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牟宗三會說「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


牟宗三曾說過:

水滸境界頗不好說。從其中的故事及人物而言之,較有憑藉。然亦正因此,較易限定。一有限定,則水滸境界便不是水滸境界。酸腐氣,學究氣,市儈流氓氣,皆不足以言水滸。吾常以為只從文字觀之,亦可以悟。讀小說者,總是先急於了解其中之故事,道說其中之人物,然後再進而解析其所表示之思想或意識。吾言水滸世界,豈不類於解析其思想或意識?是不然。如是,正是落於學究氣。吾不知其是何思想,吾亦不知其是何意識。久而久之,吾亦不覺其中之故事,吾亦不想其中之人物。吾只隨手翻來,翻至何處即看何處。吾單看文字,即觸處機來。吾常如此而悟水滸之境界。水滸文字很特別:一充沛,二從容。隨充沛而來者如火如荼,隨從容而來 者遊戲三昧。不從容,不能沖淡其緊張。遊戲所以顯輕鬆,三昧所以顯靜定。其文字之聲音色澤,一有風致,二極透脫。驚天動地即是寂天寞地。而驚天動地是如是如是地驚天動地,寂天寞地是如是如是地寂天寞地。如是如是,便是水滸境界。吳用說三阮撞籌,是那樣地清機徐引,三阮之興發上鉤,是那樣地水到渠成。吾不覺有來有往,吾只覺步步是當下。潘金蓮毒死武大郎,其驚險可怕,陰森狼毒,令人透不過氣來。然而其文字一經從容迴環,便令人透過氣來,便覺無處不停停當當,洒然自足。其令人洒然自足處,不在報應,而在描述潘氏之乾號。「話說婦人之哭有三種。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當下潘金蓮乾號了幾聲。」云云,此就是水滸之從容也。其如是如是之境界,大抵由此等處烘托出。

若問其如是如是是什麼東西之如是如是,則曰若可以說是什麼東西之如是如是,便不是如是如是。此所以說單由文字亦可以悟之故也。

如是如是之境界是「當下即是」之境界。而當下即是之境界是無曲之境界。明乎此而後可以了解水滸傳中之人物。此中之人物以武松李逵魯智深為無曲者之典型,而以宋江吳用為有曲者之典型。就水滸傳言之,自以無曲者為標準。無曲之人物是步步全體呈現者,皆是當下即是者。吾人觀賞此種人物亦必須如如地(as such)觀之。如如地觀之所顯者即是如是如是。

他們這些年強力壯之人物,在消極方面說,決不能忍受一點委屈。橫逆之來,必須打出去。武松說:「文來文對,武來武對。」決不肯低頭。有了罪過,即時承認,決不抵賴。好漢作事好漢當。他們皆是「漢子」。漢子二字頗美。有氣有勢,又嫵媚。比起英雄,又是一格。禪家常說:出家人須是硬漢子方得。他們只說個漢子,便顯洒脫嫵媚。水滸人物亦是如此。承認犯罪,即須受 刑。受刑時,決不喊叫。「叫一聲,不是打虎的好漢。」在消極方面,他們是如是抵抗承當。在積極方面,他們都講義氣,仗義疏財。消極方面亦是個義字。義之所 在,生死以之,性命赴之。天下有許多顛連無告者,弱者,殘廢者,哀號宛轉無可告者。此種人若無人替他作主,直是湮沒無聞,含恨以去。大聖大賢於此起悲憫心,伊尹之任亦於此處著眼,水滸人物則在此處必須打上去。所以他們常鬧事,人海生波,與聖賢之悲,伊尹之任又不同。但無論如何,此皆是替顛連無告者作主之一 方式。而水滸之方式乃是漢子之方式。武松替兄報仇,實是替殘弱之武大作主。其兄弟之情甚篤。武大在潘金蓮眼中看來,三分像人,七分像鬼,一打團團轉,三打 不回頭的人物,而在武松看來,卻口口聲聲是兄長,決無輕視他的意思。只是繫念他是個弱者,常被人欺負,臨別時,囑他晚出早歸,武大哭了,遂說:即不出門亦 可,只在家坐地。武大說他兄弟的話是金子言語,我只信他。像這樣一個誠實人,可憐蟲,若無人作主,便是昏了天地。我每於此起無涯之悲痛,深深之悵惘。天地 生人,真有許多不仁處,好像全無心地於不覺中夾帶來許多渣滓,漂流道旁,像個螻蟻,像棵乾草。此種人物不必說被欺負,即其本身根本上便是可憐蟲。徹頭徹尾 即須有人替他作主,以參贊化育之不及,以彌補天地之缺陷。不必到他被踐踏了,被殘害了,才為之作主,才顯出他的可憐。我有許多最親切的事例作印證,我無可奈何,天地亦無可奈何,我只有悲痛。我的憐憫之感,常是無端而來的。佛說眾生可悲以此。

他們這些不受委屈,馬上衝出去的人物,你可以說他們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但是,在他們,罪過無大小,義理無大小,你對不起他,你欺負了他,你就是錯了。一錯永錯,便無甚 可說的。你若說:忍耐點吧,則在他們這種無曲的漢子,不能有忍耐。隱忍曲折以期達到某種目的,不是他們的心思。他們沒有瞻前顧後,沒有手段目的,而一切皆 是當下即目的。然而人文社會就是有曲屈的。像他們這種無曲的人物,自然不能生在社會圈內。水滸者即社會圈外,山巔水涯之意也。普通說逼上梁山,好像是某種 人一定把他們逼出去。實則還是從「對他」的關係上而看的。因此便有反抗暴虐,壓迫被壓迫階級之說。須知此就是酸腐氣,學究氣,武松李逵不見得領你的情。你這種替他們仗義,是可以令他們恥笑的。他們根本不承認自己是被壓迫者,他們並沒有那種齷齪的自卑感。他們明朗而俊偉,所以是個漢子。現在的人必得以自己的 卑鄙不堪之心把武松殺嫂的故事寫成潘金蓮戀愛的故事,直是污辱聖人。他這種「當下即是」的漢子,本性上就不是社會圈內的人物。社會圈內總是有缺陷。政治經 濟教育平等了,而人與人間未見得即無爭吵打架之事。所以這是人性問題,並不是社會政治或經濟問題。這些人並不能從事政治,亦不事生產,亦不能處家庭生活,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東西南北走天涯。而又理無大小,罪無大小,一有不義,即時打去,而且一打常泛濫而不可收拾。試想此等人如何能處社會?在社會的立場上說 ,必是鬧亂子,而在他們的立場上說,卻是硬漢子。吾嘗思其故,此中確有一面真理。此面真理即構成所謂水滸世界。蓋純直無曲,當下即是,只有上帝是如此,而上帝是真理的標準,本是在人以外的。現在水滸人物,是人而要類似上帝,自然非在社會圈外不可。自社會人文上說,要作到當下即是,是不容易的。水滸人物的當 下即是,不是人文社會上的,乃是雙拳兩腳的野人的,不曾套在人文化成的系統中之漢子的。孔聖人不能用拳打足踢來維持仁義。他有春秋之筆,有忠恕之道: 從委曲中求一個「至是」。如是乃有文化。孔聖人是人與神的合一者。既是合一,則純直無曲,當下即是,必在極高度的道德含忍中呈現。王學所謂「全體是知能呈 現」,程朱所謂「天理流行」,豈不是純直無曲,當下即是?朱子臨終時說:「天地生萬化,聖人應萬事,直而已矣。」這個直卻不容易。這個直是隨孔聖人之聖人 之路下來的。如是,吾人有一個上帝,有一個孔聖人,二者之外,還有一個水滸世界。這水滸人物,既不能是上帝,因為他是人;又不能是孔聖,因為他不能處社 會。所以只好在山巔水涯了。金聖嘆即於此而言作水滸者有無量之隱痛。若處於上帝與孔聖一面而觀之,他們自是可痛的。實則亦不必。他們自身並不是可痛可悲 的。我看作水滸者並不是根據什麼大悲心而寫水滸。如此解之,亦未免頭巾氣。讀施耐庵自序,即可知其心境。(人或以為此篇自序即是金聖嘆作的。但無論誰作, 我以為此篇文字可以表示水滸境界。)

他們這種即時打去之行徑,都是頂天立地之人物。首出庶物,無有足 以掩蓋之者。所以是自足而窮盡的。因為自足而窮盡,所以只有一個當下。此種自足而窮盡所呈現的當下,是極洒脫嫵媚的。他們也有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是說 他們為的什麼一定的東西,或表示什麼一定特殊化了的背景,我以為皆不免學究氣。魯智深大鬧五台山,人或在此窺出他背後的寂寞,我以為他的寂寞只是無酒無肉,受了一套佛教文化的拘束。恐怕未必是普通人所意想的寂寞。我們常說耐住寂寞。耐住寂寞,就是固定個寂寞與不寂寞相對待。一定要從水滸行徑窺測它背後的什麼背景,不如直翻上來直從他們的無曲行徑體會水滸境界。說水滸是寂寞的表示,不如直說原始生命必須蠢動。他有那股充沛的氣力,你如何叫他不蠢動?而蠢動不是境界,亦不是什麼思想或意識。其蠢動的方式,成為純直無曲,當下即是,方是表得一個「如是如是」之境界。李逵見各人下山搬爹取娘,便大哭起來。宋江問他 煩惱甚的,他說他也要搬老娘上山快活。宋江讓他去搬。結果搬不來,在深山中被老虎吃了。我曾向一個朋友說:我有一個禪機,請你細參。李逵決搬不上他的娘, 寫水滸的人壓根就不想叫他搬上來:理上不能如此。請問什麼緣故。友人瞪目不解。人多於此不留心。實則是一個大機竅。李逵不去搬,不是李逵,去搬而搬得上來,也不是李逵。照來布尼茲的哲學說,一個本體概念一經形成,則所有可能的謂詞皆已含在裡面了。去搬而搬不上來,是李逵一個體中必然的謂詞。回來把他的經過 告訴宋江等人,皆大笑。若說不替他惋惜,而卻發笑,實在太不仁了。我於此也頗不解。實則並非不仁,而李逵自身即是可笑的。他的可笑掩蓋了對於他娘的仁。若 於此而不笑,便虛偽。虛偽而可為仁乎?此就是超越了一切既成的固定的系統,而成就了一個當下即是的嫵媚境界。此只能如如地觀之。惟如如,而後覺其一切皆必 然。林沖差人去東京取眷,回來知道已死了,無不為之悼惜悲嘆,以助其哀。然而此決用不到李逵身上。人文系統之仁,在此不能呆板其用了。此處確有一點禪趣。 許多道理俱當作如是觀。人們必得以林黛玉之不得與寶玉成婚為一恨,因而必深惡痛絕於寶釵。我以為此皆不免流俗之酸腐氣。試想若真叫黛玉結婚生子,則黛玉還 成其為黛玉乎?此乃天定的悲劇,開始時已經鑄定了。人們必得於此恨天罵地,實在是一種自私的喜劇心理。人們必得超越這一關,方能了悟人生之嚴肅。同理,讀 水滸者,必隨金聖嘆之批而厭宋江,亦大可不必。須知梁山亦是一個組織。水滸人物雖不能過我們的社會生活,但一到梁山,卻亦成了一個社會。自此而言,宋江是 不可少的。不可純以虛假目之也。必須饒恕一切,乃能承認一切。必須超越一切,乃能洒脫一切。洒脫一切,而遊戲三昧,是水滸嫵媚境界。

沒有生命洋溢,氣力充沛的人,不能到此境界;沒有正義感的人,也不能到此境界。武松說:「武二這雙拳頭,單打天下不明道理的人。」又說:「我武二是噙齒戴髮 的男子漢,不是那禽獸不如的豬狗。嫂嫂以後休要恁的。」只是他們好為一往之行,乃是不學的野人,沒有迴環。所以不合聖人之道。然而他們卻是另一世界。他們 的生命並非全無安頓。義是他們生命的著落點,只是沒有經過理性的自覺而建立,所以不是隨孔子之路而來。此只可說是原始的,氣質的,所以只是一個健實的嫵媚 的漢子。他們作過即完,一切是當下,是新奇。他們的生命隨時可以結束:完了就完了,並沒有什麼可躲閃迴避的。飄忽而來,飄忽而去。但是來也須來得嫵媚,去也須去得嫵媚:所以是個漢子。杜甫過去雲:語不驚人死不休。此不是水滸境界。而水滸結尾詩云:語不驚人也便休。此方是水滸境界。

這個境界,出世不能為神,入世不能為聖人。殊不可由系統以解之。必須是在洒脫一切時觸處機來。水滸傳自序雲:「薄暮籬落之下,五更卧被之中,垂首捻帶之際, 皆有所遇矣。」又雲:「所談未嘗不求人解,而人亦卒莫之解。蓋事在性情之際,世人多忙,未之暇問也。」吾之感覺水滸境界,在由壩子上,在樹底下,在荒村野 店中,在世人睚下,在無可奈何之時,在熱鬧場中,在污濁不堪之社會中,花天酒地,金迷紙醉,冷冬小巷,皆有所遇。我之感覺,頗不易寫得出。比起寫哲學系 統還難。以往生活,已成雲煙。然而我未曾倒下去。我只因讀了點聖賢之書,漸漸走上孔聖之路。假若有歸宗水滸境界者,必以我為無出息矣。

《生命的學問》,牟宗三著,第256頁,《水滸世界》。

三民叢刊267,三民書局,1984/07/01


轉牟門弟子的回答:

牟先生常說,了解中國哲學,需要曲綫的智慧,不然,對儒、道、佛的基本問題就完全不相應!我相信,要參透為什麽牟先生會說《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這也需要曲綫的智慧。「曲線的智慧「是了解傳統中國哲學、尤其是儒道佛的形而上學所必備的一種睿識,當然也是一種人生境界與智慧方向,最重要的是對一門生命的學問首須具備敬意,並與予相應的同情了解,要能拔乎流俗之上,然後漸漸契入窮智見德之真實可能性。

思辨學問之外,仍有實踐之學。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佛教中的小乘教里的特色是「自了」、「灰身滅智」、「析法入空」、「只斷見思二惑」、「唯依六識」、「停在有量四諦中,修成一灰斷佛」,所以是「恩不及物、智不窮源」。《紅樓夢》的作者,似乎也想展示出人生的覺悟境界,但可惜僅能點示人間世之無常,破滅後之「空」,竟由對人間世之否定(南柯一夢式!)而確立,這是小乘境界。《金瓶梅》則大破大立,貪、嗔、痴三毒處就是解脫處,離開三毒即無所謂解脫!

《水滸》開顯的境界是:行住坐卧皆是坐禪,挑水砍柴無非妙道。

《水滸傳》所開顯的境界,請看牟先生自己怎樣說,他說:

《水滸》境界頗不好說。從其中的故事及人物而言之,較有憑藉。然亦正因此,較易限定。一有限定,則《水滸》境界便不是《水滸》境界。酸腐氣,學究氣,市儈流氓氣,皆不足以言《水滸》。吾常以為只從文字觀之,亦可以悟。讀小說者,總是先急於了解其中之故事,道說其中之人物,然後再進而解析其所表示之思想或意識。吾言《水滸》世界,豈不類於解析其思想或意識?是不然。如是,正是落於學究氣。吾不知其是何思想,吾亦不知其是何意識。久而久之,吾亦不覺其中之故事,吾亦不想其中之人物。吾只隨手翻來,翻至何處即看何處。吾單看文字,即觸處機來。吾常如此而悟《水滸》之境界。《水滸》文字很特別:一充沛,二從容。隨充沛而來者如火如荼,隨從容而來者遊戲三昧。不從容,不能沖淡其緊張。

遊戲所以顯輕鬆,三昧所以顯靜定。其文字之聲音色澤,一有風致,二極透脫。驚天動地即是寂天寞地。而驚天動地是如是如是地驚天動地,寂天寞地是如是如是地寂天寞地。如是如是,便是《水滸》境界。吳用說三阮撞籌,是那樣地清機徐引,三阮之興發上鉤,是那樣地水到渠成。吾不覺有來有往,吾只覺步步是當下。潘金蓮毒死武大郎,其驚險可怕,陰森狠毒,令人透不過氣來。然而其文字一經從容迴環,便令人透過氣來,便覺無處不停停當當,洒然自足。其令人洒然自足處,不在報應,而在描述潘氏之乾號。「話說婦人之哭有三種。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當下潘金蓮乾號了幾聲」云云,此就是《水滸》之從容也。其如是如是之境界,大抵由此等處烘托出。

若問其如是如是是什麼東西之如是如是,則曰若可以說是什麼東西之如是如是,便不是如是如是。此所以說單由文字亦可以悟之故也。

如是如是之境界是「當下即是」之境界。而當下即是之境界是無曲之境界。明乎此而後可以了解《水滸傳》中之人物。此中之人物以武松李逵魯智深為無曲者之典型,而以宋江吳用為有曲者之典型。就《水滸傳》言之,自以無曲者為標準。無曲之人物是步步全體呈現者,皆是當下即是者。吾人觀賞此種人物亦必須如如地(as such)觀之。如如地觀之所顯者即是如是如是。


紅樓是未出世,閨閣之中。金是市井小民,家常里短。水滸是江湖,各色人等。

紅樓還未涉世,金沉溺於市井。水滸里,是個人的真自我。ps:李逵接老媽回山,眾人問他為何沒接到,他說老娘被老虎吃了,眾人哈哈大笑。


討厭胡說八道的人


這人是倒賣蘇聯大飛機的那個嗎?


水滸一幫「流氓」好漢,身為文人的牟先生處在「水滸」圍城之外,那是他一生未曾涉足的嚮往之地。水滸英雄的洒脫已經超越凡塵之外,未經求索已然在道德倫理之上,看水滸英雄使牟先生自愧不如,因而說山巔水涯處處充滿「禪意」,遠非書齋聖賢能比。

簡單一點講,水滸英雄活在當下,不瞻前顧後。這在某些方面暗含著儒家精神的精華。未經學儒而超越一些「儒者」,豈不是大乘!

————————分割線,下面可以不看,跟上面意思差不多,而你不一定看得懂————————————

水滸英雄是社會的非主流,喊他水滸便暗含著「山巔水崖」之意。這幫人對內心堅守的事情剛直無曲。如他們這般「耿直」的人還有兩位:上帝和聖人。水滸英雄在人文社會之外,活成了自己的一副姿態。他們無法投身生活中,卻是對與原初蓬勃生命力的保有和安順。於此,水滸英雄的生命是有處安放的。

牟宗三先生是現代新儒學的大師,人類的安身立命或者說終極關懷問題,我想,應該是其思考的重要課題。於水滸這幫活在當下的人身上看到了安身立命,我想他的觸動是很大的。原來,終極關懷倒不必須皓首窮經地思索,還有另外一條「如如」的道路。這豈不是禪意?牟先生感到高山仰止。

牟宗三先生是現代新儒學的大師,人類的安身立命或者說終極關懷問題,我想,應該是其思考的重要課題。於水滸這幫活在當下的人身上看到了安身立命,我想他的觸動是很大的。原來,終極關懷倒不必須皓首窮經地思索,還有另外一條「如如」的道路。這豈不是禪意?牟先生感到高山仰止。


我是來看關於金瓶梅的答案的。樓上怎麼才說了水滸?


回答 ,為什麼牟宗三會說「紅樓夢是小乘,金瓶梅是大乘,水滸傳是禪宗」?

以佛教【大般若經 辯大乘品】為依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五
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五
  「世尊,云何當知已圓滿第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與諸如來應言無異?」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已圓滿六波羅蜜多,已圓滿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已圓滿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已圓滿空、無相、無願解脫門,已圓滿五眼、六神通,已圓滿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已圓滿一切佛法故,若復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便住佛地。是故當知,已圓滿第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與諸如來應言無異。」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云何第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趣如來地?」
  佛言:「善現,是菩薩摩訶薩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多,修靜慮、無量、無色定、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學五眼、六神通、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一切佛法已圓滿故,超過凈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及菩薩十地,永斷煩惱習氣相續,便成如來、應、正等覺。善現,如是第十法雲地菩薩摩訶薩趣如來地。
  「善現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發趣大乘。
 「複次,善現,汝問『如是大乘從何處出?至何處住?』者。善現,如是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由為一切智智而出三界故,然無二故無出無至。所以者何?若大乘、若一切智智,如是二法非相應非不相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見非無見、非有對非無對,咸同一相所謂無相,無相之法無出無至。何以故?善現,無相之法,非已出已至,非當出當至,非今出今至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真如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真如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真如真如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有出有至。所以者何?法界乃至實際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法界法界自性空,乃至實際實際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色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色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色色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受、想、行、識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受、想、行、識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受、想、行、識受、想、行、識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眼處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眼處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眼處眼處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耳、鼻、舌、身、意處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耳、鼻、舌、身、意處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耳、鼻、舌、身、意處耳、鼻、舌、身、意處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色處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色處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色處色處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聲、香、味、觸、法處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聲、香、味、觸、法處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聲、香、味、觸、法處聲、香、味、觸、法處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眼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眼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眼界眼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色界色界自性空,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耳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耳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耳界耳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聲界聲界自性空,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耳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鼻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鼻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鼻界鼻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香界香界自性空,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舌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舌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舌界舌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味界味界自性空,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身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身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身界身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觸界觸界自性空,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身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意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意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意界意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有出有至。所以者何?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法界法界自性空,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地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地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地界地界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水、火、風、空、識界有出有至。所以者何?水、火、風、空、識界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水、火、風、空、識界水、火、風、空、識界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苦聖諦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苦聖諦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苦聖諦苦聖諦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集、滅、道聖諦有出有至。所以者何?集、滅、道聖諦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集、滅、道聖諦集、滅、道聖諦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無明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無明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無明無明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有出有至。所以者何?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行行自性空,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老死愁嘆苦憂惱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幻事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幻事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幻事幻事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夢境、像、響、光影、空華、陽焰、尋香城、變化事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夢境乃至變化事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夢境夢境自性空,乃至變化事變化事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內空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內空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內空內空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外空外空自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布施波羅蜜多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布施波羅蜜多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布施波羅蜜多布施波羅蜜多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四靜慮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四靜慮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四靜慮四靜慮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四無量、四無色定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四無量、四無色定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四無量、四無色定四無量、四無色定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四念住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四念住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四念住四念住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四正斷四正斷自性空,乃至八聖道支八聖道支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空解脫門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空解脫門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空解脫門空解脫門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無相、無願解脫門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無相、無願解脫門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無相、無願解脫門無相、無願解脫門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五眼有出有至。所以者何?五眼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五眼五眼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六神通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六神通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佛十力有出有至。所以者何?佛十力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四無所畏四無所畏自性空,乃至一切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預流者惡趣生有出有至。所以者何?預流者惡趣生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預流者惡趣生預流者惡趣生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一來者頻來生、不還者欲界生、摩訶薩自利生、阿羅漢、獨覺、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有出有至。所以者何?一來者頻來生乃至三藐三佛陀後有生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一來者頻來生一來者頻來生自性空,乃至三藐三佛陀三藐三佛陀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預流向預流果有出有至。所以者何?預流向預流果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預流向預流果預流向預流果自性空故。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有出有至。所以者何?一來向一來果乃至如來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一來向一來果一來向一來果自性空,乃至如來如來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有出有至。所以者何?名字、假想、施設、言說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名字、假想、施設、言說名字、假想、施設、言說自性空故。
  「善現,其有欲令無相之法有出有至者,則為欲令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有出有至。所以者何?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不能從三界中出,亦不能至一切智智中住。何以故?善現,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自性空故。
  「善現,由此緣故,如是大乘從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以無二故無出無至,無相之法無動轉故。
  「複次,善現,汝問『如是大乘為何所住?』者,善現,如是大乘都無所住。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住。何以故?諸法住處不可得故。善現,然此大乘住無所住。
  「善現,如真如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真如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真如性真如性空故。善現,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法界性乃至實際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法界性法界性空,乃至實際性實際性空故。
  「善現,如色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色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色性色性空故。善現,如受、想、行、識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受、想、行、識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受、想、行、識性受、想、行、識性空故。
  「善現,如眼處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眼處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眼處性眼處性空故。善現,如耳、鼻、舌、身、意處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耳、鼻、舌、身、意處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耳、鼻、舌、身、意處性耳、鼻、舌、身、意處性空故。
  「善現,如色處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色處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色處性色處性空故。善現,如聲、香、味、觸、法處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聲、香、味、觸、法處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聲、香、味、觸、法處性聲、香、味、觸、法處性空故。
  「善現,如眼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眼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眼界性眼界性空故。善現,如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色界性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色界性色界性空,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耳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耳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耳界性耳界性空故。善現,如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聲界性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聲界性聲界性空,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鼻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鼻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鼻界性鼻界性空故。善現,如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香界性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香界性香界性空,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舌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舌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舌界性舌界性空故。善現,如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味界性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味界性味界性空,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身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身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身界性身界性空故。善現,如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觸界性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觸界性觸界性空,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意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意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意界性意界性空故。善現,如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法界性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法界性法界性空,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空故。
  「善現,如地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地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地界性地界性空故。善現,如水、火、風、空、識界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水、火、風、空、識界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水、火、風、空、識界性水、火、風、空、識界性空故。
  「善現,如苦聖諦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苦聖諦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苦聖諦性苦聖諦性空故。善現,如集、滅、道聖諦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集、滅、道聖諦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集、滅、道聖諦性集、滅、道聖諦性空故。
  「善現,如無明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無明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無明性無明性空故。善現,如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行性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行性行性空,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性老死愁嘆苦憂惱性空故。
  「善現,如幻事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幻事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幻事性幻事性空故。善現,如夢境、像、響、光影、空華、陽焰、尋香城、變化事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夢境性乃至變化事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夢境性夢境性空,乃至變化事性變化事性空故。
  「善現,如內空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內空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內空性內空性空故。善現,如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外空性乃至無性自性空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外空性外空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性無性自性空性空故。
  「善現,如布施波羅蜜多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布施波羅蜜多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布施波羅蜜多性布施波羅蜜多性空故。善現,如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空故。
  「善現,如四靜慮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四靜慮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四靜慮性四靜慮性空故。善現,如四無量、四無色定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四無量、四無色定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四無量、四無色定性四無量、四無色定性空故。
  「善現,如四念住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四念住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四念住性四念住性空故。善現,如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四正斷性乃至八聖道支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四正斷性四正斷性空,乃至八聖道支性八聖道支性空故。
  「善現,如空解脫門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空解脫門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空解脫門性空解脫門性空故。善現,如無相、無願解脫門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無相、無願解脫門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無相、無願解脫門性無相、無願解脫門性空故。
  「善現,如五眼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五眼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五眼性五眼性空故。善現,如六神通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六神通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六神通性六神通性空故。
  「善現,如佛十力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佛十力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佛十力性佛十力性空故。善現,如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四無所畏性乃至一切相智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四無所畏性四無所畏性空,乃至一切相智性一切相智性空故。
  「善現,如預流者惡趣生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預流者惡趣生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預流者惡趣生性預流者惡趣生性空故。善現,如一來者頻來生、不還者欲界生、摩訶薩自利生、阿羅漢、獨覺、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一來者頻來生性乃至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一來者頻來生性一來者頻來生性空,乃至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空故。
  「善現,如預流向預流果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預流向預流果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預流向預流果性預流向預流果性空故。善現,如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一來向一來果性乃至如來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一來向一來果性一來向一來果性空,乃至如來性如來性空故。
  「善現,如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空故。
  「善現,如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非住非不住,大乘亦爾,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以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無住無不住。何以故?善現,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空故。
  「善現,由此緣故,如是大乘雖都無所住而住無所住。
「複次,善現,汝問『誰復乘是大乘而出?』者,善現,都無乘是大乘出者。所以者何?若所乘乘、若能乘者、由此為此、所出所至及出至時,如是一切皆無所有都不可得。何以故?善現,以一切法皆無所有都不可得,畢竟凈故,如何可言有乘、乘者、由為、出至及出至時?
  「善現當知,我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真如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不思議界、虛空界、斷界、離界、滅界、無性界、無相界、無作界、無為界、安隱界、寂靜界、法定、法住、本無、實際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色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受、想、行、識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眼處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耳、鼻、舌、身、意處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色處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聲、香、味、觸、法處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眼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耳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鼻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舌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身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意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十六
初分辯大乘品第十五之六
  「善現當知,地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水、火、風、空、識界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苦聖諦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集、滅、道聖諦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無明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幻事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夢境、像、響、光影、空華、陽焰、尋香城、變化事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內空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布施波羅蜜多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四靜慮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四無量、四無色定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四念住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空解脫門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無相、無願解脫門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五眼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六神通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佛十力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預流者惡趣生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一來者頻來生、不還者欲界生、摩訶薩自利生、阿羅漢、獨覺、三藐三佛陀後有生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預流向預流果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名字、假想、施設、言說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前、中、後際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往來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行住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無生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增減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極喜地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凈觀地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如是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成熟有情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善現當知,嚴凈佛土無所有不可得故,乘大乘者亦不可得。所以者何?畢竟凈故。」
  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法不可得故,說我等不可得耶?」
  佛言:「善現,我性不可得故,說我不可得,乃至見者性不可得故,說見者不可得。何以故?我性乃至見者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真如性不可得故,說真如不可得,乃至實際性不可得故,說實際不可得。何以故?真如性乃至實際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色性不可得故,說色不可得,乃至識性不可得故,說識不可得。何以故?色性乃至識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眼處性不可得故,說眼處不可得,乃至意處性不可得故,說意處不可得。何以故?眼處性乃至意處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色處性不可得故,說色處不可得,乃至法處性不可得故,說法處不可得。何以故?色處性乃至法處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眼界性不可得故,說眼界不可得,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眼界性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耳界性不可得故,說耳界不可得,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耳界性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鼻界性不可得故,說鼻界不可得,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鼻界性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舌界性不可得故,說舌界不可得,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舌界性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身界性不可得故,說身界不可得,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身界性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意界性不可得故,說意界不可得,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不可得故,說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何以故?意界性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地界性不可得故,說地界不可得,乃至識界性不可得故,說識界不可得。何以故?地界性乃至識界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苦聖諦性不可得故,說苦聖諦不可得,乃至道聖諦性不可得故,說道聖諦不可得。何以故?苦聖諦性乃至道聖諦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無明性不可得故,說無明不可得,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性不可得故,說老死愁嘆苦憂惱不可得。何以故?無明性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幻事性不可得故,說幻事不可得,乃至變化事性不可得故,說變化事不可得。何以故?幻事性乃至變化事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性不可得故,說內空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性不可得故,說無性自性空不可得。何以故?內空性乃至無性自性空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布施波羅蜜多性不可得故,說布施波羅蜜多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性不可得故,說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何以故?布施波羅蜜多性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四靜慮性不可得故,說四靜慮不可得,乃至四無色定性不可得故,說四無色定不可得。何以故?四靜慮性乃至四無色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四念住性不可得故,說四念住不可得,乃至八聖道支性不可得故,說八聖道支不可得。何以故?四念住性乃至八聖道支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空解脫門性不可得故,說空解脫門不可得,乃至無願解脫門性不可得故,說無願解脫門不可得。何以故?空解脫門性乃至無願解脫門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五眼性不可得故,說五眼不可得;六神通性不可得故,說六神通不可得。何以故?五眼性、六神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佛十力性不可得故,說佛十力不可得,乃至一切相智性不可得故,說一切相智不可得。何以故?佛十力性乃至一切相智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預流者惡趣生性不可得故,說預流者惡趣生不可得,乃至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不可得故,說三藐三佛陀後有生不可得。何以故?預流者惡趣生性乃至三藐三佛陀後有生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預流向預流果性不可得故,說預流向預流果不可得,乃至如來性不可得故,說如來不可得。何以故?預流向預流果性乃至如來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不可得故,說名字、假想、施設、言說不可得。何以故?名字、假想、施設、言說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不可得故,說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不可得。何以故?無生無滅、無染無凈、無相無為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初、中、後際性不可得故,說初、中、後際不可得。何以故?初、中、後際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往來性不可得故,說往來不可得。何以故?往來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行住性不可得故,說行住不可得。何以故?行住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死生性不可得故,說死生不可得。何以故?死生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增減性不可得故,說增減不可得。何以故?增減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極喜地性不可得故,說極喜地不可得,乃至法雲地性不可得故,說法雲地不可得。何以故?極喜地性乃至法雲地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凈觀地性不可得故,說凈觀地不可得,乃至如來地性不可得故,說如來地不可得。何以故?凈觀地性乃至如來地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成熟有情性不可得故,說成熟有情不可得。何以故?成熟有情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嚴凈佛土性不可得故,說嚴凈佛土不可得。何以故?嚴凈佛土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複次,善現,內空中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不可得故,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不可得故,說布施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何以故?此中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性不可得故,說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性不可得故,說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可得。何以故?此中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不可得故,說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不可得故,說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不可得。何以故?此中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性不可得故,說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性不可得故,說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可得。何以故?此中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五眼、六神通性不可得故,說五眼、六神通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五眼、六神通性不可得故,說五眼、六神通不可得。何以故?此中五眼、六神通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性不可得故,說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性不可得故,說佛十力乃至一切相智不可得。何以故?此中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性不可得故,說預流向預流果乃至菩薩如來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性不可得故,說預流向預流果乃至菩薩如來不可得。何以故?此中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還向不還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獨覺向獨覺果、菩薩如來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性不可得故,說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性不可得故,說極喜地乃至法雲地不可得。何以故?此中極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極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凈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性不可得故,說凈觀地乃至如來地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凈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性不可得故,說凈觀地乃至如來地不可得。何以故?此中凈觀地、種性地、第八地、具見地、薄地、離欲地、已辦地、獨覺地、菩薩地、如來地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成熟有情性不可得故,說成熟有情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成熟有情性不可得故,說成熟有情不可得。何以故?此中成熟有情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善現,內空中嚴凈佛土性不可得故,說嚴凈佛土不可得,乃至無性自性空中嚴凈佛土性不可得故,說嚴凈佛土不可得。何以故?此中嚴凈佛土性,非已可得,非當可得,非現可得,畢竟凈故。
  「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雖觀一切法皆無所有不可得,畢竟凈故,無乘大乘而出至者;然以無所得為方便乘於大乘,出三界生死至一切智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窮未來際常無斷盡。」


小乘才是佛之正宗,自修和度人


推薦閱讀:

四大名著為何沒有金瓶梅?
四大奇書裡面哪一部地位最高?
四大名著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人,他的哪件事影響了你的世界觀?
四大名著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水滸傳》中的雷橫是個什麼樣的人?

TAG:水滸傳書籍 | 四大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