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之後在知網上查關於疾病的資料是可以被接受的嗎?
我們都知道生病了去百度是愚蠢的行為,那麼一個具備了足夠的統計學和生物學知識的人在得病後使用CNKI搜集疾病信息來理解病因和治療思路,這樣的行為是可取的嗎?
足夠:具備生命科學科研能力。
我個人並不反對患者查找專業資料,畢竟這是患者的自由;另外,自己是按照規範來行醫,自然制定的診療方案是上得了檯面,可隨意品評。
我想特別提醒的是,當遇到與主診醫生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的理性討論,畢竟:
1.醫學是實踐科學,醫生不能不看書,但光看書無法成為醫生。
2.有些問題還沒有研究清楚,你既能找到支持A的資料,也能找到支持B的資料。你拎著A方案指責B方案,並不妥當。3.大部分文獻討論的情況比較單純(不信你看看各種研究時的排除標準),而臨床實踐時經常夾帶干擾因素。在我的病人中,如果遇到和我觀點不一致時,能夠坦誠哪些地方和我的看法不一致,並給我解釋說明的機會,這樣的病人我很欣賞。相反,如果一來就指責你醫德有問題,亂用藥,這樣的人我是很鄙視----技術問題可以討論,道德問題無從討論----你讓我如何自證道德高尚?要知道,自戴道德高帽的,幾乎都是騙子。謝邀。
我先講個段子,當然,也是真事兒。
工作關係,需要長期對某個手術領域保持關注。這個月收到公司內部信息團隊的郵件,其中有提到近期國內一家醫院就該手術發表的一篇中文文獻,算是個RCT吧,樣本量不算大,不過研究角度是我感興趣的。當時也是翻出知網的賬號,下了那篇文章。文章內容看上去是沒有什麼問題的,手術方案基本符合指南推薦,用藥雖然比較謹慎但未嘗不是一個研究的點,統計學方法雖然簡單,但也沒看出有什麼問題。
後來想到那家醫院所在地區有一位同事,就問她知不知道這事兒。她告訴我的是:那家醫院能做那個手術的醫生只有一個,而且去年就離職了。我看了看文章的患者入組時間:嗯,一直持續到今年3月份,這手術是誰做的?這樣本是哪兒來的?
當然,孤例不能說明什麼問題,這種前瞻性研究和「患者想搜索疾病相關信息」之間也還隔著十萬八千里。但是,這也說明「足夠的統計學和生物學知識」並不能保證你能搜索到真實有用的信息,其實即便你高大上點搜PUBMED又如何呢,亂七八糟的英文文獻也有一大堆。而且我很懷疑所謂的生物學知識能否幫助人理解醫學常識,起碼我身邊那群被「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忽悠入行的生物博士們並沒有體現這樣的素質,頂多知道個膠原蛋白吃下去就被分解為氨基酸了。
我倒是覺得有基本醫學常識的人,可以試著看看某治療領域的國內外權威指南,相信我你在看門診的時候,遇到與醫生意見不合時,說「百度上講的巴拉巴拉巴拉」可能會被鄙視,你要是能說「您推薦的這個治療方案,在2014版的OOXX指南中只是2B類的推薦,目前的首選方案是巴拉巴拉」,很有可能你不但能收穫醫生的尊重,也能成為一名義務工作的醫學溝通顧問……我的觀點是不可行,
可以買本內科學,外科學讀讀。也比看知網強呀,沒有解剖學,病理,藥理,生化…基礎,能看懂知網上醫學類的文章?說「結膜炎應與鞏膜炎鑒別」
結膜在哪裡呢?
哪裡的結膜炎容易與鞏膜炎混淆呢?解剖學的知識你要懂吧?說→_→某新葯的降壓機制研究,
你覺得,啊,可真好呀,比以往的降壓藥都好。這個葯需要多少年才能被你吃到?此外你覺得的這個「好」是真的好嗎?你看到了藥理機制,你看到毒理了嗎?知網是研究類,統計,出來的是大樣本。
他不能通過一系列癥狀推導你的疾病,一般而言知網目前檢索到的也是一些↓不常見病。
我覺得題主可以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通過知網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嗎?大概是沒有,似懂非懂往往害人。你覺得阿司匹林是經典的解熱鎮痛葯,
你就給自己的小孩兒吃了,反正OTC,櫃檯葯,非處方葯!reye綜合征了,後悔了吧~
反正阿司匹林解熱鎮痛,
是藥理學解熱鎮痛家族的第一個葯,頭疼腦熱吃點吧,現在臨床上阿司匹林主要用來干神馬?對於普通人而言↓
知道基本的解剖,懂些醫學常識,懂得怎樣看病就不簡單了,醫生問診問什麼?
主訴加發病時間,不是讓你自由發揮。
從頭說到腳,還要上知網積累素材呀。(有些病人真心不會看病)如果你想了解一些醫學知識,可以看看有些醫生出的科普書,關注一些熱衷於科普的微博大V,當然知乎上也有一些熱衷於科普的人啦!我覺得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通過查閱醫學文獻來認識自己的疾病,並與主治醫生交流是一件非常值得讚賞的事情。對自己所患疾病的了解能降低與醫生之間的交流成本。同時對醫生而言,病人能客觀地認識疾病,理解醫療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也是一件好事情。而且有時候,醫生也未必能及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但是,就像其他答主說的那樣,這個過程中個人的心態也很重要。給題主一些建議: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擺正心態,畢竟查閱文獻的目的無非是更好地認識疾病,理解疾病,獲得更好的健康收益,而不是要通過挑刺,鄙視醫生來獲得自我滿足感。
其次,要學會鑒別文獻的質量。知網上醫學領域中文期刊質量較好的基本就是中華系列雜誌,以及各大醫學院的學報。但眾所周知,醫學領域中文水刊(英文更甚)多如牛毛,即使是中華系列雜誌中,也存在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因為專業原因平時也會接觸到臨床的科研,很多臨床科研設計非常嚴謹科學,能產生高質量的醫學證據。但更多時候,臨床質量研究並不高。這點對於非醫學專業人士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的。
再次,要學會鑒別文獻的種類。在這些醫學文獻簡單來說大約可以分為面向讀者和面向作者。面向讀者的讀者群往往和作者群不完全重合的,這類文獻的功能是提供醫學證據。例如研究缺血性腦卒中病人使用在抗凝治療後發生腦出血的風險,研究體育鍛煉與糖尿病腎病之間關係。
這些文獻是可以讀的,但同樣,注意上文中的研究質量問題。在這樣的文獻里,中文的我能想到最值得讀的就是系統綜述和翻譯過來的臨床指南,這類文章因為不自己產生證據,往往比較可信。面向作者文獻的讀者群就是作者群本身,例如研究缺血對xx信號通路xx蛋白表達的調控作用。這類文章就是專業領域的研究人員交流(或者就沒打算交流)用的。若不是專業研究人員,你也看不懂,看懂了也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意義。畢竟你就是住個院啊,不是讀PhD...最後,基本醫學常識問題,知網恐怕幫不了你。還是看醫學教科書,查中文維基百科更靠譜些,因為討論這些問題的醫學文獻,可能創作於在100多年前,還沒有被掃成電子版,更可能沒有翻譯成中文被知網收錄。
最最後,題主英文不錯的話可以查英文的文獻呀,上google scholar直接搜疾病的名稱+review,看一下近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獻。其次就是上scopus搜疾病所在領域的頂級期刊和四大醫學雜誌裡面和自己疾病相關的文獻。最後,就是去疾病所屬的醫學行業學會找最新的臨床指南仔細研讀。這樣討論幾個來回,假以時日,也許在大洋彼岸某醫學院的辦公室里,就躺著你的PhD in Epidemiololgy and clinical research的申請材料……
好像離題太遠了……先說答案:不可行。我先講百度為什麼不可行,原因是因為百度經常會有廣告,而且答案過於簡單粗暴,沒有什麼參考價值。我再說知網為什麼不可行。知網上基本都是科學論文,而絕大部分科學論文就是一些新葯或者新療法,而這些新葯新療法真正能在臨床上有多大價值有待考證。但那些基本上已成定論的東西是發不出文章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是比較明確的疾病和比較明確的治療方法。而對於那些罕見病知網上最多也就能找到一些病例報道,真正治療我覺得參考價值不大。如果想真正了解正確點的知識的話,我建議上谷歌,搜索英文資料,你把疾病的名字輸進去,基本上前幾個就是很靠譜的一些疾病介紹和臨床指南,寫的非常客觀。外國大夫經常建議患者回去後多查查谷歌。
但是,即使是臨床指南也並不適應普遍患者,臨床經驗這種東西每個大夫都不同,所以有時候還是要相信大夫的建議。
我覺得生病了去知網搜論文沒有任何不妥,去百度也並不愚蠢。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信息更加完備。
問題是,如果你百度到了一個結果,因此不去看醫生,或者看醫生時用百度到/知網搜到的結果來質疑、對抗醫生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案,那這病估計整個SCI庫都治不好。
當然,前提是這位醫生來自於正規醫院的正規科室。我個人認為當然可以接受,而且我自己在懷疑自己得了什麼不是本專科的病的時候也會各方查找一些資料(包括百度),我覺得唯一不同的就在於作為接受過醫學教育的人能夠分辨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信息是存疑的,哪些信息是真實卻無用的。
平時遇到百度了一下,對某個疾病稍有了解的患者來討論病情,我一般會鼓勵他們這種自發求知的行為(其實和完全一無所知的病人交流不見得是多愉快的事情),如果病人表達了「百度上這麼說你為什麼不給我這麼做」的態度,我一般會解釋我們做法的依據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指南,比百度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等等,必要時可以出示專業書籍或文獻⊙ω⊙
如果是姿勢水平已經達到通過CNKI查找文獻了。。。我會推薦一下pubmed和web of science,因為中文文獻的公信力實在是。。。以及這個疾病相關的關鍵詞。。。當然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來幾篇高被引綜述。
總之,我認為醫生是一個治生病的人而不是治人生的病的職業,如果遇到一個可以交流且樂於求知的患者,我很樂意和他多談一些專業方面的東西。
只是個小醫生,僅供題主參考。沒用啊( ??_? ?)那些都是沒有用到臨床的技術 你看了也沒地方給你用啊( ??_? ?)
光論文不行,你欠缺很多基礎理論知識,而且知網論文的水份也有,你無法分辨。看指南都比看這個好。但是指南又太死板,人不會都按指南的情況來生病,最後還是得醫生依靠他的知識與經驗做取捨。
真是奇了怪了,回答里一大片回應「上知網、百度查資料不愚蠢」的,但總共11個答案有人說這是愚蠢的嗎?真是不知所云。
看病之前查資料是應該鼓勵的,有了基礎的了解總比全然無知好。但是,「你查的資料只能作為參考」。也就是說當你的意見和醫生的以前不同時,最好還是聽醫生的(醫生有沒有空向你詳細解釋一般取決於忙碌程度)。首先是一個診斷問題。大多數人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一個普通人可能百度了下自己的癥狀然後根據網上描述就已經對疾病的診斷有了自己的判斷。但是,這種判斷並不是任何時候,甚至不是大多數時候都可靠的。普通人根據自己對疾病的判斷,百度臨床癥狀,一看有很多重疊,就堅信自己的看法。問題是醫學上有疾病的鑒別診斷啊。很多種疾病都有類似的癥狀,但普通人可能沒有耐心全部看完。更不用說臨床上各種癥狀不典型的病人多了去了。用自己幾分鐘查來的知識挑戰醫生至少10年的知識儲備,哪來的信心!再一個,有人可能之前已經有過看病經歷,對於某些慢性病的診斷已經明確,所以想通過自己查資料調整/修改/給出治療方案。那麼,在沒有完整知識體系的情況下,你需要:了解疾病發展過程中本身及其對身體其他組織器官影響的生理,病理,病理生理知識,了解該疾病的診療方案(最好是指南了),所用藥藥理情況、不良反應、藥物相互作用、藥物禁忌,等等。這樣普通人的判斷才會相對比較可靠。問題是有多少人能做到?有很多人曬例子自己隨便百度下按照百度給出的方案就把病治好了,有沒有可能?當然有。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沒什麼意義。別人家孩子怎麼做怎麼好,你自己作同樣的事也能同樣好?一樣的。對於病人和家屬來說,對病人的主觀感受的了解才是比醫生佔優勢的地方。通過查閱資料能及時向醫生提供更多有效信息比自己擬定治療方案否認醫生判斷有意義得多。
=========================================================================自己查資料是對醫生看病的有益補充,主次要分清。沒必要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挑戰自己的運氣,對吧。完全可以,而且非常推薦。這和信任醫生完全不衝突。相信我,如果有這樣一個病人,希望醫生能解釋清楚他為什麼得病然後怎麼治療,並且真的能夠理性的理解而不是在網路/醫生之間隨便選一個權威相信,那醫生真的開心死了,這得少了多少醫患矛盾啊。重點在於理解我上面標粗的這行字
誰說生病去百度查是愚蠢的?誰說去知網查是愚蠢的?術業有專攻當然要聽醫生的,但是一定要有能力了解,學會分辨,醫生也有水平高低,不求你能自己給自己開藥,但起碼知道醫生水平,知道他能不能治好這個病。我一直相信醫生的專業性,生病從來不自己開藥,哪怕是尋常感冒,也問問醫生怎麼治,但是庸醫讓我不敢再隨便相信醫生!今年八月末,我全身發癢,一撓起一片疙瘩,我覺得是皮膚過敏,去診所治療。我去了跟醫生說明情況,問她是不是過敏?她說可能是過敏,吃點抗敏葯就好了。尼瑪我當時就震驚了,醫生診斷可以隨便用「可能」這個詞?我不放心,把衣服撩開指著疙瘩問她是過敏嗎?是嗎?她說是過敏,給我開了兩盒抗敏葯。本著對醫生的信任我吃了兩天,效果?更嚴重了。我換了一家診所,這家好像靠譜點,我說皮膚過敏伴隨咳嗽,他好歹掰著我的嘴巴看看嗓子,說我換季身體不適應,給我開了一包葯。本著對醫生的信任我吃了兩天,效果?更嚴重了。我不敢在鄉下診所瞧了,根據癥狀自己在百度上查,最後發現像是蕁麻疹,九月初開學趕緊在鄭州檢查,果然是蕁麻疹!尼瑪蕁麻疹這麼常見的病一群庸醫都診不出來!我想我就是個傻B,早知道早百度,遇到一個庸醫還傻傻的相信專業相信第二個庸醫!所以不管大病小病去百度一下總是沒錯的,即便自己不會治,也能增加對病情的了解,知道這醫生是不是靠譜。誰說生病查百度是愚蠢?
我沒看出來哪裡愚蠢了。作為一個資深哮喘患者,久病成良醫說的就是我這種人,醫生面對的是各種各樣的病人,我只管自己,自己對於自己的身體最了解。當然看病還是靠醫生,但是在哮喘這個方面,我可以輕易分辨醫生的能力、負責程度,從而選擇可靠的治療。
查資料是一種可被接受的行為,但是自己給自己治病就呵呵了吧,畢竟醫生專業學習了好多年都不一定醫術高明。
no zuo no diewhy have a try?
可以去了解,但不要以此否認醫生的專業性
曾成功給狗實施lymphoma晚期化療的路過(切記!切記!要和研究所搞好關係)~
這當然得看你查資料的能力
——糞堆*刨金不可取 看不明白吃不著葯 看岔了吃錯藥 看得慢人死了……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總而言之 這只是一個Make-or-buy Decision我討厭做生意的 教育說多了都是淚 更別提繼(葯)續(廠)教(聯)育(誼)了
嗯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這其實屁話,早知當初何必今日,誰也不是《死了七次的男人》)
*我發誓我沒黑哪個網,因為我割本就沒去過辣里推薦閱讀:
※當代眾人對於醫生的態度為什麼這麼偏激?醫生和患者之間怎麼就不能互相信任?
※當你在公共場所聽到有人罵你們醫院,順便捎帶所有醫生,話還挺臟,你會怎麼辦?
※如何看待「紀念華山醫院建院110周年」活動?
※為什麼醫患糾紛已經嚴重到今天這樣的地步?
※醫生為做檢查,對虛弱的老人進行大量采血,有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