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麼評價陸川的《王的盛宴》這部電影?


記得2012年的時候,和家人一起去電影院看的王的盛宴,當時就覺得很合口味,回味無窮,於是今天又重新看了一遍。電影投資了兩個億,據說票房只有七千萬,從商業上來說是失敗了。不是電影專業的學生,對漢史也只有一些粗淺的了解與理解。無法從專業的角度來評論,只得談談個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主觀感受。我記得12年的時候,那段時間情緒不太穩定,總覺得懷才不遇之類的,家裡邊的有些擔心我的心理狀態,抱著散散心的想法,家人就帶我去了電影院。有些人說本片不合史實,毫無邏輯,對於導演陸川的水平也是差評居多。我承認史實嘛是有很多不合的地方,演繹更多。可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前漢書 後漢書 史記也是後人所著,歷史的親歷者尚且無法絕對客觀描述史實,無論後人。邏輯嘛,我高中以來就學不太懂數學了,沒有資格評論。喜歡的點很明了,在於全片的歷史厚重氣氛,在於劉燁的表演,在於吳彥祖的顏值,在於描述劉邦從一個40歲還不得志的小人物到後來的西漢開國大帝,也在於對項羽貴族氣質行為的書寫的細緻。前面就說了,姑且不論是否屬史實,只從片中所看,劉邦很真實,有血有肉,作為小頭目時崇拜高富帥「項羽」,作為男人喜歡美麗的女人們,先入關中時有過膨脹,鴻門宴時有過恐懼,成為開國之君後又有對既得利益的保護和對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的猜忌。而項羽則生來富貴,指著秦始皇的車輦敢大聲呼「彼可取而代之」,對於敵人寬容,承認人心的不同,希望恢復戰國時諸國就是諸國,諸國各有不同的分封制,扛鼎之力和帥氣的臉龐也是很重要的。還有齊王韓信的坐擁七十二城的帥才與政治天真,呂后作為與當時主流女人有所不同的「忍,狠,准」,項伯的貪與苟且,范增的「豎子不與為謀」不一而足。人物塑造的多樣與深刻,和場景氣氛的絕妙,在國內歷史電影和電視劇中實屬罕見,我只想得起《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走向共和》等短短几部可以與之媲美。人心和人心畢竟是有不同,有時候甚至會發現這不同是不可逾越的,所以永遠不要輕易故作深沉地說「我看透了他們。」他們甚至都不完全懂他們呢


貼一篇我為朋友微信號寫的影評作為回答。

為《王的盛宴》翻案

電影業在中國迅速興盛,帶來的不僅是對產業各環節工作人員的磨礪,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培養著中國的電影觀眾。不少影迷大概都對《泰囧》至今佔據國產片票房榜首耿耿於懷,但好比不栽幾個跟頭就無法學會走路一樣,這也是發展初期無可奈何的事。相信事情總是在向好的方向邁進,觀眾的審美自會不斷提升,種種觀影的基本常識也會在人們心中逐漸建立,最終達成共識。目前,在有關電影的討論中,「誠意」一詞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這表明,觀眾已經慢慢意識到:在評價一部電影的優劣之前,應該預先用一把更為基本的尺子加以衡量,即電影團隊有沒有獻上一部好作品的誠意。

如果一位導演僅僅出於商業盈利的驅使,動用明星、特效、宏大場面等噱頭誘騙觀眾買票進場,而不是費心血在劇本、拍攝、製作等關鍵環節痛下工夫打磨,那麼就根本不值得一看,更不必浪費口舌批評,以免無意中助長了炒作。但倘若是導演頗費苦心拍出的電影,即使效果不佳,那也只是因為暫時的功力欠缺或嘗試有誤,作為辛勞成果依然值得尊重,有道是全力以赴雖敗猶榮。對於其中問題,大可心平氣和地探討。

這樣看來,陸川的作品《王的盛宴》是一部良心之作。雖然票房慘淡,但商業的成敗並不是評價一部影片的唯一標準,甚至只能充參考之用。在看過三遍以後,我仍然認為,《王的盛宴》是我所看過的最好的古裝片之一,每一次都深受感動。

首先,影片在技術(特別是美術)方面下足了工夫。關於這方面的情況在電影副產品《王的盛宴》一書(「川製作」編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有系統介紹。為了實現「將攝影機架在古代」的構想,導演陸川帶領創作團隊前後花費十三個月來閱讀文獻、調查文物、考據史實,大到場景布置,小到禮節手勢,在服飾、妝容、餐飲、禮儀、刑罰、兵器裝備、建築等全方位深入研究,力求呈現出的所有東西盡量都有依據。和以往的古裝片相比,《王的盛宴》大概有兩方面的進步。一方面在細節上精益求精,以往古裝片忽略的地方在《王的盛宴》中被不遺餘力地雕琢。比如將士的鎧甲,秦漢時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導演和服裝師一邊考察國內的文獻記載和文物造像,一邊赴日本尋找由古代中國傳入的技藝,綜合起來進行設計。再如御史寺中的竹簡,長短寬窄都不完全相同,卻正是團隊力圖貼近歷史的真實面貌而一條條親手製作的。另一方面表現在對過去影片所暴露出問題的糾正。一反以往古裝片中人物的儀錶整潔、服飾精美,《王的盛宴》中人物大多是蓬頭垢面、鬍子拉碴、身著破衣爛衫的形象。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秦漢之際,又逢連年戰亂,絕大多數人無暇打理衣飾妝容,以致骯髒破敗,自然在所難免。相較以往的浮華,更接近真實的顯然是陸川導演的想法。

技術方面,在大量考據的堅實基礎上,導演還進行了不少藝術加工。影片中人物老年的妝容飽受觀眾詬病,尤其是呂后、蕭何,臉上厚厚一層老年妝幾乎讓人認不出演員原本的面容。但其中卻隱藏著導演的用意。常言道相由心生,人物死氣沉沉的面貌,正反映了長期經受明爭暗鬥以致扭曲變形的心靈,慾望遮蔽了初心,也擠走了臉上的清新活力。而影片中性格單純的韓信,倒始終是一副清爽的面孔,一方面是事實上韓信本就較他人年輕,另一方面則是他缺乏心機不諳政事的體現。這妝容的設計與服裝安排的道理相同,晚年的人物大多衣著灰暗,唯有韓信一襲白衣,飄然不群。在服飾、妝容等不少細節上配合人物本身的性格、經歷和情節的需要,加以藝術設計,導演著實下了一番苦工。

最讓我眼前一亮的當數電影中的劍舞。李仁港導演的同題材影片《鴻門宴傳奇》中,「項莊舞劍」一段僅僅照搬大多數港式新武俠電影中花里胡哨的武打,這種浮華不實的武打風格實在是中國影視的一大弊病,相比于飛舞旋轉的身法、眼花繚亂的動作,還是歐美動作片拳拳到肉的表演顯得遠為真實吸引人。在《王的盛宴》里,劍舞被設計得格外莊重,充滿力量感,很能表現英雄沉著傲岸的氣質。為了追求真實的效果,鎧甲、劍、盾牌均一絲不苟照原物仿製,據說總重量達三四十斤,難怪舞出如此莊嚴的風度,只是演員尤其辛苦。

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有所藝術發揮,這條理念不僅落實在技術方面,而且貫徹於整個故事。對歷史的解讀是《王的盛宴》主幹以外的重要點綴,其中劉邦、蕭何先後分別與史官的問答,表明了歷史記述與事實的區別。並且,在敘述了正史記載的版本以外,還以蕭何之口講述了迥異於《史記》的「鴻門宴」事件始末,代表了導演的解讀。至於導演的種種解讀是否恰當,大可見仁見智。

鴻門宴是整部影片的核心,電影名稱「王的盛宴」狹義即為此。若就廣義而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亂世便是一場英雄的盛宴,或為刀俎,或為魚肉。「王」並非僅有一人,而是漢王劉邦、西楚霸王項羽、齊王韓信三人的較量。影片的兩條主線,一條講過去劉邦擊敗項羽,另一條講現在劉邦除掉韓信,鴻門宴則是聯繫兩部分的紐帶。我以為,影片通過爭奪及保持權力的道路上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故事,傳遞了慾望對人性的扭曲這一主旨。在三位王者中,自矜高貴的項羽代表了「義」,單純務實的韓信則是「情」的化身,但在黑暗的權力鬥爭中,只有把情義踩在腳下的無賴劉邦跨過兩人的屍體得到了最終的勝利。甚至夾在兩面之間的蕭何、張良,到最後也不得不在出賣韓信的同時出賣了良心,來換取奄奄一息的生存。種種情義的淪喪正體現出慾望如何扭曲了心靈,乃至摧殘了他們的面容。然而,劉邦的勝利僅在於表面,他為此每天都活在巨大的不安之中,一直到死都被連綿的噩夢所纏繞。在王者之爭的主線旁,還有一條關於女人的副線。角色貫穿始終的呂雉也是這場盛宴的犧牲品,丈夫的不忠、鬥爭的殘酷使一個簡單美好的農婦一步一步蛻化為工於心計手段狠毒的皇后,其中有可恨處,亦有可憐處。相形之下,備受男人呵護的虞姬則至死維持著清純的形象。兩個形成對比的女人對主線既形成襯托,也是補充。曾經並肩攜手的兄弟,曾經相濡以沫的愛妻,在權力鬥爭中被黑暗漸漸浸染,一朝竟成死敵,比相互殘殺的畫面更震撼的是其中人性的扭曲,一股無奈的悲涼浸透了整個故事。

《王的盛宴》最大的爭議在於故事講述的方式。「非敘事化」是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和小說一樣,電影本是一種敘事藝術,但也時有導演突破常規作非敘事化的嘗試,淡化電影中情節的作用。在小說中,以汪曾祺為代表的「散文化小說」,如《受戒》、《大淖記事》等,即是小說非敘事化的典型。《王的盛宴》的「非敘事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於敘事節奏的緩慢化。一般注重情節的影片,事件密集複雜,推進節奏較快,吸引著觀眾保持緊張的心情,追逐故事發展,隨著問題的解開、任務的實現而獲得滿足,絕大多數商業片均是如此。而非敘事化的作品往往情節簡單,節奏緩慢,意在使受眾享受當前,而非急不可耐地窺探往後。形式的琢磨是其重點,以小說類比,散文化的小說注重語言的錘鍊,讓讀者由語言的美進而感受人物,領略主旨。到了電影這裡,吸引觀眾的工具不僅是語言,而包括畫面、配樂以及演員的表演和台詞,令觀眾以沉靜的心態充分享受電影的每一秒。然而,這種敘事方式需要觀眾達到相當程度地投入,一開始就沒多大興趣的觀眾自然會感到越看越不耐煩。若是表達溫情一類題材的影片受眾面倒還廣些,《王的盛宴》故事沉重、風格陰暗,不受大眾歡迎在所難免。「非敘事化」的另一方面體現在敘事順序上。《王的盛宴》按時間前後分為兩條線索,一條為當下,劉邦的晚年,另一條則是對過去征戰的回憶,被剪碎為數個片段,夾雜於對當下的敘述間,效果便是現實與回憶交替出現,一會兒敘述晚年宮廷的政治鬥爭,一會兒又回到了策馬奔騰的戰場。這種處理方式當屬於布萊希特戲劇理論間離法的應用,目的在於不時打斷觀眾對故事的沉浸,而能夠在感情上跳出情節,進行冷靜的思考甚至批判。當然,這不僅是對導演、演員功力的考驗,也需要觀眾有更高的欣賞水平。部分觀眾對時空的轉換感到雲里霧裡,但對於投入的人而言,看懂影片並不費力。總而言之,敘事手法上的不通俗是《王的盛宴》沒能贏得更多觀眾,以致在商業上失敗的重大原因。但其藝術上的嘗試究竟成敗與否,大有討論的餘地,實在不是不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一句「沒看懂」就可以全盤抹殺的。

《王的盛宴》是一部技術上力臻精良、藝術上有所嘗試的良心佳作。這部電影入圍了第3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放映後贏得了在場觀眾的全體起立和長達十幾分鐘的掌聲,但在國內卻遭到了相當嚴厲的批評,甚至是網路上的不少謾罵。畢竟,網路現在還不是能心平氣和討論問題的地方。更有甚者,2013年的金掃帚獎將《王的盛宴》和陸川評為「最令人失望影片」和「最令人失望導演」,當然劇組並沒有人前去領取。因為不管怎麼說,這兩個自以為是的獎項都是對團隊誠意和心血的莫大侮辱。


百度百科就有:

電影太過於分散,而且對於重點事件的敘述太簡單,像鴻門宴、四面楚歌都是一帶而過。其實就是講的老年多疑的劉邦殺毒韓信的故事。如果不了解歷史的人看了, 肯定會一頭霧水。(新浪網評)

這是一個在史書里繞圈子的知識份子表達態度的作品,如果觀眾期望著來看一部史詩大片,結果只會得到一個老獨裁者破碎的回憶和囈語。(網易娛樂評)


陸川的歷史氛圍還原做的不錯,其他的嘛,沒能力、沒環境拍的東西,他都想硬拍,自然拍出了一個四不像


推薦閱讀: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那些警察為什麼殺了小女孩全家?為了搶回毒品,殺人全家好像不太理性吧,還是美國人普遍狂躁?
如何評價星爺《國產凌凌漆》裡面那曲《秋意濃》的藝術魅力?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