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這檔節目中有哪些謬誤或錯誤?

羅振宇這檔節目在兩三年就已經出了158期,其內容之龐雜,學科之紛繁,可以窺得其背後團隊之強大,但節目水平時高時低,最新幾期中居然推薦了被知乎已經轟成渣了的王東嶽的《物演通論》,在嚴謹性方面相當不足,常常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但由於其討論過的問題涉及經濟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醫學、哲學等十幾個學科,有的時候真心分不清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還請大神指出一二


物演通論,只不過是給你一個啟發罷了,老羅也沒太當真。你聽一聽老羅講物演通論的應用篇,也就是第二期, 老羅運用其這本書來,完全就是拋棄了原書的結論,而完全的是拿來為己所用。

其實羅輯思維這個節目你也應該這麼來看, 它是那些追求更強的人所需要的,也是那些想要有所實踐的人需要的。

像小說那樣的節目,是為了給你增添驚奇的,宏觀是讓你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的,強強三人行是為你平添感慨的。

而羅輯思維給我的感覺跟這些節目都不一樣。 他會讓你覺得世界不過就是那麼回事兒,這會讓你躍躍欲試。

說道這裡,肯定有些人就會就此人為老羅是個大忽悠。 可我卻不這麼看, 那些告訴你你一事無成的人並不比告訴你你一定能有所成的人更靠譜更善良。

其實洗腦是雙向的, 你要麼可以被激情洗腦然後感謝傻事,要麼就會被生活洗腦,最後真的成為也自我認為是真傻子。

我並不認為那些善於自我貶低的人有多麼的高明。 你自己是不是真的強大,這個你自己都不去堅持,難道還需要別人來為你堅持嗎? 那就太可悲了。

一將功成萬骨枯,失敗本來就是常數,成功的總歸是少數。 那就看你追求什麼了。

你追求安安穩穩不願冒險,這個無可厚非。但是你因此就認定自己不行,甚至認定別人也一定不行, 這樣的人你就算是說對了又如何呢? 這就好比你和決定救自己的醫生打賭,你非堅持自己一定沒救了一定掛,這個賭局有意思么? 用自己的失敗來論證那些強者的言論不靠譜?

人類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依靠絕大多數人的成長來推動的,人類文明的壯大隻要一小撮人就夠了。 這一小撮人有的是天賦異稟,有些則是機緣巧合,有些則是靠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

如果你還在想要挑羅輯思維的錯, 那麼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節目其實不適合你。 原因很簡單,羅輯思維可不是為了樹立什麼牢而不破結論而做的節目, 如果是這樣的話,他早就可以出書立言了。

相反,老羅從來都承認自己的無知, 說他才死磕自己去為大家讀書。 博覽群書就難免要矛盾,矛盾的是知識本身,而不是老羅。 可矛盾是不是好東西呢? 矛盾當然是好的, 以為它保存了真理的不同側面。 看透這個矛盾的過程,就是我們成長的過程。 老羅之所以要做這個節目,他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哪怕是一丁點的成長的契機和素材也好。

人家看的是增量,而不是存量。這個節目是要給你啟發,而不是要給你結論。 他不是傳播你某一個讓你可以直接應用的結論。 而是給你思考問題的衝動,給你讀書的慾望,給你想要變強的決心和信心,也給你去實踐自己的氛圍。

為什麼羅輯思維要做社群? 為什麼要做會員?為什麼要20年演講? 因為人家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求知慾的,而是要改變你,要讓你去改變世界。

這些都是曉說鴻觀等節目所沒有的。

別把羅輯思維當成是求知,換個思路,把它當成陪伴你成長的夥伴,這樣一來,你就能看到其中的啟發性思維了。


有一期講一個工程師訓練自己女兒的籃球隊,只是提高孩子們的體能,比賽時一直全場緊逼,最後贏了強隊;還說NBA之所以不一直全場緊逼,是因為這樣打,籃球賽不好看,影響商業利益。

其實呢,是因為NBA球員的個人能力太強,緊逼的話,空間很大,很容易被突破,讓對手快速得分。


羅胖自己說的,他說的東西有些人本來就懂但是無法組織起語言來表達他可以幫那些人表達。我就是那部分人會跟他的節目產生共鳴覺得被點醒了。


就像上面說的,物演通論就是給些啟發。原書倒沒讀過,不過羅胖說的那幾條都是贊同的。我們把生存度降低這一結論的普適性除去(標準不同,結論不同),只當做假設,後面的東西還是蠻有質量的。

1)當下社會環境,大家都是壓力越來越大,確實都面臨生存度降低問題,這個時候,你要發展的就是在感受度、自由度、結構複雜度上找突破口,發展競爭優勢。其實說白了,就是和外界連接,積极參与推動利用社會分工,提高生產效率

2)數學上來講,越複雜確實越不穩定,這倒是真的,就如同過度優化,直觀理解就是越複雜,是針對當前環境優化的,但環境大變當然就出問題

3)風險這個事,真的只有自己做了企業或者探索新邊疆才能知道,這本身是個綜合性的難題。任何趨勢性的提示或啟發都能是很有意義的

要下車了,暫時想到這麼多


聽過一些羅輯思維的節目,數量不算太多。

他們會在節目里推薦一些書,大致模式可能是這樣:羅或羅的團隊對書進行解讀,然後以更容易讓聽眾接收的方式在節目里播出,其中羅會加入一些個人觀點。

比如一些歷史的題材,有一期應該是「忽必烈的二次創業」,作者也是該領域的專業學者。知道了一些以前不曾了解的知識,但對於一些觀點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作為業餘愛好者,如果說要對一些事實的可能的錯誤做出判斷,可能性不大。但我想人文類學科和理工類學科的特點不一樣。學計算機編程語言,怎樣的指令達成怎樣的效果,是很直接明了;讀歷史,那麼多的史實、人物、軼聞,既為了了解過去,也為了幫助自己形成一些觀念去解讀當下和未來,而這樣的觀念,不同的人不會完全一樣,會有一個大致的方向,但不會有完全標準的答案。

以前書少,質量把關得也更嚴一些吧,長久以來形成了「書上的內容是很權威的」這樣的潛意識。現在書出版得那麼多,質量參差不齊,知識的更新換代也快,常常讀著讀著覺著不對味自己就凌亂了。

怎麼辦?如果其實興趣不大,自己知道就好,不傳播,頂多聊天吹牛時當個話題。真感興趣,找不同的信息來源,比較驗證,然後自己慢慢琢磨,形成自己的觀點。這裡應該會需要 如何辨認身邊的聰明人? - 謝熊貓君的回答 裡面提到的元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我覺得有些書里說的框架力和這個類似,用已經掌握的知識組成自己的認知框架去格物致知,應對未知的知識。

如此形成的觀點也許對也許不太對,但這樣的過程,我覺得能幫助提高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無論節目有多麼權威,我都不會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選擇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這也算是「邏輯思維」的本意其一吧。


羅胖是自身能力不夠,什麼都往互聯網上套,而一些道行不深的羅粉就覺得他很高大上。兼聽則明吧!

羅輯思維45分鐘大半部分都在東拉西扯,現在基本不看了。

就只有覺得那個年會講得不錯(其中一些觀點)

我估計等會一大波羅黑將來襲,人無完人,專挑別人的缺點講沒什麼意思呢!

重點學學羅胖的優點,怎麼把一個自媒體搞到估值13.2億 吧!


老羅的東西我聽下來就感覺,他主要是會講故事。

很多東西他自己肯定不理解,只是講得太順暢了,讓你誤以為他很懂。

這是一個純商業化的行動,你不能把他變成一個學術行為,更不能用他來取代讀書,取代思考!


推薦閱讀:

羅輯思維第二季最後一期講的熊逸是誰?
《曉說》和《曉松奇談》的關係是怎樣的?
如何評價真人秀《美女與極品》?
如何看待高曉松無任何預兆的離開優酷轉投愛奇藝?
如何評價《曉松奇談》將於2016年底停播?

TAG:優酷 | 經濟學 | 自媒體 | 羅輯思維網路節目 | 羅振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