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麼解釋直覺?現量嗎?
「現量」有三個要素:1、現見。2、不與名言相應。3、不錯亂。
凡夫的直覺有前兩個要素,少了第三個要素。道理如下:
凡夫在未斷二執的前提下,即使是談及沒有選擇判斷的所謂的「直覺」,那也是在遍計所執引奪其心下的妄見,如夜下見草繩為蛇。你我凡夫通過感官所緣見的一切皆有其「相」。此「相」,是「想」心所在剎那剎那現行過程中,為煩惱所引奪,法相和人我相剎那剎那間被立起來,相續而轉,無有間斷。所以,佛教里的現量更多的是說破除了與心相應的二執後(最少也是破除了遍計所執人我證得生空觀),心之見分能如實正了於相分。通俗的說,指見道後所緣見的才能叫做現量(的一種,諸根所緣現量非你我境界,略而不說)。民國期間,引進了伯格森的學說,有人就把直覺等價同現量,不過呢,梁漱溟卻認為:
「柏格森之所成就的」,「與唯識學頗相密合」,
但
「有人以為他的直覺即佛家現量,這是胡說亂猜。」(梁漱溟:《唯識述義》,《梁漱溟全集》第一卷)
直覺是什麼呢?梁漱溟認為:
在現量和比量之間,應當有一個直覺階段。他說:「知識是由於現量和比量構成的,這話本來不錯。但是在現量與比量之間,還應當有一種作用,單靠現量和比量是不成功的「」
而歐陽竟無大師在《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一文中說:
(柏格森直覺非現量,但是率爾尋求之獨頭意識)。
文後,其弟子王恩洋補充道:
然於此際有異軍起,一切哲學理智及科學方法、論理學概念、觀念廢而不用,以為此皆不足以求真,皆不足創造,而別有主張,號為直覺,謂此直覺但事內省,便可以得一切真,見一切實,便可以創造進步,使生命綿延於無窮,則所謂伯格森者是也。平心論之,人類之行為豈果出於理智?一舉一動而必問其所以然,而必推其結果,則天地雖大,實無所措其手足矣。是故,為行為之動力者,純屬感情,則欲事創造生活,良以直覺為當。雖羅素主張理性,而於行為則認衝動為本,故欲生命之綿延,柏氏主張誠非無見。又科學之組織,純以概念觀念為具,以方程為準。概念也,方程式也,皆名言也,皆假說也。名言所得,唯是名言;假說所得,唯是假說。欲求本體,親證真實,愈趨愈遠。是故,柏氏之反對科學,亦非無故。雖然,彼所主張之直覺,遂至當乎?遂無弊乎?當知吾人同在夢中,於此夢中,一切之意志、感情、知識均不可恃,則彼直覺亦胡可恃?蓋雜染種子,紛措混淆,隨緣執我,所得常為非量故也。直覺之說非至當也,而彼主張理性主張科學者,又即以修正此情感衝動之錯誤為其理由。故羅素反對柏格林曰:文明人都由理智,野蠻人反之;人類都用理智,動物反之。如尚談直覺,則請回到山林中可也。以吾觀之,使今人准柏氏之道而行之,棄科學規律而不用,盲參瞎證,取捨任情,其不流入武斷派者鮮也。是故今日哲學界之大勢,一面為羅素之現象論,一面為柏氏之直覺論,由前之勢必走入懷疑,由後之道必走入獨斷。平心而論,羅氏、柏氏果非昔日之懷疑派、獨斷派乎?
互動百科-----【現量(梵語pratyaks!a-prama^n!a)】
因明學用語。三量之一。又稱【真現量】。
指由感官和對象(所量)接觸所產生的知識。關於現量,印度各哲學派別的說法很不相同。正理、勝論以及數論、彌曼差派將現量分為無分別的和有分別的兩種。文法學派和耆那教不承認無分別現量,以為一切現量都是有分別的。佛教則認為具有概念思惟成分的有分別現量是似現量,只有不加入思惟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的純粹感覺,才是真現量。《因明入正理論》雲(大正32 ·12b)︰『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按圓覺經的說法,知道直覺是幻,知幻即離,然後第五種隨順直覺的情況下,是現量,是圓覺,流出一切清凈真如。如果認直覺為實,起愛憎,則是無明隨之流轉。記得在《成唯識論直解》中,林國良教授認為直覺屬於7,8識的思心所,如果按照這個邏輯,部分直覺屬於現量是可以說的通的,因為第八識的思心所的所緣境必然是現量。
林教授的《成唯識論直解》是我所看到的唯識著作中,漏洞最少的,也是最敢提出新義的。直覺是7,8識的說法必然遭到眾多傳統的唯識學者的反對,但是林教授的視野要比大多數唯識學者寬泛的多,而這種說法是有不可忽視的依據的。
直覺是屬於潛意識範疇,這個說法不會遭到太多的反對,但是第八識也是潛意識範疇並不是有很多人想到的,現代唯識學者多數把潛意識劃分到第六識,過份高估佛教,認為7,8二識沒有被科學心理學所涉及,實際這個觀念是很片面的。
唯識宗認為在無心位的時候,第六識會斷滅(比如沉睡或者滅盡定),因此潛意識不屬於第六識,因為潛意識至少在人的有生之年談不上斷滅,唯識宗的第六識僅僅是顯意識而已。與此同時,唯識宗認為在沉睡或者滅盡定的時候,第八識不斷滅,依據是有體溫和壽命,因此唯識宗這個說法就讓潛意識和第八識脫不開關係了,因為眾所周知,一個人維持生命特徵的動力的不是什麼第八識,而是潛意識,比如你心臟的跳動,維持體溫的機制等,這些全部是大腦潛意識的支配,而這種支配不歸顯意識範疇,所以唯識的第八識是在沒有科技的時代古人對人體功能機制的一種猜測,因此,第八識應當歸類到現代心理學的潛意識範疇。而直覺必然是從它而來。
所以第八識的思心所是直覺,這個說法是有道理有深意的,而唯識宗又認為第八識的所緣境都是現量境,所以說部分直覺是現量是可以說的通的就我個人的所知,一般人的」直覺「與佛教中的」現量「是不一樣的。
對於一般人所說的「直覺」,我覺得就是」瞎蒙」,是在當前所知信息不充分,或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邏輯思維的情況下,只能憑過去的經驗「瞎蒙」一個,對於這個「瞎蒙」的結果,當事人自己也不能確定正不正確,而這個過程多少也還是經過意識作用的。
佛教的「現量」是相對「比量」來說,」現量「意味著是當下親證並能確認的結果,不需要經過意識去推測,比如說,眼睛看見一朵花,並確認花是紅的,這就是「現量」境界,這不需要意識去推測,看到就是看到。「比量」則是因為不是「親證」的境界,只能比較推測而知,比如說,人眼看不見紅外線,但是人類可以通過對波長的思維,」比量「的推測紅外線的存在,並且可以藉助儀器觀測到。相對於之前的,人眼直接看到紅色的花,這就是」比量「而知。
通過以上比較,朋友應該多少了解兩者的差別,希望我的回答對朋友所有幫助。在佛學的宇宙觀中,邏輯並不是意識的特質。邏輯只是我們這波生命的特質。與邏輯相對的直覺,因此不太妥當與現量直接對比。
直覺是意識心的直接判斷,是比量,是妄覺;現量是唯心現量,見色即見心,是正覺。
康德的intuition,應該是佛教的觀照,直覺是誤譯
直接和現量沒有關係。
直接是還是意識在玩,就好像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這句話,你天天琢磨這件事或某些事,對一些與之相關的事物肯定比其他人反應更敏銳。
如果正確就以為是某種神秘的直覺,如果失敗就會下意識淡忘掉,次數多了,就產生倖存者偏差,以為自己直覺很准。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在他的《俱舍論》最後一擊後,說一切有部徹底失去了佛教理論權威的地位。」?
※唯識講的種子剎那滅、果俱有,雖無形質,但其運作模式與微觀粒子相似,是否可以理解為精神層面的微觀粒子?
※空性為什麼有人解釋為主客雙泯,能所雙亡?
※為什麼佛法首先講戒,才有後面的定和慧?
※哪本楞伽經翻譯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