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遠離了早期的社會主義理論,但卻越來越接近社會主義目標?

問題的內容不言而喻,是強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對最初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如果作為大題,應如何分點回答。 @Cee @朱益孝


我前兩天路過地鐵施工工地,遇到一個無錢回家的農民工,身上只有一個布包里裝著幾盒泡麵,他說他已經一天沒吃飯了,他的家裡人在火車站等著接他,可是他連去火車站的打車錢都沒有,我問他有沒有手機,他說沒有,我把我身上的五十塊錢給了他,告訴他我們階級兄弟理應互相幫助,他笑了,然後在路邊打了個車離開了,他的一口河南口音讓我印象深刻。

共產黨人從不希望以最壞的角度來揣測人民,哪怕這個農民工模樣的人是個騙子,但是,一個正值壯年的人,沒有正經的工作養家糊口而要在街上行騙,我絕不會認可這樣的社會主義,更何況可能不是騙子呢。


生產力提高和生產效率提高只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關係。

而提高生產力和人的解放之間的關係更加飄渺。

寄希望於生產力提高以後可以從上層階級多分一口湯的想法。。。我就不嘲笑這種幼稚的思路了。

增補,原來是要答題?還是寫申論?

這個問題那就。。。我們套路一下吧:

等級一:

1.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2.社會主義是機會均等,不是平均主義。

3.改革開放提高了生產力。

4.GDP節節升高,2030年有望超越美帝,說明社會主義優越性。

等級二:

1.計劃經濟不是社會主義。

2.新生事物有待完善。

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需求極大豐沛,這發展方向沒錯。

4.工業人口和第三產業人口比40年前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等級三:

1.前三十年不是計劃經濟,而是指令性經濟。社會生產力基礎根本談不上社會主義,只能說在部分產業實現了蘇聯制度。

2.廣泛的農村地區沒有進入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內,人民公社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反而扭曲了正常的生產體系。(心黑一點,就這樣說,畢竟不敢說這個結論不對。)

3.實事求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發展生產力產生的社會問題的改進有其滯後性。要充分認識到改革的艱難,堅定困難是暫時的,社會主義實現是必然的!

(還記得5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嗎?只剩十幾年了,這初級階段怎麼說完就完了?)

4.我國當前經濟結構中,國有經濟和公有制經濟依舊佔據主導地位,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體質並沒有發生變化(迫真)。


這次就不匿名了。

給 @砍掉重練 砍座的話,怨氣能作為革命的本錢嗎?

(一己之見,歡迎拍磚)

要說改革開放,就必須從農村說起;而要說起農村,就必須從毛澤東的農村共產主義實踐說起。

《毛澤東選集》的第一篇就是《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私以為,在革命理論的方面,毛澤東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不少共運領袖認為「農民是小有產者,小有產者是無產階級的敵人」的情況下,利用階級分析法,提出了共產主義運動在農村發展壯大在階級上的可能性。提出了「依靠貧農,聯合中農,壓制富農,打擊地主」的發展方略。可以這麼說,在舊中國九成以上的人口處在農村的環境中的條件下,毛澤東的「農村革命」的思路無疑是非常高明的。

伴隨著革命戰爭的延續,雖然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方略略有改變,但是基本上的思路是不變的。這是中國共產黨取得重大勝利的重要理論基礎

但是,難道共運領袖們「農民是小有產者,小有產者是無產階級的敵人」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嗎?就像羅莎盧森堡對於列寧革命策略的批評一樣,這種觀點在很多情況下是不錯的。

我們黨依靠的是兩個階級(工和農),因此,如果這兩個階級不能協調一致,那麼黨就可能不穩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採取任何措施,怎麼談論我們中央委員會的穩定性,都是沒有用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措施都不能防止分裂。

列寧——《給代表大會的信》

很明顯,如果說貧農還勉強算是無產階級,支持社會主義改造乃至更高級的集體化的話;那麼中農就絕對是小有產者了,這些人是不是支持合作化都很難說,至於更高級的集體化,想像一下中農的反應就好了。

首先,農村的社會主義實踐絕對不是五十年代才有的,早在井岡山革命的時候,為了對抗地主富農以及商人的剝削,在革命根據地上已經存在了不少消費合作社和農具勞力合作社了。貧農缺少的生產資料不只是土地,必須依靠合作互助才能完成生產。

同樣,所謂「包產到戶"也不是八十年代才出現的,甚至可以說,「包產到戶」的壽命幾乎和「人民公社」的壽命一樣長。為了對抗高級的集體化,中農有的是辦法。

毛澤東最大的理論成就在於用階級方法解析農村。但是,當集體化面臨困境的時候,一些共產黨領袖甚至毛澤東本人仍然認為這是被打倒的富農和地主的問題,而中農只是「不了解」和「受人利用」,於是,在這種估計下,後來的政治運動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然後,再說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不是輝煌的勝利,而是筋疲力竭下的妥協,是共產黨向中農勢力的妥協。

事實證明,共產黨人不可能消滅數以億計的中農。或者諷刺點說,主張私有制是萬惡之源的共產黨人必須面對私有制依然存在的情況了。

消滅不了你的敵人,就要想好怎麼和你的敵人共存。這就是改革開放的實質。

至於後面的情況,有點馬克思主義常識的人都能想到了。

a.資本主義是什麼樣,我們都知道;但是社會主義什麼樣,我們都不知道。

b.永遠不要去試圖消滅你消滅不了的敵人。

c.再可愛動聽的理論,也得靠數以百萬的大大小小的幹部去實現,至於信不信他們,我反正是信了。

這就是上個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給大家帶來的啟示。如果有異議,歡迎補充。


看了問題描述發現是考研複試,考研這件事說起來還是有點懸的。對於這樣的題目,你不知道你的考官是「正統」的還是「叛逆」的就很難答的讓人滿意。

「正統的」

早期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的,

關鍵詞

「計劃經濟」「生產資料公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

社會主義目標是中特社的

「社會主義本質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為什麼偏離了?

因為馬克思在答查蘇利奇的信裡面說了:「《資本論》對資本主義生產的起源分析,明確地限於歐洲各國。」

所以我們要發展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

為什麼接近了,因為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現在生產力提高了,所以接近了。

可以說作為學院派,給這個題答一個給中特社辯護的答案一點都不難。

「叛逆的」

早期社會主義理論還是馬克思的

但是社會主義目標也是馬克思的了

「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

但是這個你就不要答了,因為很可能圓不回來。這等於在承認我們的經濟形態就是資本主義的。然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當然,也可以強行繞一些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的昏話來拖延…


改開在物質水平上越來越提高,不代表符合社會主義的目標。社會主義的含義首先是經濟平等,中國當下是背道而馳。

中國人現在普遍生不起二胎,這還是在女性就業比例世界最高的情況下。夫妻二人都工作,養活不起第二個孩子。而世界更普遍地是夫妻只有丈夫工作,養活兩個乃至更多孩子。由此可見中國的勞動者們分配到的資源何等地稀少。

所謂「廉價勞動力」已經廉價到了連人口再生產都難以為繼的程度。這是世界上最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我們的父輩生得起,這一代就生不起。顯然是「無產階級貧困化」的後果,這談何接近社會主義的目標?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我國的社會主義最終目標是達到共同富裕.

這個真的不斷接近社會主義目標了嗎?現在經濟很有可能要硬著陸了,大環境是要轉左了嗎?


謝邀。

回答過的問題中,這個算提問的最有水平的一個。雖然概念表達還有些模糊和不自覺。但基本符合辯證法!這個認識算知乎上理論認識比較敏銳的了。先為題主點贊一個!雖然你的理論思維需要更精益求精,更自覺,更精確,更理性,更嚴謹一點,但是已經站在堅實的思維和認識基礎上了。說實話,你的這種感性認識比許多人長篇大論的「理性認識」層次都高,如果這種認識更進一步理性化,你也可以獨立地全面地卓越地有獨創性地完成這個大課題,不需要凡事都找「度娘」「谷哥」「知姐」幫助(它們仍處於信息泛濫魚龍混雜淺薄輕浮階段,尚且還在發展成熟升華當中,更別說上面的人和信息了)。相信自己!要有深化思維的毅力!任何別人的真知灼見,都不如你自己調查研究思索沉澱!關於深化理論思維的毅力這點,參見

如何用一句話概括歷史唯物主義?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769729/answer/140695154

「如何看待改革開放遠離了早期的社會主義理論,但卻越來越接近社會主義的目標?」這個問題中有三個隱含的具有內在邏輯聯繫的概念:A,早期社會主義(理論,形態)——B,遠離(接近)——A,社會主義目標(形態)

A=A?A和A是絕對同一嗎?按照形式邏輯形而上學地來說,就是絕對同一的。按照辯證邏輯和辯證法,第一個A和第二個A中間有發展,有運動,有過渡,有個過渡環節,有個過程。這個過渡環節就是否定(遠離,異化,接近)。「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更高層次上復歸。

張宏良是國內最早涉及這個辯證法的,2010年,張就提出「正-反-合」,所謂前30年「正」——後30年「反」——現在的「合」。這雖然是用德國古典哲學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範疇,把「否定之否定」理解為折衷主義的「合」(綜合),把辯證唯物主義的精確概念拋的一乾二淨,但卻敏銳地觸及了這個歷史發展辯證法在中國的具體體現。(說到這,提一提張宏良三個最敏銳的認識:1,正反合。2,「chongqing」模式未來將大行其道,不因人而廢。3,2011年全球經濟危機並沒有結束,而是向更深層次發展。「張大師」相比大部分毛派,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這點得承認)

就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而言,一直是在進步,經濟基礎也一直在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在發展嘛。退步的僅僅是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而且這種退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事物「螺旋上升」進行發展的的一個必要性環節,不是絕對偶然的。

當年的社會歷史前進時期,雖然處處萌發政治、經濟、文化上的新事物進步事物,但新事物進步事物也是有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的成長發展過程的,並不是一出來就盡善盡美了,尤其是脫胎於極為落後的舊事物母腹,所以就更帶著極大的缺陷。而且新事物在成長過程中又面臨強大的外部壓力塑造,以至於被不同程度扭曲了,畸形發展。內部畸形發展,畸變,加上外部越來越大的壓力,內因因素加上外因條件,促使一個新生的對立統一體向著消極一面轉化,種種將這個矛盾向積極一面轉化的努力都告失敗,於是從量變到質變,新生事物完成了蛻化。但是這個蛻化階段(歷史曲折時期)並不是絕對的歷史倒退,而是歷史前進的一種方式:在迂迴中進步,在曲折中前進。事物發展總是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這麼一個過程。

從整個歷史發展歷程來看,歷史其實沒有絕對的彎路,沒有絕對的迂迴,沒有絕對的所謂「低谷」,歷史發展是呈「螺旋上升」的,就像一個彈簧一樣,一環接一環,一圈套一圈,環環相扣,圈圈相連。

從橫向來看,在發展過程中有時候確實是一個低谷接著一個低谷,一個曲折接著一個曲折,但豎起來看,任何低谷和挫折其實都是在一個「一環套一環」「一圈套一圈」的上升趨勢當中。

不能孤立地把這些環和圈去從整個發展過程中割裂開來進行認識,只問眼前,不問來龍去脈。只問歷史現象,不問其歷史根源和趨勢這些本質因素。或者只問抽象的目標,不問過程。只問抽象理論,不問實際的發展環節。只問抽象的理想,不問現實的發展過渡。

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任何「曲折」「低谷」「迂迴」都是必要的發展進步環節!環節越多歷史基礎越堅實,也就越來越接近質的階段目標,接近階段性質變。

新事物脫胎於舊事物母腹當中,是與舊事物對立統一過程中滿滿成熟起來的。通過揚棄舊事物。揚棄就是克服舊事物消極一面,克服片面性,保留其積極進步一面。達到更高層次更完善的形態。這需要一個辯證過程!一大二公三高四純,橫空出世,從天而降,缺乏發展過程的東西必然失敗!理想的東西,好的理念那都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不是硬拿理念套在現實上,削足適履!我國進入社會主義中級、高級階段後,會怎麼樣?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716473/answer/148358672


因為我們認識到:

早期的共產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理論是錯的,就這麼簡單!

馬克思揭露市場經濟的缺點在於經常把一些人排除在市場之外,如果政府組織生產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結論是因為西方歷史的斷檔,缺乏連續歷史考察,導致歷史考察錯誤而得出的。

政府組織生產的計劃經濟,是封建的生產方式,西方的封建社會不健全,所以馬克思理解錯了。

大秦帝國一統天下,靠的就是官僚主義的計劃經濟這種相對於血緣主義的各自為政的經濟的生產關係的巨大優勢,極高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之前曹操開始屯田,之後到宋朝前,每一個政權建立,都是屯田屯田屯田,最後自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每一個朝代的興起,靠的都是計劃經濟體制。

也就是說,官僚主義的計劃經濟體系,壓根就只適合小農經濟這樣的產業結構。

中國蘇聯以為自己在建立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在建立封建主義,因為中蘇之前連封建主義都算不上。

蘇聯之前是農奴制,是血緣主義(奴隸社會)和封建主義(封建社會)的交界。中國之前是啥都沒有,解放前生產力水平就是個血緣制(奴隸社會,氏族社會,民族統一戰線)。

所以,中蘇是順應生產力發展建立的計劃經濟體制,但是並不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比市場經濟體制好,而是中蘇之前太差,所以需要重建封建主義的計劃經濟體制來發展生產力。

工業化的進程中,計劃經濟體制必然瓦解,因為工業是無法用計劃經濟體制來實現,工業的生產關係就是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體制有缺陷,應該是通過更先進的產業,更高級的目前尚未出現的生產關係來解決目前的矛盾。而不是開歷史倒車,用封建主義的官僚計劃經濟體制來實現。

總結:發展什麼產業用什麼關係,農業是計劃經濟的,工業就是市場經濟的。一個國家窮的連農業基礎都沒有,當然先要計劃經濟,已經發展工業乃至第三產業了,計劃經濟就必然被市場經濟淘汰。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有一點我很擔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越來越多都是富人,他們提案都會為自己的階層講話,最後誰給人民講話。但是我又想,普通的人有難以勝任這樣的職責,指引正確的方向。這是悖論么?


首先,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妄想通過改變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以實現生產力跨越式發展,所謂「跑進共產主義」的方法是不可能的。

所以當下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以經濟發展為中心。

其次,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不可能自己發生改變。必須要通過改革和革命進行改變。階級鬥爭永遠不能忘。要承認對上層建築與生產關係的改革和革命是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

所以當下的主要任務是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重視對生產關係與上層建築的改革。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富懸殊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共同富裕。

所以要同時兼顧效率與公平。


現在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就是以資本主義的形式來發展。

為什麼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你不先發展怎麼才能到達社會主義?

我國六七十年代的歷史已經證明了:

資本化是到達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不經過資本化而想直接達到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

而在中國,這種資本化的行為就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改開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開始。

以資本主義的方式來謀求發展,當經濟水平到達相當的高度了,我們才有條件進行社會主義化。

當然,到時候最怕的就是既得利益者不肯放棄自身利益。需要再來一次運動了。


這麼說,改革開放既偏離了社會主義理論,更偏離了社會主義目標。首先,明確一下社會主義的目標是什麼?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和共同富裕。就這十六字。鄧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發展生產力,這是極具欺騙性的,或者說很愚蠢的,發展生產力不是社會主義專有的,封建主義也有迫切解決國民貧窮的問題和行動。如果把1978年以前的建設比作是在一條河流上面建築了均勻的大壩,使的在這條河流的水資源能夠被所有人都能公平利用上,那麼改革開放是把前面很多大壩豁開,只讓水流金最後一個大壩中,使的這個大壩一下子繁榮起來,相反的,其他河流段因沒有水資源而枯竭。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搞資本主義到最後也會變成共產主義啊。

如何看待英美列強走資本主義路線,但卻越來越接近共產主義目標?


我們生活在中國的各位很難想像,今天的這個世界還有十三億人無電可用;七億七千萬人沒有清潔的水飲用;二十五億人沒有起碼的現代衛生設備,這些人遍布在非洲,在印度也是比比皆是;有二十八億人還是用固體燃料帶進行烹調,也就是沒有瓦斯或者電,必須要用木材或者木炭或者煤,當然,這對健康、空氣污染各方面都是非常大的傷害;還有十億人居住在24小時可以通車的公路兩個公里以外距離的地方。

用這個標準來看,即使在今天的中國的甘肅,最貧窮最貧困的縣和村落處於這個狀態的都非常非常少。因為小平同志到習總,改革開放的階段性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這就要求扶貧計劃把電要通往每一村每一戶,光纖網也要通到每一家每一戶,供水更不用說,公路也盡量要村村通,這是和其他國家巨大的差別。這是三十餘年改革開放驚人的成就。這個成就怎麼評價都不能說沒有接近社會主義的目標吧?

不要小看這個成就。這是一個國土面積和西歐一樣大,治理難度遠大於西歐的國家。這是一個三十年前還有7.7億貧困人口的國家。


這一堆堆的回答好像都達到了可以舉報的標準了


最多靠近,不會交集,無論多能折騰,道進乎技。


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現在的社會是越來越接近資本主義,所以遠離社會主義理論→接近資本主義目標,沒毛病~


早期的社會主義理論一定正確?未必適合我國具體國情吧。

俄國有列寧,斯大林主義,我國有毛,都是改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世界總有這麼多偽命題。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當前左翼鄙視主流現代經濟學的風氣?
為什麼對於列寧主義政黨領導人來說,理論是如此重要?
如何(有選擇的)閱讀列寧的原著以了解他的思想?
五四運動百家爭鳴,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脫穎而出?
民族矛盾都是階級矛盾嗎?

TAG:馬克思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