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對手機依賴嚴重,甚至「成癮」?

問題不是我提的。但我也是手機成癮。我之所以意識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就在剛剛,我把我的iPhone5拿去修了,要7天才能拿回。走出維修點幾分鐘後,我就開始出現以下癥狀:

1手指發抖,不停的摸兜,骨子裡有種奇癢難忍的感覺。

2心中煩躁,有種玩大擺錘時的那種失重感。

3不知道要去哪裡,不知道要做什麼。

4抓狂。我已經開始抓狂了。

5衝動,想把手中的諾基亞摔在地上,踩兩腳。

6我已經不知所云了,我只想來知乎求安慰,搞明白到底是為什麼有這種強烈的反應。

7出現冬天撒尿後,渾身抖一下那種現象。

8無法轉移注意力,總是在想手機的事兒。


曾經在微博上虛度光陰/ 如今又在微信里蹉跎歲月/ 你以為通過手機就連接了世界/ 其實只是躲在屏幕後面獲取安全感/ ——來自微信啟動畫面

我們依賴的不是手機,而是通過手機連接的整個世界。科技讓我們隨時隨地和世界保持連接,就象呼吸空氣一樣平常。而當我們離開手機,我們心裡會掛上一連串的問號,世界發生了什麼,朋友們在幹嘛, 有沒有人聯繫我,微博有多少人@了我……這些疑問會讓我們彷彿離開了世界、離開了空氣。

------

我們正逐步地活在虛擬世界當中。我們每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是放下手機。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刷手機,地鐵里、上班時、吃飯中……如果我們不得不離開一段時間,那回來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急不可耐看看手機有沒有新消息。

有時候甚至覺得,身邊的現實世界,包括學習、工作,跟吃喝拉撒這些俗事無異,我們真正的生活,在網路里,在手機里。

那裡有我們的親人朋友、分散個各個時空的同學,還有交友網上剛搭訕的異性。只有和這些人在一起,我們才感覺到自我,感覺到生活。我們想知道某些我們在乎的朋友正在幹什麼,或者對某個不那麼熟悉的人感到好奇。我們在網路里建立自己的形象,時時刻刻表現自己,恨不能把現實當中任何一個勳章放到網上。我們急不可待地打開、生怕錯過了任何一條放給我們的消息。

我們的世界就是這些人以及和他們的互動。所以我們會覺得,只有通過手機,我們才連接了世界。儘管當我們連接世界的時候,我們其實和他們大部分人也沒有互動。但是沒有關係,只要手機在,只要還在連接中,只要我們看著微博上的喧喧鬧鬧——儘管和我們個人毫無關係,我們就具有安全感。

而一旦連接中斷,我們就會象沒了空氣一樣焦躁不安。一方面,手機的確連接著我們的世界;另一方面我們或許都患上了信息焦慮症,必須時時刻刻獲取信息,才能獲得安全感。


-----11.3不知道被誰舉報了,說我這是不宜公開的政治內容---把某些詞改了改-不知還有沒有之前的效果---

一、重新看看手機依賴這件事

本人不才,不想高傲,但不好意思不說,這裡真沒看到特別滿意的答案,於是斗膽上來一答:

這問題看起來很有意義,貌似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一樣,為什麼現代人都手機依賴成癮?看起憂國憂民,崇高之勢令人發嘆。

但實際上,問題嚴重性好像也不過如此。

我不知道當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影剛剛興盛的時候,義大利的村民像《天堂電影院》那樣沉迷看電影。那時人們會不會在說電影成癮。

再或者,汽車,電腦等等出來的時候,有多少人也是花重金也要買下它,玩的不可開交。那時人們又說不說汽車成癮。

這種強調手機依賴的說法,就好像意味著古人都是雲淡風輕,看透人生的人,沒有嗜好沒有癮。

但顯然是謬誤,有多少人因為性慾喪命,多少人沒勒緊褲腰帶而失事,更不用說,詩人寄情山水,玩味文字,逗蛐蛐,蹴鞠。

手機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工具。

只是它比較特別,它的特別或許也只是在我們這個時代比較特別,幾百年後,也許沒人玩手機了,直接讓晶元植入人的身體內,到時又說,這又會是晶元依賴症嗎?

這放的太遠了,

放近一些看,手機的確是個怪物,它既可以是一封信,古人花幾天幾夜甚至幾個月寄到對方的一封信,可以是一個圖書館,古人幾箱幾箱的羊皮,竹簡,紙,到我們這只是一個手機,數不清的比特天天從世界各地聚集到一個手機里,經過我們的眼睛,到我們的心,甚至構建了我們。

它還可以是一部遊戲機,而且和同伴隨時保持聯繫一塊玩的遊戲機。

它還可以是銀行,古人把銅錢金幣紙幣,從廣州運到北京起碼一個月,我們現在只需寫下數字,打下密碼。

古人哪裡可以一下知道那麼多人的看法,我們今天的一個小手機,一個小圖標,知乎,一個小小的問題,成千上萬的人關注,成十上百的人認真答,或強答。

手機還可以把我們自己變成世界的主角,有照相機在的地方,就有我的自拍。

當然,物極必反,小小的手機,如此大大的能量,必有惡果。

台上有明星,我們不用眼睛看,用手機攝像頭看。

對面有美媛,可我盯著的卻是手機里的圖片,

甚至,我們養成了多動症,幾分鐘不點開微信,知乎,就如同自己被世界遺忘了,或自己遺忘了世界。《七天治癒拖延症》將其形容為「幾分鐘不點點就要死」拖延症。

存在,真理,詩,寧靜,變得奢侈,與我們絕緣。

——-------------------------------------------------------------------------------------------------------------------------------------

10.14 謝各位贊,感覺還想再補充一下:

二、適度用手機

西方哲學一直以來的思路是,求善求真,

但亞里士多德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人們會無法做到那些明知道是對自己有利的事?

顯然手機依賴過重,的確有害,這點我們可以確定,有些人甚至還手機致死,網上有這類新聞,或者玩手機把自己玩宅,玩的丟工作的都有。

這裡的問題自然指向了,如何適度地依賴手機?或者說,如何適度使用手機?

我想在此稍微回答一下,雖然沒人提出,算是我自問自答吧

首先可以參考這個答案:如何戒手機? - 西夏在城堡的回答

所有這些社交平台啊,其實都是互相索取,互相營造一個熱鬧的假象。特別虛幻。

手機給我們的都像泡沫,不值得我們每隔十分鐘刷一次,錯過了什麼沒什麼大不了的。

刷知乎兩年了,深刻體會到網路信息太碎片,很難真正學到什麼
(除非你集中關注一兩個方面的信息),真正想學習就去看專業書籍、講座、課程。

手機浪費了我們太多碎片時間,分割了我們的精力,分割了時間

還是要沉靜下來努力,踏實去繼續,去沉澱,才能獨自面對困境,才能過好生活。

人啊,只能靠自己,所以放下手機去努力吧。

她講的我好有共鳴,那天下午我也寫了一篇長長的日記

不隔一會看手機微信就會死。這種焦慮,不知不覺,似乎與我們本能掛上了勾,其慾望變得無比的強烈。

老是這樣很不划算。因為心理對一個人的認知,行為是很重要的。不能完全順著它讓他燥、讓他狂。胡塞爾非常反對心理主義,康德也反。他們喜歡玩弄純粹邏輯性的東西,他們生活地很專註。

我想問的是:


你一天自學能完全專註多少小時?


1.新東方的周思成能背單詞從早上一睜眼背13小時,然後一閉眼就睡.


2.有個哥們,去昆士蘭大學留學,之前掙績點的時候,從早到晚,十多個番茄,少則也有7.8個小時吧

3.而我自己一天時間好碎片,每天除去看電影、刷知乎、與人聊天,真正研究語法讀書讀進去絲毫不差的時間,差不多不超過3個小時。(當然按1萬小時天才定律每天三小時刻意練習10年也能成該領域的高手了。張公子的說法,每天3小時讀下去,幾年後都成大儒了)


社交網路,知乎,微信:


這類工具是挺好,它給我們一個與更大的世界連接的機會要放在以前,我們的父輩--在清朝,甚至遠古時期,他們可能一輩子就知道那麼一點點事情,家裡長家裡短,村裡誰家又結婚了,誰有買了啥。

但是到了現代社會大城市,就說一個小小知乎,這裡面什麼樣的大牛都有。於是我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潛意識地默認了-------[這是一個專業知識分享的社區]。

可是除了那不上500的那種超級有影響力的大v,大部分人在其中其實還不至於那麼有影響力,大多數也只是到處看看,稍微答答。

而且,從我自己就可以看出,即使關注的很多人分享出來的東西,我根本也不會點進去。我只是知道最近什麼東西火起來來了。前陣子是網癮和楊永信、阿里月餅,最近爵跡、美國大選、從你的世界路過。

有時我都不看這些,直接選擇性的忽視,正如《哈佛幸福課》和《思考快與慢》都提到的人的注意力的選擇性注意力。

但出了學校我似乎變了,這些火的流行的東西,我總逼逼著自己去稍微關注一下,儘管我更喜歡追求永恆,儘管流行總是會被下一場流行所吞噬的,但不得不逼自己一點,畢竟周圍人都在看火的東西。

我也怕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但又有誰跟的上所謂的時代?我在想。

我們都是無比渺小的個體,即使偉人如毛澤東般,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也不知部下對自己陽奉陰違。沒人是上帝!

可現代社會離譜就離譜在這----社交網路似乎給了我們一種,可以做上帝的虛幻的感覺。

當你看到自己的關注者,從10幾個慢慢到80幾個到140個,贊從無到現在的500.你會不會渴望-----哪一天,我也像30多歲的、比我大概大十歲的、動機在杭州一樣,成為一名網紅。

你會不會在編輯別人提出荒謬的表述、修改別人提出的問題時,希望成為很專業的編輯,,你甚至靠編輯糊口、發財。

你會不會?我會。我還會::


在總結一個一個的問題,如何克服晚睡強迫?如何不痛苦的早起?犯困怎麼辦?時想到:我都付出了這麼多的時間和思考,在克服自己的問題時,上天應該會賜予我能力,佛祖應該會保佑我得好報。

正如在《the life of david gale》里一個片段,gale哲學教授在講拉康時這樣講到:

fantasy must transcend reality

幻想必須超越現實,否則就不是幻想。

幻想本來就多的人在社交網路就容易有更多幻想。

對知識太多幻想的人到知乎幻想更嚴重,知乎--百度對它的定義:社會化問答社區,2011年1月25日推出的,一個真實的網路問答社區,社區氛圍友好和理性,連接著各行各業的精英,用戶分享著彼此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見解,為中文互聯網提供高質量的信息。

但從我個人看,知乎已經很不理性了,知乎已經不是原來那個知乎。抖機靈,雞湯式的答案票數很多,很多問題不知所云,很多很好的專業問題無人問津。


或許是我對專業有些誤解,專業人士來到知乎,做的工作不是分享專業知識而是科普。沒人在這裡講的很深很深。深入淺出正是你學通最有力的證明。一篇篇發出去沒人看也永遠不會有人看的論文只是多增加學術垃圾而已。

但有一點我卻怎麼也放不下:

贊一個這麼好的詞,代表著人理性同不同意的能力,在知乎去卻變得如此廉價。我不知道知乎的人群構成。我也不想研究愚昧的根源,我曾經極度地想去了解它來源,但是我沒有時間了。

不過我還是相信那句話,功不唐捐,繼續在知乎答題還是值得的,雖然仍然會有妄想或者幻想,但是把東西說出來總歸是比爛在肚子里強。


但也僅僅是如此,


我不能幻想太多。

我還需要生活,知乎不可作為我的主戰場,閑暇之餘可以,平時老玩就主次不分了。我敬佩一個知友,他說他發微信知乎是發給自己看的,雖然從邏輯上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你發出去就是給別人看的。不然有什麼意義呢?他說他發朋友圈,說說為了輸出自己三觀,他自認為我也認為,他的三觀還算自己朋友圈子裡最@穩定的

有時我也不在意別人認不認同,但我會苦惱,一種興趣太多造成的苦惱,有時我想寫答案卻找不到問題,或者問題的關注者,回答者,贊數太多,我便浮想聯翩,備受打擾。所以我決定先寫好再去找問題。獨白就獨白,獨白也是我擅長的。

知乎這點好,你寫答案,可以是幫助題主解決問題,也可以是將之引申到更大的問題,變得更廣泛,讓更多的人有啟示。它還可以是什麼?靠你的想像了。

有時,我也比較好奇,也可能我的層次也不夠。我覺得李松蔚老師的寫文章水平很高,但仔細閱讀也覺得淺薄、解釋範圍的狹窄,沒法給人解藥,沒能有多少十分刺激的思想。


張公子
的文章,文風大氣,娓娓道來,寫nba,自己的跑步體驗都看著挺爽。他們文章受歡迎,我都不覺得是他們的專業知識了,而是他們的人格,他們向世界傳遞的聲音很明確

就像很受歡迎的李笑來老,有時我也會覺得其內容也不過如此而已,很平庸。很平庸卻很實在,句句字字勾起讀者努力的動力。所謂的知識,所謂學院的知識到了知乎不再是王道。

再說我也只是喜歡寫而已。可問題就是這樣了,你既然有疑問為什麼不提出來,你既然不服,為什麼不幹。他們寫的東西你不夠完全喜歡,那不是他們的錯,那是你的責任。去做好這些,而不是去模仿他們。

李松蔚老師說:


孤獨很容易導致一個計劃的失敗,過度地與人聯繫,特別是主觀上的,都會導致失敗吧
。其實在知乎我也可以這麼干。我也可以到處推薦我的答案,形成一個體系,補充我自己的答案

比如早起、社交網路。往不同的問題和場合去推薦你的答案,而不是被別人的答案帶著走,我們永遠無法解決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陷阱的話,我們只能改變問題。

甚至有些問題,沒有語言,只存在於我們自身,而不在他人正如,詹姆斯說過

所有的問題都沖向我們,有的有答案,有的沒有,有的甚至在無聲之中,但去卻只有我們自己能去面對。

而這些問題,常常才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最重要的。不是學術問題,不是知乎打著以問題的名義來求雞湯,機靈的。而就在此刻,

當我做下一組特殊的俯卧撐,下去十秒,上來十秒,做下4個時。我痛苦難耐,我的身體告訴我,我再做下去會死,或者身體會垮掉。沒有人說這是對的,沒人說我真的會死,但那時的我就相信如此,我該繼續做做到10個嗎? 你給不了我答案,我也告訴不了你。

我該如何寫下這篇文章,我的用詞,我寫的長短。你也告訴不了我。

幾天前讀張佳偉「跑步逐漸讓人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頗有感悟。許多的情緒問題不過是身體的信號而已。好吧,我得收筆了。

------2016.10.24--人在什麼都不幹的時候,大腦的默認工作方式之一可能是準備好認知他人的意向。

社交網路為什麼會讓人上癮? - Mon1st 的回答

2016.11.13

你以為你看到了全世界,其實你只是每天對著一台電腦

熊培雲


因為你存在感強。

你玩手機有人跟你玩,比如你上微信,有人跟你說話,你不上微信,有人找你說話。

如果你跟我一樣十天八天的不上微信照樣沒有人找。

你就不玩兒手機了。。

這是你的需求,需要和人交流,需要得到人的肯定。


作為一名深受手機之害的高一黨,我對於這個問題還是感受比較深吧。沒辦法給出多麼專業的回答,但是應該是最接地氣的吧?回答有點長,但絕對有誠意超真心,請大家耐心點看完吧?(??? ? ???)??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是精神比較空洞,對於現實生活中很多更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不感興趣或者可以說是忽視。很多時候我們看手機只是為了看一看各種社交軟體有沒有新的消息,朋友圈有沒有好玩的動態。發展到後來甚至是沒事就看看,看完發現沒事但是就是不想放下手機,到處瞎看,看新聞看視頻看小說,看著看著就會入神,然後就不會放下手機了。(真實經歷)

總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玩手機浪費時間虛度光陰,這些道理肯定人人都知道,就好像你知道怎麼學習可以變成學霸,知道學霸和學渣的差距更多在於背後所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在智商上有多大差距一樣。放不下手機已經是一種習慣,很多人覺得手機上各種各樣的app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我們想要獲得的東西,殊不知與此同時手機在把我們變得更加功利化。我們越來越追求結果很不是過程,越來越喜歡一些浮於表面的東西而懶得看到更多內在的事物與含義。比如現在看我的回答可能有的人就是匆匆掃一眼看看是否可以達到自己心目中所謂「有用」的標準才決定要不要看。現在我們想要知道什麼只要上網或者去app看一看就可以知道答案,於是我們覺得上網查找可以節省時間。但這更適用於你緊急需要獲知答案的時候。在不用手機查找,使用更為原始單純的方式去追求答案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接受到更多方面的知識,或者發現更多新奇的、值得感興趣的東西。

可能會有人說,我用手機不只是查找信息獲取知識啊,我可以看看劇放鬆啊,刷刷微博朋友圈關注下動態啊,看書打發時間啊,或者更為膚淺的是找找顏值高的看看照片聊聊天緩解寂寞感什麼的。。。也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我就是知道,不需要一一實踐(微笑臉)。我不是不支持用手機,也不是不支持你放鬆等等,但是這些真的只是人類為了打發時間豐富生活創造的,不是用來浪費時間的。刷動態幹嘛,看鏈接?看自拍?看別人去了哪看了什麼做了什麼嗎?其實我想說的是你知道了又怎麼樣?你頂多就點個贊評論下之類的。去哪玩,這是根據自己喜好來定的,不是看別人去了哪覺得好玩才要去。別人看什麼做什麼,並不是你應該關注的重點。有空感慨別人自拍美,不如放下手機去運動去敷面膜啊,畢竟自己知道手機對皮膚傷害那麼大。。。

對於如何放下手機,理論上是挺簡單。既然覺得生活空洞乏味,就去找一些感興趣的有意義的事情來做。

首先是不要醉心於手機上的書啊小說啊什麼的,請關注一下紙質書。就好像我前段時間開始瘋狂看書,去哪裡都會帶一本書。暑假去附近自駕游兩天,背包里背了厚厚一本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合訂本,被我媽看到,為了減輕負擔被強制換書,最後變成了傲慢與偏見。這些書都是你一開始看起來不會那麼感興趣的,尤其四大悲劇我看完特別想吐槽,但是看完不止有成就感,還會改變原來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傲慢與偏見我很早就知道但是一直不想看,覺得無聊,看完就深深喜愛這本書。到後來會知道,這些紙質的書帶給我們的一定會比電子書多。

其次呢,不局限於自己平時的喜好,要多去發現一些新奇事物。東西看久了會厭,所以我們要不停地把眼光放遠擴大才不會無聊。舉個例子,在朋友圈看到朋友旅遊拍的照片超級贊,於是你就沉迷研究手機攝影之類的。但換種方法,去練素描學油畫練速寫。畫一本旅行寫生比拍出一本攝影雜誌更讓人讚賞敬佩,點贊數絕對多。強迫自己不停地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提升了自己也可以幫助放下手機愛護視力,聽起來好像挺好的,關鍵是你會不會實踐會不會堅持。畢竟堅持是一件有點枯燥困難的事情。

手機帶給我們很多便利,但並不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我現在越來越反感手機上那些博眼球的事物,反感一些膚淺的文章和笑料。是真的,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就會想知道更多,可能會不習慣原來習慣的東西。這是個好的發展方向,當然也不是說從此不再動手機什麼的,那叫與世隔絕。萬事萬物都有個度,自己掌控得好就會發現其中的有趣,會發現其實生活可以很充實,自己也可以活成自己曾經羨慕的樣子。

現在想到的就這麼多,時間也不算早,回答問題用的時間超出我平時玩手機時間很多了,現在自己也可以控制,可以很理性的對待這玩意了。要知道這對於我一個曾經玩手機成癮完全放不下手機的人有多不容易,幸運的是我做到了,並且很喜歡現在的生活。

最後還是回歸本性吧,同意我的請不要吝嗇你的贊同啊夥伴們!有問題評論我轟炸我吧(可能有時會回復慢,因為我喜歡用行動告訴你們我現在有多少玩手機?? (? ˙ω˙)? ??)不能理解我的意思來搗亂的評論者們可以不用浪費時間了我不會浪費我少而寶貴的手機時間在回復這種評論上的????????????????????????祖國的花朵要睡覺了,明天還要幫祖國母親慶祝生日還要沉迷於知識的海洋里無法自拔呢,我好忙啊真是( ?? .? ?? )?

還有有關小猿搜題。很多人有問我這個問題。個人覺得可以作為參考答案,但是一定要把這些題整理出來多複習。有不會的題最好還是問吧。整理錯題難題不要一味地抄題,要歸題型,能節省不少時間。

這次更新的回答來自我給某位旁友的私信的回復。(*?′╰╯`?)?嗚舞嗚


我覺得我對手機依賴還可以啊

沒有手機也還有ipad、kindle、台機、本本啊,所以不會覺得有壓力


消耗時間的微信

最近和朋友們探討app的話題,不約而同的都說到微信。無論是在工作日還是在周末,大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翻看聊天記錄或者去看朋友圈。但是就現在的社會發展而言,不看微信又是一件特別不現實的事情,那麼如何減少對微信的依賴就成為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一)避免實時響應消息

不少的人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已經養成了實時回復朋友消息,時刻關注朋友圈的習慣。如果在周末實時回復朋友消息,可能還好,畢竟周末只是一個休息的時刻。如果是在工作日要做到實時回復朋友的消息,那可能就有大麻煩了。對於一些腦力工作者而言,最害怕的就是在工作期間被打斷。因為一旦被打斷了工作,各種思路就必須要重新撿起來,耗時耗力。但是有的人在使用微信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強迫症,不點開微信的紅點消息,不查看朋友圈的消息提示就會覺得全身不舒服。這種時候,一定要想盡辦法中斷自己的這種條件反射。解決辦法就是關閉微信消息的提示。這種時候就肯定會有人糾結一個問題,如果有人有急事找我,那該怎麼辦?其實,就個人的經驗而言,如果真的有急事,那個人一定會直接打電話給你,而不是在手機邊等著你慢慢地回復微信。通過微信聊天的,一般來說要麼是暫時閑著無聊或者無事可做,要麼就是說一些重要但是不那麼緊急的事情,並不需要立刻做出回復。如果關閉了微信的消息提示,那麼只要把手機放在一邊即可,反正不會有新的消息提示,也就減少了觸碰手機的頻率,也就可以減少這種實時響應消息的條件反射行為。

在微信上的溝通經常都是有上句沒有下句,本來打電話兩分鐘就可以說清楚的事情,在微信上面真的就需要溝通半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如果是在電車上閑著無聊,玩玩微信來 kill time 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如果在辦公室或者工作崗位上,時刻通過微信溝通業務其實是一種效率不高的做法。

(二)慎重對待朋友圈

大家或多或少的都會在朋友圈發送一些圖片,轉載一些文章,這些事情本來也是正常的,都是正常的社交途徑。但是如果在工作的時候時刻關注朋友圈,那也會造成很多時間的浪費。如果有朋友發送了朋友圈,那麼朋友圈的位置就會出現一個小紅點,時刻提醒著大家去看朋友圈。如果有朋友回復了朋友圈,那麼就會直接出現消息的提示。很常見的一種情況就是:本來只打算看一下有沒有新的消息,卻一不小心打開了朋友圈,反而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在微信上。這個時候,可以關閉朋友圈的新消息提示,然後就再也不會出現小紅點強迫大家去看朋友圈。這樣的話,在忙碌的時候就不會時刻關注朋友圈,在休息的時候可以批量處理朋友圈消息。有人肯定會糾結:如果錯過了朋友圈一些重要的消息怎麼辦?其實,說句實在話,朋友圈裡面沒有任何一條消息是必須需要處理了,完全可以忽略。目前朋友圈最多的無非就是旅遊照片,自拍,轉發的文章甚至微商。信息量很大,但是有用的信息卻不多。能夠獲取有效知識的途徑是通過書籍或者一些有質量的博客,而不是通過朋友圈。

(三)如何處理群聊

想必大家都用過微信群,隨著時間的推移,微信群裡面的成員就會越來越多,同時每個人也在不停地加入新的微信群。如果不把這些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關掉,那麼手機很快就會沒電了,因為時刻都會有各種各樣的群消息彈出來,並且群消息裡面有很多是根本不需要關心和和回復的消息。也正是這些消息時刻轉移著每個人的注意力。除此之外,紅包本身是一個很優秀的產品設計,但是如果在工作的時候不停地關注紅包,那可能就會釀成慘劇。幾個月前不就有公交司機在車輛行駛的途中搶紅包導致車禍的事情么。因此,為了不浪費自己的時間,關閉一些閑聊群的消息提示就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至於紅包,反正也沒多少,喝一杯星巴克幾十塊錢都不眨眼的人,還會在乎那幾塊錢么。所以開啟群消息免打擾就是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

(四)工作和生活盡量分開

在一些大的公司裡面,有著自行研發的實時聊天系統,因此在微信裡面一般不會探討工作的事情,但是對於沒有這類系統的公司或者企業而言,上級通過微信來給下級布置任務就是一件特別常見的事情。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本來是在聊工作的話題,突然有一個生活群冒出一個新的消息,同時自己又特別感興趣,於是就會打開消息框,在裡面和群友們談笑風生。而且使用微信的時候,總會有朋友時不時寒暄幾句,然後又不由自主的忘記了本來就應該完成的工作。你一句我一句,高效的工作模式就會被硬生生的切換成散漫的閑聊模式,導致工作沒有辦法按時完成,甚至只能夠靠加班來完成任務。其實現在發現,隨著大家步入了工作崗位,頻繁的使用著微信,QQ的消息數反而減少了不少。經常發現登陸了一天的QQ,然後1對1的消息數幾乎是零,除了群裡面會有著各種各樣的消息。這個時候,使用QQ來進行工作上的溝通或者是任務的布置或許真的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隨著微信的發展,總會不由自主的時刻關注著微信消息,朋友圈,各種公眾號。一旦有半分鐘的閑暇時間,就會立刻掏出手機,查看各種各樣的消息。在工作中,也總會時刻關注著手機的消息提示。也就是說,微信不僅佔據著大量的碎片時間,甚至還在工作的時間中切割著每個人的大塊時間。對於一個程序員或者其他腦力工作者而言,保證整塊的工作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保證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最後,上面寫了那麼多,也說了一些解決的方法,當然也不一定很有效。不過,微信也要繼續用,聊天也要繼續聊,朋友圈也要繼續發,紅包當然也要繼續搶。要做的只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一群人,做合適的事情。


有的人整天抱著手機,生怕錯過了什麼消息,哪怕那些都是無關緊要的嘈雜之音。

刷著網易新聞 哪裡哪裡發生了什麼,網上誰和誰又開始撕逼大戰,空間微信里看看誰誰誰又去哪玩了 ,誰又轉載了個養生減肥方法。

殊不知自己成為了各種無用信息的垃圾桶,那些消息看起來有意思,但是你沒發現嗎,它們對你其實毫無用處!!!

不要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 不要生活在別人的目光中,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佔據了你的生活。

自己的生活過得如何 需要自己去提升

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別把自己那麼當回事。

你總不可能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中吧

同樣的,

千萬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佔據了你的生命!

千萬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佔據了你的生命!!

千萬不要讓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佔據了你的生命!!!

如果你的生命里全是這些個碎片垃圾信息 ,你的腦子基本上廢了。

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身上遠比花在刷手機更加明智,更加瀟洒。


原因:第一是客觀需要,第二是自制力差

現在這個社會,沒有個智能手機確實不行,出門隨時要導航要掃一掃要滴滴打車,隨時要用到支付寶轉賬,微信扣扣必要的聯繫手段更是必須有的,所以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智能機了,帶個功能機,要用到什麼地圖啊之類的,真是欲哭無淚。

客觀上的需求自我放逐的沉迷還是有區別的

我最沉迷手機的日子就是高三到大四這個階段,因為壓力大心情不好高考失利大學習慣獨來獨往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就喜歡在網路上找存在感填補內心的空虛,手機一不在身邊就焦躁,電話欠費了立刻去交,五百多兆流量在那個半智能機的時代也不夠用。

我高三那會兒正好是諾基亞興盛的時候,大二開始滿世界的安卓機,蘋果那時候還沒爛大街,我從起床到睡覺,無時無刻都要玩手機,結果就是我看見課本眼皮打架,做什麼都提不起興緻,每天沉迷在那個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虛擬世界裡虛度光陰。

那時候說玩手機,其實半智能機也就聊個扣扣刷刷微博看看小說,頂多去鬥鬥地主,和現在讓人眼花繚亂的APP時代完全不能比,即使是到了果4風靡的時代,我也在剛出的時候就入手了喬布斯最後傑作的4S,但4S的功能現在來看也已經OUT了,用的移動卡,說換了4S實際還是用了個2G手機。

直到4S堅持不住換了6S……

唉呀媽呀,那功能簡直多到讓我顫抖!

然而,卻幫我把多年以來養成的手機依賴症給戒掉了。

對,我就是因為智能手機的APP實在太多了,功能實在太強大了,我拿著蘋果6S完全不知道要幹嘛,下了劇下了小說下了漫畫下了遊戲下了音樂……手機一打開我什麼都想做,卻再也找不到要做的事了……

以前我好歹能搭著慢到死的2G網好好看完一本網路小說,現在下了幾百本電子書應有盡有卻再也看不進去了;

以前我好歹能用塞班6系統玩玩QQ遊戲鬥地主打發時間,現在我今天想玩金庸群俠傳,明天想玩刀塔傳奇,後天又聽說了什麼王者榮耀,然後沒一個能好好玩的;

以前我用著2G的「大內存卡」聽著音質感人的歌卻能一遍遍開心地跟著哼唱,現在看著那64G的內存,繁多的播放列表,卻變得連聽完一首歌都成了奢侈

……

我不玩遊戲了,反正沒遊戲天分網遊坑隊友單機永遠不通關;

我不再亂七八糟下些電子書了,看的時候再下,配合紙質書一起看;

我不再把手機當播放器了,買個小巧的MP3好好享受音樂;

劇我就在電腦上看,電腦那屏幕不比手機爽多了?

微信我本來就沒興趣,扣扣也不再時時刻刻掛著去群里嗑嘮了,只把它們當做日常的一種溝通工具;

然後6S變成了我的必備機卻不是主力機了,剛入了台黑莓9930,脫離時代就脫離時代吧,至少我現在能拿起一本百把萬字的書擼了四分之一了,至少我能知道我這段時間的興趣在哪裡並專註地去做,至少我已經沒有空虛焦躁的感覺了。

其實沉迷手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生活無聊精神空虛

不去刷那些真真假假的新聞,不關注那些亂七八糟的朋友圈,不去在意別人的生活,不為了和自己無關的明星和別人撕逼,把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身上,你會發現,手機它就是台工具而已,無它。

想通這個道理,成熟起來了,自然就沒癮了。


依賴度因人而異吧,你這個怎麼感覺有點淡淡的強迫的意思啊!!至於原因嘛,你自己的癥狀然後往前推一點,不就是原因??


無意間從抽屜里翻出了我手機的保修卡,上面寫著購買日期是13年12.29,跟我買那塊手錶的日期相隔著兩天,總之都是去年買的。對,那塊手錶也是去年買的,除了長時間放置在那兒日期偶爾倒退一天外,其他基本上都還算正常,當然我要說的是手機,我不是要抱怨手機從剛入手2200掉價到現在的1700所掉的價錢都夠我吃羊肉串用掉的簽子繞地球穿幾個圈怎樣怎樣的,我要講的是手機或者移動互聯網給我帶來的巨大變化,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裡我跟她用形影不離這樣的詞形容都覺得不是那麼恰當,我們從初戀就直接進入熱戀,一直到現在還一直保持著如膠似漆的狀態,從未分開,她已經成為我身體里的一種器官,就像鋼鐵俠的能量塊一樣,她逐漸的不知不覺得也成了我的能量塊,當然她不能給我提供任何實質性的能量,只是我離不開她。

我手機每個月有560M的流量,當然我一般都用不完,在這個到處都充滿wife的世界中,我覺得用無線還是比較合算的,也就是說手機從來不用擔心會斷網。這樣世界就被這小小的5.5寸的屏幕無限的放大了,你就會產生一種手機在手,世界我有的錯覺感。那麼現在人們都用手機做什麼或者說我都用手機做什麼。除了打電話發簡訊,我覺得可以分為這麼幾類,社交,視頻,遊戲,購物,導航,當然有一部分人會用來學習,聽英語聽力什麼的。

社交狗佔大部,掛QQ,刷微博 ,搖微信,逛空間,一邊名人明星,一邊朋友圈。世界上的所有大小新聞,娛樂八卦都逃不出他們的法眼,偶爾不刷就會產生跟世界脫軌的無力感。「五月了,人家要減肥呢。」隔天朋友圈你會看到,「這家餐廳的牛扒好好哦,一定要美美的吃一頓」。微博上看到文章出軌,空間立馬發布,「文章都出軌了,老娘再也不會相信愛情了」。我們說著言不由衷的話,看著別人的故事改變著自己的觀念,文章出軌跟你有毛關係呀。在微博上明星的一個句號都可以讓你絞盡腦汁揣摩半天,而我們絞盡腦汁半天寫出的東西等待的只是同類設施得幾個可憐的贊,等待集齊32個贊就可以召喚神龍,實現屌絲逆襲,走向人生巔峰的康庄大道。其實你會發現所謂的網路社交都與交流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某人發布的自以為很重要的「推銷自己的信息」而已。

視頻軟體跟遊戲佔用了我大多數的時間,美劇的《吸血鬼日記》 、《綠箭俠》,然後電影《蜘蛛俠》、《鋼鐵俠》、《蝙蝠俠》、《復仇者》,什麼《掃毒》、《逆戰》、《寒戰》,綜藝節目,脫口秀、真人秀、相親秀,各種電視劇等等。玩遊戲玩到手機發燙都捨不得放下有木有,眼鏡度數從300飆升到500還不肯放下有木有。我們穿梭在這些軟體中,表面上確實豐富了生活,閉上眼睛根本就想不起劇情講的是什麼,真不如靜靜的看一本書。

當然我們不能否定手機帶給我們的強大的作用,現在大城市的導航可以精確到每一條街道的每一個位置,當你跟著導航花了半個小時繞了兩條街找到一個銀行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抄小路兩分鐘就到了,然後你會感嘆,原來科技還帶減肥的作用。至於學習,下了很多英語的app但幾乎很少打開。

你看,手機的用處真的是挺大的,而你閉上眼睛想或者回過頭來看,手機還是手機,而你早已不是你了。所以說關掉手機,多出去走走還是必要的。我想說的是:珍愛生命,遠離手機吧。

我真正真正想說的是,愛瘋6馬上就出了,誰借我錢讓我先體驗一下?請速聯繫我。


現代人對手機依賴性強主要是因為不知道做什麼。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手機還不流行,那時的人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同,日子普遍照樣過。每天早上買個包子饅頭就哧溜的上班去了,晚上和家人一起嘮嘮嗑,聽聽廣播,一天就這麼過去了。現在早上我們需要手機叫醒,中午又離不開手機叫外賣,晚上玩手機打發時間。看世界的角度多了,大了。於是想要的越來越多,父母感覺越來越與我們脫節,朋友也開始手機不離身。

現在的人就是太冷漠太複雜。和家人待在一起不習慣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和朋友一起玩怕孤單尷尬,一個人買東西逛街怕被認為寂寞……手機這個時候就來救場了,時時刻刻撥手機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就不會那麼不合群了。

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了流行用語,什麼梗,就不停的刷,努力使自己跟上大眾的步伐。再是用手機旅行,吃飯,看電影,k歌都十分划算。

娛樂事情太多,大家都太潮,我也要一樣,所以一天沒有看到她們都動態我就急,怕自己錯過,與其他人聊不起來,跟不上這個時代。

其實慢慢的你也會發現,很多潮流都是沒根沒據的,為了某某某離婚搞了幾個月,吸毒人又是某某某,某某某有什麼私生子吧啦吧啦的。或者什麼表情包,搭衣街圖,新的段子。有很多藝術家不接觸這些網路,他們在自己的小圈子裡自在的做自己的事,不照樣也活的有滋有味的。你可以用運動看書來代替玩手機的時間,說真的,玩手機太耽擱事了。


對自己沒有自信的人才會害怕因為失去手機而斷了與社會的聯絡


因為沒有手機的時候,我們玩PSP,我們看電視,我們踢球,我們讀書,我們聊天...

有了手機,以上那些我們都扔了,然而,當你手機暫時離開的時候,你什麼都沒得玩了...所以,我們焦慮了...


對手機依賴成癮?那你對電是否依賴成癮?晚上沒電燈照明感覺怎麼樣?對紙筆是否依賴成癮?有10件事要辦不給你紙筆記錄感覺如何?

說大家聚在一起都只玩手機,怎麼不說手機和電話使得天涯海角的朋友們聯繫的更緊密了呢~說手機提醒讓人緊張,怎麼不說老闆叫你時你不也緊張兮兮地跑過去?說手機沒帶讓人只想著手機,怎麼不說停電的時候只希望趕快來電,沒飯吃的時候砸鍋賣鐵也要換口飯吃?

有危機意識是好的,但也不要搞得好像明天就要象《滅世》里那樣,弄得自己緊張兮兮的~


祝題主快樂!


來,先講例(duan)子

從前,人們想要看看時間,可以抬手或者抬頭看看錶,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增加知識,可以找一本書讀或者去圖書館,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知道過兩天的天氣,可以等晚上七點半的天氣預報,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了解最近的新聞,可以看報紙或者電視新聞,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給遠方的人通個信,可以寫信或者打個電話,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拍著照,可以用相機或者DV,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玩個遊戲,可以接上電視玩遊戲機,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看個電視劇,可以坐電視前等著,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付個款,可以掏錢包付現金或者刷卡,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給比人匯個款,可以去銀行,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人們想要買個車票,可以去售票廳,現在,人們拿起了手機

從前,····特么不玩了,這例(duan)子沒法寫了╭(╯^╰)╮

好吧,其實並不是人們對手機的依賴增加了,而是手機整合了很多以前別的功能,人們變得更方(lan)便(duo)了

於是當時不時的都拿手機的時候人會形成習慣的,當手頭沒(mei)個(fa)東(tou)西(lan)或者和以前不一樣肯定會不舒服

所以說,與其說人們是對手機上癮不如說是手機提供了太多以往沒有的便利


確實,現在人人都離不開手機,以前網路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沒有人想過離不開手機吧,說明時代在進步,但是問提來了,離不開手機的,每天都在幹嘛,除了八卦,刷圈兒,沒有別的事兒了吧,真正在手機上學到的知識,還不如在學校課堂上學的呢。


控制感。大腦神經和通過手機或電腦與網路嵌連。可近似於自我的一種擴張。人腦的部分功能被賦於手機。


很多人眼中手機的一大罪行,就是它讓孩子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離。孩子只玩手機,不跟父母交流,類似的圖片漫畫網上有一百萬張。而現在呢?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都開始玩微信了。手機網路沒這麼發達的時候,都是幾天一個電話,現在隨時隨地都可以跟家人聊天、語音、視頻,每天都會收到長輩的心靈雞湯、看了就能多活20年的養生指南,我的天吶,感謝手機! 其實 「手機依賴症」這個詞,跟當年被視為洪水猛獸的「網癮」同樣荒謬。曾經的「網癮」也被視為心理疾病,甚至某些專家還會進行駭人聽聞的「電擊治療」。而現在呢,我們每個人除了睡覺的時間,幾乎時刻處於網路覆蓋之下,網路已經成為一個正常現代人生活的必需品。

我們會通過手機跟現實中或者網路上的朋友分享動態,通過手機跟父母、伴侶時刻保持聯繫,通過手機完成工作中的各種交接。可以說,手機在極大程度上節省了人與人溝通的時間與距離成本。專家們不要總是想搞個大新聞,把手機批判一番。人們離不開手機,是因為手機功能越來越多,很多事情在手機上完成更加便捷。

還有一個看似很有道理的說法:人們沉迷於社交網路,是因為它讓我們顯得更好。你可以通過斟酌文字、美化照片、借用資料,讓我們成為想成為的人。你當然可以把這理解成虛榮,它本來就是,但這虛榮是來自人的本性。

七八十年代物資匱乏時,大家都知道出門之前在嘴上抹點豬油,表示中午吃了肉;要出席重要場合時,總要在毛衣領口裝上「假領子」,以示體面,人們一向如此。

手機和網路只是工具而已,它沒有成就你什麼,更沒有偷走你什麼。無論你怎樣看待網路,今後它必然會以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式影響、甚至改變你的生活,所以我的建議是:儘快學會正確面對它。


讓你成癮的不是手機,是與世界和他人的鏈接。

最主要是這個年代的人太孤單了。


推薦閱讀:

一天沒用手機是怎樣一種體驗?
很多人用不錯的智能手機,但從沒有用 Wi-Fi 上網,有些連 Wi-Fi 是什麼都不知道,他們為何不去了解?
不用智能手機是一種什麼體驗?
小米MIX2有多少人搶到了?
小米note3的面部識別和iphoneX 的faceID有什麼不同?

TAG:生活 | 手機 | 生活方式 | 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