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有那麼多梯田?建設用地大肆佔用平原耕地後,同時這麼多梯田沒人種,糧食不夠吃怎麼辦?

中國的地形地貌和亞洲中部以及日韓類似,是以支離破碎為主的,平原只佔國土面積 10%。然而,即使是韓國、日本也幾乎沒有在丘陵上有什麼成規模的梯田的。但只要簡單看看谷歌地球就知道,中國的黃土高原、雲南、湖南、貴州乃至山東等地卻是一個省一個省地將大部分丘陵改造為梯田。

這裡有一個矛盾,一方面我們大肆擴張城市佔用周邊平原最好的農田,將耕地指標(可以轉換)都轉變為坡地甚至石頭地,另一方面卻又想通過集中利用平原耕地搞機械化農業,矛盾得飛起。

以成都平原為例,作為整個四川唯一一小塊平坦富饒的平原(即使是四川盆地內部也是大部分是丘陵山地),現在城市建設用地以及搞新農村聚居的新增建設用地加起來都已經佔了一半以上了,這些耕地指標都「平衡」到川南等山區和丘陵地帶了(簡直是自欺欺人)。這些地帶的農業效率本身就很低,都沒人種地了(即使世界遺產的某梯田也面臨著因為無人種植而被撤銷的危險),而平原又被佔用了,所以歸結到底就是糧食根本不夠吃。

另外,不要說什麼城市建設用地不應該人為控制之類的話,作為規劃專業的我,深深知道在土地財政下,地方政府只要能多賣出一塊地,哪怕荒廢十年,也要盡其所能地七通一平、道路鋪好把它賣掉。仔細看看谷歌地球就知道了,任何一個地級市甚至縣級市都在喪心病狂地破壞耕地搞建設用地。以中國現在的城鎮建設用地按面積來看,能夠容納 30 多億人真的不是笑話!


謝邀

中國最有名的梯田是廣西龍脊梯田和有雲南元陽梯田。這兩個算是規模最大,最壯觀(因此得「世界遺產」的保護)。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想看到梯田,你不需要跑到元陽去,雲南到處都有。

在沒有平原,山區加丘陵佔94%面積的雲南省,壩子(雲南方言的「河谷」)的戰略重要性應該很明顯。雲南一直以來是個少數民族多而多樣化的地方,並且少數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發展程度存在大尺寸的差異。居住在壩子的民族通常都是比較文明的民族,有文字的,種水稻的,修灌溉的,有行政制度的,比如大理國,比如西雙版納的傣族王國。其他的民族,就是比較不發達的弱的傳統住在山上,主要靠打獵採集。位於東亞與南亞的交界處的雲南一直以來是亞洲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國由於人口壓力,戰爭,壓迫,有些群體搬走了(或被革出了)。歷史學家猜測哈尼族是大約300 AD從青藏高原移民到雲南,定居在紅河谷旁邊的哀牢山上。有一個傳說,哈尼族在半路路過了麗江的白水台。

傳說中,哈尼族人民就從天然形成的白水台聯想到了梯田的念頭。

梯田的邏輯很簡單,但是很機智。把山坡人工挖出台階就可以打造「平」的田地。水從上通過灌溉往下流,僅靠重力,還有水源。在哈尼族的原始信仰中,山是精魂的家,所以必須尊重它。這正好符合梯田的生態系統需求,就是保證水源的穩定。

為什麼哈尼族建了元陽梯田?因為他們沒有平地,因為他們很機智,把陡峭的山坡變成一條一條的平地。梯田可以種水稻,滿水時可以養魚。冬天乾季的時候還可以種玉米,小麥,豆科。梯田挖出來很費勁,每年也需要維修。哈尼族農民每天到田裡幹活下坡,晚上回家上坡很辛苦。哈尼族的全部文化,經濟都是以梯田為中心的。

題主表示以為現在梯田沒人種。其實,雲南紅河和元陽梯田還是有人種的。為什麼沒有機械化?因為機械適合平原類的地形,在狹窄的梯田裡面操縱太麻煩了(據說某家研究所發明了一個適合梯田的機械,但是目前只有原型)。

最後,我想提出一個事實。中國不是唯一的擁有梯田的國家。菲律賓,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尼泊爾等國家都有。但是你可能沒想到的是,美國和歐洲也有梯田!

這是葡萄牙的梯田:

這是我家鄉附近的納帕,也是梯田:

葡萄牙,納帕兩個地方都是葡萄園。葡萄是個高價,需要很特殊土壤和氣候條件的的農作物。美國,歐洲有些適合種植葡萄的地方是丘陵的話,改造成梯田的成本還是低於種植高質葡萄的盈利空間。

當然,中國的梯田還有一個保持的理由是,他們已經成為了旅遊景點。如今哈尼族家庭很正常有幾人每天到田裡幹活,還有幾人從事服務行業,經營農家樂什麼的。遊客來看的不是廢除的梯田而是活躍的梯田,所以農民也有經濟動機堅持每年使用。


我的老家就有很多這樣的梯田,秋收之時真的非常漂亮,可謂美不勝收。

但是!

現在種地的人越來越少,年輕人幾乎都不會下地耕田了。

為啥?很簡單,非常辛苦,收入少。

山地不適合機械化,幾乎完全靠勞力。無論外面的世界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怎麼發展,在這種地方始終只能用最原始的辦法跟土地交流。

春天要扛著犁具、鋤具,踩著田埂趕著牛,在山坡上上下下,有的田只有十幾平米,卻要走兩三里的山路。

還要去引水,有時還要跟鄰居鄉里溝通好,排隊引水。記得小時候有一年鬧旱,山上僅有的一股涓涓細流要灌溉整個山坡上的梯田,於是家家派個壯年,睡在田邊的墳地里,熬夜守水,怕別人家深夜把水引走。

山地上的草被茂盛,除草也是很辛苦的事,南方春天雨水多,下著寒冷的大雨去犁田、鋤草、整田埂、要是城市裡的人干這個分分鐘就要罵娘了,這還只是第一步。

插種、育苗、插秧、鋤草、除蟲、收割、沒有一樣是靠敲幾下鍵盤就能做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用汗水澆灌大地,每一個過程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對當代年輕人而言),「跪著向大地乞求賜予」。

挑一擔一百多斤的穀子,在山坡上上下下,走幾里路甚至幾十里路到家,肩膀上的那個疼痛,像火燒一樣的感覺。

有些沒到農村生活過的人,覺得田園生活很美好,梯田很漂亮,想像著梯田上的農民們過著詩意的生活,其實就跟長城一樣,看著很壯麗,下面滲透的是多少苦力汗水。

現在好了,至少年輕人有得選擇了,他們坐個大巴,幾個小時到了珠三角,那裡的工廠雖然辛苦,兩三個月的工錢比在梯田上干一年還多,但至少沒有耕田那麼痛苦。

至於耕地荒了糧食不夠的問題,有點杞人憂天了,以人類現在的農業水平,養活一百億人都完全沒有問題。如果政治家、經濟家做好功課,用政治經濟手段減少戰爭、資源浪費、分配不均等問題,即便把所有梯田都變成原始森林也不會影響大家吃飯,

讓農民的後代不要再受上一代的痛苦,公平的得到工業現代化的生活,變成城市居民,豈不更好?


題主問了個很好的問題。但是看看下邊的一些回答,真是讓人感慨。"荒廢的梯田算什麼呢? ""地總會有人去種的""梯田是幾百年前開墾的,關今天的建設用地什麼事。。。"

中國可耕地的數目是在減少的。建設用地是在侵佔可耕地的。糧食是會有危機的。

我寫文章時有找過一些這方面的數據,從自己的文章里摘錄一段。

"The first challenge is loss of agricultural land.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Ministry of Construction of China (MCC), between 1978 and 2003, the urbanization level doubled, rising from 17.9% all the way to 40.5%.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available arable land decreases. About 74% new urban land is converted from arable land, and the percentage would be even higher in smaller cities (Tan, Li, Xie, and Lu, 2005). Thus, the giant gap between the increasing food demand in urban areas and the decreasing arable land is quite hard to fill, and may cause serious problem (Chen, 2007)."

Tan, M., Li, X., Xie, H., and Lu, C. 2005.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Arable Land Loss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Land Use Policy (22:3), pp. 187–196.

Chen, J. 2007.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 Real Challenge to Soil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CATENA (69:1), pp. 1–15.

希望有更多的數據。

另外,地方政府大力推動房地產,是和國家分稅制的政策,地方領導的晉陞,有關的。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系的老師Prof. James K S KUNG有做這方面的研究。

People - Division of Social Science

比如 http://www.jameskung.net/#!news-and-events/c1pz"Land Revenue Windfalls, Signaling, and Career Incentives of China』s Local Lead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14 ICSID Conferenc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Incentives for Governance"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 Pushkin, St. Petersburg. 2014 ICSID Conference 『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Incentives for Governance』Registration open (through 15th April)


題主一定不種地,梯田看著很多,實際上很少,也許一座山上的梯田加起來,也就是那一畝三分地,更別說水往低處流,無論是面積、水資源或者耕作難度等等一切農業生產的要素,梯田與平原耕地都是天壤之別,所以平原耕地一旦流失,往往再也補不回來了。


怎麼給你說呢。

饑荒取決於你的收入水平。

就目前而言,只要你的收入水平高過非洲、南美,你就不會餓死。

因為非洲和南美的人口買不起糧食,而你有錢,或者說出得起高價。

非洲的種植業:看了糧食危機,我大概懂了,非洲沒有農業。

這是非洲獨立前的狀況圖。

對於世界經濟而言,二戰就是一個錯誤,非洲獨立就是一個錯誤。

首先,非洲的農業完全就是出口導向的農業,對非洲的經濟發展一點用處都沒有。非洲不願種糧食,為什麼呢?因為沒有經濟效益,非洲種經濟作物,而且是定向的經濟作物,那就是定向出口歐洲。比如說茶葉、煙草、橡膠等。而歐洲的價格更高,所以經濟作物也不賣給本地企業,說難聽點,本地企業也買不起。最後富了小地主,窮了非洲大陸。

第二個非洲出口糧食,當世界範圍內糧食減產的時候,就從非洲大量進口,糧食出口國優先保障本國的糧食供應,而非洲的碎片化導致非洲無組織的出口糧食,因為歐洲的買方價格更高。而非洲糧食進口國根本買不到糧食,就是買得起,窮人也吃不起,於是東亞、西歐、北美糧倉裡面放著陳芝麻、爛穀子,而非洲卻在餓死人。


老家江西東南部,我們那梯田基本都是山谷梯田,現在農村人口基本流失,只有靠近河流的田有人耕種,其他基本造林或荒棄,只有一個鎮由於農田較為平整有較多糧食出售,其他均該種經濟作物,感覺糧食產量應該只有小時候的30%—40%,希望可以提供一點思路。


題主問的問題很好。

梯田荒廢很容易理解。其實不僅是梯田這種難以機械化耕作的土地被荒廢,許多平原的良田荒廢的也不少,或者只有老人、婦女在種,效率很低,實際上也等於半荒廢狀態。原因很簡單,因為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無法形成規模效益(可腦補比較一下美帝動輒幾千畝上萬畝,高度機械化的農場,在這種情況下,即便中國種地有農業補貼,也沒有比較優勢)

至於題主說的城市大部分佔用的都是良田,有兩個原因:

一、中國國土的獨特情況決定的。中國經濟最活躍、貿易最發達、交通尤其是海運最發達的東部沿海,同時又恰恰大部分都是平原。這一點可以對比下美帝,美國沿海經濟發達,而廣大的內陸腹地則多為平原,經濟發達地區和農業地區大致上是分開的。這樣城市發展與耕地保護的矛盾就沒有那麼直接——再次感嘆一下美帝的自然稟賦太好了。

不過這一點也不用太擔心,只要中國城市化能進一步發展,大量農村居民進入城市,其實恰恰能夠節約土地,因為城市化本身就意味著土地的集約利用。

二、中國的土地制度嚴格禁止人們自行買賣土地建房。如此以來,其實許多不適合耕種的土地,而本來適合建房尤其是適合建設獨棟別墅的山坡地帶、河濱地帶,卻不允許人們買來建設住房。而人的住房需求是客觀存在的。這樣進入城市的人口要解決住房問題,只能在政府納入城市範圍並出讓的給開放商、由開發商建設的商品房。

總起來說,城市發展要佔用耕地這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時也不必太擔心,因為城市化最終會節約土地。同時,要保護耕地,其實恰恰應當放鬆對土地流轉的僵化限制,讓人們能相對自由的獲得土地建設住房。


中國很大一部分梯田,其實是茶園。

梯田這個形式,在南方丘陵地帶到處都有。

以我老家為例,大家可以看看丘陵和平地的比例

放大點看,中心位置明顯就是梯田。只不過不成規模,這塊區域因為地勢不高,采水相對簡單,是還可以種水稻的。再往高處一點的,就沒法種水稻了,以前也就種點紅薯玉米辣椒等對灌溉要求不高的作物。

想說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種上水稻的都種上水稻了。這裡擴大化一下,以本村為例,90年代初最後一次丈量摸底,承包到戶,平均每人不到0.3畝的稻田,以水稻平均畝產600公斤為基準,80年代平均每人每年可收穫糧食為200公斤,實際上很難養活村裡的人口。而且僅圖上這麼短的距離,那條小河上有兩座攔水壩用於灌溉,土地水利資源配置不容樂觀。

距離上次承包分戶已近30年,人口增長和民居建築用地增長,人均耕種用地是逐年減少的。樂觀點說,要活命,沒有可以捨棄的土地。

所以農業機械化推廣之后土地捨棄的選擇,就交給市場調節吧。

能保障糧食安全的,只有增產。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才是解決人口和土地糧食矛盾的唯一出路。

最後放個私貨,挺轉。


剛好最近在做西昌的規劃。眼看著為了那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建設用地將安寧河谷平壩區的農田擠到兩邊的山上去,真的是於心不忍,本來山體植被退化的很嚴重了,看到兩邊山上光禿禿的坡耕地,感覺有心無力。有什麼辦法能打破這種局面,城市可以往山上走嗎,把平原置換出來還原成耕地


生產效率非常低,以後也就是農業旅遊景點而已


解決糧食問題最具可行性的一個方向是機器人種地。需要我們廣大程序員出手。

未來的機械化不僅僅是目前的大型農用機械。目前的大型機械問題之一就是適合平原,而城市化也擠占平原耕地,平原減少,機械化也難保糧食安全,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目前這種規模化單產會降低,從而也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但是,事情已經出現轉機,這就是機器人,機器人能關注每個植株的營養、生長狀況,不知疲倦,自動化執行程序對單株植物進行個性化照料,目前玉米這種大間距作物在美國已經有相關機器人,能對單株植株分別監測、除草、施肥、澆水。這跟過去的大型機械比起來不知先進到哪裡去了,這也是下一次農業革命的基礎,是未來農業的方向。


總結題主的問題描述,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中國多山和丘陵,平原少。農用耕地少,適合農用機械化生產的耕地更少。

2.城市化進程過快,規劃不合理,佔用了平原地區的耕地。

3.耕地減少會導致糧食產量降低,我們吃飯會成問題。

如果我沒理解錯,同意題主的觀點。

巴特,題目的提問是關於梯田的。。。

關於糧食與耕地的關係,題主想到了危機。國家也知道有危機。

http://zbph.mlr.gov.cn/

這個是 耕地佔補平衡動態監管系統 的官網。國家時時刻刻都監測著全國的耕地數據哦


官宣:土豆或將成為主要糧食之一。


多數山區的梯田耕作層很淺,挖幾下就是石頭,肥力很差,耕作水平低下,退化速度快,機械化困難。

因為土層薄,以前也曾經發生偷地的事,半夜去把別人地里的土挖了,填在自家地里。

就算糧食不夠吃也不是梯田不夠的錯,建設用地其實主要還是在城市周邊,隨著城市化的加快,平原區農村農用地的碎片化有可能反而得以解決。

其他的前面都總結的差不多了。


山地適合發展果樹,不適合農田,南北互補,南方提供淡水和水果,北方提供糧食和肉類,或者把丘陵鋪成平原


你國讀書反動不是很多支持執行者嗎


邏輯問題。。。

梯田是幾百年前開墾的,關今天的建設用地什麼事。。。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中國的土地是租賃的,而不是像歐美日產權屬於個人?
儲備土地是指什麼性質的土地?與一般土地的區別?
中國的土地問題好複雜,要看些什麼資料才能把整個土地的問題搞清楚?
一個普通的農民一年能種多少畝地?

TAG:土地 | 耕地 | 城鄉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