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工程在大家的眼中是怎樣的專業?如何評價該專業?學習了經工的各位都選擇了什麼深入方向,進入什麼行業?

原問題為:本科階段階段經濟工程和金融工程的區別是什麼?大家了解經濟工程這個專業嗎?

原題是樓主剛進入大學時的提問。知乎上也有人另開了帖子來解答經濟工程是什麼樣的專業。感覺在知乎的Wing們有很多。現在希望大家來討論(tù cáo)學習經濟工程之後,對它的理解,或者你現在的狀況。

再次感謝回答過問題的諸位!


經濟工程苦逼碩士在讀生被炸出來了。。

不知道樓主何來的經濟工程這個概念,但是就我六年的認知來說,這兩個專業完全不一樣(當然也有可能樓主所在的大學自設的經濟工程和我認知的並不一樣)

經濟工程, 德語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英語Business Engineering,其實是一門工程學和(企業)經濟學的交叉學科,跟金融專業其實八竿子打不著,相似專業或者具體方向有工業工程,物流管理,交通工程,信息學等等等等。算是德國特色熱門學科吧。

總之就像是萬金油,你以為你學的是工程,其實你還要懂好多經濟知識,你以為你學的是經濟,發現還要學好多枯燥的工程知識T T 讀完成才的都是上輩子沒折翼的天使。

當然我不太了解金融工程,所以我的回答是,不知道,了解,如果還有人繼續關注這個問題我再補充好了。。太冷清了 (攤手)


正好聖誕假期在路上沒事做,點開了知乎,就更新一下信息吧,各位有想交流的,如果是私人問題,麻煩私戳;覺得普遍性較高的問題直接在下面評論,答主不定期上知乎回答。歡迎各位積極交流,答主能幫忙的,一定幫忙解答。

一、自我介紹

本人是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13級經濟工程(由於國內教育部專業目錄沒有經濟工程的原因,所以國內是叫物流管理(中德班))的一員,2016.9月到2017年9月在德進行大四本科雙學位交流,期間一學期在合作高校學校,第二學期在德國企業實習加寫論文,順利於2017年9月完成中德兩校本科學業,目前在德國繼續攻讀經濟工程研究生。

二、學院專業介紹及發展史回顧

經濟工程在國內的普及度太低,知者甚少,即使在同濟知道這個專業的人也極少。最尷尬的是大一開學的時候同一個學院(中德工程學院)其他班的同學都不知道這個專業,我當時可是解釋了一年之後他們基本才知道學院內有這個小專業(因為人數比其他三個專業人明顯少),答主開學時所在的經管學院就更不用說了,除了室友和隔壁兩三間宿舍的朋友聽過經濟工程這個名稱之外,估計沒啥人知道了。該專業是2008年馮曉院長在建院4年之後(中德2004年建院),打算再辦一個新專業,經過和大量企業顧問交流(主要在華德企),問他們企業在中國最最最最最缺的人員是什麼專業人員之後發現經濟工程專業得分最高,所以就決定開始經濟工程的招生了(聽馮大大介紹滴)。起初因為經濟工程專業不在教育部專業名單上,所以無法通過高考招人,也不可能在教育部申請添加這個專業了,畢竟當時國內有這個專業的學校太過少了。所以就通過和交運、經管、機械三個學院合作試點國際辦學,辦了幾年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這裡我就不說了,這種東西還是不髮網上了),合作慢慢終止,最後到現在2015級直接學院學生大一分專業時直接分出(原先經濟工程的同學大一開始都不是中德工程學院的學生,就是高考報的不是機電類(中外合作辦學),而是從其他三個學院來的,後來三屆只剩下經管學院了),所以人數變化也比較明顯,從開始時像模像樣的幾十人大軍,最後12 13 14級甚至出現個位數學生,最後乾脆自己學院分。現在應該是和汽服放在一起,大一下的時候分專業,欣喜的是從15級開始終於告別了個位數時代。

想了解更多有關學院信息,見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

三、經濟工程介紹

這個專業需要和工業工程(IE)區分開來,總的來說,經濟工程面比IE更寬,主要是因為德國學科分類和國內不一樣,像德國沒有國內所謂的管理專業,直接就是國民經濟學(VWL)和企業經濟學(BWL),再來個經濟工程(WI)就好了,像國內所謂的會計、物流、市場營銷啥的再在BWL下面,也有很多國內的學生直接跑德國上BWL或者WI。為什麼在有BWL何VWL的情況下還要有個WI呢?主要是德國人覺得很多工程師不懂經管知識、純BWL的工科背景又有點不足,所以乾脆來了個中間混合專業,相當於兩個圈都有一部分。至於到時候具體走啥方向可以之後高年級或者研究生細化,所以課程也基本兩塊都有。然後經濟工程其實有時候也分為技術方向的和經濟方向的,看學校吧。維基也有一部分介紹,建議不懂德語的可以用谷歌翻譯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不過個人覺得就業還是大部分跑向了管理崗位,哈哈。

四、中德WI課程介紹及攻略

經濟工程有一個特長的德文詞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其實學過德文的同學應該還是覺得這個單詞很好記,經濟+工程+學科後綴,這也是為什麼翻譯成中文就變成了經濟工程。總的來說,是一門經濟管理+工科基礎的學科,國內我們啥都學,機械製圖?材料力學?工程熱力學?自動控制?什麼,這些我們都學過,當然什麼企業經濟學、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信息系統、運籌學、倉儲、市場營銷、投資學、採購管理等等經管的課程我們也都上過。大學前面工科為主,後面基本變成清一色的經濟管理課程,個人還是覺得管理課程更為準確,中德這邊經濟方面的課程算偏少的,三年下來除了微宏觀經濟學(才4學分)之外,就沒了,後文進行吐槽。之所以上這麼雜的課,和專業設置的目標有著直接關係,經濟工程區別於工業工程(IE),經濟工程的範圍更廣,比工業工程更泛。經濟工程本來就是培養介於工程師和受過經濟管理教育的專業人士中間的人才,起到的就是連接作用。而在德國各個學校由學校自己設置Schwerpunkt,所以不同學校(FH)可能側重方向不同。這一部分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沒法介紹太多內容,對於研究生申請的影響後文詳述。

以下是同濟中德工程學院經濟工程大學三年課程截圖,國內也有少數學校有經濟工程,不知道有啥區別。反正我們特點就是學分超多,我們專業三年學分快200個了,相當於同濟可以畢業的水平了,所以原先什麼周六周日都還在苦逼的上課,以至於可以不上統計規定的至少8個學分的選修課程,聽說原先的同學還可以不選體育課,變成自由活動了(好羨慕呀,學校有些體育課真的不算很好)畢業的時候我光必修學分就有257.5個學分。

大一上重頭戲是德語和金工加高數,所以大一上的時候一出分,好多都是4,5以上(滿5)的績點,偶爾會有直接5的學霸君(我們這級當時就一個),對於下學期轉專業其實優勢很大,所以我們學院每年轉專業的時候去汽車學院、建築學院、土木學院王牌專業什麼的好多很簡單就進去了。所以拿高績點就要把握好這三門課,其實如果每科都認真學習,不需要攻略,哈哈。

大一下科目就多了,需要分散精力學習更多科目,這就考驗一個人的自控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了,必要時還需要進行相應取捨。所以這學期如果能夠再拿高績點,就真正證明你已經不錯地適應了大學的節奏,以後應該能夠拿很不錯的成績了,很多第一學期績點很好看的同學第二學期直線斷崖式下降,下降超過一的都有很多。但是課程真的很容易,不難,平時認真的話,不要等到最後學習兩周就考試。

大二上慢慢來了經管的課程,我們當時(每年課表會稍微調整)只有兩門,一門BWL入門課,一門Mgmt.入門課,前面是用德文上課,一開始建議大一自己準備點基礎知識,要不然可能和我們當時一樣一臉懵,什麼是資產負債表要怎麼記賬?公司的種類有哪些?市場類型又有哪些?資金來源又有啥?權益資本?負債資本?然而院長大大的課個人覺得有一定基礎知識上效果會好很多,要不然開始很難適應,然後Mgmt.是全英文課程,所以對於學了一年德語的我們當時來說,這單詞怎麼念?然後就發成德語發音了,也是蠻有趣的。

大二下當時特痛苦,主要是工熱!因為老師太牛,具體是誰不說了,絕大部分同學和學長學姐聞其名而喪膽!以至於第一輪選課時看到那個老師班上有三個人,全學院有這門課的同學都大呼這是哪三個SB,居然選他?因為他的課歷史數據掛科率超過50%,沒錯是掛科率!還有風傳有一回他出了張卷子,其他老師做了一下,好多都愣是沒及格,恩是老師也沒及格!因為這個老師不按國內經常考的所謂重點出題,然後我們上一屆100來號人就一個人考試90+,拿了5,其他平時很多學霸甚至他的課拿3,所以一屆一屆傳下來越來越恐怖,不過後來據說有同學找老師反映刀下留人,就稍微好點了。我們工熱教材用的是慕尼黑工大的教材,德文版+中文版一起上,兩本書加起來接近800頁書(中文書比較薄,德文書一大本,可以當磚頭用了),工熱我一學期自己複習了5、6遍,才很好地理解了這麼課的所有東西,沒錯,從頭到尾,把兩本書上的題目都做完了,同時那個學期又在準備著當時7月的德福考試,手上又一堆社團啥的事情,所以時間管理能力調整很大!也經常熬夜到略晚,因為一般都早睡早起,所以我的略晚或許對於很多人來說不算熬夜。

然後這學期有了外教專業課,製造技術基礎,相當於工程材料+金工實習+機械製圖一些知識大雜燴德文版,憑藉當時B2那種德語水平(還是針對於教材來說,專業上感覺就像是小學生,一大本書基本就認識字母啥的,單詞狂查詞典)最後還和學院同學一起做了本中文翻譯版,沒錯,我們就是這個任性,快100號人,分成兩組,德語好點的校對翻譯難度高點的內容啥的,稍微差點的翻譯簡單點的,幾天之內把整本書翻譯完了,很多人才知道外教到底講了什麼。

大三的話工程方面就只剩自控了,其他全是專業課,有兩門是德國合作學習教授過來上課,真是叫Intensivekurs,兩三周上完一門課,然後考試。一周17小節外教課。稍微比上學期好點,能聽懂一部分了,關鍵要掌握google那些課程內容的科普,就好像國內的百度文庫,百度知道啥的解釋一些概念,因為老師講了記筆記真心記不贏,所以只好課後再查查資料,而百度外文資源還是一片沙漠。

大三下課程,中文授課和德文授課對半開,一學期14周外教課,每周17小節,基本就是上完後考試或者做Referat。剩下的就是學校老師自己的課,主要自己專業老師!由於專業課人少,所以普遍給分好過之前學期。平時認真,考前提前複習一般沒啥問題。

五、大四合作學校

背靠中德學部這顆大樹,學院有26所(每年都偶爾增加合作學校),經濟工程自己目前16所(具體學校見下圖紫色點),全學院最多,北德、南德、東德、西德隨你挑,因為在德國WI確實很很受歡迎呀!

(Quelle: 經濟工程_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

而且因為人相對少,也沒有其它三個專業搶學校的不和諧氛圍,分學校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小Case,大家幾個人趁著課間休息10分鐘討論一下就解決了。其實就是看你喜歡哪座城市,想往啥方向體驗一下,各個合作學校地理位置不同,側重方向也略有不同,但是整體來說,差別其實不大,也就上個3個月不同的課。個別學校可能教授給力點,幫忙找找實習,安排安排論文,感覺有個挺關心你的老師這也算是加分項吧。

六、實習+論文

實習的話,主要還是看自己了,WI專業,說實話,啥行業啥崗位的都可以投。先看行業,畢竟德國作為一個汽車大國,汽車行業中標的概率比較大,不管是VW、Daimler、BMW、Porsche、Continental、Bosch etc.(答主第一個想起來的就是汽車行業,最後實習和論文也在汽車行業完成的),LuftHanse、Still、BASF、ZF、Voith、Deusche Bahn、Deutsche Bank、Kuka 等等,甚至德國各大連鎖超市、諮詢公司如Roland Berg以及四大會計事務所其實都可以投簡歷,但是合作高校要求論文最好也在企業寫,所以後面幾個不太符合要求,一般不可能有論文的機會,所以大部分還是投向了工業界,而且作為一個留學生來說,更傾向於投大型跨國公司,一方面大公司工資啥都給的相對高,小公司實習甚至可能不給錢,因為是Pflichtpraktikum(義務實習,畢業要求,不給錢不違法),其次個人感覺大公司給留學生的機會更多一點,可能你很多同事都是外國人,而小公司的話一般都是德國人。再看職位,WI從採購、生產、物流、倉儲、財務、市場到銷售其實都可以投,也就是說企業中任何一個環節其實你都可以去投,具體成不成功看你個人實習準備還有運氣啦!

這裡插入一個畢業平均薪資水平,見下圖:

Quelle: https://www.stepstone.de/gehaltsreport/pdf/StSt_Gehaltsreport_2017_Absolventen.pdf

經濟工程畢業生僅次於醫學生,位居各專業第二。

*這裡統計的是各專業畢業生稅前平均起薪,沒有區分本科畢業生還是研究生畢業生,一般來說,研究生比本科生高9%。StepStone是德國一家很知名的職位中介網站,有點類似國內51jobs。

七、研究生學校大致情況

一般來說,我們專業未來有兩個大方向可走,BWL或者繼續WING

BWL可去的學校:LMU(難度比較大,要求托福/雅思+GMAT+教授推薦)、Uni Mannheim(GMAT,去這裡的學長學姐最多)、Universit?t zu K?ln (GMAT) Uni Stuttgart以及其他各個有BWL專業的學習,只要沒有明顯的學分模塊缺失,都可以申請。

WING可去的學校:KIT(要求有25個數學學分)、TUB(要求申請時有畢業證)、TUM(從2017WS 開始100%英文,要求托福/雅思+GMAT(建議有,這一項最多有10分加分))、TU Dresden、TU Brauschweig(特別好申請) TU Ilmenau以及其他各個有WING專業的學習。原先前面幾屆Uni Erlangen Nürnberg也可以的,但是這兩年改了匹配要求,無法申請上。

在申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課程匹配度了,GPA在很多學校申請過程中佔比沒有課程匹配度大,因為我們國內課程設置其實還存在很大的問題,在一些Modul上學分過多(比如答主當時申請研究生時,BWL模塊下有快80個學分),而在一些模塊上學分太少(而VWL才可憐的幾個學分),導致實際上很多學校匹配度太低,申請不上。具體課程匹配要求大家可以看每個學校官網有詳細的敘述,哪些模塊是允許缺最大多少學分,哪些模塊缺的學分是不讓補,也就是說一旦缺了就不能申請上。每年信息都可能會有微調,建議大家一定要及時上官網查詢最新課程匹配要求,好為研究生申請做時間安排!


蟹蟹邀請!!

金融工程不了解,我就說說經濟工程吧。

先說一下答主本人,現在在德國某大學,經濟工程本科在讀。

經濟工程應該是德國企業很願意要的專業,就像是@Monchi Wang 說的那樣是個萬金油。 據某某排名稱,德國畢業生薪資最高的專業排名第一就是經濟工程。(我讀書少不要騙我 - -) 不過前提是你要順利畢業哦,我們專業開始入學的人很多,後來上到第二學期已經感覺到很多人已經不來了... 有的轉了專業,有的選擇去讀FH...

我不得不說如果你選擇在德國讀經濟工程專業,就意味著你要上好多好多好多課,總之就是忙成狗。尤其是本科階段,真是狗上加狗 - -

放一張我們專業Modulhandbuch中的學習計劃

分為九大模塊,BWL(企業經濟),VWL(國民經濟),Info(計算機),OR(運籌學),Ingenieur(工程),統計,數學,以及自選模塊,還有畢設和實習。

前三個學期是學校給你安排好的課程,BWL包括投資和會計,企業管理和信息經濟,產品經濟和市場,以及專門一學期的會計。VWL一上來就是宏觀和微觀。然後KIT的WIng真是好看重Info...總之就是你還要學大量的計算機課程,什麼編程啊邏輯演算法之類之類的。OR運籌學也是貫穿始終的。工程方面前三個學期有材料學,工程力學,電子,化學平衡... 感覺就是讓你開始在各種領域都學一遍...

然後接下來就是愉快的選擇深入的學習啦。對哪一方面感興趣就選哪個方向,市場啦金融啦,想進車企的在工程模塊就可以選車輛方向的課程等等。KIT給了各種的可能性,所有的資源都在那裡,就看自己學不學了。

前幾天剛和在讀經濟工程碩士的一位學長聊過,碩士階段就是規定了各項模塊,然後給了你足夠的選擇權去選自己想學的方向,和本科的大致思路差不多。

我覺得不必擔心既學經濟又學工程兩邊都學不精。這只是意味著你在學習階段會非常的忙,你要比別的專業上更多的課,考更多的試,付出的更多,自然你的收穫會更多。兩者的結合就如同一個橋樑的作用,既看的懂財務報表也懂得如何用軟體編程去分析數據,處在管理層同時你也大致了解生產環節是如何運作。

大致就是這樣~

在圖書館碼了這些字,繼續滾去學習啦~


首先謝謝邀請

這是我首次受邀 也是首次在知乎回答問題

本人目前是一名在德經濟工程本科生

嗯..據說這個專業是德國特色(也是新型專業

經濟工程學 德語是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顧名思義 經濟加工程的"雜交"專業

經濟部分 就我們學校而言(亞琛工大RWTH) 必修課為會計學 決策學 企業經濟管理 宏觀微觀經濟學等

和一般的企業經濟學(Betriebswirtschaft)學的內容有交集 但沒那麼深入 比如我們的企業經濟學只是入門水平

工程部分 要看你選的方向 有機械 電器 材料 土木等 本人選的是機械 所以學科的內容與機械製造系要學的也有交集

聽學長學姐形容這個專業就是 120%的專業 其中60%工科 60%商科 其實也沒這麼誇張 看著兩個領域都是必修 但對於那些高中時文理差異不太大 又想來德國留學的人來說 是個不錯的專業

因為這個專業工科方面的"殺手課"沒純工科專業的麻煩困難 商科方面就是很多概念

至於與金融工程相比 金融工程屬於商科專業了 應該更側重於商科 詳細的話我也不大了解

以上內容都是針對本校的 有些學科我也還沒接觸 畢竟才第二學期


第一次被邀請有點激動。大家說過的就不重複說了,基本都贊同,補充一點自己的見解,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編號並沒有邏輯,只是想到什麼寫什麼。

0. 經濟工程可以說是只有德國才有的專業,經濟工程四個字就是德語直譯的,這點已經有人寫的很清楚了。WI對應到英文是IE(Industrial Engineering)工業工程,但其實不準確。隨便對比一下培養計劃就能看出來,德籍的WI和美籍的IE雖然長得像但是各有所長。前年暑假我們班幾位同學搞了個小研究,國內高校的WI和IE之大家來找茬,力所能及翻遍了全部985高校的專業設置的培養計劃發現(時間有點久記不太清了)他們全是IE或LE(Logistics Engineering)或兩者都有,WI可以說只有我們同濟獨一家,因為很顯然我濟和德國淵源深厚關係曖昧。各高校的培養計劃,即使是相同的專業也有些許差別,所以其實很難說清區別在哪。

1. 當初選這個專業唯一的原因就是:有生之年我要去一趟德國。同濟cdhaw正好提供了留德的機會和渠道而且培養計劃總的來說我挺有興趣的於是一衝動就這樣了。後來知道經濟工程在德國真的是很熱門的專業,學的人多,工作啊實習啊招的人也多,所以其實競爭也挺激烈的。

2. 入學之後我一直都有這樣的概念(囧不知道是哪來的囧):學經濟工程的人將來就是經濟工程師。工程師誒!你知道德國人多在乎頭銜嗎,Ing. 應該是繼Prof. 和Dr. 之後第三高貴的頭銜了。我就想,反正前兩個我是拿不到了,混個Ing. 總是可以的。可是現實是… 現實是什麼樣的我也不知道囧… 有誰是經濟工程師嗎或者有ing頭銜的拜託答疑解惑,先跪謝。

3. 如何解讀我們的培養計劃,校方(應該說是院方吧?總之是官方)的說法是:我們要培養的是具有良好工程學基礎的複合型管理人才。說白了就是懂工科的管理者。都是套路啊。現在我只想說,在我成為管理者之前,全是瞎扯。

4. 打個比方吧:(這樣說有點誇張,只是想講道理)在中國是白領看不起藍領,德國相反,藍領看不起白領,但是無論如何都是一樣,藍領和白領有代溝,互相不理解。經濟工程的人就既是藍領也是白領,可以任意選擇,也可以就夾在中間做中間人。

5. 前面有人說了,這就是一個萬金油專業,啥都學,啥都可以做。德國的學法跟我濟可能不同,德國應該是對某個方向感興趣就去上那個方向的課,我濟這裡,前面四五個學期基本都和機電汽服建智三個專業一起上課,相當於把他們的基礎專業課都學了一遍,完了還有我們自己的經濟管理專業課,累的要死要活的。雖然我們所謂的schwerpunkt是物流管理,實際上物流方面的課也沒深入學,前幾天面試被問到物流管理你都學了些什麼,瞬間懵逼,思前想後也只說得出三四門課的名字。天啦我前三年每天起早貪黑甚至犧牲了周末拿命換的兩百多學分的課我到底學了些什麼!

6. 既然提到面試了,再多說一點我最近的面試。都是實習。一次面controlling,對方問我你學的是經濟工程而且方向是物流管理,為什麼申了這個職位?我… 我我我… 你們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我都有的好嗎,只是可能沒那麼深入,甚至還有一些實踐經驗,而且還有興趣啦。另外一次是Marketing方面的,也是類似的問題,簡直了…囧。還有一次問我,你學的是經濟工程呀,為什麼會對我們(某公司的一個國際物流中心)有興趣。我的schwerpunkt是物流好嗎謝謝再見。所以經濟工程真的是你想幹嘛都可以,但是每一樣又都不足夠專業,挺尷尬的其實。

暫時就這些。以上。


蟹蟹腰請。

首先說一下經濟工程的德語縮寫是WiIng(Wirtschafts -&>Wi 和 Ingenieurwesen -&> Ing),或許每個學校有不一樣,但就我現在看到的助教的網頁上或者求職者的cv上用的都是這個縮寫。

國內的經濟工程我不是很清楚,但個人覺得在德國無論是上課還是其他和學習相關的東西靈活性都非常大,需要學生有足夠的Motivation和可實施的自定學習計劃。

我可以把我們學校本科要上的課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些觀點帶有強烈主觀色彩,僅供參考。

我們學校的經濟工程Regelstudiumzeit為6個學期,一共需要修滿180個LP (國內叫啥?績點 or G點?)。前三個學期不需要我們自己選課,我們只要跟著課程表上課就好;之後的學期根據個人的意願選擇不同方向的課程,比如說可以和 Maschbauer滿坑滿谷的中國學生一起上車輛技術(Fahrzeugtechnik), 可以去上牛逼哄哄的Finanz女教授的課(好像我們學校是德國為數不多的Finanz方向不錯的經濟工程),也可以去上供應鏈、物流、博弈論、市場營銷blablabla。(ps. 我就讀KIT,全稱Karlsruher Institute für Technologie,2008年前後改成的這個名字,是不是有點像MIT?是的,你沒有猜錯,我們學校就是要做德國的MIT科科)

前1-3個學期是學校固定死的基礎課學習階段,就像國內第一年不分方向的上大課一樣,人巨多。好多門課比如Statistik 12 (統計12),曾長期坐在過道的寶寶表示,要不是教授說上課抄的筆記也是考試相關的內容,老早就翹了它了。。。

(這段時間開始複習了,所以先佔個坑,慢慢更新,sry)


人謝邀請,今天剛考完試。過來說說我所讀的奧地利的經濟工程專業情況。

***提前說明,樓上各位德國精英大學同學都很牛,我的學校背景都很普通,這裡說的也是自己看法,想看大牛和牛校經驗的可以悄悄避過,不用花費時間哦。

我們奧地利科恩騰應用科技大學CUAS很Mini,學生一共2000。經濟工程第一年級30人,其中中國人9個。三年級加起來差不多90人,中國人一共17個。所以我現在一邊讀書,一邊兼職FH助理,主要是組織幫助中國同學學習和實驗室項目開發,翻譯工作等。

如樓上所說,奧地利的本科經濟工程課程也很多。前3個學期很多理工科的,後3個學期經濟管理類。看了大家的課程計劃,都差不多。一學期十幾門課,把Maschinenbau,Systemingenieur還有wirtschatmanagement的很多課都學了。

按照自己經驗,我補充一點,這個專業其實很適合有工作經驗的人學習,所以我們學校只開在職學習Wing,沒有全職學習方式。因為很多經濟管理類的,沒有經驗就很難摸著門道,有些老師很喜歡出案例,比如組織學,當堂發一個公司情況,讓分組討論,之後呈現討論結果和改善方案。除了語言對中國學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對專業沒有實際體驗,很難講出來有意義的東西,可能大半天都弄不懂這公司是幹啥的。

專業很多項目也需要和公司配合做,對於我們中國同學來說很難馬上找到合適公司對口做項目和實習等,但是對於在職讀的奧地利同學,這些都不是問題,除了年齡大,經驗多,心理成熟這些軟技能之外,就專業學習來說,他們工作里正在做的馬上可以用理論驗證和改善,在學校里學到的馬上就可以應用在實際里,多麼實用啊,學習和GDP增長關聯性很強。

而且在職讀書,奧地利政府和公司也提供很多補助和資助,基本上讀書都不用花自己錢,有的同學專門休職業培訓Karenz3年來上學,不但不用上班,每個月還可以拿到不少生活費,前提是順利畢業,業餘就帶自己3個孩子,覺得這些奧地利激勵措施都不錯。就是對於年齡小的中國同學來說確實很累,經濟能力,專業水平,心理承受能力都需要很強。

奧地利的教育體制和德國很像,很多東西都很基礎,原則性的原理性的一定再三考。CUAS考試只有3次機會,第三次是面試,如果不過就留級一年。留級機會只有一次。所以3年的課程,最多只有4年時間讀完。留級一年有的科目第三次面試還沒過的話,最後一辦法就是換專業。

這學期換了班長,考試安排比第一學期合理,一周一門,每天起早貪黑學。第二學期已經轉專業和退學了幾個奧地利同學。可能實在太難了吧。

也介紹一下自己為什麼讀這個本科的經歷---

2004-2008我在北京華北電力大學讀完工程管理,之後做項目管理5年。再來奧地利,發現CUAS經濟工程居然和我以前學的專業很像,於是2015申請讀碩,教授覺得我離之前畢業都7年了,大概專業東西忘記了,於是建議我從本科開始。

說實話,開始讀本科,我覺得很多東西木有忘記,反而經過時間醞釀,加上之前在央企總部縱橫捭闔的工作經驗,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徹到位,有很多新的視角和想法,比如博弈,運籌學,企業策劃,BWL等。以前覺得太形而上,不能理解到底如何運用,現在是回爐再造,有很多美妙的感覺,很難在這裡寫出,比如在學校看書看著看著,就會會心的豁然開朗的開心的大笑。有了新感悟,趕快寫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出去。理工科方面對我來說難度不太大,畢竟以前初高中都是理科尖子班,每天只睡4小時的魔鬼訓練6年,現在就是做夢都清晰記得數理化每道題的來龍去脈。所以基礎還好。我很感興趣管理類課程,所以常常去旁聽其他專業的一些非常優秀教授的課程。

我覺得本科比研究生更充實,有很多基礎課,上課時間也多很多,溫故而知新。科恩騰FH的Wing是在職學習方式,很多同學都是白天上班,傍晚過來上課。每周1.3.5的18-21點上課,周六全天。我本人不太注重titel那些,而看中自己內心感受的,尤其重視實際收穫。隨遇而安吧,已經結婚定居在奧地利了,之前很想回去德國,現在也習慣了和喜歡奧地利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感覺奧地利人不管做什麼都是把壓力最小化,快樂最大化,更加註重Menschen和生活享受吧,尤其科恩騰州。

平時學喜歡的東西,交友,業餘沒事出去看看阿爾卑斯山和美麗的湖,騎車,約朋友散步,吃飯喝茶聊天,參加奧地利本地很多協會活動,生活很充實很輕鬆,也慢慢體會到了很多人說的那種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感覺。在網路化的時代,發現在小地方發展的好處也是很多的。中國人少,競爭少,小地方不管是空氣食物水還是自然風景人文都很樸實很舒服,自從張羅著成立了奧地利華人工程師協會ACEA後,慢慢建立起來一些項目,需要去參加和協調溝通的活動更多。每次出去和優秀的人接觸,腦門大開,有很多新的視野,慢慢的一種幸福的感覺由衷而生。所以我很喜歡現在,學了很多東西。

其實不管在哪裡,要想學到真本事,真的要靜下心,下功夫。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答主也是RWTH經濟工程機械方向在讀生。和KIT不同的地方是RWTH已經分了四個方向攻讀。Bauingenieur,Maschinenbau,elektrische Energietechnik,Werkstoff-und Prozesstechnik(土木工程,機械,電氣能源,材料)答主當年也是對純經濟和純工科沒興趣的人,得知這個專業之後就果斷申請然後入坑了。開學不久後就打破了我以為的0.5+0.5的內容認知。工科方面和讀純機械的同學對比,我認為至少0.8都是相同的吧,重點的殺手課一個不落的需要上,完全能愉快的和純機械生進行各科練習題的討論。至於經濟方面,決策學,會計學,企業經濟學入門,微觀和宏觀經濟,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以及最後還需修習不容易的法律。個人感覺側重點還是偏向工科多一點,但基本的經濟學知識還是掌握了。可能是0.8的工科加上0.6到0.7之間的經濟吧。但基於經濟課下來後講義長度的可觀性,下來後的耗時感覺和研究工科也差不了太多。目前對經工的感覺就是在讀工科的同時又接受了一堆專業的經濟知識。根據我接觸到的KIT某經工畢業的前輩言論,這個專業的畢業生是被企業爭著要不愁沒工作的,以及也有數據調查顯示新畢業生中經工工資拿的最高(具體真實性不清楚)總之是個讀起來很艱辛的專業,畢業不容易,準時畢業很難,延畢是正常的(不過在我工大延畢好像是常態?)用實際說明的話就是入學前和讀了我工大機械專業的某餐廳老闆交談過,在我告知我讀的專業和官方給出的7學期學習安排後,老闆直接告訴我至少需要5年來完成 當初還覺得很難以置信,開學一個月後個人認為五年畢業的速度還不算慢的。


謝邀。
樓上有我同校同級同學,講的挺詳細了。我個人雖然有很多感概、想法,但畢竟才第二學期,想先挖個坑,起碼等考完本學期的試出了成績再填。

Alles Gute.

———————————————————————————————————————

上學期最後兩門出成績很晚,都不理想,也就沒繼續寫下去。居然有人留言等我填坑哈哈那就先填一點兒。

有人講經濟工程學好了是樣樣通,學不好是啥都不會,這話我基本完全認同。所謂120%的專業也好,最吃香的最難畢業的專業也好,全在個人。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努力,什麼樣的結果,無分優劣,人各不同。

於我而言,希望能夠在常規時間內或因實習晚一學期畢業,平時「課外活動」較少,目標就是成績好看些。當然對於有些人而言融入國外的文化、生活圈子優先順序更高,那多參加party活動,交流旅遊,為此耽誤部分課程一類也都無可厚非。

淺談幾點。

1. 課程容量大。新課一直上到放假(Vorlesungsfreizeit, 考試就在這裡面)前一周·。雖然考試不像國內一樣連著,遇上間隔兩三天的殺手課,還是很多人退縮了。這就要求功夫下在平時,考前抱佛腳是不穩的。

2.課程跨度廣。真的是什麼都得學,詳見其他答案。舉個例子,前些天有Info專業的同學問我Info的問題,我才吃驚地發現很多內容是一樣的,不過我們的考試要求低些罷了。

3.課程數量多。這也是由2決定的,當別的專業一學期考3,4門課時,我們往往要面對6-8場考試。有時候考到最後真的快糊了,比如我上學期最後兩門,身體狀態就已經很不好了,真的是有種彷彿身體被掏空的感覺,精力不是很夠,時間更不夠。

4.自己挖的坑自己要補上,自己選的專業就好好讀完。興趣真的很重要,別把就業前景和學校排名看得太重。我熱愛這個專業,覺得絕大多數課都很有趣,學起來有動力,是看課件都能笑出聲,把教授當男神那種人哈哈哈

5.關於深入方向。一開始喜歡Wirtschaftstheorie,經濟學理論,VWL方向(不排除男神教授和他的博弈論課程的影響= =),現在偏好OR(運籌學)和Info(信息學),其實還是想找連接點(Schnittstelle)。以及從小就對金融感興趣只是企業經濟學的教授們我略有反感…計劃不如變化,一個出人意料的好成績,一位諄諄善誘的老前輩教授,一次特殊的經歷以及機會,都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看法。以目前的眼界學識,根本不能判斷世界發展潮流,也就毫無必要去為了所謂的「熱門」而違背內心了。

依舊是個坑,待填。

以上。


據我金融工程專業課的老師說,

國內目前金融本科的各個分支都是忽悠群眾…根本學不到東西…基本都是一個內容…誰本科就研究的這麼深阿…根本就是為了好賺錢…

國外基本不這麼開課…

另外一個自身說法是,我是學風險管理的,我跟投資經濟的同學只有三門課不一樣…

於是這個問題的前半部分回答是,沒區別…

後一個回答是…不了解…


德國本科在讀經濟工程,在公司就任採購機械零件負責中國市場。


謝謝邀請

上面RWTH和KIT的大神們基本已經把經濟工程的基本方向和內容都羅列出來了。在此,我就結合我自己的情況來說一下

首先,德國經濟工程專業給予的選擇的靈活性是非常大的,因為在本科階段會涉及到BWL和工科比如機械,電子,能源,建築等方面的知識,所以在後期選方向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選擇。就我個人選的方向,大部分都是與「生產和物流系統」有關,所以我所感覺到的Wirt-ing和IE 的差別不是很大。但是,如果選則能源和電子方向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另外,如果想詳細了解的話,我建議可以看一下每個學校關於生產系統的Lehrstühle或者Institute。

另外,在Diplom學制改成Bachelor--Master之後,好像畢業生在畢業之後就沒有Ingenieur的titel了,這個還有待確定。

先寫這麼多吧,還得繼續碼畢業論文


推薦閱讀:

什麼是組織術?如何成為一名組織術分子?組織術有什麼利弊?
曾國藩為什麼會說「可議事者不可圖事」?怎麼理解?
對李一男這位傳奇人物,大家有何好的見解、如何評價李一男?
什麼叫上傳下達?上傳下達應該注意什麼?

TAG:經濟 | 管理 | 工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