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tag)應用如此廣泛,如何最有效地使用?

電腦上很多的地方都會有添加標籤的功能, 博客可以添加標籤,mac裡面的文件可以添加標籤,印象筆記,evernote可以添加標籤,這麼多地方可以添加標籤,應該怎麼有效的運用標籤功能! 我有個思路,引入文獻檢索的主題詞系統,嚴格限制每個標籤的命名!(以防止主題詞混亂,歧義!),然後系統完成,再去應用在任何可以使用標籤的地方!大家覺得可行嗎? 還有就是標籤可以實現那些功能?各位都是如何應用自己的標籤的? ………………………………………………………………………………………… 在印象筆記與為知筆記中,標籤是支持樹狀分類的! 我曾經把它當成一種思路的線頭,每當我看到對應的標籤的時候,我能想到我的思路,於是順這這個思路繼續思考!


標籤的價值分為兩塊

對應創建/使用者和系統


以我這幾年對信息架構的個人實踐來看,『TAG』這個東西,用不起來。

主要這個東西加重了個人應用端的負擔。


謝邀(終於可以這麼開頭了好激動,雖然我也不太擅長)

個人覺得標籤是幫助你尋找自己的文章的。

以evernote和有道雲筆記為例好了

強迫症患者為了讓首頁乾乾淨淨看起來有條理,於是會先設一個筆記本組

上次在如何更好地使用evernote一類的問題里看到有個答主是用的三個大筆記本組:

工作;學習;生活

以學習為例好了,下設經濟學、文學、歷史學等等等等

可是這樣不夠找到特定的筆記啊,比如說文學還分中國英國等等

於是我就會使用標籤

比如在知乎上看到好的文章我會去收藏一下:

計劃生育真的導致性別失衡了嗎?

上面是數據帝在計劃生育有無導致性別失衡的問題里的回答,我覺得以後很有可能會用到,

首先是來源:知乎

其次是主要內容

這裡可以添加些文章里有的, 沒有在標題里體現的,你覺得重要的

比如:

農耕文明與重男輕女

經濟地位與男女地位

東西方思想差異及數據

......

最後是該回答引用文獻,

比如:

論文1:......

論文2:......

(中英文看個人使用習慣吧)

這樣就基本覆蓋了這篇文章所有對我而言有參考價值的東西啦~

以後找觀點找啟發找參考文獻都沒有問題了哦耶


Tag 或者稱作標籤、標記的這個只應該存在於產品背後的東西,就不應該或者不應該完全暴露在交互流程,甚至不應該或者不應該完全交付給主要用戶群去完成的碎片信息、對象屬性,增加認知負擔,增加操作負擔,增加記憶負擔。

總體來說本就是增加交互負擔的元素,因為懶惰,丟給了用戶,還美其名曰UGC


偶然飄過來看到

感覺lz說的樹狀結構更像是分類(category)

tag則是一種更隨意的標記方式,當然category中的品類也可以當作tag被打到各種內容上。

用這種方式試下來對整理思路相當不錯,每看到最底層分類下的文章,都能順藤摸瓜到他對應的領域,很方便

但印象筆記中怎麼沒發現這個功能

我還是用很原始的方式T T


很好的思路,PC上一款軟體「TagSpaces」已經將之付諸實踐,關於「標籤系統」還是要自己開發了


題主想法不錯,最近發現了一款app,就是先記筆記,再限制你的便簽,根據你的標籤推薦圈子和內容你可以試試。

對了,app名字叫做 助力


個人覺得寫作順序是先隨意編輯自己的筆記內容,然後切換到別的頁面進行下一個內容閱讀或寫作,作標籤實際上在這個流暢的過程中額外增加了一個內容。而且標籤意味著分類,意味著對當前文本進行定義。同時一類事物會同時存在於幾個領域。比如旅遊就可以做一個放鬆的標籤,但它也可以標為和家人在一起,或者是冒險、創想、鍛煉身體之類。

我在切換到下一動作之前還要多一步思考這個標籤屬於什麼部分。同時像題主所說,我還需要事後對標籤進行整理編輯。整理筆記或者網頁已經是很麻煩的事情了,我還平白增加了更多的工作量。

再一個是對標籤的需求問題。我個人沒有使用標籤的習慣,所以不太了解人們在什麼情況下會使用標籤標註。不過我覺得如果能把不同平台上的標籤做一個整合,可以幫助用戶更好的分析自己的足跡,了解自己在什麼地方產生過什麼想法。

其實我也是個渣……想到了隨便說說而已。


自己的作業自己做


名字里本來而tag成分,何必多此一舉。不然如何名字?


推薦閱讀:

Evernote 是如何一步步發展成現在這樣的產品形態的?
什麼是晨間日記?為什麼很多人在 Evernote 里有該分類?
如何下載印象筆記剪藏瀏覽器插件 Evernote Web Clipper ?
Evernote 入華快一年了,印象筆記在本地化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如何優雅的使用手機APP做讀書筆記?

TAG:知識管理 | Evernote | 標籤Tag | 文獻檢索 | 印象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