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遊戲》中Hunger Game的存在是不是自相矛盾?
既然hunger game的初衷是為了防止人民再發生暴動和反叛,那麼hunger game本身的存在就已經違背了這一目的了吧?誠如我們在片中看到的那樣,hunger game導致的問題:擔心自己被抽中的恐懼、失敗者家屬的憤怒和各區的極端貧困與首都的窮奢極侈的現實對比,不是會更加強烈地挑起各區人民的反叛心理嗎?
恰恰相反,我覺得【飢餓遊戲】的設定簡直太天才了。
目的一 展示實力.你想 你在家裡連飯都吃不飽的時候 看到國會區富庶的生活 先進的武器 你是會想反抗還是會先絕望?大部分人都會在反抗心之前先生出絕望的心情吧.內心os【反抗根本不可能啊】目的二 是放大人性中醜惡的部分.為了活下去 自相殘殺 互相背叛 沒有信任 沒有溫暖 沒有互相幫助 沒有愛 沒有希望.星火燎原里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唯有愛可以戰勝恐懼】.而總統就是要民眾看見 你們嚮往的東西 不管是團結 還是幫助 還是溫暖 都是靠不住的 在危及自身的情況下 隨時可能被別人出賣.你想想看 國民之間沒有了團結和信任 還怎麼反叛呢.他們都怕當了出頭鳥之後被別人出賣.不相信愛不相信人性中光明方面的民族又會怎麼樣?還記得阿Q正傳里那看外國人行刑的【許多鴨】么.
第三就是最重要的 製造恐懼.人們害怕噩夢降臨在自己頭上 這種恐懼會壓迫得他們喘不過氣 沒有精力再去考慮別的.就算遊戲勝利者獲得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優渥生活 可是總統一聲令下她們就不得不重返賽場重溫噩夢.總統的行動充分表示了 【你的一切都是我給予的 我怎麼給你 自然能怎麼收回.我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人民為了維持這種現狀 不讓生活更糟 只能順從總統的暴政.至於人們想不想因為飢餓遊戲而反抗....人都有個僥倖心理 想著未必輪到我.屠刀不架在自己脖子上的時候 是感覺不到刀鋒之冷的.施於己身的鞭子和飢餓都沒有讓他們反叛 更何況施於別人身上的屠刀呢.暫時想到這麼多...說心理學我不懂,我只是覺得《飢餓遊戲》就是現代版的斯巴達克斯啊!具體的歷史自己去百度一下,真的非常像!
Hunger Game就如同是角鬥士角斗比賽,一樣會有Champion,不過電影裡面的發起者變成了克里斯(劇中是黑密曲),而不是斯巴達克斯!!用這個真實的歷史事件去看這個問題,應該就簡單了,簡單的說幾個羅馬人的角斗來由
1、羅馬人天生好鬥,喜歡殺戮,戰場上的羅馬人基本上沒有完全對手,稱霸地中海,橫掃
歐非。但是在和平年代無仗可打,無處發泄,角斗比賽就成了他們的心靈寄託。2、角斗最初是作為宗教活動出現的,古羅馬人把角斗稱為送給前輩的禮物,表達後人對他
們的銘記,所以飢餓遊戲裡面,選中的人稱為貢品。3、羅馬人認為參加角斗的人都是有罪的,參加角斗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處罰,更是對他們的一種警戒。4、豪門貴族辦比賽用來顯示排場,光耀門弟的,被賦予為貴族的象徵。其實可以把影片中的殺人遊戲當作現實中的經濟競爭: 處於第一產業的礦物,林木類(貴州吉林等地,或者十一十二區等)各省的經濟基本都是倒數的,第二產業(珠江三角洲等,三區等)居中,第三產業(北上廣深等,一二區等)靠前。
時至今日,即便沒有飢餓遊戲,經濟水平低下的地區在心理上仍然是不平衡的,而生活水平比較不錯的地區就成了capital,或者一二區這種擁護體制的力量。
再舉個例子,美國人均擁有1.7輛家庭用汽車(注意是人均),中國是0.64。假設你是美國人的時候你才會覺得國內的生活相當糟糕,這源自對比。於是,看了75年飢餓遊戲的人很可能是麻木的,加上受到傳媒的力量左右,一二區在生活水平良好的情況下甚至覺得參加飢餓遊戲是光榮的。愛,才是燎原的火種,凱特尼斯在遊戲中展現的正是這一點。 你可以想像飢餓遊戲就是一個普通的電視節目,女主人公在這個節目上放了一把革命之火覺醒了受壓迫的人推翻了這個體制,然後coin/corn(忘了怎麼拼了)再一次的沿用了這個制度。 關於第十三區吐個槽,真的很像戰時共產主義,coin也非常像斯大林,所以戰爭結束後如果coin不死,就算不再有飢餓遊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會太提高。凱特尼斯射死coin,就是不想再出現一個snow。隱藏的結局就是到了最後,凱特尼斯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也只不過是從農民向地主階級的轉變,這是烏托邦式的,你見過幾個開國元勛退隱過日子的?華盛頓還幹了八年才辭職呢。在中國可能體現得不明顯,飢餓遊戲實際上是對當今西方社會各種文藝體育活動的諷刺。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電影中,飢餓遊戲不僅僅是政府控制人民的一種工具,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的普通人們對這種實時直播的競賽類活動興趣是非常大的,儘管這是殘酷的,血腥的,帶有壓迫性質的,但是人們還是喜歡看它,因為它滿足了人類的窺探欲,競爭欲和地域主義,這和在現代社會的體育運動風靡的原因是一致的:我們喜歡關注科比,喬丹,貝克漢姆的私生活,我們選擇一個最喜歡的體育明星和其他人的選擇競爭,我們往往最支持在自己地域的球隊和球員。
從飢餓遊戲參賽者的角度來說,他們中的成功者便會獲得富人和資本集團的贊助,最終成功者則會獲得國家級別的獎勵,而大多數失敗者則只能成為成功者的炮灰。在商業體育競賽中,情況是一樣的,能進入nfl,nba的都是成功者,成功者能拿到優於常人的回報和獎勵,而99%為之努力的人往往是得不到任何回報的。在美國有很多從事體育運動的失敗者,有些天賦異稟卻早早因為傷病而失敗,有些先天不足但後天流血流汗苦練,但最多還只是碰到了二級聯賽的門,與風光的一級聯賽差得很遠。這些人付出了汗水和身體,錯過了學習知識強化自己的最佳歲月,在告別體育運動後得不償失,最後還是只能靠出賣勞動力生活。這些人便是飢餓遊戲中打醬油早早被殺的失敗者的隱喻。
從政府和掌權者的角度來說,我不覺得像飢餓遊戲這樣的活動在電影世界中會引起反抗,相反它很好的起到了麻醉人民的作用,就像現在的美國,大多數普通人閑聊扯淡的人聊的都是nfl,nba等等體育活動,沒有多少人願意去聊美國的老兵待遇問題,警察暴力執法問題,貧富差距問題和還是很尖銳的種族問題。政府和財團對商業體育的重視和大力投資很好的化解,掩蓋了美國的內部矛盾,值得我國政府學習。已經75年了才剛有點反抗的苗頭你說有用沒
「On the seventy-fifth anniversary, as a reminder to the rebels that even the strongest among them cannot overcome the power of the Capitol, the male and female tibutes will be reaped from their existing pool of victors."
舉辦遊戲的意義其實是在威懾各個區,這個目的早已達成,各地方引起的暴亂並不會太影響Capital的決議,因為他們覺得不屑,只不過是小小的暴亂,不必多加理會。正如第一部中,Rue死後,她所在的十一區發起了暴亂(應該是十一區,因為都是黑人),雖然一開始聲勢浩大,但是沒過多久,就被鎮壓了。還有更慘的例子,一開始的十三區就是前車之鑒。
還有,各個地區信息並不聯通,一開始也不會有一呼百應之勢,所以很快被鎮壓,所以Capital才會肆無忌憚地繼續舉辦 the hunger games .
而且每年都會上演這個節目,Capital里的人們早已習慣這個節目的存在,有的人可能一生下來自己的父母就看了很久了,畢竟是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而且每年舉辦飢餓遊戲,都會有很多個贊助商來支持他們喜愛的選手,這對施惠國也是一筆不少的進賬。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歡迎各位知友糾正補充。前幾天陪女友回顧了一邊hunger game,不知道題主是否有關注總統的每一句?總統可曾有一絲對十二個區的人民有一絲的同情?只不過是需要他們產出的礦石糧食等。控制希望,總統對這個遊戲的目的在於此,而並不是防止人民再次發生暴動和反叛。PS. 題主如果有興趣可以去看看一部類似的影片《大逃殺1》,反應的主題有所不同,但更震撼人心。
個人認為飢餓遊戲不被取締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利益鏈。一區二區四區有成體系的職業貢品培養機制,因此要取締飢餓遊戲的話,一區二區四區第一個不答應,很多職業貢品就指望著飢餓遊戲飛黃騰達了,普通人也覺得如果自己的區獲勝的話,雙倍糧票還有紅包不拿白不拿,即使抽籤選中了自己,也有職業貢品頂包,三區則是人口除中央區外最多所以禁得住折騰,而前四個區(奢侈品製造、石材開採與加工、維和隊主要兵源、綜合性製造業、軍工業、科研中心、漁業、海軍駐地)的平民的話語權比後八個區的平民的話語權大多了。中央電視台也不會答應,這麼一個收視率比大洋彼岸的春晚還高的廣告盛宴怎麼能說停辦就停辦。
中央區「民主人士」也無所謂,反正不是自己送死,舉著牌子喊兩嗓子就行了。
中央區大佬不會因為「人權問題」就停辦飢餓遊戲,因為這是給「民主人士」提供的一個非常好的靶子,而且還能起到利益交換的媒介作用。現代版的羅馬競技場。
推薦閱讀:
※飢餓遊戲3《the hanging tree》民謠有著什麼樣的隱喻?
※如何評價沒有了「飢餓遊戲」的《飢餓遊戲3》?
※有什麼類似【飢餓遊戲】【移動迷宮】類的好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