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羅輯思維的《你是巨嬰嗎》?
所謂巨嬰,並不是說思想不成熟,而是思維模式從本質上就被兒時的模式所固化 巨嬰是中國很多現象背後的心理學誘因:比如網路噴子,媽寶男,婆媳關係,夫妻冷戰,女人嘮叨,老人跌倒反訛詐路人,病人追砍醫生等等……
看完後,我也在想,我也是一個巨嬰嗎? 最後羅胖總結到:治療巨嬰症的一個辦法是行動,因巨嬰必然是活在想像中,而一旦進入到行動,想像會不斷被打破,並得以進入真實世界. 覺得近期最精彩的一期。
先說這期節目,開篇那一段講精神分析的,我個人感覺非常好——作為科學,精神分析極端不靠譜,弗洛伊德書里那些很細節的結論幾乎都經不起推敲,但作為一種「洞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很有價值的。
然後是《巨嬰國》這本書,書我沒有看,僅從這一期羅輯思維里引述的那些觀點來看,我感覺武志紅老師的觀察,也對也不對。
比如節目里講到中國男人的家庭角色問題,說因為他們從小被就那些不懂愛、只懂控制的家長、尤其是那樣的媽媽撫養長大,長大了之後也就不知道怎麼在自己的家庭里跟自己的老婆孩子建立健康的情感關係,所以中國男人在家庭里經常就是一個隱形人——大致是這樣的一個觀點吧。
這種觀察,就是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很多中國男人的確是這樣的,說不對,是因為這種現象也不是中國男人的特例,其實全世界的男人處境都差不多。你找一些老外寫的家庭關係的書來看,這樣的男人在那些書里也比比皆是,中國男人可能只是更加極端或者普遍一點罷了。單就這個現象來說,似乎沒有必要發明一個「巨嬰」這樣的新概念來解釋。
心理學裡的概念已經多到泛濫了,可能已經有一些現成的概念就已經足夠解釋節目里列舉的那些「巨嬰」現象了,比如說,對「控制感」的渴望。某些國外社會中,人們可以控制自己生活里的很多東西,就不再渴望控制家人、控制孩子、控制偶像,而中國人往往什麼也控制不了,所以中國女人也就只好去控制孩子,中國男人連控制孩子的機會都沒有,也就只好控制遊戲去了。
當然,以上只是從節目里獲得的觀感,強調一下,書我還沒看,過一段補上。
文:魏知超
歡迎關注我的音頻節目公眾號「心理朋克」,·我們立志做一檔最魔性的泛心理學音頻節目:
這期節目開頭說明了這次主題沒有被科學認證,需要自我判別。換句話說就是,給你一個新角度去思考問題,對不對還需要你自己去認知。
說節目好的人是因為感受到了羅胖為他們開闢的另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確實,對我們來說,能多收穫一種思考模式,那麼理解問題就更多元化。社會性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如果你的思考面越多,那麼理解事物也越充分。這是件好事。辯證加多維思考,這才是正確的認識方式。即使原理是錯的,但在你證實他錯之前,就不能否認他,只能說不去使用。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而那些說不好的人就一個勁說羅胖在給你洗腦。這種人把總是認為看待問題的方式只能存在一個,有我沒他,獲得一種思考模式就要捨去原來的,多麼可笑。然後就開始抱怨這個誤導了我,那個誤導了我。要知道大部分思考模式是具有對立統一的關係!可共生可轉化! 而且作為一個節目,講述一個主題,當然也需要用主題中的思維去看待問題以此進行證明,這本無可厚非,但偏偏就有人把他作為唯一思考模式去看待。(真搞笑) 還有些人直接就不同意主題本身,那不管誰說得天花亂墜也沒用。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判有失公允!最合理的方式是去看作者是如何去解釋的,找出知識或邏輯的漏洞。如果只是道聽途說,然後一為否認,這,合理嗎?睡不著,就把這期看完了。
總體來講,四分之一(主要是開頭部分)的內容是乾貨,值得仔細咂摸,剩下的全是私貨。乾貨部分非常有用,比如人童年的經歷會影響他的一生,比如人的一些行為其實是受潛意識支配的,比如我們雖然看著理性,但其實骨子裡還是個嬰兒,行為模式有規律可循,一個人如果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偶爾用這些概念或者說思路來反省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可以更了解自己。但是大量的的私貨讓我覺得噁心。羅振宇的私貨是什麼,就是跟咪蒙一樣,試圖通過群體認同、情感宣洩、嘩眾取寵這些朋友圈雞湯文慣用的招式,來給粉絲洗腦。比如他說,中國的很多領導,那就是精神巨嬰啊,離了員工什麼都不會做,這是在引導上班族發泄對於領導的不滿情緒,類似咪蒙的《致賤人》《致low逼》。他說,中國的父母給孩子逼婚,那就是精神巨嬰啊,這是引導大齡青年男女發泄對於父母催婚的不滿。至於領導的問題和父母的問題,具體情況複雜,不能用巨嬰的說法一概而論。他還指出了很多人都存在的個人問題,比如做不好就不想開始的完美主義強迫症,比如在明星微博下面撕逼的粉絲,他也全都扣上了巨嬰的帽子,不明真相的人可能還很驚訝:「對呀,真讓羅胖說著了,我真有這個毛病的」。其實這些問題都有具體的成熟的心理學解釋,羅振宇知識面這麼廣,他也肯定明白這些問題的真實原因,但他還是簡單粗暴的扣上巨嬰的帽子,讓我略微懷疑他的人品。
並且羅振宇還非常粗暴的講,說全中國的人心理都不正常,都是巨嬰,所有人的關係都是扭曲的病態的,這就非常可笑了,我研究了一下地球幾十億人,研究完了得出結論,你們全地球人都不正常,正常的人類都長三隻手。就像是一個人說要給你講心理學知識,講著講著就變成了輪子功。
用朋友圈雞湯文的標題總結一下這一期的幾個觀點:
《致我的傻嗶領導:你這精神上的巨嬰,快回家喝奶去吧》《媽媽們不要再逼婚了,催子女結婚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趕快治療》《驚爆,原來全中國人都得了一種極端扭曲的疾病》《找到根源了,原來讓我們痛苦的根源是它》《令人悲傷的真相:原來我們都是孩子,我們都需要被愛與呵護》......「巨嬰」這個詞為什麼能夠擊中那麼多人的痛點? - 李獻計的回答 - 知乎
………………………
有個問題被刪了,我的回答貼在這。「如何看待《巨嬰國》實體書全面下架?」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心理狀態差別很大,在心理學領域會很注意區別對待。有過實驗,對一個人念出各種辭彙,「我」,「妻子」,「母親」,「領導」,「同事」,「同學」,「朋友」,每個人都對「我」這個詞有強烈的感情波動,但是美國人只對「我」有強烈感情波動,中國人對於「母親」這個詞的感情波動程度與「我」幾乎一樣強烈,中國人從內心裡就覺得自己與母親是共生的。終於明白為什麼號稱高知的知乎會這麼反羅胖。不是單純的不喜歡,而是不遺餘力地反對羅胖。無非就是不符合他的心理預期,沒法把羅胖套成他心中已有的角色,所以硬套,所以反。這期節目至少講明了中國民族性的一個面,可以說是幼稚的那一面。還有一面,是精明的那一面,我還不太懂。當然更難的是看懂中國人怎麼玩轉這兩個面的。不過確實不見得非要用巨嬰這個概念,很多人不喜歡的,但所說內容,基本在理。書已買,不過似乎預售,聽說月底前能到。
講的很好很到位啊~ 中國不少人確實有巨嬰思維,永遠長不大。
當然有些西方國家也有巨嬰症,好比美國。只要不是民主制度的國家,美國就看不慣。全世界的國家體制就是要照著他想像的邏輯來,美國才舒服。
巨嬰是個筐,啥都可以往裡裝。七宗罪那個都可以屬於巨嬰行為。人生的苦惱也可以放進去。羅永浩的行為不是巨嬰是什麼?批判他的人也是巨嬰,批判批判他的人也可以是巨嬰呀!
本人專欄文章:從《巨嬰國》看全民缺愛心理現象及治療通道
缺愛心理問題一直是令整個心理學界非常頭疼的問題,大量心理諮詢師都發現了缺愛心理的複雜性和危害性,武志紅近期出版的《巨嬰國》也描述了缺愛心理導致的舉國巨嬰現象。
在當今社會,缺愛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這裡的愛,是指共情的愛。不共情的愛,難以讓小孩得到滿足。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界的時候,父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主動的共情者。如果父母不做主動的共情者,孩子就會出問題。父母必須做到的,至少有下面三點:一、父母應該接納自己的小孩。但由於種種原因,情況並不是這樣。二、對小孩有接納之後,還需要有必要的、足夠時間的陪伴。
三、小孩子有了問題後,應該及時解決,對孩子有必要的引導作用。中國社會中,父母自身的缺愛心理比較隱晦,當父母在情感上讓孩子非常失望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會開始隔離,但是日常生活卻仍然需要他們,壓抑內心的憤怒或者厭惡。既需要父母,又厭惡父母;既渴望獨立,又缺乏社會化的能力。長期在這樣的負能量關係內,會滋生很多心理問題,比如常見的焦慮症、抑鬱症,有不少都是缺愛心理導致的癥狀。經臨床經驗統計,有以下心理特徵:
一、幻想。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二、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三、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四、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五、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七、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八、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九、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十、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十二、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十三、抑鬱。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十四、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由於缺愛心理的創傷時間很長,多因素交互作用明顯,傳統的心理治療很難真正根治缺愛者的心理,比如,藥物學旨在消除表面癥狀,無法作用於心靈內核;精神分析擅長分析問題挖掘創傷,但不擅長解決問題撫平創傷,不僅治療時限非常長,而且由於缺愛者心理能量微弱,容易陷入二次創傷;認知治療對缺愛心理基本不起作用;人本治療會讓缺愛者當時感覺良好,事後反彈明顯,而且也難觸及心靈內核……
近年來,隨著心理科學的快速發展,新的治療技術不斷湧現,缺愛治療開始建立在焦點治療理論和技術的基礎上,以腦神經科學為重要依據,結合元認知技術、情緒聚焦技術及後現代心理學建構主義理念,進行創造性改良,取得顯著效果。
焦點技術也有叫做是「焦點解決模式」(solution-focused approach)國內也有人把這個翻譯成「聚焦解決模式」或者是「集中於答案模式」。「焦點」圍繞的重點,是聚焦在未來,以目標為指向。
焦點技術能充分的最大化的挖掘個體的力量、優勢或者是能力的,把解決問題的關注點集中在個體的正向方面,讓個體潛意識關注積極、正向的方面,弱化「問題解決—原因「之間的關係。
焦點技術的基本假設有以下幾點:
1.正向思考。焦點技術認為一個人的思考方向會影響到這個人的思考內容,進而應到對問題的解決和決策抑或是效能。所以,在焦點技術當中尤其的強調正向思考,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焦點理論認為讓個體把焦點放在正向的或者是已經有過的成功解決的情境中,也就越是可以讓個體朝著一個真相的預期發展。所以,焦點也在強調解決的模式是目標導向的而不是問題導向。
2.滾雪球效應。這裡有一個基本的觀點就是個體和整體的關係,在焦點的理論中認為個體的改變是可以引起其他的個體的甚至是整體的系統的改變。很多缺愛者擔心父母或者周圍的同學、同事不改變,自己改變也沒有用,事實上,他們的改變是由你的改變開始的。
這裡引用Milton Erickson的一句話:」在我看來,心理治療就像在山頂上展開滾雪球的遊戲。一旦雪球滾下山坡,必將越滾越大,最終變成一場符合山脈形狀的雪崩。「3.個體自己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就是自己的專家、自己的諮詢師。諮詢師是協助個體發現自己的資源, 重新構建自己改變的目標和歷程,諮詢師不是教導個體去該做,而是引導。深信所有的人都深藏在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資源的。充分的尊重的相信,而且每個人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獨特的具有自己風格的方法。創建於 2016-12-13大知乎戾氣如此之重,看來巨嬰不少。
這期的題目是《你是巨嬰嗎》,
我想很多答主看成了《Ta是巨嬰嗎》-----
且不論這個觀點是否科學,節目里也說了,這不是科學。至少我看過之後意識到自己的很多缺點,比如拿自己的喜好來衡量甚至評價別人,只因為別人所作所為不符合自己心意就暗自埋怨。
別人和這個世界都不是為了符合你我的心意而存在的。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到很難。但是意識到自己沒做到,是很重要的一步。至少羅胖(試圖)讓很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分開來看,中間那部分什麼樣的行為都往巨嬰身上放,我也不同意,感覺確實過於牽強了。但是最後那部分分關於行動力的反思也確實給我我一種新的觀點去看待自己行動力差的原因。關於夾雜私貨。拜託,現在看個視頻,主播都要給你安利一波世界觀,所有的媒體人哪個不進行價值觀輸出的。認識到這一點,去接受自己想接受的就行了。
我現在聽羅胖的節目就是接觸新思想,
老羅雖然私貨多,但是也算是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新思路,巨嬰理論重新認識世界的一個新思路,羅胖也說了,並未證實,用這個新工具去解釋身邊的事情也很正常啊。就像有人說燒香拜佛保平安,
知乎說努力進取保平安。你燒你的香,我看我的書,大家都是基於對現實世界的不可控制才做出選擇。你當然都可以套上巨嬰的帽子。世界三大難題拖延症,選擇恐懼症和強迫症也可以套進巨嬰理論——都是害怕自己世界脫離了自己的掌握嘛。「此後在生活中一旦遇到這樣的人,……,你心中就可以蹦出一個極其簡潔的辭彙,你在心裡沖他笑,說,這是個巨嬰。」
最討厭結尾的這一段,簡單給人貼標籤,簡單judge別人,噁心先聽到了音頻,然後去找了書看,然後先後經歷了四個階段的感受。
【第一個階段】聽完音頻,嗯,羅說的有點意思啊~
【第二個階段】看完了書,還是書好看呀,羅加了很多的解讀以後可能更多的展示出了他自己的問題與解決方法,而感覺書里是站在一個心理學者的角度在看過了很多的案例後做出的總結。個人覺得看一種思想最好是直接去看,別人嚼過的就算是再好也會有所變化,你再去看又是二次加工。好的地方不用多說了,不過書里沒有給我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1、作為一個略女權思想的人,我覺得書里對於母親的作用強調的更多一些,但是父親這個角色卻很缺席。2、書里舉了一些例子讓人無從判斷是否可取,比如一個女人把一個男人當嬰兒一樣照顧、當天神一樣崇拜、同時又顯得自己很無腦,就基本搞定這個男的了,但是這麼做真的好嗎?不明白。又比如書里會建議你不要做一個老好人,但是走到另一個極端似乎也不好,這個灰色地帶在哪裡,書里沒有提。3、我們總喜歡找出事情背後的Why,但是How卻少得可憐,這本書就只有最後寫了人性自身即是答案,但是沒有一個具體的例子,說的比較抽象。【第三個階段】跟媽媽聊起來心理,她是大學教政治的教授,也算是個文化人兒吧,她提醒我不要把什麼現象都生拉硬拽的往自己身上套,強行做解釋。並且媽媽也說了有些事情光知道原因但是沒有解決的辦法,還不如不知道來的快樂。結合媽媽的建議我又反思了一下,可能追根溯這種事並不適合每個人,有的人喜歡單純快樂,有的人喜歡刨根問底,還是要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定位在去思考人生才會更合適。
然後又和朋友討論了一下,他說1942里那個女孩和外國嫖*也不一定是他們理解的國民性的問題,因為1942故事的背景是女孩兒當時連生存都有了問題,那時候為了能活下去而賣身的原因看上去比巨嬰性更合理一點,而國外沒有這樣的歷史背景。【第四個階段】再次回顧了羅、書、媽媽、以及朋友的觀點,我覺得就算是你經歷的再多,站在再科學的角度,也還是會多多少少帶入自己的解析,哪怕是心理學者,而這種東西如果在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影響到很多的人。因此深覺羅、武這樣的人的責任之重大,好在他們想要傳遞的也算是鼓勵大家積極樂觀和提醒大眾重視一些存在的不良問題,這是好的。但是我們也不能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而盲從。
總的說來感謝羅輯思維分享了這本書,這本書也是本不錯的用來反思自己的書,更可以讓父母學著去當父母,而不是覺得自己孩子出生了自己就很會當父母,也不是覺得自己當過父母就很會當父母。書里也指出了國人身上的問題,應該讓大家都注意並重視起來,畢竟很多的不良影響是一代代傳下去的。年底的羅胖子為了要準備跨年演講,一般會有一期或幾期質量下降,我眼中這裡的質量下降並不是知乎許多大神講的「他的全部內容從立題到表述再到核心的觀點都是有問題並且居心不良、嘩眾取寵」那麼嚴重,單純的就是羅胖子選題選的不好,講的也是過於照搬書里的內容沒什麼自己的發揮(時間緊任務重,畢竟跨年演講更加吸金),而且本身他對「中國人很大程度上是巨嬰」這個論點的論述在我看來也是很不嚴謹,我能感覺到全程他對「中國人」這個群體分析的太過臉譜化和簡單粗暴了,淪落到了微信朋友圈雞湯的水平,總之這期距離那期講雍正和年羹堯故事的《愛,為什麼會變成傷害》那種細膩的、依託於具體故事的分析差了很遠,這期節目跟他自己以往的水平比起來也只能算個中下游。
看完之後覺得有道理,但也總覺得有點問題。是不是說和自己無關的事高高掛起才不是巨嬰?那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成了巨嬰,這個和道德說不通啊。而且人的一些東西是在基因里寫著的,並不能隨便改變,或者說人小時候的一些習慣在長大後還會有體現,這也不能說是巨嬰吧。有些東西的存在是一種現象,最好是研究透這種現象的規律然後利用它,而不是將現象當做問題大肆批判嚴令禁止。
鄙人不才,看完這期節目,就上知乎來搜索一下,看到了這個問題,就想講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這期節目開始就說了這種理論觀點是基於精神分析的研究的,就是說有些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能經得起推敲,但聽起來卻有一定道理。其實羅胖的很多節目都是這個套路,節目開頭就開始自我批評,這樣別人要黑他,自己也能有個台階下,就是沒有把話說的很死,更沒有把觀點強加給別人,總之他的節目目的就是給你一種新的思維,至於接受不接受,接受多少,還要看聽眾自己的獨立思考。那麼回到正題,這期節目中巨嬰只不過是一個代名詞,就是一種思維模式,就像嬰兒的思維模式一樣。作為剛出生的嬰兒,他是無法接觸到外部世界的,或者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而很多成年人,雖然肉體已經成年,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還沒有成年,遺留了一些嬰兒思維方式的問題。那麼嬰兒的思維方式有什麼問題呢,我覺得大概就是他太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認為世界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運轉,外部世界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只有兩種解決方式,一是出問題的人或者事,必須被毀滅,被修正成自己滿意的樣子,二是自己沒法控制,自我崩潰。 那麼對於巨嬰存在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很簡單,融入現實生活中去,去接觸外部世界,讓自己感受到自己和外部世界是不同的。融入現實生活中,一來你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實踐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客觀的外部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二來你可以通過和他人的溝通、協作通過對比來認識自我。 其實說到底,我認為這期節目的目的就是讓人認識到該怎樣讓自己成熟起來,關鍵是思維和精神上的成熟。正確的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才是成熟的表現。行動也就是實踐,是走向成熟的方法。以上
精神分析這一門,其實就是這總感覺,啥都可以往裡套,自身有一個羅輯的內循環,你把巨嬰兩字換成性慾,就是弗洛伊德了
說別人是巨嬰的這種行為,算是巨嬰的表現嗎?
我的理解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作世界中心,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要求世界。這個觀點很多書也提到過,只不過這本書就創造了「巨嬰」這個詞來說。觀點認同,但這不是什麼新東西。
看過這期節目之後.....只想......安利一個網路電台節目優斯迪吧之璀璨的心裡世界系列(?ˉ? 3 ˉ??)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會更傾向認為,養貓養狗的人比什麼都不養的人更有愛心?
※一線城市年輕人的出路在哪裡!?
※如何看待醫患矛盾引發的暴力事件?
※為什麼有一些離休的老頭老太太那麼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