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存在哪些和諧的君臣關係?

我覺得君臣和諧的典範當屬齊景公和晏嬰。

晏嬰主政齊國30餘年,進諫無數,晏嬰死時,齊景公「行哭而往,至,伏屍而號」,說:「今天降禍於齊,不加於寡人,而加於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告誰夫!」 「免而哭,哀盡而去。


朱棣 姚廣孝

兩人都極為聰明,互相知根知底。靖難之後朱棣得到了權力,姚廣孝展示了才學。姚廣孝一直居住寺廟,沒有野心,也就沒有給朱棣任何顧慮的機會。而後兩人漸漸成了知心朋友,朱棣對身邊所有人都戒備很深,唯獨願意對他敞開心扉。

姚廣孝去世時

1418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數次前去探視,並賜金睡壺。不久,姚廣孝病逝,終年八十四歲。成祖廢朝二日,以僧人的禮制安葬姚廣孝,追贈他為推誠輔國協謀宣力文臣、特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賜謚恭靖,還親自為他撰寫神道碑銘。

1425年(洪熙元年),明仁宗追贈姚廣孝為少師,將他的靈位放在明成祖的宗廟中。1530年(嘉靖九年),明世宗又將姚廣孝的靈位從太廟移到大興隆寺,命太常寺春秋兩次祭祀。

-----摘自百度百科

君臣的友誼至此,實在令人感動


私以為是秦孝公和商鞅


我所想說的是三國中極為重要三對君臣,分別是曹操和荀彧,劉備和諸葛亮,孫權和魯肅。

怎麼說呢?三個詞——理想,藍圖和目標。

曹操和荀彧

那麼就讓我們開始吧,首先是曹操,他的理想是什麼,天下歸心:

這是他短歌行的里的一句話,也是他的理想,讓天下從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回到統一。

那荀彧呢?他的理想是什麼呢?這個我沒有原話,那我只能自己安了一個,當然啦一個人的理想啊,藍圖啊,我說了不算,所以接下來我基本上都是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的,

是扶危即倒,他也想讓天下太平,而且是通過重新扶植起漢室。

乍看之下這兩者的理想很像,甚至起初兩者的想法是高度吻合的,這也是為什麼兩人會走到一起,但你們細看就會發現。我把這兩個圓畫成一個暗,一個明,為什麼?因為曹操的理想在他的政治生涯之中發生了轉變。

有一句大家很熟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出自當時一位品評家許劭對曹操的一翻評價,很多人對於曹操到底是什麼有很多的爭論,我覺得都是,不過是先是能臣,再是奸雄。

他當初作為洛陽北部尉,一個副縣級的公安局局長的時候,他實現理想的方式是嚴明法紀,五色棒打死了蹇碩的叔父,這個行為可以說是毫無城府,和他後期的形象大相徑庭,但卻是一個年輕熱血的,充滿正義感的能臣,但當他步入老年,成了魏公魏王,開府建國,加封九錫,劍履上殿,參拜不名,並為了政治目的不斷加害那些幫助過他的人的時候,他也從那個能臣變成了奸雄,是身份改變了人。

而荀彧呢?荀彧的理想一直沒變,所以導致他和曹操之間的理想之差就越來越大,所以才會有先前的倚重,說吾之子房啊,和後來的冷落,甚至與他的死沾染了嫌疑。荀彧一直希望他輔佐的曹操從能臣,從一個熱血的青年將領,成為一個良臣,一個忠心於大漢的中流砥柱,也許他很早就看出了曹操的本性中有一絲暴虐和狡猾,但他抱著一種想法,打鬼必須要用鍾馗,只是沒想到鍾馗變成了鬼。

我們再來看藍圖,曹操藍圖這裡我要打上一個叉,這不是說沒有,而是沒有穩定的,殺蹇碩叔父的時候,他可能是想揚名立萬,辨明身份,後來帶頭聯合那些他並看不起的諸侯討伐董卓,身先士卒也只是以為國賊不過是董卓一人而已。後來又是對劉備窮追猛打,寧可只率領輕騎三天三夜五百里路,去犯這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卻又在在擊敗馬超後,說既得隴復望蜀焉,回去稱王。

可以說,這幾項決策沒什麼前後的聯繫,甚至有時候矛盾,談不上完整計劃,沒有一個藍圖去指引著他,他更像是時位之異人,讓屁股去決定腦袋,摸著石頭過河。

這也是為什麼是他需要荀彧,荀彧有著非常完整的計劃,是什麼呢?

總結一下,是迎天子,以令諸侯;固根本,以制天下。

而曹操就是這麼做的,荀彧也很盡職盡責的履行著自己的計劃,上一條,他面對郭貢受呂布煽動偷襲用計謀保全三州,下一條,他為曹操推薦了很多人才,包括陳群與郭嘉,當然這郭嘉無論是在三國志還是在三國殺都是不得不說的人物,但今天我們沒機會,就不展開了。

最後是目標,兩人目標有什麼不同呢?

曹操的目標是什麼。借用晚年他回答董昭勸其稱帝的一句話,若天命在我,我為周文王也。這句話用意非常微妙,既有天下也有個人,大家可以揣摩一下。

荀彧呢,他的目標是什麼,是王佐之才,出自南陽名士何顒(yong第二聲)不是何炅啊,曾見到荀彧後,大為驚異,稱其為:「王佐才也」,這也是他的目標,所以他會在亂世之中出來做官,所以他會從袁紹那裡投奔曹操,因為她要輔佐一個王者,但這個王,不是是魏王,而是漢帝。

到這裡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兩者關係了,他們理想和目標都是不同的,只有藍圖得到了互補,所以他們的最終關係就是互相利用,所以曹操可以先說吾之子房再到賜一個空的食盒,荀彧也可以從千辛萬苦從袁紹那投靠曹操,到用三國殺里的一句話來當面指責曹操,秉忠貞之誠,守進退之節。

結局無疑是悲劇。

劉備和諸葛亮

很沉重啊,我們換一個,來說說劉備和諸葛亮,一直有一個詞來形容他們,說如魚得水,那我們來分析這幾點,是不真的儒者所說呢?

劉備的理想是什麼,保國安民,這是出自他們哥三結拜時的詞,說上報國家,下安庶民。雖然這個結拜並沒有正史記載,而且就算真的劉備也是吃虧的,因為關羽是160年出生,而劉備是161年出生,劉備才是二弟。但用這個詞來形容創業階段的劉備,他的主張和一些行為卻是很貼切的我們就姑妄用之。

那諸葛亮呢?復興漢室,這個大家就很熟了,是出師表裡的。

這兩點是非常相似,再加上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的宗室身份,感覺自然非常的絕配,

當然也有人說,劉備是個人野心很大的,很多都是做秀,但我們應該看到,這是問題嗎?這不是問題,因為這和劉備當不當皇帝都沒什麼關係,因為一方面劉備姓劉,總比姓曹的當好,而且諸葛亮也沒說過是扶漢,而是復興,就好比是用同一棵樹的一個分支來生長,也未嘗不可啊。

劉備他本人想不想當皇帝呢?有這麼一個故事,說他小時候,家中有一棵樹,長得很高大,就像皇帝的華蓋一樣,他就說我長大了一定會坐這樣的車,弄得他的叔父劉子敬很緊張,說會滅門的。所以你也可以說他也是想的,但這個皇帝究竟是全國的皇帝,還是稱王稱霸,這就值得揣摩了,所以我們要在劉備的這個圈裡畫上一個問號。

其實雙方也有一些,不同,劉備原本是英雄,但後來他變成了梟雄,而諸葛亮希望他變成明主,是開明的明,來實現自己的法家寒門政權。

那藍圖呢?劉備也是個叉,他這個叉比曹操的還嚴重,他前半生基本是在重複兩件事,證明自己的立場和投機,說自己相匡扶天下,是個好人,然後有黃巾,打黃巾,幫曹操,打曹操,有玉帶,陰曹操,最後蟄伏荊州長達七年,甚至連短期目標都不太有,這也直接導致了他的顛沛流離。

但諸葛亮呢?不用說,因為大家都知道另一個千古名篇隆中對,詳細的不能詳細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概括一下,開頭先分析了強弱變化的辯證,動員工作做好了,然後三步走,北拒曹操,東聯孫權,先取荊州,再圖益州,和戎扶夷,內修政理。

最後,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老百姓還不夾道歡迎,送衣送飯啊。

多詳細,對於劉備來說,最苦惱的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疑這是給了劉備最需要的,這個和曹操一樣,是契合的。

那目標呢?

我們先說諸葛亮,自比管仲,這是他隆中的時候常說的話,他也其確實這麼做的,這有兩個要素,第一,他的主公要成功,第二,得是開明的主公,我們都知道齊桓公他是出了名的甩手掌柜啊。

那劉備呢,成就霸業,因為隆中對,劉備聽了之後,說了什麼,善,那就是說得好啊,說到我心坎里去了,那這個霸主,是不是齊桓公呢? 這也要打個問號。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和劉備是表面上默契,實則有內在的差別。

我們來細細看看其他戰役,赤壁之戰,主要負責的外交,火攻是黃蓋和周瑜的主意,後面接受荊州南部四郡,是有劉琦文書的基本等於接收,沒什麼打仗,這時他才有了正式的職務,叫軍師中郎將,再後面取蜀地帶的是法正龐統,後期才調諸葛亮,好,你說他熟悉地形,對,那後面討伐漢中帶的怎麼還是法正啊,他地圖都畫到那去了嗎?再到後來攻打吳國,法正龐統都死了,這該帶了吧,還是不帶諸葛亮,自己去。

正是兩者的理想和目標的內在上的差異,再加上他兄弟諸葛瑾還是東吳要員的,還專門負責討要荊州這種敏感問題,所以實際上諸葛亮並不得信任,這也是為什麼,在劉備逝世之前,諸葛亮實際上與軍事指揮很遠,什麼火燒新野,草船借箭,都是羅貫中替他打的,事實是「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這就是個蕭何的職務啊。

即便是劉備託孤,其實也是給了兩個人,李嚴和諸葛亮,而且李嚴才是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諸葛亮仍然負責政治。

可以說後來的諸葛亮能夠達到如此權力,是他自己政治斡旋的成果,我們看後來李嚴在幹嗎?在幫諸葛亮督運糧草,重要是重要,但怎麼看都不像是兩個對等的人了吧,還因為延誤了工期廢為平民。

所以我們可以定義兩者關係,貌合神離,十分微妙

孫權和魯肅

最後啊,我們再來看看孫權和魯肅。

這兩個人的理想是什麼呢?

我們要在這打個叉叉,這不是沒有,而是不說。

我們都知道,孫權是十分有城府的人,輕易是不會袒露心思的,所以你要找到他的理想很難,但是魯肅對他說的一段話是可以看到的,而且兩個人的理想是高度契合的,那就是也很著名的榻上策,可以說是東吳版的隆中對,這裡面一口氣把孫權集團的理想描繪了

他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說的非常露骨,要知道七年後的諸葛亮還在說興復漢室呢,魯肅已經在這談建號帝王了,孫權怎麼回答的,「今儘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打了個哈哈,說我是漢朝子民,要輔佐漢朝的,張昭也說魯肅謙下不足。

有人就說了,這不是拒絕了嗎?怎麼能說是高度契合呢?很簡單啊,一個教唆你做壞事的人,你要是真不想做,你是避而遠之呢,還是像孫權一樣益貴重之呢?還給他母親送應用之物,只有一個理由,孫權想表達的意思是,兄弟,你懂我。

而且孫權相比曹操和劉備這個心理負擔更少,曹操的養祖父是曹騰,是個宦官,收養了曹操父親曹嵩,可以說曹操優越的少年時光是漢室所賜,稱得上是世受漢恩,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他是宗室啊,是資本也是負擔啊,但孫權不一樣,他爸是軍閥,他哥也是軍閥,從小就生活在山高皇帝遠的地方,漢朝對於他的影響真的很小,沒什麼感情,大家都知道,那時候經濟中心在北方,我這裡都是自己發展的,沒拿政府一分錢,憑什麼我要認你呢?

所以這個理想也是合理的。

那藍圖呢?,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

務實,又因為沒有必須復興漢室這樣的政治包袱,所以十分的有彈性,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劉表一死,魯肅馬上調整戰略面見劉備,可以和劉備和親,也可以背襲關羽,還可以接受諸葛亮的二帝並尊。

所以可以實現他們的目標:

戰少敗而江南安,取荊襄而帝業成。

非常的吻合。

所以即便多疑如孫權,也能和魯肅相處的如此和諧,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他們才能稱得上是如魚得水。


苻堅和王猛。君臣相得莫過於此,魚水之比喻的現實寫照。終王猛一生,苻堅可謂言聽計從信任無二,王猛也對君主竭忠盡智,兩人共同開創了前秦的大好局面,可惜王猛最後的囑咐被苻堅給忽視了,結果輝煌帝國一戰而亡

要不是歷史上確有記載,我真的要懷疑這是不是愛情了orz


乾隆和珅


漢武帝和衛青:出身騎奴,首戰河套、兩出定襄、再戰漠北,陪葬茂陵;君臣提攜、信任,自始而終,終鑄就大漢雄風!


必須安利朱棣和楊榮啊!!!

親自給屬下改名字有木有啊!!!你當專屬稱號呀!!!人家本來叫楊子榮的好不好呀!!!要智取威虎山有木有啊!!!

改了名字還不直呼其名有木有啊!!!楊學士楊學士的叫得親切啊!!!其他二楊怎麼看啊!!!

身為皇帝親自給屬下切西瓜啊!!!考慮過其他大臣的感受沒有呀!!!

為他連續奪情兩次有木有啊!!!你讓張居正情何以堪啊!!!你是有多捨不得他啊!!!

「晝夜見無時」是什麼鬼啊!!!你妃子怎麼想啊!!!

「榮至,輒為霽顏」又是什麼鬼呀!!!紅果果的給群臣秀恩愛呀!!!求大臣心理陰影面積多大啊!!!

=================================

附上《明史·楊榮傳》詳細見括弧內容

楊榮,字勉仁,建安人,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初入京,榮迎謁馬首曰:「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於是一見鍾情●v●)既即位,簡入文淵閣,為更名榮。(現在起,你的名字被我承包了⊙▽⊙)同值七人,榮最少,警敏。一日晚,寧夏報被圍。召七人,皆已出,獨榮在,帝示以奏。榮曰:「寧夏城堅,人皆習戰,奏上已十餘日,圍解矣。」夜半,果奏圍解。帝謂榮曰:「何料之審也!」江西盜起,遣使撫諭,而令都督韓觀將兵繼其後。賊就撫奏至,帝欲賜敕勞觀。榮曰:「計發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帝益重之,再遷至侍講。(感情升溫中ing~)太子立,進右諭德,仍兼前職,與在直諸臣同賜二品服。評議諸司事宜,稱旨,復賜衣幣。帝威嚴,與諸大臣議事未決,或至發怒。榮至,輒為霽顏,事亦遂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

五年,命往甘肅經畫軍務,所過覽山川形勢,察軍民,閱城堡。還奏武英殿。帝大悅,值盛暑,親剖瓜啖之。(犒勞愛卿[fēi],愛卿[fēi]辛苦了)尋進右庶子,兼職如故。明年以父喪給傳歸。既葬,起複視事。又明年,母喪乞歸。帝以北行期迫不許,命同胡廣、金幼孜扈從。(張居正:嗶了狗了,言官呢?言官呢?死哪去了???"(o Д o*))甘肅總兵官何福言脫脫不花等請降,需命於亦集乃。命榮往甘肅偕福受降,持節即軍中封福寧遠侯。因至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畫邊務。還陳便宜十事。帝嘉納之。

八年從出塞,次臚朐河。選勇士三百人為衛,不以隸諸將,令榮領之。師旋,餉不繼。榮請盡以供御之餘給軍,而令軍中有餘者得相貸,入塞,官為倍償。軍賴以濟。明年乞奔喪,命中官護行。還詢閩中民情及歲豐歉,榮具以對。尋命侍諸皇孫讀書文華殿。

十年,甘肅守臣宋琥言,叛寇老的罕逃赤斤蒙古,且為邊患。乃復遣榮至陝西,會豐城侯李彬議進兵方略。榮還奏言:「隆冬非用兵時,且有罪不過數人,兵未可出。」帝從其言,叛者亦降。明年復與廣、幼孜從北巡。又明年征瓦剌,太孫侍行。帝命榮以間陳說經史,兼領尚寶事。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帝嘗晚坐行幄,召榮計兵食。榮對曰:「擇將屯田,訓練有方,耕耨有時,即兵食足矣。」十四年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從還京師。明年復從北征。

十六年,胡廣卒,命榮掌翰林院事,益見親任。諸大臣多忌榮(大家都吃醋了,陛下不帶你這樣的555555嚶嚶嚶嚶~),欲疏之,共舉為祭酒。(一群心機婊啊′?`)帝曰:「吾固知其可,第求代榮者。(被當面揭穿JQ 後徒勞劃清關係╮(╯▽╰)╭)」諸大臣乃不敢言。(╭(╯^╰)╮哼,都懂的)十八年進文淵閣大學士,兼學士如故。明年定都北京。會三殿災,榮麾衛士出圖籍制誥,舁東華門外。帝褒之。(好感動啊我家榮榮&>_

二十年,復從出塞,軍事悉令參決,賚予優渥。師還,勞將士,分四等賜宴,榮、幼孜皆列前席,受上賞。已,復下詔征阿魯台。或請調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帝問榮。榮曰:「陛下許民復業且二十年,一旦復征之,非示天下信。」從之。明年從出塞,軍務悉委榮,晝夜見無時(!!!別說話,都懂的= ̄ω ̄=)。帝時稱「楊學士」,不名也。又明年復從北征。當是時,帝凡五齣塞,士卒飢凍,饋運不繼,死亡十二三。大軍抵答蘭納木兒河,不見敵。帝問群臣當復進否,群臣唯唯,惟榮、幼孜從容言宜班師。帝許之。

還次榆木川,帝崩。中官馬雲等莫知所措,密與榮、幼孜入御幄議。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或請因他事為敕,馳報皇太子。二人曰:「誰敢爾!先帝在則稱敕,賓天而稱敕,詐也,罪不小。」眾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遺命傳位意,啟太子。榮與少監海壽先馳訃。既至,太子命與蹇義、楊士奇議諸所宜行者。

仁宗即位,進太常卿,余官如故。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既而有言榮當大行時,所行喪禮及處分軍事狀。帝賜敕褒勞,賚予甚厚。進工部尚書,食三祿。時士奇、淮皆辭尚書祿,榮、幼孜亦固辭。不允。

宣德元年,漢王高煦反。帝召榮等定計。榮首請帝親征,曰:「彼謂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臨之,事無不濟。」帝從其計。至樂安,高煦出降。師還,以決策功,受上賞,賜銀章五,褒予甚至。

三年從帝巡邊,至遵化。聞兀良哈將寇邊,帝留扈行諸文臣於大營,獨命榮從。自將輕騎出喜峰口,破敵而還。五年進少傅,辭大學士祿。九年復從巡邊,至洗馬林而還。

英宗即位,委寄如故。正統三年,與士奇俱進少師。五年乞歸展墓,命中官護行。還至武林驛而卒,年七十。贈太師,謚文敏,授世襲都指揮使。

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永樂末,浙、閩山賊起,議發兵。帝時在塞外,奏至,以示榮。榮曰:「愚民苦有司,不得已相聚自保。兵出,將益聚不可解。遣使招撫,當不煩兵。」從之,盜果息。安南之棄,諸大臣多謂不可,獨榮與士奇力言不宜以荒服疲中國。其老成持重類如此。論事激發,不能容人過。然遇人觸帝怒致不測,往往以微言導帝意,輒得解。夏原吉、李時勉之不死,都御史劉觀之免戍邊,皆賴其力。嘗語人曰:「事君有體,進諫有方,以悻直取禍,吾不為也。」故其恩遇亦始終無間。重修《太祖實錄》及太宗、仁、宣三朝《實錄》,皆為總裁官。先後賜賚,不可勝計。性喜賓客,雖貴盛無稍崖岸,士多歸心焉。或謂榮處國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節,亦頗類之。

家富,曾孫曄為建寧指揮,以貲敗。詳《宦官傳》。


曹丕X司馬懿

看看曹操是怎麼囑咐曹丕的,「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而曹丕又是怎麼對待司馬懿的,「有間此三公者,慎勿疑之。」 「吾東,撫軍當總西事。吾西,撫軍當總東事。」

帝寵滔天 百官盡廢啊,老爸囑咐過的話就跟著他一起裝進棺材吧。曹丕大概認為司馬懿=郭嘉+荀彧,覺得自己賺飛了。

兩人最後還合葬首陽山,甜。


先主與法正


為啥沒人提我大耳和孔明?


後主劉禪和黃皓,受寵之後,離間劉禪和他弟弟的關係,離間柱樑姜維,信巫術來了魏軍勸後主繼續玩樂,多和諧。


難道不是漢哀帝和董賢嗎?哀帝連皇位都想讓給董賢了


不是朱棣和夏原吉么


宋神宗和王安石


推薦閱讀:

南水北調,為什麼不能渴了北京人?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發展出如羅馬方陣步兵、馬其頓方陣等之類的兵種?
歷史上有哪些屌絲逆襲過?
「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這句話出自誰口?
為什麼「滿城盡帶黃金甲」里劉燁能當太子?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