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凋敝的情況下,是否應該引導人才迴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zcyMDU0OQ==mid=401835492idx=1sn=7de4c6141528675593f8acc95c82f30f

最近看到這篇文章,現象說得還挺有感觸的。但是,文中作者明顯對農村的凋零持不滿態度。提到,

「重視地方是留住鄉村人才的關鍵。演變到今天這個局面,似乎都是市場的作用,確實,不能否認市場再配置資源上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認其合理性。但我們應該看到,我們從正式體制到一般社會心理,都只強調中樞的作用,從區域發展來說,城市分為各個不同的層次,從一線到三線四線,最後無足輕重的就是鄉村了,反過來,人口也就向高層次城市流動,在小城市都不夠氣壯,更遑論鄉村了。直白的說,就是鄉村沒有機會,沒有地位,沒有希望,而這不僅僅是市場決定的。雖然用人為干預的方式來挽救鄉村,未必是很好的辦法,但改變我們對地方的不重視,恢復到城鄉並重的路子上去,最低限度,不犧牲鄉村以繁榮城市,將是必要的。這就要求鄉村醫生、教師乃至一切鄉村人口,都有機會在本地獲得一個受人尊重的、體面的生活。而機會來自製度的安排,一方面,要讓人才願意下基層,一方面,要有一種機制,讓在大城市裡工作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家鄉做貢獻,有些地方的鄉賢委員會的組織,是值得借鑒的。只有人們將眼光盯在地方,從地方就可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而不必一定到中心(鎮上、縣城、省城、北上廣等)才能得到認可,人才的分布才會趨於相對均衡。」

我們是否應該「城鄉並重」?現在是否是以犧牲鄉村為代價繁榮城市?是否應該引導優秀的人才回家鄉?


首先,你說的鄉村指的是農村嗎?

農村和鄉村,一字之差,概念卻不盡相同。農村,重點在一個「農」字,顧名思義,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和以農業人口為主要居民。而鄉村,僅有鄉(鎮)、村層級的地域概念,並沒有道明依賴何種產業。如果我們把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城也廣義地理解為鄉村的話,把人才引導到這裡,應該還是可行的。

還需要澄清的一點是,你定義的「人才」是否特指農業技術人才?如果1)你定義中的人才不是農業技術人才,2)你所說的鄉村又特指農村,3)你偏偏還要從經濟學上來討論這個問題,那我的答案就非常簡單明了了,no way。為什麼?因為不符合把刀用在刀刃上。

試想,在一個以農業為生的地方,不管是開飛機的,造輪子的,寫代碼的,玩股票的,還是和文藝青年談心的,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嗎?

哪怕從政治或者說樸素的人文情懷來講,派一些年輕有幹勁的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到基層來扶貧,改善當地基礎設施,聽起來很美好。可一個從沒邁出過校園的學生,能給一個以血緣遠近和拳頭軟硬說話、規則意識欠缺,時時直面人性最底層慾望的鄉土社會帶來什麼變化?

所以,只不過是來的混資歷的嘛,美其名曰歷練!

人才自然是往能夠施展能力的平台,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去的。這是市場規律,也是自然規律。強行用政策來扭轉這個規律,那該給出多高的額外激勵呀?(下鄉兩年,回來連升三級?)不然怎麼彌補當初去了大城市發展現在已經混得人模狗樣的同學和在窮鄉僻壤連女(男)朋友都交不到所帶來的心理陰影?

還有一個誤區是,依靠市場配置不意味著人才就一定得往北上廣流動。我們不還有二三線城市,或者四線城市嘛。哪怕這個人再想去北上廣,你還得考慮北上廣能不能找到他滿意或者勝任的工作,或者說,你得供求兩方面都考慮。單方面意願那不叫市場配置,市場配置說的是,通過買方賣方的自由選擇,總會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市場機制固然有很多缺陷,可惜你說的這一點不是問題所在。

城市才是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主場,本朝歷任掌舵者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判斷還是清醒的。把勞動力從農業部門導向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才是適應時代的做法。以農業為生,靠天吃飯;發展工業、服務業乃至信息產業,靠人吃飯。如果你是決策者,會選擇靠天吃飯還是靠人吃飯呢?

誠然,當下城鄉差距很大,公平問題嚴峻。不過,解決問題的思路不是去探討誰犧牲誰,歷史長河裡,什麼時候不是效率低的讓位給效率高的?農村如果可以汰掉低效率的傳統農耕生產方式,演化成為城鎮,豈不是最好不過了?

也許你懷念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美麗的姑娘在溪水邊浣洗衣裳的風土人情。怎麼說呢?實際情形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好,那個姑娘可能家裡有個重男輕女的爹,和一心想把她嫁給村主任二舅子抵債的娘。這很有可能,因為在農耕社會,個體價值是被輕視的。城市裡發生這種事的幾率總是要比農村低一點吧。當有一天,我們的社會高度發達,城市裡綠地環抱,一家三口在公園的草坪上追逐風箏,你也許就再也不懷念那個逝去的農村了。


我的觀點是:應該引導人口流向城市,引導特定人才流向鄉村

既然小農在農產品市場上已經不佔優勢了,是時候讓資本家發揮優勢了

先介紹一下自己,外婆家在遼北農村,在城市邊緣長大,見證了東北農村的轉變和老工業基地的衰落,現在人在南方,在南方的城市和農村大概也都生活過。

吐個槽先:

知乎上有一種不良氣氛,就是你明明是想來知乎上看看專業人士怎麼看這個問題,卻又習慣性地覺得專家SB

那你來知乎幹嘛

我沒有針對某一個人的意思,不要來領黑帽子戴

先說引導人口流出鄉村

我很喜歡題主的一句話:

鄉村醫生、教師乃至一切鄉村人口,都有機會在本地獲得一個受人尊重的、體面的生活。

但是在同時,鄉村醫生可能是庸醫,鄉村教師可能在打罵孩子,鄉村人口的素質可能與城市人口不能相比。

高考雖然不能說明一個人的素質,但是近年來清北復交中的農村生源越來越少。這說明了什麼不需要我來解釋了吧。

為什麼縣級中學往往向衡水中學學習?因為鄉村中學的教師往往水平較低,在不能提高單位時間學習效率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提高學生有效學習時間的方法來提高學生成績,甚至那些早自習晚自習強行創造出來的學習實踐根本就不那麼有效。

你能指望這些人來複興鄉村么?

或者說,你作為一個理性的個體,你願意在這種環境下生活么?

歸根到底,任何發展都必須是人的發展。我們的國家的發展是建立在我們每個人的個人發展上的。一個農村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進入城市獲得了遠遠高於農耕生活可以給他的生活水平。這對於他來說,就是人生的勝利。這個過程如果複製一千次一萬次一千萬次,就是城鎮化。從這個角度,哪怕家鄉農田全都荒蕪,好像也不那麼重要了。

但是農業畢竟是支柱產業,金玉之物,飢不能食,寒不能衣。工業再發達也要吃飽飯。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導人才流入鄉村。這些人才是特定領域的人才。像我這種教高中歷史的就不攙和了,孩子們還是到城市中學來聽我的課比較好。

需要政策么?其實我覺得資本永遠都比政策有用。

種地不賺錢。一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現有的這種小農是不能適應現代農產品市場的遊戲規則的。比如農產品不好賣,企業會讓專業人士去策劃營銷方案,會去收集市場信息,甚至人家在這一季以前有預料到種這個會折本乾脆不種了。個體農民就沒有這麼大的本事了。柑橘爛在那裡就是爛了嘛,我有什麼辦法。

說到底,農民把自己的土地折算成股份給資本家,然後進城過快活日子有什麼不好。反正不少地方的農田已經開始撂荒了。

當然,這肯定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建立在農耕文明上的一系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必然被打破。這個問題就太大了,你拿這個點來噴我的答案就有一點不講道理~我都沒談這個嘛

最後一句話:鄉村凋敝的這種情況應該交給專業人士來解決,而農民在這個過程中要麼努力成為專業人士,要麼乾脆放棄鄉村生活,走向城市,去獲取新的機會,畢竟:

碼農比馬農賺的多。

困了,先寫到這裡,目測會被噴。


中國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城市化,繼續城市化,往死里城市化。

你倒好,還想著回去發展鄉村,怎麼不回去發展封建制度。。。。。。


第一次被邀請吶,謝謝。因為專業非經濟學,僅從我本身的職業角度提供一種解釋吧。

1、鄉村是否凋敝?

是的。題主所附鏈接裡面,主要談到了南方鄉村現狀,其實北方也大同小異。我所供職的北方鄉鎮地處平原,曾經也是個交通便利,商賈雲集之地。革命年代發生了不少大事,如今是紅色教育基地。不少村落早年間的手藝沒有斷了傳承,經過整合,有些村長牽頭辦廠,全村產業化經營,效益還不錯。

然而,鎮上環境很差,道路崎嶇不平,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濕滑泥濘,青壯年少見,娛樂業為零,沒有集中供暖。規模不大的鎮內,商業繁榮的唯一表現,就是在農曆逢二逢七的一場人來人往(老人閑逛)、車水馬龍(阻塞交通)的趕集。僅就我的感覺來看,很少有村民能表現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一切都是正在消融,正在死亡的。不光是我所在的鄉鎮,周邊乃至其他北方城市的農村,處境也不容樂觀。這種凋敝是否是城市發展的必然原因呢?我想,中國速度,實際上是犧牲掉農村的城市速度。城市的發展速度太快,早就把鄉村甩在了後頭。就在我的老家,一個以富裕和旅遊而聞名的村落,仍有長輩親朋過著與三十年前別無二致的生活。他們眼中的中國,是由遙遠的繁華都市,與身邊一天天冷清的老邁鄉村組成的。農村,正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盲點,它越來越像一個人們憶土尋根的符號,一個僅僅能提供糧副產品,旅遊服務與情懷寄託的地方。不能說政府重視鄉村的程度不足,政策力度不夠,只是相較於城市,農村的工作、環境沒有吸引力,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也就在所難免。

2、引導人才迴流能否解決問題?

我想,鄉村凋敝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口流失。那麼這個問題就變得奇怪了,就像「能否通過加水的方法來解決杯子里沒有水」的問題一樣。何況我國正在推進的城鎮化進程,就是在大力地吸納進城務工人員。據人民網新聞,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到56.1%,然而在世紀初,這一數據只有36.2%,近3億人在這十五年間走出了農村,這還是僅計算常住人口部分。

但有一個需要說明的問題就是,人口並不等於人才。要讓能夠幫助農村走出困境的人才充分發揮作用,這是引導人才迴流農村的初衷。可實際上,現有的政策並沒有起到很明顯的效果。比如說大學生村官制度,考本地村官的,原則上分回原籍,對於村官創業創新還有一堆政策扶持。不過這種制度沒有針對性,因為沒有專業要求,現在村官也都下不到村裡了,多數在鎮政府上班,被當做牲口來用,反正不抓緊使喚,他就又考走了(此處乃吐槽)。這典型對農村發展沒什麼卵用。

總的來講,引導人才下鄉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行為,哪裡有發展,哪裡才能留住人才。比如說飽受詬病的下鄉支教政策,老師來了一撥走一撥,支教教師豐富了履歷,教育局也不用多給村裡派編製,只有孩子們學了個暈頭轉向。太扯。

但黨媽媽不會任由農村自生自滅,畢竟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共同富裕,是要聽取人民呼聲的。所以不久前出來了個建設美麗鄉村,這說明政策在有意識將鄉村定位成風景秀麗,民風淳樸,具備城市所稀缺的特質的地方。地理條件不錯的呢,就大力發展旅遊觀光業,現代農業,形成競爭優勢;地方偏遠的也得加強治理力度,創優勢補劣勢,總之就是不放過任何一個行政村吧。但政策是好的,執行過程中卻總有各種問題。這方面張居正比較有發言權(此處乃跑題)。

所以我來看,引進服務管理類,農牧業技術相關的人才,對於農村發展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

(手機打字,排版抱歉,湊合看吧。)


既然擼主的視角是微觀經濟學,那就要考慮預期資本收益比,對於個體也是如此。各地鄉村最合理的命運就是人類退出,徹底凋敝,然後由野生動物重新佔據。這是世界各國的通例,中國也不例外。

只要出去走走,北美、歐洲,還有日本都是如此。尤其是日本的鄉村及山野,更值得借鑒。

這個主題,有現成的大量數學模型的分析,在此不列出來唬人玩了。

因此,所謂誘導鄉下孩子回鄉下,完全是害人啊!

凡是受過教育的鄉下人,就應該努力離開家鄉,進入一、二線城市。

——

在未來五十年,中國人口會逐漸集中在三~五個經濟中心帶。

中國的生態環境會進一步恢復。

到未來一百年,人口進一步集中,華北地區甚至會重新恢復。

燕山山脈成片的森林,華北在破舊廢棄鋼廠的地方,重新出現沼澤濕地,稀樹草原。有大量草食動物,虎、豹會重新引進,並有序繁殖。

甚至,我們的孫子輩能開展高端狩獵活動,獵虎成為時尚。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大勢所趨。


失地的不僅是農民,而是整個農村。

土地是農業的根,也是農民的本。很難想像沒有土地的農民會有興趣留在農村。

對應的問題是,如何有效利用鄉村現有人才,而不是僅將注意力投放在那些離開農村的所謂「人才」——他們可能精通建築和餐飲,他們事實上早已不是農民。甚至不是通俗意義的「城市無產者」。他們可能眷戀著土地和收成,但情懷不可與本質混為一談。建設農村,改善農業終究並且從來只依靠土裡刨食、看天吃飯的農民,那些真正的「鄉賢」。不要將他們看得太高,也不要將他們看得太低,只要農業補貼和對口激勵做到實處,而不是供改需,需改供的任性亂來,農業自然會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須知中國的農民向來如此,他們始終在創構著這個國家。

05年的稅費取消曾讓一大批鄉鎮幹部自願下崗,赴城市打工謀生。

與其引導這批人迴流,或是寄希望於「城市無產者」們的情懷,不如把機會留給真正的農民。

請賜耕種者以土地。


小溪匯成河流,河流奔騰入海。

你在問怎麼引導海魚回小溪。

不論是否可能,你讓這些大魚回來,也只能是攪渾了小溪的水。


看了很多人的回答,感覺大家都對農民有偏見,所以強答一記。利益相關,家裡靠種地為生,以前在外面租地種,現在回家種。當年因為我讀書的原因,我家在鎮上買了套房子,然後我和我爸就是遷了戶口變成了非農業戶口,但是農民身份沒變!

先說觀點,現在的農民身上貼的是跟黑人一樣的種族標籤,但是

農民是職業,不是階級,農村的人口流失是資源優化配置是好事

農民是職業,不是階級,農村的人口流失是好事

農民是職業,不是階級,農村的人口流失是好事

農民是職業,不是階級,農村的人口流失是好事

農民是職業,不是階級,農村的人口流失是好事

中國農村最大的問題是農民職業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農民都是業餘的


如今我們村裡的很多人都已經到城裡去了,說實話小時候大家一起在農村生活得很快樂的,很溫馨,但後來漸漸的,覺得一切都不方便,還是在城裡頭,做任何事情都要方便得多,大家也就搬進了城裡頭。現在回到老家,已經沒有幾戶人家了,也很冷清,給長輩上完墳後就回去了。其實大家都有一種愛家的情懷,但是時代在發展,農村村落逐漸消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農民在城裡生活得也很快樂,只是忘不了農村生活的那種情懷,那種美好,但是回到農村,似乎是不可能的了。在農村農民一年十分辛苦,收入很低,在城裡頭掙錢也辛苦,但比農村收入要高很多,不僅自己生活更好,國家也更富裕。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孩子,談一下我的看法吧。目前來講,鄉村人才迴流的最大障礙是鄉村的發展前景與生活環境。目前全國絕大部分鄉村就業發展前景小、就業結構單一、管理粗糙、薪資低下;生活環境方面醫療、教育、消費、娛樂環境都十分落後,與城市脫節嚴重。這些問題不解決,人才迴流基本是扯淡。小橋流水、花田月下是理想,但如果連現代社會基本生活所需都滿足不了,理想只是幻想。

不過也有些地方的鄉村改造應該是說達到了一些效果的。聽說南方這種項目挺多,山東漢子表示不了解,不過臨沂這邊也有個朱家林生態藝術社區的鄉村改造項目,關注過,做的還不錯。這本身就是一群農村出來的年輕人回鄉改造,所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了鄉村原始風貌,還修建了一些鄉村生活美學館、手作民宿等。這個項目正處在一期階段,但也不失為一種鄉村發展的新探索。


你可以懷念那些即將逝去的東西,但千萬不要同情。


參考魯迅的《故鄉》


更應該把剩餘的農村人口轉移出來啊!


我覺得這個問題的前提應該改一改,因為如果已經認定了鄉村是處在一個正在或已經凋敝的情況下,那麼那些人才不管怎麼引導都是不會迴流的。

另外說到現在是否以犧牲鄉村為代價繁榮城市,我想說犧牲鄉村繁榮城市從改革開放起,就已經發生或形成了。現在城市的繁榮已經不怎麼需要城市去犧牲什麼了,甚至於政府而言,是主動且支持鄉村的發展,支持人才往鄉村去流動,像是一些為服務鄉村醫療的定向生,一些支持大學生村官的政策等等。

但是鄉村因起固有的經濟、環境、人際等各種問題,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甚至一些已經參與了鄉村建設的村官志願者,在服務期結束之後,總是迫不及待的逃離鄉村,雖然逃離的過程中會對鄉親們表現出他們有多不舍,多無奈……

留住人才的關鍵是繁榮鄉村,鄉村的經濟、環境上去了,受到利益的驅使,自然會有很多人才自動流入。而孔子的說的那套「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不是說完全沒用,但是金錢的驅動力總是比文德要強的多得多。然後是要「既來之,則安之」,在把人才引進來之後,要懂得留住人才,並且要讓人才留得下來,讓他們安心的待下來,且為鄉村的繁榮貢獻一份力量,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之前看到過一個何斯路村村長的演講,他帶領何斯路村發展和讓人才迴流的歷程,應該很有借鑒意義。何斯路村原本是一個非常貧窮的山村,人均收入只有4500多元,但經過努力,何斯路現在的人均收入是32800元。

我認為何斯路村繁榮的關鍵點,也是能讓其它鄉村學習和借鑒的一個點是找準定位,找到一個發展點。像是何斯路村就引進了薰衣草,建了一個薰衣草的莊園,打造一個東方的普羅旺斯。並以此為基點發展很多相關產品,像是薰衣草精油、香包、枕頭等等。並且還在周邊建設引進一些酒店、山地車集訓中心和一些與文創相關聯的企業。

鄉村在初步發展繁榮之後,何斯路村還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像是針對本鄉居民創業貸款的優惠政策,在本村企業工作滿5年可獲得2萬的原始股份等等。漸漸吸引了很多原本外出發展的人才迴流,造福本村。本村村民也原意留在鄉村,外面的人才也逐漸越來越多的被吸引進來。

不知不覺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幫助,鄉村發展任重道遠,有什麼說的不對的輕噴啊~

具體分享稿:古村大會: 古村說 | 尋夢處,有斯路(全文)


謝邀,第一次在知乎回答,不是專業研究出身,僅從工作半年多的一點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目前在任某省某村選調大學生村官,碩士畢業,土木工程專業,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正。

首先從基本要素考慮,大家要理清目前我國的農村國情,其他地方不是很了解,目前所在鄉鎮(已更名為街道,和本縣的經濟開發區合併),以工業為主導,承擔了全縣一半以上的招商引資業務,隨著一批批企業的落戶,征地建廠房和修路不斷的成為本鄉鎮工作的重點,那麼地從哪裡來?顯然是區域內的村莊百姓耕地。另一個在城鎮化不斷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前幾年推進的社區建設,很多的村莊都拆遷還建,逐步的搬上樓房,同時也改造出了大片的耕地,而這些耕地大部分都採用了集中發包的形式,可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化。

基於以上的背景,我們對人才迴流分為三個方面:政府吸收的人才、企業落戶帶來的人才,回鄉自主創業的人才。

政府引進的人才。很多地市現在也不斷的開展人才引進工作,特別是針對碩士和博士,其中所引進的更多是安排到縣直單位各局工作,真正的深入到基層的不多。當然很多一部分人會說,目前國內那麼多大學生村官,不都是紮根在農村嗎?理論上是這樣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很多的村官往往懷著一腔熱血,卻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基層工作的複雜,是遠遠超過想像的,而從另外一個角度考慮,年輕人在政府部門往往很難擔起擔子,在涉及到拆遷等工作時,束手無策,而在涉及到新社區規劃層面,要求更是複雜,其中糾葛各自百度體會。

企業引進的人才。從這個角度考慮,企業其實不能定義為人才的引進,很多大型企業目前多在跑馬圈地,不斷在縣級區域劃分勢力範圍,興建新廠,而這些企業帶來的人才,僅限於為本企業服務,而且存在的流動性,很多是單位承諾,誰去新的分廠工作幾年,回總部有什麼什麼待遇等。本地的小企業,只能呵呵一笑,試問有哪個碩士、博士願意去一個縣城的,甚至鄉鎮的幾十人的小企業,我想即使是家族企業也存在很大的難度。

回鄉自主創業。這個應該是人才迴流的重點,同時也存在著極大的可能性。從農業角度考慮,隨著目前土地流轉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地區在農業種植方面採取了規模化,政府也在不斷的推進這種規模化,我周邊鄉鎮,在還建區域上,已經出現很多規模化的大棚種植,其中不乏創業的回鄉大學生,在周末的偶爾交流中,也可以明顯的感覺到他們對種植的看法和父輩傳統的方法不同,但可能受限於環境等困擾,離大破大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總之,在對待人才迴流這種如此寬泛的話題上,通過工作的體會是,農業的學科的學生可以選擇回鄉創業,實戰自身的抱負,前提是要有一個家庭的支持,負責動輒幾十萬的投資,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如果你是其他專業的學生,而且渴望從事自身所學的專業,勸你還是在學校跟隨大家的潮流,努力尋找一個自己適合的工作。對碩士及以上的學歷,除非當地的組織部門給你合適的承諾,不然在基層走行政這條路,困難比你想的要多的多。

政策方面肯定是鼓勵大家回鄉,具體到個人純粹工作方面(未考慮照顧父母等),只能表達進村需謹慎,回鄉請三思!!


大學生村官沒有落實到實處,其實是人才很好的迴流方式,值得思考


迴流不容易,出來的人大多習慣都市熱鬧生活,讓他再回去他會覺得很無聊。再者,大城市的人均工資相對高,在外干一年能是在家干幾年的差距。而對於很多的專業就業,小城市是不具備或者不需要那麼多的人才,只有大城市才能提供相應崗位。還有就是有的人回去會承受一些風言風語,譬如說大學白上,這不又回來了一類的話語,我想這也不在少數。還有一部分類似於北漂的人,去尋找更多的機會一類的。


什麼時候會變成城市包圍下的農村?


城鄉能出現如此大的差異,會導致大量的資源包括人才從農村流向城市,一個巨大的前提就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美麗淳樸天然無公害的農村根本就不好,至少是不那麼好!這麼冷的天,我在南昌的四線城市,至少有空調有取暖器,回到鄉下,只有靠這個取暖


推薦閱讀:

為什麼好的工作機會更容易聚集在大城市?
如何理解經濟學中「結構」一詞的含義?
中國城鄉貧富差距有多大?
DSGE、OLG 和 CGE 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與區別?
如果保匯率還是保房價二選一的情況是真的,那麼應該如何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的資產?

TAG:春節 | 農村 | 經濟學 | 區域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