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這個長度單位的命名是不是不太好?

為什麼每次我一看到或者聽到光年腦子裡第一印象是個時間單位, 總得經過幾秒鐘的反應才能轉換成距離單位 , 我想這跟大腦的反應和檢索機制有關, 因為這個詞以"年"結尾.而在普通人的理解中,年是個時間名詞。所以我想, "光年"這個名字是不是不太好?


謝邀。光年已經是非常直白的名字了,題主應該和牛頓、帕斯卡、焦耳、開爾文、倫琴、西門子、韋伯、特斯拉、歐姆、瓦特、赫茲、亨利、伏特這些單位比較一下。


「千瓦時」這個說法就沒這樣的錯覺。

原因很簡單: 經常用到「千瓦時」而不會用到「光年」唄。

而且「千瓦時」這個用法比「度」高到不知哪裡去了。形象生動便於記憶。設想如果把光年更名為「賴特業」之後會更便於*普通人*理解嗎?


【我看到的問題是「光年這個距離單位是不是沒有照顧到普通大眾的理解水平」】

為什麼要照顧普通大眾的理解水平?

除了裝逼、扯淡和寫廣告文案,普通大眾在生活和工作中有什麼地方用得著「光年」這個詞么?

反正我是用不著「光年」的——雖然我也並不覺得這個詞有什麼費解的地方。

當然,我還是很希望有生之年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實實在在地用上「光年」這個詞——畢竟,為了復興多炮塔,聖教需要走向群星,我的歸宿~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是題主物理沒學好。

所以題主沒問:

「為什麼一看到"焦耳""赫茲"我就先想到了那個人?」

「為什麼我看到"秒差距"總在想差幾秒?」

「為什麼電子是帶負電荷,正電荷不好嗎?」

……

光年是科普書里最常見的概念,一看到光年就想到幾年等價於把「給予」念成「gei予」。

科普工作者挺不容易的了,寫本書告訴你有光年這個詞,結果沒想到讀者拿過來就開始用,以後再寫書還得澄清光年不是年……


你覺得「1小時車程」好理解嗎?

「小時車程」是個距離單位,但「小時」暗含了人們多久時間可以到達某地的含義。

同理,光年就是「1年光程」的意思。

「光年」是距離單位,但「年」字也暗含了最快的光速走這段距離需要的時間

你知道比鄰星距離4.2光年,你看到的是4.2年前它的樣子。

光年這個詞是 light-year 直譯過來的。1838年 Friedrich Bessel 首次成功地測量了恆星天鵝座61(61 Cygni )到太陽的距離(約10光年多點)。幾年後有了「光年」這個單位,因為用「天文單位」即日地平均距離都顯得太小了。

PS:擴展閱讀 Light-year


這是人類創造的最浪漫的計量單位


話說當年我鄰居是某功信徒,經常向初中生的我宣傳大法好,我無聊就翻看了一遍,結果就看到教主把光年當時間單位了,呵呵,感謝這個命名方式拯救了我


謝謝題主 @田小瓜 邀請~

我們可以把名字好不好這個問題先放一放,因為既然說到「光年」這個單位的命名問題,那就得先找找「萬惡之源」究竟是何方神聖。就我目前挖掘(非藍翔科班出身)到的信息,人群中鑽出來一個.......德國人—— Friedrich Bessel,他是第一位計算出某顆恆星(天鵝座 61)的周年視差精確值的天文學家。有了恆星的視差,意味著距離求得恆星距離只差臨門一腳了。Friedrich Bessel 在論文中是這麼寫的[1]:

Assuming it 0.3136", we find the distance of the star 61 Cygni from the sun 657700 mean distances of the earth from the sun: light employs 10.3 years to traverse this distance.

嗯可以基本確定萬惡之源就是你了。不過剛找到資料的時候我也是有一丟丟小疑問,用視差首先換算出來的應該是秒差距/天文單位這兩種長度單位,如果覺得天文單位的數值過大,那為何不使用秒差距表示,一秒差距表示的距離比光年還長呢(1秒差距約等於3.26光年)。我估計原因可能是這樣(以下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時間):Friedrich Bessel 認為用秒差距表示距離太過「學術」,普通人估計一時半會不能理解「秒差距」是個多大尺度的距離;如果用光速表示,則會直觀許多,畢竟在 Bessel 的年代往前約150年,一位叫 Ole Christensen R?mer 的丹麥天文學家就利用木衛蝕首次測得了光速,儘管數值不那麼精確;到18世紀,英國天文學家James Bradley 發現了光行差,這是地球在運動的證據,同時也能用來計算光速,James Bradley 計算到的光速是301000km/s [2]。這樣光速就有了和日常生活做比較的可能,當然比較過後只會有一種結論:光真?快啊。試想一下,連光都要用10年才能穿越的距離,那恥度得有多大。

現在回到「名字好不好」這個問題。

題主也說道「每次我一看到或者聽到光年腦子裡第一印象是個時間單位」,但很明顯光年是個長度單位。那麼問題來了,一個長度單位居然帶個「年」字,這是幾個意思?我曾經想通過尋找「萬惡之源」獲得答案,很可惜我暫時沒找到(然後寫出了上面一大串並沒有什麼卵用的東西),或許的確沒有文獻資料記載 Friedrich Bessel 當時的想法,那我們就不管「萬惡之源」到底是怎麼想的了。我們就從當今的角度看看「光年」這個名字到底吼不吼,值不值得資瓷。

我們首先要認清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看到的,都是「過去」的影像:

  • 月亮是約1.3秒前的月亮
  • 太陽是約8分鐘前的太陽
  • 根據接收到的圖像,好奇號大約在15分鐘前發了張自拍給我們
  • 我們看到的天狼星,大概是8.6年以前的天狼星
  • ......

為啥呢?

  • 月亮距離地球約1.3光秒
  • 太陽距離地球約8光分
  • 好奇號距離地球大約15光分
  • 8.6光年外,是天狼星,和他的小跟班
  • ......

這麼說我們看到的都是過去的信息,真的呆膠布?

我和我的小夥伴相距大約600多米(等於聲音2秒內能傳播的距離),我和小夥伴只能通過聲音傳遞信息。小夥伴在000秒時對我喊了一句「登山包」,我會在002秒時聽到,毫無疑問此時我知道這個「登山包」是我的小夥伴在兩秒之前喊出來的,屬於「過去」的信息,但是只有在收到這個「過去」的信息後,我才可能作出回應(比如回一句「超耐磨」),我沒辦法在收到別人發送的信息之前就作出回應。

同時再引用一句經典:

光錐之外,皆是虛無。

光錐之內,皆是命運。

所以說,用光年來表示天體距離,我們就可以很直觀地知道這是多久以前的圖景,但實際上這並沒有什麼卵用。

真的沒有用嗎?

我覺得用「光年」可以有助於我們理解「時空是一體的」(包括相對論,以及諸如相對同時,絕對同時等概念),這是其他長度單位不具備的一種特性。當然啦這是單位本身的性質,不會因為改叫別的名字就丟失了。而命名作「光年」,就能很好地表達出這種特性,同時不失簡潔。但現實情況是,有些人並沒有領會到這一層意思,還只是簡單地把光年視為一個普通的長度單位:假設我能看到一個距離我一光年距離的人,那麼我看到的是他一年前的情況么?知乎上相似的問題不知道多不多,但肯定不是唯一的,我就不找了。現在的命名如此直白也還是有人不得要領,如果要改名,我相信產生疑問的人會更多。(或許你會覺得這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卵用╮(╯▽╰)╭)

Anyway,個人認為對「光年」的理解可以分成這樣三個層次:

  1. 「光年」?噢是時間單位嗎?
  2. 「光年」是長度單位。
  3. 「光年」是一種特別的長度單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天體的年代。

是謂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還是山。

(然而這個類比並不十分恰當)

PS:實際上天文學家的確是更傾向使用「秒差距」而不是「光年」來描述距離,「光年」更多會出現在科普領域:天文學家傾向於用秒差距而不用光年來描述距離究竟是為什麼?

PPS:上文提到,我們看到的天體影像的年代(年)與其距離(光年)在數值上相等。但在大尺度下(如星系團之間或者大於1億光年)還需要考慮宇宙膨脹的影響,此時兩者在數值上不再相等(參見:為什麼宇宙的年齡是 130 億年,而我們卻能看到 470 億光年遠的東西?)。

參考閱讀:

A Brief History of Light-Years (Or Why Astronomy Is a Form of Time Travel)

我們看到的星空是現在的星空嗎?


從我第一次知道光年是長度單位後,我就記住了,因為它太反常規太怪異了。

但是,我覺得確實可以用更直白一點的說法,約定俗成的名字並不代表它就是好名字。

光年——光年距

光分——光分距

光秒——光秒距


你這麼一說,我也有些這種感覺。畢竟「光」是一個名詞,年是時間辭彙,以年為結尾,容易讓人覺得是時間。

我看也有人早就舉了「千瓦時」來作為反例,不過我覺得「千瓦時」代表千瓦乘以時,是功率乘以時間。因此仍然可以理解為能量單位,而非時間單位。

所以,光年的正確叫法應該是「光速年」而非光年。但是英文lightyear直接翻譯的已經習慣了,所以就這麼叫了。


既然已經這麼起了你就得這麼習慣...習慣習慣就好了

我小時候也經常覺得這是時間單位...學了好多年天體物理之後現在完全不需要任何反應時間了...

讓我想起有人說」出「和」重「這倆字意思反了..."出"是上面一個山下面也是一個山,倆山堆在一起當然重了..."重"是上面一個千下面一個里,出門行千里...所以千里疊在一起應該是出的意思...

看起來確實是有道理...但是字就是這麼設定的...你已經習慣了這麼多年了...你一眼看到」出「肯定不會覺得是重的意思...


我跟你看法一樣,這個命名確實不好。

就像管一年叫做一地周,給人距離單位的第一感,要經過一次大腦加工,才能判斷出這個是時間單位。

我覺得光年用人名作單位要比這個名字要強。

諸回答者是以自己知道光年是距離單位而覺得自豪嗎?


那你對秒差距天文單位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單位?


這個詞不要太好,這是判斷一個人最基本物理常識的最好單位。你說你把「光年」理解成時間單位,你得小學生到什麼程度。


我贊成題主!!光年這個名稱確實和我們日常用詞習慣相悖!!

我沒有研究過語言,不會使用專業術語,只是結合多年的漢語使用經驗來瞎說兩句。

漢語中經常會使用詞語來組合再經過縮寫來得到新的名詞,比如,公共汽車、計算器、電子書等等。後面的詞表示這個物體的本質(汽車、器、書),前面的詞表示屬性特點(公共、計算、電子)。這也和漢語的語法有關,形容詞和副詞都會放在名詞的前面,因此我們理解一個詞的最快途徑經常是像小學語文課做縮寫一樣,不要理「的地得」之前的,直接看後面那個詞。

回到光年,當然,在這個年代,只要經過了義務教育的同學都不會對光年這個詞的意思陌生,但是從構詞的角度來講它確實有點兒奇怪吧。「光在一年中所經過的距離」縮寫為「光年」,完美的保留了「的」之前所有的詞而果斷幹掉了後面表示名詞本質的部分,和我們熟悉的用法完全相悖,難道這樣的詞還不夠反人類嘛?!

當然,現在光年這個詞已經現在約定俗成,俗話說的好,固定搭配。就好像那個同樣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名詞-----熊貓


是你腦子不太好


巴斯光年


建議以後這種文章對遠距離用秒差距做單位,省得在新聞評論區看到一堆小學生秀智商


我說……直接想想1光年=?年就知道肯定不是時間單位……


知道自然單位制么

之所以用光年這個單位,本身就是告訴你光就是連接時間與空間的橋樑。在相對論中時空本就是一體的

所謂正常的長度單位米,其實也是被成光在真空中於1/299 792 458秒內行進的距離」

從這個角度說,光年才是最直白,最本質,最自然的距離單位。


推薦閱讀:

地心說為什麼能夠統治東西方人民思想五千多年?
為什麼中國古人在深知太陽東升西落、斗轉星移並掌握一些天文計算規律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天圓地方的錯誤世界觀?
古代人是通過怎樣的方法發現八大行星的?「金星、土星」這些名字是中國人命名的么?根據什麼原則排序的?
為什麼古代中國給金木水火土星起的名字所代表的顏色正好和它們的實際顏色差不多?
如何理性看待韓國紙幣上印李朝渾天表?

TAG:天文學 | 科學史 | 天文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