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感召傍生道,貪感召餓鬼道,嗔感召地獄道。那麼憂愁哀傷會感召哪一道呢?

身患疾病近一年,疾苦讓我知道事業、感情都是浮雲,生起了強烈的出離心。

正值中年,身上的幾種慢性病都不致命,卻讓我在做一些輕鬆的事時也身上很不舒服,近一年沒上班了,對後半生的日子感到很惶恐。

雖說受想行識都是空,可我是凡夫,財色名利或許可以看淡些,但身體難受讓我無法靜下心來啊!

身體的難受讓我心情低落,更擔心這種情緒會在未來臨終時感召不好的果報。

憂傷屬於貪嗔痴的哪一種呢?

在身體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有哪些修行方法可以快速解脫呢?

希望能得到指引,我佛慈悲。


謝邀。

問:憂愁哀傷會感召哪一道呢?

答:沉淪道。

馬上先送三句說話為閣下祝福:

造化自身無病痛,

放下我心無煩惱,

圓滿人生無遺憾。

《溫馨提示:以下說話是筆者的親身經歷,有血有淚,絕無半句妄言、包裝、虛假、造作,如以下文字能為有緣人帶來光明的啟發,就已還我用心寫出來的心愿......》

《性命雙修》

我佛慈悲,這個課題實在太適合我去這個「道人」分享,我曾經是一個「病君」,找我去分享,天衣無縫,但願布施時間細心咀嚼。

修行人除了修「精神體」~心,更加要修「身體」,一般人只著重靈性上的修養,卻漠視了身體健康。

無論身體有什麼疾病,筆者有三個方案布施給閣下,必須同步進行

  • 一、重新正視起居飲食、作息時間,應從中醫領域去了解。

  • 二、如果閣下是對佛法修行有興趣,建議學習梵音持咒,因為密咒的震頻會直接影響人體「三脈七輪」,改變氣脈運轉,使人身體健康。

  • 三、學習靜坐,靜心而「坐」,是為了靜心而「活」。

《造化身心》

心靜愁難入,

無憂禍不侵。

道高龍虎伏,

德重鬼神欽。

~(慧覺禪師)

心中有「靜」,愁難入,無憂愁,自然災難也不能侵。

心中有「道」,有德有行的人,自然具有感化能力,能夠降龍伏虎,連鬼神也會欽佩。

網上見到一句話,好絕!

「百病從心起,養生先養心,人老心先老,心不老則全身不老。」

《黃帝內經》: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又指: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更指:

悲哀憂愁則心動,

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唐代「白雲子」的<坐忘論>內的「收心篇」更指:「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

大意指,人心是身體的主人,也是一切心智活動的「主帥」,當心「靜」時,能生「出智慧」,若遠「離了靜而妄動」,就會「昏庸不智」。

以上幾句說話,已道盡了一個人的心是「靜、亂」,將影響遍及「身體機能」與「面對人生」的感覺。

心靜的人,身心也平衡,連龍虎也能降伏,心靜就是健康的其中主因。

迅雷震於耳而不動。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黃河決於側而神不驚。

這三句話,就是靜心成就的後果,其實是進入精神統一的狀態,屬「定」的範疇。

社會發達,狂競爭、超速度、大壓力,像三座大泰山壓頂,人人喘不過氣來,身心不堪一擊,身體疾病及精神狀態,常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果人不懂「靜」,二十歲年齡,會像三十歲的容貌,及擁有四十歲的器官年齡,想「長病」都難,因為很快死,信不信由大家。

長病,不如早死。

什麼病?精神病

「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以上這樣的人,真的早死更好,這樣搖......

從一些醫學文獻表達,就能得知人的精神狀況是關聯著身心活動,人及動物體內有一個主要神經系統,叫「自律神經系統」或「內臟神經系統」,統稱「不隨意神經系統」,它可算是腦部最原始部份,負責調節「肌肉放鬆及收緊、內分泌、呼吸、流汗、消化、心跳」等等一系列生理功能,基本上影響遍及全身,簡單說,若沒有了「不隨意神經系統」,就意味沒命了。

「不隨意神經系統」更細分為:

1)《交感神經》;是用來加速身體新陳代謝,讓肺部支氣管擴張、心跳加速、促進壓力荷爾蒙反應、讓肌肉繃緊,以上一切,全是為了典型的「逃走、還擊」反射而有。

舉例說,如果我們突然去嚇一隻狗,牠的本能反射是逃走,否則就是吠,甚至撲過來還擊,亦即只有「逃或打」的兩種反應,因為狗的「交感神經本能」已馬上完全啟動,這是一種「不隨意的自然反射」。

人類亦是如此,這種交感神經系統讓我們在遇上緊急狀況時,能剎那間壓制其他生理功能,在電光火石一瞬間,全力應付眼前壓力,故此,交感神經系統又稱為「壓力反應系統」。

可悲的是,現今都市生活幾乎壓力無處不在,自出朖胎,小時為學業,年青時為情愛,成年時為工作,晚年時為健康,於充滿功利主義的社會中,從朝到晩,更為「永遠忙不完的人際關係」而煩惱,分秒在殺戮戰場般,戰戰兢兢,就連睡夢中也繼續忙於日間的事,這邊廂「怕不能得」,那邊廂「要不能失」,終日就在「患得患失」中渡過,從沒休止。

一個只用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壓力基制系統」,原本只在危急時才開啟的救命「逃、打」反射效應,卻成為人類習以為常的活動模式。

2)《副交感神經》;是用來放鬆身體,將人體恆定和調控機制帶回悠閑的平衡狀態,緩和「內分泌、呼吸、心跳」的速度。

其實古人早已知道「關節多年輕,身體就多年輕」,靈活關節是保持彈性和行動力的關鍵,最奇妙的是,若能持續「靜心而坐」的人能身體能常放鬆,使關節更靈活、更有彈性、更強韌。

換句話說,掌握了靜心而坐其實是「運動」的一種,每次靜心坐後就意味做完一次「回春療程」,即日辛勞也隨之消失,就連皮膚也變得光滑有彈性,看起來更年青,因為靜心坐使全身體細胞更新,血管擴張,使血液循環和引流變好,身體組織獲得更好滋潤,所有末梢神經在完全放鬆狀態下,運作更順 。

故此,常靜坐的人格外顯得神清氣爽,陽光滿面,精神奕奕,簡言之,對於保持「青春活力」及「美容」,靜坐有著不可或缺的功效。

「靜心而坐」能放鬆心智,直接刺激了「副交感神經系統」,讓身體重回和諧與完整,以上就將靜心能帶來「身體」的效益輕輕概括帶過,但對「心靈」的層面原來更有效益,甚至可以說,遠遠超過了身體層面所帶來的不知多少倍利益。

事實上,人體長期受壓力,正是提早老化的原因,題外話,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來聖賢所留下的智慧,他們那份洞悉的能力,其實就是一種能了解大自然微妙造化的「悟性」。

親愛的朋友,以上的說話筆者集合了醫學及心靈兩個領域去分享,務求以最客觀的態度去面對身心健康,更是我多年來的親身經歷。

如果閣下感到以上文字有任何受惠,甚至任何疑惑,歡迎留言討論,暫時說到這裡,祝願各位生活如意、身體健康,共勉之。

《輕心》


痴感召傍生道,貪感召餓鬼道,嗔感召地獄道等都是方便說,是讓人遠離貪嗔痴的惡業習氣。不要對號入座。

你這不是出離心,是逃避心態,是恢心。出離心不是這個,出離心是出世間法的心,是求佛菩提的心,救度一切眾生的心。你搞錯了!

其實,很多疾病都是眾生行貪嗔痴,殺盜淫的業報,如果眾生不及時斷惡,很難消除這些煩惱病苦。如果你願意通過修行佛法,逐步消除病苦。可以到寺廟裡,請出家師指導你修行佛法,斷除惡業,修諸善法,最終從惑業苦中得到解脫。

其實我就是通過修行,得到健康的。我有經驗。


謝邀。

憂傷即是苦,苦就是理想和現實產生了矛盾、衝突。那麼解決之道要麼改變現實;要麼改變理想。改變現實終有力有未逮之時,改變理想、放下執念才是終究之道。題主對身前死後的事還是憂心重重,其實還是未能出離解脫,出離不是放棄,而是放下,接受現實、接受一種自然的狀態。解脫之道和個人悟性資質關係很大,沒有哪種絕對的快捷的法門。我建議題主試試南傳,悟道修行的同時也過一種生活規律、飲食清淡、身心放鬆平和的生活,或許對你疾病的治療能夠有所助益。


先轉一段正剛法師的文字

四. 悲傷
1. 悲傷,是凡夫對自己生命感到不如意一種表現。
2. 從表現形式上,悲傷屬於遍行心所之「受」心所的「苦受」或「憂受」。
3. 從產生的原因上,悲傷仍與根本煩惱之「貪」心所有關。

然後,我想說的是

我跟題主的情況差不多,也正值壯年,以前身體很好,一天走八小時都不嫌累,但是五六年前開始,身體忽然很差。差到什麼程度?這些年來平均每兩周要吃一次中藥,不能幹特別疲勞的活,不能熬夜。尤其2015年,我開始供養藥師佛後,病的幾乎差到快崩潰,去超市買點東西都是極限運動,上下班高峰都沒法和人擠一輛車,只能遲到早退。但現在看來,這是藥師佛的加持。

那一年病的我沒法出去,很多事沒法做,就只好在家聽錄音,聽高僧大德的開示,然後逐漸體會到一個道理,就是《中論》里說的:【福報滅時,離所樂事。】當感到憂愁苦惱佔據身心的時候,也說明福報的減少,那麼,也就要多培福。

以前沒有病的時候雖然看了許多經論,理解卻總是流於字面,當感到痛徹心扉的時候,才能親身體會到因果,業力,福報,煩惱這些含義。

那段時間有兩本經論對我的影響很大,
一本是《利器之輪》

……
當我們突然病發時,
是利器之輪迴轉到我們身上,
惡作還得自受。
直到現在,我們總是不遵守自己的誓言
自今以後,讓我們避免這種不道德的事。
……
當我們心煩意亂,深感挫敗,
無一事稱心如意時,
是利器之輪迴轉到我們身上,
惡作還得自受。
直到現在,我們總是阻擾他人行善。
自今以後,讓我們終止無謂的干擾。
……
當我們痼疾纏身疼痛難堪時,
是利器之輪迴轉到我們身上,
惡作還得自受。
直到現在,
我們總是無恥不知自制地盜濫用他物。
自今以後,
讓我們不再將供養三寶之物據為己有。
……

一本是《十善業道經》

……
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凈,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
……

裡面沒有特別深奧的道理,一切都那麼直白。其實以前也有看過,但只有在那個時候,才真正看進去,法師的開示才真正聽進去。學佛不再是興趣的吸引,不再是知識的積累,增加談資,而是真正把它當做一種工具來用,來解決自己的各種問題。也終於接受,原來因果是這樣的。

所以,那一年雖然是身心健康最糟糕的一年,但也是對佛法體會最深刻的一年,很多名相辭彙都能與自己的行為聯繫上,於是開始上供下施,懺悔業障,拜88佛,護持三寶,學習最基礎的一些東西。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是善業,要多做,達到未做善令起,已做善不失。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善業,達到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

這樣做了一段時間,感覺身體好很多,也不太吃藥了,許多原來看不懂的經文都能看懂理解,心也調柔了許多。。說那麼多,也感謝題主幫助我梳理了這段經歷,同時也希望題主能把握生病的機會,使它成為自己修行上的助緣。

另外,不知題主要的解脫是指解脫暫時的苦苦還是輪迴大苦,但所謂【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那就先讓自己在輪迴里過的稍微好點,能有個好的正依二報用來修行,不辜負此難得的暇滿人生吧。

祝題主早日康復,身心安樂,得證菩提,南無藥師如來。


您好,看見題主的問題,感同身受。

末學一樣是步入中年,學佛過程雖與題主有些許差異,但基本過程雷同。下面就末學所經歷的過程,與題主做個參考,希有助於學兄早日離苦得樂。

一、情緒是什麼?

哀傷等情緒是怎麼來的?無非是得不到和怕失去。想得到不是慳嗎?怕失去不是吝嗎?慳吝就是貪婪吶!

我們的情緒變化,就是貪嗔痴的應用和擴展。佛為什麼不為我們說情緒變化,而直接說貪嗔痴呢?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變性格和情緒太難了。所以不能等情緒爆發才去強壓,而是提早對治引起情緒的三毒病根,這樣就容易很多了。

二、怎樣控制情緒?

既然知道情緒是貪嗔痴引起的,那麼就從熄滅貪嗔痴入手。

我們凡夫所造作的一切罪業無非兩個途徑。

1、見解。

我對他不對,與人爭是非。頑固的執著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愚痴啊。我見從何而生?妄想分別。佛說,有了見解就是錯。為妄見而生煩惱,錯上加錯。

2、物質。

想要怕失去,無非爭利益。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爭搶之中結下了無量無邊的冤家債主。佛說,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仇,破家亡身。

六祖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古人云:聖賢爭錯,小人爭對。

佛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里說的清清楚楚。

不見他過失,

亦不舉人罪,

離粗言慳吝,

是人當解脫。

見他人過失,是諸惡之根。把惡根拔了,諸惡隨之消散。

從今而後,不與人爭論是非。我錯了,我沒意見,我要修我的錯誤行為,我要做好人,我要做佛。

天天如是說,就把『我見』打掉了。

名聞利養從何而來?前世所修,前世所種。是我的跑不掉,不是我的爭不來。

古人云: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自今而後,不與人爭利益。一切皆是自作自受,與他人無關。抱怨誰?埋怨誰?怨恨誰?

天天如是想,爭名奪利之心也就逐漸弱化消散了。

三、消業障。

知道自己的罪業無非來自,爭是非和爭利益。那麼就要從這裡入手,把過去虧欠的補上。做錯了總要說聲對不起,拿了人家的總要還。

懺悔消業障,最是快速。先說對不起,然後還舊債。

將心比心。如果一個人曾經對不起我們,但是他知道錯了,他真誠地道歉,並彌補我們的損失,您會原諒他嗎?

一定會!絕大多數人都會!

極少數不會的怎麼辦?發願,求佛加持,將來成佛一定度他。剩下的事情就不用管了,自有佛菩薩安排。

四、從哪兒開始還債?

這點非常重要!

我們是凡夫,積福和能力都有限,還債一定要有先有後,千萬不要自不量力。否則,空有還債心,結果卻是還不了。

父母!父母!父母!

這是佛告訴我們的,首先要還父母。

父母生我養我,恩重如山;我們平時不聽話,忤逆不孝;我們身體不好,讓父母擔憂。虧欠何其多啊?

從今而後。

不見、不想、不說父母的過失,生歡喜;

常見、常想、常說父母的好處,知感恩。

末學具體方法與君做個參考。

連續念十句阿彌陀佛,然後說感謝(對不起)父佛母佛,磕頭(鞠躬)。

1、感謝或對不起隨君感觸而定,您覺得說哪個入心就說哪個?磕頭或鞠躬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亦隨君愛安排。

2、不是在父母跟前磕頭,別嚇到老人家。在佛堂或找個清靜之處隨緣。

3、既不限次數,也不限地點,看君時間自己訂課。

4、切忌盲目追求數量,懺悔的心最重要。無心不是懺悔。

5、與君原定課程無衝突,您酌情安排。最好也定個課程,貴在每日堅持。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畢竟不是修學之道。

末學正在力行這個妙法,非常受用。簡單易行,效果顯著。

願師兄業障消除,闔家幸福。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由痴心而貪求,求而不得。

我覺得第一位回答的很好。

果報現前,該當自受。

然而痛的是身,苦的是心。

如果認為這是苦的,就會苦,如果你認為這是讓你尋找不再痛苦的途徑、邁向真正健康生活的契機,那麼憂傷或許會減輕很多。

第二,學佛不是立即捨棄一切。

你應該先學會如何得到自己渴望的,通過善業。


還有煩,悶,惱,恨,懶。


推薦閱讀:

《心經》註解哪家強?
芥末為什麼不算辛?
我以菩薩道為恥。我想問問,幫助別人入滅是菩薩道嗎?
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有什麼感應嗎?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