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解釋鑽石的價值?

今天老師講了一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缺陷,但是我覺得既然是一個有七千萬黨員做支撐的理論,應該不會這麼簡單就被一個普通大學老師駁倒。(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別用古典的什麼李嘉圖的理論)


不僅鑽石無法解釋,也無法解釋文玩古玩的價值,也無法解釋蒜你狠的蒜的價值。

因為馬克思說的勞動價值和自由市場的價格是兩碼事。而且這好像是高中的政治課里的內容,題主你的老師明顯應該回師範學校重新學習才是。

事實上鑽石並不是很好的例子,因為要想獲得一顆寶石級的1克拉以上的鑽石是需要工人付出大量的勞動進行洗礦選礦和雕琢的,更好更常見的例子應該是你把錢存在銀行然後睡大覺,利息自動存在你賬上了,勞動價值論能解釋嗎?不能。你壓根就沒勞動嘛。

正是因為這種不勞而獲的現象,蒜你狠的現象,所以馬克思才寫的資本論啊,這位老師看過了嗎?勞動價值論無法解釋的,但資本論可以解釋啊。


其實前面的人都把理論講的差不多了。

在此只評價一句:在我們中國的學校里,很多知識淺薄讀書半桶水的老師,把「價值」「使用價值」「價格」有意無意的混淆概念向學生傳播以後,把它當成了駁倒馬克思理論的依據,從而獲得一種虛幻的成就感。

至少在十幾年前我上高中和大學老師就已經玩這種手段純熟了。

沒想到過了十年他們的手段還是沒什麼更新。


如果只看解釋只看前面,要追問原因可以看後面。

(馬克思的價值是與總量相關係的概念,而不是價格(不是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什麼因素決定價格的相對價格概念,不是什麼均衡價格),價格是一定價值量的貨幣值。馬克思的價值概念,即為商品原子(或者說金錢原子),事實上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就是內生的貨幣理論。而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它代表的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而是代表了對人行為支配的權力(奴役),把它當成財富、蛋糕的,都被馬克思批為商品拜物教。)

這裡是解釋鑽石等的成交價格及價值的問題:

藝術品的成交價格、鑽石等的價格、姚明等的工資,多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不會按這種尺度來增值,正如1億元可不可簡單的從一個人手中轉移到另一個人手中,系統整體就增值到2億元

像出土文物等的勞動是歷史上的死勞動,與其它自然力並沒有區別,不發生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因此不涉及總量相關的金錢增值。並且很多時候文物等只有詁價,連成交渡讓一筆價值量都沒有發生。

而很多人潛邏輯會按俗約語言習慣,不自覺的修正勞動價值論為,勞動創造或者決定價值的理論,並且潛邏輯就認為價值就是有用性,而且並不認為價值(金錢原子)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

————————————————————————

前面是說了解釋了題主的問題,後面系統的說一下勞動價值論,以揭露資本主義、攻擊市場經濟

作者:張義潮

鏈接:如何看待「剩餘價值理論」? - 張義潮的回答 - 知乎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勞動價值論聯繫剩餘價值理論的真正邏輯說出來,哪個受得了。它直接攻擊整個金錢遊戲、商品生產本身,絕對不是什麼蛋糕分配邏輯。

直接說得露骨一點,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價值(金錢原子)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它代表的不是什麼財富、蛋糕,而是權力(奴役)。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即女工在這1小時內行為(勞動)屬於我使用,而不屬於她,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根本不涉及具體的實物(使用價值)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

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或者說物質財富)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而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確存在二重性,第一種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的人類勞動,第二種,即作為價值的抽像勞動,按《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的說法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異化的人類勞動。(《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節就在說使用價值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金錢(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生產,即價值增值的過程就是製造出多數人個人更長的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因此勞動沒有價值,"勞動價值"、「勞動有無價值的爭論「是在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關係的用語,無恥掩蓋了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節,馬克思就在批」勞動的價值「用語,指出勞動沒有價值!)

勞動的價值,等於說勞動的所謂狗屁功勞、功獻,何為功勞、貢獻,正如我支配你去剝你女兒的人皮給我做皮鞋,我也參加勞動,對我來說是成果、功勞、貢獻,可對你來說就是痛苦的異化折磨,這與資本主義中金錢增值(價值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是功勞、貢獻,可對工人來說就是更長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在馬克思的邏輯中,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本身。或者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就不是商品拜物教者認為的財富、蛋糕,而是權力,而價格是用貨幣值計量的價值(被支配勞動),顯然價值概念代表的不是均衡價格,它相當於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概念代表的財富,但它不是實物(服務)代表的財富,而是被支配勞動本身代表權力,因此價值與總量相關的一般性實體,是與總量相關的概念。這樣就非常好解釋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等的工資等問題,這些成交的價格只是一筆價值量的渡讓,而系統整體的總量價值量是不會按這種尺度來增值的。即勞動價值論是要證明像產值(或者說實際GDP)實際代表的是被支配勞動代表的權力,而不是代表所謂的財富、蛋糕或者說總生產函數。所謂的經濟增長只不過是資本主義權力關係的拓展。理解這一點對於指導民族國家如何破壞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非常重要。

同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到價值是實物,勞動生產實物的邏輯。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是通過商品之間按相同勞動量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的,即當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推出商品裡邊有含有相同的東西,即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或者說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人類勞動。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必須代入到商品按相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進行交換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邏輯中,而不是代入與供給數量的邏輯,代入到前者自然會把總量價值、總量利潤、一般利潤率與技術因素的關係完全排除,證明價值代表的是人與人的權力關係,而後者確涉及技術生產率,後者明顯違背馬克思的原意。在這裡只有使用價值才與技術相關,價值形成取決於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社會關係,只有生產資料私人制下,勞動才會被奴役成價值。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情況:

假設資本有機(C/V的比值)的構成相同,這裡資本家的商品交換的尺度必須不低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否則長期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要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不會在一個行業技術競爭到破產。積累式競爭才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競爭形式。這時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連街邊麵館的一碗面都會漲價對抗,也就是說這裡多數行業的商品都會漲價,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夠買利潤率較高的領域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這樣所有行業的價格向價值的交換比例靠攏,價格就圍繞價值波動了。同樣通縮也是一回事,由於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這時資本家可以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事實上這與通漲時的積累式競爭是一回事,只不過通漲時壓低工人工資被與利潤率調整相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掩蓋。

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當資本有機構成不同(C/V的比值不同)時,由於不變資本的比重較高,這樣如果價格還圍繞價值波動,那等量的資本就沒有等量的利潤,這樣不變資本構成比例高的資本必然高於價值的價格波動,不變資本構成比例低的必然低於價值的價格波動,這樣才可能保持統一利潤率,而平均利潤率加到成本價值量上的價格,則被馬克思定義為生產價格。當然如果有機構成不同的商品還要按價值波動,並且保持相同的利潤率,則剝削率不一樣,但在統一市場下,剝削率高於平均水平,工人是會流走的。

可見價值不是什麼均衡價格的概念,是取代了馬克思以外的一切經濟學中的實物(或服務)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它不是實物代表的財富,而是某種被支配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這樣就比較好解釋諸如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的工資等,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未按這種成交尺度來增值,這些從總量理論上很好解釋。

(注意:資本的有機構成增加,並不是技術因素的結果,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的結果。因為生產率提高,那麼生產機器等資本品的價值量也會相應降低,但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會採用更多的新技術,正如誰的錢多,誰就更易挖走的技術人才和夠買先進的機器一樣。不能因為資本有機構較高的資本,採用更多新技術,就認為有機構成增加是技術關係導致,這種結論非常荒唐。一般利潤率下降不是技術關係導致的,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社會關係導致的。有機構成提高,現實反映為地租、專利費等不斷的增加,地租、專利權代表的都是社會關係,而不是技術關係。這樣不變資本夠買的作為商品的資本品事實上是一個遠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

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定理是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所表示的剩餘價值或利潤的來源,即剩餘價值來源於工人的勞動,用馬克思的公式來表示,假設資本家用於僱用工人的工資或勞動力價值是4小時的勞動時間,然後資本家讓工人工作8個小時,剩餘價值是4小時,即8-4=4。這樣的推論看似簡單,但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即馬克思所表述的,價值與技術是完全無關的(不包含任何使用價值的原子),而只是表示人們之間支配被支配的的社會(權力)關係,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價值轉化為剩餘價值,以勞動為基礎的交換轉化為以剩餘勞動或獲取利潤為基礎的交換關係。

當個人自己給自己生產時,個人會節自身的勞動時間,成本是要素消耗(勞動消耗和擁有的資源消耗),因為這裡生產的目的是相應的物(或服務)。

而當生產的目的是利潤時,成本就不是要素消耗,而是花多少錢用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因為利潤是用貨幣計量的剩餘勞動,支配他人的剩餘勞動就代表了權力。這樣用相應的工資去交換更長的工作時間,或者相應的工作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成本才更低,最典型的就是減員增效,不是提高單位工作時間內的物質生產效率,而是提高剝削效率,即讓工人更長的工作時間不屬於自身。馬克思把企業歸為階級鬥爭的產物,正是基於此。(而社會主義下顯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企業,也不存在商品生產,真正的社會主義是非商品化的;社會就像一個人使用自身的勞動時間一樣,使用社會的總勞動時間,這樣就無需考慮任何社會組織的贏利與否,只考慮總勞動時間或者說預算的節約。)

在這裡資本主義的成本不是表現為勞動的價值(勞動的狗屁功勞、貢獻)對相應對象的效果,而是表現為勞動力的價值(勞動能力的勞動)代表的人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工人當自身的勞動能力出賣給資本家時,其工作時間內他的勞動就不屬於自身,他乾的一切勞動都是資本家指使的。

——————————

(馬克思經濟學對比一下新古典經濟學(西經),談一下新古典理論的理論中的悖論

這裡特別需要提出新古典理論中資本的概念問題。在新古典理論(西經)中,資本被作為一種與勞動並列的生產因素,但就技術關係來講,奧地利學派把資本作為一種時間(即迂迴生產)是更為恰當的,因為資本品是勞動生產的,當資本品被作為一種生產要素,一定是因為所假設的分析的時期小於生產周期,只要我們把分析的時期延長,資本品存量將轉化為勞動流量。這樣,資本品在某種意義上講只是「過去的勞動」。當然,這並不防礙為了某種分析的需要而劃分出資本品存量和勞動流量,比如,從技術關係的角度講,如果存在著技術進步,這種存量和流量的劃分就是有意義的。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新古典理論的區別並不在於是否把資本作為一種生產要素或考慮存量與流量的時期劃分上,而是在於現實中的資本(資本品)的價值(貨幣值)是由技術關係決定,還是代表人支配人的權力(社會)關係上的人類勞動本身。比如用新機器和舊機器同時用來生產第三種機器。在同一個企業中,兩個熟練程度相同的工人,一個配置在技術生產率更高的新機器上,一個配置在技術生產率更低的舊機器上,如果兩者的工資不一樣,那麼低工資工人就會流走。而資本主義企業中生產這第三種機器的成本確不是技術關係上的勞動要素消耗,而是花了多少錢,用了多少錢代表的交換比例。兩個工人由於生產第三種機器使用的機器不同,技術生產率是不同的,但工資確一樣,生產出來的第三種機器出售的價值(價格)是一樣的,因此把資本當成作為生產函數中的機器或者過去的技術關係上勞動的迂迴生產是不符合資本主義實際的。

正如劍橋資本爭論揭示的新古典理論中的致命悖論:在新古典的微觀基礎中,一個核心命題是(尤其是新古典的教課書上)要素(勞動和資本)收入等於他們的邊際產品。因此,工資等於勞動的邊際產品,利潤率等於資本的邊際產品。資本量的貨幣測量意味著加總完全不同的實物,比如激光如何與蘋果加總在一起,加總在一起代表什麼意思,這致命的悖論先還不說,在加總成統一的貨幣資本過程中(因為現實資本主義是貨幣經濟,一切脫離貨幣,都是脫離資本主義實際的),要得到到一個貨幣尺度來統一測量的資本,異質的資本品的數量必須乘以它們的貨幣量,然後再把這些乘積相加得到一個總量。但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量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根據新古典邊際生產力分配論,利息率(或利潤率)由資本的邊際產品決定;為獲得資本的邊際生產率需要預知資本數量,而實物資本的貨幣量在新古典理論中則被認為等同於預期收益現值的總和。由此,要想求出資本的貨幣價值須先假定利息率為已知,在這就出現了循環推論,這對新古典是致命的。並且以瓦爾拉斯均衡體系的技術分析的邏輯中,根本找不到統一利潤率的趨勢,而統一利潤率化的趨勢確是現實觀測。)

————————————————————————————

另外談一下剩餘價值與利潤及藝術品的價格問題。@韓冬@玄不救非氪不改命@涼宮八兒匕

利潤不是是剩餘價值簡單減去原料、地租等不變資本,它實際上還是剩餘價值的貨幣轉化形成,而虧損企業的剩餘價值只是未轉化成利潤而已,同時贏利企業或行業,特別是高利潤的企業(行業)的利潤中可能來其它行業的剩餘價值。

因此單個企業中,不能直接採用貨幣為單位計算剩餘價值,如企業出售的商品價格減去工資、原料等資本品折舊上的成本來計算剩餘價值的方法是錯的,而必須要轉化成勞動時間為單位才能計算出價值和剩餘價值,如果不轉化為勞動時間計量,而使用貨幣計量,前提必須假設資本有機構成相同,並且達到平均利潤率均衡,同時還必須假設利率和貨幣的價值不發生變化。

但在馬克思的理論中提出兩個總量相等,即總利潤=總剩餘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價值,即轉型問題。

我們可以看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價值是與總量相關的概念,而不是什麼均衡價格,而價格只是價值的貨幣值(而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價格是相應的實物或服務的貨幣值)。

這個就非常好解釋藝術品的價格、姚明的工資,這只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確並未按這種交易尺度來增值,正如1元錢從一個人手中簡單的轉讓到另一個人手中不吞噬相應的勞動,不會增值到2元錢。姚明的工資、藝術品的高成交價格,很大程度是富人(資本家)的利潤對這些奢侈消費的轉移支付。我們不能忽略掉總量問題

_________

最後證明一下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型,總價值是等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是等於總剩餘價值的。上個世紀一百多年來,在轉型問題無論是反對馬克思結論,還是支持馬克思結論的(如日本新古典經濟學家森島通夫)通通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當成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格理論,認為轉型問題像李嘉圖一樣存在尋到計算實物的不變尺度問題,這明顯違背馬克思理論中,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的原意,這樣在理解實際GDP代表財富的含義是假的、是邏輯錯誤 時,轉型問題迎刃而解,或者說轉型問題根本商品拜物教者製造出來的偽問題,事實上馬克思自己提出的方法就早已解決。

價值轉型數量轉換模型 首先必須根據馬克思的原有定義設置模型,首先將價值這種總量關係與相對價格以及技術分析關係徹底抽離而僅僅只是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社會人支配人,人玩人的權力關係上的勞動,不管同一勞動時間生產的具體物質商品數量的多與少,只要聯繫到相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支配的權力關係,價值總量就是恆定的,將價值聯繫到勞動時間這種純粹的權力關係而與技術因素無關,這是建立起此模型的基礎與關鍵。

假設單位勞動時間的價值量為w ,賦予單位勞動時間以貨幣單位 g ,因此單位勞動時間的貨幣值為W=g*w

∑i(aji + c ji)Wj k

Lk=∑i Lik*Qi =∑i(∑j(aji + cji)Wjk)Qi

單位商品的人工消費價值Vik 以及總消費價值Vk :

Vik =∑jcji Wjk Vk=∑i∑j cji*Wjk*Qi

單位商品i商品的成本價格Kit 和總成本 Kt:

Kit =∑j(aji +cji)Pjt

Kt = ∑iKit*Qi=∑i(∑j(aji+cji)Pjt))Qi

單位i商品的全部預付資本Fit=∑j(bji1+bji2)Pjt +bi3

Ft=∑iFit*Qi=∑i(∑j(bji1+bji2)Pjt+bi3))Qi

系統內所有商品的平均剩餘價值率m· 與平均利潤率 s·:

(m·)k=(G-Lk)/Vk (s·)k=(G-Kt)/Ft

開始迭代的過程:

Wi k+1=∑j(aji+cji)Wjk +(G-Lk)1/V*k * Vik

Pi k+1=∑j(aji+cji)Pjt +(G-Kt)1/F*k * Fit

初始條件:Wi0=單位商品i的原始價位;Pi0=WiN ,終止條件:給定誤差ξ1、ξ2

LIM k→N∣Wi k+1-Wi k∣≤ξ1 i=1,2,3 ……n

LIM t→N∣Pi t+1 – Pit∣≤ξ2 i=1,2,3 ……n

具體求解過程:A = inv(X" * X) * X" * Y

∑j(qji*Ej0)=0

∑j(qji*Wj0)=Xi

q2i=h2*Xi +h3*q3i +h4*q4i+……hn*qni i=1,2,3……n

q1i=-u2q2i-u3q3i-……-unqni i=1,2,3……n

其中:uj=Ej0/E 1 0 h2=1/(W20-u2*W10) hj=(uj*W10-Wj0)/(W20-u2W10)

兩個總量相等表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無懈可擊,這樣勞動價值論事實上就解決了西方經濟學界「劍橋資本爭論」涉及的資本含義及異質的資本品加總問題;

同時也說明實際GDP(拋掉貨幣值的則為實際GDP)代表總財富、總生產函數的含義是邏輯錯誤,它事實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對勞動支配關係的總和,其表達的含義就是資本主義的總權力關係。(價值是某種人類勞動本身,那麼它代表的只能是權力!正如匯率的不包含任何物質屬性的原子一樣,它實際上代表的正是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中,國與國之間資本的權力關係。)

因此,所謂的經濟增長,還不如說是資本主義的權力關係的拓展,當然它對資本主義是絕對是最重要的,只要它不增長,資本主義就得癱瘓。

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的商品拜物教的社會,人們的大腦已經被格式化。

————————————————

提醒你們一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邏輯是高智商的人才玩得轉的,你們就不要瞎解釋和瞎反駁了,本人絕對算馬克思原教旨理論者了。馬克思是對的,但99%馬克思的信徒確是錯的,因為概念搞錯了,即便沒有搞錯也只是純文字上的概念沒有搞錯,其潛邏輯還是要不自覺的按俗約語言習慣修正。


你們老師沒有搞清楚什麼叫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什麼叫做"價值決定價格"。

鑽石本身稀缺。從鑽石礦挖出鑽石不難,把鑽石加工也不難,難的是找到鑽石礦。因此找到鑽石礦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遠大於找到其他材料或者生產其他材料需要的時間。並且,越大越純的鑽石就越難找。如果說鑽石和玻璃一樣能夠自己造出來,那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會下降,鑽石的價值就會下降。最後鑽石的價格就會和玻璃一樣。

另一個東西叫做"價值決定價格,供求影響價格"。也許鑽石和××金屬一樣稀有,但是××金屬只有在做實驗的時候用的到,或者根本用不到,鑽石卻是全世界男士求婚必備的東西。於是這樣的供求關係決定了鑽石也許比××金屬要貴。(其實這個例子有問題,××金屬沒有鑽石這樣配套的設備,將其挖出來,送到手裡的勞動時間可能大於同樣的鑽石。)但是為什麼還是價值決定價格?你可以考慮,為什麼鑽石絕對不會貴於yyy或者為什麼絕對不會比zzz便宜。這裡起作用的就是價值規律。

最後,我很好奇你們老師是怎麼說的。畢竟鑽石的例子是很符合價值規律的,馬克思甚至在《資本論》就直接與鑽石類似的黃金作為例子。如果拿消費社會的其他東西,例如為什麼酒店的飲料比外面貴之類的,都會比鑽石的問題更加容易摧毀不懂價值理論的人心中的價值理論。


  • 沒錯,我是在路上撿到一顆鑽石,可我沒付出勞動嗎?你知道我為了這運氣,已經走了幾萬公里了嗎?沒錯,機器挖開山的表面,出現了一大把鑽石,可你知道我為了找到這個地點費了多大的功夫嗎?
  • 沒錯,鑽石的稀缺正是因為它非常非常少,當你找到它的時候已經付出了多少?當你挖出它,當你清理它,當你打磨它。


謝邀。

商品的價值量等於再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勞動,鑽石也一樣,沒看出有啥駁倒了。


鑽石這個比喻指的是稀缺性,主要是奧地利學派的東西,古典經濟學是「生產創造價值」,馬克思沿用了這個核心,把價值和勞動綁定,奧派的邊際革命則認為「交換創造價值」,這聽上去有點反直覺,但卻和人類社會的行為規律契合得很好。馬克思學說誕生於奧派之前,現在來看,他沒有很好地在經濟學上回應奧派理論。

但是馬克思主義不需要在經濟學上有多大的建樹。「馬克思主義,千頭萬緒,歸根結底一句話,造反有理!」馬克思主義本質是奪權學,經濟學只是它的一小部分,看起來說得通就行,說不通也無所謂,因為對方是「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


@由之唔


鑽石行業花在廣告和宣傳上面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不是很懂為何貴乎最近興起了一股吹捧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風潮。

一個鑽石的價值問題,不是中華田園經濟學家亂扯一通剩餘價值理論和擺出大學一年級的高數求和和極限知識就能證明「馬克思的理論無懈可擊」的。強行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那一套,適合階級鬥爭年代,對現在來說就是開歷史的倒車。

其實鑽石價值的問題都被討論爛了,一堆並不稀有的碳能有這麼高的價格,主要原因是壟斷企業(戴比爾斯)的對供應端的高度控制下的超額利潤。而TG黨員之所以「信奉」馬克思主義,也不是因為它能解決鑽石的價值問題好吧?

勞動價值論那一套之所以還能說出一套所以然來,主要原因是勞動價值有難以度量這個性質。馬克思說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也對解決問題沒有幫助。而只要人們活著使用某種產品,那麼其中必然有人類勞動的參與,而勞動價值論者可以隨意度量這些勞動對最終產品的影響。

土地里自動長出果實,那麼其價值來源於採摘果子的勞動。工廠里自動化機器生產,剝削了控制機器的工人的勞動價值。彎腰撿了一塊金子,那是不是可以說金子的價值來源於這價值連城的一低頭一彎腰?

這個理論就是一個可以自成體系,但是解釋力非常弱的存在。當然由於這些基礎理論和普通人生活中的概念是如此接近,於是成了民科的遊樂場,其理論簡直慘不忍睹。基礎理論里可以值得辯駁的地方很多,最終大多變成了無休止的口水戰,所以我也不扯了。之前寫了一個科普文,有關價值理論的歷史沿革,有興趣可以看下。

文章:到底什麼是經濟學中的「價值」?


更新:下面留言的張先生知識水平比我高多了,還是去看他的答案吧。


題主好像並沒有說缺陷在哪裡

強答一番

價值是凝聚在商品里的勞動本身。我們說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餘價值,比如僱傭工人勞動8個小時,但只支付與4個小時勞動相當的工資。

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可以獲取剩餘價值,就是溢價。比如一塊鑽石需要8個小時開採、加工,資本家支付給工人與12個小時勞動相當的工資,然後把鑽石賣出相當於100個小時勞動的價格。

這裡被剝削的是鑽石的買家,因為他付出了100個小時的勞動,卻只獲得了8個小時勞動,剩餘價值從買家轉移到鑽石商和工人手裡。這種剝削仍然是以生產資料私有製為基礎,因為買家手裡沒有鑽石礦,不能自己花8個小時去挖鑽石。


題主的老師連價格和價值都沒搞清楚……因為有題主老師這一類人的存在,才有《資本論》存在的必要


這個普通大學老師好像民科啊。。。。。。


鑽石的價值是為了開採它而付出的大量的勞動。具體有多大先佔坑等用電腦的時候補充。

鑽石的使用價值體現在諸多方面,最常見的使用價值在於滿足持有者的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層),即(絕大多數)買鑽石的人並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通過佩戴鑽石來展示自己的實力,社會地位等。如何評估鑽石的使用價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會有較大差異。

例如對於一個商人來說,佩戴鑽石可以在交易中給合作夥伴帶來一個強烈的感受:這個人很有錢,能戴價值數百萬的鑽石飾品,所以他應該不會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坑我。因此對於這位佩戴者的使用價值就體驗在了可以提高其生意談判的成功率。


脫離了歷史唯物主義,脫離了現實去批判馬克思的都是大傻逼。


你有沒有發現「稀有」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高」的充分條件


其實勞動價值論在大衛·李嘉圖的年代被駁倒了好伐。

他演講的時候有人問了他一個問題,剛發酵的酒,你賣它和你找個土坑埋進去,等幾年再賣價格天差地別,而挖坑只需要很少的勞動。

大衛·李嘉圖終生都沒有回答的了這個問題,並在和朋友的書信中表達想放棄勞動價值論。

事實是世界上哪有什麼價值,只有赤裸裸的價格!

ps:勞動指人的勞動,這是馬克思政經的定義,等待也不是勞動。

以上!


推薦閱讀:

建國初期共產黨看待知識分子是什麼態度 ?
近年來微博上有哪些「做公知生意」的成功或失敗典範?
中國是一個幸運的國家嗎?
大學教授當總統會怎樣?

TAG:政治 | 政治經濟學 | 列寧主義 | 馬克思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