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經過改造而重生的建築?


南京白雲亭文化藝術中心,應該很多人知道了吧

改造前是這樣的:農貿市場,汽車庫。。。

改造後是這樣的:展覽廳,圖書館,各種活動教室,對市民免費開放

你還能想像它原來的樣子嗎?

我反正挺喜歡的~公共性很強,都是免費開放


逐一慢慢講,先從北京說起:

有座老建築,幾乎所有北京人和遊客都見過,但幾乎沒人意識到它是改造的產物,而且還是「洋人」改造的,它就是正陽門箭樓

當然,它的另一名字,你更熟悉——前門箭樓

先放兩張圖,同一視角,100 年前未改造時,和現在的正陽門箭樓對比。

知名的大前門香煙,品牌標誌圖,用的就是這座改造後的正陽門箭樓。

正陽門本身由箭樓、瓮城、城樓三部分組成,最先建成的是城樓,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不久後完工(1419年),到了 1439 年,完成了箭樓+城樓+瓮城的格局建造。

(圖:正陽門的構成,從左到右依次為箭樓、城牆環繞的瓮城、城樓)

(圖:正陽門模型,紅圍巾奶奶面前的,就是原來箭樓,可以留意一下與現在的差異)

像近代中國的歷史一樣,正陽門一次次被摧毀,但是又奇蹟般活了下來。第 5 次,也是最後一次,是被義和團的大火焚毀,在 1906 年完成復建。

到了 1915 年,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請朱啟鈐主持北京城市改造,其中就包括了正陽門地區的改造。(說到朱啟鈐,北京城市規劃史上一定有他一筆,他 100 年前主持的項目,惠及北京百姓至今,這裡先不多做展開。)

在正陽門的改造上,由於東側不遠處就是新的火車站,朱啟鈐為了紓解道路擁堵,拆掉了瓮城,讓「城樓」和「箭樓」成為了兩個獨立的建築,其中,在這座正陽門箭樓的改造上,大膽地啟用了在中國經營建築設計業務的德國建築師 Curt Rothkegel 。 Rothkegel 的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在箭窗安裝玻璃,上方增加白色弧形遮檐;
  2. 在東西側月牆斷面,用拆下來的舊磚增砌新牆,裝飾了西洋垂幔樣式的水泥浮雕;
  3. 在城台之上,加建了白色的眺台和護欄(流傳廣泛的說法是漢白玉,但實際是混凝土,外塗白漆);

(圖:Rothkegel 剛剛改造後的箭樓,與新中國維護翻新後的對比,當時東西兩側的浮雕還不是白色的)

4. 在北面增加了"之"字形登城馬道和平台。

(圖:登城馬道和平台)

這些改造在當時也遇到了不少非議,但是幾十年甚至 100 年過去了,如今從箭樓經過的行人,根本無從察覺這棟建築的「西洋」味道。

白色蕾絲狀的遮檐和兩側的浮雕,早已和箭樓融為一體,也許是因為 Rothkegel 的錦上添花,並未跳出中國建築美學表達,也許是因為過去的 100 年,中國人對西方的文化和視覺已經非常熟悉和接受了。

如果大家喜歡我的答案,後面再寫幾個( ̄▽ ̄)~*


佔個坑,介紹一下我們學校圖書館的改造


北京紅磚美術館

美術館的建築設計由著名建築師、北京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贛擔綱,與周邊土地相結合、在原有環境中生長,採用紅色磚塊作為基本元素,輔以部分建築上青磚的使用,打造出一座配備有當代山水庭院的園林式美術館,並也因此成為紅磚美術館在眾多美術館建築中脫穎而出的最大特色。觀眾在這裡可以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不僅能夠觀看到室內的作品展出,亦可游弋於戶外各種景觀之中。獨特的建築語言和創新的園林景觀為當代藝術與文化的發生、碰撞、呈現,提供了不同於傳統美術館的多種可能性。

建築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簡陋而巨大。臨街牆面陣列著的六米見方洞口,將內部牆壁侵蝕得不成樣子,簡易鋼架棚頂上,貫穿南北的條形天窗,雖是光線充足,但直射的陽光和投影,外牆改造是最關鍵的問題。改造後的功能為美術館,庭院部分涵蓋餐飲、辦公、北部園林則提供遊憩。

  作為對西方建築與景觀專業分離的批判,紅磚美術館的建築與庭園設計分三部分展開:一方面,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賦》對「巧」的匠心要求,將原有大棚的簡陋空間,改造為意象密集的美術館展示空間;另一方面,為改觀當代景觀圖案式設計的乏味,本設計借鑒中國園林長達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經驗,並嘗試經營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為對封閉美術館與北部山林間的過渡,庭院部分的設計,作為對之前設計的清水會館的思考延伸,嘗試著將生活場景更準確的表達出來,並以此庭院部分連接北部園林與南部的建築部分。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新大樓——巴士一汽停車庫改造/曾群

設計時間:2009年

巴士一汽停車庫曾是上海市區最大的立體公交停車場,其結構簡潔、清晰,韻律感強。

  設計策略是創造一個開放的創意辦公空間,將「機器使用」的場所營造成為「人使用」的場所。

  改建基本保留了原有的三層混凝土結構,並通過鋼結構加建兩層作為中小型辦公區域。

  加建部分似「玻璃盒子」懸浮於原結構上方,與原有混凝土建築厚重的形體形成對比。

  考慮到原建築進深達75米,不利於辦公空間的通風采光要求,設計局部拆除樓板形成景觀內院和採光天井,並與四層的屋面綠化共同形成多層次的景觀空間,優化辦公環境,提升空間品質和空間趣味性,最大限度的激發設計師的創作潛能。

  車庫北側原有的汽車坡道得到保留,成為通往四層停車場的通道。為減少坡道上車輛行駛對辦公空間的影響,通過干掛模塊式不鏽鋼網格種植爬藤植物,形成良好的垂直綠化景觀。

  在大樓改造設計中太陽能的利用是一個亮點,加建的鋸齒狀屋面與多種形式的太陽能光伏板一體化設計,使其獲得高效的日照角度。

為了方便大家更加直觀了解,附上一條的視頻:建築新浪潮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添加到採風集提出問題分享給朋友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添加到採風集提出問題分享給朋友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來源: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


佔個坑

--------------------

1. San Pietro, Roma

前身是Basilica de Constantino,歷代教皇聘用數位大師(布拉曼德, 拉斐爾, 米開朗基羅,maderno, bernini)歷時幾百年竣工(不知道算不算改造後獲得新生, 不過確實意味著皇權向教權的轉移,建築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Basilica de Constantino. Obelisk 是埃及運過來的哦

San Pietro. 經過數位大師的改造成為今天我們熟悉的樣子。 後面的Belvedere也是建築景觀巨作,現在的一部分居然是停車場。

再看看平面圖的對比

原來basilica的主祭壇位置現在能看到貝尼尼的華蓋,下面是san pietro 的下葬地點

---------------------------------------------------------------------------------------------------------------------------------

2. Caixa Forum, Madrid, Herzog de Meuron

原來是電站,現在是馬德里重要的博物館和文化藝術中心

改造除了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立面,將其提升並向上用新的立面延展,造成一種漂浮的錯覺。 值得一提其旁邊立體景觀立面。

看下剖面感受一下漂浮的巨石

結構分析,平層三個電梯/樓梯模塊支撐起結構

---------------------------------------------------------------------------------------------------------------------------------

3. Matadero, Madrid

前身是屠宰場

經過數位建築師參與改造(每一部分建築由不同建築師操刀),現在是馬德里重要的文化藝術展覽中心。

時間倉促沒有找到改造的圖片或者視頻

---------------------------------------------------------------------------------------------------------------------------------

下次有時間再更


【多圖慎點】

Ricardo Bofill 先生的成名作之一,廢棄水泥廠改造。該水泥廠建於1900年左右的工業綜合體,有筒倉,倉庫機房等。這個工廠當時已經廢棄。改建的過程根據空間保留的實際情況,重新賦予原有空間新的合理的功能,輸能再生,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對於當今的工業廠房改建仍有借鑒意義。

拆除爆破無用的樓板構件,空間確定後,水泥被清除掉,建築物被新種植的綠色植物覆蓋,工廠的功能改變為工作室,酒店。。。一個大的工業空間被改造成現在的大禮堂用於會議,展示,演講。整個建築周邊布置桉樹,棕櫚,橄欖球和柏樹。

這是一個盡量存留原貌並凸顯其空間特質的工業建築更新,依據被挖掘清理出來的空間形式來適應與分配多重功能的設計邏輯。改造後的建築有種紀念工業時代的超現實意味。。。

這個設計同樣是圓筒空間利用的案例,新材料的介入和表現也比較簡單。最大的特點在於圓筒內部成為可達空間,由於它的可達的性質,也使「歷史」和「現在」有接觸的交流,賦予了建築空間特定的意義。

下面是收集的一些平面圖

現在工業改造很熱,但是很多改造 最後的成果都把原來保留的就工業場地做成了「新」東西,也許他還是原來的廠房,但已經沒有了歷史感,看上去就像新建的,修舊如舊很重要!

以下一些改造時期圖片

感謝


奧賽博物館。

奧賽博物館是一家國立博物館,位於塞納河左岸,與盧浮宮和杜伊勒里花園隔河相望。博物館坐落在建築師維克多·拉魯(Victor Laloux)為 1900 年萬國博覽會設計修建的火車站中,館內主要陳列 1848 年至 1914 年間創作的西方藝術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飾品、攝影作品、建築設計圖在內的精彩藏品,顯示出一個現實主義、印象主義、象徵主義、分離主義、畫意攝影主義等流派大師輩出的時代所具有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藝術創造力。

奧賽博物館是由廢棄多年不用的奧賽火車站改建而成,1986年底建成開館。改建後的博物館長140米、寬40米、高32米,館頂使用了3.5萬平方米的玻璃天棚。博物館實用面積5.7萬多平方米,共擁有展廳或陳列室80個,展覽面積4.7萬平方米,其中長期展廳1.6萬平方米。


來個觸手可及的~

北京雅寶商城。

這是朝外MEN寫字樓和商城,見證了整個朝外市場街從平靜走到繁榮再走向衰敗,面臨城市清退、升級改造的命運。

雅寶商城的雅字,據說是市政拆掉的,門頭下面的俄文殘存著俄羅斯商貿集中時期的印記。

雅寶路+朝外市場街,很多的舊時商貿城面臨著騰退、改造的命運。

商城的結構:密閉、切割、不透風、光線暗。狹窄的通道承載過巨額的商貿貨物流轉。

面向俄羅斯商人的小商鋪。

陰暗無光、挑高壓抑的舊時商貿城結構。

曾經人滿為患的小商鋪,現在大門緊鎖。
搬家剩下的垃圾散落得到處都是,帶不走的模特架,也隨意丟在門口。昏暗的燈光,逼仄的空間,這樣的環境要如何改造,還是個未知數…

不經歷一個大破大立的過程,這個建築將永遠難以跟上時代步伐。經歷了一番重新定位改造,原來的商貿城變成了時下最流行的聯合辦公空間,不多說,奉圖如下▼

封閉中廳通往二層的滾梯,改由寫字樓電梯進入。??為進門前廳。

進門前廳的另外一側,承載候客、休閑洽談的功能。

開放共享的活動區、會議室位於整個樓層的中部。樓體需要保留的管道、承重被有效的利用成為空間裝飾的元素,滿足設計「森林」主題概念。

活動(共享流動辦公)區-會議區-辦公區,靠層疊的方式規划動線。

狹小的樓梯間設置為私密溝通的場景。

所有狹小的通路,都被利用成為辦公氛圍場景,比如休閑畫廊。

用智能管理體系部署的場地,增添了現代科技體驗。所有空間使用都通過授權、預定系統,將需求進行分解,實現空間坪效的最大化。

聯合辦公空間的業態不只是把整租空間變成零售工位,更多的應該是對辦公需求的理解、對智能信息化的開發利用~改造了舊市場,繼續改造菜市場、舊賓館,讓一個個沒有生氣的上一個時代的空間場所重新煥發活力。


紅魔館,再生能力極端強。


嗯,改造的很不錯。。。裝修風格也很棒,白色和木飾面,溫馨輕鬆。。。


推薦閱讀:

室內辦公環境內的桌子哪裡有售?
本人985本科建築大五,要去法國讀一年語言再讀金融或者管理碩士,目標院校巴黎高商和巴政等,請問可行嗎?
有哪些偏實踐性質的建築學院校或導師?
建築體塊的形成,大家是怎樣形成完整的思路迴路的?
在設計建築的造型外觀時,是如何考量與內部空間的互動性設計?

TAG:建築 | 建築設計 | 古建築 | 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