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荒,你們怎麼看?


如果讓我去做兒科醫生我也是果斷改行沒商量的。工作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沒必要為了混口飯吃還要挨打挨罵的,又不是只有這一條路可走,犯不著活得那麼沒有尊嚴。再說了,累死累活挨打被罵的還不如打工待遇好,醫生是人又不是腦殘,幹嘛非得在一棵樹上弔死?我本科時的團支書現在做微商了,隔壁宿舍的妞兒在當老師,或許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改行,就是這樣!

我就知道又有一堆噴子自帶聖母光環的要來譴責頂不住壓力的醫生了,對此我只想說,你行你上!為全國人民乃至全人類作貢獻可不僅僅是哪個個人或者哪個群體的責任,你要是個人,你也同樣有責任!別說你當時高考沒報醫學院現在已經晚了,你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哪怕再回去重讀高中或者從小學重新過一遍,你也該感恩戴德欣然接受,只要是為人民服務的事哪怕犧牲再多都是光榮的不是嗎?你去不去?不去?不去你就是沒道德、沒有集體榮譽感、沒有奉獻精神、沒有團結信念,你就該被譴責、被辱罵、被扇耳光、被拿刀砍!

這次不在乎什麼友善度了,不服來辯!友善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拿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別人!還有,不要再說醫生是白衣天使,這高帽子能戴得動的沒幾個,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都是會渴、會餓、會累、會悲傷、會難過、會絕望的普通人,當有一天,一個人連做人的最後一點尊嚴都無法保全的時候,逃離便是唯一的出路!


好基友是兒科高年主治,連上副高的慾望都沒有。

中國醫療病入膏肓,非猛葯不能治本。

不僅僅是兒科和急診,是整個行業的問題。

全中國新生一代的醫生和老一代醫生不同,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很聰明。


不請自來,以下回答是首發微信公眾號「丁香園」的文章《鍾南山院士為什麼錯了?》。歡迎聯繫本人轉載。

四種效率遞減的花錢方式:

  • 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

  • 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

  • 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

  • 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

——米爾頓 ·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文 | 邁爸·張

當然要首先聲明,我們對鍾院士的學術醫術水準和懸壺濟世的慈悲之心,是懷有崇高敬意的。這裡不同意的僅僅是他關於醫改「去市場化」的提案。

鍾院士提案的錯,是方向性錯誤,南轅北轍,不得不認真討論。雖然影響力不及鍾院士,但期待看到本文的讀者能夠看清問題的實質。

一、價格決定什麼?

2012 年,有關部門頒布規定,要求在四個國家法定節假日期間,各地收費公路必須「免收 7 座及以下小型客車通行費」。首次實施,就將多條高速公路變成了超級停車場。

無獨有偶,2010 年廣州市政府在亞運會期間,推出地鐵免費的「利民措施」,結果第一天地鐵就人滿為患,癱瘓了地鐵系統。市政府很快收回成命,恢復地鐵票價後,地鐵馬上又恢復了秩序。

阿爾欽說:「價格決定什麼遠比價格是怎麼決定的重要。」那麼上述兩個事件,價格決定了什麼呢?

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人的需求五花八門,不盡相同。在某個時刻哪個需求更重要?每個人心裡自己都會有一個排序,這個最重要,那個稍微等一等,第一、第二、第三……這個重要性的排序通常是個心理活動,不為外人所知。

但有時候我們又很輕易的就可以知道這個重要性的排序,那就是在發生交易的時候。

價格,從需求方來看就是我做的一道判斷題:對於一個需求,我心裡其實有個「定價」,你供給方出價高於這個價格我就不買;低於這個價格我就買,交易雙方皆大歡喜;價格為零,我就更高興了,因為不花錢嘛。

當價格為零的時候,我不光會滿足自己的需求,還會把七大姑八大姨召集過來,免費嘛,不要白不要。但七大姑八大姨對這個需求,是最緊急最重要的嗎?鬼才知道,這不重要,反正不花我的錢。

價格決定了什麼?原本我們內心對於重要性的判斷,是不容易被外人所知的,但價格輕鬆地就破解了這道難題,價格區分了一個人的需求排序。最重要的你願意出高價,不太重要的你就願意出低價或者等一等。

價格區分需求的層次,這就是價格的作用之一。

二、市場的作用是什麼?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那麼市場的作用是什麼?市場的邏輯是交易雙方基於自願而交易,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

價格的作用之一是區分需求的層次,但這個價格什麼時候出現?價格只有在交易的時候出現,只有在市場中才出現。

也就是說市場的作用之一,在於讓價格呈現出來,原本藏在內心的對於自己需求重要性的判斷,在市場上必須用真金白銀「投鈔票」的方式證明你對這個需求是真實的。

市場的作用之二,在於自由競爭。只要資源稀缺,就會存在競爭,競爭和稀缺實際上是一個意思,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市場交易之下,供給方和需求方是互惠互利的,沒有人因此受損,因為如果預期受損,交易便不會發生。供給方和需求方並不構成競爭關係。

自由競爭,構成競爭關係的是,供給方和市場上其他的供給方,以及需求方和市場上其他的需求方。

  • 供給這一方,競爭的結果是——物美價廉,只有這樣才能獲得需求方的青睞;

  • 需求這一方,競爭的結果是——價高者得,只有這樣才能從供給方買到想要的東西。

市場的作用,呈現價格和自由競爭。上個世紀全球範圍內都有過嘗試廢除「市場和價格」,讓位於「計劃和分配」的嘗試,很不幸除了帶來歷史的慘痛教訓,沒有給世界帶來任何好處。

三、醫療有沒有特殊性?

說清楚價格和市場,再說醫療問題。

當我們提及民生的時候,總會在內心深處有個聲音,這可是大事啊。

民生,是個大問題,但是民生更是個科學問題,再民生也跑不出科學的分析範疇。

當我們把民生問題作為一個特殊領域,而不把它一般化地對待的時候,以此為出發點,食品藥品等關乎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比如作為食物原料的米、面、糧食,或作為產成品的藥物、醫療器械以及作為服務的教育、醫療等等。

如果願意,我們可以幾乎涵蓋絕大多數日常商品。每一項都可以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但卻不能因此具備「特殊性」。

原因簡單,關乎國計民生,並不是成為特殊商品的充分必要條件。反過來講,當我們看到民生二字就覺得應該特殊對待的話,那就定義了太多特殊的東西,也就談不上有什麼科學和規律了。

整個醫療行業,並不會因為是民生問題而具有特殊性,仍然是一個需要讓價格和市場發揮作用的領域。

四、鍾院士錯在哪裡?

鍾南山院士在兩會現場回應記者提問時,列數了醫務工作者勞動價值不受尊重、公立醫院依賴引導患者過度醫療的逐利性活動對醫患關係、社保超支、兒科醫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並對記者說:「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這是我最期待的。解決了公益性,很多問題都好解決。醫院脫離市場化引導、機制,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根本問題,但現在偏偏沒有解決。」

「醫院脫離市場化引導、機制,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根本問題。」這恰恰是鍾院士一切錯誤的最根本錯誤。

鍾院士雖然指出了「公立醫療機構資源配置扭曲」這個核心問題,但是這一問題並不是市場化引導和機製造成的,而恰恰是「市場化」不夠徹底造成的。

當前公立醫療服務體系的定價機制由政府部門主導,根本不存在自由價格和自由競爭,何談價格引導資源配置,更何談「市場化」?最多不過是在部分環節採取了一定的市場化激勵手段,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偽市場化」。

前面分析了價格和市場的作用,同時指出了醫療行業同樣需要尊重科學規律、尊重市場規律,鍾院士的建議恰恰是反其道而行,是不懂得市場規律而帶來的方向性錯誤。

五、什麼是公益性?

鍾院士還認為,解除以葯養醫,通過財政投入讓醫生有了基本保證,醫生不需要發愁每天要多看多少病人的問題,就可以避免醫生和醫院的逐利性導致的一系列問題。

願望當然是美好的,但為什麼要避免醫生和醫院的逐利性呢?這就在於鍾院士對「公益性」的錯誤理解,「最大的問題是解決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什麼是公益性?公益性不是低價滿足所有人的需求,而是以一個人們自己願意支付的價格滿足他最急需的需求。

和高速公路、地鐵的免費一樣,低價只會帶來擁擠,就像職業「黃牛」那些願意花時間而不願意出錢的人會把因為急需願意出更高價格的人擠走。低價並不意味著就是公益,反而意味著對真實需求的扭曲。

通過財政投入來保證醫生的收入,讓醫生和醫院不逐利,這就是公益了嗎?回答仍然不是,因為這會降低效率。原本可以通過市場直接解決的服務和交易問題,通過轉移支付的形式,繞了個彎子,該付的醫療費用還是要付,多出來了一個轉移支付的非市場過程,多供養了一批負責制定和實施轉移支付規則的人員。

弗里德曼總結了四種效率遞減的花錢方式:

  • 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

  • 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

  • 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

  • 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

財政投入辦公立醫療則是典型的「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是效率最低的一種。

轉移支付可不是什麼市場行為,是一種計劃和分配。去掉中間的轉移支付過程,這不就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嗎?

六、商業才是最大的公益

市場的邏輯在於,讓價格發揮指引作用,供給方指引資源的利用,需求方則是進行重要性的區分。

正如米塞斯所言,「商業才是最大的公益」。市場競爭之下,供給方追求「物美價廉」,供給方則採取「價高者得」,這是帶來最少浪費的辦法,而且也是最公平的競爭辦法,這也是市場倫理的正義性所在。

醫療行業在市場之上並沒有特殊性,我們和鍾南山院士的初衷和願景是一致的,希望人們能夠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我們不同意的僅僅是方法上的不同意,針對鍾院士的批評也僅僅是其建議路徑上的批評。

尊重市場、尊重科學,才是好心辦好事的解決之道。

2016年03月09日


是時候po出這張圖了


講一件真實看到的事情:

上兒科的時候,下午要去見習。在門診看到一對夫妻抱著孩子衝進來,孩子當時在抽抽。

他父親很著急,看見我們老師後求老師救他娃……

護士醫生也都迅速過來,吸氧鎮靜,一會也就好了……

現在劇情出現反轉,那孩子家長不知道因為什麼氣沖沖的去找老師,差點動手。

第二天老師上課的說到這件事,只幽幽的嘆了一句:唉,人心啊……

所以說,兒科醫生缺乏絕對不會成為個案,只要醫鬧不解決,只要還有這種視醫生如草芥可以隨意打罵隨意敲詐的人在,只要醫院以及相關部門還持著現在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缺的永遠不會是兒科醫生。

補充一下,老師是我們這裡三甲醫院的教授,醫術高超人品好熱愛工作,只是每次說到自己的職業也會忍不住感嘆世風日下,但是也坦言從來沒有後悔作為一名兒科醫生。

每一個醫生在還是學生的時候都有一科熱血之心,如果不是這份熱愛,你就無法理解那些實習小醫生明明沒有任何工資,但依舊任勞任怨,早出晚歸,無法理解這樣一群從來沒有過過一天所謂正常大學生生活的人。(我室友一個女生連續值了兩個夜班覺得頓時老了十歲,可是下了夜班匆匆補了一覺還要複習考研和職業醫。)

所以,兒科醫生缺乏,醫學院招人難,絕對不是很多人認為的工資低那麼簡單。至於到底是如何讓一顆熱血之心慢慢變涼,請自行百度十年醫鬧回顧和新發的諸多奇葩政策,想必諸位自會明白。


目前考慮出國考MD,PHD中。。。對,我是八大兒科專業畢業生之一,本科畢業花了兩年才轉到成人內,好不容易考上內科研究生,你讓我回兒科。。。

那個,爸,我打點貨去賣好了,反正鋪子合約到期了,至少賣衣服不會被打。

我也是獨生子女喲。

打死醫生賠不了錢,這種人死一萬次也難解醫生家屬心頭之恨

我會記得哈醫大王浩的,forever。希望他的父母過的好(tmd,怎麼可能。。。)


沒事,以後還會更荒的,餵雞委和醫鬧的鍋讓你們的孩子去承受吧。(現在只有腦子被門夾過或者是對兒科急診是真愛,愛到死的那種才會去,否則是個醫學生都不會選。反正我決定把兒科學學好,以後自己孩子自己看。)


我們市兒童醫院每年都招30個本科生,給編製,每年都招!


今年的奇葩政策,兒科和急診的執業醫師有加試,算入總分,變相的降低了兒科和急診的及格分數線。可是這有個毛用啊,加錢啊!加錢啊!工資翻個兩三倍,我想還是願意幹下去的。


我一朋友,不怎麼熟悉,但是有些事還是知道,他兒科博士,回家鄉醫院隨便一問,醫院領導第二天來電話,說來上班,直接副主任,給一套房子,18萬安家費。如此優惠的條件,他頭也不回的走了,學英語,考雅思,為什麼學英語,他的師姐,女的,扛不住國內壓力,去耶魯大學讀博士後,兩年,後來拿了美國兒科從業證,現在年薪20萬美元一年。換知乎任何一個人,請問你們怎麼選擇?兒科必須垮掉,不然中國看不見未來!就這麼簡單!


市場經濟下成長的這代年輕醫學生趨利避害,不被道德綁架的能力比他們前輩強多了,任務重、酬勞低、易被打殺的兒科缺人幾乎是必然的。

或許隨著兒科、急診、婦產科的短缺餵雞委會真正選擇提高醫生待遇而不是繼續出台什麼降分錄取的腦殘規定吧。

不過who cares呢,最頂級那批早就去美日德行醫了,誰受你這鳥氣。


嘿嘿 兒科醫師們在加加油,新醫改來了 ,以後醫師單幹,挂號1000 1次,不是你們家小皇帝和小公主嗎,皇帝及公主就是得值這個價。


不怎麼看,素質不高的父母和祖父母伺候個小皇帝,根本不拿醫生護士當人,沒尊嚴的工作,絕大部分人都會躲開。


認識200多個學醫的同學。。沒有兒科。。。。。。。。。


能怎麼辦?

我選了兒科我爸和我冷戰了幾個月(?_?


?

有幾個原因,作為同是醫學工作者的我或許能說說。

首先,目前醫生這個職業就很緊缺。因為培養一個醫生的時間和金錢太多,很多家庭承受不起,而往往能承受得起的家庭的孩子卻往往又不會去選擇醫生這樣一個吃力費時還不賺錢的行業。

現在大城市的醫院的醫生最起碼是研究生,一個醫生讀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還要規培,等他能在醫院獲得一個主治醫師的位置最起碼得30多了,這才是剛剛開始,請問又有幾個人能真的為了懸壺濟世而花上自己最寶貴的十年青春?

其次,在所有的醫生里,兒科不是最難的,也是極難的之一了。兒科的患者絕大多數是有家長帶著來的,家長因為不是患兒本人往往對於病情會有所誤判。比如說我家孩子就是感冒咳嗽,其實是肺炎;我家孩子吃壞了拉肚子,其實是輪狀病毒感染等等。患兒本人因為年齡限制,無法清楚的表述自己的癥狀,往往就會導致誤診。此時兒科醫生就會要求對患兒進行一系列的檢查,比如生化,血常規等等,而家長就會認為哇不就是感冒么開那麼多檢查不就是要坑錢嗎?但是醫生如果不開檢查的話有非常容易誤診,誤診之後家長肯定會更加的惱火。如此這般,家長和兒科醫生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究其原因就是部分民眾對於疾病衛生知識缺乏了解,對於自己的判斷過度自信,並對於醫生有些一定的偏見。

再次,兒童,嬰兒,新生兒等等就分好多類型,兒科的檢驗指標,用藥劑量等和成人完全不一樣,醫生在對報告進行判斷時和開藥方時都需要仔細斟酌,這也加大了兒科看病的難度。

最後就是客觀原因,比如我國剛剛開放二胎;冬季城市空氣污染嚴重,兒童的呼吸道比較脆弱更容易患病;我國的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分布不均,看病往往都往大城市的三甲醫院,導致了大醫院巨大的門診量。

今天看到一則新聞,某醫院兒科一天門診量2000餘人,假設一天工作十小時不停,也就是600分鐘,假設有十個醫生坐診從不休息,一個患者也只有區區三分鐘的就診時間。這不單單對於兒科醫生來說是巨大的工作量,同時對於挂號以後長時間排隊等待的家長們來說也是折磨。

無聊抽空碼了這些字,可能會有些偏頗,歡迎討論與指正,謝謝。


怎麼看?

一看原因,不說了,這盤棋下的好

二看結果,摁,我得趕緊抽空看看兒科方面的書,畢竟丟了那麼多年,萬一自己或者親戚有個這方面的需求,都找不到人問


暗爽。


今天在熱門微博上看到一個外國醫生安撫哭鬧baby的視頻。然後熱門評論里有一條是這樣的


挺正常的,我們班考研只有一個人報的兒科,她真心喜歡孩子。反正我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要乾兒科,我同寢的同學因為實習時遇到陰影決定干輔助科室,按她的話說,實在是有心理陰影,怕見到病人。


九十年代畢業的,同學在臨床一線的不到一半,略高於三分之一,沒有兒科的


二甲內科主治,行醫15年體會:累,臟,窮,危險大,無尊嚴!


我只知道兒科容易被打。。。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醫生回應曬萬元羽絨服」?
值班醫生被病人家屬要求通知上級主管醫生,但上級主管醫生處於非上班時間,該如何處理?
病人在醫院就診時,其本人或家屬是否有權進行錄音或拍攝?
今天,國慶假期期間,又有一名兒科醫生被病人家屬砍死,中國醫療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誰是背後的大惡人?

TAG:醫療 | 醫生 | 兒科 | 醫患關係 | 醫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