附會,五行五聲和五正色有附會,所以五臟附會了五星就用五星所代表的五正色.而經絡則在其基礎上賦予顏色
這個顏色不是你什麼內視看到的,古人比興誇張等修辭手法很頻繁,先秦以來又均以陰陽五行通過律解釋萬物..讀古書最忌諱望文生義.
另外內經和難經一些非附會的顏色是解剖後發現的...而不是內視
至於光譜分析,眼球結構,神經信號傳遞等科學東西我就不科普了..如果搬科學的東西上來那更是明確否定.
中醫其他回答我都是直接用現代自然科學結果否定.這次盡量不涉及現代科學
...還感受氣的流動....
素問氣府論是以人之形體結構五臟六腑匹配日月五星365天標記365穴
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
這裡的氣和你小說里真氣兩碼事!
另外古人是先得到經脈穴位的結果,再去說氣怎麼流動的,這在內丹學,內家拳,導引動功里是很明確的!而且很多醫家是否定這是實際「氣的流動」,認為這只是在說明脈氣運行問題是純描述的概念.
「資始於腎,資生於胃。陽中之陰,本乎營衛。營者陰血,衛者陽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
以人體劃分三才皆以神,心,腎來比喻。腎氣始發胃氣養之.不先給你劃分經脈穴位位置就樓上那些意淫的感應一輩子所謂的氣也扯不出怎麼運行,經脈在哪裡.穴位具體位置
..您知道小周天從哪裡開始么?從尾閭開始背你能背得出小周天的路線么?能用手明確指出么?不看經脈穴點陣圖幾個能明白?通大小周天發現經脈穴位?....古人導引練氣是讓你先知道經脈穴位的位置然後讓你導引明清部分醫書更是明確否定所謂的氣是你能感受到的「流動的氣」.他們的觀點是回到內經理論而不是樓上又是內視又是氣機運動那套.
而莊子對聖人神人至人以及上古天真論里涉及到氣的是另一個概念
內家拳和內丹學都是在這個體系上結合自身內容發展的!而不是他倆得到了上述內容,因果關係都搞反!
樓上很多都什麼回答?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就是中醫被黑的原因.
為什麼你們寧肯想像,吹牛,也不肯面對現實
「我祖上神醫」「我看了紀錄片」「我有一個朋友」「我能內視」的中醫粉
我沒和你們一樣吹我能內視?沒吹我一個運氣健步如飛,沒吹我通大小周天?所以一定不是中醫的真相...是我沒有遇到真正的高人對吧.
傳統文化圈子包括中醫,太極,易學,術數,魏晉玄學,以及一些地方民俗淪落到到處都是這種「粉」...我們的道教立了大功.....之前回答一個中醫類問題寫了個長篇,更新的時候就這個問題談了一下,現在貼過來補充一下算是正式回答吧。
首先說明,我不贊同把經絡或穴位的發現歸結於某種神秘的修鍊方法,比如特異功能,氣功或者返觀內視什麼的,因為一旦涉及這些不確切的領域,爭論雙方就沒有共識,也就失去了探討的基礎,所以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儘可能建立在確切的理論基礎上。
須知,大道至簡,把答案搞得玄之又玄的毫無益處。
以下為全文。
談談經絡理論和針灸的起源問題。
之所以這麼久沒有更新,是覺得自己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還不成體系,邏輯還不夠清楚,沒敢下筆。最近對這個問題又想明白一些,所以決定寫下來,估計沒多少人會看,權當隨筆吧。
要弄清楚針灸起源,就先要搞清經絡,穴位,針灸三者出現的先後關係,但中醫學界對他們之間的先後關係仍有爭論。
傳統主流觀點認為,穴位在先,經絡其次,最後出現針灸。
正如我前面所說,教科書中的主流學說秉承中國特色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為通過勞動人民的實踐和積累,發現刺激身體上特定位置能治療某些疾病,這些積少成多的個案漸漸歸納出穴位,再由穴位組合成經絡,最後形成經絡理論體系。
而另一些學者認為,經絡在先,穴位其次,針灸最後。古人是先通過某些手段整體性地發現經絡,再從經絡上確定重要的點並命名,形成穴位,最後以針灸的形式刺激這些穴位治療疾病。發現經絡的手段可能是艾灸和循經感傳。支持這一學說主要證據是:文獻考古沒有發現經絡的過渡形態,而且最早系統記載經絡的文獻中,艾灸是主要的治療手段,即《陰陽十一脈灸經》《足臂十一脈灸經》。
說說我的觀點,我認為這三者的順序是針灸在先,經絡其次,穴位最後。
事實上要回答針灸起源這個問題,還是要先明確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上來。
一種工具,一種方法,一種理論的出現都是勞動人民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創造摸索出來的,實踐出真知,這才對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的理解。
那麼,針灸被發明究竟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
有很多人會說,很簡單啊,治病嘛。
那麼先民為什麼要選擇針刺的方法來治病,為什麼要選擇這樣一種看起來很有傷害性的工具呢?
只有一個可能。
除了針刺,別無選擇,沒有別的方法能夠達到他們要的效果。
所以,先民們一定是先在人體上發現了什麼特殊的病理現象,用已有的方法都搞不定,只能用針刺。
有人可能覺得我在胡謅,但其實證據就在《黃帝內經》裡面。
說太專業了你們可能也不愛看,大致提一下吧,研究過《內經》的人可以看看「審循切捫按」出現的比例有多高,有多重要,這個「審循切捫按」可以簡單理解為經絡觸診,很明顯,寫作《內經》的人針灸的方式跟後世有極大不同,針刺之前是要先觸診的,找到病變的經絡和經絡上具體病位,然後再進行針刺,針刺之後還要觸診,看看病理現象是否有變化。
所以針灸被發明是為了解決他們通過觸診在人體上發現的病理現象。
就像筷子被發明是為了夾起燙手的食物。
事物發展基本規律就是:人們總是在實踐中先發現問題,然後思考怎麼解決問題,最後才創造出解決問題的工具。通過對工具(針灸)的使用,總結方法,歸納出一套理論(經絡體系)。
所以,說經絡出現在針灸之先的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的唯物史觀。
工具總是從簡單形式向複雜形式演化。那麼最簡單原始的工具是什麼?
是我們的雙手,人人皆有,隨時可得。
《內經》中大量出現的觸診內容已經提示了,先民們是先以手法為主治病,在長期手法觸診中,手感敏銳者發現身體的一些病理現象,認識到這些病理現象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後,開始試圖消除這種病理現象,一部分手法可以消除,一部分可以用艾灸,還有一部分怎麼搞都不行,最後創造出針灸。
而且,光是一種制式的針灸針還不夠,《內經》中的針灸制式有9種,號稱「九針」,這顯然是針灸作為一種工具進一步複雜化和體系化的結果。很多次我逛商場的時候看見化妝品櫃檯上展示的化妝工具,各種大小刷子,眉筆等等,我就想到了古代的九針。工具的複雜程度往往反映了相關技術的發達程度,九針的時代針灸技術也一定像現代的化妝術一樣發達吧。
(現代化妝術和針灸。能感覺到作為一門技術他們之間的相同點嗎?圖片來自網路,侵刪。)又在幾代人的實踐摸索中,對這些病理現象的掌握越來越系統,越來越成體系,也開始明白正常人(《內經》所謂「平人」)該有怎樣的生理表現,最終歸納出經絡。
這個過程應該沒有想像的那麼長時間,估計也就兩三代人就整理提出來了。
多說一點,目前來看,經絡的物質基礎應該是筋膜,筋膜是一種遍布全身的組織,位於各種組織間隙中,解剖上容易被忽略,筋膜能夠滑移和傳遞組織間液的流動,肌肉間的筋膜能夠傳遞力線,關節附近的筋膜上有豐富的本體感覺器官,這些特點決定了筋膜是一種統束全身,聯繫內外的組織體系,這與經絡的功能非常相似。
看看現代國外徒手治療專家Tomas Mayers 發現的筋膜鏈體系,會發現他們與中醫經絡何其相似。
《解剖列車》中的後錶鏈和足太陽膀胱經深前臂鏈與足太陰肺經體側鏈與足少陽膽經(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雖然筋膜鏈與經絡仍有很多不同之處,但在現代一個完全沒了解過中醫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外國人體醫學專家,發現了與經絡十分相似的全身聯繫性結構,這種跨越時空的雷同不能不讓人振奮,更是一種鞭策,激勵我們現代的中醫人精進努力,探尋經絡實質,在現代科學語境下重新闡釋中醫內涵,時不我待啊。
繼續說穴位的發現。
在針灸技術的傳承傳播中,經絡上一些獨特的點被重點提出來,命名為穴位。一開始穴位還比較散亂,但到先秦時,我們的古人和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一樣迷戀數字,對1,3,5,6,9,12等數字特別痴迷,並認為365為完滿之數,由此提出穴位也該有365個。以後的穴位逐漸添加到這個數左右。後世再加就是經外奇穴了,不能算數。近代又有董氏奇穴,來的晚沒位置了,就學春秋楚武王,發出「王不加位,我自尊耳」的呼號,獨立門戶,一下子添了700多個穴位,自成體系。發展到今天,也是蔚然成風,擁眾頗廣。
可見,穴位體系的發展今天仍繼續,提出新穴的人很多,能內被廣泛接受的很少,這個無非是個佔領認知的過程。謝……謝邀。
題目很大啊,很難搞。
具體怎麼發現的,不可考。
真的不可考,那時候的文字還沒搞清楚怎麼肥四了,就已經散佚大半了。
你要知道甲骨文很大一部分都是從藥材堆里搶救回來的。
我們知道經絡這個事兒,大多數是從《黃帝內經》知道的。
黃帝內經說怎麼發現經絡的呢,沒說。但這頂上寫的東西都真的好用。
然後就是樓上說的各種練功內視看經絡了,多少有點兒牽強附會。
內家拳也好,道家氣功也好,最早可追溯的都是漢代以後了,我記得看的一本功夫源流類的書里講,到了元明時期,功夫才有了傳承,明清時期,才有人開始整理成冊。
因為在那之前,一般讀書人不練武(文武分科),家傳秀才有機會學武,即便如此,大多數功夫都是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
因此就逐漸產生了各種流派,畢竟我教的不見得你用著就好,也可能你隨便學了兩手就出去教別人了,沒學明白的自己發揮,就成了你自己的套路,因此功夫的基本盤(基本步法、基本拳法)都差不多。
你跟我說傳說故事就有點兒沒意思了。
黃帝內經啥時候成書的不知道,觀點不一,反正教科書一般認為是戰國-秦漢時期。
道家等學術流派的學術思想是春秋戰國已經形成的,百家爭鳴嘛,但諸子百家到底都有啥現在也其實沒個定論,到底是都是學者還是各行業大佬都有,難說。很多都是後人強行附會衍文成就,當不得真。
所以經絡咋發現的,不知道,但確實好用。
現在能做的,只是去驗證:
1.經絡是存在的。
2.經絡的運行模式。
3.怎麼借用這個運行模式形成統一的、比較有效的、相對安全的治病策略。
畢竟啊,天下的人,悟性平平的佔大多數(包括我),很少有人可以自己開創未來,能用別人的經驗,同時推廣,那當然善莫大焉啦。這也是為什麼師承很困難的原因,再牛逼的老師的精力是有限的,學生的悟性是有限的(除非遇到妖孽級的學生),兩者相乘,能傳50%都是不錯的,幾代下來,也就沒了。
以上,希望對你有幫助。
小時候看過一個央視拍的紀錄片,其中說到穴位和經絡,是說一個軍區醫院到軍隊去做相關試驗。
用微電極刺激士兵的一些穴位,然後問士兵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有的士兵說沒感覺,有的士兵說不僅是刺激的地方有感覺,感覺還會傳導,後來就發現有少部分比較敏感的士兵會感覺到傳導,後來就把這部分比較敏感的士兵集合起來,繼續做試驗。
再繼續的試驗就是傳導到哪裡,再刺激哪裡,然後把路徑畫下來,最後連起來,發現所有的士兵連起來的路徑都是一樣的,就是經絡的圖形。
然後負責試驗的醫生還說,其中個別士兵非常敏感,不要用微電極,只要用手用力按,就能感覺到傳導,至於用針刺,那更是感覺到了。
我個人覺得,古代可能就是出現了幾個敏感的人,而這些人又碰巧成了醫生,於是機緣巧合就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然後再在別人身上試驗,然後記錄下來,經歷了好幾代醫生,終於把穴位和經絡搞清楚了,這個應該不是幾個人可以簡單完成的。
中醫我不懂,但是提醒一下,那些說什麼打坐練拳有什麼循經絡感覺的,返觀內視的,你們已經很危險了!!!正經的打坐 入靜是不可能和經絡有任何關係的,意守丹田,大小周天都特么是忽悠人的。看看下面這個視頻就知道了。
張至順道長專訪 下篇《大道莫舍 日月不棄》
張至順真人口述(四) 勸告世人莫亂修
首先我對經絡之說
不絕對否定,也不去迷信只能說很好奇在大學期間因緣際會開始接觸了內家拳由於沒人指路,只能自己瞎摸索那時候比較中二熱血每天6點起來站樁,那種養生壯下午去跑步,然後瞎練一通王八拳當然,也常常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那時候在室友眼裡,我可能就是個神經病,哈哈。就在某一天,我在站樁站著竟然身體某處產生一種異樣感,然後慢慢地延著某種路徑前進。那時候你第一次站了60分鐘,站完通身舒暢,很爽。在之後多次出現後,我確定這種現象的存在。後來在網上一搜,走動與某條經絡走動大致相同。從那時候起,就開始對中醫經絡和道家修行起了興趣。然後開始慢慢實證,現在尚未證的所謂的內視,所以還無法完全相信經絡之說。如果首先假如經絡的存在就我個人的實證而言先經過特定的訓練,我個人是動靜結合然後打通全身的氣脈,這裡的打通是更加暢通無礙的意思之後通過一定的修行,進入一種定的狀態在這種定的狀態下,對自己身體的感知極度敏感,身體的周身變化都能感知到並在腦中自動自動映射成一種影像,可能就是所謂的內視。當然也不乏有大成就者直接成心入手,直接進入極定,即使身體又多淤堵,他依舊能感受到,內視到。我認為是一種頓悟之法。像我等天資愚鈍的人,只能先從鍛鍊形體入手,走漸修的道路。然後我認為這之前的修鍊都是為後面玄之又玄的東西打基礎就丹道而言,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整個太上老君那樣的八卦煉丹爐才能練出九轉金丹麻。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所感錯了以後再改然後再說幾點一切任其自然不要意守,不要主動的去觀用科學的態度去修仙就這樣子吧有錯誤的地方等我實證到了再改希望我別走火入魔死掉了哈哈,希望我能活的給這個問題一個確定而正面的回答。這個問題是不能像諸位答主一樣拍腦袋做推測的。比如這個:
「我個人覺得,古代可能就是出現了幾個敏感的人,而這些人又碰巧成了醫生,於是機緣巧合就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然後再在別人身上試驗,然後記錄下來,經歷了好幾代醫生,終於把穴位和經絡搞清楚了,這個應該不是幾個人可以簡單完成的。」----- 引自@沈朝雲的回答
真了解中醫的,應該知道,現在中醫學院都有一門重要的專業叫「醫史文獻學」,如果漢代和現代的經絡理論是不一樣的,現代理論比漢代更加發達和系統的話,用這個專業的理論知識應該可以引經據典地解釋這兩千年里經絡學說是如何,被哪些人一步步發展到今天這樣的。
希望真有中醫理論知識尤其是醫史文獻學基礎的人來回答下,至少能說明白經絡理論最早何時出現,經過了怎樣的發展,如何定型成今天這個樣子的。而不是拍腦袋地說是幾千年里好多代試出來的,體驗出來的,畢竟中醫不是中餐。一個複雜的,被眾多人接受和應用的理論,肯定不只是試一試再總結總結經驗那麼簡單。所謂一粉頂十黑,指的大概就是這裡幾位答主這樣的拍腦袋想當然吧。電你一下
「疼不疼?」
「不疼。」
「加大功率,再電一下」
「疼!快停!」
「這就是穴位,我們繼續找下一個。」謝邀。
我曾祖是位老中醫。小時候我看他給人看病,比如說有長期頭痛的病人,遠道而來,對曾祖的醫術將信將疑。這時候,曾祖常會用銀針扎患者四肢,當扎到腿上一個穴位時,他問患者頭上某個部位是不是又感覺。這時,患者總是一臉驚訝地表示:頭上確實在跳,扎一下腿,那裡就跳一下。扎過一番後,病人常常如釋重負地表示:頭疼確實輕鬆了好多。
後來我問曾祖父:為什麼扎腿能治好頭疼呢?曾祖解釋:腿上有穴位;扎腿上穴位頭上有感覺,這是腿上的感覺通過經絡傳到了頭上穴位的緣故;病人覺得很神奇,內心裡就相信醫生了,即便無關的病也能輕三、五分;更要緊的是:扎穴位治頭痛只是一個方面,可以讓患者相信醫生、按照醫生的囑咐吃藥,這才是更重要的。
現在的問題是:中醫是如何發現經絡和穴位的呢?我想再舉個例子:
我有個同事年輕時拉傷了背,現在患有肩周炎。我常見他把脊背往門框、桌子角上蹭,問他,答曰:蹭對了地方,可以讓酸痛感減輕,感覺好舒服。
他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呢?即便不懂中醫,不知道穴位的人,他也可以在日常中偶爾發現:刺激人體的某些部位是可以緩解疼痛的。---其實除了他,一般人也會偶爾碰到肘部的「麻筋」,感覺整個胳膊都會發麻。相似經驗我們的祖先大概也經歷過,這大概也是他們對「穴位」最初的體驗。
我曾經多次表示:中醫是一種建立在獨特哲學基礎上的經驗醫學。那麼,我們的祖先很可能是偶爾發現了「穴位」的存在、知道穴位可以緩解一些病痛,開始主動刺激身體的各個部位,通過感覺來尋找穴位;逐漸改進刺激的工具和手法,發現越來越多的穴位;總結穴位與對應疾病的關係,將穴位與疾病對應起來,將相同病症且位置接近的穴位或位置較遠但可以互相「感應」的穴位練成一個「經絡」,經絡相連。隨著歷代的經驗積累,穴位越來越多,逐漸連成了一張經絡形成的網路。----華夏文明相對連續的保存了下來,相應的,歷代的醫學經驗也能比較完整第傳承、積累下來,這是中醫相較西方傳統醫學的優勢之一。
另外,傳統養生術有入靜的習慣。我在入靜中曾體會到過類似「經絡」存在的感覺,人都是一樣的,我們的祖先有相似的體驗自然不足為奇。從這個角度講,傳統養生術對穴位經絡理論的發展、完善,想必也有貢獻。
西方人以解剖學為基礎,他們見到了神經、血管的存在,習慣用這些來解釋各種「感覺」。最近我看到過一個挺有意思的答案----作者大概 @菲利普醫生?----說的是:人的大腦中接受來自生殖器部分的信號與足部信號的區域十分接近,大腦有可能會混淆來自兩個部位的信號,儘管腳和生殖器相距足夠遠。用現代醫學的眼光看,這個發現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戀足癖」的生理基礎。
讓傳統的老中醫來解釋戀足現象,很可能會解釋為:足部與腎區有經絡相連,故刺激腳部可能引起性器官的興奮。中醫認知人體的方式與西醫不同,我們的先祖認為人體是個複雜的黑匣子,從匣子外輸入一個信號,刺激它一下,根據反饋回來的結果反推匣子里系統的運行規律。另一方面,中醫信奉「天人合一」的哲學,相信人體與天地一樣有基本相同的運行規律;大地有江河和湖泊,人體對應的就必有經絡和穴位。這是中醫和現代醫學的差異所在,我強調中醫的「獨特哲學」,大體就是這個意思。
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下
假設我們現在返祖一下
回歸到石器時代,或者更早
那時候啥藥物都沒有,連草藥都沒有
如果人生病了怎麼辦?
要麼等死,要麼只能撿起地上的石頭或者樹枝戳自己吧
剛開始是哪裡疼就戳哪裡
然後發現光戳疼的地方還不夠用
然後就是全身到處戳,戳了幾千幾萬年~
所以中醫黑子們不要隨便就噴
因為你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爺爺的就是拿這麼個方式保命才有的你的
表問我是怎麼知道的
穴位和經絡是怎麼發現的?
1、認知過程
經絡的認知過程恐怕得從古猿開始說起,這是一個漫長而又沒有文字記載長時間的實踐過程,由於這段時間沒有文字載體,其歷史已經不可考,但是從一些類人猿的身上依然能發現某些痕迹,比如類人猿知道吃什麼樣的植物可以止腹痛,會有類似按摩的撫摸行為。
有些這樣的行為被寫入先天的基因之中,有些則在種群後天的學習之中,人類簡史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那便是認知革命。正是這種認知革命將智人推上了地球霸主的地位。
最開始巫是整個部落的首領,他們是部落的凝聚者,也是最具睿智的人,他們掌握著部落的圖騰,能夠和「神」進行對話,能夠祈福禳星。而醫療行為自然也就掌握在他們的手中,最開始的醫和巫是不分家的,或者說醫學起源於巫。
某天,某個原始人打獵手腫了起來,於是某人依照先人的經驗為其進行最初的按摩,在不斷的按摩中,某人偶然發現了按某個地方消腫的效果特別好!這種經驗就被流傳了下來,在不斷的積累和傳承中,終於醫學的雛形行成了,而在中華文化體系中,經絡腧穴,這種人體奇特的認知方法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醫療體系。
2、形成過程
提到經絡腧穴就不得不提到針灸,最初人們以石為針稱之為「砭」。運用「砭石」在經絡腧穴上「敲敲打打」以此治療各類疾病。
《說文解字》中這樣記載:「砭,以石刺病也。」
中醫最早的針刺可追朔到新石器時代,通過不斷的「揉」「按」「捶」「打」「點」「壓」等行為,減輕痛苦。
《素問·病能論》中這樣記載:「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
古人用「鑱石」切割皮膚,「針石」刺穿皮膚,以排出皮下聚集的膿腫,而這就是後世九針的起源。
除了砭石之外,我們的祖先還以竹子、陶瓷和獸骨作為針具使用。大約距今一萬八千年前左右,山頂洞人文化時期,我國古人就已經能夠製作相當精良的骨針了。
而相傳我們偉大的先祖伏羲氏,發明了九針,分別為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
《醫宗金鑒》這樣記載:九針因何而得名?源於天地大數生,始於一而終於九,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九九八十一,針應其數起黃鐘,皮肉筋脈聲陰陽,齒氣九竅關節通。
而隨著冶煉技術的不斷發展,到了殷商時代青銅器的出現,以及春秋戰國中後期鐵器的出現,讓針具質量更上一層樓,治療的範圍也大大提升了。
經絡腧穴正是在這種長期的實踐和總結的過程不斷的充實發展,而有文字記載的時間可以追朔到大約兩千年前的先秦時期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時期。此時的經絡腧穴學已經形成系統,而在《黃帝內經》之前,根據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手足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的文字來看,經絡腧穴的理論形成遠遠早於《黃帝內經》。
除了文字記載,93年四川綿陽漢墓出土的經脈漆人為中醫經絡腧穴提供了實物證據。
那麼經絡腧穴的理論究竟具體起源於什麼年代呢?由於上古時期沒有文字載體,或許這成為了上古先賢留給我們永遠的謎團了。
3、總結過程
現存最早的經絡腧穴專著為《脈灸經》,其已經對經絡腧穴有了初步的總結。而到了《黃帝內經》時期,對經絡腧穴的總結和運用已經頗為成熟,《難經》更是擬補了《內經》的不足,為後世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
到了魏晉時期,醫學家皇甫謐對針灸學進行了首次的大總結著成《針灸甲乙經》又稱《黃帝甲乙經》,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全書共計12卷,128篇,內容豐富,理論完備,包括:藏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禁忌等多方面內容。參考古書,釐定腧穴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39個。比內經多出189個穴位之多,不但確定了穴位的名稱,還包括了定位和取穴方法,並提出了經絡分部劃線布穴的排列方法。闡明了針刺操作方法以及針灸禁忌穴位部位,總結了臨床治病取穴,按病取穴。
宋元時期針灸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僅僅北宋時期就有三十多部針灸著作問世。翰林醫官王惟一,更是研製了聞名於世的經絡銅人,被後世稱之為「天聖針灸銅人」,銅人鑄成於1027年,兩具銅人仿製成年人體態,軀殼可拆卸,內藏內臟,外刻穴位,可謂舉世創舉。銅人體表刻制穴位多達657個,用於翰林醫官考試,考試時用蠟封銅人,體內灌水,針刺時如中穴則水出,如不中則否。另著成《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該書圖文並茂,記載腧穴657,除去雙穴則有腧穴354個,並提出骨度分寸法,是中醫針灸學又一的新的里程碑。除此之外,《針灸資生經》、《幽標賦》、《十四經發揮》、《備急灸法》、《子午流注針經》、《流注指微賦》皆在這個時期出現,針灸學至此有了質的飛躍。
明清時期,針灸學繼續有所發展,明官方於1443年仿製宋代樣式鑄造過針灸銅人,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針灸大全》《針灸問答》等書,《針灸大全》以歌賦的形式對針灸理論和穴位以及子午流注針法進行了一定的總結。而《針灸問答》依據《內經》對針灸基礎理論進行了論述。
十六世紀中葉,高武先後編著《針灸節要》、《針灸聚英》兩部著作。其中以《針灸聚英》為最,該書不但彙集了前人十多種理論和治療方法,同時記述了其本人對針灸學術的高度見解,對部分迷信內容提出了批判。高武本人更是根據男、女、兒童之間的個體差異,鑄成男、女、兒童針灸銅人各一,作為釐定腧穴的標準。
十六世紀末,楊繼洲再次對前人的針灸進行總結於1601年編撰成《針灸大成》一書保存了大量一度認為失傳的針灸古籍。
清代中後期,道光皇帝以「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為由於1822年下令:「太醫院針灸一科,著永遠停止。」針灸療法的發展受到了空前的危機,不過由於針灸的治療優越性,民間中醫仍然廣泛的流傳並應用。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針灸學,相繼在各省成立中醫學院,文革時期赤腳醫生就提出,「一把銀針,一把草藥」的口號。改革開放後,針灸逐漸走向了世界。
現如今在國家的支持下腧穴數量已經多達720個之多,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未來相信我們還會發現更多的腧穴、奇穴。
結尾
經絡腧穴是一門長時間實踐和總結而形成的學科,是中國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網上以及現實周圍大量流傳著妄圖將中醫玄學化的不良企圖者,他們過分誇大吹噓經絡乃至中醫學的功效,以此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請諸位勿信勿聽,不要盲目跟從。
醫乃仁術,活人之術也!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侵權請告知。)
@師爺孫這個人的答案從字面上來看可以採納,然後古人也是自己無意發現的。有時自己哪裡痛,然後偶然被石塊什麼的打到某個部位,發現突然好了這樣......說起來就有點胡扯,但這是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的解釋....
返觀內視。
是這樣,肯定很多人不信。
我說我能看到細胞,這個沒問題。
但是直接肉眼盯著看細胞,不可能。
就是說,是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或者方法才能觀測到的現象。
那怎麼拿給你看細胞呢?
給你一台顯微鏡。
那麼,經絡和返觀內視也是。
需要一定的訓練方法,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可重複的。
你要體驗到經絡?那就需要經過訓練,或者一些其他的技術手段。
否則,就相當於用眼直接盯著細胞看一樣。
………………………………
那些在底下評論卵細胞的,呵呵。
古人在打坐時在定中可以觀察到"氣"的走動,走動的路徑就是經絡。經絡是有方向、有時間的。不止古人,現代人也能觀察,至少是感受到氣的走動。小周天打通後氣就會按照經絡線路走,走一圈就是大周天。十二經絡首尾相接,心到手,手到頭,頭至腳,腳至心為太陰、陽明經,再一圈為少陰、太陽經,再一圈是厥陰、少陽經。
義大利的冰人奧茨(死於5200年前)的身體上有治療慢性風濕的紋身,紋身部位和東方的穴位經絡比較類似。他比《黃帝內經》早3000年。
古希臘巫醫理論基於四體液,分管冷熱乾濕。體液並非沿著血管流動(古希臘的人體解剖已經比較發達了),而是沿著假想的渠道流動。這些假想的渠道,跟中醫的經絡有類似之處。
總體看,人類從蒙昧走來,在自己身體上東戳西試,總歸能總結到相似的東西。
我看到月食,敲鑼打鼓,月亮回來了。
哦,一定是敲鑼打鼓拯救了月亮!
我身體不舒服,按一下我這個部位,咦舒服了。
哦,一定是按這個部位解決了我的問題。
我叫這個為「穴位」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該論述?
※學習中醫養生學的價值?
※中國的中醫和外國的中醫?
※跟老中醫學中醫?
※作為中醫學專業的醫學生,應該用怎樣的思維方式和心態學習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