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TVB現在的發展形勢?

繼胡杏兒之後,又一當紅花旦徐子珊離開TVB了,近幾年來TVB的當紅明星一位接著一位的離開。


……香港的確出不了明星了,離開珠三角,有誰知道林峰?就算拿出一樣厚的資本,開出一樣的價碼,要在香港做一個《我是歌手》,你猜台灣那群歌星是願去長沙,還是願來香港……

為什麼今天的香港再也做不出像《我是歌手》這類的節目呢?

有些人可能會想起當年黃家駒的名言:「香港只有娛樂圈,沒有樂壇」。但是,這句老話還得細細再想下去。因為所謂的「樂壇」,尤其流行音樂樂壇,其實也在娛樂圈之內,只不過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比較嚴肅的表演罷了。

全世界的流行樂壇都逃不開娛樂的命運,正如家駒最後也弔詭地死在了一場娛樂節目之內。問題在於這個「樂壇」你有玩得多認真,多像樣。美國的格林美獎是一個認真的遊戲,如今的《我是歌手》也是一個稍為認真的遊戲,都表現出真把音樂當回事的樣子。而無線的《勁歌金曲》,則是一個非常坦率,非常地不偽裝,把音樂徹底當成娛樂來做的三流表演。

理論上,香港做得出現在這些全華人世界追捧的音樂節目。一台獨大的無線有這個資源,也有這個能力。十幾年前,甚至晚至10年之前,它就早該做出這些節目了。可惜它沒有。理由可能是個謎,就和整個香港影視界在華人圈內逐漸失落了的影響力一樣,需要更多的分析。或許當年它熱愛本土,不求北上;或許它覺得香港加上廣東的市場已經夠大,撐得再也吃不下更多的江山;又或許它太過相信自己的致勝方程式,同時又太過相信香港的魅力,覺得征服華人江山的道路必定由己處開始。

10年前,一位老友還自信滿滿地告訴我,香港用不著自己出明星,但任何人想當明星就一定要先來這個主場,因為香港是全華人世界娛樂圈裡最glamorous的舞台。現在呢?香港的確出不了明星了,離開珠三角,有誰知道林峰?就算拿出一樣厚的資本,開出一樣的價碼,要在香港做一個《我是歌手》,你猜台灣那群歌星是願去長沙,還是願來香港?

讓我們老實承認吧。香港整體娛樂圈的競爭力便和無線電視一樣,十幾年前或許還能獨步華人世界,今天老早就已經掉落到邊緣的位置了。

從前有一個北京女孩想當歌星,她會想辦法跑到香港,甚至遷就所謂的港人口味,改一個性格模糊的名字叫做「王靖雯」,然後成了紅遍大江南北的天后。恐怕這是一段將來值得追憶的本土故事。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602?v=mobile

〈就連明星都出不了〉 梁文道

《星洲日報》2014-02-11

……我們自己已經做不出這樣的電視節目了。他們造假,他們潛規則;難道我們的頒獎禮就很乾凈,硬捧林峰做歌王就不潛規則?他們的音樂口味太單一;我們讓主持人取笑女歌手衣著,容許咪嘴,就連一首歌都沒法好好唱完,這就算對得起流行音樂?不是人家做得太好,只是我們太過墮落……

因為鄧紫棋和謝安琪,也因為柳重言,大陸的歌唱節目最近在香港變得很紅。這麼多人談論,也就趁假期認真看了幾期。看完之後,我發現它們其實並沒有大家所說的那麼厲害。比如說「尊重音樂」,這就叫做尊重音樂,推動流行音樂工業的發展嗎?

台灣歌手陳珊妮說得很對,《我是歌手》這類節目為了燃點氣氛,討好現場觀眾,註定只能跑出飆高音爆巨肺的歌手。這不是不好;只不過要是換了剛去世的Lou Reed這類人上來,肯定第一輪就會被人丟了出去。可見它的音樂路向其實相當狹窄。再說不能咪嘴和專業現場伴奏,這其實都只不過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已,如果我們覺得很了不起,那只是因為我們假了太久,罐頭了太久。

有沒有造馬?有沒有潛規則?這就不必問了吧。到底是電視節目,而且是在行內水深深不可測的環境。就看那些觀眾,七情上面,人家還沒亮相就激動地站起來鼓掌叫好,投入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即便不是收錢表演,肯定也是之前花了不少時間力氣去暖場。央視的《中國好歌曲》算有心思,突出幕後的創作人。但柳重言一上台,周華健和蔡健雅這些資深的內行人竟然認他不出?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坦白講,無非就是娛樂節目罷了。扣去真正的演唱時間,每一集的《我是歌手》起碼有一半時間是花絮。那些互贈紀念品的環節,臨時安排的「經理人」搭配,乃至於接連不斷的歌手反應捉拍;全都是為了戲劇效果而存在,與音樂無關。然而,在說了這麼多壞話之後,我必須承認,這些節目真是好節目。重點不是人家有多認真地對待音樂,而是他們十分認真地在做電視。

我更想說的是,香港人今天眼紅大陸電視,酸酸地批評鄧紫棋北上搵真銀,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自己已經做不出這樣的電視節目了。他們造假,他們潛規則;難道我們的頒獎禮就很乾凈,硬捧林峰做歌王就不潛規則?他們的音樂口味太單一;我們讓主持人取笑女歌手衣著,容許咪嘴,就連一首歌都沒法好好唱完,這就算對得起流行音樂?不是人家做得太好,只是我們太過墮落。

http://opinions.sinchew.com.my/node/31586?tid=50v=mobile

〈就連電視都不會做了〉 梁文道

《星洲日報》2014-02-10

……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牲」來用(陶傑語)。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得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斗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

或許有人會說,今天中國娛樂節目的崛起,就和廣州恆大拿了亞冠杯類似,全是財雄勢大的結果。沒錯,做《我是歌手》這樣的節目是要錢的。內行人一看就曉得,那麼多的機位,那麼繁雜的人力物力組織,再加上一大票的名牌藝人,一集的開銷絕對要比我們一年一度的樂壇頒獎禮還厲害。但話說回來,難道無線電視就是窮光蛋嗎?剛故世的邵逸夫先生在做「影視大亨」的年代,「華誼兄弟」和「湖南衛視」都還沒受孕呢,那份家底豈容小看?

邵先生熱心行善,大中華幾千座「邵逸夫樓」佳惠學子無數,難怪他老人家仙游之後,儘是一片頌禱。然而,在景仰他對教育事業的投入之餘,我不得不對人人稱美的「影視大亨」這四個字打上問號;更準確地講,是對他成為影視大亨的方法有點置疑。

且不論「邵氏」在拍電影的年代貢獻過多少足以傳世的佳作(這方面早有更專業的影評人數算過「邵氏」成績),也先別管他怎樣獲得了政府的配合,不太光彩地擊退了「佳視」和「嘉禾」(請參見高立在「香港獨立媒體」的文章),就說他經營影視帝國的邏輯好了。簡單地講,就是用最低的成本去榨取最大的利潤,把創作人和藝人當成「畜牲」來用(陶傑語)。如果真要花錢,那就非得等到有對手爆了出來,使點橫手把對方幹得全盤掠回;或者不惜抄橋,只不過以本傷人,同人哋斗大,直至對手完蛋,再回復到正常的血汗農場狀態。這套邏輯到了方逸華手上,更是登峰造極。加上一路保持住和官府的友好關係,能在必要時藉助其力營造對己友善的環境,於是才有了現在的帝國。

公正地講,類似的老路已經有很多人走過了,而且後來者不少,邵先生特別的地方是把它用在影視產業,走到極限。同類的富豪慈善家,也是數之不盡;血腥鎮壓過工運的卡耐基,斗垮過「網景」的蓋茲,加上仍在高處的李嘉誠,日後大概都只會被人記住他們行善的那一面光彩。至於他們留下的霸業,就只能等它自己盛極而衰。好比「微軟」會碰上「谷歌」,我們現在終於也快要目睹無線有悔的這一天了。只是,這一天卻還要賠上許多兵將,甚至一整座城市在燈影下的光華。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140209/18619164

〈邵氏邏輯〉 梁文道

《蘋果日報》2014-02-09

* 此文也用於

tvb(港劇)現在沒落了嗎? - TVB下本人的回答


占坑

====≠==========================

理論就是無線下行交替周期撞入電視業整體下行周期,其他電視市場已步入上行通道。

有時間來細說


一、幕前幕後青黃不接

2004年的「奧運六星」現在還在tvb的只有馬明和黎諾懿,馬明已經43..(順便私心小吐槽一下,《賭城群英會》什麼鬼??)

發展成熟的小生小花相繼出走,新生代的還不足以撐起來,一有蔡思貝陳凱琳的劇多半就.....

二、本土市場萎縮對外競爭力不足

一台獨大,沒有競爭就很難進步。

長期通病:(部分)劇本不走心,經不起燒腦推敲,著重節約成本,為了迎合家庭觀(師)眾(奶)口味而製作的流水式肥皂劇。

網路發展的速度遠超我們預料,我們不一定要從電視機才能收看外面世界資訊,就算在線看劇,節目資訊的選擇包羅萬有,港劇又憑什麼爬升前列?

觀眾口味亦跟著時代轉變,日劇、韓劇、國產劇、英劇、美劇、甚至西班牙劇,各種燒腦各種刁鑽各種獵奇,試問港劇有否同等人力物力劇本以及願意花這個成本去製作?

於是開始新一輪的模仿..

玩直播big big channel(不知道有多少內地觀眾會為追劇追星下這個「大大平台」app,反正我沒有。個人猜測可能也搶不過微博和ins的流量)

與企鵝爸爸、愛奇藝等等內地機構聯合製作網劇,貌似只有《踩過界》不錯,《使徒行者2》對比1顯然略虎頭蛇尾bug點不少。

的確,小生小花們需要給時間磨鍊演技成長起來。作為老粉還是會期待tvb朝更好發展,想看更好的出品,但不會再像以前那麼期待了,感覺一旦變了就是變了。

≡為自己袋鹽≡

公號【力力的三色星球(liliahspace3)】

>談港劇,講經典,三色台


真的什麼都不怪 就怪tvb小氣又不近人情 太小氣太不講人情味了


以前的小花小生年齡越來越大。有的出走,有的留在tvb扮與自己年齡不符的角色

新晉的演技好的不多,電視劇中反覆出現一樣的面孔。

tvb現在的電視劇高質量的不多。

對於tvb也只能且看且珍惜了吧(●—●)


1994年台慶28個TVB小生給汪明荃伴舞,現在這28個人里很多都能獨當一面,但是卻幾乎沒有還留在TVB的了。


做為TVB資深粉,準備好好回答下這個問題,但是長時間在電腦前碼字真是件好煩的事,而且對我的眼睛也不好呀!!!

入正題:

有人來就必定有人走,這是很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總不能瞧著胡杏兒40多歲還演少女吧?而且一個人發展到一個程度,就需要新的突破,對胡杏兒、徐子珊他們來說,已經在TVB長年站穩一線當家位置,就需要進行些新的嘗試,不然花無百日紅,不是大家都能成為第二個汪明荃,最多也就是走李司棋的路,雖然被觀眾認同,但是沒辦法在所有劇里擔當主角,更多的是flop到像黃淑儀這樣,在劇里長年做綠葉。

而且藝人的職業生命是短暫的,幕前藝人畢竟是靠外形吃飯的職業,年紀大了必定肉會松,不是觀眾都能接受看年紀大的人在屏幕上談情說愛的,既然有陳凱琳、林夏薇這些新生代出來,一年的劇集產量就這麼大,如果重點資源還放在當家花旦身上,那新生代就很難上位了。大家也別噴新晉小生花旦演技差,現在公認演技好的佘詩曼,你把她的《雪山飛狐》拿出來看,你會覺得她演技好嗎?人都是需要經歷磨練才能成長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TVB劇使徒行者最近這麼火?
如何評價TVB《全職沒女》?
如何評價陳鍵鋒Sammul?
tvb為什麼叫翡翠台?
為什麼TVB劇看一眼就知道是Made in TVB?

TAG:TV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