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it等高薪行業的從業者比其他行業成就感更高嗎?

這裡的成就感是指衡量收入、幸福感、滿意程度等的綜合指標。

換句話說,行業壁壘帶來的收入差距的同時,是否也帶來了心理成就感上的差距呢?

-

為了避免選擇性偏誤(selection bias),歡迎相關行業從業者 與 前相關行業從業者回答。


剛出社會那時候覺得高薪挺不錯的,後來就拚命努力啊,慢慢薪水漲高了。反正自己只要不亂花肯定花不完。

後來發現在it行業里啊,全是工作,根本就不是在生活,只是工作學習工作學習。沒辦法,誰讓我後來者,付出多點正常。

過年的時候回去跟朋友玩,發現他們雖然工資不高,但是真的是在生活啊,上班就上班,下班了包袱一丟痛快的玩,根本不必擔心需求如何實現,自己的代碼要怎麼拼才方便日後維護迭代,最近又有什麼新技術出來?

我家人給我說,要是不想在外面闖了,可以回家考個教師資格證,找關係去當個信息課老師。光是想想就覺得很棒,只是我還有一個夢,如果知道真的實現不了了,那我就回去當一個信息老師,空餘時間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一切事。

it於我來說,我學到了那種想要不斷去學習知識的能力。但是成就感真的談不上,就我自己而言,不斷調用別人的api這種編程並沒有什麼成就感。

帶來的只有恐慌,為什麼別人能造這樣的輪子,而我不行。為什麼別人這裡能想到這樣寫,而我不行。

看到差距的同時,無比的恐慌,為什麼我就不行呢?

我想我大概是行的,只要做的足夠多,學的足夠快,涉及的足夠廣。

人生的十字路口嘛,總是知道該怎麼走,卻偏偏不走的,因為那他媽的太苦了。

我所知道的周圍人的高薪,那都是付出了生活作為代價的。

生活成了工作的一部分。

幸福不幸福,那看你圖的是什麼了…


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高薪能否帶來成就感?帶來成就感的是什麼?

首先,我想說高薪本身並不能帶來成就感,甚至都不能帶來「感」。因為高薪只是個存量,而不是變數。只有當成變數的時候,才能給人帶來「感」。比如說,薪水漲了,或者跟別人比薪水更高之類。薪水作為變數,給人帶來的「感」,諸如得意,竊喜,爽爆之類的情緒,我感覺不是成就感的範圍,它充其量也就是個滿足感,虛榮感。因為虛榮感也是個變數,與過去比,跟別人比更好的時候才會產生。那麼金融等業界的高薪,在其變數的定義下,能帶來的就是這份比出來的虛榮感,或者說優越感。長時間的加班,緊張的每分每秒,壓迫的神經,換來相比較時的那一秒得意,或者說苦逼地想辭職時為了勸服自己而YY自己何等優秀時得到的那一秒安心,不是成就感,充其量只是帶來了一瞬的滿足和安心。這種變數的情緒,稍縱即逝,並不能存於體內由日後回味。

那麼成就感是什麼?我總感覺,成就感是一種逐漸可以放大的存量。它可以積於體內,充於內心,可以增強自信,關鍵是可以讓你有動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就像是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嘗到了那麼口蜜,於是想要去嘗更多的蜜時那種蠢蠢欲動。

這就不是比薪水能比出來的,也不是行業的不同能夠帶來的。或者說,成就感,和虛榮感什麼不同,不是外界能帶來的東西。做任何事情都能帶來成就感。比如我今天燒個沒燒過的創意小菜,絞盡腦汁想佐料,胡亂加了一通,哎燒出來味道還不錯,就挺有成就感的。而且感覺自己還挺有天賦,明天還想燒。寫文章也是,贏了場球也是,甚至自己小孩拿了高薪,作為父母估計也會挺有成就感,看我多年教育的多好!

所以說,成就感,1要output。你得產出得努力,不能懶。光有input,光讀書,沒有產出,讀書就枯燥了,形不成成就感,也就不想再讀了,知識也就無法得到運用。感覺我們國家的教育,倒也不是不重視成就感,就是成就感的形式只有考試這一種output,太單一了。。就像是把薪水啊成績這些個外部的變數硬是拉成成就感的標準,那這成就感就畸形了。哪怕每天學的東西,能搞個發表會,讓你在演講或者說寫作這樣的output中,把input給努力表達出來,那爽勁也能讓我們更愛學習吧~所以說,要有成就感,首先要output。

其次,要得到成就感,就得有碰到困難,遇到瓶頸,得有百思不得解的階段。能量守恆定律,你不去苦苦掙扎,不去努力拚搏,不去絞盡腦汁,那最後得到的成就感也就不會大。所以說,重複勞動,即使再累,感覺自己再辛苦,也沒啥成就感,因為乾的太多了,太熟了。每天燒一盆菜,每天用同樣的方式做模型,每天都按模板做PPT,閉著眼睛也能搞定,成就感也就一般。所以說,成就感對於行業之間的不同,就在於這個行業有多大可能讓你能持續遇到不同的挑戰,不同的困難,而避免重複勞動。

然後,這個挑戰和困難,你能不能克服。因為克服了才會有成就感,不能克服就只有失落。所以說要找自己想去挑戰的行業,要去找自己喜歡遇到的困難。不喜歡數字的搞金融模型,就像逼著貓游泳,哪怕它遊了,也不會high。還有,周圍的人也超重要。在不喜歡的人際關係,工作環境下,即使是喜歡的工作,成就感也要打折扣。這年頭沒啥事情是能一個人能搞定的,個人的成就感一般都是團體一起努力得到的。你在團體中格格不入,即使團體成功了,也未必會讓你很爽。跟不喜歡的人做MA project,巴不得這個案件早點夭折,哪怕成了好像也不太開心。。

最後,成就感還是得有個目標。沒有目標的成就感,只是基於每天努力得到的成果。有了目標,你能感覺每天的成就感是墊在自己腳下的一塊磚,能把自己越砌越高,離牆外的風景也越來越近。因為成就感是一個治懶的利器,也是個養懶的溫床。沒有目標,今天努力了得到的成就感,馬上就能成為明天偷懶的理由。

不管啥行業,幹啥事情。選個喜歡的事情和團隊,有個目標,每天一邊input一邊output,遇到困難,大腦積極運轉地努力去解決,精神充實地過每一天。那每天下班路上,總會感覺自己的腳步好像比早上更穩,走得好像更踏實了點。回家喝一口啤酒,啊~爽!這大概就是成就感最具化的體現了吧。

有成就未必有成就感,有成就感也不一定馬上有成就。成就感不是看結果,而是自己在一天的每分每秒中,有多少認真多少努力地在過;在聚精會神的過程中耗費的那些個虛無的能量,看似虛無,卻會在無形之中化成一種感受去充盈,去沉澱,去讓自己更有信心,讓自己能對自己問心無愧地說一句:這一天,沒白活。這就是最最樸素的成就感吧。


講真,證券交易並沒有太大成就感,就是工作,是營生,要賺錢養一家老小。

真正讓我覺得自己有成就感的,是寫自媒體,然後一步步的獲得更多的讀者,獲得更多三觀相近的人的欣賞,這才是發自內心帶給我快樂的事情。

年薪7位數往上的基金經理,雖然和一般人比已經算蠻厲害了,但如果只是用金錢衡量的話,那還有千千萬的人不比我掙的少。

但作為中國排名前150的微信公眾號唯一博主,這個領域還在我前面的就不到150人了,如果剔除掉那些官媒的賬號,商業團隊的賬號,大概連30個都不到了吧,很明顯這個更稀罕。

當然,如果未來我年薪掙到9位數,那可能答案要反過來了。


不會,看得越多越無知。賺的越多的人眼裡的有錢人就越多。比如有的圈子都在討論買不起房,有的圈子在討論怎麼破限購,有的圈子都在討論怎麼投資性置業。

工資少就以買房讀配套學校為目標。

工資多就以買學區三房為目標。

工資再多就以買國際社區房讀國際學校為目標。

周圍永遠有一堆更有錢,能輕鬆達成目標。也有一堆滿足於現有狀態,開始享受生活的。也還是有一堆永不滿足,拚命上進的。

成就感來自於向下看,動力來自於向上看。和職業沒啥關係。


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幸福的。如果你單純為了薪水,賺到錢也是幸福的,賺不到錢肯定非常鬱悶。在我這裡,只要市場驗證了我的想法,學到新的東西,就很有成就感。前提是你基本生活要有保障,


我能說成就感更低嗎?

遇到過很多散發著優越感的男女客戶 都有點看不起我們這做業務的呢 可能人家自認為活的比我們成功吧 事實上也確實比我成功

舉幾個例子

有次去給關係很好的老客戶那送東西 因為我之前都是騎電動車去見他, 那次開著我剛買仨月的寶來去見他時 他在給新寶馬X5上牌照 我等了他一會才出來

他一見我開車就驚訝的「哎呀呀呀 幾天不見 我妹子有本事了 買車啦! 一個小姑娘靠打工居然買車了 !我像你這年齡時還沒車呢 」

我也不甘示弱的說他「 就一破車 別笑話我啦 我啥時能像你一樣換車成X5 才算本事呢」

他笑著說我 你野心還不小呢哈哈 這X5是我剛給你嫂子買的…」

還有個搞工程的客戶在閑聊中說我「和你打交道這半個月 發現你們這行人的圈子面很狹窄 很局限個人發展,不過打工的都是這樣…」

他看我很無語……就說我 你就沒想要過要做生意嗎?

我 不知道該去做啥生意… 更何況又沒啥本錢,

他眼神里看我時 覺得我很可憐…… 我就擺出了一副我覺得我活的很好的模樣 從容的瞪他回去… 哼 老娘才不要你可憐我…

還有個女客戶開著寶馬GT 一開始她脾氣很好很配合 我們的流程確實麻煩 需要她做各種瑣碎 後來這女人就不耐煩了 就沖我發火說 我一大老闆 憑什麼你一打工的說啥 我就得做啥, 我踏馬就來氣了

草,是你用錢還是我用錢? 拜託你搞清楚狀況,你不聽我話 錢會順利貸出嗎?

後來我去她公司考察 就一破空殼公司 還敢有資格發火?! 我踏馬還嫌你白白浪費了我時間呢

另外我最討厭女人對我傲嬌 我踏馬也是個女人 好嗎?

類似還有很多,等我閑暇時想起來再說


看到這個問題有幾天了吧,因為近幾個月被虐的有點慘,七天無休、通宵加班成為常態,心中有些想法慢慢在醞釀。今天陽光大好,去深圳轉了一圈回來決定借著這個題寫幾句。

我不確定我的成就感是否比其他行業的從業者更高,但是就自身而言,在相當一部分時候,我的成就感還是比較高的:

  1. 經濟能力。還說得過去的月薪(這個最現實,也是人們最關心的),能讓我在港島有一間可以獨享的小小的棲身之所;能讓我大學畢業之後基本實現財務獨立,不需要父母接濟度日;能讓我日常不需要太省吃儉用,還能剩下一筆小錢買幾件優衣庫、Zara的基本款;能讓我買下垂涎已久的藍牙音箱拿到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時候調大音量,等等。
  2. 心理反饋。快步穿梭在摩天大樓之間時的視感、邁入辦公樓大廳時聞到的香薰如同一針針強心針,每天早晨都給我注入短暫卻強勁的成就感。
  3. 進取心與虛榮心。投行業的高流動性所帶來的諸多與比我優秀百倍的人同框、共處甚至交流的機會,既能給人帶來正向激勵,也能小小滿足一下虛榮心。
  4. 參與感。工作中可以與律師、公司、審計師等各方的senior們平起平坐的交流,凌晨sign off交易文件時的緊張興奮,在email chain中各位同行面前刷出丁點兒存在感,看到自己參與的項目出現在新聞中並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都能給我以相當的參與感,從而帶來成就感。
  5. 受虐傾向。凌晨四五點走出辦公大樓,坐上紅色的爺爺級皇冠飛馳在highway時心中莫名生出的滿足感(捂臉,此處是不是該匿了)。

但是,成就感時不時也會消失殆盡,甚至產生挫敗感。

  1. 經濟能力。當發現或者想到有好多同行拿的pay是你的2倍,而你的工作量卻不止是他們的1/2的時候;刷微博刷微信,看到《我為什麼最終還是買了房》、《我為什麼不買房》、《北京有房不夠?好男人應滿足這幾點》、《失去奮鬥,房產再多也將無家可歸》、《失去房產,奮鬥再多你也無家可歸》、《剛剛!xx地出台史上最嚴厲限購措施!》、《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等的時候。(啊?有人敲門。。。
  2. 心理反饋。當通宵加班後的早晨逆著人流行屍走肉般走在回家的路上,想想最晚三個小時後還要回到office,或者只能睡一個小時就要趕往機場,過路時根本反應不過來該看哪邊,心中的負能量迅速堆積,平時的例行雞血在此時全部變成bullshit。
  3. 進取心與虛榮心。嗯,剛才的xx是XX大中華區的president,我們公司的xx是原XX亞太區的Head of XXX,so?別人牛逼,平台牛逼,場面牛逼,並不代表你就牛逼。
  4. 參與感。興奮退潮之後,在無窮無盡的加班中對著PPT、Excel重複著一遍遍的機械運動,頭腦中的idea逐漸變成套路,用PPT的形式寫出一篇篇fancy的八股文,慢慢會意識到,其實自己有時候只是一顆螺絲釘,自己的工作不是不可替代的。
  5. 受虐傾向。嗯,受虐也要有個度好嗎?當勞累導致連續出現不停乾嘔,心慌氣短等癥狀,心裡開始害怕,想著要不要去買點速效救心丸的時候,還有狗屁成就感?

所以可以發現,工作就是這樣的工作,同樣的東西,有時候它能帶給你方方面面的成就感,有時也能給你帶來鋪天蓋地的挫敗感。正常情況下,這兩種情緒是一種動態平衡,當一方打破平衡的時候,調整也就會隨之來臨。

最後想說一句,真正的成就感不在於掙多少錢,更不像有時候人們想的那樣,發什麼樣的朋友圈、在工作中穿什麼、出差坐什麼住什麼,嘴裡英文詞摻的6不6,而是在於對自己和對這份工作的認同。當你認同自己在做的工作是有意義的,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只要是有意義的,就會有成就感。

P.S. 以上所舉具體例子皆為個人真實案例,請輕噴輕挖。謝謝。


麻痹,就是因為錢多,錢多才有人搶著干,成就感就是錢唄,別玩那麼多虛的。


看了幾個答案,發現大家對成就感的定義並不一樣。

我傾向於區分這兩個概念:成就感,和能給人帶來成就感的事情(也就是成就)。

成就感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同,內在而主觀。

成就是一些客觀的、被普遍認可的事情。小到燒了個好菜、進了個球,大至事業有成、名利雙收,題主所說的高薪就是成就的一種。不過這些成就,能不能給人帶來成就感、能帶來多大的成就感,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主觀判斷,就見仁見智了。

跑個題說兩句我對成就感的理解。

我會有意識地【不】把成就感寄托在外物上,如升職加薪、產品大賣、創業成功之類,因為能否取得這些成就,難免會受到機遇、行業趨勢、利益集團、社會輿論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成就感是對自我價值的認知與認同,這麼重要的東西,怎麼能交給外界去掌控呢?

所以古人有云: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自古風雲多變幻,不以成敗論英雄。

最後分享一下我的成就感的來源:每天都認認真真地度過,有意識地改正缺點,一直處於學習和反思的狀態(所以經常會覺得以前某個想法好sb…),身體方面堅持鍛煉,和親友的關係更融洽親密,真切感受到生活的充盈與勃勃的生命力。

這樣度過的一天,會給我帶來一股安定沉穩的力量,也是我最本質的成就感的來源。因為我知道自己腳踏實地,沒有虛度光陰,在進步,在成為一個更好更強大的人。

至於取得成就的機遇,難以預料,轉瞬即逝。我只需要確保當它們出現時,I am prepared.


不會,這個行業也是在求人的,券商求銀行,銀行求客戶,客戶求券商,同業之間互相撕,撕完再合作,合作後再撕,外面人打自己人,自己人打自己人,自己人懟外面人,監管打機構,機構跳去監管,等等~

看多了,也就這樣了,成就感是有的,但失落感更多。


看個人追求,每個階段想法不同,男女也有所區別。自己剛畢業那會特別想證明,在金融行業打拚,幾年後工資比一般同齡人高,剛開始挺有成就感。過了三十發現其實外人的誇讚,工資環境等等並不是那麼重要,32歲辭職去學習手工,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平靜。


沒有吧,金融it都是民工吧


反正我做it有點成就感,其他行業不了解,不知道


不是從業者來強答

成就感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我回家給我爸媽做頓飯,讓他們舒舒服服的吃了,比我自己刷題考證啥的有成就感多了


銀行從業人員,工作7年。感覺很差,經歷多個崗位,感覺行里90%的崗位基本都沒什麼技術含量,都是傻子乾的活。收入可以預見將持續下降,焦慮。


哈哈哈,這算是誇我嗎


我覺得還是看個人心態 社會上對此界的看法已經是高端大氣多金了 有些金融人會覺得看著人們趨之若鶩的貨幣變成一個個數字被自己玩弄於股掌中 即使工作很累也會覺得有成就感

有些人覺得md自己讀書選擇了這個專業也進入了這個行業一天工作超累壓力大但是為了我的工作 自然成就感多少就取決於自己賺了多少 或者說根本沒想到成就感這個東西

還有人的成就感也許就單純的來源於 我在這個大家都覺得很高端的行業中而已

我大學選專業是是第三種想法 後來發現沒學歷也容易成為低端金融人員 現在臨近畢業如果我繼續這個行業我覺得我以後的成就感會來源於第二種

當然就目前形勢我畢業後不會從事這個行業 因為對學歷要求太高 某些原因導致我無法繼續考研和出國 所以我會選擇一門穩定輕鬆的行業然後邊工作邊考CFA 如果我有幸最後能成功考過三門我會再進入和學習這個行業 但其實最崇拜的還是第一種 個人覺得第一種心態可能也會把自己的金融工作做的最好


哪裡會有,至少金融是越做越不開心的呀,不管成功與否


個人感覺並沒有,很多人都是為了提高單位時間收入而工作


並不,壓力真的真的很大。金融行業再如何高看,歸根結底它始終是服務業,服務業,本質上和超市服務員並無二致,不過買賣商品不同罷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大學老師可以開幾十萬的豪車?有的買不起車?大學老師收入差距是怎麼形成的?
年收入上千萬的人都是怎麼過日子的?
上知乎的都是有錢人嗎?
真實的韓國人民生活水平是什麼樣子?
談談你們的第一次晉陞經歷,都是在什麼情況下得到升職機會的?

TAG:職業 | 心理 | 收入 | 金融IT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