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ng 和 Existence 意思上有什麼差別?在什麼語境下使用?


這兩個詞是拉丁文ens和existentia的翻譯。後者是對希臘文hyparxis(潛能,能力)的翻譯。

在古代晚期,existentia指的似乎是一種還沒有實現的現實性,它與已經實現的本質(oysia)相對。

在中世紀,它雖然基本與ens相同,但是似乎有更廣泛的意義,指的是可能的,不完全的存在。

中世紀以後這兩個詞的演變我就不甚了解了。


通過在 OED 上的檢索結果答一下,如有不當或錯漏之處懇請指正。

從詞根詞綴的角度來說:

being 來自中世紀英語, 最早出現在 14 世紀,由動詞的 be 和後綴 -ing 組成。二者都來自古英語。be 在無補語的情況下各項意義之間區別不大,表達在現實世界中出現或佔據一席之地

而 -ing 最初被作為抽象動作名詞後綴使用 (wedding, blessing, tiding 動作過程、完成的動作等), 在 being 中它的用法演化為表現行為的具體化或物質結果,a piece of writing 中的 writing 就屬這類。將詞根詞綴合二為一,being 意含「存在」的事實和狀態。

existence 來自中世紀拉丁語 existentia, 出現在14世紀,為動詞 exist 和後綴 -ence 的組合。 exist 來自拉丁語動詞 ex(s)istere, 後者可拆成 ex- out+sistere (= stand), 由 stand out 意義轉為 perceptible (可見,可察覺),由此「存在」。

-ence 來自拉丁語後綴 -entia. 據我學到韋洛克二十幾章的所得,-entia 該是來自拉丁語中與動詞詞根相接形成現在分詞的 -ens, -entis (屬格)。後者在拉丁語語法中實質與 -ing 無異。但 -entia 作為拉丁語名詞後綴,及 -ence 在英、法語中,主要強調的是性質和狀態而非動作,如 knowingness (擁有知識) 區別於 knowing (知道的過程)。拉丁語中明顯例子如 sapientia, 在希臘、羅馬文化中作為一堆表品質的抽象名詞中的一個它常被擬人:

由此,如果追根溯源,being 和 existence 出現時間相近,都是動詞+表過程詞綴的組合。exist 的字面意義 stand out 從觀者角度出發,根源上較 be 多了薄薄一層強調認知的含義。 -ing 緊扣動作,而 -ence、-entia 偏向形容性質。但大體來講這兩個詞的構成、含義和用途都差不多。都表:

存在的事實

存在的狀態

單個的存在,任何存在的事物(無論物質或精神)

生物、生命

話雖如此,二者重合之外,有許多往不同方向發展的微小差異。

現代英語中 being 有而 existence 無的,其意義基本上是在有補語的情況被完整:

  • 表方位,Existence in relationship to some place or condition; (formerly also)
    presence (obs.). Now somewhat rare. 例子:

1988 V. G. POTTER Doctrine Exper. 222 Pragmatism, perhaps more successfully than other philosophic
positions, brings together the being of humans in the world and the knowing by humans of the
natural universe.

  • 表擁有,Existence viewed as a property possessed by anything; substance, constitution, nature.

J. MCCOURT Queer Street 544 It"s not just getting off, it is like an out-of-body experience, my whole
being transported to a higher plane, definitely a religious experience.

  • 表本質,Essential substance, essence. Also as a count noun.

2000 P. CRAMER in A. Hastings et al. Oxf. Compan. Christian Thought 24/1 The daylight of the true being
of created things and their creator.

  • being 在哲學用語上意義似乎是最廣的:Something that exists or is conceived as existing.(Used in philosophical language as the widest term applicable to all objects of sense or thought,
    material or immaterial. )

existence 有而 being 無的

  • 表保持、繼續,Continued being; continuance in being.

1874 R. GREEN Short Hist. Eng. People viii. 492 The colony was now firmly established and the struggle
for mere existence
was over.

  • 表肉體上的存活,有時引申為行屍走肉一類的意思,Continuance of being as a living creature; life. (Sometimes in
    disparaging sense: 『a mere existence not worthy the name of life』.)

  • 表存在的方式,A mode or kind of existing.

1878 R. BROWNING La Saisiaz 28 New existence led by men and women new.

  • 作為集合名詞表所有存在的事物,All that exists; the aggregate of being.

1868 『G. ELIOT』 Spanish Gypsy I. 51 All beauteous existence rests, yet wakes.


這個,我不是專業的英語學,甚至於我英語也不是很好。但是姑且來這邊班門弄斧一下,有錯誤希望可以指正。

在我的理解中Existence是從Existentialism來理解的,而being我個人則更側重從「是」或者說「是者」來理解。也就是說,Existence在我理解中是一個用在人身上的一種區別於他物的特質,而Being則不一樣,我對being和existence這些可憐的認識都是從哲學的「存在」、「存在主義」來的。也就是說,在我看來,being更像是一種對某物作出的判斷,也就是說,張三是人,這個是就是being,在我理解中,being可能更加類似的更加是一種下定義,而existence則是一種狀態的名詞。如果有錯誤希望可以指正,謝謝。


貌似,being是主觀的,existence是客觀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這麼拜金?
怎麼理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在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這句話?
如何理解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哲學上唯理論和經驗論的分歧在於哪裡? 為什麼說在個體發展的問題上存在的「遺傳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的鬥爭,實際上反應的是唯理論和經驗論的鬥爭?
大智若愚和多智近妖區別,是否矛盾?

TAG:哲學 | 哲學入門 | 形而上學 | 西方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