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究竟是什麼?

O2O究竟是個什麼鬼?大家多多po答案,我最終會把我最近寫的文章分析分享給大家。


謝邀……

O2O不是什麼鬼= =|||

O2O是一種模式,但這種模式是否成立,目前尚未有成功的案例。

早期的O2O,說的是Online To Offline,也就是簡單的將線上流量向線下引導,Groupon用Coupon券建立了團購的模型,線上發放優惠券,吸引客流到線下驗證憑證並消費。這種模式過去常常在運營中使用,但不成規模,主要是線上拿自己巨大的流量與線下商鋪換取優質的合作資源。再早一點的,Autohome、易車、太平洋數碼等一系列線上資訊平台,憑藉大量的內容資源,吸引並向線下分發潛客,只不過它不叫O2O這個名字而已,而這種形態的商業有很多,攜程、訂餐小秘書利用呼叫中心的玩法,大眾點評利用UGC導流的玩法,安居客、搜房利用資訊導流的玩法,等等。

後來,O2O開始有了多種變形,包括:Online To Offline To Online(線上引流到線下體驗,再回到線上進行評價,想到了點評了吧?),Offline To Online(利用wifi反向帶用戶的玩法),Offline To Online To Offline(某些汽車電商,等等)等等。

O2O的核心,我的理解是中間的那個2。這個2承擔著起承轉合的作用,它同時服務商戶與客流兩端,並建立起支撐。

O2O模型與電商模型很像。

電商是三流合一閉環:信息流、資金流、物流;

O2O也是三流合一閉環:信息流、資金流、客流(或者人流)。

這裡面,其實最難的都是信息流,也最昂貴。為什麼?

傳統商業最大的優勢是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需要讓信息對稱,那麼就涉及到信息的公開、透明、完整,但事實上,目前無論哪一個行業的O2O(電商也是),均沒有解決信息對稱的問題(電商一部分解決,但沒有完全解決)。

同時,既然叫信息流,信息就必須流動起來形成閉環,也就是:

獲取信息—驗證信息—反饋體驗

當然,這是我的理解,不一定對,目前來說,以上三個環節,可能只有中間環節是做的比較好的,但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資金流呢?資金流不難,因為銀行、第三方支付有很多解決方案,你不需要自己動手做,但是資金流的速度很關鍵。

至於客流,客流比較好引導,但客流的價值、渠道來源並不容易分辨,做的都是用戶信息驗證,但往往會發生被一端撬客的現象,因為脫離了場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對客流的掌控力都不高,一個消費者,因為線上的信息被引導到線下,但在另一家商戶成交的現象,是普遍的。

單一、可控,這是電商與O2O的差異,也是電商發展快,而O2O變化多的原因所在。

所以,O2O大概就是這麼個鬼。


我一直在心裡有個答案,等待著這個問題的出現。哈哈哈。

先列最大的觀點:

1.一個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說話方便

我記得我回答如何評價伏牛堂? - 創業時寫了這麼一段話

張天一布局深遠,他真正懂什麼是O2O,什麼是互聯網思維,而且他的做法也許昭示著下一個O2O的風口,如果風來了,他就是領跑者。

在回答伏牛堂CEO張天一的中歐學習事件。? - 網路營銷時這麼寫

我自己也有句話,「我的思維就是互聯網思維」。倒不是狂妄,90後都該有這個自信,我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互聯網融在我們血脈里,不要將他們分割開來支離破碎條分縷析。

這兩段話結合起來,我想表達的是:

O2O是互聯網向各行各業全面滲透的方法/手段/思想,它是「互聯網思維"的變體。它的泛濫意味著聰明的人已經開始著手行動,而後知後覺者還在為自己聰明的「O2O不就是啥啥啥」的論斷沾沾自喜。

正如說「pizza不就是肉餡加大餅」的人不能享受和理解pizza,說出「O2O不就是啥啥啥」的也不能真正理解O2O。

一個概念的提出只是為了說話方便,我們一分一秒離散計時,時間卻是連續的,我們看到一顆一顆路邊的樹,卻看不到樹下聯接成路的土。

要理解O2O,首先要告訴自己,這個概念只是為了說話方便。

2.O2O就是互聯網,互聯網就是O2O。

如果看到第二點,那麼我默認你認同了第一點。那麼深入理解本質將是一件不難的事。

互聯網/O2O的核心是什麼?是連接。連接什麼?是連接人。

把人連接起來,就是互聯網/O2O的功能上的特點。

也可以說,O2O是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階段。

互聯網一開始,大家都做信息,極輕資產,能用一個網站聚集全世界或全國各地的人,到現在,商務被馬雲做了,搜索被李彥宏做了,社交被騰訊做了,巨頭就此形成。

那是不是沒得做了?

不是,做電子商務的人忽然覺得靠著線上的名氣,線下也能賣,做論壇的人也想靠線下聚會賺錢了,玩社交的人也覺得約炮要約近一點的了。

O2O誕生了。

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上網的人類,關了機還是人類。

3.O2O不是一種工具。

正如你不能說社會是一種工具一樣,互聯網/O2O也不是一種工具。

這完全取決於一個人對互聯網誕生的理解程度。在我眼裡,這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大變革,未來科技再怎麼發達,一定也基於/源於互聯網。

如果這樣理解,那麼就很容易理解「互聯網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論斷。

那麼O2O就是讓互聯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過程。

以上三點再精簡:

1.別玩弄O2O這個詞,嘗試理解本質。

2.O2O本質和互聯網一樣,是一種連接人的手段/方法/思想,服務於人。

3.O2O不是一種工具,是互聯網影響/進入人類生活的一個階段。


每次翻開微信朋友圈有關互聯網的部分就會看到O2O滿天飛,每次與想做傳統行業轉型的朋友一聊天談的就是O2O,很多次有不靠譜的投資人向我提問大多問的也是O2O。彷彿你不知道O2O,不做O2O你就Out了。

但是我們都隱約有種感覺,那些把O2O炒得熱火朝天,說得眉飛色舞的人其實自己也不知道O2O是個什麼鬼。

與其弄簡成繁,不如化繁為簡。

任何把O2O概念搞複雜的人,其實沒有很好的理解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的本質主要是解決了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配問題,比如沒有互聯網之前要買東西,我必須要到大街上的商店裡,且在營業時間內才行。

有了淘寶,就不用了,隨時隨地。

online的時候互聯網服務主要是在電腦前解決的,但是這種服務很有限,比如我買件衣服想先試一試合不合身,電腦前就無法做到。

為了彌補電腦前只能搞些虛擬的東西,offline的部分就來了。

offline 是什麼意思?沒什麼意思,所有業務本來就是Offline的!!

但offline的部分如果要作為online部分的一個補充,那就必須具有互聯網的特性。

首先你TMD先得是張網吧!!!

有個人開了家XX體驗店,然後微信上弄了一個公眾號,結果一個浦東的用戶打開發現他的店在嘉定!

這種說自己搞O2O的什麼鬼太多了。

offline組網的其實在商業上早就有先行者,叫做連鎖店。

加盟連鎖店比直營連鎖店在速度和擴張上,也就是組網上更有優勢,但管理服務的品質上成本較高。

到了互聯網時代,人們發現了一種更有效,成本更低方式。那就是用online來組offline的網。比如團購,大眾點評,比如攜程去哪兒。對於商戶,我不要求你們跟我採用同一樣的品牌,嚴格的服務標準,你們只要接入我的online部分就行。對於用戶,由於線下也有了一張網,於是便可以隨時隨地的消費(大眾點評)。

可是組網是個臟活累活,做過O2O推廣的朋友都知道,你要讓一個飯店的服務員學會怎麼在手機上上傳一張圖片都是件不容易的事,這也就是屌絲做這塊業務很難的原因。

好了,我們懂得O2O的本質了,你得是張網。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什麼是好的O2O業務。

商戶為啥要加入你的offline網路?因為他們想吸引更多客流,本來一個飯店只有中午才有生意,現在早中晚都有客人了。

同理,酒店有多少時間是空著的?

電影院有多少時間是空著的?

飛機,高鐵有多少時間是空著的?

所以能更好的解決地面資源空置率的項目才是好的O2O項目。

滴滴打車解決了計程車40%的空駛率,所以它是一個好項目。

我看到有些人很喜歡做小區周邊菜場,服務店之類的,說是電商最後一公里,我沒太搞明白,反正我們家旁邊的菜場本來從早就忙到晚,不太搞得懂裝一個App能幫他們多賺多少錢。

現在什麼更高級的Uber啊,Airbnb啊啥的,大家都可以用這兩條簡單規則來評價O2O項目:

1. 是否聯網,聯網成本多少;

2. 是否釋放空置率,空置率的空間有多大。


O2O創業也火了一兩年了,現在資本寒冬來了,正好降降溫。從一開始,我就覺得大部分O2O創業者腦子都被驢踢了,還有那些製造泡沫的投資者和煽動泡沫的媒體鼓吹。因為相比之前的互聯網機會,不管是自媒體、移動互聯網、微商、社交媒體還是再早之前的淘寶電商,O2O這個模式實在太重,非一般人和一般團隊扛得起來,甚至比現在同樣紅火的智能硬體和物聯網創業還要難得多。

你可以說:吳寒笛,你丫說的不是廢話嗎?!哪行創業不是九死一生!?可是問題是對於大多數沒想清楚就開始瞎乾的創業者來說,我認為很多項目在理論上的成功可能性都是幾乎不存在的。我列舉O2O創業的幾個大坑,雖然現在早就過了O2O創業的窗口期,但是始終不乏願意孤注一擲的熱血青年和熱血中年。我是攔不住你們的,但是你們如果非要這麼干,以下幾件事情請你們先想清楚:

1.頻次需求

要創業,首先你得找到對應的需求才行啊。各位看官,你們別覺得我說的是廢話,好多創業者創業前是不做市場需求調研的,也不會算一下市場容量。有的細分行業幾家打到最後發現,市場容量太小,幾家份額加到一起也活不下去,聽到這種情況我也是醉了。

除了市場需求之外,更容易被人忽略的是頻次。頻次太低很容易被其他高頻次相關行業的巨頭攻擊。人家稍微擴大一點業務範圍就把你滅掉,比如滴滴打車之於代駕行業。你要是聚焦戰略、利基市場的營銷書讀多了多傻了,去選擇那些頻次低,沒有護城河的行業,那麼你很可能成為「跨界打擊,降維攻擊」的典型案例。

2.地面推廣

地推這事兒真他娘的難!真的,不騙你,誰試過誰知道。業內地推兇猛的公司基本也就是阿里系那幾個比較厲害。實力雄厚如騰訊,沾地面也痿,基本只有靠收購和入股地推牛的公司來應對這一局面。因為地推既是一個需要勞力苦力體力的辛苦活兒,同時也是考驗團隊管理、應變能力、執行力的技術活兒。

大多數互聯網創業者以及從業人士,既缺乏這種挽起袖子泡到泥里來插秧的泥腿子精神,也缺乏那種全局管控、隨機應變、講求細節的專業水準。

3.重資本模式

現在稍微大一點的O2O行業基本都被BAT入股下注了,互聯網的市場看起來風雲變化群雄逐鹿,其實本質上還是寡頭市場。大傢伙們的錢砸下來,沒有bat入股的公司基本就沒有活路了。今年上半年,有一天我出差到某二線城市,恰巧在一個不算非常中心的shopping mall吃飯。

吃完飯我到前台去結賬,有個人過來給我說,你掃一下大眾點評的二維碼吧,可以打9折。我問他:你是餐廳的人還是大眾點評的人?

他說:我是大眾點評的人。

我問:那這裡有這麼多店,你管得過來嗎?

他說:這個商場裡面每家餐廳都有我們的人,我們專門會派一個人守在餐廳結賬台提醒大家掃大眾點評的二維碼打折。

當時我聽了非常震驚,雖然我知道大眾點評的地推很多也是外包並不是全招進來做這事兒,但是手筆如此之大,甚至在這麼一個並不是很起眼的地方都有這麼大的覆蓋力度,資本的力量真是強大。

4.傳統行業經驗

不管是打車、洗衣服還是送外賣,沾到地面就涉及到傳統行業。而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或者創業團隊是嚴重缺乏對應的地面傳統行業經驗的。很多決策都比較想當然,以為降維攻擊真能碾壓一切,遇到具體問題了才知道尊重行業規律的重要性。

就說地推這事兒吧,你可能要很多時候跟計程車司機、外賣小哥、飯館小老闆等打交道,你既不懂如何激勵他們加入你的體系,也不懂如何管理他們的行為實現你的目標、也不懂如何監控他們防止他們刷單和鑽空子,那你多半只有掛了。

5.盈利模式

這個我不想多談,反正是很讓人絕望的。哪怕是滴滴打車、美團、大眾點評這樣的行業領導者,也不敢說他們就找到了最正確的盈利模式,更別提你們手上那些弱需求、窄人群、低頻次的項目了。哎,大家好自為之吧。

說完這五個大坑,我真想長嘆一聲:O2O實在是難,不禁想起李白那首傳頌千年的名詩《O2O難》:

O2O難,O2O難!多歧路,今安在!

融資破冰沒希望,垂死掙扎還是死!

關注原創作者「吳寒笛可愛多」--奇葩內容保證你從未讀過,讀完分分鐘功力大增

每周一定期更新

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微信號-吳寒笛可愛多


這是一釣魚的問題啊。。。


1. O2O就是一個偽概念

現在被各種風口上的豬熱炒的概念,其實是個老古董。阿里巴巴,攜程早在10年前就開始玩。

那個時候O2O不叫O2O,它叫電子商務。

2. O2O是怎麼流行起來的?

太多創業公司愛忽悠概念了。國外一有新的動向,馬上就有概念投機者Copy to China,跟風者也很多,馬上就傳播開來了。電子商務的概念老掉牙了,什麼行業解決方案也聽起來很無聊。怎樣變法子忽悠用戶、忽悠投資人呢?

大概是09年的時候,剛好國外一篇互聯網愛好者的文章寫了一個詞,叫O2O,國內的互聯網愛好者就馬上Copy過來了。中國人很埋單,碰巧Groupon彼時很火,互聯網愛好者搭上O2O,各種分析,然後就火了。

不止在國內火,這種概念還反哺到國外去了。然後在國外重新火了一遍。

國外愛好者的文章找不著了,是刊載在Forrester上面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google深八。

3. 互聯網愛好者是個什麼鬼呢?

我們現在有個新的概念,我們不叫自己互聯網愛好者了,也不叫自己手機玩家。前些年愛說自己是「互聯網分析師」或者「互聯網觀察家」,這兩年,我們管自己叫自媒體。(呵呵)

4. 年輕人啊,要多聽多看,學一門外語很有用。別老是愛忽悠別人,還把自己給忽悠進去了。

你看微信的「微信生活」,人家管自己叫O2O了嗎?Stop talking buzz words, show me the code.


O2O強調結合,用戶從線上下單,到線下消費,線下門店依舊是那個形態的門店,或者外賣,形態不變,只是可能多了更多的人員協作,比如外賣騎手,其商業的本質不變,只是溝通和連接變了,你可以說它更方便了,但很難說它變更科技了,所以O2O的直觀印象是結合、便利、合作

模式的探討有時是個無法被100%證實的依據框架,O2O的線上線下概念,寬泛之餘,並非專註,它只是給互聯網時代下的一些商業協作去做了一個儘可能涵蓋更多的註腳。能理解題主所謂的「O2O是個什麼鬼」,確實這幾年O2O的表現而言,確實沒辦法對其一言蔽之。因為它的本質就是開源的模式,現實的商業社會,不是線上就是線下,即所有的結合運作都會被歸納為O2O的宏觀定義。

縮小範圍地說,電商是O2O發展的一個較直觀的體現,或者說是互聯網消費領域,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關聯的互聯網元素有各種APP、公眾號,也可以是其他觸網的設備,但在O2O模式運作的過程中,以上皆是工具,它起的主要作用在於連接,而非服務,服務輸出的載體則在線上各種實地場景,從線上到線下,就是從信息獲取到選擇到決策,再到體驗,O2O提供了一整套環節清晰的信息系統,讓互聯網時代大眾的消費變得更順遂,也更簡易。


線上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

線下見面吃飯、消費、開房。

如果吃飯、消費、開房都在「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這個公司下轄的實體店完成,那就是O2O


2016年10月,也來談談我理解的O2O

O2O是一個縮寫,全稱是:

Offline to Online (線下到線上)或者 Online to Offline (線上到線下)

我想大部分人對這個解釋應該都是認可的。我的分析就是基於此。

提到線上,大家就想到互聯網,想到電子商務,通過網路賣東西(含服務,下文不再一一註明)。

提到線下,大家就想到生產、分銷、流通、零售、客流、地段、促銷、商圈等。

個人認為:

把線上線下任意一種或多種模式聯合起來,都算O2O,因此O2O是一個優化過的新模式。

所以,O2O其實是有很多種不同的模式的,我只拿幾種常見的來講。

1,線下拉籠實體店自建線上平台型,例子:美團。

消費者通過美團線上平台尋找並消費,然後到線下實體店就餐或者領取實物,這也是從Online到Offline,所以也是O2O的一種。美團做的事情很簡單,建好線上平台,靠地推拉商家入駐,然後用商家的優惠吸引消費者通過平台消費,這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2,無線下實體店自建線上平台型,例子:河狸家。

消費者通過線上平台消費,然後由服務者到消費者家裡進行服務,也是Online到Offline的O2O。河狸家做的事情比美團更進一步,直接砍掉了線下門店這一環,讓服務者以個人名義直接服務消費者,而缺少了商家門店的信譽保證,服務者的信譽就只能有平台來保證了。而由於服務者人數眾多,平台難免會有疏漏之處,這也是為什麼我不看好這種模式的原因。類似的平台還有各種上門洗車、上門按摩等,就不一一舉例了。

3,有線下實體店有線上平台型,銷售型企業,例子:蘇寧。

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了解比較然後到線下消費,也可以先到線下體驗然後再到線上下單,這是典型的打通了的O2O。然而恐怕沒人敢說蘇寧做O2O做的好,為什麼?因為蘇寧線上的銷售相比其他平台不一定優惠、不一定服務好,蘇寧的線下門店相比其他門店不一定位置方便、不一定服務好。所以蘇寧這樣的銷售型平台打通O2O後反而兩面不討好,而且蘇寧的產品不是自己的,無法控制產品質量,所以只能銷售標準化的產品,這也是消費者不選擇這個平台的一個理由。

4,有線下實體店有線上平台型,生產型企業,例子:魅族。

跟蘇寧差不多,魅族的消費者也可以線上了解線下消費,也可以線下體驗線上下單。跟蘇寧不同的是,魅族的品牌足夠強勢,足夠吸引目標顧客到位置不好的專賣店下單,也有足夠的吸引其他平台的線上流量到自己平台下單。然而生產型企業的劣勢是:產品單一,不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消費的目標,難以留住消費者。

5,有線下實體店有線上平台型,商場型企業,例子:大潤發。

雖然大潤發跟蘇寧同屬銷售型企業,但是大潤發比蘇寧強的地方在於1,大潤發有自營商品。2,大潤發的實體店相比其他實體店產品豐富服務好,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消費的目標。那大潤發的劣勢是什麼?是線上部分。大潤發線下體驗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消費的目標,但是線上做不到,原因一是品類太多,二是物流限制,三是大潤發的品類是小額高頻利潤低,難以盈利。

6,有線下實體店有線上平台型,商圈型企業,例子:銀泰。

銀泰城按說比蘇寧、大潤發的品類更豐富,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消費的需求,但是由於銀泰城內部並沒有打通,有直營有加盟有租賃有合作,各門店各自為政,所以造成消費體驗支離破碎,現在基本是線上和線下獨立,沒有什麼大關係。

7,有線下實體店自建線上平台型,單店型企業,例子:各零售店。

現在有很多實體店老闆紛紛觸網,開淘寶店,接入微信公眾號,支付寶口碑,微店,有贊等等各種網上銷售渠道,然而做了這麼多發現各個渠道都不好做,多渠道一起做更不好管。最後我要說說這種單店型的O2O,我認為這種模式才是最近3-5年流行的趨勢和風潮。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O2O和各種模式分析。


就是一幫人在哪裡幻想未來 然後把其中一部分試著去實現 然後這個詞就高大上了 走到哪裡吹到哪裡 彷彿只要用了這個詞 逼格瞬間就高了


O2O最近有點火,不是被燒錢燒火了,是有點上火。邏輯無非是「不給O2O燒錢了」。

為什麼不燒錢了呢,是大家覺得不賺錢(如果賺錢為什麼不燒呢)

不僅僅是覺得現在不賺錢,而且將來也覺得不賺錢,所以不燒錢了,否則還是會燒的。就比如很多神股票,市盈率上千甚至沒市盈率,一樣有人買,因為大家看好將來的故事。

O2O到底是什麼?這個事很難回答,有人說線上到線下,有人說線下到線上,甚至還有人說線上線下再線下。這就好像說美女,你可以說一個女人是美女,也可以說是才女,也可以說成功女企業家,有很多的屬性,但是你不能說美女就是這個女人,俗點講以點代面了,專業講以屬性代替定義了。我們很難說跟O2O相對的一個概念是什麼,只能說「非O2O」,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一貫不喜歡O2O說法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天這篇文章不討論「是什麼了」,只能跟著大眾一起說個大概其。

我們先看看O2O為什麼會賺錢,多數的O2O都是交易類的。大家的思路無非是,我們比現有的社會成本低。簡單來說,我要從四惠到中關村,先要1號線,再10號線,花費40分鐘。O2O說我會快,大概要30分鐘。辦法有兩個,要麼是1號線和10號線不走了,直接拉一條直線,重新弄個地鐵,這樣就快了,這個就是所謂的去中介化,但是記住不是完全沒有中介,只是少了中介而已,因為O2O平台本身就是一個中介。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還是1號線和10號線,但是10號線不是地鐵了,改成飛機了,這樣也快了。這個沒有去中介,是通過互聯網手段降低了中介成本,可以說是縮短了中介。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無論是去中介還是縮短中介都是有天花板的,簡單來說即便可以瞬間轉移,也不過能降低40分鐘的時間成本。如果換個例子,賣茅台,線下的茅台售價是1000元,O2O再怎麼降低成本,也不可能降低1000元。同時從現在多數的O2O來看,不可能線上賣的的茅台還比線下貴。也就是說O2O行業的收益是有天花板的

利潤=收入—成本

收入不會比其他的增加,成本最多是0,收入最多就是線下的收入,甚至很多O2O還要降價,收入不如線下。

好了,到這裡可以稍微總結下,O2O的邏輯是我們比現有成本低,通過去掉中介或者縮短中介的辦法,但是降低成本是有天花板的,也就是最多降到0。此外收入方面,O2O的成本比線下底,可是很多時候收入也比線下低。當然對於用戶來說這是好事,反正售價低了。

掙錢的邏輯如此,可是不掙錢,那就說明這個邏輯有漏洞。為了降低成本,本身也是有成本的。比如如果1號線和10號線都去掉,拉一條直線的地鐵,確實快了,可是這個成本是否划算。再比如10號線改成直升飛機縮短中介,這個成本是否划算。

現在的O2O核心是什麼?比如說到百度,核心是大量的技術人才、演算法導致的壟斷。微信的核心是通過社交黏住用戶。至少這些公司裡面花錢最多的還是高科技人才。O2O呢,我們會發現最重的是市場,推廣,公司人力支出最大的地推人員。很難說哪家O2O的核心是演算法,牛皮的技術。轉了一圈發現O2O居然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公司核心不是技術,用的是傳統的方式想要去降成本。暫且不論O2O本身好壞,至少從投資角度,不要把它想成高科技企業了,也不要指望盈利會爆發(用戶可能爆發)。

當然O2O不賺錢的邏輯還在於競爭。O2O的核心競爭力既然不是高門檻的專利、技術,是市場,那麼只要有錢,誰都可以搶市場。也就是說只要O2O的東西盈利足夠大,那麼就會不斷的有新人進來。O2O盈利大就說明成本沒有降到最低,想要打敗新人那麼就要繼續降成本,降低盈利。

本文不是說O2O不好,只是說說O2O如果賺錢,邏輯是什麼。如果不賺錢邏輯又是什麼。

當然很多O2O的邏輯是,先通過O2O聚了用戶,然後再想辦法賺錢,這個也對,但是這討論的就不是O2O了,核心是後面賺錢的事情,不過這也至少說明這些企業自己都沒指望O2O本身賺錢。


剛剛看完了羅胖推薦的《登高四望》之《互聯網世界觀》,其中提到了為什麼020將是一個大的風口。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構造了一個嶄新的另一個世界,比特的世界或信息的世界,其中的運行法則和傳統的工業時代的機械運動法則完全不同,可以用量子物理學來比附。互聯網之前是原子世界觀,現在是量子世界觀,而人是跨越兩個世界而存在的,020就是把兩個世界打通。我所理解的020,不僅僅是線上線下那麼簡單。線上的扔可能是傳功的機械的組織模式,線下一些組織也可能是按照新的世界觀來組織的。該書提供了很多案列,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020 不僅僅是一個打通的問題,更是一個升級或超越的問題。移動互聯網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組織和交互方式,智能設備的普及,使得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信息的節點,這些節點的互動,將產生一些unexpected的結果。線上的世界將全面向線下的世界入侵,直至全面取代。虛擬世界的運營法則(多中心、不確定性、多樣性等一些特徵,《失控》講得比較多)將取代工業時代的機械化運營法則,這是一個升級的過程。以前是封閉、可預期、控制,未來的不確定性的年代,因此要開放和互動。


從品牌商的視角,是聯合線上電商渠道 ,線下電商門店渠道 一整套解決方案的總稱。比如 品勝的當日達o2o方案。


在我們小村子,他被稱作020


工業1.0時代:想吃自己做。

工業2.0時代:想吃別人給你做。

工業3.0時代:想吃總有人做。

工業4.0時代,也就是O2O時代:想吃有人送上來。

差不多,以上。


online to offline


推薦閱讀:

在美國二維碼掃描應用多麼?
windows phone 或者說win10 mobile如果壯大會提升手機界的體驗嗎?
知識星球(原小密圈)適合做內容沉澱嗎?
獵豹手機瀏覽器,你怎麼看?
中國移動的基站工作原理是什麼,為什麼一般人要靠運營商來連接互聯網,實在搞不懂其中的工作原理。?

TAG:移動互聯網 | O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