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台限購令的目的是什麼?

全國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種各樣的限購令。其目的是為何?

很多當地老百姓為政府的舉措感到高興,認為限購得好,限購了就不會那麼漲了,沒準還能降點。當然也有很多人說,越限越漲。那麼到底政府出於什麼樣的考慮,在各大城市提出限購呢?人民該怎麼理解政府的這個政策?如何評論限購令的作用?


大家的答案都那麼厲害,又是數據又是圖表,我來簡單答個湊個分數~以我在政府系統里混了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這個系統不撞南牆是不會回頭的(怎麼那麼耳熟?)這個就是政府沒有辦法的辦法。普通的套路而已~

我是不相信政府那幫人有高票答案那種深思熟慮的,有那個智商也不會出那份力。更有可能的情景是:大老闆震怒,房價怎麼還是抑制不住!?三四線怎麼還是去不掉庫存?住房部門經理就得說,沒辦法,宏觀經濟情況使然。。。。老闆不滿:不行!必須控制住一二線,讓資金到三四線去庫存!否則弄死你!住房部門經理領命回來開會:都說說,怎麼辦?底下各路副經理默不作聲……經理拍桌子怒道:我死之前一定先把你們弄死墊背!都給我說話!於是副經理們開始七嘴八舌~最後得出結論:房價不能崩,一二線不能漲快,三四線必須去庫存,怎麼辦?限購啊~這個套路用了很多次了~安全有效很不錯,能交差~關鍵是,大家想想還有其他辦法嘛???於是大老闆也滿意了~至於大家分析的什麼年齡斷層,房價槓桿率,與國外同等城市價格比較這些,基本是不會考慮的~因為這是其他部門的事情~所謂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因為管頭的部門不管腳疼~


@Apzat這麼多答案,最贊同的就是你。事實上,如果在政府經濟部門呆過,如果接觸過從2011年到2016年的經濟政策,特別是對2015年之後的專項建設基金有足夠的深入了解。你就會相信,其實上面的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真的沒有像你們想的那麼會下大棋


因為今年是換屆年。不談這個,談其他因素,都是~~~


自3月份以來,各地開始了大規模的限購限貸政策,各地限購政策出台的時間節點非常密集,這些政策出台的目的是什麼?難道是為了降房價?我看其實不然,這波政策出台目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穩房價,防止崩盤。說白了就是限制的房地產出現了泡沫,有可能導致危機,這一點從最近的高層表態就可以看出來,而且這是高層首次承認地產泡沫,下面引用摘自央視財經微博:

【張高麗:妥善處置房地產泡沫、互聯網金融等風險點 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張高麗:抓好金融體制改革,促進金融機構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妥善處置銀行不良資產、債券違約、房地產泡沫、互聯網金融等一批風險點,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次,3月15號美聯儲再次加息25個基點,上次加息是在去年12月份,距離100天不到,且揚言今年加息3次,且不說加息承諾是否能兌現,但是美聯儲已經開始了加息周期是毋庸置疑的,不加息還好,這一加息導致的直接壓力就是外匯和匯率的壓力,資本是逐利的,那邊利率高收益高就去哪邊,所以郭嘉從去年到現在開始在打擊地下錢莊等非法rmb兌換渠道,並且在去年底開始嚴格限制銀行換匯,防止國內資本流出,去年底郭嘉外匯儲備跌破3w億足以說明這一點,且外資在悄悄撤退,回望近幾年各種外廠退出中國,如希捷搬廠、微軟裁員、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因此這次3月份美聯儲一宣布加息,央媽馬上也跟著宣布,提高各種逆回購、MLF、SLF利率,下面引用摘自央視財經微博:

【美聯儲加息後,中國央行全線上調逆回購及MLF利率】6日,央行公開市場7天、14天和28天期逆回購中標利率分別為2.45%、2.60%、2.75%,均較上次上調10個基點;央行對17家金融機構開展3030億MLF操作,6個月和12個月分別為3.05%、3.2%,均較上期上調10個基點。華泰研究所分析說,僅僅美聯儲加息5個小時後,中國實際基準利率已從1%上調至1.25%。 而中國央行今天回應稱,中標利率上行,並不是加息,也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這是央媽今年來第二次上調逆回購及MLF利率,第一次是在春節後,相距不到60天,不懂逆回購和MLF是啥的可以簡單理解為銀行向央行借錢的利率,所以這個舉動被認為是變相加息。由於銀行自身的借款利率提高,導致的就是各個機構向銀行借款的利率也會提高,比如房地產商,貸款買房的人。關注最近實事的人很明顯可以看到近期各大城市的住房貸款從原來的85折利率提高為9折甚至不打折,這就是原因。但是為什麼沒有直接加息?那是因為目前考慮到社會槓桿還比較大,特別是房地產這樣的大宗商品都是靠貸款支撐,而且就現在美聯儲加息情況來看,郭嘉還能扛得住,說白了郭嘉是為了你們好。 提高各種逆回購、MLF、SLF利率後,房地產商直接承壓,因為地產商蓋樓也是需要貸款的,特別是自有資金不足的中小地產商,利率提高不但帶來高的成本支出,還可能造成資金鏈風險,如果美聯儲諾言兌現今年再加息三次,說不定央媽也可能扛不住也跟著加,所以在大環境的推動下,我覺得央媽在今明兩年加息是大概率。且在3月26號的博鰲論壇上,央行川總明確說明:

「貨幣政策已經經過了多年的量化寬鬆,全球已達到周期尾部,接下來,貨幣政策將不再寬鬆了,而這次央行的發聲或許是對中國房地產市場釋放的一個信號」

也就是說央媽不準備灌水了,這也是今年的基調「去槓桿」,不灌水--&>錢緊--&>融資貸款難。 不信的話請打開你手機上的餘額寶,你會發現餘額寶利率從16年底2.7漲到了現在3.8,不管你承不承認,市場利率都在走高,如果有關注shibor的話,會發現銀行間的拆借利率也一直在走高,各個機構都在想著央媽放水,回望三月份央媽逆回購次數明顯減少,市場出現錢緊的狀況,甚至造成了部分小機構違約。可是央媽說了不會再寬鬆了,再放水的話惡性通脹就來了,媽也是沒辦法。 各地3月份緊急大規模緊急限購,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是給接下來央行的量化緊縮打好基礎,限購的主要手段就是限制流通,不讓出貨,以防資金短缺帶來的房產拋售。限購政策一出,直接導致一二線城市購買力外溢,推高三四線房價,但是我認為三四線這波漲幅能夠持續繼續一陣子。但是如果央媽持續貨幣縮緊更甚至加息的話,地產商有可能耐不住壓力,會通過降價走量的方式來回籠資金。且房地產業近幾年高速發展,導致銀行貸款只放給房產,不給實體企業,導致實體經濟一片蕭條,浙江和東莞一帶實體工廠倒閉,再繼續下去就真的是地產興邦了,所以抑制房價對實體經濟也是大有好處。 地產商方面,萬達已經宣布轉型成功,不再是地產行業。香港地產李嘉誠已經跑了。萬科準備好迎接房價下跌、融創「非常非常悲觀」。一下摘自微博華爾街見聞:

【萬科宣告:準備迎接樓市下跌!炒房客也傻眼了,資金或套死在山頂】萬科對12個城市的13個項目計提了「跌價準備」,通過上述表格,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萬科「不太看好」的城市有12個,分別是:煙台、烏魯木齊、唐山、溫州、蕪湖、營口、鎮江、寧波、撫順、大連、南通、南充。這12個城市中只有寧波、大連是二線城市,其他都是三線城市或者四線城市

這波限購政策另外一重目的,就是去年10月份以來的限購政策壓根就沒有起到任何效果,房價依然瘋漲,你們這群吃瓜群眾居然敢無視我朝的法令,特別是中介更是推波助瀾,這還得了,必須好好教訓一番!! 這波限購還有另外一重非常重要的維穩目的,就是今年秋天的大會,不多說,你懂得!
總結:內外大環境導致央媽縮緊銀根,如果繼續縮緊(非常大可能),對於房地產將是巨大的壓力,很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房地產一旦有危機,三四線將是首當其衝。但是政策的傳導需要一定的時間才會顯現,所以近半年內三四線可能還是會被一二線城市限購政策溢出的購買力推高房價,個人認為國慶過後三四線可能會開啟陰跌模式。密切關注每天的房地產交易量的變化,每個月的交易量的環比以及同比,以及二手房的交易量,春江水暖鴨先知,有什麼異動二手房會先顯現出來。對於一手房的話,如果哪天發現一手房不捂盤、速走量、暗打折的時候,說明有可能市場有變。特別特別要關注央媽接下來的貨幣政策走向,如果繼續縮緊甚至加息,市場絕對會變。 以上純屬個人對房地產市場的觀點,僅供參考,不作為置業投資建議,漲跌概不負責。歡迎有不同觀點歡迎討論。


那些說我胡扯的,說三四線房子沒人買的,看看這個吧。http://mp.weixin.qq.com/s/cy-xH6-ZgWOYxcsdQYgvCg,看看漲得都是哪些。

=====================以下是原來的答案=============

抖了個機靈……各位不要當真,哈哈

==================================================

任務提要:現在你的國家,大量房屋建在三四五六線,需要去庫存,貨幣嚴重超發,貶值壓力大,競爭對手可能通過加息等手段收割你的經濟成果,你需要解決超發的貨幣,穩住經濟壓力,同時將三四五六線的庫存去掉,否則等待你的就是崩潰。

任務時間:五年內

解決方法:

1. 抬升一線房價,鎖死大部分超發的貨幣。(Done)

2. 行政手段徹底鎖死一線城市交易。(Done)

3. 將超發貨幣逼入二線,抬升二線房價。(Done)

4. 行政手段鎖死二線市場。(Done)

5. 超發貨幣無處可去,去往三線市場去庫存開始。(Ready)

6. 適時縮減三四線城市土地供應,抬高樓板價,造成房價上漲預期。

7. 超發貨幣開始在三線房地產市場去庫存。

8. 同樣手段複製到四五六線。

9. 超發貨幣鎖死,庫存去化完畢。

任務完成!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劫匪,劫持了一群人,然後讓他們排隊交錢。第一個交100,第二個交200,第三個交300,以此類推。第一個人交完後說:「看,哥交的比你們都少。」然後得意洋洋的走了。於是,人們開始爭先恐後的排隊交錢,連反抗都忘了。

交著交著,劫匪發現排的隊太長,後面的人可能出現恐慌。於是劫匪靈機一動說:「你們後面的別著急,我讓中間的人交一樣多的錢,限制一下市場,調控一下場面。「於是後面的人都鬆了口氣,甚至為劫匪的英明決定讚嘆不已。

這個故事,是不是看起來有些似曾相識?

讓我們再看看這個問題下面的描述:

全國很多城市都出台了各種各樣的限購令。很多當地老百姓為政府的舉措感到高興認為限購得好,限購了就不會那麼漲了,沒準還能降點。

是不是有點眉目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來分別從本質和現象去說限購。

本質:房價上行時,熱錢來得快,搶奪資源。房價下行時,熱錢跑得快,雪上加霜。限購的目的就是把熱錢篩出來,扔掉。剩下的剛需,套牢,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限購想要的,就是剛需的身家!樓市漲的時候,來佔便宜的土豪和熱錢,要多少有多少,這種錢,來的快去得也快,根本不值得稀罕。

稀罕的是什麼?是樓市下跌的時候,誰都知道該出手止損了,但是就他不能拋也不敢拋,只能眼看著市值的蒸發和縮水。

這種人是誰?這種人就是著名的一套房常駐人口,就是著名的剛需。

篩選出剛需之後呢?限購令的表現就是,要把這些剛需分成兩部分。即:

套牢略有能力的剛需+淘汰掉能力不足的剛需

以2016年最著名的北京「國十條」細則為例 (當然現在更嚴了):

外地人在北京買房條件如下:

  1. 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納稅證明(指個人所得稅)或者在北京連續滿五年的社會保險證明;
  2. 有北京合法有效的暫住證;
  3. 購房人在北京沒有房屋,如果已經結婚,夫妻雙方在在北京沒有房屋;
  4. 身份證、結婚證和戶口本。
  5. 如果在北京以外的地方貸款買過一套房,符合以上條件在北京再貸款房,首付款要60%以上,包括60%,貸款利率上浮10%。而且外地人北京買房的限購政策規定外地人在北京只能購買一套住房。新政策還規定,各金融機構和北京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對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要切實執行「首付款比例不低於60%,貸款利率不低於基準利率的1.1倍」的政策。

發現沒有,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一定是有一定經濟能力的,並且是剛需。那些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符合要求並存夠錢的人,就是被無情淘汰掉的剛需。

這就是隨著一個城市的不斷發展,最後一定會出現的問題。

樓市熱的時候,老城區容納不下這麼多人,那就去建新城,新城納不下就建衛星城,如果連衛星城都滿足不了,那就定出一個標準線,篩選出來能力不過線的人,然後趕回老家!那些不走的,足以證明對城市的忠貞,等將來樓市遇冷,限購放開,就讓這些忠心耿耿的人來接盤。限購都趕不走的人,一定是拼了命也會留在這個城市的。

這,就是限購的前提,最冰冷的城市邏輯。

------------------------------------

因為剛需對市場和房價是沒有任何影響的,剛需們買到住房住進去後,這套住房就基本意味著退出了市場。大量的住房自住,少量的住房交易,才是房價不會暴漲暴跌的根本。

不要還不上貸,就是對這些人最後的要求。

除非剛需賺夠了錢(變相等同於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同等甚至更多的貢獻),變成了改善型,才會再一次的入市。然而從古到今在中國,家的觀念如此之重。以至於哪怕擁有兩套房子,在子女要結婚時,瞬間又變成了剛需。

生活是如此艱難!哪怕想做剛需,也要符合城市的要求,看限購的臉色,考慮孩子的未來!

限購,不過是城市的自我保護,絕非是對剛需的呵護!

援引一位粉絲的聲音:

至於更深層的原因,我們大概的說一下,不太方便太深挖。

從微觀上講。目前地方財政依然嚴重依賴著土地拍賣出讓所得。而領導的仕途如何更寬廣?就看各項政績指標做的漂不漂亮,比如GDP。從這方面來說,房價上漲,對於創造GDP來說,其實是有利的。

可如果房價不漲了甚至跌了會怎麼樣?那麻煩可就大了。

首先是地賣不出去了,沒有一塊地幾十個億的出讓金,哪來的財政盈餘?赤字了怎麼晉陞?沒錢扶持一些好項目,哪來的GDP?

房價不漲了,那些高位拿地王的國企央企可就套牢了,賠那麼多錢,他們的背後會不會不高興?

這還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怕就是本土房企賣不出去了大面積破產違約!不還銀行的貸款了!那可就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銀行根本扛不住啊,最重要的維持穩定可怎麼辦?

必須分散到個人!

個人是最能抗的。想當年08經濟危機的時候,個人壞貸棄貸的數量也就不到5%。

所以,房子一定會想法設法的到個人手中,各種原本屬於地方ZF,屬於開發商,源自銀行的負債,也一定會想方設法的轉移到優質剛需手中,一定!

而且,這種債務轉移已接近尾聲。

2011年,人民日報還四問地方,拿什麼還債?

2017年,國家統計局就表示,地方債已成為優質資產。

誰接盤了這些債務?

答案不言而喻。

至於說限購到底能不能讓房價下跌,這個東西對於ZF來說,只有想不想,沒有能不能。

對於真心想管的,比如北京,半年50次調控,房價應聲下跌。

再比如上深,都橫盤一年了,別的城市還幻想什麼,能比北上深牛?沒限制那麼嚴而已。

畢竟ZF控制了土地供應,控制了需求(降低首付和利率提升需求,拉高利率首付降低需求),甚至還能制定遊戲規則。可以限制購買,可以限制出售,可以限制貸款,可以規定哪些人能買哪些人不能賣,說白了,整個遊戲就是人家設定的,誰還能玩的過莊家?

延伸閱讀:

2018年房價會漲嗎?

市中心老房子老小區最後的結局會是什麼?

在買房之前,有哪些問題是必須考慮清楚的?

------------------------

更多樓市分析關注公眾號【樓市時評】

微信號 zzlssp

歡迎關注,歡迎來公號交流。


讓房價穩步上漲!

政府土地擠牙膏式供應,導致核心城市房子稀缺,房子稀缺就會使得房子衍生出金融屬性,人們爭相炒房導致房價暴漲。 房價暴漲過後必然暴跌,暴跌的房價將導致房地產業和中國經濟崩盤。

只有限購才能限制房子爆炒,使得房子在長期稀缺下價格穩步上漲,進而政府可以通過賣地獲得最多的收入。


調控的熱點地區還想閉著眼睛買房都發財的日子,可能一去永不返了。房子作為階級躍升的工具,從概念意義上,可能已經開始從價值意義的頂點,向谷底慢慢滑落了。

限購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房價創造條件,也就是為房產稅與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爭取時間,而這兩者都是互相關聯的。

房產稅推出需要一系列的條件,雖然中央不聲不響就改變了土地財政的格局(這點有空細講),也建立了全國統一不動產權登記制度,但相關房屋產權普查與相關房產稅率合併還需要時間推進。

同樣三四線城市去庫存是需要時間的,如果直接利用貨幣政策控制熱點地區房價,那必然會影響全國的信心,同時房產稅的推出力度也會影響去庫存的力度,所以現在就必須採取差異化的住房調控政策。

再說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中央的思路也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開始以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方式助推新房銷售。

棚戶區改造已經成為另一種去庫存方式,貨幣化安置的棚改方式,未來有可能拉動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增長,就拿某江西四線城市為例。

2016年,全市7975戶城市棚戶區改造100%開工,其中新建安置住房1503套,貨幣安置6472戶,貨幣化安置率達到81%,拆遷面積69.33萬平方米,完成投資22.49億元。

而新房銷售套數

2016年1-12月新房住宅銷售總套數為9375套,同比+45.35%。

雖然這種時間順序無法直接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但通過經驗分析貨幣化安置必然會提高房屋銷售量,就算是拆遷戶買二手房,也必然會擠壓新房的需求,但仍然新房同比銷售大幅增加。雖然這有國家降低首付和購房補貼的原因,但在內地人口凈流出的城市,我想效果也大大打折了。棚戶區改造的資金投入問題,雖然看似是凈投入的民生項目,但通過土地置換後的溢價,和同時拉動的新房銷售與拉動的房產投資,地方政府是可以通過棚改獲得一定收入,所以相對資金壓力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具體分析可見下文

你我瞬間都成拆二代,這一次棚改力度有多大? - 華爾街見聞
1)棚改全面貨幣化,對三四線去庫存將有大力推動:之前棚改很多是實物房產和貨幣相結合,但這一輪明顯是偏向於全貨幣化,同時不新增別的保障房,這將極大的改善商品房庫存,而且這些主要發生在三四線城市。
2)平均每年計劃約650萬套、佔全年銷售商品房套數約一半:除了2011年達到1000萬套,其餘年份的棚改房套數均在600-700萬套,同時規劃未來三年2000萬套,也與去之前類似,平均在650萬套/年,而全國每年銷售房子大概約1200萬套,約佔一半。
3)棚改帶動銷售面積占商品房近51%:我們以每套棚改房帶來85平米商品房需求測算(一般的平均套均能有100平米),如果棚改之後獲得的貨幣全部用來購買商品房,那麼其需求佔到整體需求的51%以上,也就近一半的需求可能來自棚改貨幣化。如果之前假設棚改貨幣化為70%,則新增30%的商品房需求,對全年全國商品房銷售拉動約16%。

綜上,現如今調控的熱點地區,除了核心優勢地段的房產在未來五年能夠保持較高回報以外,其他在如今高位接盤的朋友扣除資金的機會成本、個人的時間成本、持有的按揭成本、實際成交的差價,可能五年內都無法實現預期的回報。

但內地過去五年內房價長期停滯不前的中小城市,可能是個機會,但考慮長期的人口流出趨勢,推薦購買核心優勢地段的房產,例如名校學區、商業中心、市府地段。

講個小故事:

20世紀20年代,美國股市一片繁榮,整個國家都處於牛市氛圍中。有一次,約瑟夫·肯尼迪在紐約中心火車站邊讀報,邊讓一個擦鞋童給他擦皮鞋,這位鞋童告訴約瑟夫,他也買進了一些股票,有一份要發財的美國夢想。擦鞋童的話,讓約瑟夫意識到,20世紀20年代的股市牛市行情結束了。他的理由是:「如果連擦鞋童都知道進入股市買股票,那還剩下誰沒進入股市呢?既然大家都已經跳進了股市,那市場就只能是下跌,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於是,約瑟夫·肯尼迪把他的資金從股市中撤出,從而躲過了1929年股災。

就房價熱點地區來說,只要手上有錢能夠買得起房的人,有多少人會覺得買房是件有風險的事?就算是知乎,大部分說房價會崩盤的人是自己買得起房的嗎?真心認為房價會跌的人又有多少?

所以,在這樣集體狂熱氛圍下,越調控越瘋狂的現象也就不難解釋了,去年這個時候,我是堅定的多軍,現在我選擇當一名優秀而帥氣的飛行員。


其他的不聊,講一個我公司員工真實的故事。

我公司里有個女生叫魚大寶,是第二個跟著我的員工,而下面則是她自己的故事

有一個話題在房地產圈內被拿來說過很多次,這個話題叫做

「限購」

你們聽到過無數的聲音談論它,你們看過無數的專題剖析它,

而有一些人的聲音你不曾聽到過,他們如同螻蟻一般被政策左右,

這群人,就是我這樣的人。

我叫魚大寶,工作三年,現在在上海一家創業公司上班,有一個很恩愛的男朋友,他在杭州工作。

我們是異地戀,每周不是男友來上海,就是我去杭州,兩人匆匆忙忙見一面吃兩頓飯,再返程奔赴工作。

剛開始,生活並不是這樣。

我和他來自不同的城市,也在不同的地方打拚奮鬥,但是為了愛情兩個人可以更好的在一起,畢業後的我來到了上海,男友也從北京辭職追隨我到同一個城市工作

兩個人在一號線莘庄地鐵站旁,從二房東手裡租了一間房,這套房子原本130㎡,愣生生被二房東隔成了7個房間,我們住在其中一間。

住在隔斷房裡的日子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寒酸,十幾平米的地方加上獨立衛生間,我覺得在陌生的城市有個住的地方,還有他,很幸福。

偶爾躺在床上會想,日後買個房子有個安穩的家,不用一堆人擠在一個屋子裡那就更完美了。

那一年是2013年,莘庄地鐵站出口站著幾十個發樓盤傳單的人,有些地方距離地鐵十幾公里,均價不到一萬。

那時的我們眼高手低,看不上發展中區域,天真的以為上海房價不過如此了,再晚兩年買也無大礙,

但是沒想到的是,在我到上海的第五個月,也就是2013年的時候,上海頒布了一條限購令:

1、單身人士不能買房

2、繳納兩年社保才可買房

聽到消息後的我並沒有什麼負面情緒,甚至還有點喜悅,在尚且年輕的我看來,結婚無非是領一張證的事,你情我願領了證去買房要多美好有多美好。

對,那時候的我潛意識裡就把結婚、買房兩個本不相關的事情死死捆綁在了一起。

而我沒有意識到的是,上海的房價開始無遏制的飆升。

兩年內房價飆升了3倍,而這兩年內我跟男友剛剛滿足了2013年限購令的第二條:

繳納滿兩年社保

雖然相比2013年,房價上漲了很多,不過好在橫在我們購房中間的阻礙只剩結婚了。

「錢總是能賺的,為了留在一線城市,房價貴一些也值得。」當時的我是這樣的想法。

上海的確是個好城市,要單說生活便利程度這一點,我就能給它誇出花兒來。

2015年下半年,男友的工作平穩上升,我跟他的感情也平穩上升,這麼和諧的時機不去買個房?

於是,2015年年底,凡是周末有時間,我們就去看房子。

看房子的過程如同壯士走鋼絲,

如果選擇市中心單價頗高的房子,那意味著往後的每個月需要還上萬的月供;

如果選擇郊區購房,衣食住行又會變得非常不便利;

除此之外還要擔心買期房如果最後不按規劃來怎麼辦;不是期房的基本都被搶得只剩別具一格奇差無比的戶型……等等的問題困擾著我們

但是也還好,要留下來困難總歸會有的,只要兩個人在一起,克服克服也就過去了

沒想到的是,就在我剛剛滿足了上海社保要求的3個月後

2016年過完春節,當外地人都從家鄉返程,各自回到工作崗位的時候,上海猝不及防的頒布了號稱史上最嚴限購令:

除了必須結婚以外,社保從原先的3年內繳納滿2年變成了連續繳納5年社保。

這也意味著外地人必須在一家公司連續工作五年不能換工作,因為一旦換工作社保就會被封存,而代價就是買不了房。

有人問,如果呆滿4年,第5年公司倒閉了,那公司賠我購房權嗎?

這種情況算你倒霉。

我要面對的現實除了每天一睜眼就漲的房價,還有連續繳滿五年社保的工作壓力。

五年的變數太多,誰都沒有把握等五年,於是我與男友連續幾個月都默契的迴避買房這件事。

也許是時來運轉

在我們被上海政策衝擊得萎靡不振的時候,杭州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向男友拋出了橄欖枝。

與其說是橄欖枝,對我們來說不如說是一根救命稻草。

那天我們正在早高峰的地鐵上與人潮抗爭,男友跟我說拿到offer了,我站穩後跟他說:

「你去杭州吧,你看薪資又高,物價又低,多好。」

隨後又半天玩笑的說:「你先去打個前陣咯,要是不行就回上海,大不了我養你咯。」

其實我們彼此都清楚,去杭州最重要的一點是,杭州房價比上海低,而外地人在杭州社保繳滿一年就能買房了。

能夠買房就意味著能有一個安穩的家了。

於是,我們兩個人的生活就變成了開篇寫的那樣,我仍然留在上海工作,男友則去杭州試水。

今年年初,男友社保快繳滿一年了

就差一個月

我們可以在杭州買房了

我歡天喜地的去跟父母商量拿出多少錢與男友共同付首付;時不時與他湊在一起查詢樓盤價格;周末跑去杭州路過數家在建中的樓盤,看著他們好似選妃一般歡愉

所以說,生活操蛋就噁心在這個地方,3月2號下午,又一個政策頒布了,杭州加碼限購令:

外地人士從繳納滿一年社保提升到繳納滿兩年。

這非常的讓我絕望,甚至一度腦袋空白

經歷過上海限購的我知道這意味著要面臨一年以後花更高的房價去買房,與萬一限購效果不佳政府可能再次的加碼。

僅僅只差一個月

就一個月

限購令晚一個月發布,我們就能安個家了。

……

我與男友談了近6年戀愛,地域差異、家庭差異、年齡差異都從未打垮過彼此,而唯獨,房子,把兩個戀愛中本應該甜甜蜜蜜笑顏朝天的人壓得快要喘不過氣。

因為兩人彼此的愛,因為對家庭的責任,想買一個房子;想在家鄉以外的地方,在工作前途光明的地方,買一個房子。

希望不再跟一群人擠在一個屋子裡,希望能獲得這個城市的認可,然而城市呢?

它拿著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毫不留情的潑向了我們。

昨晚我跟朋友微信聊天,告訴她:「你知道我又被限購了嗎?」

那邊顯示正在輸入了很久,然後發過來一句話:「杭州的限購比上海好多了,你還有機會的,反正年輕再等一年而已嘛。」

我說:「其實,上海頒布限購令的時候我並沒有很難過,甚至我都沒有急忙離開這所城市。上海太美了,但它的房價太高了,我不想剩下的半生一直償還高昂的房貸,我想過得輕鬆一些。但是我們已經妥協了,離開一線城市,可依舊被杭州新政鎖住了喉嚨。」

魚大寶最後自言自語到

你知道嗎?

雖然我還年輕,但我好像被這些壓力跟無望榨乾了,而我更不知道的是,與男友共同努力的這幾年會不會最終變成徒勞一場。

你知道嗎?

雖然在我心中愛情高於物質,但不讓孩子在出租房裡出生也是我對生活唯一的底線。

臨近凌晨,我給男友發了一條信息:「看到了嗎,杭州兩年社保限購了」

他回了一個字:「恩」

過了會兒他又發來一句話:「沒有辦法了。」

沒有辦法了,面對限購

沒有辦法了,面對日漸高昂的房價

沒有辦法了,我們這群努力讓城市認可自己卻又徒勞的年輕人

這是魚大寶的故事,當她在必勝客里和我說著這些的時候,我甚至感受到激動的她開始眼眶濕潤,我很少看她這麼激動,也很少看她如此的悲觀

其實魚大寶的家底豐厚,在老家從來沒缺過房子,選擇離開老家,只是對於這個90後來說,不想沿襲前輩的腳步,到異地換一個地方生活

她買房子從來不覺得需要買房子來投資升值,這輩子她從來沒有為錢而煩惱過,買房子只是想給家裡一個交代,告訴家裡她認定的男人可以給她一個擔當,可以給她一個未來

僅此而已

魚大寶的男友選擇從上海去到杭州,是對現實的妥協,但同時也是為了幸福爭取前進的一步

只是沒有想到,杭州這樣的城市也拒絕了他和她

所謂的經濟調控,樓市政策,總有一萬種理由頒布,總有一萬種理由要嚴格執行,總有一萬種理由表示是合情合理的

但對於一個個體來說,我甚至想不出魚大寶和他男友任何的錯誤,但卻要為此接受這樣的現實

但是每次高壓環境下,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個和這樣類似的故事,我最後告訴自己:這大概就是世間冷暖吧


政治敏感了,唉,寫個文真難。

以下是修改版本。

一二線熱門城市房價已經非常高了,但是大家還是拚命買,因為啥,因為焦慮啊!!!

你想想貴乎上關於房價的討論關鍵詞是啥:

1階級: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成為有產階級的機會,詳情請看香港,一套房子吸干你一輩子活力。

2通貨膨脹:前幾天新聞還說,soho有個業主想把房子賣了,換成國外資產,結果換不了外匯,就不賣了,說了一句「持有人民幣還不如持有房產」,每年央媽印多少錢,讓大家交鑄幣稅,錢放著就是貶值啊!

3


終極目的都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朝著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社會主義中級階段平穩邁進。

具體到每一次限購,真實目的可能各不相同。比如2011年京八條,目的很單純,為了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趨勢,對群眾的呼聲做個交待。

17年3月份這波限購是貨幣政策收緊的一種另類實現方式,目的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看博鰲論壇上,周小川,姚洋等人的發言,再結合這幾天人民幣匯率不降反升的堅挺。政府的目的呼之欲出了--保住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勝利果實。如今選擇了一條正確路,但是

It is too damn hard。

現在只是剛剛開始,如果RMB能維持在7的水平上相當長一段時間,比如到2018年底。那時方可以說:

Congratulations! Comrade Commissar!


房子都賣不掉了,價格怎麼跌?


另一個問題下寫的答案,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敏感,好像不能看到動態


當鬱金香在市場上開始大肆拋售的時候,有些人肯定會想起,一株鬱金香花莖在巴黎賣到110盎司黃金的時刻。

但荷蘭政府明顯不打算拯救這個構建於虛幻之上的繁榮,所以,宣布中止所有交易合同。

最終,鬱金香泡沫使荷蘭經濟陷入了數年的癱瘓之中。

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泡沫……

如果我們想要泡沫,有個很簡單的辦法:搖晃啤酒瓶,然後打開蓋子,看吧,泡沫就出來了。

搖晃這個動作,如果用在經濟行為里,或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詞來形容:交易率。

解釋一下的話,就是在規定時間裡的交易次數佔總存量的比率。

也就是說,現在市場上有1000套房的存量,但只過去了1個小時,就成交了500套房。如果照這樣的速度下去,只需要再多一個小時,市場上就沒有房了。

交易率過大,結果只有一個:供不應求。

問題是,房子的價格在這個過程中將會以幾何倍數上漲。

而更麻煩的問題是,房子的價格上漲了,其它東西的價格也會隨之而上漲——沒錯,包括基本的物價。

政府不會反對房價上漲,否則房地產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政府決不容許房價漲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不要從十年前說起,要從二十年前說起——海南的地產泡沫還歷歷在目,海南發展銀行屍骨未寒。

挖個坑,埋點土,數個一二三四五,自己的田,自己的地,種啥都長人民幣。


這個我老知道了。跟股票一個道理啊,限購的真實目的就是限制成交量,沒有成交量就沒有了動能,所以房價上漲和下跌的空間都不大。

一句話,限制成交量就是把房價鎖在了相對高位。

如果政府放開限購試試,我估計不出兩年泡沫就要破。


哪有那麼多真實目的。人都已經明確的告訴你了。

要打壓房價啊,要控制一線城市人口,要在三四線去庫存啊。

領導們想的是為什麼你要去一線來托高房價啊。明明三四線多的是房子。幹嗎都要來擠到一線城市。這不擠壞了嗎。

全國均衡發展多好啊。

是的,領導們就是這麼想的。跟知乎上的很多人想的差不多。

不要認為領導們在其他地方有超人之處,就自動可以獲得正確的經濟知識。

很多時候,他們就是不懂而已。

他們說不定也是隨機拿起個報紙,看見報紙上面說,這幾個月房價又漲了,老百姓怨聲載道了,所以我們要採取點措施了。


我看到一部分答案說房價高可以鎖住政府超發貨幣。

腦子是個好東西,我真希望部分答主長一點。

請問,住房交易是市場行為,房款在市場中流動,如何達到鎖住貨幣的目的?

有些聰明人可能認為限制了交易就鎖住了貨幣,有些聰明人認為放開交易才能在某種程度上鎖住貨幣。真是可愛。

貨幣流動性的增強使得房產價值在貨幣流動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絕不是像某些人想的,商品可以擁有限制貨幣流動的功能。

另外有一部分答主的意識里,房價高是國家行為導致的後果,以為政府在下一盤棋。真是高估了政府內部的凝聚力。

若說政府對市場發展下指導棋,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以來的事實難道各位都看不清楚?

政府的表現早就告訴了我們十二個字,某些時候,指東打西,無能為力。

請回答問題的各位和逛知乎找答案的各位都各自花點時間冷靜的想一想,不要憑著感覺回答問題和採納答案好嗎。這種行為跟反智實在沒有什麼區別。

唉。天了嚕。

第一,資金流入房市不代表房市鎖住貨幣。錢都有去處,但難道錢有了去處貨幣流通就閉環了?貨幣進入地產行業流通,房產規模不斷壯大吸納了部分貨幣流動性,就有人敢說貨幣被產業鎖住了?

錢進了地產產業,就不能流出來了?你家賺的錢不能花,你賺的是錢嗎?你屯紙呢?

人有錢買房,銀行貸款開發,再買房,再開發,都是錢途徑房產進入市場,流通屬性無論如何不能改變。部分人認為錢在房市中循環和新錢進入房市代表鎖死了貨幣流動性,搞不清楚吸納/容納流動性和鎖死/消耗流動性的人我兩巴掌扇在你臉上。

房產能鎖住貨幣流動,你讓儲蓄還有臉混嗎?

第二,我是來吐槽的。

限購的真實目的是什麼?規避風險,迴避政治責任。

啊咧?不是為了規範金融市場嗎?

啊咧?不是為了保住國家競爭力嗎?

不是為了引導貨幣流入實體經濟嗎?

不是為了壓壓房價再割羊毛嗎?

。。。誰知道這些目的有沒有呢?

不過你想想你那美好的少年時代,寒假暑假最後一天狂補作業的時候,還有心思把作業寫出花來嗎?


稍微熟悉一點歷史的都知道,我襠從成立起,增強控制力都是從土地上做文章的。

所以,他們任何一條關於地產的政策,都是要達到這個目的。

控制的越多,權力越大。

權力越大,尋租越多。

剩下的自己理解。

另外,房價只和印鈔的多少相關,限購和錢無關,只關乎權力。

————


限購令的真實目的我想最可能應該是防範風險和平息民憤。一般情況下,理智的人在做決策時首先會考慮風險,房地產的風險不說了,專家懂,很多普通老百姓懂,不再解釋。


限購是飢餓營銷的手法之一


推薦閱讀:

有哪些提高睡眠質量的物品?
男生二十歲要明白哪些道理,應該怎麼做,如何為人處世,在這個年紀。?
為什麼金枝欲孽2沒有黎姿、佘詩曼和林保怡?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買東西越貴越好?

TAG:生活 | 房價 | 房地產 | 經濟學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