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2:三餐》?
看到母親為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兒精心準備三餐,以及萬千學子稚嫩的臉龐被高考的壓力催逼得糾結不已的表情,我熱淚盈眶。
這種感動來得很突然,似乎與影片本身的煽情程度無關,但影片里飛速切換的畫面卻讓我在回憶中反覆強化家庭在我的成長曆程中留下的印記。父慈母愛這種世間最普遍的情感,經常會在繁雜的生活瑣事中被自己浮躁的內心所遺忘,而時光飛逝的結果是曾經青蔥年少的歲月被不願承受的成熟所取代。
觸動我的大概是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對現實生活的不安,和多年來對父母、家庭那一份不為自己所知的虧欠感。--------------------------舌尖2帶給我感觸最大的,多數時候並不是美食本身,而是不厭其煩地對普通人生活的細緻描寫,濃油赤醬、鮮美、辛辣等等描寫味覺的詞語,在我看來,不如說是不同命運的人們在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里對於時間的記憶,味道和氣味是鐫刻時光的極好工具,學校宿舍瀰漫的牙膏香皂襪子混合的氣味記錄了青春年華,烈日之下的柏油馬路散發的瀝青氣味記錄著奔波工作的勞碌。一日三餐的味道,無論是在家中廚房、高檔茶樓、路邊的麵館、荒蕪的野外飄揚,還是從印著熟悉花紋的瓷碗碟、送飯的保溫桶、工廠分發的一次性餐盒中溢出,都飽含著人們在不同生活境遇中為了生活或生存不斷付出的汗水與辛勞。
很多時候我們就像雨後泥濘的小路上,在一條積水的車轍里掙扎的螞蟻,生活的軌跡讓我們不得不沿著它繼續走下去,在狹窄的範圍內爭求最大限度的價值提升。學生要考上「理想」中的大學,90後工人在高速運轉的生產線上奉獻青春,白領在城市的洪流中浮沉。頭頂是一望無垠的天空,前路是深深淺淺的溝壑,這就是普通人生活的味道,而家庭則是在背後支撐著這一切的最終堡壘,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一日三餐,而且它本身就像三餐一樣,雖然有時會被遺忘,但終究是不可或缺的。片子結構散亂,導演功力不足,但是料都是好料。看了前半個小時,就覺得代入太深。滿滿都是階級鬥爭即視感一個屌絲不好好學習就進富士康好好學習就進高考補習班
考完了,學文科,就像片中廣州的律師,「首先是要生存,生存不下來談什麼生活」,56歲就退休的廣州本地大媽(政府或者事業單位的吧)花一個小時吃早茶
學理科,艱苦一點的專業,就是國家電網巡線員,在山河之間穿梭,喝涼水吃窩窩不艱苦的專業,留在北京,就是互聯網苦逼技術產品運營,吃地溝油,熬夜加班戰天鬥地。租給我們房子的上海人在尋找健康素食,北京人要去大理回歸自然出國讀PhD,30歲前都要孑然一身,萬一有非分之想要勾搭女神,被稱為北美猥瑣男也有想得開的,滾回家鄉過點安逸生活,一無本錢二無人脈,領著清水衙門的死工資,不交房租也差不多月光,只好在把希望寄託給下一代,while…wend………我是不是太偏激了?作為一個四線城市國企職工家的孩子,看到毛坦廠中學給孩子送飯的母親,視覺錯亂,這就是我的母親啊,操勞一生,奉獻國家,護膚品就是大寶,夏衣幾十冬衣幾百。家裡沒有多少錢,但是母親傾盡所能讓我吃好,一天三頓,從不湊合,十年如一日。印象中的食譜有薄荷炒雞蛋、海帶排骨、魚塊燉豆腐、豌豆雞丁、干炸帶魚。父親支持我看書,書刊雜誌費用從不計較,零花錢卻異常控制。他們從來不抱怨,覺得一切辛苦都是應該的,也是值得的。上周給家裡通電話,母親說工資又漲了300,感謝國家,感謝共產黨。從前我會告訴他,這是你應得的,國家卡大魚留小魚。現在我只會說,恩,感謝國家。看到講台上那個神態誇張的老師,恩,這活脫脫就是我當年的班主任。浩浩蕩蕩的學生大巴中,也曾經有我這樣的一個。當年高考,全省百萬考生,只有不到兩萬能上211。我是幸運的一個,但是到了大學,發現宿舍里竟然屬我家境最好。清一色的農村和城鄉結合部孩子。屌絲理工科學校,本科畢業就是茫茫曠野,找油找礦,枕石飲冰。前輩們吃速食麵落下老胃病的大有人在。或許有些油二代礦二代可以進個清閑的單位。考研來北京,單槍匹馬考北大,專業第二被專業第六擠掉,第六是從某老師的辦公室笑著走進面試教室的。屌絲,又想怎樣呢,到了另外的研究所,修儀器,備樣品。畢業後前途渺茫,對口單位皆是衙門,想進都要提前打招呼,讀博還要再博三四年。出國,專業又不是CS,MSD,導師又不是長江傑青,學了一身屠龍絕技,回來還是默默青椒,工資從5K拿起。(當然也有完全憑藉個人能力去外企做技術和在單位做科研成功的)
人生能有幾個五年?所以,只好投身互聯網,英雄不問出處。所以,只好吃煎餅果子、叫宮保雞丁飯,四目向屏,左鍵右鼠。四十年前,我這樣的人叫著「造反有理」,現在我們只能想著拚命掙錢。知乎上的聖母和男神不要噴,我是屌絲,我感受到的惡意多一點,我沒有想過要將這惡意加倍返還,只想讓我的兒子女兒跟你們一樣優雅。……前半小時過後,片子節奏舒緩下來,心情也平復了不少。最後一句「夜眠不過六尺,日食不過三餐」, @咖喱雞說的很好,「強力的豹尾」。但是這強力的豹尾可以平復那些優雅而焦慮的人們,對於我們這樣三餐無定、十年奮鬥也未必能交上首付的屌絲來說,只是一句強力的嘲諷。這一整季,基本除了「時節」和「相逢」,剪輯都爛成一坨屎了,不多評價。
至於「三餐」這一集,我只想說,這本身應該是一集關於不分階級,不分地域的中國人,通過食物表達自己豁達開朗生活哲學的故事。但導演卻活生生把一個有著反成功學,反精英主義精神內核的片子,用高考,富士康這樣近乎於血淋淋例子給活吞了。又或者說,取材其實不是問題,因為圍繞三餐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有自己內心特有的情懷,只是導演找錯了挖掘的角度。
無論是掙扎於大城市的高壓生活,還是閑散於小城的一日三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stuff。不管你懷揣什麼樣的價值觀,處於何種社會階層,這種食物的印記還是滲入你的一日三餐,所謂「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還好最後沒忘這句「夜眠只需六尺,一日不過三餐。」,沒讓這一全季的末尾被徹底染上人民日報早安雞湯的味道。羅曼羅蘭曾寫道「認清這個世界,並依然愛她」,為何總要不吐槽不快意呢?為何對世界懷揣著滿滿的惡意呢?看的過程中不在乎影片本身,而在乎一個個槽點,彷彿噴了就顯得自己品味獨到,絕塵千里。這根本不是知乎追求的風格啊!我反而認為,這一集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對比。對比角度是多樣的:年齡、地域、時間、人物關係。以下將分條概述。
- 年齡層面 廣州律師和他的父母,分別代表了年輕一代與老一代。年青一代因為生存奔波勞碌,無暇早餐,匆匆而過;老一代則追尋著閑適與消遣。
- 地域層面 同樣在深圳,富士康的小姑娘、小主管和律師,三個青年,三種方式;前兩者因為謀生,忽略了對用餐質量的苛求,但同樣如此,小主管卻因為投注了十年青春,而得以在城市的一隅品味風乾的家鄉味道,而楊圓圓則不得不草草而就。後者選擇不吃,這也是一種對待早餐的反應啊!
同樣在安徽毛坦廠,高考的學子無暇品咂飯疏之味;而近在咫尺的豆腐歷經百年傳承,卻難以得到學子的關顧。同是午餐,同在毛坦廠中學,有的人因為陪讀媽媽可以回到小家嘗上一口熱飯,有的人卻要在操場頂著烈日胡亂扒幾口。快與慢、近與遠、老與少、謀生與求生,這些不都是對比的體現么?
- 時間層面 古藺爺爺,清晨捕魚為樂,遛街買菜,午時接孫女,至閑暇的下午開始做麻辣雞,晚間與家人共享一天的烹飪成果。深圳的富士康小姑娘,白天辛勞,晚間依然如同最普通的城市女孩,也要出去小聚,貪食街邊的麻辣滋味。
- 年齡層面 同樣是九零後,有的人因為謀生在工廠打拚,早餐時標準流程下的一環;有的人因為準備高考,早餐中蘊藉著期待和溫情。
- 人物關係層面 富士康小主管的妻子和自己的母親一個在湖南,一個在繁華之都深圳,遙亘千里,只得憑鴨蛋和魚乾回味家鄉風物。廣州律師和父母雖居住在同一屋檐下,卻只有晚間可以相聚用餐,接風洗塵。陪讀的母親生活一切圍繞女兒布設,同心同力迎接考試……
這些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我反倒認為,這是這麼多集中結構方面相對清晰的一集。當然,我十分清楚,第二季存在著種種不足,我也不急著為它辯白,但我們除了吐槽之外,能不能多一些認真的探討?
今天紀錄頻道又重播了第一集,不禁嗟嘆,舌尖一比舌尖二吸引人的原因了:音樂上點到為止,不煽情不喧賓奪主,並非鼓噪實乃內心的歡響。文字不偏不倚,不過分文藝也不過分使用科學術語,老少咸宜。故事性強,一段故事乾淨利落,而非在多個故事間游移、中心不明。且故事的真實性強,就像發生在你我身邊。情懷上,體現出中國人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堅持著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而非縱然拼盡氣力依然清苦的怨憤。
科學態度上,對科學不是抗拒,不是視之為洪水猛獸,而坦然地面對科技對於傳統的影響儘管有摩擦和不適應,傳統卻依然擁抱科學。PS對一些知友的答案點了沒有幫助,但對事不對人,沒有討厭或攻擊的意思,只覺得除了吐槽的水分之後,答不對題。還是希望大家能多一些認真而理性地探討。謝謝我覺得大家有點太苛刻了,
富士康那段我覺得很好,很寫實,不要一邊用著90%可能性有富士康配件的產品,一邊說富士康不好。
我一點也沒覺得在揭露陰暗面,
高考陰暗嘛?富士康的注重安全和營養搭配的餐飲陰暗嘛?個人很喜歡高考那段,以及老祖公接重孫女那段。
三餐本身是生活,長遠看來是實現人生理想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目標
從這一點上,我覺得三餐的剪輯和時間安排比較切合主題在b站陪一群大紳士看完《三餐》,感覺算是這一季里水準的比較高的。有人說鏡頭散亂,敘事瑣碎,毫無章法,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的,比如電網那段里的「但所有這一切,都與顧濤無關」,感覺莫名的違和+導演深深的惡意。。。但這並不妨礙我對這一集的喜歡。這一季的舌尖,有的離我們的生活太遠,比如《秘境》;有的貌似很近卻作的太厲害,比如《XX》而在在這一集里人,我們看到的那些人,就是大部分人的家人,老師,同事。我們看到的那些片段,就是大部分人或多或少經歷過的。比如說,在校門口送飯的家長們;
脾氣急躁的古藺爺爺;
在飯桌上眨眼的小蘿莉。每一個鏡頭,都真實而不缺溫情。我很喜歡富士康的那一段,導演沒有高高在上地去批判血汗工廠,而是細緻地展現這個國家另一些年輕人的生活狀況,楊圓圓,有的羞澀,喊口號時的敷衍,工作休息時玩手機鬥地主,下班後跟好友聚會,他們和普通人沒什麼兩樣。另一方面,他們工作的幸苦和單調程度難以想像,我曾經勸一個這樣的同學「忍忍就好了」,他笑著搖搖頭,看到片子里徐磊說「我的青春全部給富士康了」,我突然感受到自己曾經的淺薄。這也是我喜歡這一集的另一個原因,不想某些高貴的精英習慣於向普羅大眾施捨廉價的同情心,導演願意用「平視」來展現中國的現狀,而且他大體上上做到了。通過《三餐》,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割裂的中國,有些人為了生計拚命的努力,有些人則在追求自然回歸自然,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或許更偏愛自然、傳統,但卻沒有像聖母一樣對工業化大家鞭撻,而是懷著一種溫情的敬意,用心地體會水泥叢林里那些人的悲歡離合。在現在的中國,大理的那一段「擺脫庸俗成功學的困擾,逃離都市」和前面的「生存不下來,你談什麼生活呢」,這兩句話都是對的,他們只是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選擇而已。這兩種選擇,都不應當被讚揚或者貶低,我們只需要肯定為了夢想而拼搏的自己,同時尊重別人的夢想就夠了。我很認同一樓張潮勛的看法,但在感受到世界的惡意上,我覺得不管是弔死還是高富帥,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會有一點。就像b站的彈幕上,大理那段,有人酸酸的在刷「首先你得有錢」,最後富士康那段,有人在刷「廠妹」云云「。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多尊重和你不同的人吧,不要因為自己無知或者淺薄向別人散發出惡意。不要像40年前一樣互相傷害到最後什麼也得不到,什麼也沒有改變。當然,從中國割裂的程度和趨勢來看,這樣的希望可能只存在於新聞聯播里。。。。
不好好高考就等著去富士康吧
怎麼看,,,,高考人鄙視高考,過來人支持高考,,,,
對本集的鏡頭和劇情安排不做評價:因為太亂了,毫無順序可言。其中的一個點深深地打動了我:對李溪來說,辛勞而幸福的陪讀,是母女倆難得的親密生活。高三下,媽媽陪讀了半年,當時我沒有什麼感覺。現在細細想來,確實是很難得的時光。記得,看第四集《家常》時,就抑制不住心裡的興奮和渴望,給媽媽打了個電話:老媽,好久沒有吃您做的菜了,等端午節放假,我回去看您,您要準備一桌好吃的,好不好?然後昨天打電話給媽媽:老媽,我明天不回去了,工作上有一些事情。又想起,百度以前做的一個小活動:算一算你還能夠吃多少頓媽媽親手做的飯菜。對於很多在異地工作的孩子來說,這個數字不敢算——你知道一定會很少。五千里錦繡河山,隱藏著無數美食待你去發現。但是,對我而言,最美味的,一定會是媽媽做的一日三餐。
那個酸木瓜燉鯽魚 簡直有讓我再衝去雲南一次的衝動!還有 我就是那個「高考工廠」出來的 每一個堅持下來的學生都很棒!是真的很棒!因為你根本無法想像那裡面的日子!不過我是例外……懂得自娛自樂!這一集終於提到了湘菜 !其實我覺得應該再來個夜宵 比如燒烤 ~
玩著小輪車,用著mac電腦,養只金毛,合著鐵觀音 說什麼不想出人頭地 只想安逸的生活... 恩 我也想
夜眠不過六尺日食不過三餐
說實話,看高欣雅母女的故事,尤其是看到毛中的同學扔卷子那段,我哭了,坐在大學宿舍的電腦前哭的稀里嘩啦的,只有經歷過魔鬼高中、地獄高三的人,才能明白把複習資料用力扔出窗外的感覺是如何的解脫!~~~~
個人覺得舌尖二比一多了很多人情味兒,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只拍美食。作為大一的學生看到高三的那一段的時候哭了,因為真的是我高三生活的寫實。爸爸媽媽陪讀了一年,每天既壓抑又充滿希望。
第一次寫答案,因為碰巧這個題覺得自己可以寫出不偏激的觀點來,而且可以完全談談自己的觀點,所以怒答一發。------------------------------------------分割線1----------------------------------------------個人海外留學黨,吃不到好的,舌尖2給周圍的同學們帶來的遠遠不止思念與慰藉,真的是在這季首播那兩集里不少同學都看哭了的。所以說這季吧,好壞且不論,但是帶給少部分人人的那種真切的感受,還是不能否認的。------------------------------------------分割線2----------------------------------------------本集的「三餐」,只能說這是一個不是特別恰當的名字,畢竟在舌尖2里牽強附會的題目也有。但我個人的理解是,「三餐」是貼近你我生活的最近的一種生活體驗,是不可忽視的一種生存狀態。從微觀上來說,這是完全生活化市井化的味覺片段;但是要是提升到宏觀上,卻是整個國民生活的發展層次。我個人的感覺是,本集弱化了前者而提升了後者。很多前面的答案也寫出來這樣的感覺。總結一下宏觀的感受:高等教育不平等(毛中),北上廣生活節奏快(廣州律師),製造業亟待轉型(富士康),人口老齡化(古藺四世同堂),逃離北上廣(大理蒼山洱海),基礎設施建設(電路檢修),傳統文化遺失(港村)。其中有幾個的總結也會比較牽強,例如基建和傳統文化。但是總體來說,這些片段都是表現到了,通過食物的形式。但是難免的總是,我們把早餐中的小面餛飩油條(微觀體驗)視若無睹,但當新聞紀錄片高調採訪廣而告之的時候,我們卻很難從中感同身受(宏觀感受)(注意「感同身受」詞典解釋為「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受到對方的恩惠一樣」,我這裡是錯用的,高考黨們請注意),進而質疑「咦我咋覺得小面哪有看上去的那麼好吃」之類的感覺。------------------------------------------分割線3----------------------------------------------所以還是引用一個忘記在哪裡看到的前輩的話——「舌尖1是找一個好菜,讓做菜的人講講有意思的故事;舌尖2是找一個有意思的人,然後讓他(她)做個菜。「看過不少知乎上關於舌尖的問題,還是有很多人從這些有意思的故事裡進而看到自己和周圍的生活,也不失為一種超乎口水的感動。
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要來拆穿
感覺為富士康,毛坦中學洗白呵呵。不過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句。廣夏千間,夜眠只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點睛之筆。
我看了只覺得社會矛盾大過天,中國人口太離譜。導演最後用三餐總結了了全片:在中國,先保住三餐再談美食吧,小老百姓們。
看富士康那段的時候,突然就想到了「摩登時代」。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集我好幾個地方都哭了(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想起自己以前高考的時候吧(可是我高考的時候根本沒有這麼累……)然後一邊感慨,人家如此拚命,難怪考得好呢……起碼在高考這件事上,世界是公平的。
看一個美食紀錄片看哭了,這集很好。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人在談及中國社會的時候喜歡使用 guanxi 這個音譯,而不是用 social connections、relationships 等辭彙?
※為何中國與委內瑞拉的油價差距如此之大?
※中國公民如何從「實質上」最大限度抵制美國的商品?
※為什麼英國人能紀念征服者威廉,中國人不能紀念清朝?
※中國黑客在國際黑客圈中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