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堅持18億畝紅線,為什麼通過進口解決主要糧食問題不被認可?

第一從蘇聯到俄國都都大量從加拿大進口糧食。而且主要糧食肉類價格國產價格基本都要高於美洲五成到一倍。我們完全可以忍受需求加大帶來的60%以內的價格上漲。

第二東南亞作為有幾億人口的世界水稻主產區。有巨大產能和生產潛力。無論經濟總量還是人均收入都低於我國,且工業水平低。也就是說我國能承受的價格上漲遠高於其本國居民。並且高糧價還很可能使其經濟向向單一化農業倒退,打擊工業化分化社會。我國反過來又可以利用工業品輸出。貼補農業進口。就像19世紀的美國。

第三作為資金儲備最充足的政府,再保持住一定量的儲備糧。很難想像會有什麼樣的金融炒家能有這個資本對賭。

第四如果還真有撕破臉冒著以上困難迎難而上惡意搞糧食禁運封鎖。美洲也許沒轍,南亞水稻主產區都是路上鄰國,天朝有兵有炮不賣自己上門去取就是了。

第四再怎麼進口,隨著價格波動國內也還是有人耕種的。

綜上覺得完全沒必要死守個什麼耕地紅線啊。


  2012年佔世界人口20%的中國人消費了6億噸糧食(含飼用),佔世界總量25%;0.8億噸肉類,佔世界總量的35%;2億噸水果,佔世界總量20%;6.8億噸蔬菜,佔世界總量超50%;0.5億噸水產品,佔世界總量約50%;食用植物油0.6億噸,佔世界總量50%;0.3億噸蛋類,佔世界總量約60%;0.12億噸棉花,佔世界總量近50%。

  我國可穩定利用的耕地約18億畝,因我國主要處於溫帶,大多數耕地只能種兩季,東北、西北和部分華北地區甚至只能種一季,複種指數在1.3左右,正常年景農作物播種面積最多就是24億畝多。以2012年為例,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24.51億畝,為滿足中國人的衣食需要,其中油料2.09億畝、豆類1.46億畝、薯類1.33億畝、棉花0.70億畝、糖料0.30億畝、蔬菜3.05億畝、瓜果0.36億畝,再加上麻、葯、煙、香(佐)料等經作,可用於糧食的播種面積最多也就16.68億畝。雪上加霜的是,每年耕地面積還要因建設、污染和災害減少0.15億畝,及存在大量名義為耕地實際已改為園地(茶園、果園、桑園)和林地(退耕還林計劃之外)的面積。

  為保證糧食安全這一底線,最大地減少糧食的對外依存度,同時滿足國內需求,中國甚至已被迫在部分農產品的自給率防線上節節後退,2012年進口了棉花540萬噸(對外依存度超40%),食糖375萬噸(對外依存度約20%),食用植物油近1000萬噸(對外依存度16%,如果加上進口油籽,對外依存度超60%),尤其油籽中的大豆甚至幾乎是全面棄守,進口5838.5萬噸,對外依存度80%以上!所有進口的農產品如果以國內單產計算,相當於7~8億畝的境外播種面積。即使這樣,在生產5.9億噸糧食後,我國仍進口了1398.3萬噸穀物。

  當然,如果大幅提高糧價,遏止並扭轉耕地棄糧改經改果的趨勢,應該還大有潛力可挖。樂觀一點,在耕地日益減少的大趨勢下確保糧食總產未來10多年仍維持在6億噸以上問題不大。但這一政策牽扯太廣,風險太大,而且雖然農民能增收,在大農業範圍含棉、油、蔬、果在內的總產量增產效果卻不見得會理想。

  如果18億畝耕地紅線完全失控,10年後預計中國可穩定利用耕地將減少到16億畝以下,人均耕地1.1畝多。而另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糧食消耗將進一步上升,至少需要7億噸糧食。如果在此同時單產卻無法提高,屆時將只能生產5.5億噸糧食,進口糧食將超過1.5億噸。

  象中國這樣的大國,糧食問題絕不可能如某些「磚家」之言,依靠國際貿易解決。2012全球糧食產量也僅24億噸(其中大米5億噸),交易量不過2億噸(其中大米0.3億噸),而即使不考慮受制於人和由此而來的超高糧價等問題,誰能為中國人生產這1.5億噸糧食?

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都必須依靠自已,依靠工業化來解決糧食問題,如新加坡這樣的小國就完全可以依靠國際貿易體系緩解和解決糧食問題。但是,龐大的人口數量決定了中國(包括印度)不可能依靠「外購」解決糧食、農資及生產農資的化工原料等問題,國際糧食市場只能作為調劑不能作為依靠。

糧食這東西,天上不落,神明不賜,從1952年至2012年60年間,世界糧食總產從8億噸增長到24億噸(中國從1.6億噸增長到5.9億噸),依然是靠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的工業化成果。以中國佔世界人口2成的人口數量,中國不自己儘快工業化,難道還能指望誰來「幫」中國生產糧食和化肥、農藥等農資,「代」中國工業化?即使是號稱「全球自由貿易」的現在,中國年消費6億噸糧食佔世界總產25%,是全球貿易量的3倍,誰能賣給我們?中國年產7432萬噸化肥(折純),是全球貿易量近4倍,誰能賣給我們?中國年產354.9萬噸農藥(原葯),是全球貿易量近2倍,誰能賣給我們?年消費純硫酸7500萬噸燒鹼2500萬噸……各種化工原料佔世界總量一半以上,誰能賣給我們?我們可以不樣樣追求自給自足,可誰能把這些東西能平價、充足、風雨無阻地賣給我們?

  再參考鐵礦石價格來談價格問題。

因我國鐵礦石品質差,多元素共生複合礦石多、貧礦多、礦體複雜,為降低成本,各鋼企更願進口礦石。2000年,進口鐵礦石約7000萬噸,對外依存度約30%;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達到44414萬噸,對外依存度58.9%。

  而與之相隨的就是價格暴漲。在不到10年內全球海運鐵礦石供應能力由4億噸上升至9億噸的情況下,因三巨頭——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和力拓的操控,2000年至2008年,世界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FOB)暴漲了5倍,澳大利亞哈默斯利粉礦從2000年的27.35美分/干噸度上漲到2008年的201美分/干噸度,巴西的球團礦從2001年的50美分左右上漲至2008年的220美分。印度的鐵礦石價格同樣飛漲,鐵礦石價格指數在1994年至2003年的十年間基本維持在100-200之間,從2004年開始大幅上揚,從當時127直衝至2008年8月的1293.7,增長了十倍之多。

  以鐵礦石來類比糧食其實並不太恰當,鐵礦石價格的暴漲是有限度的,因為當超過120美元/噸,進口礦石無法降低成本後,中國國內大量現成的貧鐵礦馬上就能復工,一年內國內鐵礦石產量增加兩三成完全沒問題。但是,災年時糧價的暴漲是沒有限度的。某個磚家說,糧價高到一定程度公路上也能種出大米,可是,糧價高到一定程度是要餓死人的!更何況如果沒有相應的工業基礎沒有化肥農藥,即使傾盡全力也不可能把糧食總產在兩三年內提高一成。

可以預計,如果中國進口糧食超過1億噸,災年的國際糧價將超過1萬美元/噸。

四大壟斷糧商ABCD:美國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美國邦基(Bunge)、美國嘉吉(Cargill)和法國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早已完成了壟斷整合,控制了全世界80%的糧食交易量。

不談什麼陰謀論,僅是財團糧商對利潤的追求就已經很危險了。2005年ADM、邦吉、嘉吉借口糧價過低推動美國通過《國家能源政策法》,在生態的旗號下每年上億噸的糧食被轉化為生物能源。結果,2008年在世界穀物產量較上一年度增長2.6%,較2004年度增長17.7%(世界人口增長率約1.3%),達到創紀錄的21.64億噸的情況下,全球小麥價格較三年以前上漲幅度高達181%,泰國100%B級白米離岸價超過1100美元/噸,達到2004年價格5倍以上。1年之後糧價才回復到正常水平。

自古有雲「穀賤傷農、谷貴傷民」,穩定、適中的糧價雖然讓糧商們沒有操作空間,卻是國家穩定發展的基礎。而在壟斷糧商所導演的這場糧價陡升急降的大劇中,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生產受到了沉重打擊,這也是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糧食安全」、18億畝耕地紅線的原因。

=========================================

@大鯊魚鯊魚 @富貴貓 真實耕地面積:

根據歷年統計數據,1949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46,822萬畝,1952年為161,578萬畝,1957年為167,745萬畝,達到峰值。在1958年以後,全國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62年為154,355萬畝,1979年為149,247萬畝,1995年為142,461萬畝。1995年比1957年凈減25,284萬畝。然而1996年,在開始部分採用遙感測繪、計算機製圖等方法、歷時十三年完成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後卻發現,一夜之間耕地增加了52,598萬畝!我們的耕地不是比1957年少了15%,而是多了16%,達到195,059萬畝。之後又是逐年減少,到2008年已減少到182,574萬畝。再一個「然而」,2007~2013年全面應用航空、航天遙感、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首次「全國一張圖」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束後的統計結果,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國耕地為203,077萬畝。

  如果單看上面的數據,給我們的感覺是中國耕地面積是一波三折,增減曲線複雜。但實際上,中國耕地的增減情況只分三個時期:建國後到80年代中期是單調上升,原因是為解決糧食問題而大量墾荒;9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是單調下降,原因是工業和城市建設佔用及退耕還林;兩時期之間有短時間的平衡期。造成這種耕地面積一波三折假象的原因有:

  A、建國時農村90%以上是文盲,偏遠山區的情況更為嚴重,甚至有的公社1000多社員中一個識字的也沒有,造成了當年的基層幹部文化素質極低,他們也許能密切聯繫群眾,能鼓動群眾,但要組織管理卻沒個章法,只能「一窩蜂大呼隆」,這也是「大躍進」失敗的原因之一。實際上這一情況要到60年代中後期,知青下鄉和農村基礎教育基本普及,大量高小生和初中生進入社隊管理後,才逐步緩解。

  所以,當年土改和公社確定劃分耕地面積時,因為大部分基層幹部連面積計算公式都不會,根本不可能用丈量、製圖的方式來確定,再加上土地有肥瘠之分(更不可能搞土地肥力分析定級),因此當年用了一種巧妙簡單的方法——以產定畝。即如果確定基準田、土畝產為200斤,就以此來用各地塊產量來折算成面積:這塊田常年產4背穀子約400斤,那麼就是2畝,那面坡常年產70背包穀約7000斤,那麼就是35畝。實際上後來土地下戶時,確定承包面積還是使用的這種方法。

  因為是「以產定畝」,所以同樣是農經報表上的一畝,各地的真實丈量面積卻不一致,甚至同一公社的高山平壩真實面積相差可達好幾倍,如我們縣高山地區因生產水平差,耕地丈量面積可以是農經報表面積(計稅面積)的3倍甚至5倍。這就為各社隊報減(災毀、建設佔用)不報增,隱瞞耕地提供了可能。反正我這幾十畝地究竟在哪,邊界四至到哪就是我說了算,尤其山區湖濱荒地較多的地方,耕地變化情況在當年技術條件下根本無法核查。例如:王家溝和東山間以產定畝為80畝,實際丈量面積應為150畝;明年王家溝發洪水沖毀1畝,上報只剩78畝了;後年在東山腳開荒30畝,上報依然是78畝……最後農經報表面積(計稅面積)由80畝減少到78畝,實際丈量面積卻是由150畝增加到179畝。

  所以1957年到1986年實際耕地丈量面積一直在增長,但農經報表面積(計稅面積)和統計報表面積卻一直在下降。

  參考資料:

  圖文:中國1961-2009年統計耕地面積_世行數據_新浪財經_新浪網 圖文:中國1961-2009年統計耕地面積

  歷年耕地面積 歷年耕地面積

  事實上直到現在,因土地承包證是用農經報表面積(計稅面積)的數據頒發的,所以這兩套數據依然同時在使用,所以我們縣的最新農經報表,上報的耕地面積(不是播種面積)數據是全縣97933畝水田,161142畝旱地,合計26萬畝,但國土局地籍年度變更調查上報的耕地總面積為56萬畝。這兩套數據可能要等新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完成後才會統一。

  B、兩次全國土地調查後耕地面積的增加實際都是原有耕地因新的技術手段而被「發現」進入統計,並不是真正的耕地增加,實際面積是在持續減少中。尤其是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除了其報告中提到的因生態、污染等無法穩定利用的耕地外,其納入耕地統計的實際上還有大量雖然確實是土地承包證上的耕地,但已經拋荒或改為園地林地,只因是農戶自行退耕不在國家退耕還林補貼名冊上就計為了耕地。

  我估計真實歷年耕地面積應為1949年為16億畝左右,此後逐年上升,至1986年前後達到峰值22億畝左右,一直到1996年前後,此後逐年減少,到2009年減少到20億畝左右。估計全國2013年末耕地面積為19.4億畝左右,其中實際能穩定利用的耕地不足18億畝,能高產穩產的不足7億畝,平均每年減少耕地約0.15億畝。

====================================

@史海沉鉤 @三尺男兒二尺臉

我反對土地私有化,原因和論證如下:

春過雪消:美國農民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我看「土地私有化」_春過雪消_天涯博客_天涯社區

====================================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階級是怎樣阻礙生產力發展的?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人民公社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過程中的歷史作用?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是否已到最後的末路?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春過雪消:為什麼那麼多中國人討厭日本?單純因為歷史?

春過雪消:為什麼一些人覺得美國是中國的敵人而不是朋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糧食必須能實現自給!

先從個人經歷開始說吧。

坐標荷蘭,因為喜歡啤酒,經常去荷蘭的酒廠去轉轉,不止一次聽他們說二戰時期德國統治荷蘭時別說糧食管制無法釀酒了,連釀酒用的銅鍋都被搶走做子彈去了。

跟導師聊過之後,他說這還算好的,二戰期間荷蘭全國都聽不到鐘聲,因為德國人連教堂里的鐘都給搶走了。荷蘭作為著名的自行車大國,大量自行車作為戰略物資被德國人徵調,直到今天荷蘭人面對德國人還有一個著名的笑話「你還我自行車!」

荷蘭才4萬多平方公里,跟兩個半北京差不多大且人口稠密,全國一半以上土地海拔在海平面以下,全靠大壩續命,大量鹽鹼地不適合耕作,糧食也完全無法自給。在1944年,荷蘭鐵路工人還想著去罷工要人權。德國人根本不鳥你,把邊境鐵路一關不給你糧食了看你怎麼得瑟。

結果工人們主動停止罷工也不行,荷蘭發生大饑荒,餓死了將近3萬人,遠遠超過戰爭本身帶來的荷蘭人傷亡。德國人這邊一放糧,那邊曾經海上馬車夫、黃金時代領導全球商業的荷蘭人就溫順的跟荷蘭奶牛一樣聽話了。

這個事情給了荷蘭人巨大的刺激,戰後開始把農業作為國家支柱產業來開發。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農業大學就在荷蘭,瓦赫寧根大學,而且實力是無可撼動的第一。這麼多年堅持的結果是啥,荷蘭在2014年的農業出口總值位居世界第二位!

是的,你沒看錯,是世界第二,就是這個彈丸小國荷蘭干出來的,這裡是荷蘭政府的官方網頁新聞(Dutch agricultural exports top 80 billion Euros),圖也從里摳出來的。

對了,關於全球農業進出口總值的數據,可以看這裡(http://www.agrimatie.nl/Handel.aspx?ID=-1)。

荷蘭還算好的,咱們看看發生糧食不足時,別說敵國了,咱就看喊爹喊媽的親主子救你不,

1932,烏克蘭(蘇聯加盟國)大饑荒,蘇聯不救,死亡300-1000萬人

1932,哈薩克(蘇聯加盟國)大饑荒,蘇聯不救,死亡150萬人

1943,印度-孟加拉(英聯邦加盟國)大饑荒,英國不救反而索糧,死亡300萬人

更別提愛爾蘭大饑荒這種看起來跟英國人玩種族滅絕式的事件了。

中國人古往今來的經驗更是多不勝數。就說最近的,1942經驗還沒記清楚呢,3年自然災害又來一波,天災加人禍你怕不怕?

能進口么?

當然可以,畢竟成本可能更低一些,但絕對不能依賴,要有備份方案。

目前中國消耗了世界最多的鐵礦石,看看國外那些人是怎麼把咱們當肥豬宰的。這要完全依賴他們家的糧食了,別說戰爭年代,和平年代玩一玩期貨這些金融手段不就把你家那點外匯儲備榨光了?

鐵礦石你嫌貴就不買了,鋼鐵廠倒閉就倒閉了;糧食貴你能不買了?難道人吃人么?

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才多幾年前的事兒,都忘了?這還不是主糧呢。

就算是出了事別人大發慈悲救援吧,中國一出事那是14億人出事啊,全世界哪個國家救得起?

糧食安全是必須要保證的,根本靠不了別人。

所以歷年來的頭號文件都是農業啊,國家對農業的各種政策簡直嚴的要上天了啊,18億畝更是死守,就是要保證發生自然災害、戰爭等各種意外情況下,這十幾億人還能吃得上飯。你看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第一個不就發給了研究出雜交水稻的袁隆平?

要說這18億畝,是不是太高了?

當然是,因為現代農業今非昔比,有了袁隆平這些農業專家培育更好的品種,還有中國的金坷垃生產水平,雖然比不過美國和荷蘭的頂級農業技術,但中國農業可能也不需要18億畝這麼多。

可有誰敢為這個事情打包票?

將耕地改成工業用地和商業用地很容易,這邊文件一下來,那邊開發商水泥一鋪就可以修起來了。但反過來怎麼辦?我給你二十畝水泥地,你明年給我種出小麥來?

耕地是寶貴的稀缺資源,國家不敢嘚瑟,只好頂著這群愛國經濟學家的壓力死守這18億畝不敢動,很多農民也被牢牢困在這土地上,像河南和安徽那樣的農業大省就更加可憐。但誰都不敢為14億人的吃飯擔責任。

畢竟,出了事國家面臨的是要吃人的嘴,經濟學家只是刪貼而已。

還有更壞的,轉基因作為農業育種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技術,還有崔化鈉站出來當跳樑小丑再收割大家智商稅,這就是壞!

安利知乎上兩個瓦赫寧根大學的博士 @大腸桿君 @藏在瓦村的老季 ,啤博士也早把他們收編了,足以體現我們對農業的重視了,哈哈哈哈


題主你知不知到,蘇聯被逼簽《中導條約》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要從北美進口糧食。

所謂手裡有糧,心裡不慌。人家蘇維埃自成立以來就沒怕過誰,搞寇松線的波蘭被瓜分了,叫囂抹掉列寧格勒的元首自殺了,號稱戰績輝煌的芬蘭最後還是輸掉了戰爭;唯獨87年的《中導條約》,蘇維埃可謂是喪權辱國,還沒法還手。

(不要說潘興2精度高,只要核彈能飛到西海岸,資本老爺們就會自覺把任何一個好戰分子打成神經病)

題主你拿誰舉例不好,非拿蘇聯這個反面教材舉例?

其實戈地圖能上台,很大一個原因都是他任內蘇聯氣候比較穩定,糧食產量沒有大幅波動。因此政治局的老人覺得這個法律系出身的農業磚家還是可靠的。


高票答案就是扯淡。

本來就是為了糧食安全問題。

還扯出什麼老師講,我學農的。

這個政策很大部分原因是糧食安全是最核心的事情,比能源安全重要無數倍。

嚴重程度關於政府統治地位。

現在都是城市,如果饑荒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出現混亂。

甚至政變。

至於進口,想多了。

你足夠吃,或者稍微差一定點可以進口。

但如果一般人沒飯吃,誰買糧食你?

拿糧食數量是個驚人數字。

中國人口糧食25%都超過全世界出口量總和。

你說進口,找誰

美國?

美國保准玩死你

補充下印度吧,有人說印度為什麼沒有事情

1其實印度年年因為饑荒餓死人。

The World Bank estimates that India is ranked 2nd in the world of the number of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malnutrition, after Bangladesh (in 1998), where 47% of the children exhibit a degree of malnutrition. The prevalence of underweight children in India is among the highest in the world, and is nearly double that of Sub-Saharan Africa with dire consequences for mobility, mortality, productivity and economic growth.[1] The UN estimates that 2.1 million Indian children die before reaching the age of 5 every year – four every minute – mostly from preventable illnesses such as diarrhoea, typhoid, malaria, measles and pneumonia. Every day, 1,000 Indian children die because of diarrhoea alone. According to the 1991 census of India, it has around 150 million children, constituting 17.5% of India"s population, who are below the age of 6 years.

The 2011 Global Hunger Index (GHI) Report ranked India 15th, amongst leading countries with hunger situation. It also places India amongst the three countries where the GHI between 1996 and 2011 went up from 22.9 to 23.7, while 78 out of the 81 developing countries studied, including Pakistan, Nepal, Bangladesh, Vietnam, Kenya, Nigeria, Myanmar, Uganda, Zimbabwe and Malawi, succeeded in improving hunger condition.

這是國外調查的。

印度人均糧食2009/10年度印度的糧食總產量「估計」2.1685億頓,那麼印度人口為12.0328億(2009年聯合國公布),糧食總產量除以人口得出印度2009/10年度人均糧食為180公斤/人。

政府將2016/17年度(7月到次年6月)糧食產量目標定在2.701億噸,相比之下,上年為2.522億噸。

印度人口13.24億,人均203公斤。(印度其實要出口糧食,實際沒有這麼多)

二戰後世界穀物貿易發展迅速,貿易量的增長快於生產增長速度。1961年世界穀物出口量為0.81億t.到2006年達到歷史最高的3.36億t,之後逐年減少,2011年為2.76億t。

2016年數據為2.7億噸左右(關鍵是裡面還包含中國出口的數量)

中國出口數量為190萬噸。

2016年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

一半超過3億噸

全球進口糧食用光了都不夠!

補充一點啊,08年左右糧食危機的時候,當時有個笑話。

08年的時候在滿洲裏海關查獲300噸糧食走私後,蒙古國東方省的副省長曾專程來滿洲里交涉此事,希望退還錢款或糧食。

在來一個故事:

1961年9月17日,周恩來在廬山參加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後,在主管農業的副總理譚震林和主管政法工作的副總理羅瑞卿的陪同下,來到省城南昌視察。

  儘管經過一天的跋涉,周恩來的精神很好,興緻極高。一路上,他看著窗外的景色,感慨萬千:「從八一起義到現在,已經整整34年了,早就想到南昌看看,就是騰不出時間。這次給了我舊地重遊的機會,我要住幾天,好好看看這座城市的變化。」

  18日晚,周恩來一行同江西省委負責人楊尚奎、劉俊秀等共進便餐,邊吃邊談工作。周恩來又說到糧食問題:「你們不是有個《江西是個好地方》的歌子嗎?這個歌兒不錯,江西確實是個好地方,三面環山,還有鄱陽湖,既是魚米之鄉,又是革命老根據地。這些年,你們工作抓得不錯,糧食也比較多嘛!」

  「總理,我們工作做得還很不夠。」楊尚奎等謙虛地答道。

  長期負責農業生產的省委書記處書記劉俊秀比較活躍,他站起來,將酒杯高高舉起:「南昌是總理領導八一起義的英雄城,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總理離開南昌34年了,今天到南昌視察工作,我們心裡格外高興,為總理的健康敬一杯酒!」

  劉俊秀說出了大家的心裡話,都一齊叫好,請總理喝下這杯酒。

  周恩來也很高興,他站了起來,雙手交叉抱在胸前,只是不拿酒杯。像以往一樣,他不談南昌起義,更不談自己在其中的功績,要談就是談失敗的教訓。今天他也轉移了話題:「江西對國家的貢獻是大的,特別是這幾年困難時期,又多支援了國家糧食,應該受到人民的表揚。」他的目光里含著一種欣賞,又暗含著一種機智。他轉向劉俊秀,話裡有話:「俊秀同志,你要敬我一杯可以,但得有個條件!」

  劉俊秀對周恩來的酒量早有耳聞,他以為周恩來要和他一杯接一杯地干,他有些緊張,忙問:「什麼條件?」

  周恩來叫服務員拿酒來,親自斟上一杯茅台酒。這下劉俊秀也以為「壞了」,總理與他叫上勁。等到周恩來一開口,他更加為難了。周恩來說:「咱們倆干一杯酒,要增加外調糧食一億斤!」

  「如果幹兩杯呢?」

  「那當然是增加兩億斤了。我們干三杯,就增加三億斤,你看好不好?」

  在江西素以豪爽出名的劉俊秀一聽,舉杯的手變得沉重起來。他十分清楚要拿出一億斤糧食的難度。他喃喃道:「總理啊,國務院給我們的外調糧食任務12億斤,我保證一粒不少,堅決完成。要再增加三億斤就是15億斤了,怕有些困難啊!……」

  這時譚震林給為難中的劉俊秀打氣:「老劉啊,總理多年沒有來南昌了,看到你們江西形勢比較好,心裡高興,你既然敬總理的酒,敬三杯,三億斤就三億斤嘛!」

  羅瑞卿也開個玩笑,湊著熱鬧:「老劉,你死腦筋,先喝了再說么!」

  其實倒不是周恩來一時興起。他早對江西本年度糧食產量和人均口糧做過調查,心裡有數,所以他很肯定地說:「我有調查,江西老表口糧水平比較高,還有儲備糧,比嚴重缺糧的晉、魯、豫好多了,增加三億斤雖然有困難,但還是可以增加的!」

  劉俊秀是個通情達理的人,他知道,總理要不是因為糧食困難重重,也不會在這種場合提這個要求。既然總理開口,就是不喝酒,他又怎麼好拒絕呢?於是他將杯子舉到了總理面前:「好,就按總理的意見辦。總理的心情我們理解,國家有困難我們應該大力支援,三億斤就三億斤!」

  在座的人們一齊叫好。只聽得酒杯咣當一響,周恩來酒杯挨近唇邊,一口抿了下去。三杯過後,周恩來面色略有些紅潤。人們知道,這並不是這點酒力的作用,而是他心裡高興:三億斤糧食又可以使不少人暫度饑荒。

  他許久沒有這樣春風滿面了。

  周恩來又舉杯向其他同志說道:「今天我很高興,請大家多喝幾杯!」

  他率先幹了杯,繼而開懷暢飲。大家見他情緒這麼好,都一起來助興。周恩來都痛快地一一幹了。

  行前受鄧穎超的委託,要好好照顧總理生活的羅瑞卿夫人郝治平有些慌了:「不得了了,水靜!」她搖搖水靜的手,耳語道:「總理今晚太興奮了,怕是要喝醉了。」

  「這裡是他領導八一起義的地方,幾十年沒來,能不高興嗎?」水靜不以為然。她曾和周恩來對飲過一次,兩人都各喝過一斤茅台,誰也沒醉。(參見《和省委書記們》與《特殊的交往》)

  「要勸他少喝一點就好。」郝治平很是著急。「可又怎麼好勸呢?」

  「這個時候,是不好掃他的興。」水靜嘴上這樣說,心裡也不踏實。因為周恩來且飲且說,談談笑笑,話講得很多,這正是酒醉的前兆。

  然而,周恩來雖有幾分醉意,但並未過量,語言、神態和行動都沒有失控現象。飯後,他還和羅瑞卿、譚震林等,興緻勃勃地觀看了省委安排的雜技表演。

  江西省委也有求於周恩來,目標就是台上正在演出的雜技團。

  這個雜技團是上海星火魔術團。他們曾在南昌演出多場,很受當地群眾歡迎。有關部門曾向楊尚奎反映,江西沒有魔術表演團體,要從頭培養,花錢不說,還得很長時間。如果通過組織出面,把這個團留下來,那就再好不過了。楊尚奎也早有此意,只是沒有機會開口。今天正好華東局書記兼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也來了,要是當著周總理的面提出這個請求,柯慶施總不該拒絕吧……

  演出開始後,楊尚奎就向柯慶施說出這個要求:「把這個團體送給江西,就填補了我們的缺口。上海文藝團體那樣多,這類魔術團也不少,基礎雄厚,培養起來也容易。」

  柯慶施不置可否。

周恩來主動幫著楊尚奎說:「尚奎同志的要求是很合理的,江西的糧食支援過全國,互通有無嘛,上海應該支援江西嘛。大方一點,送給他們吧。」

  柯慶施笑笑,仍沒表態。

  周恩來和楊尚奎兩人你一句,我一句,邊開玩笑邊說服,最後柯慶施才笑著說:「待會兒我和他們團長談談,如果他們同意,那就留給江西。」

  因為台下坐著周恩來及其他領導人,魔術團的演員格外賣力。當「表箱遁表」節目開始,魔術師請台下觀眾借一塊表上來。

  「把我這塊表給你!」觀眾正在交頭接耳之際,周恩來立即站了起來,高高地揚起了自己的手錶。

  衛士將表送上舞台,魔術師接過表,向周恩來鞠躬致謝,台下掌聲雷動。

  當時這是一個很精彩的節目,台下看得屏聲靜氣。表演結束,魔術師將手錶還給周總理時,周恩來右手朝前一揮說:「這塊表就送給你了!」

  劇場頓時滾過一陣暴風雨似的掌聲。

  唯獨郝治平心裡一咯噔:「糟了,糟了,總理真的有些醉了。」她又輕聲對水靜說,「一塊表倒不要緊,只是總理還要到外地去,目前不回北京,手上沒有表怎麼行呢?」

  「沒事!總理清醒得很,不過很興奮就是了。」水靜說,「表的事好辦,難得的是總理這麼高興。」

  晚會終了,周恩來便去看望演員,和他們親切交談,詢問他們來了多久,生活是否習慣等等。

  「你們說江西好不好呀?」周恩來抱肘問道。

  「好,很好……」演員們大聲回答。

  「是的,江西是好。」周恩來說,「江西是毛主席親手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江西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對革命貢獻很大……」

  演員們都說江西的觀眾很熱情,領導部門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也很照顧。

  周恩來接過話頭說:「那麼,你們就留在江西,做江西老表好不好?」

  演員們有的說好,有的不知所措地望著柯慶施。柯慶施點著頭。

  於是,這個團隨即通過正式手續,整團調入江西,又併入南昌市的一個小雜技團,成為「江西省魔術雜技團」,後來又改稱江西省雜技團。他們不忘周恩來的教誨,勤學苦練,精益求精,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以後還到非洲、南亞、西歐等十幾個國家演出,載譽而歸。想起這件事,人們笑談,這是劉書記賭了三杯酒,輸了三億糧,贏了一個「團」

  一年後,毛澤東再次來到南昌。這一次,他是為預防國民黨當局利用大陸暫時困難竄犯東南沿海而來的。他一到南昌就召見劉俊秀、方誌純等幾位書記。

  「蔣介石要反攻大陸了。」毛澤東說得並不緊張,「據有關方面提供的情報,蔣介石正從美、英等國大量進口新式武器,把島上的短程飛機也改造成能于海峽之間飛來飛去了,聽說還從日本買了大批血漿……」

  毛澤東支起腿,點著煙:「我看蔣介石他不一定敢來。但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備才能無患嘛!他若真的來了,你們江西糧食供應將如何打算?」

  劉俊秀心裡有底:江西早稻種植面積在華東數省中是最多的,江西人口卻在幾省中幾乎是最少的,只比福建略多些。所以,他又一次拍了胸脯:「請主席放心,江西早稻馬上就要開鐮,確保200萬前線將士一年的糧食供應,沒問題!」

  毛澤東豪邁地揮手一拍桌子:「行了,關起門來打!」

  當毛澤東的專列又要啟程時,省委書記和省長們都來送行。毛澤東和他們一一握手,特別關照劉俊秀:「打起仗來,離不開革命根據地人民的支持啊!」稍頃,他又說:「總理告訴我了,你們已經多拿出三億斤糧食外調,不容易啊。」說著,毛澤東伸出左手輕輕拍了拍劉俊秀的肩膀。

三億斤是多少了?一噸是2000斤,15萬噸糧食。一個國家總理為了15萬噸糧食求一個省委書記。

還覺得糧食不重要嗎?

ps1能源問題,其實煤煉製石油技術早就成熟了,只不過成本很高。中國沒有大規模推廣。

中國能源供給率在90%左右。進口石油量大只是國內目前優質石油量少。


題主啊,如果你在沙漠里渴的不行,我拿著一瓶(廣告位招租)的礦泉水換你手上的iPhone7,你會說1000km外的二手店一個iPhone可以換好幾噸水,或者是前面100km就有綠洲我才不買你的水么?

你命都沒了,還要什麼iPhone7啊。

你飯都沒得吃還考慮什麼工業啊……

你看現在水幾塊錢一噸,覺得漲個十倍百倍你也能消費得起,但是你在沙漠裡面的時候,你沒水了的時候,別人會只給你漲十倍百倍的價格嗎?你的命就值這點兒錢?


所有戰略資源(石油、糧食、礦產),都有一個特點:自己家裡有,才能買得到。

道理很簡單:

能自給自足或者有庫存,就可以選擇不進口,那就是買方市場,你可以貨比三家,甚至壓價。

沒有庫存又無法自給自足,還有剛需,那進口就成了救命手段,就是賣方市場;別人就不是跟你談錢,而是談政治、談主權、談資源交換了。


其實這事吧,根本不是數量的問題,你算來算去說可以進口啊,沒問題啊,怎麼算都不用18億畝啊,南轅北轍了。因為這根本不是糧食夠不夠吃的問題,這是安全感的問題。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前些年大學畢業不久,買了低配macbook,128G固態硬碟,對於我這個松鼠症患者來說簡直煎熬,但是我還是設置了一個80G的死線,只要超過80G,就一定想辦法清理空間刪文件,保持在80G以下。女票嘲笑我說:硬碟已經夠小了,你還浪費40多G,一看她的,嚯,剩餘空間1G,利用的夠充分的。

但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見證了她每次要存點什麼東西,先刪這刪那,看個美劇吧,沒空間,插個硬碟先,後來硬碟也滿了。一問,雖然倒騰起來累,但是物盡其用了呀。直到某一天,要接收一個重要文件,十幾G,只得含著血淚刪了一堆珍藏的文件。

而我呢,藍光高清隨意看,大文件隨意收,事後處理一下就行。雖然空間小,但從來沒為空間頭痛過。這就是安全感。

電腦空間不足了,無非是花點時間整理一下,或者想看的電影忍著不看。糧食呢?是要死人的。至於為什麼是18億畝,這個問題沒有意義,我為什麼要留40G?39G行不行?38G會死嗎?不會啊,40G是我拍腦袋隨意定的。因為留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這麼一條安全紅線存在嗎?為什麼是18億畝,並不重要,能改嗎?能改,但只能是萬不得已不改會死的情況下才能改,這是紅線之所以是紅線的嚴肅性,今天我隨意讓到17.5億畝,明天就能隨意讓到17億畝。

很多人算來算去,說放開紅線也夠吃,是,放開也夠吃,但是夠吃沒有意義。今天你能進口美國的糧食了就放開紅線了,明天美國訛你錢呢?對你禁運了呢?宣戰了呢?北棒掛了幾百萬難民湧入呢?極端天氣導致全球減產了呢?是,就算放開了,人總能有辦法,但又何必把自己陷入這種需要不停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境遇呢?畝產高了是好事,吃不完出口啊,全球多少人吃不上飽飯呢。

中國歷史大家看的多了,哪個朝代沒有大批餓殍,史無前例的溫飽生活才幾十年,糧食必須有能力自給這是原則,並且要爭取足夠的安全裕量,因為糧食安全問題從來都不是一個算數問題。國家做事有底線,這是幸事。


農業工業化、產業化,將是未來數十年,中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將對國家命運和社會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也是深水區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很多問題,發展到今天,已經觸及實質,踢到鐵板了。

還記得世紀之交那會,知乎上大多數人還在上小學,那時新聞經常出現「三農問題」的字樣,總結起來就是「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

那個時候的三農問題,實質是一個農民問題,本質就是剪刀差與福利問題。

稅賦太重,農民辛辛苦苦一年,大半都被收走。而農民那時候普遍沒有多少增收渠道,農民非常窮。

每年冬天,一到收糧的時節,各地出現的抗稅導致的悲劇,層出不窮。

知道計生幹部凶,知道收稅的打手更凶嗎?

這種蛇皮袋,農民一般夏秋時晒乾,堆在家裡。村裡幹部帶一群打手,直接進屋搬,家裡男人敢阻攔的,肯定要挨打,不過一般都不過分,主要是打倒在地,限制活動。

因為這些打手,其實也是農民,都是鄉里鄉親的。收完糧之後,村裡會給一點勞務費。

當年每天新聞播報,這會很少聽到了,為什麼?

因為這些年,中國的三農問題,隨著農業稅取消、農民工進城務工,三農問題已經逐漸消解了。

但是,卻出現了更新、更嚴峻的情況。現在的問題是「農民流失、農村瓦解、農業危險」

以前的實質是農民太多,但是吃不飽;現在問題的實質,是農民流失,後面的農村瓦解,農業危險,都是這個的附加效果。

中國的農業問題已經到了一個必須要解決的關口。

這是經濟活動向前發展的必然邏輯。

一、內在邏輯:

90年代以前,中國城市化水平不高,市場經濟不活躍,很難想像現在這樣,城市有很多的工作機會。農民沒有現在這麼多的打工機會。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出口工廠是第一波,工廠勞動密集型,吸納大量勞動力。

所謂的血汗工廠,其實對於農民來講,比在農村好多了。

工業社會的生產力,對傳統小農經濟,是代差級的領先優勢。

辛辛苦苦地里扒一年,不如機器轉一天。

所以,看出來了嗎,位置重要嗎?

工業社會最差的,都比農村好啊。

靠這個,中國為西方世界提供了廉價生活用品,賺到了第一桶金。

海嘯效應的波浪,是摧毀了其他國家的低端製造業。

有點錢之後,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這是第二波。我們漂亮的馬路、高速公路、房子,都是農民工建起來的。

恰好,這也是勞動力密集型,又吸納了更多的農民工,到今天還有。

這就是什麼農民工欠薪有一段時間集中爆發的原因。這與工程項目的結賬周期也有關係,行業的特徵。

後來政a府都介入這件事了。

這些熟悉的面孔,像不像村裡的大爺大媽?

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個別現象,這是工業經濟的自然吸引力,帶來的勞動力轉移的海嘯。

甚至還引發了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性問題,春運。

中國9億農民,如潮水一般,浩浩蕩蕩進城了,被裹挾到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浪潮中,他們被工業化與現代文明洗禮,他們也創造了中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風景這邊獨好。

那麼,農村呢?

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不斷流失,農村一年下來,也就過年那會熱鬧一陣。

由此,甚至帶來了另一種社會問題,叫 「386199部隊」,「 38」即婦女,「61」指兒童,「99」代指老人。

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心靈關懷倒是其次,可怕的是留守兒童欺凌問題,叢林世界,駭人聽聞;老人誘姦兒童問題;邪教泛濫問題等等,留下來的都是老弱病殘,收智商稅、割韭菜的人是不會放過這種機會的。

同時,基層黨組織渙散,弱勢群體三不管,陷入絕望。

中國城市化沒有貧民窟,是因為貧民窟在農村。那是被人遺忘的世界。

這些問題倒也還好,不過是伴生問題。

但是糧食產量不振,確實一個要命的問題。

留下來的老弱病殘,依然艱難的生產著中國的6億噸糧食,人都去城市了,中國的糧食產量竟然沒有下降,反而連續增長,雖然增速下降,去年首次下降。

這其中比較複雜,既有中國人的勤勞,也有良種技術的發展與化肥工業的原因,還有國家補貼,人為刺激,維持產能的原因。

世界上如果有菩薩,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

插一句,當年的三農問題,天天討論來討論去,最後靠什麼解決的?

其實靠血汗工廠解決的。

正因為勞動力流失,國家為了維持產能,必須讓種地有利可圖,所以,不僅免除農業稅,反而種地給補貼。

當然,目前這樣,中國還可以吃得很好。

可是,如果老一輩的農村人死去,農村,由誰接手?

現在的農二代,見慣了城市化的好處,幾個願意回去?國家還能投多少錢補貼,維持農業的利潤?袁隆平與化肥,還能逼出多少潛力?

中國人的糧食,以後誰來生產?

人沒了,怎麼辦?

先不說進口的問題。先說農業規模化。

農業工業化,是一個必然的方向。

把農業,當作企業一樣運營。技術條件已經具備了,各種農用機械,完全沒有問題。

農業,就是一家家工廠,流水線一樣的生產糧食。

即使考慮到地形限制,中國依然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盆地,可以建設農業工廠。

集約化經營,大規模機器換人,農業,規模上去了,也可以很賺錢。

做紐扣都可以賺錢,做農業為什麼不能賺錢?

薄利可以多銷啊,集約啊,規模效應啊。

何況農業是剛需,國家會保底,激勵保持產能,虧本可能性小。

對啊,為啥不這樣呢?

美國都這樣啊,一家人一片農場,播種打農藥用飛機,一年干幾個月,糧食嘩啦啦的啊。

我們就是不行。

因為我們的農村土地,不方便隨意轉讓。

不方便隨意轉讓,就意味著想辦農場工廠的企業家,不能一氣買下個幾百畝耕地。

不能大量買地,就不能規模化經營。

為啥不讓自由轉讓呢?

因為社會主義中國。

是的,大實話。

土地是給國家留給那些農民工的最後一道保障。

中國城市化沒有貧民窟,本質原因是,中國農民工,都是兼職工人。

所有混的差的,混不好的,沒有任何社會資源和社會保障可以指望的時候,至少可以回農村,種地養活自己的一日三餐。

這是托底。

一次性的100萬,絕對沒有永遠都不會丟失的資源靠譜。

一旦農村土地自由流轉,資本有能力用各種辦法,兼并土地。

前不久印度剛發生的,不轉讓土地就活埋人家女兒。

不說陰招,就算資本用合法合理的價格,兼并土地搞農場工廠。拿到錢的農民,會有各種可能性。

金錢是假象,資源才是真理。

重新淪為赤貧的農民,這個時候,連做農民的資格都沒有。

他可以幹什麼維持生存?

出賣身體?出賣器官?

資本可以把一切標價,變現。

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可以吃人?

這是國家的考量,用土地,給欠缺社保的農民一個補償,一個托底。

可是,隨著農村越來越凋敝,人越來越少,國家這個方法再繼續下去,會影響到糧食安全 。

中國的糧食產能,在目前的作業模式下,已經到達極限了。

農業工業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二、外部邏輯

先看一組數據,這是2014年的數據。

這裡,兩個數據值得關注,一個是人均糧食公斤,一個是畝產。

一般而言,人均代表糧食自給率,人均200公斤,這是溫飽線,可以保證餓不死。人均400公斤,可以挑肥揀瘦,吃肉了。

畝產一般代表本國的工業水平,畝產200公斤,算是自然條件下最高水平了,再怎麼施肥,也不可能再提高了,人畜糞便的氮含量有限,自然作業下固氮水平有限。

畝產300公斤以上,靠化肥工業綽綽有餘,再高那就是良種技術與農業機械化了。

這個可以側面反映一國工業化水平。

這裡面,提供了絕佳的幾個例子。

美國是榜樣,人均1389公斤,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同時,500公斤的畝產,證明了其超強的工業能力。沒有化學工業及農業機械工業的支持,想在自然狀態下,堆出500公斤的畝產,那是大躍進。

所以,想這麼吃就怎麼吃,吃不完可以浪費,可以扔掉,可以出口,還可以用糧食做乙醇,做生物汽油燒著玩。

印度是掙扎,人均231,只有中國的一半,看起來不錯,至少比韓國、日本強,勉強可以維持吃飽。但是看看畝產,只有不到200,喂,中國解放初用大便羊糞,也能種出這個程度啊。這就是工業化武裝的農業(化肥、農機工業)與缺少工業化武裝的農業的區別。

工業化不夠,也就難賺到外匯,反而需要出口糧食換工業品(化肥、農藥等等)。所以,印度,加油吧。

日本和韓國是反例,400公斤左右的畝產,完全證明了自己工業化的能力。是啊,你會賺錢,可以賣工業產品,去國際上買糧,即使人均100公斤的自產水平,也可以吃得很好。

中國用390公斤左右的畝產,同樣證明了自己工業化的能力。同時,中國人均400公斤左右,證明我們也吃得挺好,是的,還可以挑肥揀瘦,越吃越精細了。

但是其實,我國食品安全很懸。目前國家補貼只能維持主糧安全,我國大宗飼料從魚骨粉到豆粕都嚴重依賴進口。其中大豆依存度到80%。我國小農戶養殖業基本被市場摧毀了。澳洲的羊,美洲的牛,拉到國內,還比我國生產者的牛羊便宜。 國家只能保證吃大米,不能保障你吃肉。

也許日本和韓國可以靠進口買糧,人口體量比起中國,不算大;發達國家,人均收入高。就算國際糧價波動上漲,額外支出也許可以承受。也許。

但是中國不可以,13億人口,那就是13億張嘴,中國還有大量的低收入人群。如果中國糧食依賴進口,糧食安全將是一件事關國家a安a全的政a治a大事件。

你說房子是剛需,可是糧食是剛需中的剛需。

房子貴,你可以不買,你就不會被收割;糧食漲價了,你還可以不吃嗎?你被收割定了。

房子是耐用消費品,可以放很久,國家可以用限購鎖住流動性。而糧食是快速消費品,暴起暴落,國家根本很難管理。

你會說,市場經濟的供需理論,決定了只要供給多,價格就不會漲。多找幾家供應商就好了啊,讓他們互相競爭,囚徒困境,就可以分散風險了嘛。

可是你忘了嗎?上圖中,美國的糧食產量有多少?人均多少?全世界,誰家糧食吃不完?

是的,國際糧食供應,是一個壟斷市場,號稱「ABCD」四大國際糧商。美國企業掌握糧食定價權。

中國巨大的需求端,美洲巨大的產能端。你會做什麼文章?

低價賣糧食,虧本也賣,比你自己國內種地還便宜,時間長了,國內誰種地誰傻逼,買糧食多划算。等你國內都不種了,ABCD一起漲價,你怎麼辦?

漲一萬倍,砸鍋賣鐵,你也得買,而且只有他們家可以買。就算你要再種,至少也要等一年後才能收穫,荒廢了的農業,一年時間你可以組織起來,恢復生產?

小小糧食,不費吹灰之力,身死國滅。而且人越多的國家,效果越好,越好滅。

比造什麼航母、五代機划算多了。一架飛機的成本。

所以,國家為什麼08年取消農業稅,為什麼自己貼錢都要維持有人種地,維持耕地紅線,維持農業產量持續?

供給就是市場供需領域的核武器,國家手裡要有大量糧食控盤,大量糧食只能源於自己的耕地,才能對國際糧商形成核威懾。

現在,國家手裡控盤的糧食產能,隨著老一輩農民的老去,農二代的城市化,一胎制的人口斷層,農村勞動力奇缺。

而出於對農民社保的彌補,對農民托底,農村土地限制買賣。農村土地被行政性的割裂碎片化,而碎片化的耕地,只適用於大量的農民包產的模式。

農業產能安全的需要,與農民人口短缺的矛盾,是中國當代農業的核心矛盾。

再深入一點,農業規模化、工業化的需要,與農村土a地流a轉限制的矛盾,是中國當代農業的核心矛盾。

是你,你怎麼辦?

(三)怎麼辦?

現在有朋友反映, 好多農村的村子統一遷往城裡。

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信號而已。

信號還包括,去年年底,發a改a委取消了玉米收儲政策,改為市場價收購加補貼。

為什麼不託底?

因為進口玉米到港價倒掛太多了,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套利空間,買來進口玉米,比國家保底的價格還要低。

為什麼人家可以那麼低?

不考慮政治因素,確實農場工廠的規模效應與機械化生產,可以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靠一個個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里累死累活,能扒拉出什麼?

不如機器跑一圈。

未來的方向一定是農業工業化與規模化。

那麼,在這之前,就要把地整出來。

那麼,人怎麼辦?社會主義怎麼辦?

農村人口的趨勢就是逐漸凋亡,農村人口進城,中國城市化進一步發展,這也是時代趨勢。

關鍵是這些農民,怎麼安置?

所以,這裡把農民遷出來,不是需要勞動力,而是需要土地。

這些農民不光成為不了勞動力,反而會是社會的負擔,國家要想辦法解決這些人的城市化問題。

最核心的就是社會保障問題。

否則,失地的農民,就會流離失所,淪為貧民窟。

好就好在,這些農民的二代,基本告別農村了,所以農民問題,只有這一代人的問題。

怎麼安置好這些農民,年輕的要能有工作,年老的要有保障,這是一個考驗政a府能力的大事。

這還只是開始,未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也會逐步試點,成熟,出台。

現在好像農村宅基地不讓多蓋了吧?大家評論區可以說一下自己了解的農村情況,我們可以做一個小範圍的社a會調查。

最後,多說一句啊,曾經有個名字不能說的人,想了一招,叫做大a農a協的方案,想要兼顧公平與效率。並發表了一篇博士論文。

農村土地還是碎片化,農民自己掌握土地,但是咱們農民聯合起來,組成農協,相當於大家合夥企業,一起闖市場。

你覺得靠譜不?

四、倉鼠的位置

如果說「壹帶壹路」里倉鼠機會,是在頂層設計,政a治開路的起步階段,就找准方向,國外拓荒探險的話,那麼新農業,就是在農村空心化、大量人逃離農村、國家政策噴薄欲出的時候,找准方向,暗中準備資金、技術、人才,準備開一家農業工廠。

畢竟,范少伯在2500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人棄我取,人取我棄」,在大多數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提前布局,看準時機,等人家都反應過來的時候,你早已經賺好第一桶金,佔據優勢地位了。

現在,種地不僅有補貼,連買化肥都有補貼,等政策落實,市場接管之後,這些以面向小農模式為主的補貼,將逐步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農業工廠的價格戰與市場競爭。

巨大的套利空間啊。

哦,對了,房地產現在是一個應該「人取我棄」的階段了,供參考。

但是,這件事倒不是那麼好乾的,最主要的是,農村基層組織瓦解,各路村匪惡霸,需要好好打點,搞好關係。

村幹部的大腿,要抱牢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產權明晰的問題,包大戶賺點錢沒關係,做企業一定要留心。

當初為了固定農民的土地權益,保護土改成果,中國的耕地制度設計,其實非常巧妙。

同一塊耕地上,附著了3項權益,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

從這一點看,包產到戶就不能算背叛革命。鄧依然姓社。

所有權只是名義上的,屬於集體。並且禁止交易過戶,從而防止了農民失地問題,國家永遠留有土地歸屬的後門。不好的地方就是妨礙了資本與產業力量進入,所以一直都是自耕農的小農模式。

承包權才是核心,其實所有權根本不影響耕地的使用,僅僅只存在法理上。承包權其實變相就是農民擁有了這塊土地。承包權屬於農民,也不能轉讓。好像村集體所有的魚塘、荒地之類,可以轉讓經營,懂這一塊的大咖可以提示我一下。

而經營權實質就是租賃權,是為了適應現狀,防止進城務工導致的土地荒廢,讓農民可以租賃土地,獲取租金。

通過這麼複雜嚴密的產權設定,沒有人可以巧取豪奪,弄走農民的土地。

所有權問題現在不要緊,未來終歸是要解決,特別是大戶以後成企業規模運作,甚至參與國際競爭。這是非常大的法律隱患。

不能說你好好經營企業,剛要世界500強競爭,村裡或者政府說,土地所有權收回了。

所以,現在耕地價值不高,資本精明得很。


參考石油-美元霸權

---

警惕「糧食霸權」,不能給任何勢力留下要挾我們的把柄;

---

歷史教訓

蘇聯因赫魯曉夫發起的「玉米運動」,全國種玉米失敗導致了嚴重的糧食危機,甚至到用戰備黃金買糧,繼而導致嚴重的經濟遺留問題

最終引發大蕭條和各加盟國獨立(分裂),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我在一個回答中說過,就因為有小米等國產手機的存在,iphone才只賣現在這個價格,要是沒了國產手機,iphone最低配也分分秒秒給你破萬。

其他工業品也一樣,雖然我們國家很多工業品質量和進口的產品還有一定差距,但是我們還是要發展製造業,因為就是這些國產工業品的存在使國外公司不敢獅子大開口,進口價能維持在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

糧食也是一個道理,我們能自己自足,就有充足的選擇權,可以選擇自產,也可以選擇進口。剛需部分一定要能自產,這樣就沒有被人卡脖子的危險,而餘下的才能交給市場選擇。想吃東北大米的買東北大米,想吃泰國香米的買泰國香米,萬一哪一天即便中國和泰國交惡了(打個比方),大不了不吃泰國香米了,東北大米也挺好吃的。

如果剛需部分沒法自產呢?你看iphone這種都算不上剛需的都能賣這個價,糧食這種不給你漲個幾倍?

順便再提一句,趙國在長平之戰期間向齊國借糧都借不到。

————————————分割線————————————————

評論區都說iphone的例子不太恰當,那就換成三星吧


萬一那天人家不賣給你了呢?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才放開多久?就這樣現在歐洲美國的尖端技術還是對你封鎖著,不要把這群強盜想的多麼文明!!!


現今18億畝農田,我們已經將其用到了極致。不論是糧食產量、蔬菜水果產量、水產還是牲畜,總產量已經遠超過24億畝的印度和26億畝的美國。

可是人均糧食仍然只有美國的1/2。每年仍然要進口近1億噸糧食,佔全球可貿易糧食總額的近一半。

從數字上看,世界上一半多出來的糧食已經流向中國了。

而我們知道,世界仍然有很地區糧食是不夠的。且不談印度這個偽溫飽國家,非洲的糧食問題仍然是十分令人瞠目的。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7%B2%AE%E9%A3%9F%E5%AE%89%E5%85%A8

如果中國糧食減少15%(比如不堅守18億,減為15億畝),這就是每年少產1億噸(6.5*15%)糧食,那麼是不是世界上全部的可貿易糧食(約2億噸)就會乖乖流入中國?不會,別的缺糧地方也不得不進口糧食。那麼只有一個結果------糧價大漲!

漲多少?

糧食這個東西不是汽車,沒錢我可以不買車。不是汽油,沒錢了我可以把車停著不開。不是衣服,沒錢了我多打多幾補丁。也不是房子,沒錢了找個通道或挖個地洞也能對付。

這玩意,一頓不吃就有氣無力了;一天不吃第二天出門都費勁;七天不吃,估計靈魂已經在黃泉路上了。

參考古代的荒年,為了換一斗活命米,農民就不得不把女兒賣給地主家或妓院。無兒無女怎麼沒辦?當餓殍。殍是什麼?倒在路邊浮腫的死屍,流著綠水、爬著蟲子。

市面上米不夠了,題主,你們家的汽車也就換一百斤米。

當國家還有財力去國際市場上競購大米的時候,美國的白米白面就會奇貨可居,賣給能出價最高的國家。沒有能力競購大米的國家,國內人就只能等著挨餓。壟斷了糧食的糧商瞬間就會賺得盆滿缽滿。外面餓死人跟他們半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是世界上最負責任的政府。每年為全體中國儲備近3億噸糧食(估算)。世界上沒有第二個這樣的政府。別的國家糧食都是商業儲備。歐美髮達國家地多人少,政府沒有太大的動力去作糧食儲備。放眼其他的大型發展中國家,什麼印度、印尼、菲律賓之類的,基本國內都有大量長期營養不良的人口。政府視而不見。


以下答案純屬虛構,與現實中的人或國家及

或組織沒有關係。

20xx年,藍星上某人口上億國家a在國內外資本家的煽動下宣布國內80%的糧食依靠進口,將省下來的地都拿來開發建設。

第二年,該國gdp增速創歷史新高。

第三年,該國與其附近某小國發生邊界衝突,國內群情激奮要求給某小國一點顏色看看。

幾個小時後,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宣布由於氣候異常,未來半年糧食出口減少90%,頓時國際糧價上漲1000%。

幾天後,a國國內民眾瘋狂到超市搶購糧食,國家糧倉幾小時見底,黑市大米一斤高達1000美元(該國貨幣已經變成廢紙),土豆一個高達100美元。

24小時後,邊境缺衣少食的軍隊宣布政府為非法,同時國外軍隊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名義介入,國內政局一片混亂,精英開始集體出國旅遊。

一個星期後,藍星上多了十幾個國家.......

================

知乎正式回答第一次贊超過10個,激動?▂?

有人私信給我一個農業數據的表格,雖然我沒看懂,但是我想他應該是想說明我上面的數字多麼扯淡...但是...上面只是我隨口編的故事啊〒_〒 聲明:本回答的所有數據都是臨時編的.·′ˉ`(&>▂&<)′ˉ`·.


18億畝耕地紅線是以中等發達國家500公斤人均標準、15億人口,再算上理論上的未來可以達到的糧食產量而計算出來的。

2016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1624萬噸、人均445公斤,人口大概2030年到達15億。

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2015年多年增產後,16年糧食總產量比上一年少了0.8%,具體如下:

一、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3%。其中穀物[1]播種面積94370.8千公頃(141556.2萬畝),比2015年減少1265.1千公頃(1897.7萬畝),減少1.3%。

二、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5452.1公斤/公頃(363.5公斤/畝),比2015年減少30.7公斤/公頃(2.0公斤/畝),減少0.6%。其中穀物單位面積產量5988.8公斤/公頃(399.3公斤/畝),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頃(0.3公斤/畝),增長0.1%。

三、全國糧食總產量61623.9萬噸(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520.1萬噸(104.0億斤),減少0.8%。其中穀物產量56516.5萬噸(11303.3億斤),比2015年減少711.5萬噸(142.3億斤),減少1.2%。

三項合起來可知:穀物單產的0.1%提高被播種面積的減少給吃掉了,加上糧食單位產量下降0.6%使得糧食總量減少了。

經評論區提醒,具體原因是:

1、南方暴雨災害天氣使得大米減產。

2、由於玉米價格下降,進口增多,為減輕財政壓力提高經濟性,年初國家取消了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使得玉米種植面積減少3.6%改為其他單產低的農作物。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糧食增產的潛力在未來受到多方面制約。

而另一方面,現有耕地面積也面臨:

1、水土流失、荒漠化。

2、城市化進程加快。

3、農村勞動力流失、工業用地復墾率低、環境污染,導致耕地廢棄。

第一項可以正面應對,但其餘兩點在未來幾十年里,趨勢很難緩解。2016年中國城市化率在57%,中等發達國家差不多是85%,即使有中國國情在按照1%的年增率,未來近三十年全國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將面臨持續性的壓力。

也就是說,按照目前的情況,如果以中等發達國家為標準來看的話,我國未來的糧食安全、耕地指標非常危險。而從整體角度來看的話,如果無法進入中等發達國家層次,等著我們的就是中等收入陷阱,這是非常尷尬的處境。所謂星辰大海、民族復興就有可能受制於國內的困境而無法實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18億畝紅線僅僅是一個最低的標準。

但是這個紅線的劃定以及參考標準,本身沒有一個非常精確數據依靠,更多的是從政治角度出發一個對未來大體上的預判。而由於這個數據上的耕地紅線在,反而造成土地徵用轉化受到制約、廢棄耕地利用受限、腐敗尋租空間等等經濟上的弊端。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高糧食產能,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但如果以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為標準的話,是無需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所以這裡,基於中等發達國家標準的18億畝紅線又是一個高標準。

實際上開頭也提到了,18億畝的計算中,並沒有把「穀物基本自給與口糧絕對安全」這個下限作為前提條件,兩者不存在必然聯繫。

在低標準與高標準之間則為將來政策調整與多樣化的糧食戰略提供理論空間。這也是是不斷有專家學者質疑目前18億畝紅線的原因所在。

至於說通過進口解決主糧問題,1994年美國人就告訴你沒有可能了:

1994年,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雜誌上發表《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認為一方面隨著中國人口的增加和消費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中國在2030年糧食供應將比1994年減少20%,中國將面臨巨大的糧食缺口,到時中國不能養活自己,世界也養活不了中國。一時間國際上關於中國會衝擊世界糧食安全的言論不絕於耳。

中國國務院於1996年10月發布了《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向世界莊重承諾:中國人民不僅能養活自己,而且還將使自己的生活質量一年比一年提高。

事實證明,這些年中國也做到的。

所以,對於18億畝耕地紅線,不能單單從一個數字去理解,認為保住了耕地數字就解決了糧食問題。同樣也不能固守糧食必須百分百自產才能保證安全思維,比如玉米種植面積調整就說明:政治需求與經濟考量都需要兼顧。因此,18億畝耕地紅線與開拓海外農田、擴展糧食進口來源是並行不悖的。


有一年,中國尚未加入wto,國際糧價便宜,中國一旦開放糧食進口,則中國農業大面積破產的喧囂聲洶洶不絕。

後來中國小麥減產,政府計劃增加小麥進口數十萬噸,消息傳出,國際糧食期貨市場上小麥價格翻了倍的上漲。

所以,國際市場糧價便宜主要是因為中國進口少。中國進口一增加,什麼秕糠都能賣出金條的價。

那之後主張靠進口糧食餵飽中國人的好象少了很多。

國際糧食總產量相對恆定一一人類消費糧食總量相對恆定一一可用於市場交易的糧食總量相對恆定一一中國人口多需要糧食多一一需求大幅增加會導致價格明顯上漲,這是簡單的算術題。

別為房地產開發商著想了,十萬一平米的房子閣下買不起,一百塊錢一個饅頭你就能吃起了?

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很多小國因為百姓賣不起麵包發生騷亂。殷鑒不遠啊,茅同學。


哪天,你家大米1000一斤,西紅柿3000一個,回老家也沒地種,只能餓成路倒和死闊一間做選擇的時候,別忘了先帶走倆賣國文鬼。(由於「公知」這倆字太輕,這裡換個重詞)

現在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了,再自廢糧倉,周圍的群狼會不趁機下口?那麼多美軍基地是旅遊項目嗎?

中東那些糧食不能自給的所謂農業國,人一出生就是ABCD四大糧商的經濟肉畜,只能用血汗從外國人手裡買糧食,還在玩命生孩子。世界糧價一漲,活不下去的人就搞出阿拉伯之春了。可是再發春能發出糧食來?資源不夠只能開搶,所以會變成現在這種人間地獄也一點都不奇怪。

換成你,到了飯都吃不上,馬爾薩斯三騎士(饑荒,瘟疫,戰爭)登門的地步,也別指望溫良恭儉讓了。而且就你乎那些精神世界公民的巨嬰,說實話,連帶路都不會帶,真出了歷史新聞,洗了牌,國際玩家下場吃肉,也輪不到他們幾個搶到人血。

順便,茅於軾那種人能這麼高調地胡說八道,說背後沒人,你信?


居然被摺疊了,沒辦法,別的深層次數據我拿不出來,就題主四個問題解答一下。

一、蘇聯和俄國都大量從加拿大進口糧食。蘇聯已經不存在了,俄國現在在懟烏克蘭,結果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公投要加入俄國。

克里米亞有什麼?

你覺得俄國需要它的軍工?還是想去旅遊?

二、東南亞作為有幾億人口的世界水稻主產區。你把9段線划到別人家門口了。家門口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越南沿海看出去,中間有塊礁石,然後越南說,那塊礁石是中國的。還有,金三角在那兒是幹什麼的?你知道吧?印尼排華聽過吧。

如果真有糧食危機,你指望誰能賣糧食給你?

三、作為資金儲備最充足的政府,再保持住一定量的儲備糧。很難想像會有什麼樣的金融炒家能有這個資本對賭。

儲備糧是什麼?

嗯!就這幾條新聞,就夠金融炒家來懟中國一波了,國家也是這麼希望的。

還有,第四……

有兵有炮,懟遍東南亞?你想挑起第四次世界大戰么?那你必須要車翻整個世界,還要不要一帶一路了?還要不要賺小錢錢了?

不需要干涉別國內政、不需要車翻東南亞,不需要擔心只要出現一條蛀蟲連國本都將動搖,不需要戰士流血去拿回來一點點糧食。

而避免題主上面的四個問題,簡單到只需要堅持18億畝紅線就行了。

原答案:

你說得好有道理我竟無言以對。

個人建議你千萬千萬千萬不要從政。


強答一發:

事物發展有很大的隨機性, 但多數時候有一定因果關係。我們作為人,都會把能做的首先做到可控。比如質量可控,周期可控,局勢可控等等,這些都寫在我們的本能里。我的結論就是能做到自給自足就是可控,不然你告訴我還有啥方法。

接下來我得來懟一下這些市場經濟學思維的回答。放開紅線好不好我不知道,我是來懟那些放開紅線的理由的。

1. 紅線設18億畝不一定準確或者有效,要改或者放開。

對於這種假設態度我還是得先表示肯定的,但這種書生思維,紙上談兵得等他有小平同志那樣的政治地位才行得通吧。連張居正的一X法,他死後就被廢了,你跟我說這個。很多時候試一下的結果,集體有利是沒人執行的,因為它天然與既得利益者是對立的。

2. 放開紅線,土地流轉有利土地利用效率,對經濟發展有作用。

誰都知道土地流轉對經濟發展有作用,就這個結論我比他們更樂觀,我覺得放開後有一次飛躍。但我這是猜的,你讓我用我猜的對賭我可能會餓死我才不幹呢。 假設真飛躍一次,這中間有一個發展時間和程度的問題,都是未知。就算上面我全贊成,都很美好。我來說說我擔心的問題:資本的複利機制本質上是富人越富,它的天花板是經濟危機,然後洗牌再來。每次洗牌都是窮人更窮,固產才能對沖。流轉完成後腦補一下這個畫面真是太美。

3. 4W一平米的房子邊上種著小麥好可惜。

這種自稱經濟思維的人也是夠了。我覺得這個叫紙幣思維。 就好比有一塊1000平的地,得把它建滿呀,從最邊緣起房子,要什麼花園院子,還不能種麥子。這理由對取消紅線是盲人摸象,舉個例理由都算不上。

4. 不種可以進口。

對於這種思想的聖母,你還是去天堂吧。你們家才50來年沒餓過肚子,就忘了餓的感覺。現實社會是很現實的。就算同國同民族,政府天天宣傳要互助互愛,你快病死餓死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給你哪怕是一毛錢,寧可喂狗,他們家的狗比你吃的可金貴多了。更何況是國際社會,那裡只有利益。


樓上熊皮啥時候原地滿血復活的???

大驚小怪!給你談談進口糧食歷史。

1961年糧食進口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作者:尚長風 發布時間:2009/11/26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最為突出的問題是糧食短缺。為了緩解糧食危機,中國政府放緩工業化的步伐,提出了「吃飯第一」的方針。以1961年為轉折點,進口糧食成為國家對外貿易的主要任務。[1]據統計,1961年中國進口糧食580.97萬噸,其中小麥進口388.17萬噸[2],分別占當年國內小麥產量的27.2% 和世界小麥進口總量的12.3%[3]。1961年中國的糧食進口計劃執行順利,其原因在於:首先,中國政府具有強大的資源動員能力,使糧食進口計劃得以高效執行;其次,西方一些主要產糧國生產過剩,對向中國出售糧食態度積極。1961年進口糧食這一舉措為緩解糧食危機、促進恢復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61年還簽訂了未來幾年的糧食訂貨合同,1961~1965年,每年進口糧食500萬噸左右[4],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每年進口300多萬噸至1000多萬噸糧食。[2](p.438)

當1960年底中國開始糧食進口時,只是作為臨時性的應急之策。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我國的糧食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暫時進口一些糧食是必要的,但決不是長久之計。」 但之後國家把糧食進口由臨時性的應急之策轉化為長期進口糧食的戰略性舉措,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通過廣泛參與世界市場,發揮比較優勢,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從而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1961年開始的糧食進口對中國外貿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這種變化體現在出口產品中,由主要出口農副產品、初級產品向主要出口工業製成品轉變;進口產品中,農產品的比重上升,成套機器設備、工業原料的比重下降。

(一)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中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初級產品,以糧食為主的農副產品在出口額中的比重多佔40%以上。[2](p.421)當1961年國家開始糧食進口之後,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即農副產品、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上升。這一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一方面受糧食由出口轉為進口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有賴於新中國成立10多年來的工業化成就,中國輕工業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了初步的比較優勢。

第一,農副產品出口減少。面對糧食短缺,國家大幅度削減了糧食出口。

1960年12月,《關於新情況下對外貿易工作的意見》指出,明年出口商品構成將有很大變化,主要農副產品的出口大大減少,工業日用品出口的比重相對增加(但絕對數量也略有減少)。[5]12月31日,中共中央還決定:對出口蘇聯的「糧、棉、油等主要農副產品基本不給」,對東歐國家的欠賬以及糧、油也予以緩還。這樣,糧油產品的出口基本停止,直接帶動了農副產品出口的減少,其占出口額的比重由1960年的31.0%下降到1961年的20.7%。[2](p.421)

第二,擴大工業製成品出口。中國在1961年購買了580多萬噸糧食,約需4億美元,再加上購買古巴糖約需1億美元,合計約5億美元,而1960年的國家外匯儲備僅1.02億美元。[6]有鑒於此,周恩來強調「在面臨農畜產品出口困難情況下,就需要增加其他商品的出口」。[7]為了籌集外匯,國家加大力度扶植工業製成品和高附加值農副產品加工品的出口,輕工業品出口在總出口額中的比重由1957年的35.6%上升至1962年的53.3%[8]。

20世紀60年代初,為了促進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國家提出了「三個並舉方針」,重點增加加工產品和製成品出口,大力發展輕紡產品出口。

紡織品的出口尤其突出,至60年代前半期,其在出口總額中所佔的比重升至30%。[9]因此,儘管1961年中國進出口總額較1960年下降超過20%,但是部分輕工業品出口額卻大幅上升。比如,縫紉機出口由1960年的7.93萬台增加到1961年的14.27萬台,玩具出口由1960年的62萬美元增加到1961年的160萬美元。[8](pp.Ⅳ-99,Ⅳ-101)在改革開放之後,這些產品長期成為我國出口商品中的拳頭產品,這表明當時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具有前瞻性的積極意義。

(二)進口商品結構的變化

20世紀50年代,為了把有限的外匯用於加快工業化進程,國家嚴格限制進口生活用品,進口商品絕大部分是生產資料,占進口總額的90%以上(1950~1952年除外)。[2](p.421)但在1961年後,進口商品結構發生了變化。

第一,優先進口糧食。1961年2月,中央制定了進口次序:「第一,糧食;第二,化肥、農藥、藥品、油脂;第三,用於加工成品出口的原料和化工材料;第四,政治照顧性的物資;第五,橡膠、石油、銅、鋁、鋼材、尖端技術和國防所需器材、工業設備。」3月8日,外貿部明確規定:當年只訂購三類進口物資,對四五類暫停進口。

[10]糧食由1960年凈出口265.41萬噸,變為1961年凈進口445.47萬噸;砂糖進口量由1960年的23.38萬噸增加到1961年的118.66萬噸。[2](p.438)這些生活資料進口的增長,帶動其比重由1960年的4.6%上升至1961年的38.1%。[2](p.421)直到1965年,生活資料進口占進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8](p.Ⅳ-10)

第二,減少工業設備進口。1961年1月,中央批准了國務院財貿辦公室提出的削減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工業原料的計劃,從而減少外匯支出0.88億美元。同時,還大量撤銷與蘇聯、東歐各國簽訂的工業設備的進口合同。3月30日,外貿部、外交部發出《關於對東歐六國貿易談判的補充通知》,關於進口預訂貨按以下原則處理:第一,如果對方已經生產好和對方確已投入生產的項目,只好接受;第二,能推遲交貨的盡量推遲;第三,能撤銷的盡量撤銷;第四,對方主動要求撤銷的項目,要同意。[11]

撤銷工業設備進口合同的力度非常大,比如,機械設備的進口額由1960年的9.70億美元降至1961年的3.30億美元,[8](p.Ⅳ-10)8月,就1962年成套設備進口工作的原則,李富春指示:「除十二分必要,基本上不進口(工業成套設備)。」[12]1962年2月,國家決定進一步壓縮和推遲成套設備的訂貨,「除了1961年訂貨、1962年到貨付款的0.1億新盧布之外,其餘的成套設備擬在談判中爭取全部取消。」 ⑤

這樣,機械設備的進口比重也由50年代占進口總額的50%左右,降至1963年的不到10%。[8](p.Ⅳ-10)

總之,為了保證人民生活的需要,1961年開始,國家年進口糧食約500萬噸~600萬噸,使生活資料在進口總額所佔的比重一度猛升至44%,生產資料的比重降為56%[9](p.11)。這顯示了中國在危機之時調整政策,放緩了工業化的節奏,把救荒當作首要任務。

二、對外貿易市場格局的變化

1961年的糧食進口改變了中國對外貿易過分依賴蘇聯的狀況。當時中國按照國際慣例在世界糧食市場購買糧食。進口糧食主要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糧食生產過剩的西方國家,此外還通過第三國從美國進口糧食。以此為契機,中國對外貿易市場的重心轉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1960年底國家決定糧食進口時,中國政府就意識到糧食進口將對我國外貿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1960年12月31日,《關於新情況下對外貿易工作的意見(給我駐外使館、代辦處並商務參贊指示電)》指出,在1961年,對外貿易在國別安排上將有很大變化:對蘇聯東歐兄弟國家(阿爾巴尼亞除外)貿易額都將減少;對亞洲兄弟國家貿易額基本維持,對資本主義國家貿易額將有所增加。[5]

(一)與蘇聯、東歐各國貿易的減少

從50年代中期至1960年,每年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佔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70%左右。1961年成為轉折的一年,當年中國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額急劇下降,只佔中國外貿總額的47.7%。[8](p.Ⅳ-10)此後,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貿易份額再沒有超過這一比例。

1961年中國糧食進口暴露了中蘇貿易結構的深層矛盾,即雙方都存在農產品短缺問題。1960年7月,蘇聯撕毀合同,撤回專家,這無疑宣告了中蘇經貿合作的結束。但是,由於當時美蘇冷戰加劇,中國正遭遇「大躍進」的重挫以及美國和台灣當局的軍事壓力,所以,中蘇雙方都努力避免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極力維持雙方貿易關係。[13]因此,當中國遭遇重大糧食危機時,1961年蘇聯曾給予中國一定數量的糧食援助,但是當周恩來親自向蘇聯提出進口大量糧食的要求時[14],由於自身糧食也很緊張,蘇聯拒絕了中國的要求。[15]與此同時,東歐、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也需要進口糧食,無力向中國出口。

中國無法從社會主義國家進口必需的糧食,被迫從西方進口,這就進一步突破了斯大林關於「兩個平行市場」理論的束縛。「兩個平行市場」理論認為,戰後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統一市場瓦解,出現了兩個平行的也是相互對立、彼此隔絕的世界市場。由於社會主義國家高速的工業發展,很快社會主義國家不僅無需從資本主義國家輸入商品,而且還會向他國輸出多餘的商品。這一理論忽視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和地區之間經濟交流的必要性,加劇了社會主義國家自我封閉的程度,對中國對外貿易的開拓也有一定的消極影響。

由於中國停止向蘇聯、東歐各國出口糧食等農產品,為了減少貿易逆差,必須減少進口蘇聯、東歐的工業製成品,這使雙方貿易規模迅速下降。據統計,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60年的25.22億美元下降至1961年的13.99億美元。[8](pp.IV-17~IV-68)

(二)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增長

1961年9月6日,李先念指出:「為了進口糧食,就必須向資本主義市場出口,換取資本主義國家的外匯。」[1](p.481)1962年4月,中央進一步指出:「如果沒有足夠的外匯(美元)儲備,我國就會處於極為被動和不利的地位。那時,我們將不僅不能繼續進口糧食,而且將會使我國在資本主義市場的信用破產,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受到嚴重的損失。」中央要求「全黨努力加強對外貿易收購工作,努力增加對資本主義市場的出口」。

同時,在與西方持續的糧食貿易中,中國領導人很快意識到糧食進口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意義,特別是有利於打破美國(後來是蘇聯)對中國的封鎖孤立。因此,中國政府主動把危機轉變為機遇,把購買糧食與中國商品進入西方市場掛鉤;把糧食進口作為應付危機的單純目標轉變為你來我往的雙邊貿易,恢復與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貿易關係,重返世界市場。[16]

當時,中國主要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進口糧食,中國不僅成為進口澳大利亞小麥最多的國家,而且進口加拿大小麥也排在第二位,這極大地密切了中國與這兩個國家的貿易關係。

[17]為了充分利用進口糧食帶來的有利時機,推動中國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的貿易向縱深發展,1961年初我國決定派出貿易代表團赴澳、加進行訪問、考察等活動,規定代表團的主要任務是推銷中國出口商品。[18]6月,中國貿易代表團先後訪問澳、加兩國。代表團廣泛接觸各界人士,反覆強調:各國只有增加對華進口,中國才有可能繼續大量進口糧食。

這一呼籲得到積極回應,加拿大表示將增加對中國商品的進口;澳大利亞聯邦儲備銀行總裁科姆斯在1961年訪華後,即「召集各大商業銀行的總經理,研究如何擴大我國對澳出口問題」。[19]1962年4月,加拿大農業部部長漢密爾頓出訪中國,了解到中國只有向加拿大銷售產品才能支付進口糧食費用後,他以個人名義「許諾幫助中國擴大市場」。[20]

經過努力,中國成功擴大了對西方市場的出口。1961年,中國不僅籌集到進口糧食所需外匯,而且還實現當年貿易順差0.4億美元。[6](p.60)此外,1962年中國開始了以引進西方先進設備與技術為主的貿易談判。

1963年,中日簽訂了第一個採用延期付款方式進口維尼綸成套設備合同。1962~1968年,中國從英、法、意、聯邦德國先後進口了石油化工、冶金、電子、精密儀器等84項技術,共用匯2.7億美元。[12](pp.232,233)這一期間的技術引進,「打開了新的路子,接觸了世界科學技術的新水平」[12](pp.231,232),是我們引進技術和設備的第二個階段。

1963年6月4日,毛澤東在會見越南勞動黨代表團時指出:「同資本主義國家(法國、日本等)做生意,有兩個好處:物美價廉,維修設備也賣給你,守信用。」[21]這是中國對外貿易重心轉向西方的經濟動因之一。1964年,外貿部提出,1964~1970年間,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成套設備不少於15億美元。[10](p.425)但這一計劃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爆發沒有實現。據統計,至1965年,中國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出口額的比重已經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22]這對於在中蘇關係破裂後中國保持對外經濟聯繫有著重大意義。

三、貿易方式的轉變

1961年的糧食進口加快了中國對外貿易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在減少了記賬式易貨貿易、擴大了按照國際通行方法開展對外貿易,以及促進「米麥套利交易」的開展。

(一)記賬式貿易轉為現匯貿易

1960年以前,中國對外貿易主要與蘇聯、東歐各國展開,採取的是政府間簽訂協定進行記賬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當時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的貿易佔中國外貿總額的七成以上,成為主要的外貿方式。記賬式易貨貿易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國家間的貿易產生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貿易方式也有消極作用:第一,中國與蘇聯、東歐各國之間的記賬式易貨貿易從屬於各國的經濟計劃。

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佔有信息不充分的情況,雙方貿易不僅難以反映客觀價值規律,而且在執行過程中也容易出現計劃同實際脫離以及官僚主義現象。第二,雙方主持對外貿易的主體都是政府機構,外貿企業是行政管理機構的附屬物,不利於雙方外貿企業發揮自主經營的活力。

1961年中國開始糧食進口後,對外貿易的重心轉向資本主義市場,對外貿易方式也與國際接軌,轉向國際通行的現匯貿易方式。在這種新形勢下,就要求外貿部門「迅速學會同資本主義國家做生意」。

[23]為此,外貿部門開始加強對外推銷工作,靈活運用各種貿易方式,不斷擴大銷售渠道。比如通過舉辦各種出口商品交易會,實行定牌、來樣加工、中性包裝等國際上通用的貿易做法,中國外貿部還要求駐外商參處,協助國內公司大力推銷,建立客戶關係,及時反映經營管理中的問題等。[24]另外,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中,由於每筆業務大多與單個公司進行洽談,雙方信息佔有較為充分,而且要求籤訂的貿易合同必須嚴格履行,避免了記賬式貿易「計劃趕不上變化」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面對廣闊的資本主義市場,幾乎每一種商品都面臨多方面的競爭,有利於技術和管理的進步。

(二)「以進養出」——開展「米麥套利交易」

所謂「米麥套利交易」,就是利用國際市場上大米價格高於小麥價格的情況,通過出口大米換取外匯、進口更多小麥的國際貿易。「米麥套利交易」不是易貨貿易,而是「以進養出」貿易的一種形式。中國政府在1961年糧食進口中敏銳地抓住時機,促成了「米麥套利交易」,取得了較大的經濟利益。

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國際糧食市場上,每斤大米大約相當於2斤~2.5斤小麥的價格。糧食部提出,用出口大米進口小麥的方法來增加國內糧食的總量,周恩來、陳雲立即批准。1961~1965年,中國共進口糧食547億斤,出口127億斤,凈進口420億斤。在出口的127億斤糧食中,主要是大米。如果按127億斤出口糧中有110億斤大米,而且按1斤大米相當於2斤小麥計算,那麼出口110億斤大米就可以換回220億斤小麥。也就是說,中國進口的547億斤糧食中,有220億斤小麥是通過出口大米換回的。一進一出,實際上就等於增加110億斤糧食。[25]

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在1962年後的進口糧食中,用於彌補糧食收支平衡和補充庫存的比重下降,有相當部分是用於「米麥套利交易」和養殖畜產品出口以換取外匯,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以1963年為例,6月30日,李先念指出:「即使國內用糧不進,品種調劑每年100到120萬噸。外貿以進養出和轉口將近80至100萬噸。」[26]李先念所說的品種調劑就是「米麥套利交易」。「米麥套利交易」的實施,表明國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只是把對外貿易作為調劑國民經濟「互通有無,拾遺補缺」的手段,而是通過主動參與國際市場,揚長避短,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國際分工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

1961年中國糧食進口給國家帶來了多方面的綜合利益,這表明:第一,發展中國家即使處在落後階段,進行對外開放仍有必要。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即使經濟技術比較落後、勞動生產率比較低的國家,在國際交換中,它們「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物化勞動多於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27]任何一個國家,不論在經濟上強或弱,不論處於什麼樣的發展階段,都可以通過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相對稀缺產品,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進而達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第二,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市場格局越廣闊,就越有可能從對外貿易中獲利。同時,一個國家外貿市場的格局主要由其進出口商品結構決定。

兩國產業結構差別越大,貿易機會也越大。60年代初,中蘇兩國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互補性不強。1961年中國糧食進口提前暴露了中蘇貿易內在的結構性矛盾。第三,儘管中國60年代初經濟比較落後,但是仍能出口某些工業製成品,體現了國際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即一個國家的某一產業的國際競爭優勢,取決於是否具有比較優勢,而不僅是絕對優勢。但是,隨著中國工業化程度的提高,應當注意避免落入「比較優勢陷阱」,適時將中國比較優勢產業由資源、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產業轉變,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參引文獻]

[1]《李先念論財政金融貿易(1950~1991)》上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481頁。

[2]《中國統計年鑒(1983)》,中國統計出版社1983年版,第438頁。

[3]李志強:《中國主要糧食貿易及其國際貿易市場》,《中國農村觀察》1996年第1期。

[4]《陳雲傳》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頁。

[5]《關於新情況下對外貿易工作的意見(給我駐外使館、代辦處並商務參贊指示電)》,外交部檔案館110- 01316-01。

[6]《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彙編》,中國統計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頁。

[7]《周恩來總理接見蘇聯貿易代表團談話記錄》,外交部檔案館109-02264-02。

[8]《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1984)》,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85年版,第Ⅳ-8頁。

[9]《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下,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第9頁。

[10]高峰:《林海雲傳》,對外經貿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71頁。

[11]外貿部:《關於1961年對東歐六國貿易談判和貿易情況的通報及撤銷對東歐1962年以後預訂貨物和成套設備、推遲談判方案的請示》,外交部檔案館109-02992-01。

[12]紫丁:《李強傳》,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9頁。

[13]Oleg Hoeffding,Sino-Soviet Economic Relations,1959~1962,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349,Communist China and the Soviet Bloc(Sep.,1963),pp.94~105.

[14]《周恩來總理接見蘇聯貿易代表團談話記錄》,外交部檔案館109-02264-02。

[15]外貿部:《1961年赴蘇聯政府貿易代表團工作總結報告》,外交部檔案館109-02264-04。

[16]參見李節傳《20世紀60年代中加小麥貿易對中國的重要性》,《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7]Allan J.Barry,The Chinese Food Purchases, The China Quarterly, No.8(Oct.-Dec.,1961),pp.20~33.

[18]外貿部:《外貿部關於擬派貿易代表團赴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請示》,外交部檔案館111-00425-02。

[19]國務院外事辦公室:《澳大利亞銀行貿易界對中澳貿易問題的反映》,外交部檔案館111-00452-03。

[20]〔加〕約翰·英格里斯、諾曼·赫爾摩主編,李節傳等譯《當代加拿大外交對世界格局影響大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頁。

[21]顧龍生:《毛澤東經濟年譜》,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582頁。

[22]武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49~1999)》上卷,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年版,第578頁。

[23]《當代中國對外貿易》上,當代中國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頁。

[24]《我外貿部1963年對法國貿易的幾點意見》,外交部檔案館110-01617-02。

[25]《緬懷陳雲》,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頁。

[26]外貿部:《關於華潤公司同加拿大貿易代表團探討性會談的情況和對下一次談判的意見的請示報告和批示》,外交部檔案館111-00484-02。

[2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65頁。

[作者簡介] 尚長風,博士研究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衡山國夾在齊魯之間,國民擅長製造戰爭機器,齊桓公想搞定他們又怕干不過人家,就讓管仲想辦法。管仲說:衡山國的工廠,造一台戰爭機器要一年半以上時間,我們去衡山國不計價格,以高價進口戰爭機器,燕國和代國聽說後,必然害怕我們買機器是要攻打他們,他們要防備就肯定也來訂購,他們一買,秦國趙國也害怕,也會來爭著訂購,衡山國的產量就那麼一點,天下都來訂購,機器肯定漲價十倍,到時候如此如此,肯定搞定。

  於是,齊桓公去衡山國高價定購戰爭機器,結果十個月後果然燕代趙秦先後來爭購,衡山國君高興壞了,把自己的機器漲價了十倍預定給了天下各國,等著發大財。衡山國大街小巷的人都去兵工廠製造機器,沒有人種地了。十二個月之後,齊桓公又派外交通商事務大臣隰朋去趙國收購糧食,趙國糧食賣一石十五錢,隰朋給人家一石五十錢,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糧食往齊國運輸,再五個月後,全天下的糧食都到了齊國,全天下的糧食價格被齊國抬高了三倍。

  訂購戰爭機器十七個月後,高價炒作糧食五個月後,齊國忽然不要衡山國的機器了,還跟衡山國斷交了。齊國一不要,其他國家也都不要了,衡山國君手裡沒糧食,也沒賺到錢,傻逼了。衡山國只好去齊國進口糧食,很快財政破產,齊國攻打衡山國北部,魯國攻打衡山國南部,衡山國君想了想,啥也不說了,帶著全體貴族搬到齊國做齊國公民去了。

以上是引用。

為什麼我們要花那麼多錢發展軍事,僱傭美軍不就行了?顯然是不行的,因為所謂的契約在國家層面上是沒有很大約束力的。人家就是撕毀條約發動戰爭,你找誰說理去?

日本侵略東三省,列強們捂起耳朵說,我不聽,我不聽,啦啦啦啦我不知道!然後蔣委員長在上海開戰。在租界洋大人眼皮底下打了一仗,結果呢?有人站出來幫忙嗎?幾十萬的中國人就因為是中國人就被殺害,有誰來維持正義了嗎?如果日本不作死,不襲擊英國殖民地,不偷襲珍珠港,那麼你覺得這些國家會怎麼辦。我覺得他們會希望中日的一直這麼打下去,然後給兩邊買軍火,發戰爭財。他們才不關心死多少中國人或者日本人;才不關心誰對誰錯。

既然國際社會是個江湖,並沒有能夠維持正義的暴力機關。那麼也就意味著每個國與國之間的契約都是不具備保障的。唯一的保障就是兩國的國力和相互依存度。所以每多一個短板,就等於為對方增加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糧食安全如果是短板,美國就可以以此為據坐地起價,到時候什麼台灣,南海,藏南問題都不得不妥協。

國家這種形式的職能就是要代表總體的,長遠的,戰略的利益來調控和管理個人的,短期的,戰術的利益。國家如果不去考慮這些問題轉而跟老百姓談貓貓狗狗的人道待遇,那麼國家是失職的。


推薦閱讀:

假如「自干五」們出生在美國或日本,會有什麼政治主張?
大多數中年人喜歡關心政治時事,年輕人該不該關心?
中統和軍統誰更厲害?
各國當局為什麼只是驅逐而沒有殺死馬克思?
如何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解釋鑽石的價值?

TAG:政治 | 經濟 | 軍事 | 國際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