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特徵是什麼?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的特點是什麼?

如題


這裡面的回答,都不夠審慎,缺乏歷史唯物主義的謹慎。

1)首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並不是從總設計師才開始的,但是你看到的現在提倡的有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說基本都是改革開放以後的產物。而這一產物的目的,正如張義潮所說:是打左燈,往右轉。其根本目的,當然是為了緩和當下尖銳的階級對立和勞資矛盾,同時也是力證自己法統的正統地位。

比如今年,政府搞得《馬藏》(鏈接:網易新聞中心 繼儒藏、佛藏、道藏之後,又要搞《馬藏》了)

還有所謂共家學派(鏈接: 中國社會科學網 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術化——共家學派的倡立)

以及最近的首屆馬克思主義世界大會上所爆發的趣聞 (鏈接:馬克思主義大會 意識形態新鬧劇)

實際上都清晰地展示出,當今政府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從一種階級鬥爭學說變成一種宗教思想,從而更好地控制民眾。

但是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如我之前所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始於總設計師,而是始於李大釗、陳獨秀等第一任共產黨人。換而言之,馬克思主義來到中國第一天,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也就展開了。因此因為改革開放的緣故,而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整體污名化,是並不妥當的。至少對於李大釗、陳獨秀、李達、毛澤東等人而言,這恐怕就不是妥當的。當然,他們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很偉大,但也不能因此而獨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名。就是像毛澤東這樣取得了極大成就的人也只是代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時期,也只是代表了他所在的那個時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

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則可以分為好幾個階段。但其中每個階段都包含者劇烈的黨內鬥爭和路線衝突。所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一個平穩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理論衝突和黨內路線鬥爭的極為衝突的過程,其中有不少人甚至直接或間接地因此而受到牽連和傷害。這一點正如毛澤東所說:「黨內無派,千奇百怪」。這一方面放映了當時黨內的民主制度還有待完善,但也反應了當時黨內部的年輕的民主活力。

2)所以如何評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呢?

我的第一個回答是:充滿了路線鬥爭,充滿了衝突與分歧。然而這種衝突與分歧恰恰是黨內民主的活力表現。因為一個黨的活力,不是靠老人政治和權威政治,而是依靠黨內的有活力的年輕人,靠的是不畏懼權威,不迷信歷史,敢於向現實,向過去發起挑戰的年輕人。

然而可惜的是,現階段的官方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如此,他只不過是披著馬克思外衣的當代宗教罷了。所以我相信每個馬克思主義者都有理由有信心說,如今的打著中國化旗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並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這一點上,我比較喜歡現在的左翼年輕人,例如少年中國評論(YCA)的 @江津的梅菲斯特,他們最近YCA經常爆發理論上的衝突,而且頻繁地分裂,頻繁地因為理想的固持己見而爭吵得面紅耳赤。而這恰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在我看來,正是這麼一種不做和事老,不迷信權威,有自由精神,面向實踐,固執己見的敢於向現實挑戰的精神。在此我們可以從遠處觀摩一下YCA的分裂,體會一下民主精神。(如何看待少年中國評論(YCA)的分裂? - 知乎 如何看待少年中國評論(YCA)的分裂? - 政治)

最後說一句,YCA的分裂雖然理論上還很不成熟,實踐上也遠遠沒有成熟。但是這種公開鬥爭的民主精神還是應該值得提倡的。


考試題目都明目張胆的問到知乎上來了~


大哥們 能給個標準一點的么 我就寫個作業。。


沒能力說馬克思主義,或者說西方馬克思主義,或者更廣義的馬克思主義的特徵。

(其實我應該說是完全沒能力扯教科書馬哲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才對=_=……但還得想要扯一下……)

(教科書的)馬克思主義有較強的恩格斯色彩,讀讀他的著作就可以觀察到某種風格問題……例如「哲學基本問題」之類的。

中馬的特徵就是,帶有濃郁的中國共產黨的色彩,並且離馬克思的著作更遠。或許可以理解為僅僅是行政經驗歸納=_=


天美的吧


推薦閱讀:

毛概這門課程如何考個七十分以上?
論家國情懷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
學習馬哲毛概鄧論,對學習者自身到底有什麼幫助?
市場社會主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區別?

TAG:馬克思主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