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校碩士申請難度到底如何?

看到很多人說美國名校碩士其實申請門檻不高,說在MIT每年都差不多有一百多兩百中國人過去讀研究所,MIT碩士GPA3.5的也收一大把。。。。因為關乎到自己的一個重大選擇,我就想問問那這些名校的申請難度究竟大還是不大。。。


感謝題主邀請。

從提問中感覺題主正在決定是本科畢業就工作還是申請Master,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題主沒有說自己是什麼專業的,但是提到了MIT我暫且認為您是學理工科的。

說說我自己的情況,2011年年末申請了10所學校的Master項目,最後收到了其中5所的Offer,分別是斯坦福,伯克利,密歇根,普渡,南加州。至於選擇哪一個,當然就沒有懸念了。

每一個申請者的背景差異極大,是否與某所學校的風格契合會很大程度上決定是否錄取,因此不是誰GPA牛逼就Offer隨便收,GPA不到3.0的錄取CMU的也聽說過,人家高中起就給Linux貢獻核心程序了。與其籠統地告訴你「哪個學校挺容易,哪個學校不容易」這類沒有」可操作性「的回答,我直接把我當年從決定念master到最後拿到Offer的全部歷程寫在這裡,請題主將我作為Benchmark,對比目前自身情況與我當年申請條件的差異,再來考慮自己適合申請哪裡,或者說申請哪些學校命中率高一些。(Benchmark的命中率也不過50%而已。。。。。。)

相比於大多數同學從大三開始忙活學校申請事宜,我的準備開始時間要早得多。從大一第一學期開始我就已經逐漸為衝擊北美的名校做準備了。2007年9月開始進入上海交大的,交大的學習壓力一時間讓我難以承受,頗有一種「自由時間如果不去自修就是一種可恥的浪費」的感覺。記得10月份的一天剛剛刷完了5個小時的微積分我就隨意走走放鬆一下,偶然瞥見了第一食堂門口的告示欄有一個北美留學講座在15分鐘後開始,辦講座的是一個國內的大型中介,主講人好像還是耶魯的PHD。當時並不知道PHD是什麼,但是耶魯我總知道的,想來反正剛刷完題還沒有完全回魔去聽聽也無妨。然而就是那次的講座,讓我第一次打定了留學的決心。

小冊子上面那Stanford,Princeton,MIT,Berkeley,Cornell等等單詞,在我的眼裡似乎是閃著金光的。再轉眼看到表格最後每個學校錄取中國學生數量後,發現他們似乎並不是那麼不可企及。從那一天開始,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會先考量是不是對於我去名校有幫助,若是有,則砸鍋賣鐵義無反顧。若沒有,則正眼都不會去瞧一下。這樣的生活狀態從2007年的10月一直持續到了2012年2月4日我收到斯坦福的Offer。
看似功利,當時的我卻十分享受如此的精神狀態。

有了MIT,斯坦福,伯克利,加州理工這些精神支柱之後,自己真的就跟打了雞血一樣,GPA也從第一學期的3.50穩步爬升到了出國交換前的3.75。沒日沒夜的自修只是因為講座上的那一句「你們的每一個學期的每一門課的成績,在申請的時候都要寄給學校看,不只是最後的平均分。」,為此我還放棄了強化物理主動要求降級上普通物理,因為後者更容易拉分並且將來申請時候並不能看出兩門課的差別。講座上同時提到了很多大陸學生口語很差剛去美國聽不懂課很難融入,於是又花了3個月考了個中級口譯證書來鍛煉自己。

時間就這樣在刷題和考證中來到了大二下,那個學期,交流項目成為了核心內容。由於是試點班,從大二開始的各類出國交流項目陸續進入流程。美國法國德國香港新加坡等等,不一而足。那個時候,我已經深諳衝擊第一流名校的必要條件,也更明白如果能在本科期間出國交流,屆時以美本的身份申請被錄取的比例大大增大。的確是不太公平,但是我們需要做的是利用不公平,努力讓自己成為不公平的有利方而不是唉聲嘆氣。原本的計劃是去參加普渡的2+2項目,把普渡當跳板再衝擊MIT或者斯坦福。像這類「第二梯隊名校衝擊第一梯隊名校」是成功率最高的。上海交大一直為外界叫好的密歇根聯合學院做法也如出一轍。而且從Umich跳斯坦福或者MIT「理論上」比普渡成功率更高。

扯遠了,總之由於種種原因,天不遂人願,沒有能去成普渡,法國中央理工的項目又由於學積分差了0.01被正好擠出四人名額。順下來輪到我頭上是新加坡南洋理工的一年交流項目,我果斷放棄了,因為那個不利於衝擊斯坦福和MIT,才一年,畢業還是從大陸申請,沒很大優勢。本著去哪兒不重要,有利於申請才是王道的精神,我最終選擇了當時才開啟到第二年的辛辛那提大學2+3項目。

「當我知道自己要去參加這個2+3項目時,其實我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額,不能你說這個項目好我就來參加,首先我要自己調查一下。我又不想說,你宣講會的PPT加了很多特技,然後那個校園的樹葉都飄呀飄。看上去很美,很牛。~~結果去了以後我一定罵自己,根本沒有這樣的學校。證明上面那個是假的。那後來我了解的之後呢,發現嗯這個辛辛那提大學排名勉強可以的,學費不坑爹的。關鍵是還多一年公司實習經歷,這段工作經歷用得好或許會對申請有利。(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個工作經驗的「利」會這麼大。)」

這個辛辛那提大學不算一流,但也沒有很差,關鍵是可以從美國直接申請,還附贈了一年工作經驗,總體算來不虧。於是2009年9月我如願踏上了美利堅。2009年11月,我和一位學長在食堂偶遇一起吃了個午飯,他再次激勵我一定要在2年後申請到牛逼學校。或許他早已經不記得當時的隨口一句話,他也更不會料想到這句話竟然成為了後來整整支撐了我兩年半。午飯後我花了一個下午給自己制定了2年後衝擊名校的細節計劃。

第一,本科大學的所有成績保持全A,GPA保持滿分,3年鎖定年級第一名。一來GPA這個硬指標過關,二來或許會引起Dean的注意,平時沒事兒跑Dean Office嘮嘮嗑什麼的,等到最後或許就是一篇推薦信。後來雖然有些許驚險,還是把全A保持到了畢業,Dean也在我申請前夕被提升為副院長,後來以更高的身份幫我投了推薦信。

第二,一年的實習爭取能找到有名望的大公司,埋頭苦幹什麼的沒關係,事情做好了不但能在PS上添加工作經驗這重要的一筆,更能得到老闆的推薦信。後來也的確去成了Emerson和寶潔總部實習,得到了前者的VP和後者的Global Technology Leader兩人的推薦信。比預想的還多了一篇。

第三,本科期間一定要發表文章。這是在後來意識到的,比我大兩屆的學長申請到了MIT,臨走前他送給我一句話「本科期間你一定要發文章,文章質量還行就好。最好不止一篇。」,後來我堅定地履行了他的忠告,把在兩個實習單位的研究內容以公司員工身份,和Manager聯合發表了兩篇論文。和大多數論文不同的是,這是工業界的論文而不是實驗室論文。對於像斯坦福這一類地處矽谷又特別喜歡工業創新精神的學校,這兩篇論文相信給我加了很多分。另外那位MIT的學長還把他的PS發給了我,我在這基礎上改成了自己的PS,總共花了3個小時,之後就再沒有大改動過。

好了,工作經驗,文章,GPA,推薦信都有了,還差什麼? 對了,托福和GRE很多學校都允許美本提交已經過期的托福成績,我當時托福只有94分,想來想去覺得不完美,還是決定去再考一次。考前一周做了一些題目,練了幾篇作文,後來就考了個115分,沖第一集團也差不多夠了。可以說是波瀾不驚。至於GRE,那可就是吐血的回憶了。在美國每個月都能考一次GRE,一年最多考6次還是8次的忘了。換言之刷分是可行的,但是每一次分數都會記錄最後一起送到學校。鑒於此,我決定還是一次搞定。 2011年3月25日考的GRE,從2010年4月就開始準備了,整整一年,刷了無數題目,紅寶書背了7遍。那一年裡,白天實習8小時晚上背紅寶書8小時成為了唯一兩件事。在最後一個月還找了個GRE的機經QQ群,群友遍布世界,每天都有人整理當日世界各地原題,於是刷機經又成為了日常。2011年1月到3月底的美國,英國,新加坡,印度,加拿大,連南非的考題都刷過了。最後雖然還是沒有衝上1500分,但也夠用了。現在正在碼字回憶那段時間的我也不禁會心一笑,當時的自己真的是為了達到一個目標什麼都敢做啊。

現在回答題主的問題:

1. 申請美國一流名校的Master難嗎?

只要你準備夠早夠充分,那就不難。申請需要做的準備,大到找推薦信,小到信封上的地址寫在哪個角落,實在是多到數不清,早點動手不要趕著Deadline,不然就真Dead了。目的要明確,而且要功利。時間有限,準備期間,只做需要做的事情。

2. 聽說MIT裡面本科GPA才3.5的也有很多?

MIT的情況不了解,斯坦福的話,本科GPA 3.5的也存在,但那個本科,基本是清華,上交,浙大這一類的。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一定有著一個遠遠蓋過GPA不足的閃光點。GPA不是申請的主要元素,甚至連次要都算不上,我們通常所說的三圍(GPA,GRE,托福)都是過學校的及格線就不再看了。如果題主有對名校光環心動,搞研究發論文,申專利,名企實習經歷,牛逼的推薦信才是你需要關心的。如果這些中的絕大多數都達標了,再配合」還OK」的三圍,那麼,申請就不難。


名校碩士申請難度,要是和該校的博士比,當然不高。

就像說其他運動員跨欄沒劉翔速度快一樣,那又如何,人還是很厲害啊。

中國每年出國申請那麼多人,一兩百個去MIT讀碩士,這裡面應該是是大把的人精,學霸,神,以及大量在美國讀了本科的人(本土申請難度更低)。

清華北大還有大批被名校給拒了的呢。

Stanford據說admission給的多些,因為貴啊。。


美國頂尖名校招生為何優秀生總被拒的角度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為什麼優秀生總被拒

「面對同樣優秀的學生——成績單一眼望去全是A,SAT考分無可挑剔,我們如何選擇?為什麼錄取A同學,而把B同學放入待定、甚至拒絕名單?」美國耶魯大學前高級招生官勞伊德·彼得森對著大家眨了眨眼睛說:「B是優秀的學生,而A是優秀的申請人,優秀的學生不等於優秀的申請人,優秀的學生往往被拒絕。"

在國內,「美國名校」、「美國一流高校」說法很多、概念雜亂。實際上,美國有4000多所高校,而本文涉及的是美國最頂尖的高校—— 綜合排名前10的院校。

申請頂尖高校需要提交材料:個人情況簡介、在校表現(包括成績單、課外活動)、短文或個人陳 述、推薦信(一封來自學生的升學指導老師,一到兩封來自其他教師)。這10多頁A4紙將在招生官的腦海中,迅速拼成一個「完整的你」。

太多優秀生無緣耶魯哈佛,因為缺少「成就潛能」

在基本「認識」學生後,招生官要查看學生的在校表現。鑒於頂尖名校的申請者成績單幾乎大同小異——全A、SAT高分,學生的課外活動成了拉開差距的砝碼。

現在,學校希望看到學生在中學期間參加2-3個活動,而20年前,要求10-12個。但是請注意,這2-3個活動必須有「連續的服務時間」。「很多學生的課外活動集中在12年級(美國高中是9-12年級,12年級相當於中國高三),10年級、11年級的課外活動空白。這是為什麼?原來,這些孩子到了12年 級,意識到馬上要申請大學了,而學校需要這些——為了申請而參加課外活動……」彼得森無奈地搖頭說,「美國高校對於申請人只有三種歸類:拒絕、待定、錄取,而這類學生頂多歸入待定。」

此外,名校在評價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還有一條重要標準:觀察學生是否有「成就潛能」。「有太多優秀的學生進不了耶魯、哈佛,就因為缺少了一條:成就潛能。」彼得森介紹,這是名校招生的又一條「規則」。「成就潛能」主要有兩項指標:頭銜、影響力。

你曾擁有什麼頭銜,主席、組長、主編?當然,那些頂尖名校可不是「頭銜狂熱分子」,之所以看重這個,是因為這表明學生曾在某些活動中擔起某些重責。第2點是「影響力」,學校關心的是,學生曾運用自己的才能,影響過多少人?曾給周圍人、社區帶去怎樣的影響?」

「有學生告訴我,她唱歌很好,她的嗓音的確很美。我問她:『你曾唱歌給誰聽?參加過樂隊,還是在社區表演?』她回答:『沒有!我只在洗澡時唱歌。』很遺憾,這不是我們要的,我們希望看到學生將能力付諸實踐、造福社會,這是一種成就。」彼得森說。

推薦信不一定要「大牛」寫,但一定要最了解你的人

學校招生辦要查看老師為學生撰寫的推薦信。推薦信一般2-3封為宜,一封來自學生的升學顧問,此外可以來自任何老師。招生官通讀之下,要查看3點:申請人是不是聰明的孩子?是不是足夠成熟,可以應付海外生活?最後,高校希望從中了解學生的宗教、藝術、體育方面的修養,以此比對自身,查看自己是否能滿足申請學生。舉例來說,一名學生申請芝加哥大學,如果老師的推薦信中提到這孩子是個足球迷,招生官可能就不會招收這個孩子,因為芝大沒有足球隊。「學校如果滿足 不了申請學生,就擔心把他們招來,他們會隨時轉學——在美國,轉學是很普遍的。」

過了通讀這一關,招生官會進一步尋找「3條線索」:

1、學習觀念。學生是否是努力學習的孩子?這孩子周末在幹什麼?對頂尖名校而言,兩個A等生,從全A的成績單上看不出區別,但事情上,他們獲得全A的過程卻是千差萬別,而正是不同的過程,往往決定了他們長大成人後千差萬別的人生道路。言而總之,成績只是表象。

2、學術好奇心。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入讀電子計算機專業,那麼招生官會關心,周五下午這孩子會做什麼?踢球,還是鑽到車庫裡,倒騰收音機、集成線路板?他是否會去思考科技與歷史的關係?招生官需要看到這個孩子是否有濃郁的學術好奇心。

3、成長空間。「作為大學,我們希望孩子4年後能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所以我們會在推薦信中尋找線索,預想他們4年、甚至更遙遠的成長空間。」彼得森說。

學生邀請老師寫推薦信,不一定要找「大牛」,先要自問:這老師喜歡我、了解我么?「建議學生去找最了解你的老師寫推薦信,而不是找自己功課最好的那門課程的任課老師,因為後者可能會應付了事,這對學生而言,後果很糟糕。」彼得森強調,高校特別看中來自中學、中學老師的意見。「在所有申請材料中,有一份東西可以讓學生從『待定』升到『錄取』,從『錄取』變為『待定』、『拒絕』,這就是推薦信。為什麼我們如此看重中學老師的推薦信?很簡單,因為推薦信代表學術機構對學生的評價,而大學也是學術機構。」

在名校作出錄取決定時,越是高層次的中學,他們對學生的評價越是舉足輕重。


同樣的GPA,清北中科大出去就是比其他C9要含金量高,C9比其他985高,985要比其他211要高。所以題主你覺得單獨提一個GPA有很大意義嗎?

撇掉本科出身不說,有些同學手頭一作幾篇,國際獎項幾個。就算GPA不太高,名校也願意要他。所以題主你說名校要求高不高?

名校招學生不是為了義務教育,學生沒有足夠能力高質量產出,名校是不會有動力招這樣的學生的。

可千萬別被那些謙虛和低調的學霸和學神蒙蔽了雙眼


可能算不上回答,有感而發吧。其實你能不能被錄取取決於很多或客觀或主觀的因素,你的問題,也不是一句大還是不大就能回答的。我可能也只是泛泛而談,你也就隨便看看。

既然你提到了GPA,那我就來說一說GPA在美國大學申請的作用。題主提到了MIT,我也就假定你是理工科,下面的回答也是以此為前提。文科的GPA沒有理工科這麼重要。

GPA的作用是什麼?

研究生申請中的GPA,反映的是你在本科階段的學習成果,體現的是你的學習能力,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很多美國大學其實都有這樣的硬指標,比如GPA要達到多少。很多被名校錄取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有著漂亮的GPA。那麼是不是可以說GPA就是申請中最重要的部分了呢?肯定不是。我認為美國大學錄取你是因為你足夠優秀,並且非常合適,而GPA只是證明你優秀程度的一部分,我只能說它很重要,但絕不是申請的全部。

本科學校在申請中的地位

在談GPA之前,我們還得考慮學校政策,以及可能優先順序更高的你的本科學校排名。前面也有答主提到了清北的GPA含金量確實比一般的211高。美國大學在錄取的時候,會比較考慮學校排名,其次才是你個人的GPA等情況。因為很多時候GPA並不能很好地反映你的真實水平,但像清北等名校已經有很多優秀的人才留學,學校就是證明你優秀的最好證據。與其考慮你的GPA,不如先考慮你的本科學校。

其他申請因素

美國大學錄取考核的並不是單一的GPA,不像中國僅僅通過高考成績就決定是否錄取。你可以把GPA當成一個基本條件,和GT成績一樣,是非常基本的要求。如果你的GPA,以及GT成績都過於的低,那可能需要你在其他方面做出非常驚人的彌補——比如說發表了讓人驚艷的學術論文或者其他足以證明你優秀的事情。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物,那麼就應該老老實實讓GPA看起來漂亮一些。

除了GPA,GT成績等因素,你還要考慮到高質量論文的發表,有價值的實習經歷,有說服力的推薦信等等因素。

因此,GPA重要,但其他的因素也很重要。不管怎麼樣,它們整合到一起的目的,就是證明你很優秀。如果不能,那你就應該想辦法解決。

至於MIT的錄取率,我覺得這不是你值得考慮的事情,不會因為錄取率高你就真的會被錄取。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對自己進行定位,自己是不是足夠優秀,有沒有達到標準?你的條件符合這些名校的申請要求嗎?

還有自費和拿全獎的區別,如果你要申請全獎,那麼可能能申請到的學校就會比不要全獎的學校差一些,畢竟學校更歡迎自費的學生。當然牛逼的人怎麼都行。

只要你符合條件,我相信,申請並不是難事。


實際上,美國大學錄取中國學生的標準正在逐步回歸到「美國標準」。眾所周知,美國大學的錄取條件,除了提供各項成績之外,還需要提供所參與的課外活動。其中,課外活動在錄取過程中的比重甚至佔到了50%,有自己的想法、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的學生更容易受名校青睞,以後應該會有越來越多的「成績平平」的中國學生會「出人意料」地被美國名校錄取。一般來說,美國大學,尤其是名校,錄取學生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模版。中國學生若想從中脫穎而出,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成為一名與眾不同的真實自己。


穩進Top100的美國大學,衝刺進前50的名校,是很多申請赴美讀書學生的心愿。有人說,如果能進入美國TOP100的學校,等於上了國內TOP10的頂尖名校;進了美國TOP50的名校,相當於進了中國TOP5的頂尖名校。在每年被美國大學錄取的中國學生中,究竟有多少能進入TOP50的名校呢?

近日,一份名為《中國大陸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50榜暨美國大學TOP50名校2015年度中國招生報告》發布。該報告顯示,2015年,美國TOP50名校在中國總錄取18400名本科生。

美國名校錄取中國學生下降

這份由中國易通網、美國聯校網聯合調研的報告顯示,2013-2015年,美國TOP50名校招收中國學生數量分別是:13115人,15780人,18400人,年增長率分別是20.33%,16.6%,增速明顯放緩。在中國學生申請數量增多的情況下,意味著考取美國名校的難度越來越大。先不說金光閃閃的哈佛、耶魯等常春藤學校,以USnews排名35的凱斯西儲大學為例,10年前,中國內地學生報考錄取率在50%左右,到2015年,錄取率已經是5%不到。

報告指出,針對中國內地學生人數兇猛的增長,美國大學尤其是TOP50名校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控制生源數量。2015年的一條新聞更讓人擔憂,美國TOP50學校的招生官聯盟決定,未來五年內,將中國學生的錄取人數再降低5%。

申請美國大學競爭日趨激烈

近3年,每年中國總出國留學人數維持在50萬人左右,其中約一半去了美國。去美國上本科,SAT是申請美國名校必備的分數門檻,從內地學生報考數量上看,增速非常驚人,2008年,約有1萬人參加SAT考試,到2009年已經逼近2萬人,到2014-2015年,已經突破30萬人。中國內地考生常去的考場也從最早的中國香港擴大到亞洲各地,新加坡、韓國、日本,甚至泰國、越南、菲律賓的考場都有中國內地學生刷分的身影。

越來越多中國內地學生考「洋高考」帶來的直接效應是,美國大學,尤其是TOP50名校針對中國學生的錄取率直線下降,錄取分數門檻越來越高。除此之外,TOP50名校的錄取中也越來越看重「校友關係」,說的直白一點,也就是你是否認識這些名校的校友,最好是傑出校友,給你寫推薦信,最好是你的直系親屬是這些名校畢業生。

美國社會以多族裔、包容為主流意識,在大學裡也存在類似的理念,大學招生除了以美國公民為主外(約80%以上),留給國際學生的比例在15%以內,而且美國大學又不希望國際學生中一個國家獨大,所以中國內地學生的比例實際上在7%以內。申請人數暴漲,必然帶來競爭加劇。

就讀好中學被美國名校錄取幾率高

對於絕大多數中國內地學生來說,在親戚中找一個美國名校畢業生還是一件非常低概率的事件,所以,你在國內所就讀的中學就變得非常重要了,也就是說,你在國內所就讀的中學之前畢業的師哥師姐如果很多進了美國名校,你再報考美國名校被錄取的概率就要比一般學校的畢業生高不少。

判斷你的中學是否有師哥師姐考上美國大學有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是否擁有CEEB代碼,這個代碼是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簡稱CEEB)給每個提供過大學生源的中學分配的唯一識別代碼。你所在的中學如果之前有師哥師姐考上過,就會擁有這個代碼,反之則沒有。

哪類學生易被美國名校錄取

學生分數越高越容易被名校錄取?以加州伯克利大學為例,該校10年以來的錄取數據,GPA(平均績點)4.0以上的學生錄取概率要遠遠高於GPA在3.7(相當於百分制的90分)以下的學生,相差幾乎達到20倍。再看哈佛大學2015年入學數據,在學術成績、課外活動、社交生活、工作經歷和體育特長里,哈佛最看重的還是學術能力。千萬不要以為美國TOP50名校不看重分數,學校看重的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未來發展潛力,在某種程度上,學生成績可以說是申請的一塊「敲門磚」。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名校會對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的「書獃子」倍加青睞,恰恰相比,美國的名校對這種高分低能的書獃子是非常排斥的。在哈佛大學2015年錄取的新生中,78%的學生有慈善活動經歷,66%有體育方面特長,做過學生會幹部的佔41%,有音樂特長的佔37%,科學競賽拿獎的佔34%,有戲劇表演特長的佔21%。

美國名校招生時,除了學習成績過硬外,最喜歡在其他方面有天賦特長、最好具有領導力(社團發起人、領袖)、富有愛心(堅持參加慈善公益活動)的「精英苗子」。在美國大學申請系統里,認可的課外活動類別非常廣泛,有至少12類。業內人士建議,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重點培養1-2項真正拿得出手的,讓自己變得突出,是獲得名校青睞的不二法門。

除了學術能力之外,美國大學最看重兩點:社會活動能說明學生對周圍人和事的影響力,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與關心,以及參與和改造能力;體育活動能說明學生有良好體質、競爭心態及勇於拼搏的品質。

美國名校申請技巧

想成功申請頂尖名校,還是有一定技巧的。下面就是一位過來人分享的經驗:

1.提前規劃,好好準備GT,尤其是口語。很多名校都要求面試,把自己的英語口語和表達強化訓練到「很地道」的程度,見面三分親,面對面地征服招生官;

2.一份文采飛揚的文書。可結合視頻、網站等立體化表現自己,精當而簡練,給人過目不忘的印象;

3.亮出絕活。拿過什麼國際大獎,一定要很有范兒地亮出來,哪怕是類似「吃了全世界速食麵」的奇葩愛好亦可;

4.盡顯才能。展示自己天才、有領導力、又有愛心的一面。

5.找一個專業、負責的留學顧問老師來輔導,少走彎路,高效準備。

最後提醒大家,名校雖好但並不是每個學生都適合去讀,頂尖名校的壓力也不是每個學子都有能力去承受並應對的。還是那句話,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祝大家都能實現自己的海外留學夢想。


感覺題主是不會得到答案的。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倖存者偏差。這裡回答問的人,如果回答很難,那這人有可能被名校拒了,無論他努力與否,都會覺得名校果然很難被錄取啊。

但是如果這個人被名校收了,那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就是,我這麼水也被錄了,名校也太好進了。另一種是我這麼努力,努力的我自己都被感動了,這樣才能被錄,名校還真是難進啊。

所以題主會從這樣偏差的主觀評判上得到什麼有效的答案呢?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名校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去錄學生,那麼難度也就無法量化。一個無法量化的東西,也就沒了標準的答案。

名校錄不錄一個學生,本質上跟談戀愛差不多。除非你是無爭議的好學生,那麼變數就很大。而你要做的就是在申請之前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在申請的時候把自己展現的最好。能不能錄就看錄取委員會能不能看上你了。

還有,如果這個世界存在不靠譜比率的話,那麼名校相對低一些。比方說,一般的學校招學生,可以找到5個一般的學生,3個不靠譜的,2個精英。那名校可能就是5個一般,3個精英,2個不靠譜。而因為那3個精英太耀眼,讓不靠譜和一般的學生也沾了光。所以,難不難無從評論,就像評價一個題主靠不靠譜一樣。


看到很多人說美國名校碩士其實申請門檻不高,說在MIT每年都差不多有一百多兩百中國人過去讀研究所,MIT碩士GPA3.5的也收一大把。。。。因為關乎到自己的一個重大選擇,我就想問問那這些名校的申請難度究竟大還是不大。。。

以數據佐證申請難度,申請難度究竟大還是不大 ,看項目和專業需求,脫離專業項目來看名校碩士申請難度是非常不負責的。

MIT

Master of Finance

Class size: 114人 (Class of 2017); 12-month: 85人; 18-month: 29人

University of Chicago

MS in Financial Mathematics

2017 Fall入學的中國學生60個左右

Princeton University

Master of Finance

Class of2018: 23人,其中中國大陸5人,北大3人,清華1人,浙大1人

1. PKU Bachelor of Economics in Finance+Bachelor of Science in Applied Math,

GPA 3.82

2. PKU Bachelor of Science in Finance+Double Major in Math and Applied Math,

GPA 3.76; UCB Exchange, GPA 4.0

3. PKU Bachelor of Science in Finance+Double Major in Math and Applied Math,

GPA 3.85; UCB Exchange, GPA 4.0

4. Tsinghua Finance and Economics, GPA 94; Wharton Exchange, GPA 4.0

5. 浙大竺可楨Statistics兩年, GPA 3.84; NYU Major Mathematics+Minor

in Economics兩年, GPA 3.81

Class of 2017: 23人,其中中國大陸3人,本科均為北大

1. PKU Bachelor of Economics in Finance+Bachelor of Science in Statistics,

GPA3.8; UToronto Exchange

2. PKU Bachelor of Economics in Finance, GPA 3.8; UCB Exchange, GPA

4.0

3. PKU AppliedMathematics+Economics, Major GPA: 3.71/4.00 (top5%)

每個學校 項目專業多去看一下官網介紹,以及class profile。


一定一定分專業

並不是名校都那麼難錄取

各位都聽說過 某某知名大學 甚至常春藤的水專業吧

其實我覺得沒有水的專業 只是因為錄取人多 門檻相對低 被大家戲稱為水

打個比方

哥倫比亞大學

該校以文科為主力專業 理工科相對弱了點

所以 申請該校傳媒專業 TOEFL 可能要到108+

但是申請 CS EE等專業 很多時候95+就錄取 而且不看本科背景 就是說你是哪國大學無所謂

再比如 中國學生的大眾情人校 約翰霍普金斯(JHU)

該校 最主力專業 是 醫學 和物理 真的特別難進

但他的商學院

相對就太。。。太容易了

就是三本都沒事 只要你考個還可以的toefl

見過最低的 92就錄取了

說這些 並不是為了去譏諷和詆毀某些學校和專業

僅僅根據題目就事論事

個人覺得 沒有水大學 也沒有水專業 都挺好的

只是各個學校的招生政策不同 有高有低而已


非要問難不難:那麼,不難。

個人經驗。

當初申請美國好像18所學校,其中6所是ms作為保底,全中,其中也不乏好學校。當然最後還是去了排名低一點的學校的phd項目。畢竟在自己出錢和別人給錢比較,我還是義無反顧選後者。

在滿足GPA3.5 托福100 老G1300 研究經驗還可以 資金允許的情況下,top 20學校的ms絕對有可以去的。

說MS多難多難藉機說自己多牛逼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在美國留學在經濟危機08年後已然向英國的產業化發展的大背景下,不要自欺欺人也不要妄自菲薄。即便是MIT我也見到條件很一般的人去了的。


不同的專業申請難度差別很大,一流學校的水專業很可能比二流學校的王牌專業要簡單很多很多,商科,CS什麼的比較難,中國人太多。那些不知道樓主具體情況就在那裡夸夸其談的人我也不知道到底在說些什麼東西。


首先建議題主再理順一下邏輯關係:去的人多是否意味著門檻不高?只能得出結論是錄取比例是比從前提高了不少,但是不要忘了申請的基數也大了更多啊。其實仔細研究下,門檻依然是那樣,每年國內有大批高GPA高G高T高素質的同學在申請,當然是錄取人數多了。第二個邏輯是:是不是GPA低就意味著門檻低?你可能沒有注意那些GPA不是特別高的人在工作經驗或者是某一特定學科的特殊成就。理順這些邏輯對你考G和寫essay都會有很大幫助。最後,我想提醒的是,確實學校一年大一年小,可能某一年報名的人普遍成績不高,總池子是這樣,因此最後選出來的可能就不會很高。但是,門檻絕不止GPA這麼點事兒


其實樓主聽說的情況沒錯,門檻確實是低了很多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缺錢,美國的財政現在主要靠教育來創收,所以美國打開國門讓越來越多的有錢中國留學生來美國學習(學習其實是扯淡的,說玩2年還差不多),給美國捐錢。美國名校靠後門花錢給offer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美國高校董事會採取這種賺錢手段,為什麼,因為中國土豪啊,花個十幾萬,幾十萬美元都不叫事,而且還不影響正常錄取程序,何樂而不為呢。正常的錄取流程還是那樣,申請,交申請費等消息,這種主要還是看學校,gpa 托福gre等硬體成績,文書每個人都差不多,再好也就這樣了,也不會好到天上去。其實每個藤校都有特別特別水的專業,進去全是中國學生那種,客觀的講,你說門檻低不低,整體情況都較前幾年低了很多,然後就看你要選的專業水不水了,反正美國上學是有史以來最容易的。


申一個哈佛的神學吧 極其容易


除了硬體條件外,需要看你的經濟承受能力。自費的話容易很多。


不知道題主是從哪裡聽到說美國名校碩士申請不難?MIT招的GPA3.5的中國學生一大把?

我們小時候就有學過一個文章,叫小馬過河。河裡的水深不深,對身高不同的動物來說,定義不同。名校申請難不難,對不同背景的人來說,也是有不同的含義。

MIT在碩士階段的申請難度,肯定沒有本科的申請難度大(MIT本科階段招的中國大陸學生,是個位數), 研究生階段,每個專業大概也就那麼幾個中國學生(含美本學生); 碩士階段也肯定比PhD容易,畢竟一個教授也就帶那麼1-2個PhD的學生。

題主或者其他看到這個問題的同學,我建議先在GPA、TOEFL、GRE、科研背景、實習經歷等各方面都儘力提升自己,當自己提升到一定的高度,選擇的範圍自然就更多。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就在考慮自己進入MIT的可能性,都是空想而已。


孩砸,這一兩百分到每個專業可能也就三五個.換句話說,你得在這個專業全國範圍內達到前幾的水平才能被錄取.你覺得這還水么?


這個問題等我搞定了我男神邀請他來回答

他在美國某藤校數學系當教員……

本科研究生全部是藤校


確確實實,假如說是自費的話,難度確實不大,除了極個別打著master旗號,實則Phd的項目。就是說本科只能申master,錄的基本全獎


推薦閱讀:

申請美國研究生GRE需要考多少分?
請問各位對霍特國際商學院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呢?有沒有從那裡畢業的大神指導一下呢?
美國研究生期間可以轉專業嗎?
華人老師為什麼會有pushy的這種stereotype?

TAG:美國 | 留學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