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與錢穆先生的《秦漢史》對比?

想考秦漢史研究所求推薦


想考研究所的話,建議兩本都讀,先不要急著比較優劣。

呂思勉是錢穆的老師,但實際上兩人年紀相差並不大;呂思勉讀書很多,錢穆讀書也很多,表面看起來都治經史,但實際上路子完全不同。呂思勉著眼在「大」,即往往從宏觀角度去治學,說經則提綱挈領,談子則總括思想,治史也多概括性論述。這可以說是一種風格,但無論從漢學還是宋學角度看都未免失之空疏。這裡說句題外話:宋學始興之時,最重考據,不過落腳點在經世而已。朱熹就說呂東萊讀書多自史書出,遂致眼光空疏。實事求是講:呂思勉也有這個毛病。

錢穆則走的是樸學和考據學路子,從經入手,從文字、音韻開始,逐步闡述到政治制度史的高度,最後落在四千年文化思想源流和演變上面。故是卓然大家。

呂思勉的《秦漢史》可以算是入門讀物,為其眼光較近,分析較主觀,於秦漢之史實雖有涉及,於秦漢之制度建構的內在思想所論多闕。錢穆的《秦漢史》可以作為進階讀物,為其考證精當,議論周翔,上下貫通,多有發明。

呂思勉諸著作,《中國通史》、《近代史》則不逮范文瀾,《秦漢史、《先秦學術概論》不如錢穆,《隋唐史》不如陳寅恪、岑仲勉。然而亦稱大家者,以其多首創之功也。惟其《經子解題》與《文字學四種》,即今日讀之,亦往往令人擊節,是呂著中最堪稱善者。然《經子解題》亦有所失,曰有貼標籤之嫌也。


額 不邀請自來

簡單的拋幾塊磚頭期待之後美玉的出現

1.賓四先生的秦漢史其實未完成 是半部書 漢代的部分只到王莽

2.兩本書其實視角不同 賓四先生因為專長乃是在學術思想史 因此在這部書中較多以學術思想史為綱目 反倒在純史學方面的視角和著力不多 所以想對秦漢時期的文化學術思想史有一點系統了解的話 賓四先生之書更合適

3.呂先生的書一貫被只讀形式之讀者認為僅有材料之羅列而自身之開拓不夠 甚而被嘲諷為「抄書」 實則此處有極大的一個誤會 先生乃是用通史的觀點來寫作自己的幾部斷代史 而事實上對史料的選用和列舉本身就是史學學者功底的展現 而史料的選擇實則就是對史事的態度 這點上需要大家注意

4.最後也是比較重要的提醒 秦漢歷史 尤其是秦代歷史 材料其實不多 且不少為西漢所留 難免過激之言 且「漢人好奇」 漢初反思秦代暴政(實則為對法家的反動)和黃老流行 材料多有偏頗 故而請適度接收 雖說這應該是對研討一切史料的前提 但似乎秦漢史尤甚的趕腳

嗯 完畢 說的謬誤之地還望海涵 手機打字好累啊 羞恥的匿走了


嚴耕望評價乃師錢穆的《國史大綱》是「圓而神」,而錢穆的老師呂思勉的斷代史是「方以智」。

個人閱讀體會是:不論初學還是專家,讀錢穆的書都會有裨益;而呂思勉的各部斷代史,因其大段援引正史,初學讀起來會頗費力,用力多而收益少。故不建議先讀呂書。


索性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無意針對誰

畢竟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更何況是否得實,以我之區區,不敢自居定評,稍博人一顧爾。

私意以為,誠之著作,行文質實,論辯重在追溯觀點之源流,治經本今文經而能允斷今文師說源流,治子主辨家法不主辨作者,治史,則融鑄史料而成書,是以新知入舊學,不同於後來史家。其幼從學,則頗治說文,見其文字學四種可知。此亦頗合誠之治學之風。至於所撰秦漢史,則自四史抄撮材料,融鑄為文,斷以己見,尤見其質樸之風。

錢氏賓四,初則致力文學,亦系生平所好,見師友雜憶可知。成名則以考據,劉向歆父子年譜、先秦諸子系年名重一時。而其所長,則在學術思想史,近三百年學術史足以自立。其撰秦漢史,則由論抒發,綜論前代,自學術思想之變遷衡論秦漢之關鍵,足見其氣魄之大、識解之妙,而勢不能一一道及史漢之細者。復考其平生著作,雖因考據成名,實則不足以考據論之。論其服膺則孔朱,語其偏好則考亭。其治經則駁有清以來今古文分家之謬,治子則倡論庄在老前述注墨名,治史則通貫超識獨放異彩。其行文則求通暢曉異,亦得力於桐城家法。

是為二家之異。


殷周史以王國維為最好,講秦漢史,以錢賓四先生為最好,隨唐史以陳寅恪為最好,宋史尚未見有誰最好,明清史則有孟心史,這都是眾所公認的。


推薦閱讀:

海昏侯為什麼只當27天皇帝?
秦皇漢武出征祭拜的都是蚩尤?
如何評價辛德勇的論文《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
如何評價張耳陳餘由刎頸之交到反目成仇?
漢武帝推行的平準均輸為什麼沒有像王安石變法中的均輸法、市易法那樣導致腐敗?

TAG:錢穆 | 秦漢史 | 秦漢史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