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美國為什麼不用公制單位?

美國為什麼不用公制單位呢,多麻煩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經使用啦


2014.12.29 補充

美國的英制保守主義者慣用的一個理由:英制改公制麻煩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因為,在當今工程領域,根本就不存在嚴格意義上的「英制單位」!

1英寸究竟是多長,1磅究竟是多重,如今的工程用英制單位的定義是,1inch為25.4mm,1pound=454g,也就是說,英制單位對應的只是公制單位的一個數值,英制單位的校準,必須靠公制單位量具

比如當今世界通行的A4紙,尺寸是8.5「*11」(8.5「這又是十進位異端……),但造紙廠裁剪時,機器設定的尺寸,只可能是210mm*297mm,哪怕在產品規格上表示的是8.5」*11「。

究其原因,因為英制體系根本就不存在」誤差「的概念,即便在今天,習慣單位對最小量的量度,用的還是手工業時代的二分法,也就是說如果我計算出一個長度6.7英尺,儘管我完全基於英制的長度,但不好意思,在英制的量具下,這個值是量不出來的,儘管它不過是一位小數。在一把英制長度的尺子中,我只能知道這個長度介於6尺8寸又8分之3和6尺8寸又16分之7之間。

所以為什麼英制單位的發源地英國可以實行公制化?因為單位制的轉換對於工業生產而言根本就不會涉及什麼本質性的變動,改變的無非是數字的表述方式而已。

而且英制本來就不是講求」精確「的單位,日常消費品領域也完全不用講究嚴格的精確,Subway里的one-foot long三明治需要改嗎?誰規定要表示成30.48cm long?表示成30cm long不就行了?更何況Subway的footlong已經基本商標化了,這一點完全不用為這樣的在全球公制單位國家推廣的企業擔心。

在美國推行單位轉換,對生產方完全不是問題,根本的還是大眾這一側的觀念問題。美國這麼個規模的人口,接受另一套單位制顯然是困難重重的。在推行公制的英國,唯一至今未能修改的便是公路里程的標示,可想以美國的規模,光這一塊就需要多少工程量,而且英里和公里的轉換畢竟涉及性命攸關的交通安全,要在這個領域推動公制顯然是不容易的。但美國的現狀其實已經有了很大改觀,基本上所有商品包裝都會對兩種單位制進行標註,學校教育也必須教授公制,相信經過足夠時間,即便美國這個保守堡壘也終將被攻克。

===================================================

英制單位和我國的市制單位,都是典型的農業時代的單位制,也即所謂的「度量衡」。這種單位制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切從實用出發。無論英制中的feet、inch、pound還是我國傳統市制的升、斗、石,單位使用的原則都是完全的實用主義,要求用最直觀的基準,最快的速度來表示出目標數量的一個相對數值。這樣的單位制對測量的精確性並沒有要求,一套單位制只在一個領域中使用,所以它的原則是統一測量工具,即「度量衡」,然後利用這個統一的工具快速地表示出農業社會中所需要的數量。

農業社會中丈量土地所使用的「步」,便是典型的傳統單位:測量工具與方式都極其簡單而直接,就是用人走的步數。以「步」來表示的距離,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其相對遠近程度。但至於XX步和丈量布料的尺、寸與丈量更遠距離的里之間是什麼關係,從實用角度並沒有進行換算的必要。英制單位原則上也是如此,英尺是foot,那就是人腳的長度,而一英寸也就是人拇指的長度。

農業社會單位制的另一個特徵,是同一個領域間換算的原則並不一定遵循十進位,準確地說,是沒有單位中「進位」的概念。當「寸」這個單位小了,人們沒有形成引入「十寸」來表示更大數目的意識,而是又引進了另一個單位「尺」,而新舊單位間的換算,通常會選取12、16這種約數多的數字,以便於表達分數的選取。我國古代單位的斤與兩,丈與尺間也都不是十進位換算,即便是十進位,也會給不同單位起如升、斗、石等不同名稱。

上面這個採用英制單位的量杯,裡面包含了兩套度量體系,用規範的單位表示是1pint=16oz,1quart=4pint,然後實用中又把8oz規定為1cup,1cup=16tablespoon。於是實用中不再需要精確的量度,只要把杯子和茶匙的口徑統一,要填滿鍋或碗,直接一杯一杯地舀;要表達做菜加多少油,也同樣直接以這最直觀的方式量度。

另一個英制習慣的典型,可以參照英制單位下地圖中的比例表示。純習慣主義單位制下製圖使用的不是倍數比例尺,而是地圖上1inch等於現實中多少mile,或是實際中1mile等於比例標尺多長。但至於mile和inch之間的關係(1mile=1760yards=5280feet=63360inches),這些拗口的換算對讀圖者而言並不需要去注意。

(美國地圖裡通常的比例尺,不會出現倍數比例關係,而是以這種純直觀的形式給出,)

(美製地圖標定比例尺的方式,可以看出1 inch = 250 mile,縮小了多少倍完全讀不出來,讀圖者只能用自己拇指來比劃距離)

所以英制單位的那些基準,比如三顆大麥算一寸,或是直接以某國王腳長作為一尺的,其實只是為了習慣的度量衡人為確定的基準而已。而那些蹩腳的換算關係,也只是人們對兩個屬於不同測量領域的單位的人為規定。

但進入工業社會後,傳統的習慣主義單位在適應性勢必有非常大的問題。最根本的,是完全從實際需求出發的傳統單位制,對各個測量領域之間的聯繫根本就沒有概念,也完全沒有建立起一套基於十進位的拓展測量範圍的方法。對於農業社會而言,測量布匹、房屋的單位,而丈量城市間里程的單位,儘管本質都是長度,但人們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二者聯繫的觀念,反正實用上都是用到哪個就測量哪個。另一方面,習慣性單位對不同測量領域也沒有一個統一標準的需求,人們最多就能認識到面積是長度的平方,但長度的三維是容積,這就已經超出了傳統單位制的理解。而質量與容積之間的換算,對於傳統單位制而言顯然也複雜了。英制中存在固體盎司和液體盎司兩個ounce,但二者既不相同,連換算關係的沒有,儘管可能最初定立其標準的時候可能參照了水的物性。

工業社會的本質需求是標準化、批量化,前者要求嚴格的誤差控制,後者要求對大數量有合理的表示方式,而傳統單位制在這兩方面都有嚴重缺陷。從小的方面,現在使用的英制單位,長度最小的1英寸=2.54cm,固體1ounce=28.3g,液體1ounce=29mL,要表示更小,就只能對既有的單位等分,但這依然是習慣性的處理模式,對於工業上的誤差要求,這一套單位顯然無能為力。

像採用英制的尺子,表示更小標度用的是以二為基數的等分,這本質上還是習慣主義。放在工業層面上,計數用十進位,單位卻用二等分,誤差控制顯然就極其不利了。美國人測量身高,使用的都是幾尺幾寸,但一寸有2.54cm的誤差,從精確度來說這個誤差已經相當高了。但要更精確,這套習慣單位制就沒有個合適的表示法。因為完全不基於十進位而尺與寸間又是個沒法整除100的12,5.8尺之類的表達很詭異,但要從小單位來,5尺7又四分之一寸,讀起來又極其拗口。這套體系里習慣上人們能接受誤差,但放到更精確的層面顯然是非常落後的。

而對於重量、容積,一方面有微量表示的問題,另一方面目前美國單位中使用的最多的pound和gallon實際上都很小。一磅是0.454千克,一加侖是3.785升,在工業化生產面前這兩個單位都實在太小。而且美製單位的坑爹之處在於把本來的英制單位還給精簡了,微量的grain、dram之類的拋棄了,大量的英石、英噸之類的也給棄置不用,結果就是表示大的重量用的還是磅。一輛車重1.8噸和重4000磅,後者這麼大個數字只能讓人一頭霧水。像容積上美國人也覺得gallon這單位用來處理自然界和工業界級別的流量確實太小了,到頭來還是弄出了million gallon per day,這種在英制原教旨主義者里絕對的十進位異端。

公制單位的本質,就是將計數與計量統一到十進位之下,從而更完善地解決更大與更小的數量表達,這是適應工業時代的最合理的計量基礎。現在公制的制定,原則上是先人為規定出了質量、長度、時間三個基準的長度,然後基於十進位和冪運算,表示出所有數量的絕對數值。而且為了統一十進位關係,甚至連千克這個單位本身的都是按水的物性由十進位定義出來的。同時人們發明了科學計數法,將換算全部統一在10的冪指數上。在這種定義下,可能會出現Pa、J這樣的特別小的單位,但無論將數量級表示成10的冪,還是使用基於十進位倍數的kPa、kJ,科學計數法乘號左邊的數字並不會改變,所以都不會造成麻煩。而在科研層面,十進位單位的靈活性在微量的表示上便更顯露無疑了,比如在尺度上,依靠毫米、微米、納米便可很輕鬆地度量微小的尺寸,並且能輕易地控制誤差,這要是連十進位都不是的習慣單位,表示到幾千分之一,那已經完全超出了人直觀理解的程度,只能繳槍投降。

進入工業時代後,採用適應於工業時代的標準,這是全世界的一切國家所希望的,即便美國自己也不例外。但畢竟是美國,槍這種要人命的東西尚且控制不住,更何況幾百年來一代代推行的習慣度量衡。美國在1975年傑拉德福特在任時曾嘗試過推行公制單位轉換,參見Metric Conversion Act ,但到里根上任時就又給廢止了。然而直到今日,兩套單位制在美國依然是並行使用,汽車時速表一般都要同時標註英制和公制,量具上通常也都要同時標註兩套單位體系,表示產品規格時也都必須要註明兩種單位的數值。而在科研領域,公制單位是絕對主導的,即便美國的期刊,發表時也必須將一切單位轉換成公制。

其實很諷刺的是,如今美國即便還在固守於英制單位,但這單位的基準卻只能按公制單位制立,這和如今我國民間依然通行的斤、兩其實沒有本質區別。但民國時期制定市制單位時,好歹考慮的是與公制最簡單的換算,一斤是半公斤,一里是半公里,一丈是三米,使得兩套體系相互使用起來不麻煩。但固守於英制的反動堡壘的美國人,定立英制的標準堅持1inch就得是2.54cm,總之就是要搞出一串小數出來,只能說習慣和保守的力量實在太強大。

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是溫度,無論攝氏溫標還是華氏溫標,都不是農業時代的產物,所以嚴格來說美國的華氏溫標不屬於傳統的「英制單位」。華氏溫標是一種很典型的習慣度量法,它之所以把水的冰點定成32度,沸點定成212度這兩個莫名其妙的數字,目的是把100度定在37度左右,即人體溫的區間。所以華氏溫標里0~100度是以日常的空氣溫度為基準,基本就對應了人們日常所能接觸到的溫度範圍。而攝氏溫標以水這種更明確的物質為基準,屬於更為嚴格的科學標度,但在表示日常溫度時,範圍相對較小,且會出現負數。而在美國,華氏溫標能佔據高於攝氏溫標的份額,這便也是習慣主義的影響了。


我不是來回答問題的。我是來吐槽的。

對於習慣了公制單位的世界諸國人民來說,美國頑固沿用的英制單位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俺是讀建築的。要做個合格的建築師,對各種尺寸數值,總得保持一顆柔弱而敏感的心。

讀本科的時候是在國內,畫圖基本上就不需要用到比例尺這種工具。因為大家都是很純潔的,不會非跟自己過不去,弄個1:173這種怪異的東西。這些正兒八經的整數比例,1/300,1/100什麼的,不是隨口就能算出來嗎?(好吧,有時候作1/250換算會稍微有點遲鈍。)

後來腦殘收了個Offer,經受不住誘惑到了美帝讀研,頓時感覺大事不妙了。

經過開學之初血與淚的教訓(作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模型,然後看到別的同學拿出的咚咚小的不可思議),終於搞明白一件事情:尼瑪這裡所講的1:10,敢情指的是1英寸=10英尺!!!我勒它個大去,從此以後,各種奇葩的數字噴薄而出。1/120,1/240,就像是古龍作品裡那些江湖俠客的數字型名號,永遠給人一種無法除盡的感覺。

雖然基本上是用電腦畫圖,但還是相當不爽。特別是做模型的時候,想直接在圖紙上拿個尺,還必須翻箱倒櫃在十幾種大大小小的三稜體里找到那一把對應的比例尺,不然沒法搞。

還有更讓人吐血的。比如以下:

1 英里= 5 280 英尺= 63 360 英寸

再看看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這些10進位的單位,是不是人性化多了哇!

偏偏這群奇葩的建築佬還特別鍾情於將英寸對半分,再對半分,接著對半分,繼續對半分.....於是就有了類似1英尺3又7/16英寸這種奇葩數字。純心是讓你製圖的時候,不得不先拿屏幕下方的小計算器記住15.4375這串數字,再往CAD裡面敲。尼瑪在國內畫就根本不需要用到小數點啊好不好。

等一下!老師,你們難道從來不考慮5等分一個立面嗎?

以上只是一維的。當要算面積的時候,這個體系就升華成了9進位,144進位,以及......4840進位。

下面請聽題:一個長方形的房間長14英尺8又3/4英寸,寬10英尺6又1/2英寸。那麼,它的面積應該是? 很好,那位大頭同學很快回答出來是:17平方碼2平方英尺38又7/8平方英寸,請大家給點掌聲。

抓狂的不只是我這麼一個中國人,當時陪我一起吐槽的還有好幾位歐洲人士。高貴冷艷的他們一致認為,美帝建築工藝水平粗糙的直接原因,就是這些該死的計量單位。

至今無法快速心算以下公式:華氏溫度οF = ℃ × 1.8 + 32。

至於這個立方英寸與加侖的換算.....

......

我一直想不明白:你們美國佬算數都已經這麼差了(我一堆美國名校建築系精英同學,做個2位數加法還得在草稿紙上列豎式),為什麼還要這麼往死里整自己啊!

忍無可忍之下,我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果斷收拾行囊,把辭職信扔進事務所門縫裡面,逃回了中國......


別盯著美國啦。我們近在身邊的香港的單位更加複雜。

先說重量單位,一般超市就分兩種,公斤和磅。很多時候為了把價格顯示得誘人點他們還喜歡用100克價格,所以千萬要小心。

還不算太亂是吧?然後我們去菜場逛逛,也就是香港人所謂的街市。裡面的計量單位主要有,磅和斤。似乎也不複雜?且慢,香港的斤是600克,開始有點暈了吧。比較金貴的比如海鮮類單價是標兩的,但這個兩是16兩制的,也就說一兩是37.5克。盎司品脫啥的也偶有見到。

所以在香港買個東西想貨比三家,萬一計量單位不同換算就要心算半天。這還是我等大天朝的計算能力,老外估計直接暈了。

再說長度,面積單位。香港的樓房面積是用英制的,所謂的千尺豪宅是指1000平方英尺,差不多93平方米。

馬路上的長度單位倒普遍公制了。但是由於香港是右舵車,很多車的碼錶是英制的。新一點的還有公英對照,老的直接就是英里,你看到限速80的時候還要心裡換算一下是多少英里。


美國在逐漸地採用公制而不是由政府強制。即使在用公制單位的國家,一些專業術語也未必用公制單位表示,比如銀河系內距離用秒差距和天文單位,銀河系外距離用光年,航海業用海里,這都是約定俗成的用法,美國的英制這個約定俗稱的勢力範圍比較大罷了。政府很多年之前做了一次整體轉換成本估計,結果是需要付出很多年之內很大一部分的GDP——注意這裡說的是美國的GDP——沒有人願意為這個付賬。

當然,如果收益超過成本,還是有人用的。需要和外國交流的部門和單位,比如美國的科技、製造、工程和醫療領域已經在用公制了。火星氣候探測者號投標的時候NASA要求所有公司都用公制,結果洛克希德馬丁有個數據用了英制……結果自己查去。軍隊也都是公制,軍職人員都必須能夠換算。

私營企業很多為了方便也用公制。比如美國的可樂也是按照升和毫升包裝,美國人買一升或者半升的可樂沒有任何問題。美國的車1990年開始用公制——因為零件都外包了。因為杯、夸脫、加侖等英制單位在各地有不同理解會導致混亂的原因,需要精確衡量成分的食品業(麵包房之類)現在也在食譜上標公制了,廚房用的容器也一樣標公制。至於搞氣候的,同時標攝氏度和華氏度更加是必須的,不然外國人和移民看不懂。

題外話

帶兩套工具的問題,實際上是因為各國標準不同,除非有國際標準,否則即使是在公制的國家也是一樣要帶多套工具的,比如英國和法國的螺絲釘不同,管道業么,英美法德中日標準都不同,電源接頭方面,雖然電壓基本都一樣,周遊列國的人還是要帶一堆轉接器。這個和用不用公制真沒什麼關係。


在美國學機械工程的本科生。。。我先去哭一會再回來。。。

你說你習慣用英制,可以

懶得改,沒問題

但你不能這倆混一塊用啊!!!!!!!

剛剛還是ft過會就變meter了你這坑爹吶!!!!!!

學個phase diagram,溫度上F,C,K仨字母齊飛你讓人情何以堪啊!!!怎麼不直接拍成KFC啊!!!

摺疊我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怎麼全是長篇廢話和抖機靈的……這個問題答案就三句話:里根試過推公制,教師工會說這是給小學中學教師的額外工作負擔,然後把它攪黃了。


美國不改變的原因就是傳統上用英制。越往後來改革的成本越大。但是如今一些國際化的大廠都開始用公制的工具和器件。比如福特的汽車,上面螺釘都是公制的。未來可能用公制會越來越多吧。

不過美國為了與公制接軌,已經把英制單位用公制定義了。比如1英寸就硬性規定為2.54厘米。

——————————————————————————————————

這裡一定要吐槽一下美國。

最最蛋疼的莫過於「磅」既是質量單位又是力的單位。光是個單位轉換就要愁死個人。

六角扳手平時要準備兩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套筒要兩套,扳手兩套,鑽頭要兩套,攻絲要準備兩套,溫度計要兩套,所有電子量具都需要多一個單位轉換的按鈕。最最最煩的是,連螺釘螺母都有兩套,一套英制一套公制。拿到個螺釘有時候量個外徑都不知道具體是哪一種,還得擰到孔里試試才知道。最奇葩的莫過於螺紋是公制的,螺釘的六角頭是個英制的……

英制這玩意,低於英寸的單位就比較少用了。於是就出現神馬1/8英寸,5/32英寸,7/16英寸之類的奇葩尺寸。

加拿大以前也是用過英制,後來轉為了公制。期間還發生過飛機加油的時候把單位搞錯,結果數百人的大客機飛到一半沒油了,成為史上最大滑翔機。

你說這搞計算機的也就罷了,我這搞機械的真是愁死個人……誰敢說不麻煩,自己拿著兩整套工具去拆機器就知道了……


我來翻譯一下 @Brian 的答案吧(翻譯真的好累)。

-------------------------------------------------------------------------

以下內容是一位美國人談及其支持英制單位的理由:

為什麼公制計量量不起?

  1. 公制有缺陷;

  2. 公制不實用;

  3. 後英制計量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4. 英制更奇特;

  5. 英制是沿襲傳統。

-------------------------------------------------------------------------

為什麼公制計量量不起?

作者:Katherine Dickinson 發表時間:2012年3月10日

遠在一個半世紀以前,美國就締結了《米制公約》,以法律形式確認了統一標準的公制計量體系。八十年代,國會通過了兩項法案,為推行商貿公制計量化做出了努力。其中一項修正案甚至設定限期為1992年。

毋庸多言,美國推行公制化阻礙重重。

但我們也取得了一些進展。科學界普遍認可公制計量使用更簡便且更富邏輯化得多,同時更多的商業機構也在向公制化轉變。然而美國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習慣使用英制單位,他們是基於什麼理由呢?

公制有缺陷。

單位「米」最初是以從極點到赤道的十萬分之一的距離為度量的。現如今,米的度量以真空中的光速為參照,因為光速更常見,更恆定。

幾乎所有的公制單位都已經以某種恆量為基礎建立了度量,除了「千克」是個例外。千克最初以一立方分米的水的質量為度量。後來,有專家編造了一個白金圓柱體,聲稱其質量正好是一千克。從那以後,這個金屬塊就成了通行世界的度量標準。

然而,就在今年(2012年),國際計量委員會就「千克」及其恆值的缺失開展了討論會議。委員會建議採用普朗克常量為度量,但是新標準還有待正式確立。

我必須指出的是,大部分的英制單位僅僅是依據公制體系來制定的。的確是這樣,1英寸差不多等於2.54厘米——未附加自然常數。

公制不實用

儘管公制單位關聯物理常量使其更精確,但在日常使用中卻不大合實際。杯子和湯匙因為是廚房餐具,所以自然而然用來計量。而「克」,相對來說,在廚房烹飪中就少用得多。英尺和盎司,基於相同的理由,也比相應的公制單位要實用得多。

同樣,因公制基於十進位,其能被整除的除數要少於英制單位。比如,一米僅可以被2和5整除,而一英尺可以被2,3,4和6整除。

那麼,你想算出三分之一米是多少,就有些捉急了。

有更好的選擇

我們在不計轉換成本考慮採用新的計量體系之前,難道不應該思考一下,公制確定是最好的選擇嗎?一位叫 Johannes Koelman 的物理學家,已經提出了另一種相對於英制單位的計量體系,這種計量體系被他戲稱為「後英制」計量。

後英制計量利用了磅和英寸的某些巧合性質。這些性質彌補了公制計量在某方面的缺失。這些彌補涉及到了「時間」。

不同於公制計量,Koelman 的計量模型採用距離單位來計量時間。這個特點在把我們從計算「英里/時」和「米/秒」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展現了一個事實:時間僅僅是我們這個三維世界的第四維。

儘管 Koelman 的理論很難實現,但這個理論的某些很有用的特徵為我們開啟了更多選擇的大門。

英制更奇特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Hogwarts 的巫師們不使用公制計量。就像描述Harry的魔杖的時候,說的是有11英寸長,很nice很柔軟云云。書中這麼描述,並不是為了適應美國讀者而改編哦。實際上,J.K Rowling 儘管遭到了編輯的反對,她還是堅持英版《哈利波特》保留英制計量。

回想起書中巫師的貨幣計量體系(29 Knuts 等於 1 sickle, 1 galleon 等於17 sickles ),你就不難理解Rowling所作出的決定。她說,英制要奇特得多,更適合於魔法世界。

Rowling 甚至接受了不列顛計量協會的入會邀請。然而她也承認只把這個邀請當個笑話來看,其實她真正更喜歡的是公制計量。

英制是沿襲傳統

我覺得美國人民不樂意使用公制單位僅僅是因為丫們懶得改變習慣。這是個相當正當的理由。Chapel Hill 的數學教授 Russ Rowlett 說:「實際上,每個國家在採用公制計量之初都遭到了普遍的反對。人民不願意轉變傳統的計量單位,因為這種傳統已經成為他們看待和控制世界的一種方式。改變這種方式自然就變得很煩人了。

——————————————————————————————————————

我完全不贊同上文作者的觀點。

作者的每一個論據都是基於沒有事實根據的假設,其中關於單位換算的例子則基於不甚牢固的數學運算知識的掌握,令人不安(儘管這點讓人沮喪,但事實如此,很多人未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1/3米等於33.3厘米。)。

儘管我們不願意轉用公制計量,但事實上卻是,早在1875年首批簽署《米制公約》的17個國家當中,美國是其中之一。這個公約的目的是推廣公制計量在國際上的普及。

1893年,依照 Mendenhall 條令,美國根據公制單位界定了所有常用單位。1英尺的官方定義是0.3048米。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也開展了一個項目來推廣公制計量體系。

(項目網頁插頁)

NIST 於1997年還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詳述美國的公制化進程。書名是 Toward A Metric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etric System 。這本小冊子總結了美國推行公制計量體系的歷史進程,當中附有「常問問題」頁,以消除讀者對公制計量的易用性所產生的疑慮。

(手冊插頁)

冊子中還內附傳單以幫助美國公民熟識公制計量。

(傳單插頁)

近來,We The People 網頁上的一份關於讓美國轉用公制計量的請願書在社交網路上成為了熱點,因這份請願未得到白宮積極的回應。

(We The People 網頁上的請願插頁)

---------------------------------------------------------

總之,美國人民已經為轉用公制計量體系努力了上百年。


LOL。。。 簡明扼要。


(中文翻譯: 美國為什麼不用公制單位? - 嚴守亮的回答. Thank you so much @嚴守亮 for an awesome translation!)

Here"s an American talking about her/his reasons for supporting the imperial system.

Why the Metric System Doesn"t Measure Up

  1. The metric system is flawed
  2. The metric system isn"t practical
  3. There may be better options: Post-Imperial system
  4. The imperial system is more quirky
  5. The imperial system is traditional

- - - - -

I couldn"t disagree more with the author of that article.

Each of her/his arguments are based on unfounded assumptions or a disturbingly weak grasp of arithmetic. (It"s depressing, but true, a lot of us don"t know off the top of our heads that 1/3 of a meter is 33.3 centimeters.)

Despite our reluctance to convert to the metric system, America was actually one of the first 17 countries to sign the Metre Convention, a treaty to coordinate the international adoption of the metric system. That was in 1875.

In 189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endenhall Order, the U.S. defined all its customary units in terms of metric units. The official definition of 1 foot is 0.3048 meters.

There is also a program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NIST) to promote the metric system in America.

NIST: Metric Program

In 1997, NIST also published a pamphlet detailing the history of metrification in America, "Toward A Metric America: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etric System". The documents gives a short summary of the history of metrification in America and includes an FAQ that reassures readers that the metric system is just as easy if not easier to use than the imperial system.

The document includes flyers to help Americans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the metric system.

Recently, a petition on We The People was popular on social networks because of the lukewarm, noncommittal response it received from the White House.

Make the Metric system the standar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stead of the Imperial system.

- - - - -

Americans have been trying to switch to the metric system for over 100 years.

- - - - -

As always, if you have the patience to translate this answer, then go for it =P


當年某科考試做最後幾道大的計算題的時候,直接把除數與被除數的磅同時消掉了。後果就是全跪了。尼瑪質量也是磅,重力也是磅。明明都是磅,可兩者之間還需要換算啊。誰再說英制單位棒的,我非得用棒棒把你腦袋敲成個棒棒!!!


因為傳統和習慣唄,咱買菜不還是論斤/500克而不是千克嗎?論畝產而不是公頃/平方米產量?

再說美國+英國足夠強足夠大,世界上還有很多產品是按照英制來的,比如顯示器屏大小是對角線英寸,子彈/炮彈口徑那些古怪的數字也是英寸。。。

但是,長遠來看,能用而不用十進位單位的都是落後的,遲早要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體積單位英畝-英尺,聽起來非常蛋疼,但其實還是比較實用的。


好吧,我也不是來回答的,是來吐槽的。請看下圖:

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ages/Metric-system/112717175406477?ref=tsfref=ts


前幾天美國雞毛秀隨機採訪街上路人「你怎麼看馬丁·路德·金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當總統」,然後各種神回答

之前還看過一個視頻也是街頭採訪「誰在二戰中空襲了珍珠港」答案是「夏威夷人」

所以美國民眾這智商你要教他什麼新東西基本也沒什麼希望了吧


因為英制在美國是一套廣泛而統一的計量單位。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應該問「美國為什麼不改」,而要問「歐洲為什麼要改」。19世紀的時候,歐洲人發現他們各個國家乃至各州各縣的里程單位都不一樣。但他們卻要修鐵路。這時候巴黎的研究院隨手定了一個「標準」,大家就都很高興地散了。

(巴黎當時定了很多標準,也有不歡而散的例子,比如本初子午線。)

一個類似的案例是貨幣。以前歐洲有法國法郎德國馬克義大利里拉荷蘭盾點點點。但是現在都變成了歐元。然後美國人繼續用他們的美刀。


單位這個我真的要呵呵呵了,做環境的人都是跟物理化學,流體力學打交道。那真是飽受毒害,做個題光質量的就有磅,盎司,噸跟公噸不一樣多哦。長度上英尺英寸英里肯定少不了。談溫度那必須是華氏度。熱量單位卡路里,壓強單位毫米汞柱。體積單位加侖。一時之間就想到這麼多。卧槽我上課做題好煩啊!


不長篇大論引證了

一個國家或實體,統一內部度量標準,最大的動力和原因是為了方便管理

與其他國家間外部統一度量標準,最主要是為了消除技術壁壘和貿易壁壘

美國是當今最健壯的經濟實體之一,其本土企業自然缺乏動力主動放棄在本地市場上這一壁壘有勢


美國一直在下一盤大棋。

看了很多答案,很多說英制單位好的。我想大家沒看明白事情的實質,為什麼英制的發明者英國現在都在用公制而美國堅持用英制?

一套標準單位的制定在物理學取得突破進展的20世紀之前,基本是通過習慣制定的,全世界有五花八門的單位制。英制就是這類單位,具體解釋請見
英制單位 。
一英寸等於三顆大麥的總長度;
一磅等於一顆從麥穗的中間抽取的大麥的重量的7000倍;大家覺得脫胎於大麥的標準單位能好到哪去?公制單位是由一幫科學家,物理學家指定的。不說公制單位多麼好,起碼對各單位的定義有著明確定義的、可重複對比的。

E=mC2這樣的公式也是用公制單位得出的,多麼簡潔優美。我不知道英制單位有沒有能量單位,如果有那麼這個公式用英制單位表示就會成為E=(一個常數)*mC2,彆扭么?還美么?

作為全世界科學的帶頭人,美國自己肯定比我更明白公制單位的好處,但在很多行業美國堅持用美標。儘管在國際貿易中真的不是很方便,但美國人牛逼沒有擺不平的事,所以很多行業的工程師都有一個單位換算工具常備電腦。

美國有自己的標準委員會,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 ANSI。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別看這個網站小,許多行業的國際通用標準都是ANSI的分支制定的。大家熟悉的IEEE、API和ASME等等實際上都是ANSI的行業分支。這些標準主導了許多行業的生產製造,如果這些標準要求使用英制對美國來說就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他國家的製造業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為了抵禦牛逼的美國,英國自己都放棄了英制單位投身公制體系,投身到目前全球統一的標準組織

IS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目前ISO是全球公認的標準制定組織,美國也是他的重要會員,ISO的主席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由美國人擔任。但由於美國人經常在ISO會議上獨斷專行,不顧其他成員國的意見強推ANSI制定的各類標準,現在美國和ISO的關係非常緊張。幾年前開始ISO主席由歐洲人擔任,前段時間看新聞好像說中國人首次當選了ISO的主席,這就是給美國人的下馬威。

目前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的口號「One Country One Vote」,這實際上就是ISO與美國關係緊張後為獲得更廣泛的支持而提出的。ISO在標準制定的最後通過階段,會有一次投票表決來決定標準是否可以發布,每個成員國都可以投出自己的一票,不管國家大小,每票的效力是一樣的,這樣許多之前在標準制定上沒有任何發言權的小國爭取到了利益。

所以在公制和英制單位的爭奪上,美國扮演的角色不是很光彩,別再說英制好了,那都是美國糊弄全世界人民的。


前面有個答案說的對,美國人就是一個單位用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想著要換算。

就說氣壓,大氣壓他們老老實實用大氣壓,

小一點的,他們用psi,pound per square inch,

再小一點,他們就用Torr

再小一點,考慮mTorr或者Pa

要命的是這些單位壓根就不是在同一個體系裡面定義的,之間全都不是整數比。

直到現在我從mTorr換算成Pa的時候,還得在腦子裡面過一下托里拆利的水銀實驗,先把Torr換算成大氣壓,然後按照大氣壓和Pa的換算係數,換算到Pa...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藥店還用桿秤(戥子)稱量中藥?
VAR模型的完整步驟是什麼?
在面板數據中如何檢測異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以及如何檢測auto-correlation?

TAG:美國 | 計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