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真的能提高通脹么?
問這個問題有兩個背景,一個前幾天土耳其總統說了一段話被很多人嘲笑:
「There are still those who don』t understand that if you
cut interest rates you』ll cut inflation,」 Erdogan said at a
meeting with a confederation of small businesses. 「Some are
trying to hold Turkey back with high interest rates.」 另一個是最近幾年歐盟一直在降息,可通脹並沒有升高。我理解中教科書對這二者的關係的描述是:從公司的角度看,低利率導致公司借貸成本變低-&>公司更多投資新業務-&>公司雇更多的人,漲工資-&>更高的購買力,漲價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借貸成本下降,存款收益降低-&>更多借貸,更多消費,更少存款-&>漲價可是我覺得這兩個角度都有問題,首先,從公司角度看,低利率-&>更多投資新業務,更低成本-&>更激烈的競爭,更多降價空間-&>降價其次,從消費者的角度,主要的消費貸款如信用卡債和車貸等都遠遠高出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的下降很難傳遞到消費者。只有房貸利率會受影響,而房子的價格是算在資產價格里,不影響CPI。而因為利率下降,房租價格並不一定會隨房價上漲。所以我的問題是,關於降息能提高通脹這一點,主流學界到底有多確定?
從實證角度看,至少從美國的數據來看,降低利率確實可以提高通脹率。經典的實證研究如Christiano, Eichenbaum, and Evans (2005 JPE)、Smets and Wouters (2007 AER)都發現,降低利率之後通脹率會有所提升,並在約兩年後達到最大值。
事實上這個問題並不是很好回答。無論是在實證還是理論方面,學者們回答的都是一個修飾過的問題:「外生的利率擾動如何影響通脹率」。實證方面,利率和通脹率是互為因果的兩個變數,所以這就涉及到經典的因果識別(identification)問題。理論方面,利率和通脹率都是通過市場中的供需平衡決定的。利率的下降既可以由增加儲蓄導致,也可以由減少借貸導致,而造成供求曲線移動的不同原因又會對通脹率產生不同影響。因此理論上也很難直接回答「降低利率會如何影響通脹率」。
下面將分別從實證和理論方面簡要回答一下「外生的降息能提高通脹嗎?」
一、實證
文獻中主要由三種方法:
- 回歸殘差法;
- structural VAR;
- DSGE。
三種方法的統一原則是,尋找(或者說構造)出利率變化中獨立於其他宏觀變數(如通脹率、GDP增長率等)的部分,然後研究這個部分如何影響通脹率、GDP等。這個獨立的部分一般被稱為「interest rate shock」(利率擾動項?)。
第一種方法分為兩步。先把利率對很多宏觀變數進行OLS回歸,取殘差。如果X變數足夠多,可以認為這個殘差是獨立於所有宏觀變數的,因此滿足外生性條件。然後把通脹率、GDP增長率等待研究的變數對這個殘差做回歸,就可以得出結論了。這類方法一般採用local projection方法,最經典的文章是Romer and Romer (2004 AER)。
第二種方法是在VAR中加上一些假設條件,構造出外生的擾動項,從而研究這些外生擾動項對通脹率、GDP等的影響。經典的文章如Christiano, Eichenbaum, and Evans (1999,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第三種方法是通過構造理論模型,估算出模型的參數之後,直接研究理論擾動項對其他宏觀變數的影響。經典的文章如Christiano, Eichenbaum, and Evans (1999, JPE)、Smets and Wouters (2007, AER)。
雖然上述三種方法的定量結果有差異,但是定性結果都是如開頭所述。
二、理論
理論方面,降息也可以提高通脹。問題描述中提到的
「從公司的角度看,低利率導致公司借貸成本變低-&>公司更多投資新業務-&>公司雇更多的人,漲工資-&>更高的購買力,漲價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借貸成本下降,存款收益降低-&>更多借貸,更多消費,更少存款-&>漲價」
是正確的理解。對於題主的第一個疑問,我的理解是,公司的競爭行為屬於長期的趨勢,在經濟周期中並不是一個顯著的影響因素。另一方面,利率的波動範圍極小,不至於影響到公司的競爭關係。對於題主的第二個疑問,我的理解是,資本市場的各種資產回報率都是通過套利關係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長期債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資產的回報率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基準利率的影響。另一方面,當前的基準利率還會影響到預期的基準利率,而人們的消費/投資決策很大程度上受制於預期利率。因此,基準利率也可以影響人們的消費需求。
三、利率對通脹的影響有多大?
美國的數據表明,利率對通脹的影響並不大。Smets and Wouters (2007 AER)發現,利率波動對通脹的貢獻最多只佔5%,因此題主的疑慮是有道理的。然而,原因並非「基準利率很難傳遞到消費者」,而是因為美國的菲利普斯曲線很平緩。事實上,基準利率傳遞到長期借貸利率之後,對於汽車、傢具等耐用品的消費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另一方面,這個結論的完整表述是「利率擾動項對於通脹的波動的貢獻最多只佔5%」。考慮到基準利率本身的浮動範圍很小,這個結論也是意料之中的。
可是我覺得這兩個角度都有問題,首先,從公司角度看,低利率-&>更多投資新業務,更低成本-&>更激烈的競爭,更多降價空間-&>降價
其次,從消費者的角度,主要的消費貸款如信用卡債和車貸等都遠遠高出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的下降很難傳遞到消費者。只有房貸利率會受影響,而房子的價格是算在資產價格里,不影響CPI。而因為利率下降,房租價格並不一定會隨房價上漲。
補充回答:可直接看這個帖子。Nash的半畝方塘
------------原回答如下-----------------------
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因為首先,不能用微觀經濟主體去描述宏觀經濟學問題。要描述宏觀分析中的微觀邏輯,也是指描述一般行為共性(異質性抵消後剩餘的共性)來理解。好比,公司投資新業務,低成本,咋一看有理,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其一這隻考慮了這個公司自身的業務或者說行業,那投資新業務產生的新消費轉移到其它產業或者說經濟主體手中又是何情況呢?其二誰說低成本和擴大投資就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市場的其它條件都已經限制住了嗎?消費者的角度,分析凌亂,就不說了。
我個人的體會是,宏微觀教材學習,不是告訴你怎麼分析問題,而是首先告訴你你面臨的問題到底是個什麼問題,到底在框架中的哪個位置,應該從哪裡開始到哪裡去?(框架可以是任一主流學派或者個人自己特有的體系)。即,了解清楚問題的位置,才是分析問題的開始。顯然,你提出的關於生產商與消費者的分析,都忽略了其它經濟主體的行為,導致了以點擊面的結果。
無論把降息視為貨幣擴張政策還是市場刺激,短期需求增長是第一步。
LM曲線的前提是認同凱恩斯提出的流動性偏好,即你說到的將投資需求向交易需求轉移。需求的增長,帶動價格指數上漲。好吧,用你的微觀邏輯,比如一個生產商決定擴大投資,它首先要做的不是瞬間就達到增產增加了供給,在短期內是要擴建廠房,增加勞動力。那麼擴建廠房就會引起建材或者土地需求增長,帶動價格指數上漲。而勞動力增加就會使得失業率下降,失業率下降工資制定就會有利於工人。打個比方,外面到處都招不到工人,還不得加工資。不加工資,老子走人,隔壁廠擴建還招人呢,待遇比這好。由於凱恩斯框架下默認:一,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依賴於當前價格指數;二,當前消費C與當前產出或收入Y成正相關(可能是邊際遞減)。
當前需求刺激,帶動短期價格指數上漲,帶動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上漲。而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上漲,帶動工人對當前工資要求更高。而本來失業率下降就帶動工資上漲,工資更加上漲。工資上漲帶動當前產出(收入)增加,當前產出(收入)增加帶動當前消費增長,當前消費增長帶動當前價格指數上漲,當前價格指數上漲帶動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上漲......
直到當前價格指數=未來價格預期為止。短期刺激政策結束,不考慮資本存量和技術、效率增長等其它因素,失業率回到自然失業率,產出也恢復到初始水平。
另外,根據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線,失業率的先降後升,也會帶動通脹變化。
補充:當生產商擴建的設施投入生產後,會增加供給。但是那是由於擴建等已完成,建材部門的收入就會下降,兩者可簡化看作正好抵消。如果新建廠房的生產帶動了新的就業,那麼勞動力增長就是產出增長的原因。如果新建廠房生產的勞動力需求來自於原來其它部門的轉移,即總勞動力數量並沒有增加,那麼將重新由低邊際報酬轉移回高邊際報酬部門。如果再完全市場中邊際投入等於邊際產出,那麼產出的增長源頭上來自於降息擴大了信貸需求。宏觀分析,不能簡單的以一個微觀經濟主體來看待問題,而是要把握所有部門的共性,最後找到部門間抵消後的共性。而現實中所有部門間的關係是不可能通過列舉法完全釐清的,這就需要建立明確清晰地宏觀框架。
以下兩個問題可以幫助理解你提出的問題:
工資不斷上漲遵循哪些規律? - nash lew 的回答增稅和增發貨幣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各是什麼? - nash lew 的回答
最後,現實可能發生的情況,與理論分析還不一樣,還需要很多變數因素。但是,不要一開始就試圖處處考驗某一條理論在實際中是否有道理。路還長著呢,別著急。個人的理論框架體系,一定要建立。跟學武一樣,入門三年樁。以後再根據實際工作情況,以及自己的思考不斷補充完善,以形成對一個市場的相對完善理解。否則,橫看成嶺側成峰,只緣身在此山中。有許多對經濟學理論和教材的批判都是如此,只因沒有看完。
-------人家的意思是,在其它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利率下降能促進價格的上漲。用數學的語言說:物價對利率的偏導數為負。背後的邏輯簡單歸納就是:利率下降導致投資需求上升,儲蓄意願下降(相當於消費需求上升)。在商品總供給不變的前提下(注意前面說的「其它條件不變」),需求上升,會引起價格上漲,即通脹。
這個邏輯是無誤的,但應用到現實中,你無法把「其它因素」隔離,單獨調整利率來做實驗。一個國家降了息,但是通脹下降,與上面的命題並無矛盾。就歐洲來說,雖然利率下降,但是經濟的自發需求也在下降(例如,失業增加,金融不穩定性增加,投資下降,等等。),只能說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脹仍然在降低。一個經濟體的貨幣供給量和商品供給量決定其物價。通貨膨脹是因貨幣供給增量高於商品供給增量而產生的。
商品供給本質是人的勞動產物,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商品供給的增速平緩;貨幣的供給是由兩個部分組成:流通中的法定貨幣和信用貨幣,正常情況下的流通貨幣短時內趨於穩定,而信用貨幣由幾個因素決定:利率、準備金率、信貸消費信心等。基準利率的變化就是在於控制信用貨幣的規模。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降低利率會增加信用貨幣供給的總量,必然導致通貨膨脹。在實際情況中因次債引起金融危機發生後,各國央行都在大規模降低利率目的在於抵禦金融危機中信用貨幣的萎縮。宏觀地看,總貨幣供給量並沒有太大的波動,嚴重的通貨膨脹並沒有發生,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通貨緊縮的問題。就針對題主的兩個角度胡謅幾句。
從公司角度看,低利率-&>更多投資新業務,更低成本-&>更激烈的競爭,更多降價空間-&>降價
從公司角度來看,答主的這個思路並沒有錯。但是欠考慮了兩點
1. 投資與價格競爭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因果關係,國內的確存在諸多產能過剩的基礎建設項目,但是,這個可以通過政府的結構性引導,例如給予政策紅利等減緩。2. 投資與價格上,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如果是一些基礎項目,項目工程都要3~5年,甚至以上。
3. 商場上只要存在利益,就會有人去做,但總體而言低端的、短視的企業正在不斷被淘汰,現代化的商業競爭,市場更歡迎具有前瞻性和冒險精神的商人。4. 投資增加了就業,普遍的就業豐富了人民的收入,普遍的收入增加,拉動了需求,擴大了市場,並反刺激了投資。其次,從消費者的角度,主要的消費貸款如信用卡債和車貸等都遠遠高出基準利率,基準利率的下降很難傳遞到消費者。只有房貸利率會受影響,而房子的價格是算在資產價格里,不影響CPI。而因為利率下降,房租價格並不一定會隨房價上漲。
1. 貸款利率永遠都高於基準利率,降息往往同時降低存貸利率。
2. 決定消費者投資的,並不是存貸息差,而是投資成本與回報。如果說當前市場上有一款穩定收益年化7%的產品,而貸款利率只有5%,那麼就勢必有人會投資,甚至抵押房產貸款去投資。要創造這樣的投資機會,依賴於兩點,一是投資帶動的7%的高收益(從題主在公司角度可獲得),二是更低的成本(降息)3. 普遍的收入增長,提高了人均的購買力,使得原本住1000月租房的人有能力租住2000月租的房子,這樣的改善性需求會推高房租,或者房價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17年下半年,因環保政策導致的各行業原材料價格大漲?
※土地和房屋價格上漲是否為很多熱錢和超發貨幣提供了容納場所、避免了更高更惡性的通脹?
※「貨幣發行量」由何機構決定?依據是什麼?
※2017年會發生大規模通貨膨脹嗎?
※如何看待收入倍增計劃,是否意味著更嚴重的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