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庸小說里可以看出他對「道」或「技藝」有什麼理解?
謝邀。
金庸的趣味,可以從他筆下主角的際遇和武功說起:
《飛狐外傳》里,趙半山教胡斐太極拳,就是以柔克剛、以虛擊實。苗人鳳拿吃白菜訓練胡斐,就是教他後發先至、以慢打快。這兩次是胡斐提升境界的所在。
《連城訣》里,石破天無欲則剛,見誰都當好人,而且目不識丁,意外練成了一身所向無敵的功夫。《天龍八部》里,段譽和虛竹都是宅心仁厚、無心插柳,結果一身神功的幸福男。而且還通過掃地僧告誡大家,上等武功都有戾氣(參考鳩摩智的苦逼下場),只有慈悲普懷,才有指望。
《射鵰英雄傳》里,郭靖更是大智若愚、呆傻木訥中硬生生練到好武功的典型。他身上既有降龍十八掌這種剛陽正直、樸素雄渾的儒俠功夫,又有九陰真經和全真一脈的沖淡平和、無欲則剛的勁頭,於是得了好結果。《笑傲江湖》里,獨孤九劍就是講究隨心所欲、隨物賦形、不拘於物。令狐沖一個逍遙隱士,最後擊敗了那些處心積慮大魔頭們,獲得幸福,這就是個美麗的隱士童話。《書劍恩仇錄》,陳家洛最後那套迷城神功是得自《莊子》,也是隨樂起舞型的。《神鵰俠侶》里,楊過是因為這幾句話才悟的:「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皆可為劍。」《倚天屠龍記》,張無忌作為一個苦大仇深的孩子,就是抱著宅心仁厚、放下恩怨的心態,練了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一路撞好運。《越女劍》,阿青的絕代劍術,就是道法自然。金庸的思想里,很推崇蕭峰、郭靖這樣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剛正人物,但同時也喜歡從心所欲、羽化登仙的隱士。所以他的主角——除了《鹿鼎記》這部《堂吉訶德》式的神作——大多心地純善,又能隨遇而安,無欲則剛,於是獲得好運氣。
金庸的武功,最高境界總是那些「隨心所欲、不拘泥於招式、道法自然」的純正武功。他不止一次用郭靖之類舉例,就是想說明,無欲則剛、胸襟境界高,武功才能登堂入室。《笑傲江湖》的後記里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隱也不是容易的事。劉正風追求藝術上的自由,重視莫逆於心的友誼,想金盆洗手;梅庄四友盼望在孤山隱姓埋名,享受琴棋書畫的樂趣;他們部無法做到,卒以身殉,因為權力鬥爭不容許。
對於郭靖那樣捨身赴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大俠,在道德上當有更大的肯定。令狐沖不是大俠,是陶潛那樣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的隱士。風清揚是心灰意懶、慚愧懊喪而退隱。令狐沖卻是天生的不受羈勒。在黑木崖上,不論是楊蓮亭或任我行掌握大權,旁人隨便笑一笑都會引來殺身之禍,傲慢更加不可。「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沖這類人物所追求的目標。
我覺得這差不多就是金庸對」道「的想法了。
曾有一段時間,「道」總叫我著迷,什麼是「道」呢?
《老子》里似乎總有些矛盾的地方,「道生一」為什麼又會有「天得一以清」?既然第一章說無名有名,那麼接下來應當有兩方面的論述,但似乎又沒有。也許正是這種著迷,一天,我在湖邊散步,思想著應當如何學習圍棋,突然間我感受到了「道」的存在——記得有一段文字說「道」是陰陽為分之際,我似乎明白了,
我非常興奮——但現在想來,這種興奮也是某種在思考面前怯懦的偽裝。我感到只要自己進一步去思考就可以洞徹它的奧秘,但我想,先走走,待平靜一點再思
考......可是,到了那時,潮水已退,我再也尋找不到什麼了而後也有一些斷斷續續的思考,但相形之下,只是些枝葉細節而已。我覺得,人必須充分發掘當前,現在能思考的不一定將來也能思考,過去思考的事情現在再做不一定能比過去做得更好,
現在,我借這篇文章重新拾起過去的思考,但誰也不知道是否能有新的發展。
1
理解道家應當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我覺得我們所謂的兵家其實根本就是屬於道家,《老子》是向來有被認為是兵書的,但重要的是,所謂的兵家裡面的思
辨和《老子》有相承之處,都喜歡用一組組對立的概念來進行思辨,而更重要是在思想的方面:孫子強調不戰而勝,老子恐怕也會擊掌贊同吧,孫子說形人而我無
形,老子說大象無形,孫子說兵形象水,老子也說水幾近道矣。甚至,孫子成名後,居然退隱了,這是道家風格吧。
我要反對那種認為道家就是消極避世的理解,在我看來,〈莊子〉著重於心靈,而〈孫子〉則是道家在實事上的一種體現。
2 金庸小說里關於 「 道 」 的文字。在《倚天屠龍記》中的:
A 張三丰的太極劍傳借劍招而實際為傳超越於劍招的劍意,劍意無論如何比劍招要無形了,我國古代學畫的都知道先要踏踏實實地學前人的規規矩矩,然後卻要把前人的規規矩矩全給忘了,而這裡金庸的想法顯然是,踏踏實實地學前人的規規矩矩的要旨在於領會規矩後面的劍意。B 張三丰與外號 「 銀鉤鐵劃 」 的張翠山,書法與武術的互相交融 ? 作者似乎對此頗為讚賞。而到了《嘯傲江湖》
C 借任我行說 「 要知臨敵過招,那是生死繫於一線的大事,那裡還有閑情雅志,講究什麼鐘王碑帖 」 任我行當然是說得極端一點,能從書法中悟出劍法,當然是很聰明,但以此自傲,以為這就是至道,達到劍術最高境界的途徑,那就錯了!我覺得這是作者自己的思考
D
在風清揚傳獨孤九劍時說到學劍的程序:先是要活學活用,然後劍招要渾成不斷,最後是要出手無招。這是因循前人的說法,因為,問題在於如何做到 「
出手無招 」 ?不過,說到 「 劍招要渾成不斷 」 的確是有點意思,每一招都要做到渾成,招招之間也沒有間斷空隙有如一招,這似乎就暗示著接近 「
出手無招 」 的程度。
3
關於 「 無為 」 ,不是 「 不行動 」 。即使理解成 「 不干涉 」 也不準確(治大國若烹小鮮,顯然不可能不行動或者不干涉)。「 為 」 有
「 為了什麼...」 , 「 為何 」 的意思,在我看來,「 無為 」 更切確的理解是 「 不為了什麼什麼而去行為 」「
天地不仁,視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視百姓為芻狗 」 。
也許可以用美國華裔企業家王安的話得到闡明: 「 我相信並不存在什麼成功的秘訣,人們之所以失敗,主要是因為他們給自己製造梗阻... 」
而用松下幸之助的話也許更能讓人明白,當人們問他怎麼取得成功時,他回答說,他的經營方針是順天地自然之法,人們要求他別弄空大話說具體,他說具體地說來就
是下雨要打傘,接下來他說得更具體,用事例說明人們其實很多時候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許多人都喜歡把經營弄得很複雜...「 無為 」
不是佇立旁觀,也不是控制,而是更微妙地,認為事情的發展有個 「 如其自然 」 的可能,而且這種可能是最優的。問題是如何參與事情又讓事情 「
如其自然 」 地進展?如何如水應形地處理事情? 這顯然需要心靈的某種修養(心靈如嬰兒?松下幸之助說他用了幾十年時間培養 「 素直之心 」
,莊子說 「 心齋 」 )其次,所謂事情發展的 「 如其自然 」 到底是指什麼?何謂 「 如其自然 」 ?這也許就是「道」的奧秘吧。【心中沒有任何對抗之意,只有應和,偏偏卻是略勝一籌】【被打敗卻摸不著原因,棋局沒有轉折點,每一步也平平淡淡,看不清對手的戰術或戰略,以為對方的思路太深】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陽頂天、成昆是楊過的徒弟」這一言論?
※段譽的六脈神劍和一燈的一陽指那個強?
※《天龍八部》的主題是求不得,為什麼最後段譽和王語嫣在一起了?
※為什麼《碧血劍》相比起金庸其他小說沒那麼出名?
※金庸先生93歲了,你有什麼想對他說的?他對你的人生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