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大城市如紐約或者倫敦的年輕人如何實現買房定居的?

介紹下背景:題主15年碩士畢業於TOP2,金融行業從業,16年收入50w量級,應該是同齡同學中最高的那部分了。但即使如此,面對動輒10w的房價,感覺在帝都魔都買房定居依然遙遙無期,而且似乎看不到什麼出路。因為行業只有北上深有,因此離開這三地就相當於轉行,要離開沉沒成本也較高。所以現狀就演變成走不成,留不下。。。

如果社會發展遵循相似規律,似乎國外大都市要更早面臨類似的問題。因此想問一下,在紐約、倫敦這種城市,從哈佛、MIT、牛津等名校畢業的年輕人是如何實現買房定居的?他們也像國內一線城市年輕人一樣亞歷山大並且看不到希望嗎?謝謝。


題主說自己國內top2,金融行業,焦慮房價,想知道國外什麼情況。

老聞在紐約生活第九年,從事地產相關的研究與投資,分別就讀於紐約(NYC)排名最高的兩所大學,幫助數十個朋友校友諮詢過購房與貸款的問題,積累的數據點應該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之後順便也分析一下中美租售比,房價工資比的差異與原因。


大家都在質疑美國的投行好不好進,這麼比較公平不公平。但別忘了題主是國內top2,收入是同齡同學中最高的。美國這邊,藤校畢業去投行只算是中規中矩,而且08年之後,越來越多的藤校畢業生都不再首選金融業就業——醫生,律師,部分碼工的收入比金融業更高。


先說結論:紐約名校畢業的年輕人買得起紐約的房子。

一. 紐約房價

首先,當人們說「紐約」的時候,這兩個字可能代表了三個非常不同的地理概念:

  1. 紐約州(New York State):面積5.5平方英里,從最南端開到最北端需要5-6個小時。我經常看見國內媒體/磚家拿北京某個樓盤的房價和紐約的平均房價做對比,讓人無語。從面積上來說,紐約州可以理解成河北省
  2. 紐約市(New York City, NYC):面積304平方英里,相當於紐約州面積的0.5%,包括曼哈頓,布魯克林,皇后區,The Bronx,和Staten Island。從面積上來說,紐約市可以理解成北京5環
  3. 曼哈頓(Manhattan):面積22平方英里,相當於紐約城(NYC)面積的7%,比北京二環還小。第五大道,華爾街,時代廣場,哥倫比亞大學等均在曼哈頓。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電影里看到的,口中聊的紐約,指的是曼哈頓。

曼哈頓

那麼,紐約的核心地區曼哈頓的房價到底多少?

2017年曼哈頓的平均房價是$1,771 per square foot,相當於12.5萬人民幣每平米(最簡單的單位與匯率換算,不考慮公攤面積計算差異等因素)。

2017年曼哈頓成交房價的平均值約為200萬美元(~兩居),中位數約為110萬美元(~一居)。

二. 紐約年輕人的平均收入

題主說自己國內金融行業,那我就用紐約的金融行業作對比。

任何一個全球一線城市(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想一畢業就買房都是不現實的,為了讓討論更加接近實際情況,咱們看看在紐約工作5年的收入水平。

紐約投行工作5年正常晉陞的話應該可以到VP級別。

數據說話:下圖是Glassdoor上紐約高盛和摩根大通的VP年薪的截圖,平均值分別為25.1萬刀和20.5萬刀。

紐約高盛VP年總收入平均25.1萬美元

紐約摩根大通VP年總收入平均20.5萬美元

注0: 貼出這兩張圖,肯定有人說少有人說多,因為這個數字是不分前後台的平均值。如果你有更credible的數據源請指出,而不要「我有個朋友」。

注1:如果是Post-MBA IBD Associate的話,那就要加上兩年MBA的時間,但其總收入不低於中後台VP。

注2:由於摩根大通還包含商業銀行,所以平均薪水被商行那邊拉低了一些。

注3:除投行外,紐約的金融行業還包括保險公司,公募基金,商業銀行等,平均而言薪水低於投行。而PE,hedge fund等,平均而言收入略高,但方差遠大於其他機構。請注意平均二字,別拿IB里的Trader和HF里的hedlpdesk比。

注4:紐約的醫生和律師們,賺的不比金融行業少。

注5:紐約碼工則不好說,如果是7年前去FB的碼工,現在應該已經退休了。如果是手裡捏著a pile of worthless options的「連續創業者」,或者是傳統行業里的IT部門,則要低於金融行業薪水。

三. 美國的房貸

大多數情況下,紐約年輕人買房的瓶頸不是首付而是月供,因為美國買房首付只需20%甚至更低。而房貸對月供的要求則是債務收入比(DTI:Debt-to-Income)不得大於43%。其中的分母是稅前總收入,分子是:按揭還款額 + 房產稅 + 保險。

拿出你手中的金融計算器,或者Excel里的"PMT"公式,就可以算出給定利率和房價,每個月的月供是多少,之後根據上述DTI的限制,可以推算出該月供所對應的最低收入是多少。你可以假設現在的30年按揭利率是4%,有效房產稅為每年1.2%。

。。。

好了好了,別算了,告訴你一個簡單的近似演算法,基本上你把年收入*4就是能從銀行貸出來的錢(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這個倍數其實比4更高)。

按剛才說的平均收入和20%首付,工作五年的紐約單身金融狗基本可以負擔120萬美元的房子,雙職工金融狗家庭(btw, 紐約允許男男,女女,男女結婚),基本可以負擔200萬美元的房子,分別是紐約房價的中位數和平均值。

關於「能負擔200萬房產的家庭怎麼可能會選擇曼哈頓的兩居室,而不是長島或者新澤西的house呢?「的問題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不喜歡看公式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了)

四. 中美房地產租售比差異的簡單分析

國內通常用租售比,分子是房價,分母是月租金。

美國通常用Cap rate,分子是年租金,分母是房價。

計算不同,道理一樣。

持有房產的成本

持有房產的成本的公式中,

第一部分:房貸成本,即房價*貸款利率

第二部分:物業費,即房價*物業費比例

第三部分:(負的)房價增長預期,即房價上漲將抵消房主的持有成本

這個公式漏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因子,即地產稅。作為修正,請把第二部分的m*P理解成物業成本+地產稅。

若只考慮房地產的投資屬性,長期而言租房與持有房產的成本應該是相同的,所以均衡的租售比為:

租售比

以上公式說明租售比受這幾方面因素影響:利率,物業費,地產稅,房價上漲預期

其中,就中美差異而言,利率與物業費是較為次要的因素,而主要原因是:

  1. 美國政府收地產稅而中國不收:地產稅越高,租售比越低
  2. 美國房市的上漲預期遠低於中國:房市上漲預期越低,租售比越低

當然了,中美丈母娘mindset的區別這裡就不說了。

所以結論是,如果中國的房價未來能按照過去的10年這麼漲,並且如果繼續不收地產稅的話,那麼當前的高租售比也許還是合理的

五. 中美房價工資比的簡單分析

房租,房價,新建房屋的動態關係如下圖:

第一象限:租房市場的供求曲線(主要由當地經濟活力,社會福利等等因素決定)

第二象限:房價與房租的關係(租售比:剛才分析過了)

第三象限:房地產商的供給曲線(房地產商會持續增加供給直到房價=建造成本)

第四象限:新建房屋與總庫存

兩個主要差異決定了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要遠高於美國:

  1. 由於中國一線城市基礎設施,醫療教育,收入預期等遠高於其他城市,導致中國一線城市租房者對房租價格不敏感。話句話說,對很多北漂來說,房租多高都要留在北京。而美國人對於大城市的執念則少很多,東西海岸大城市住不起,很自然地就會遷徙到更中部的城市。這導致了中國一線城市在同等收入與庫存下會有比美國更高的房租。對應到上圖——在中國,第一象限的紅線更陡峭。
  2. 上面已經分析過,由於地產稅和上漲預期的差異,中國一線城市的租賃比遠高於美國。對應到上圖——在中國,第二象限的紫線遠不如美國的陡峭。

任何有關的變數的變化都會導致這四個象限進行聯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更陡峭的紅線和更平緩的紫線會讓均衡條件下的房價更高。

所以,由於美國一線城市與其他城市的資源差異更小,房產稅的徵收,以及房價上漲預期更低這三個主要原因,使得美國東西海岸一線城市的房價工資比遠低於中國。


歡迎紐約的知友私信我加紐約知乎群。

更多美元理財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紐約老聞」。


名校畢業,進大企業,這意味著收入比較高。

收入比較高,就能消費比較高。

買房是另一回事情,是投資屬性遠高於消費屬性的事情,特別在倫敦、北京、洛杉磯。

如果你持有的現金多,就能購入高價值資產。

題主屬於高收入,但面對高房價,覺得有壓力,這暗示了你的資產不夠。

家底不夠很正常,你畢業不久就50w年薪,再過3-5年,大概率能達到或者至少100w年薪。在京滬90%房子你應該可以隨便買——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你這個情況,還提這樣的問題,是有一些矯情。

我在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很多製造業的朋友,薪水不如沒你高,一樣在上海買房定居——估計他們買的房子,地段和成色你看不上而已。

憑什麼你以前沒有財產積累,突然就跑到人口2500萬的大城市,工作短短几年就能買走了他們最黃金的不動產呢?

上海有那麼廉價嗎?

你說你焦慮,那請問誰不焦慮呢?

國際發達城市去大公司工作的年輕人的也不是隨便買房的。

況且,在有些人的價值觀里,買房早晚真的沒那麼重要。人家的錢可能會花在他們認為更有人生意義的事情里:興趣愛好實踐,生活方式改善,創業投資,等等。

我很少遇到一個老外跟我講,他一畢業就急著買房的或者急著結婚或者急著生孩子的。

人又不是機器人,要按照程序生活。

我本人也持有類似的態度,父母長輩或者任何人想要干涉我的生活決策,我的態度都是:毫不介意聆聽,從來不會服從。

有人說,應該尊重父母的意見,他們有經驗。我就奇怪了:讓一個30歲時還沒見過電腦的人來教你怎麼做人生選擇,這不是搞笑就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

以前跟日產的一位同事交流,在日本東京/橫濱這樣的大城市,一般他們會在40歲左右購入人生第一套房子,平均的上班時間在1-1.5小時,大家每天加班之外,還要辛苦的早出晚歸擠比上海還要擁擠的地鐵。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不可能在市中心區買房。

日產在日本的薪水程度應該也沒有國內的金融行業公司高,但也不會差。我跟他一起在橫濱工作過幾天,當時我還年輕,覺得簡直是非人的生活模式。

後來我在上海,每天開車跨越黃浦江,來回70多公里,上下班大概一共花費3個小時。我開始理解,這其實是超大都市生活的常態。

很多人在大學的時候,每天從宿舍到教學樓走路10分鐘,就誤以為畢業以後也應該這樣,或者至少在30分鐘以內,就像他們在小城市的家鄉一樣(哼,我是把自己也一起給挖苦了,我以前也這樣想)。

別做夢了。

你選擇了超大都市,就選擇了擁擠、高物價、高房價和激烈競爭。

你選擇了性感美女,就選擇了她可能穿著暴露、招人眼球、愛玩愛買和眼光較高。

但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對嗎?

@vczh 你說我還算公平不?


在紐約還好。

選擇一:誰規定紐約市只有曼哈頓?

如果你願意住在布魯克林,那房價也分分鐘就降下來了,認真打工咬咬牙還是能買到房,甚至帶院子的大house。(@vczh 評論說,住布魯克林區要先學會詠春,但我又不會詠春,那麼可以有選擇二)

選擇二:誰說在紐約一定要買房?

他們年輕人都很務實,知道紐約買房不切實際又沒必要,能租到就感恩了。

我不知道在哪裡看到,紐約連租房都要面試的。一起競爭的可能有名校博士、醫生、金融人士,你好好努力還是能租到的。

也不乏老爸出錢租在中央公園旁邊的;而另一個朋友喜歡show biz,他老爸想磨練他自力更生的意志,就給他租一般的。

選擇三:紐約州還分為NYC和其他地方呢

在「其他地方」,除了大house你還可以擁有大湖,森林,大院,山地,田地。

很多南加州電影明星也在這裡買房。圖片出處見水印,我的號。

傍湖而居 交通常備

葡萄酒廠 牛奶場

葡萄園


看看他們的房價收入比就知道,紐約倫敦的【買不起房】,跟我們宇宙中心北京國際大都市上海的【買不起房】,完全不是一回事。

一定會有人跳出來說,紐約倫敦也有很貴很貴的房子。的確,核心地段豪宅,紐約倫敦還是和京滬有距離。畢竟【全世界的有錢人】都要去紐約倫敦買房呢。

就說得更明確點,普通地段普通房子,就比如北京三環上海中環10年以下房齡普通公寓房這個標準吧,所謂【剛需盤】,紐約倫敦已經不是京滬的對手了。


我覺得首先要明白一點是,美國人經常做一些,租/買昌平區北部那麼遠,然後地鐵進二環上班的事情,而且覺得理所當然。這一點我國人民比較不能接受。理解了這個之後,就知道紐約房價那麼貴,他們的焦慮卻比我們小的原因了。


題主的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是工作(收入),二是房價。

一. 先說工作。本人本科也是國內top2,在美國讀了個master後在紐約工作。個人身邊國內本科出來的華人在紐約工作的,做金融特別是quant居多,其次是it(在西海岸的話則是it占絕大多數)。收入的話,在紐約大體分為以下三類:

1. master(或偏門phd)畢業進賣方,即投行做quant,base 9-15w美元起

2. phd(或曾經的奧賽金牌)畢業進買方做quant,base 12-18w美元起

3. 做IT/data scientist,各專業/學歷都有,cs為主。收入跨度較大。可以用1.2做參考。

但是在比較國內外工資時,題主一定要注意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倖存者偏差!大量因專業原因或個人原因不適合留美工作的人,我們是看不到的,故無法計入統計。所以,以上數字其實是專業和個人能力較好,成功留美的這部分人的數據。

同理,題主自稱年薪五十萬在同齡人中屬於最高量級,我個人建議題主應以本專業,如清華計算機/經管,北大數學/光華(我猜題主應是來自這些專業)中,以最大化工資為目標的那部分人為參考(排除致力科研/謀教職的人)。據我了解,在這些專業中,年薪五十萬遠算不上高。http://www.zhihu.com/question/56455536

二. 再說房價。如@紐約老聞所說,「紐約」一詞有若干定義,一般採用狹義的曼哈頓島的話,面積大概比北京三環內北半城略小。面積中位數大概2w美元左右(估算,因為這邊不興按平米數計算房價……),與三環內北半城相當。但豪宅極貴,合五十萬rmb/平的大有所在。

但由於工作機會主要在中下城,所以很多人會選擇與曼島一河之隔的布魯克林或新澤西居住。如本人住(Jersey city )距工作地(Lower Manhattan )一站地鐵距離,遠比住曼島絕大部分地方通勤方便。此處買房的價格約在1w刀/平米,大概相當於北京西/北/東五環的價格

總的來說,紐約與北京房價互有長短。但僅指買房。紐約租售比大概在北京3-4倍,所以房租價格大家可以自行估計。

結合收入與房價,論買房壓力肯定還是在京壓力較大。論原因,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北京是一個聚合了政治/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娛樂中心於一體的地方。而美國的這些中心則分散在不同地方,華盛頓/紐約/灣區/波士頓/洛杉磯…… 在北京金融街或中關村買學區房可以同時解決上班通勤/子女上學問題,而紐約往往是把學區房買在普林斯頓然後坐一個小時的火車上班……

總之,各人都有各人的壓力,沒有誰活的特別輕鬆。華人在美國三十多歲干著博後拿兩三千工資的也有的是,不能只盯著特別順利的那一小部分人比。以上。


數據來自

美國房價解讀 紐約篇-房天下美國房產網us.fang.com圖標

1.約住房擁有率較低,租房比例高。1.約住房擁有率較低,租房比例高。

2011年美國統計局調查結果表明,紐約的住房擁有率為31.3%。雖比1980年增長了接近10%,但是總體水平明顯低於其他大城市群,僅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

紐約擁有完善的住房制度,租房市場活躍。紐約市擁有美國乃至世界最複雜的管制制度。根據2011年紐約市住房調查,在管制約束下的房屋達102萬套,占租用住宅的比例接近50%。

因此,使紐約市擁有眾多「天價房」,但當地居民生活並未受到實質性影響。

我的理解,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自由流通,不論本國公民還是外國人,能可以在紐約買房,但有的房子是為剛需而存在的,不可能因為資本的流入而損害公民的基本住房權益)

2. 紐約房價走勢圖

紐約市區公寓均均價仍未超過50萬美元。

「紐約房地產投資平均單價為50萬美元,不同的房地產投資成本不盡相同,但投資空間很大,使紐約房價投資非常高,但投資收益空間也很大,所以我們必須控制紐約房地產投資成本。」引自。

2017年紐約平均房價是多少錢-安居客usa.haiwai.anjuke.com圖標

「紐約市擁有美國乃至世界最複雜的管制制度。根據2011年紐約市住房調查,在管制約束下的房屋達102萬套,占租用住宅的比例接近50%。」

在美國要有穩定收入才能貸款買房,但只要全款怎麼買都行,但是美國有不菲的房產稅,構成巨大的現金流壓力。如果房屋空置還是要交稅,所以幾乎沒人敢亂買。

美國紐約的平均年收入約為5.1萬美元(2017),稅後大約也能拿到4萬美元。(美國稅法本人不詳,但數據無傷大雅)。

那個根據以上搜集的數據可得,紐約公寓均價為個人平均年收入的10倍。

3.至於網路有房產價格的中位數,達到140萬元每套房。

在這裡我提醒大家,這些房子我們中國人也可以買,但必須全款付清。

而我國呢?每套房的價格是個人平均的收入的多少倍呢?

小白通過搜集信息來給大家作個參考吧。


曼哈頓今年開盤的房,全價130萬美元一居室,首付付了30萬美元,其中一人工作兩年攢12萬,兩人一起,再找家裡要6萬左右,剩下100萬還15年左右;我身邊都這樣。

收入上,剛工作的時候金融行業前幾年一般稅前十多萬左右,工作三年後幹得好最差能到20萬左右,兩人一起還是蠻輕鬆的。

碼農們賺的比我們金融狗多多了,以紐約google那個收入水平、我看十年就能買下來豪宅。


又開始妖魔化花街,我每次看到花街相關都覺得我待了假的花街。

來,我來算算IB的情況,從收入開始,因為真的沒很多人以為的很高薪,三年輕鬆買房走上人生巔峰,家裡本來就有錢的二代們不要隨便碰瓷。

各大BB每年的base相差不大,現在投行大家都說all-in comp,事實上這兩年這個數各大投行相差也不大,五年前差得比較大。「相差不大」的意思就是不會發生一個人手上項目好拿500K而另一個人項目慘淡只有50K這種事。一般ANL和ASO的收入都是很好估的,而且每年就算提高或降低幅度也不會太離譜,所以基本上可以說junior們的收入都是很透明的了。MD的收入才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當然這是誇張說法,他們才不旱),彼此間相差可以非常大。

以ANL和ASO為例,A1的base70K~85K,到ASO3,base差不多160K到200K。

重點是這個bonus,外行真是對BB分紅誤會深了。BB分紅對個人來講,並不是直接按項目提成的,不是說你做了50億的項目就直接按百分比千分比從這50億計提。做夢呢?真當資本家開銀行是為了做慈善的啊?也不知道你們打哪兒吃的洗腦包認為BB按項目提成,你好歹特指是MD也成啊。

這麼說吧,從投行層面來講,bonus的多少取決於:

ROE

Net revenue

Net earnings

Diluted earnings per share

BV per share

Spending on comp

% of revenue spent on comp

Non-comp spendings

Risks

Controls

Etc.

從個人層面來講,bonus的多少取決於:

Deals

Client goals/activities/enhancement

Financial performance

Leadership

Pre-tax income

Revenue and backlog

Lost business

Etc.

所以bonus是綜合各種因素後計算出來的結果,而不是簡單粗暴按百分比計提。

BB有bonus bucket,分紅能拿多少看你掉到哪個tier。

比如說某個投行有四個tiers,10%的人落入tier 1,40%的人落入tier 2,40%的人落入tier 3,最後10%的人是tier 4。

Tier 1即top bucket,當年能拿到分紅最多的那批人,A1的top bucket能拿到55K~70K,到ASO3top bucket就到了150K~200K+,當然這個數字每年每個銀行都不一樣,但不會提高或降低得那麼魔幻。每個tier的bonus相差10K~20K左右,並不是top bucket能拿100K,而tier 2隻有50K。

最低的那個tier常常代表著leave tier,雖然BB內部競爭相對算小的,但你也不能老是掉車尾是不?

另外,有些BB會100% cash for bonus,有些會80% cash and 20% stock。其它還有什麼stub bonus/signing bonus這種對新人而言的東西,就不多說了。

所以總的來說,BB這行,起薪110K~150K。等做到ASO3,all-in差不多300K~450K。VP的話,一般就是350K左右開始,一路漲漲漲到600K~700K。你說個體之間收入差別有嗎?當然有,只是VP及以下同級別之間不會差到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差距也是要講基本法的,可別跟我說什麼「我知道某某某賺了千萬,你不知道而已」這種話。

到後面MD的收入就沒啥透明可言了。問題是你算算MD們平均都多大了啊。GS是所有BB里升MD最快的,平均12年。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目前BB里最年輕的MD記錄還是GS家的,27歲升MD,32歲升par,成為GS最年輕的par。另外還有幾個28、29升MD的,基本都是trader。這種30歲之前輕鬆過百萬輕鬆自己買房,但這是少數,沒有代表性,就像不是所有的哲學專業畢業都能成為索羅斯。

當然,最最關鍵的是,以上所有數字都是稅前,NYC那個稅啊,emmmmm,相比之下HK那邊的稅率簡直感天動地。粗算一下,差不多就是你收入的40%~50%要繳稅,20%-30%交房租,10%~20%其他生活開銷,你看最後能剩多少?金融狗尤其是IB狗不像搞IT的牛仔T恤也無所謂,置裝費也是一筆開銷,很多衣服都得乾洗,又是一筆開銷。女生的話還有包,最差也是輕奢起步,Chanel, Gucci, Bottega, Ferragamo等等到處是……

最重要的,BB里也很多貸款讀書的,所以工作前幾年,還學生貸款也是大頭啊,好多人都是負存款狀態。說真的,至少紐約搞IB的,工作前幾年根本存不下幾個錢,還有一些存錢是為了過個三四年去讀MBA的,這個預算也算不到買房計劃里。紐約投行真的跟西海岸矽谷無可比性,生活方式差太多,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裝逼不能少啊,人靠衣裝佛靠金裝那個裝!相比之下,投行里做trading的就好一些了。

花街有個比較盛行的理財原則,存bonus的80%和薪水的20%,這裡「存」的意思包括存款現金401K各種理財,而不是全存銀行里等著湊首付。我還挺羨慕一年能存下三四萬作為買房啟動金的的,我一直清楚地記得我工作第一年也剩下三萬多,但包括所有的存款現金基金401K,最關鍵的是這是在我一沒貸款二不用我工作收入支付置裝費的前提下。至少在我看來,大部分20s的人不會把錢存下來買房,因為沒太大意義,這個年齡階段買房的更多是父母給買的,自己拿來或作為投資或作為出租或自住。誰在曼哈頓買房作為長期自住房產啊,除非是家裡不差錢luxury condo隨便買買買,沒見MD們都住在長島這些遠離曼哈頓的地方?

我一直覺得生活在紐約這城市很燒錢,不僅僅是基本生活成本的問題,要是講基本生存,你去唐人街租房一月一兩千也活得下去啊,更主要的是相應的生活方式比較燒錢吧。當然花街也有很多年輕人非常擅長個人理財,也或者為了省錢省稅搬到很遠的地方去住,這個就是個體差異了,國內也有很擅長理財省錢的年輕人啊。

總的來說,至少IB這行,大家都不太焦躁20s存不下錢買不了房,因為這行以及這行的exit opps,30歲後才是來錢的時候,該讀MBA充電的充完了該攢的工作經驗攢完了該升職的升完了該加薪的也開始了。當然這時候也是花錢如流水的時候,房貸稅收最主要的還有孩子。坦白說,對紐約IB這行的年輕人來說,對比國內年輕人的優勢不在於能不能買得起房,而是在一開始就能對自己未來有一個清楚而有節奏的規劃,除非碰到次貸危機那種大範圍裁人,這個個體也沒辦法控制。他知道自己就算現在存不下錢買不了房,但以後百分百能買得起,國內魔幻社會主義下的年輕人呢?當然是焦慮收入跟不上房價。而另一個優勢,是中美婚戀環境的不同,美國可不是買不了房就不能結婚。


國外大城市的年輕人定居不都靠買房的,謝謝……

那些成功買房定居的人,

主要是靠:

A:一張火車票就可以和他一起搶房子的人口總量稀少

B:一張火車票就可以過去搶房子的地方非常多

C:爹媽出錢

D:人家不和你一樣只看得到大城市市中心幾千萬一套的豪宅,郊區小房子也能接受的……

E:不收地稅,收房產稅(這個解釋起來篇幅有點長,懂得自然懂這裡面的區別)

比如題主這樣的年入50w,我就算他是稅前50w,到手35-40w的樣子。

每個月省吃儉用存個2w問題不大。一年25萬妥妥的。

4年存個100萬首付一套老破小妥妥的。

這個首付的價位,郊區新房也不是沒有。

你覺得遇到了困難,很多時候是因為你定的目標不合理,慾壑難填。

======================

講道理,中國一直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

相比其他入門級發達國家尤其是韓國這樣的,

我們吃得好穿的也不差,

交通還有大量的政府補貼。

所以這片土地一直給人一種:

我們雖然人口是美國五六倍,

但是我們卻一樣可以過和美國人那樣的生活的錯覺。

(實際上差多了……看人均碳排放和耗電就知道……)

只有到房子這種大問題上,

這種沒辦法通過一些措施給人製造錯覺的大事情上,

你才會意識到:

一個人口是美國人五六倍,

gdp又沒有美國人五六倍的國家,

生活水平這麼低,那麼多人住不起核心地段的房子,才是符合邏輯的。

最後,中國只有在討論房價的時候,才不會有人吐槽計劃生育……


人家那買不起房是在不刻意存錢的狀態下靠自己買不起house。

北上那是靠兩個家族祖孫三代積蓄買不起房……

不是一個概念。


Mark是一位優秀的說一口優雅queen"s English的波蘭裔英國猶太人,畢業於英國top2的他說倫敦「瀰漫著陳舊、腐朽、不求上進的味道」,於是到了美國知名醫院當醫生,順便拉了一筆錢當上了哈佛醫學院的副教授,開張了實驗室。

身具醫生+猶太人+學者+波蘭人等多重標籤,Mark有高超的賺錢技巧、特殊的省錢技巧、獨到的忽悠技巧,以及靈活的工作技巧。在Mark的努力下,無論是他的家庭還是實驗室,一切都蒸蒸日上。

「We raised over 4 M last year!」

「You deserve it!」

Mark一臉淡定「Quite.」

Mark剛到波士頓時,身為「主治醫師」為了在上級面前表現得更突出,同時要保證每天6點能到醫院開始查房應對「主任醫師」的詢問,年近不惑又加入了院士團隊熬夜搞科研,他在醫院不遠處的散發著滿滿老英國味兒的Charlestown買了一套康斗,三室兩廳的在2016年大概值120萬美元。

「這是一切的起點」

Mark滿懷深情地說。

後來Mark科研上有了點成績,搞了個大新聞,成了「主任醫師」、評上了副教授。為了孩子讀書搞個好學區,他把逼仄的康斗賣了,去城北的Winchester鎮買了個不小的帶草坪的house,2016年大概值150萬美元。雖然短短16公里的路因為堵車常常要1小時才能開完,但一切為了孩子,這是值得的!

「Winchester是個好地方,不像Charlestown有那麼多政府廉租房」

Mark向我們安利。

幾年前,Mark再次搬家,這次住到了Newton。Newton是個真正的猶太人聚集富人區,富到相親市場上自稱出身Newton能+1分的程度,開車經過都能感受到濃濃的富人區氣息。這套帶著泳池的別墅價格不菲,隨手查一下在那地兒這種小別野起步也得200萬美元,更不用提房產稅啊草坪養護費啊之類。這小城離波士頓市區還特近,實在是一顆賽艇。

「Newton可沒有那些踢足球的熊孩子,大家討論的都是Polo」

Mark自矜地一笑。

Candy是一個剛從國內到波士頓的萌新,懷著對資本主義美好世界的夢想,本科畢業來做有薪的student intern,月薪高達接近四位數。她聽說了Mark買房史後心生嚮往,向Mark請教當初如何搞定那價值百萬的第一套房,她不想買到逼格巨低的Quincy去,那兒不是她想像中的發達國家城鎮。

Mark聽到她名字後臉抽了一下,緩緩地說,「因為我賣了倫敦的房子。」


坐標紐約。挑了個luxury公寓,200多平,150w刀。畢業兩年,碼農。我一年稅後十幾萬刀,女朋友七八萬刀。工作兩年手裡二十多萬刀。家裡隨便給點付個首付40w沒問題。月供加各種雜費四千多刀,小意思啦。

不過花這麼多錢買個公寓我感覺很不爽,150w刀在德州都小莊園了,我覺得幾年之內還是要去住house,計劃搬去南康州吧。


倫敦的話,政府有一個倫敦買房扶住政策,年輕人只用先出一個房價的5%~10%左右,政府給他們無息先借30%,剩下的才是房貸慢慢還。http://www.linkedin.com/pulse/help-to-buy-london-lina-bourdon?trk=prof-post


我們不住市裡,至少不住1區...

紐約同事大部分住NJ


我提供一個加拿大的例子。當然了,多倫多又名土狼屯,繁華程度肯定還是比不上上海。然而,這個城市也是有600萬的人口的,所以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另外就是城市GDP,上海2015年GDP是4141億美元,多倫多是3030億美元,其實規模也差不太多。2016年,我有一個朋友購買了一個兩室一廳一書房的房子,面積感覺起來有個75平米(實際是120平,剛剛問過本人了),二手房,房齡應該少於20年(實際是2012年建成,已詢問過本人),成交價是89萬加班。摺合人民幣,在當時應該差不多是540萬。這個屋子距離市中心購物廣場Eaton centre步行十五分鐘,距離多倫多大學中心草坪Kings circle步行也是十五分鐘。

__

五百萬人民幣,今年我發現只能買得起陸家嘴邊上東昌路上的老公房,大概是50平方米的面積,房齡大概是30年左右。

__

對比多倫多和上海兩市,同樣是在核心地段,上海的房價已經遠遠高於多倫多。2016年多倫多家庭是78000加幣,相當於40萬人民幣。這樣算來,多倫多家庭收入除以房價是遠遠大於上海的。

__

修正一下一些信息,問了一下朋友,房子是2012年建成。有朋友說到了房產稅,每年是6000加幣。

另外有朋友提到了城市規模問題,也就是上海和多倫多有沒有可比性的問題。首先,人口肯定遠遠低於上海,毋容置疑。但是,兩個城市GDP還是相去不多的。另外,是不是就可以把多倫多與合肥南昌劃等號?我覺得還是比較偏頗的。合肥或南昌的城市GDP只有多倫多的三分之一,我覺得不太有可比性。

__

附一張朋友家附近的照片,直觀一點。他們家的樓基本上就是一棟玻璃樓的樣子。


諾丁山的有錢人是和窮人住一塊的,諾丁山的「ghetto」離市中心也很近,坐公交車和地鐵20分鐘直達市區。

就王健林那Kensington,周圍街區也住了很多普通人。再遠一點,Shepherd"s bush, 基本也是一般人住住,但是這些地方到soho,Westminster這些地方,公共交通時間一般不會超過半個小時。上海能做到這樣的街區,住房基本上已經不是普通人能買得起的了。

倫敦還是因為政策問題,據說政府規定富人區也要有一定比例的窮人,第二倫敦跟上海比人口少很多。上海人口應該在倫敦的2倍以上。

紐約沒有去過,但是印象里應該是除了曼哈頓,其他地方的住房大部分都較為親民。改天去紐約實際看看。(人在美國,但是居然沒去紐約,天天往倫敦跑。。。


英國倫敦住不起的話,可以住到西班牙的巴塞羅那,乘飛機上下班

一哥們發現住在巴塞羅那每天飛倫敦上班比在倫敦住便宜,於是他真這麼做了 | 英國那些事兒


那個,首先要明確在紐約倫敦市中心住的是什麼人。

以紐約為例,紐約的市中心為曼哈頓區,曼哈頓的中心為紐約中央公園,而中央公園周圍一圈就幾乎都是民宅,也就是紐約最貴的地方,曼哈頓公園大道的房產住宅,那裡住的都是全美即富又貴的人,所以年輕人一般買不起這的房子。

範圍擴大到曼哈頓,在曼哈頓住的人也都比較有錢,如老友記中的Richard就是在曼哈頓買的豪華公寓。而普通年輕人是買不起的,那麼怎麼會有那麼多在曼哈頓住的年輕人呢?答案就是--租房。

美國的文化為交流,流動。美國人不喜歡一直做一份或者在一個地方做一份工作幾十年,所以政府鼓勵年輕人流動,等到真的有你非常喜歡的工作後在安定下來。所以,他們推崇租房。老友記中,Monica的奶奶到去世,都是租的房子。

那倫敦呢?倫敦房產最貴的在攝政公園附近,而那片又都是大House,所以年輕人也不會買,但是在人口相對集中於倫敦的英國,確實很多年輕人都住在倫敦市中(不是市中心)那就有一部分是他們父母的房子)。

題主所比較的紐約和倫敦之間本質上無可比性。因為美國國土相對較大,而英國的人口20%左右集中在倫敦,因此兩者有較大差距。

相比來說,大多數紐約人選擇在紐約市郊,如長島等地買房子,上班時近市區,下班再回家。不要忘了,美國是建在車輪上的國家。而真正富的人就會選擇住在上東區啦。

倫敦正好相反,倫敦很多富人會搬離倫敦市,買市郊的城堡或莊園。

對了,絕大多數哈佛、普林斯頓、耶魯、MIT的畢業生的薪資超高,而又有比部分畢業生本身家裡就有錢(巨有錢)怎麼會愁賣房呢?

再者,畢業回去紐約的大多數會是金融專業,而剩下的一大批搞IT之類的的公司會建在美國遠離大都會的市,如Apple總部在庫比蒂諾,所以房價也不會貴的離譜。

加之美國信用體系的完善,貸款買房在美國也很常見,所以壓力相應下降。


謝邀?

以前的幾個在紐約同事首次置業都在孩子快上小學的時候,當時的年紀從35到45歲不等。也有例外,比如家裡背景條件不錯的可能名下早有房產,或者有幾位是妻子收入與之相當的可能更早一起看房。還有一個猶太叔叔四個孩子,年近五十也沒有買房。總體來說在紐約不論結婚生子,房子都不是必需品?大家買的時候更多參照投資價值。

至於年輕分析師們,我們租房子天天一起出門玩也過得很開心呀 :)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這兩年時代力量和熱血公民的迅速發展?
大家如何看待女神這個稱呼,是不是當代年輕人或男生自尊的缺失?
香港青年男士青睞哪些服裝品牌?
學古典傢具製作的25 26歲的年輕人還有嗎,行業是否有年輕木工斷層現象?
年輕人有多討厭?

TAG:房價 | 大城市 | 年輕人 | 名校 | 國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