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橋大學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就讀是怎樣一番體驗?
每天早上九點,就好像開閘放水一般,各種學校郵件朝著我那個http://cam.ac.uk後綴的郵箱里奔涌而來。設置的新郵件提醒音是JARVIS的那句「Incoming email」,九點過後,那郵件的洶湧程度,往往是JARVIS在那不停地「incoming - incoming - in - in - incoming」 連個句子都說不全。
講座,公開課,邀請函,學術會議,Lecture,seminar,workshop,conference,talk,meeting,opportunities……太多了。連大學的托爾金愛好者社團,每周也會發來「這星期我們討論Minas Tirith院中白樹對阿拉貢回歸王位的征途有什麼象徵意義」這種郵件。當然也有奇葩如科幻社團,發來的郵件抬頭是「諸位先生,女士,孩子,性別不明人物,宇宙旅行者,跨時空氣團存在,各式蘑菇和茶杯們」,另起一行空兩格,「明天看電影」。
前幾日,世界銀行中的誰,發了封信到系裡,說有機會來劍橋訪問,希望可以安排和學生見面,之前經常招劍橋畢業生,云云。被轉到系群郵里,被我們咕咕笑了一頓,說此君肯定沒研讀過我們系老師的著作,將世界銀行批的一無是處,這是干猴么泥。
就這麼小一塊地,每日有無數個聽大牛講座,和大牛交流的機會。組織者最擔憂的是沒有人來,發邀請郵件無不用大字寫著:免費食物!還有酒喝!連這也不行,之前系裡一群人邀請了某國家的外交部長來發言,負責邀請的同學恨不得讓我們簽字畫押拖家帶口地來,就是怕冷場。不是瞎談,那一日老師說,這兒的學生是想的最明白的,時間不方便,沒有吃的,地點太遠,管你是什麼特邀嘉賓有多少頭銜,忙得是上一場剛見了小布希還是下一場要去見習大大,不來就是不來。
學生和大學一樣拽。之前皇室大婚,全英國放假一日,辦公室里老師翻著眼睛說:劍橋大學是不會因為皇室結婚而放假的,照常上課!那字正腔圓的樣子活生生把皇室音打下馬去。然而過幾日法國自行車賽要來劍橋,交通受阻,實在無法了,不情不願地放假一天,郵件里寫道:「As you may have heard, there is a little bike race going on」,收到郵件後止不住又笑一番。
所謂傳統之坑爹,學校老師和學生都感同身受。某學院,就不點名了啊,以大草坪出名,三塊草坪,一塊學生可以踩,兩塊只有Fellow和Master可以踩,後面還有個花園草坪,只有Master可以踩。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傳統,連黃老在《萬曆十五年》的序里也提到過。停自行車地方自然也是不同的,有學弟在Fellows停車地方停了自己的車,被罰一鎊錢。收錢的老師安慰他:你要這麼想,你和fellow也就差一鎊錢。
當然也有高傲到讓你不敢笑的時候。在錄取通知書上,明確黑體大字寫著:「在沒達到要求前無論如何不可前往劍橋」,畢業的時候手冊又黑體大字寫著:「倘若衣冠有一絲不符合要求將被拒之門外」,只是看見前者是充滿了初來乍到的惶恐,等看到後者則已經是熟門熟路,安之若素了。
在劍橋讀文,還是很悠閑的。系裡一水兒的綠沙發,養了兩盆花,一盆叫國富論,一盆叫資本論。冰箱、微波爐一應俱全,每人每個月捐點小錢,柜子里塞滿了茶葉咖啡熱可可餅乾蛋糕,下面有個標籤,上書:社會主義。過了兩月去看,社會主義滿滿的,資本論欣欣向榮,國富論卻枯了,大樂,感情這花還挺有學術敏感性的。
到了午餐的點,手攜一本書,去樓下咖啡廳看看有什麼好吃的。當然很少人會真的覺得餐廳的東西好吃(這已經是很客氣的表達了),但學校餐廳有多努力你們造嗎,fair trade茶葉,跨文化fusion餐,瓶裝綠茶人蔘水(!),一股new age混合著學生movement的氣息撲面而來,好像生怕被人譏笑主流或者剝削第三世界勞苦人民一樣。為了不剝削勞苦大眾,自然只能在價格上剝削學生,食物上剝奪味覺了,有一日吃完飯聽見辦公室諸位在那裡交流心得:你吃的什麼呀?那是三文魚餅吧?啊?我還以為就光是土豆餅呢,三文魚在哪裡啊?
偶爾跟著去理工科系觀摩,發現大同小異,除了有些系裡沒有微波爐(影響實驗結果),工作環境舒適,到了午餐的點,手裡拎著一管試劑,去咖啡廳看看有什麼好吃的。
等等!你手裡拎的是什麼?重要實驗需要病毒,怕被偷,必須隨身攜帶???你離我遠點啊啊啊啊啊啊???
然後理工科的戰鬥人士們就嘰嘰嘰嘰地開始講故事了:前不久寄生蟲學科丟了兩隻攜帶瘧疾的蚊子,大駭,層層上報,最後上頭批下來:英國這麼冷,估計早就凍死了,沒事。停頓了一下,繼續說,當務之急是,給剩下的蚊子開暖氣了沒有? 看他們笑的前仰後合,我只能表示我們文科生讀書少,不要騙我 ?_?
自從聽了故事,每次去Downing Site都繞著寄生蟲科那棟樓走。直到內部人士好心告訴我,這些段子都是不可能的(果然是騙我!)然而隔行如隔山,怎麼也沒能建立起對這些尖端危險學科的安全感。路過生物化學系照樣繞著走。
又一日,某君在為軍用飛機製造調整參數,一邊漫不經心地玩著手游,一邊看著星際迷航,一邊做著計算。過了許久,驚呼,終於明白為什麼總是算不對了,小數點移錯了位! 正在思考社會人生的我,一口茶沒喝好,險些澆在了書上。 我說,你沒聽說過什麼一個小數點導致火箭發射失敗的故事呀?他說,聽說過呀,這不是發現了嗎,沒發現才發射失敗呢!
……
當理工科的天才們漫不經心地為科技發展做出貢獻的時候,文科依舊在劍走偏鋒地形而上。雖說達不到憂國憂民的高度,但也見過學姐在春寒陡峭的時候穿著薄薄的連衣裙凌波微步而來,問及為何如此美麗凍人,答曰「近日讀反corruption研究文獻,發現多年來成效不佳,心情不好,需要換套裙子改善心情」,不禁深深感嘆東歐人民真是戰鬥種族。系裡群聚seminar,話題照例扯遠,從地域研究開始,到老師大力抨擊「汽車」這個現代發明結束,因為汽車需要鋪路,鋪路需要柏油,柏油牽扯到能源爭奪,牽扯到全球變暖,牽扯到世界和平……「每個人都知道塑料袋不好,要隨手關燈,和從沒有人說我們不應該開汽車,不是少開車,而是不需要汽車。村裡一輛小電動火車作為緊急運輸措施,其他時候自行車或走路就夠了!」 這令太過習慣現代化舒適便利的我們目瞪口呆之餘又深深覺得這的確是在劍橋住久了能得出的結論。
剛來劍橋,一窩蜂地去體驗新鮮的劍橋傳統,formal hall,劇院,划船,may ball,呆的時間久了,能夠讓各路學生樂此不疲地交流吐槽的只有那些高傲無邊笑點走偏的老師和校方郵件,哦,還有那兇殘指數爆表的天鵝。漸漸地都窩在屋子裡系裡辦公室里圖書館裡了,萬般皆無聊,唯有讀書高。要是論文寫不出,只好上來玩知乎。
咦,好像跑題了。
總而言之,在劍橋讀書是一種享受,當然前提是你得把「書」認真對待,而對「讀」漫不經心。拎著一本書,捧著一杯茶,慢吞吞地一邊爬樓梯一邊思考一個抽象的問題,遇見同樣捧著茶杯神遊天外的老師心照不宣地笑笑,這大抵便是令人心中痒痒的劍橋吧。
—
7.10 更新:
發現被推上知乎日報了,謝謝大家的喜歡。在這裡略微聲明一下,知乎日報第一版里對文中幾個英文詞(Master, Fair trade)的翻譯並不十分準確,不過小編收到私信後改的很快,謝謝認真負責的小編(們)!:) 因為不知道這些詞有沒有約定俗成的翻譯,所以直接在文中用的英文。倘若要直譯,學院Master大概是院長的意思,Fair trade是公平貿易,大意是不剝削第三世界的第一第二產業人民云云,多見茶葉咖啡巧克力等。有興趣可以自行google,但實際對學生的意義來說,那就是,fair trade的東西相對略貴。【就如上面所說的那樣,跑來寫這篇是因為論文又卡住了,沒想到有這麼多人贊 &>_&<~ 通篇都是劍走偏鋒的笑點和主觀感受,要看劍橋學術生活架構還是要看樓里其他幾位同學的回答噠。還有,真的不是女文青小清新啊,請看我真誠的臉,?????
再次感謝大家喜歡!
—
最近接到很多私信,一次性回答了:這篇不接受轉載,謝謝喜歡,以及並沒有興趣參與留學諮詢等活動平台,謝謝厚愛。至於「我目前是XX情況,請問如何才能考進劍橋/考劍橋有多大希望」的諮詢,愛莫能助,謝謝理解。Live long and prosper!2016.06.13更新考完了試,覺得過去兩個學期的事兒該寫寫了抱歉我就不劃那些分隔線,直接在原文里添加修改了——————咦剛剛不是說不劃分隔線的嗎————————就像其他答主們說的,不同專業的人的體驗真是超級不一樣。先講學習吧。
自然科學和工程系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大一每周除了大概12個小時(如果我沒估錯的話?求小夥伴們指正)的lecture以外,lab和supervision都佔用了太多時間,很多時候整個白天都會在校園裡四處輾轉奔波,而數學系除了周一到周六雷打不動每天兩小時的lecture以外就只有每周兩個小時的supervision(由學院的fellow或者PhD、甚至有一定幾率就是你上的這門課的講師給你上的一對一或一對二的小課),剩下所有時間都是自由發揮。
只要願意花時間到處跑,很多大一的學生都會跑去聽大二大三的課。只要願意比別人多做題,也可以請老師給自己安排高年級課程的supervision,很多時候老師都會很樂意幫你上。除了每天10點到12點的大一的課以外,總會看到有大一大二的學生早上9點到10點蹭完在CMS的大三的數學課之後狂騎兩公里的車來到大一大二上課的地方,趕在第一個slide翻過去之前坐下來聽自己的課。每周一三五12點的時候,就會有大群大一數學系的學生浩浩蕩蕩地衝去Mill Lane佔領大二的教室聽Groups Rings and Modulus,聽說這門課安排在這個時間就是為了方便大一學生來蹭的……很多Lecturer都會講得很有趣,碰到的大多數lecturer都是對自己講的東西很有熱情的人,講著講著總是會講些奇奇怪怪冷到飛起的數學笑話給大家聽=。=每學期期末的時候你的每一個supervisor都會給你寫一份supervision report,一些做了很多年supervisor的人就會留下傳聞說他們看過的學生太多了,給的predicted grade準確率極高。因為有supervision已經足夠掌握你的學習狀況了的關係,並不需要太多的考試來檢驗你,所以一年一共只有兩場考試,一場是放完聖誕假回來1月份的模考,一場就是五月底六月初的Tripos。模考不算成績,Tripos占成績的100%,分四張卷子,一張三個小時,既然是數學系自然有一套看起來特別叼的算分體系,簡單說來這個算分體系就是讓強的人更強弱的人更弱,出分之後所有人都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慘不忍睹……我自己呢,算是自動選擇過得簡單一點的那種人,有課上課,沒課做題,不是很想參加太多社團,相比起去pub去bop去clubbing更願意宅在圖書館和common room里。剛開學的時候也和所有人一樣嘗試了解過Finance的東西,很快就發現自己對這些東西完全提不起興趣,雖說不是特別刻苦努力一門心思扎進學習里的學霸,卻也在大家的影響下覺得還是數學最好玩(……)到了考試季,有整整五周的時間可以靜下心來認真複習,你的學院對於你學的每個學科都會給你安排一個小時的複習supervision,在你做過一些這個學科的往年試題之後幫你講解重點。那五周下來,不是在刷題和上課就是在去刷題和上課的路上,除了老師什麼人都不想見,除了上課和去買飯以外說過話的人兩隻手就數得出來……到了真正快考試的那兩天,就已經進入了一種很玄幻的狀態,腦袋裡一遍一遍地過著每個學科學過的知識,一遍一遍地默默在心裡state and prove著筆記里的重要定理,一遍一遍地翻開往年的考題,一道一道地回憶這些題用到的知識點和自己當時刷到這道題時的做法,越到後面越會有一種濃濃的孤獨感,感覺自己已經喪失了語言能力……在真正做完第一張卷子,渡過了第一個高度緊張、精力高度集中的三個小時之後,整個下午都會頭疼得厲害,覺得全身的力氣都被掏空了,大腦直接掉線。明明第二天就是下一場考試,卻攔也攔不住地騎車騎去了King"s College門口,獃獃地曬著太陽在盤腿坐在路邊做到了天黑。考題真的很難很難,幾乎每一年都比往年的題目比起來難度明顯升高,一場一場下來心裡的期待值越來越低,不斷調整策略,考到最後一場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要刷高分的念頭了,只想把這一場穩下來保自己一個低空飄過的First。現在成績還沒出來,但心裡還挺淡定的,別人問起考得怎麼樣也都這樣說得很坦誠,因為覺得自己該做的準備都已經做到了,已經到了這個份上都還考不到First大概只能說是和First沒有緣分了……
很多人都說,劍橋是一個你不管待了多少年都不會待夠的地方。這裡總是會有你沒發現的美好事物,也總是會有新的、令人激動的事情在這個神奇的小鎮發生。有時候真的好羨慕那些從本科到現在在劍橋待了二十多年三十多年,也許還會待一輩子從未離開過的人們,至少我眼裡的他們……感覺是被世界寵愛著,精神富足也過得很幸福。騎車的時候會覺得劍橋很美,有時候也會故意繞遠路去走平時不會走的那些路,故意騎得慢一些讓自己能好好看看周圍的每一個角落,好好看看古老的建築、街上的人們和地上的落葉。遇到下坡一路飛馳的時候,會覺得天大地大,自己可以由此出發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去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任何人。就算是快被deadline打死了的時候,負能量要炸掉了的時候都還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是亮堂的。雖然過得迷迷糊糊的,有時候聽著聽著課就半路掉線了,也不知道今後會去哪裡,卻有一種迷之從容……………………那麼就開始上圖吧。------------------------------------------------------------------------------------------------------------
Formal系列對一個吃貨來說一直覺得刷Formal會是在劍橋的生活的重頭呢=。=Formal就是大家一群人穿著正式一點的衣服披著袍子好好在某個學院的Hall里吃個燭光(?)晚餐以前以為可以在Formal上認識很多人,然而來了才發現你也就只能跟坐你左右和對面的人交談了……一般也都還是自己人(……)算是一個好好和朋友們聊天的機會吧。印象深刻的就慢慢放上來,沒圖的就算了w前菜是蟹肉和熏三文魚,主菜是烤雞,甜點是……忘了。
味道中規中矩,沒有太出彩但也沒有太讓人失望。坑爹的是吃到一半火警響了,據說是因為樓上有人煮咖喱燒糊了,於是大家只好放下刀叉去外面草坪上吹了一陣冷風…………=.=高跟鞋還卡草坪里了。這個暫且不提。2. Queens"Old Hallhttp://weixin.qq.com/r/JjtgePvEpKbbrb8b9240 (二維碼自動識別)
ID:Lagrange1231感謝關注!謝 @Rockie Yang 喵,那我就不客氣了。
利益相關:在可以預見的接下來的三年半里將繼續在這個地方的Faculty of MML跳大神。(對,三年半,我還沒有過PhD registration,也就是說如果幹得不好就會隨時被趕出去……)在這個英國東部的小鎮上,我是典型的「非土著」,不僅本科不是在劍橋讀的,連碩士都不是。師姐讀完博回來做博後,和她聊天的時候她說:「當時導師和我說我們拉來了一個UCL的學生,我還覺得有點驚訝呢,我說『你怎麼這麼厲害,把UCL的學生都拉過來了!』」而對我來說,來到劍橋,是我跳大神生涯的一次叛逃,也是一個新的開始。
剛申請的時候,只知道我導師是這一行里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除此之外,不管是學院制也好還是什麼其他的問題也罷,一概不清楚,所以是看我導師在哪裡就選了同樣的學院。結果我導師在Newnham做fellow,我就陰差陽錯地到了一個都是女生的學院里,又陰差陽錯地選了剛好在自己系對面的宿舍。之前在大城市的不信神的學校里散養慣了,無拘無束,沒有任何需要注意的事項,所謂「英國的傳統」也不過是一些寫在書本里的定義。剛剛接觸劍橋的時候,最直觀的印象是秋季學期不叫秋季學期,而是叫Michaelmas,春季學期不叫春季學期,而是叫Lent。來了之後才知道,原來到劍橋,學院的歸屬感有時甚至強於院系的歸屬感,而除了每天關在圖書館裡做研究之外,還有更多奇妙的世界。而我也是從零開始,就像一點點熟悉自己的課題一樣,一點點學習如何在這個大環境下過日子,畢竟已經過了什麼都覺得新鮮的本科生的年紀,需要花點功夫來適應新的環境了。學院制(College)自然是劍橋(以及對門牛津)最大的特點,不過對本科生和對研究生來說,學院的意義稍微有點不一樣。我室友是劍橋的老土著,本科三年、碩士一年,目前已經在劍橋呆到第五年,五年都是在Newnham,很多關於劍橋的本科生的情況,我都是從她那裡聽說的。按照她的說法,在本科生錄取的時候,學院有最終的決定權,就算你成績再好,學院該不要還是不要,被收到了學院里,選什麼院系就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了;而到了碩士和博士,則是院系(Faculty and Department)說了算,如果導師拍板願意收你,那麼學院的分配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所以,對於本科生來說,選學院就像是投胎一樣,投好了胎的話,以後的前途也不會很差,有學院名聲的加持,找工作也很方便,大家自然願意往大院、名院去走;而對於研究生來說,看自己要去哪個學院,主要是看和自己的導師關係是否密切,我們系裡的博士生比較集中的學院基本都有系裡的老師在做fellow——當然我們院是個例外,因為我們院只收妹子,而我導師的一半研究生都是漢子……
我當時圖方便,就住在了學院里,離我導師辦公的地方只隔了一棟樓,可以方便地去圖書館看看書,去食堂吃個飯,在後花園走一走。對於研究生來說,我們學院的很多社交活動也都是靠「飯」聯繫起來的:學期里的每個周二都是免費的Graduate Dinner,所有的碩士生博士生都可以湊到一起來吃飯,相當於是自助;學期里定時(大概是一周兩次)舉辦formal hall,就是所謂的正餐,可以邀請外院的guest,本院學生需要穿袍子出席,外院學生則需要穿正裝。我第一次去formal hall的時候不知道所需的dress code,所以直接穿了正裝,結果到了會場一看大家都穿袍子,嚇得我差點縮到角落裡面去,結果被我導師揪出來說「下回記得穿袍子」;上個期末的時候終於想起來借了一件袍子去Peterhouse的formal hall,然後我導師看見了說「啊Chris你終於記得了」……每年六月份是劍橋的May Week(請不要問我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們都說「十月革命還在十一月呢」……),各個學院會舉行May Ball或者June Event,總之都是差不多的活動了啦,在花園裡搭個棚子,大家唱歌跳舞喝酒玩遊戲high個通宵。Newnham的June Event是兩年一次,在後花園裡鋪一塊地方,漢子們穿著小西裝,妹子們拖著曳地小禮服,在草坪上亂七八糟地跳舞;更大的學院(比如Kings和Trinity)會專門裝飾一下花園,搭上各種娛樂設施,請樂隊來助興,甚至半夜放禮花,門票也貴得嚇人。May Ball的服飾要求至少是semi-formal(也就是Black Tie),不過聽FAMES的師姐說今年Kings是化裝舞會,大家一個個打扮得都跟倫敦地鐵工人似的就過來了……對於研究生來說,另外一個有趣的活動是各個學院的Supervisor Garden Party;如果你做了這個學院的學生的助教(這裡叫Supervisor),那麼會收到來自學院的邀請,可以去他們那裡吃吃喝喝。我這次沾FAMES各位師姐的光,去Trinity的Garden Party玩了一圈,吃到了非常好吃的蝦和三文魚的沙拉,據Trinity自己的學生說平時是吃不到的,連May Ball都吃不到……好吧,說了很多玩的,那麼再說說我們日常都在做的幹活兒的事情。PhD study at Cambridge is intellectually demanding and should be undertaken only by those who have the necessary level of attainment and motivation to pursue research or advanced study at the highest level of scholarship. In addition, graduate students in Cambridge are expected to have the capacity, and enthusiasm, for organising their own research and to work largely on their own initiative.
上個學期,就我到底要研究什麼這個問題,我和我導師在幾次碰面中都在討論這件事情,我記得她是這麼說的:「在這裡,我們絕對不可能讓你就研究一個現象,做一個描述性的研究,這樣的論文在劍橋是絕對無法通過的;你必須要提出新的東西,大家之前根本沒想過的問題。我可不會接受你說去研究漢語裡面的花花草草之類的。」
有時候我看著圖書館裡的出版的書,以及網上下載到的其他學校的論文,就在想:這些書也不過是研究一些「常規現象」的東西,甚至只是現有理論的總結,可是它們就能夠順利通過畢業答辯,讓撰寫者拿到博士學位;我在這裡每周要讀兩本書寫兩千字的閱讀彙報和分析,一個學期下來把他們四年涉及到的所有理論就都讀完了,這是一件多麼不公平的事情啊。但是我導師說的對。就是因為我們在劍橋,我們要做的是全英國、全歐洲乃至於全世界最頂尖的事情,要研究的是其他國家、其他學校的人都沒有想到的東西,至少在這個領域是這樣的,要想到所有人的前面去。如果我們不這麼做的話,劍橋也就不能成為大家所說的劍橋了。甚至,在這樣一個我會感到「讀博也是有點困難的」的地方,才是一個真的適合於做研究的地方,因為研究本身就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除了常規的科研以外,博士生的另一大任務就是去給本科生做助教。我還沒獲得能做本科生supervisor的機會,因為還沒有註冊成功,不過之前系裡培訓本科生助教,我也去聽了一回培訓課。聽其他的師兄師姐說,本科生們的提問特別多,因為他們從來沒接觸過我們這一行,總是會想「那麼這個問題該怎麼處理呢」,恨不得你能解答他們的所有問題。我二師姐說,「感覺他們問我問題也能推動我去查書」,大概就是這樣的感覺吧。在隔壁問題在牛津大學 (University of Oxford) 就讀是怎樣的體驗?裡面,有人問,「太多人說英國留學現在渣渣了,百年名校不創新圖書館圖書版本陳舊不是留學好選擇」。我只能說,別的學校我不敢說,在劍橋(以及UCL)都不是這回事,在我們這方面,大家研究的課題只有你想不到的——你想過罵人有什麼學問么?我小師兄在做這個。你想過學漢語的英國人如何理解「我也是」這樣的說法么?FAMES的師姐在做這個。你想過漢語里不同的「我」會對錶意產生什麼影響么?我們組的新課題就是這個。所有的書籍、論文、資料庫都在不斷更新,不僅是英語的書,你想研究什麼樣的語言、宗教、文化,都能找到歷史的和當前的原版文獻。主圖書館的書排架overflow情況極其嚴重,不得不把很多書關起來只能先申請再借出,因為得要館員幫你去大藏書庫里去找;我們院的圖書館是有我導師在盯著,所以基本和她方向相關的書不管新的舊的都能找到;系裡的圖書館的書相對舊一點,大多數用作課本,不過百科類的書籍則是很全面的。總之,你要找一本書,一篇文獻,在這所學校里,總會有個角落能讓你找到的,不太可能會出現「一點資料都沒有」的狀況。住在這個小鎮上,其實也沒什麼特殊的,有時的確還會懷念倫敦那種熱鬧的氣氛,比如說我一直很怨念這裡沒有Uniqlo。城裡公交並不多,特別是Sidgwick校區附近更是罕見,一般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車為主,考試期間經常能看到有人穿著袍子騎著自行車呼嘯而過;像我這種不會騎車的傢伙,一般是走著去超市和其他商場(去系裡實在是太近了,過一條馬路五分鐘就可以到),如果帶著大行李去火車站和汽車站的話,就需要找計程車了。唯一感覺奇怪的地方是,過了復活節之後,河裡的船開始多了起來,遊客們也逐漸變得比學生還多了。有時走在街上,聽到導遊拿著小話筒說「這裡曾經是×××呆過的地方」,總會有一種莫名的隔膜感,就好像他們所參觀的和我在的是兩個不同的地方似的。先寫到這裡,想到什麼其他的再補。謝 @孟小七 邀。
09年PhD畢業離開劍橋的,在大西洋兩岸的兩個Cambridge都呆過較長時間,不如本科生們對學校的理解那麼深入,粗淺講講,知乎上有認識的大神求寬容。
1 即使去劍橋、牛津的同學,也需要接受一個事實,在中國學生的名校鄙視鏈上,英歐是處於美國下游的。這裡不談對錯,現狀如此。所以學術交流或者出去開會,和美國名校系業餘交流時,需要有所心理準備接受來自與「世界大學排名」名次不相符合的潛台詞。
2 大部分碩博研究生們拿到offer的時候,應該是一種「我也能去劍橋!」的驚喜,這種驚喜會持續到抵達學院安家,並在第一次劍河punting(撐船)時達到高潮;然後在實驗室呆了三個月,驚喜會轉變為一種「他/她也能來劍橋?」的釋懷。
3 06年的時候,和同住一個學院house的鄰居們在卧室內開爬。一個做科技考古的哥們提議給我們試講他兩天後的一個報告,關於東亞和北歐的小米起源關係問題。在座聽眾的專業包括工程、金融、教育等。從蒙古和中亞的遺址,我們談到當時的一篇世界最早麵條的nature文章,再談到與那篇文章同期同頁的一篇我們組的文章,再到納米、固體、演算法、貨幣。可以說,回國後,我再也沒有感受過當時所有人臉上的那種求知慾和好奇心。還是很懷念劍橋的學院制度,讓我深入接觸到太多不同專業的精彩。
4 劍橋大學是一個很獨特的體系。學院是獨立的私立機構,而大學屬於公立系統。因此大學學費對英國歐盟以及中國學生是不同的,而學院費則是一視同仁。學院的獨立性,使得不同學院得以保留各式各樣的傳統。雖然從經濟的角度,這種制度在經費的使用上非常低效,但學生們切實感受到了比一般大學更多的資源和能力的培養(比如社交)。
5 大學從80年代開始,有序地規劃將所有的理工科院系從市中心轉移到西劍橋。這個規劃已經執行了30多年了。最先搬過去的是大名鼎鼎的卡文迪許實驗室,遺憾的是,搬過去之後,就再也沒有出過諾貝爾獎。據說是因為他們的正門階梯是朝下進入,風水上品性不良。電子工程在05/06年也搬到了西劍橋與卡文迪許為鄰,即使我們學科指標還算不錯,在人家面前還是得低頭的,畢竟電子都是人家發現的。(後來在MIT聽10年張朝陽回母校演講,學校幫他追塑了一下師徒樹,發現張朝陽的PhD祖師爺竟是J.J.Thomson(電子發現人和質譜發明人)。)
6 名人家庭很多。和師姐--蘇貞昌的某親屬--探討過台獨和民國憲法問題,也和朋友們一起勸過孟加拉某總理女兒一定堅持和她男朋友在一起,雖然她們家看不起他的出身(剛剛知道已經留在英國結婚了)。
7 英國人很尊重傳統。有人生為貴族,有人生為平民,從來不被認為是一種不合理。因此學院里的很多傳統,比如某些草坪只有Fellow們可以站在上面喝酒,正餐時Fellow們可以坐高桌,大家也都是坦然接受。
8 大學的創業傳統很強。劍橋城的初創高科技企業非常多,也因此成為歐洲矽谷,備受投資人青睞。卡文迪許和電子工程尤其擅長硬體和儀器創新創業,以至於當年我們組的好幾個師兄弟回國後竟然在同一年的某大型專項答辯會場上聚首。
9 劍橋真的很美,古老中孕育的色彩。
10 當然也有很不愉快的事情。比如中國學聯一年一度的主席選舉。有校友說噁心。我倒是覺得除了某一屆違背章程的內部選舉,我在的年份里的選舉不論候選人們私下手段如何,至少保證了合法。民主制度本身帶不來品行良好的候選人,只有選民們的成熟和理智才是關鍵。
11 在名校念過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見識到在各種不同價值觀上做得最拔尖的牛人,讓你再也不敢妄自菲薄的同時也知道了人生中一切皆有可能。學術也好、quant也好、麥肯錫也好,都只是無數人生中的一個小小職業出路而已。
12 上上個月回劍橋,順便遊了趟牛津,買了三件牛津大學的hoody送給我的三個學生,並且勉勵他們:「學術做得好,早晚能穿上劍橋的:p」什麼都很好,
除了。。。需要忍受每年一次的中國學聯鬧劇。
尤其是清華幫和北大幫。為了做一年中國學聯主席,好多人不惜把臉丟盡,把人噁心完。只能說,挺蠢的。中國培養了一群二逼利己主義者不是空話。而且是胸無大志、整天想過把「官癮」的利己主義者。國家最好的教育資源給了這些人,送這些人出去,他們一半多的時間都在考慮怎麼混朋友、混圈子、混學聯,而不是想怎麼把學問和科研做好,回來做個對社會無害的人。這幫人就是劍橋學生的恥辱,華人社區的毒瘤。
有個觀點是中國人均受教育程度和素質不高,沒法搞民主。MLGB我覺得受教育程度巨高的中國人搞民主選舉才叫一個恐怖啊。所以我國教育體制真的有問題。反觀本科劍橋的同學還是比較單純一點,受國內污染較少。
但是我有信心國家的未來不會在這些人手裡,他們的志氣和能耐不會走多遠,人的品質還是決定了大多數人生路徑的。
不過有才氣和志向的人還是不少的。匿名一定,相信大多數劍橋學生跟我意見一樣。算是劍橋的土著 在這邊讀了本科 現在在劍橋工作 目前算是定居在這裡了
其實 @Chris Xia 講的挺全面的,糾正一點 - Kings Affair每年都有,而且每年都是奇裝異服。。。
-先講學習,以免偏題
每年三學期,每學期八周-目測對研究生及以上不上課的學生不是很適用。第三個學期基本上就是用來複習考試的,所以是最悲劇最喪心病狂的學期(偏偏天氣是最好的),直到六月初考試結束,開始了更喪心病狂的娛樂模式。見下文。這八周的強度慘不忍睹。請自行腦補每年用16個禮拜學完一整年所需要的內容的狀態。。作為一個純理科生,周一到周六都是有課的,周日就基本上在趕作業或者擔心作業的狀態中度過了。每周還會有至少兩個小時的一對一或者一對二的supervision, 簡單的講就是跟一個學術上甩你幾大街的教授/博導上一個小時的與專業有關的小課。作業是要提早交的,是會被一行一行認真批改的(感覺像穿越回了天朝初/高中有木有!)。 @Chris Xia 所說的在讀博士生supervise的情況確實也有 個人碰到過一門課 大三的時候有一個博二的大牛過來輕鬆BS了我一個學期orz學院制的好處就是你可以跟不同系的各種孩子瘋玩。。每個系在每個學院的人數不多,所以所有的導師到最後基本都對你了如指掌了。。心虛的很[學院負責招生,申請的時候確定學科確定學院以後,學院的該科目導師會開始研究這份申請並且親自面試你。如果不小心報了一個實在太火爆的學院,他們覺得你的水平ok但是沒有位置給你的話,會有一個pool便於其他不那麼火爆的學院回收利用。。具體不贅述,請查看官網http://cam.ac.uk]
-大牛無處不在
在劍橋 雖然90%的學生都還是蠻正常的 但是對於一個小鎮 這剩下的10%大牛實在是慘絕人寰的NB 各種類型的聰明絕頂就略過不提 但是在年年輕鬆考1st class又是某某運動隊隊長外加某樂隊主唱/鍵盤外加大廚一枚的實在是。。而且大多數此類人群還特別平易近人,喝多了照樣high爆,在夜店玩到凌晨三四點第二天照樣起床去上9點的課。FML.-對傳統的保護接近偏執,比如:
一些很SB也很酷的「規矩」,比如入學第一天必須買學院長袍(gown, 每個學院設計不一樣的),所以正式場合必須穿長袍。每個禮拜是周四開始,周三結束的。每個學院都有chapel, 大多數都有一個耗費人力財力的十分活躍的唱詩班(choir),即便絕大多數晚禱(evening song)門可羅雀。畢業典禮全程拉丁文,從司儀介紹開始,到院長雙手覆蓋畢業生的手,念一句大概有20詞的拉丁句子,如此對每一位重複。整個儀式下來我學拉丁文的學霸同學接近崩潰的說,從來沒有一次性這麼大面積地聽過講得如此不標準的拉丁文。。六月所有考試結束以後有一個禮拜 各種學院舉辦的通宵舞會叫做May Ball 僅僅因為幾百年前曾經是在五月舉辦的。。然後處於同樣的原因這個禮拜叫做May Week...被問了太多次為什麼六月的一個星期叫做「五月周」,無力解釋(攤手)。。-吃吃喝喝瘋玩
幾年下來已經無力吐槽。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酒吧。formal(傳說中很高大上的,三個course的正餐)的時候到最後喝醉的比撐死的多一群,十有八九從hall出來都直撲酒吧。討論(簡單的)學術是生活中很正常很自然的一部分。跟同學在喝得快斷片前會用微積分測試彼此的醉酒程度。本科三年去劍橋鎮上的餐廳吃飯次數可以用一隻手數過來。絕大多數時候都跟朋友在自己學院或者其他學院吃formal, 或者大家一起做。。May Week這種神一樣的存在就真的是一年辛苦工作的福利了。。每年一禮拜黑夜白天顛倒生活下來都感覺很surreal, 但是歡樂指數絕對是10/10的-體育
划船划船划船(rowing),訓練程度之瘋狂基本上就是第二學位。在院隊的時候早上6點半訓練是家常便飯,一年四季風雨無阻。兩個從沒見過的人一旦發現彼此都划船,立即可開始以此為主題不間斷聊天半小時,招(周圍不划船的孩子)仇恨指數爆棚。每學期有一兩次重大比賽,熱血沸騰。其他的比如hockey rugby cricket football之類的也很多 但是焦點主要是每年校隊跟另一所學校(某牛)的比賽。
要是在這裡讀了一兩年書還沒有自行車 說出來會被別人當作外星人看的!對我個人而言,自行車的重要性已經到了半條腿的地步。
先寫到這兒 明天還要上班 有問題請直接問
劍橋對我的影響是革命性的 這種意義至今還在觀望是不是好的
周圍中國人的圈子很小 幾乎不存在 所以默默打個廣告 求搭訕 (蒙臉)另外7月7日環法在劍橋開始-說明還是一個不錯的小鎮吶!:)在劍橋就讀是非常有趣的一種體驗。
看到這個問題,希望仔細全面回答。
主要是講講在三一學院的體驗,也會提到一些更寬泛的在劍橋的體驗。
---
先用一些數據來大力吹牛。(三一學院)
1)諾貝爾獎
英國至今有大概130枚諾貝爾獎(排名第二吧,第一是美國)。
英國的諾貝爾獎中,其中四分之三是劍橋大學的,92枚。
比牛津多多了,牛津你去角落哭吧。牛津更適合文科生。
但關鍵是:三一學院占劍橋的三分之一,諾貝爾獎達到32枚!
三一學院有多大規模?大概700學生。一個本科年級差不多只有200人。
劍橋一個年級5000人左右,三一也只佔劍橋學生的4%。
哈佛之類的,諾貝爾獎更多一些,但是他們是幾萬學生的規模。規模差距非常大。
這麼小的一個學院的諾貝爾獎牌竟然比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獎牌數量多。
(超過三十枚諾貝爾獎的國家只有美英德法四國)
三一的諾貝爾獎中有:十二個物理獎,八個化學獎,七個醫學獎,三個經濟獎。理科為主。
諾貝爾沒有數學獎。但是在類似的全球數學獎牌中,三一的表現還要更出色。
2)其他名人
三一最有名的人物是Isaac Newton(牛頓)。當時他是三一院長。
發現了引力、力學規律、光學規律、微積分、等等。
三一另外還有James Maxwell(麥克斯韋),也是世界科學革命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發現麥克斯韋方程組;解釋了電力、磁力、光線、輻射之間各種關係。引領了現代科學和電子時代。
三一還有一些科學方面的牛人:
Bohr,發現了原子結構。
Rutherford,原子核物理學之父。
Chandrasekhar,發現了恆星結構和進化。
Sedgwick,證明了地球的年齡,地質學之父。
Babbage,創造了世界第一個電子計算器。計算機之父(之一)。
Erdos,數學大神,我導師的導師的導師。人生太有趣了,有好幾本書和電影關於他。
Ramanujan及其老師Hardy,二十世紀初非常奇妙的一對數學大牛。
今年有新電影關於他們倆(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反正在理科領域,名人超多。講不完。
在文科方面呢,三一有著名的三位哲學家:
Francis Bacon(培根)
Betrand Russell(羅素)
Ludwig Wittgenstein(維特根斯丹)
額,英國還有好幾個頂級詩人是三一的:Byron, Tennyson, Milne,等等
最後三一還有幾個政治方面的人才:
Stanley Baldwin (1923-1937英國首相)
其他幾位英國首相:Grey, Melbourne, Campbell, Balfour。
還有一個法國總統,一個愛爾蘭總統,等等。
印度兩位首相:Nehru (1949-1964),Gandhi(1984-1989)
英國皇家太子一般都要在三一讀本科:包括現在的查理。
不過,這件事已經變成了一種笑話。
因為很多人都知道他有幾個隨從替他上課,替他參加考試。呵呵。
---
這個學院在最近四百年產出了很多名人。但是這個學院的歷史其實還不到五百年。
就講講三一的歷史吧。
劍橋大學大概建立於1209年左右。我大三的時候正好是800周歲賀禮,所以各種活動。
牛津歷史還更悠久幾十年。據說牛津剛建立不久,學者之間發生各種衝突,所以遷到劍橋附近開了自己的學校。劍橋最早的幾個學院可以追溯到那個時期。
那這個三一學院倒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何叫三一?
因為都鐸王朝亨利八世。他在1546年把三個小學院合併在一起了。就這麼簡單。
大概相當於明朝萬曆時期。其他更古舊的學院可以追溯到宋金時期。
雖然三一年齡比較輕,也不要小看它。因為三一還算是歷史上比較傳統的學院之一了。三十多個學院中,二十多個是最近一百多年建立的,而且都是現代建築什麼的。真正傳統的劍橋大學其實只限於劍河邊上那幾個學院。現在很多其他學院都建立在市中心之外了,感覺不一樣!
有那麼多人說在劍橋讀書的。。。其實他們基本上都是上Anglia Ruskin這個職業學校。
由於英國布萊爾時期的政治原因,polytechnic(技術學校)都變成university(大學)了。大學數量變多了幾倍,但它們的排名還是超低的。
AR這學校位於劍橋市內,可是跟劍橋大學沒有一絲一毫關係。
仔細想一想;劍橋大學一個年級5000學生,大概只有兩百多是華人。
中國哪來那麼多劍橋畢業的人?都是劍橋其它學校的人呀。
這五百年,在真正傳統的劍橋大學裡面,三一一直都是最大的。按面積,感覺非常大。但是按學生量,也只是比其他學院多一點點。不過,地位和成就要比其他學院高很多很多。
排名大概是這樣的:
1)三一學院
2)約翰學院
3)其他靠河的傳統學院,比如國王學院,女王學院,Pembroke, etc(歷史可能更悠久)。
4)二十多個新學院,不靠河。但是也很厲害。
5)不屬於劍橋大學的劍橋商學院等等。
6)AR以及其它在劍橋亂入的學校。
---
在這裡,我得介紹一下劍橋學院制是個什麼概念。
1)學院不是一種科目分類。每一個學院都有各種專業的學生。
學院大概相當於哈利波特裡面的house。是一個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個共同身份的團體。
另外也有一種家族歸屬感的感覺。每個學院都代表不同性格。
大家上課是和各個其它學院的學生一起上的。
學院內沒有教室。假如你學數學系,那所有課都是在中立的數學系部門上的,不屬於任何學院。
兩百多數學學生,只有20%來自三一。三一的稍微多一點,因為三一比較接受理科生。
自然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三一比例好像也比較大。
但是如果你是學文科專業,三一學生的比例也許非常少,甚至只有幾個人。
比方說,劍橋漢學系(學中文和古代漢語和中國歷史),總共只有十幾個本科學生。
這些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學院。當時整個三一學院只有一位同學是學這漢學專業的。
他是德國人(我最好的朋友之一)。
我之前經常去他們漢學系旁聽課程,也參加他們的論文和考試。
所以除了數學學位以外,也拿到了一個漢學學位。
《---》
補充:(建橋漢學系的有趣故事)
劍橋漢學系部門的好幾個老師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過來的。
還有一個青島老人很牛,文革逃到了英國。很多人都是通過他學中文的。
我和他有些矛盾,因為拒絕了他的在中國的工作安排,但還是超級喜歡他。
還有很多來自各個國家的厲害老師。
印象比較深的系長;一個比利時人花了一輩子寫關於商周古典文化的書。和他一起學過兩年韓語。
另外一個美國人,超老,在70年代文革時期呆在揚州,寫了一本關於宋朝經濟,還有一本關於徽州商人的故事。之前在北京讀研,他正好過來了,請他在地質大學吃飯。他的回憶太豐富了。
額,還有一個印度女老師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還把許多中國的書翻譯過來了。
另外一美國老爺爺,中日韓三門語言都掌握,專門研究東亞的電影電視劇什麼的。
最後這兩位是三一的,所以關係比較密切。
另外,劍橋漢學系,最早的老師是十九世紀的Wade和Giles這兩位系長。
他們發明了拼音。不是現在大陸用的進化版拼音,但是劍橋中國史等等古書裡面一般都在用。
看到他們清朝時期帶學生去中國的幾個黑白照片;大家穿漢服扎辮子好有趣。
還有Needham這個一百年前的人才,寫了中國科學史好多套書,提出了四大發明來自中國的這一理論。這個人,很多人不知道,但是他真的很牛。劍橋仍然還有他的紀念館研究所。
劍橋唯一的中國式建築。
《---》
2)但是專業跟學院還有一定的關係。
所有教授也都屬於某個學院。
上劍橋要面試。得跟這個學院的相關教授溝通一個小時。他們看上你,你才能加入這個學院。
理論上,每個學院有每個科目的教授。但是他們的水平跟他們的要求不一定都一樣。
三一那麼多人去學數學和科學和計算機,跟這些因素有關係。大部分三一的教授都是數學方面的。
另外,劍橋有一個學習制度,就是除了跟大家一起上大課Lecture以外,還要每個禮拜跟自己學院的老師見面溝通。有點像研究生的導師。但是劍橋在本科也有這麼一個現象。每個禮拜的作業主要是做給自己學院裡面的老師的。
所以呢,如果你的學院有很多你讀的專業的老師,那你的學習進步速度會比其他學生快。如果在三一讀數學,那你會有好多牛老師的支持。所以三一追求每個學生在數學方面都是劍橋最厲害的,不太會主動接受錄取更弱的學生了。
而且,一個學院的某專業的老師越多,每年在該專業錄取的學生數量也越多。比例會越來越極端。
有的學生,選好了專業,就喜歡故意選擇一個比較弱的學院,因為更容易進去混,或者沒有那麼多學院內部的壓力。但是這樣的話,學院之間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了。
三一會故意吸引所有參加過數學奧賽的人。每年英國國際數學隊有一個禮拜在三一訓練。三一免費提供住宿等等。還給英國數學奧賽成績前二十的學生髮錢做誘餌,一對一坐下來勾引,灌輸為什麼要到三一的原因。。。怎樣怎樣。結果大部分數學奧賽能力最好的學生都來三一了,沒去其他學院,也沒去其他大學。還有很多世界各國的奧賽金銀獲獎者都來了三一。
學院有自己的這些渠道來招人。是不是很恐怖?他們也有權利定自己的錄取條件。如果你是普通學生,那你得拿到高考(Alevel)多少分。但是只要你是某個國家的奧賽選手,他們就開很低的條件讓你過來。這樣導致其他學院的人很難在理科方面超過三一的學生了。
3)學院不是合作關係,反而是敵對關係。真的很像哈利波特。
仔細看看每個學院的牆壁,會發現有很多大炮針對其它學院。這個歷史緣故很複雜,但是那個要互相打起來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這競爭關係到現在還是很濃厚。到處流傳各種對其他學院的歧視和笑話。
三一旁邊是約翰學院,是另外一個比較大的學院。兩方的學生仇恨很深。大家一起上課當然還是和諧的,但是課外很少接觸其他學院的人。各種優越感,各種看不起或惡搞。
在三一學數學,你的導師很可能是世界頂級的人才,但是其它學院的學生沒有這個條件。有些人還要去說別人選擇去了其他學院可能太弱了什麼的。是不是很不公平?
這問題另外一方面,我說一下:
每次回劍橋,只要是三一學院,都可以隨便進去啊。那些保安很熟,都知道之前每個學生長什麼樣子。上次回去遇到了新保安,把我攔住了。但是找其他人就解決了。
可是到任何其它河邊的學院,只要說我是三一畢業的,他們就一定會攔著我。
所以我去其它學院看看(比如看徐志摩的那個),還要跟其他遊客一樣買票。
真的一點人情都沒有。
4)學院之間的資源和財產差距超大。
發現這一點很難解釋給中國人。因為在中國,一個學校或一個學院只是負責教育的。但是在英國,他們可能是什麼生意都要去搞。
有一個傳說是:屬於三一學院的土地足以從劍橋走到倫敦再走到海邊。還有人說三一的土地已經超過了皇室。還有人說整個劍橋市中心的土地都已經被三一買下來了,包括商場什麼的。
是否真的這樣很難說呀。在公開數據裡面,三一的財產只有四十億英鎊左右。這個數字已經完爆英國其它大學,別說劍橋裡面其它學院。
但是背後還有很多生意是別人不知道的,也不公開。英國最大的港口之一,Felixstowe,幾乎都是屬於三一學院的。而且他們在武器製造公司的投資好像超大的。之前因為這種事情,很多同學要去遊行反對,說我們每一場戰爭拿那麼多利潤太不合適。但是這都是學院內部的矛盾吧,外人不怎麼知道。
哈佛的資產好像有幾百億美元。但是哈佛的規模比三一要大一百倍。人均來算,三一的資產真的超高。人均好幾百萬鎊的樣子。所以三一的學生想去哪裡或者買什麼(只要和學術有點關係),一般都能讓學院來付。獎學金的空間也很大。三一學院根本不在乎來自學費的那一點利潤。有點奇怪?
關鍵是那些三一學生畢業後成功了,捐錢給學校,或者幫學校研究投資之類的。四五百年下來一直這樣,三一的資產才那麼豐富了。
不過就算是三一院長也沒辦法拿到這些錢。
都是用在學生身上的。(希望以後有一天可以做到回報母校的程度吧)
---
說了這麼多,我感覺還沒回答問題。
這個體驗到底什麼樣子?
1)吃飯。
每天三頓飯可以在學院食堂dining room裡面吃。那個大廳能坐好幾百人。那才是我們大家的集合點。房間里從古到今都不讓任何人拍照,也不讓任何媒體和遊客進來。所以網上找不到這個地方的照片。但是長得很特別。跟哈利波學生吃飯那個房間很像吧。只是沒有魔法。
每天晚上晚飯後八點左右有formal。一般都是開給所有本學院的學生的。但是得付十鎊左右吧好像。每個人都要穿學院的gown(正式服裝),也分不同級別的學生和老師各種各樣的服裝。
其他大學只有畢業的時候才穿gown。但是我們要每個禮拜穿好幾次。
也要遵守座位安排,根據地位。
也要帶自己的酒水進去(學校有自己的酒庫),跟別人share。一般都是葡萄牙甜酒(port)。
怎麼說呢,總共可能有5-7個courses。吃完都得十一點多。
理論上,每天都能去,但是每天去的話會太累了。所以我一般只是一個禮拜兩三次。
偶爾去了其它學院的formal。感覺真沒那麼嚴肅,也沒那麼隆重。但是差不多。
問題是我們學院的菜真的超難吃。真的是整個劍橋裡面最爛的。
其它學院的人會這麼說。我自己也很清楚;就算好吃也好吃不到哪裡去。
2)平時不去formal的話,跟同學見面都會在學校的酒吧。
酒吧也在好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裡面。不怎麼允許外人進來。但是帶其它學院的人跟著進來一般都沒事。問題是只有三一學院的卡能刷錢。
其實在這種場所大家醉了以後,也會很好玩,很誇張。什麼事情都能看到。好多情侶。
有時候,我們數學群會一起大半夜去市中心其它平民酒吧玩。經常做pub quiz之類的。然後夜裡三四點到market那種夜裡外賣店買吃的東西帶回去繼續聊。一般都去某個同學的房間繼續喝。每天喝酒很誇張。
學生一般都有自己的房間。或者兩個人共用兩室一廳的樣子。所以完全容得下二十個人坐在地上喝酒聊天。三一有很多房產,所以會便宜打折租給自己的學生。一般學生會在宿舍里準備好幾種烈酒等等。大家都是一起製造各種雞尾酒。哈哈。
數學群指的就是同年級同學院同專業的人。應該有四十個左右,但是有很多人比較害羞或者不愛玩。所以一般都是二三十人。有時候會附帶一些其它學院或其它專業的男女朋友之類的,但是總體來說,大家都是講數學的東西。
可能跟學數學有關,我們獨創了好多新的紙牌遊戲和說話遊戲。一般都得罰酒的,喝得很瘋狂。
大概只有考試前面一禮拜才變得冷靜一些。
3)到這裡,想說作業和考試。
我只能從數學角度出發。數學本科生不寫任何論文。每周有三四個題目單子是學院內部各個導師安排的。這些題目可能有十幾個。但是你只要做出來幾個感興趣的就ok。老師不喜歡那種什麼都做的人,更喜歡那種認真研究某個具體細節的。如果你把題目中最難的一個做出來,那也沒必要做剩下的題。很多問題本來是沒有答案的,或者只有老師一個人知道答案。老師才不會來問那些大家都能做的簡單題目,多沒意思。特別是三一學院的老師。
實際上,數學群是每天一起討論這些題目的。下午經常聚在誰家裡一起辯論思考。然後偶爾有人出去見老師,回來繼續破解一些題目。學院內就是這種大家合作的一個過程。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天天必要面臨的裝逼比賽。各國奧賽頂級的人,各有各的特長。如果偶爾有一天只有我能回答問題,那會很自豪的,希望跟他們分享(中文裡的面子?)。
然後考試是整個大學的數學系安排的,每年四卷。每一卷有幾十個題目,每個題目得用至少一小時時間。但是每一卷只有三個多小時,所以做出來兩三個就夠了。(總共四卷做出來十五個問題就是頂級的學生了,排在top 10%)。大多數學生只能做出來六七個。這不是要求低而是每個問題都非常難。三一曾經有個傳奇人物每年做了二十多題,那個人很恐怖,也就他一個。
(具體情況是這樣:每一題,如果回答得很經典很完美,那給個A,如果回答了還好,給個B。三個B可以湊成一個A。甲乙丙丁的標準是12,8,4,2個A。也就是說兩個A也能夠pass。但是每年還有很多學生fail掉淘汰掛科棄學,因為連六個B都拿不到。也包括幾個中國人(有點意外)。劍橋的每個題的難度不要小看!)
考試之前,大家都開始認真了。這個很明顯。因為如果三一出現了一個少於3個A的人,會很尷尬丟臉。而且很多人都想搶整個大學的第一呢。
如果是整個大學top 10的樣子(我沒做到,我只是top 50左右),學院會安排一個榮譽宿舍。就是說你住的地方可以跟老師在一塊。也不用多付錢。那些房間很大很豪華。也會有個名牌顯示你這個房間住的的是誰。非常榮譽。學生之間就是競爭這種東西的。
4)我們周末還有幾種玩法。
偶爾會團購去歐洲某個城市呆三天。去的都是很小很不知名的城市。我們很二。
(有一次,三一讓我們幾個人去韓國韓城住一個月,在暑假。一個月學了好多韓語)
有時候在周末或晚上,如果沒其它事情,就會去某個club或society。劍橋的society好多啊。
我加入了各種和中國有關的society,還有圍棋,歷史地圖相關的。
哦,還有約克聯盟(有沒有覺得帥帥的)。
我自己曾經創建了一個society。模仿古希臘那種數學哲學秘密協會。加入的人當時還蠻多。
通過這些渠道會認識到好多非數學專業的人。也開始融入劍橋漢學社。蠻有趣。
周末還有一種活動。聽上去很二。但是裝滿了劍橋風格。
就是租船一起划到劍橋附近其它地方。。。
如果到劍橋旅遊,別信那些亂七八糟的導遊,讓你一人二十鎊上船。
每個河邊學院都會有自己的小海軍(幾艘划船)。還不用錢的。只要是有那個學院的人帶你走,就免費划了。如果真閑著,很耐心的話,可以一直划到劍橋附近其它小鎮。附近地方都很漂亮。哈哈。
平時有空的時候,如果不想出去也不想去society,那我不知道。對我來說,一般都得到同學家裡熬夜一起做某件事情。比如玩遊戲或看一整電視劇一整系列電影。目的不是看內容,而是當作drinking game,大家不停地互相諷刺嘲笑。有時候我自己都忍不下去了。劍橋學生很怪的。
5)三一的規則。
最好玩的是那些保安,天天穿西裝禮帽。其它學院的都沒這個風俗。
他們講話風格超有趣。也要記住每個人的稱呼。學生不同成績不同稱呼哈哈。
他們不準說髒話,也不準用亂七八糟的口音。一口女王英語。
這或許有必要,因為三一太大了,十幾個入口,也總有人想進去偷看東西。
如果用很粗魯很直接的保安,恐怕會讓外人感覺三一沒素質。所以三一很重視這一點呀。
有時候我們半夜玩遊戲講話太吵了,他們會敲門用他們那種紳士語氣讓我們安靜一點。太搞笑了。
還有時候,保安很搞笑。招聘來的好像都有一種天生的幽默感。
雖然他們沒有在三一讀過書,但是他們充分了解三一各種歷史緣故,能講很多故事出來。
好吧,這還有一問題。學生不能走在草地上。三一有歐洲(或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裡面都是草。如果你不是高級教授,走在那些草上會被罰款的。包括學生不小心走上去也要被罰。非常嚴格。
有的草地只能讓院長踏走,有的連他都不能走。有的只有排名第一的學生能走。
好複雜。(草地的歧視鏈?)
最後有個最經典的三一學院故事,講一下。
一百多年前有個學生夜裡在屋頂上爬來爬去爬到亨利八世那個大像,把金子權杖拔了下來。第二天,保安都很恐慌不知道怎麼回事。開始搜索也沒搜到。
過了幾天,有人發現那個權杖被插在食堂的天花板。他們用梯子把東西搶回來又放回大像手裡。
但是下一年,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
後來,變成一種習俗了。每年保安會故意把權杖放在大像那裡。然後莫名其妙第二天會被放到食堂。有時候在食堂天天都能夠看到那個杖子,但是終於有一天被拔掉放回原來的地方。
一年一年這樣過去了,感覺三一這百年來一直都有神一般的攀岩者在搞鬼。好奇葩。
之前一個朋友被發現在外面攀岩(好像試圖爬到約翰學院做什麼?),結果被懲罰得很嚴重。
感覺三一隻是吵吵嚷嚷拐杖的事情但不會真的動手懲罰,別的亂爬就還是不行了。
---
謝謝你們耐心看完了(怎麼話這麼多?)。總之,劍橋三一生活很難,很有壓力,但是有時候還蠻好玩的。而且在中國人眼裡,可能會有很多想像不到的更有趣的細節。
咳咳…吶…文科生眼中的劍橋果然和理科生完!全!不!同!
先提一個關鍵點 題主的言語之間似乎令人誤會有優越感 事實上是沒有的 我們都是溫良恭儉讓的紳士呢 雖然劍橋的幽默里經常黑別人 但是絕對不會真的笑話別人的 哪怕是牛津的數學~
PS 鄙人數學系本科
要說劍橋 必須從校訓開始 「此地乃知識之源 啟蒙之所」(大概)
沒錯 我們是嚴格執行這一理念的 我們大學和許多大學不同 我們是research-oriented 而非career-oriented 這一點是寫在教綱上的 所以說實話 劍橋在金融等方面的就業比LSE之類的要弱的!所以第一點 沒有一顆學術的心 你可以上劍橋 可以畢業可以成就一番事業 但你不可能融入劍橋的靈魂除此以外我還總結了三個點 自由 平等 傳統
這三點是貫穿始終的我們系是集中授課 所有學院的數學系 200+人一起在New Museum Site上 頭兩周遲到只能坐地板的
老師一般都是騎單車來的 穿著騎行服帶著頭盔就進教室 很隨意
然後就開始拿粉筆授課 是的!粉筆!連mark筆都不是 我所知的只有數學系還在用粉筆!然後記筆記吧 是的!沒有教材 沒有講義!知識全在老師的腦子裡或者他自己有幾張講義 然後我們就可勁的抄!一年我算了算 光筆記就要800頁紙 全手寫的哦 加上作業一年耗紙2000-3000張呢 工程系自然科學系都有列印的筆記啊 劃一下重點就可以了啊!唉…簡單的說 樸素 安靜 苦修
就這樣每天上課2-5小時 解答作業的小課1-2個小時 做作業6-8個小時 平均睡眠時間6.5個小時 其實一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大概10個小時(複習季15個小時例外) 除去睡覺還有7個多小時幹嘛呢~
答案是:自由
先說學術 選幾門課你做主 作業做不做你做主(作業不算入成績) 學了一門課考不考你做主 極端情況來說 完全可以不聽課 不做作業只在期末考好試 拿到滿分 你的學習軌跡 你做主
我大一的時候就自修了物理 和大二的一門數學 免費的 學校還好心幫你安排老師解答作業~其他系的課也都可以去聽 聽的喜歡了還可以轉系~
除了學術的自由 一年有180多天的假期(包括周末) 雖然要預習要做題但是空閑時間還是很多的 每天也有那麼多空閑時間 做些什麼完全是你的自由
以我為例 我比較喜歡運動社團 大一的時候加了12個各種各樣的社團 大二現在還有6個吧 所以我每天的空閑時間 都在社團 周一周五步槍射擊訓練 周二撞球校隊比賽 周末滑翔機訓練 或者學院羽毛球聯盟賽 周五晚上射箭 周一晚上保齡球訓練 當然我是比較奇葩的 這些社團里除了我大一沒有一個中國人 現在也就最多兩個 所以我對劍橋的運動精神是有獨到的體會的:打牛津!
(請自行wiki: GDBO)如果你在劍橋加入了校隊 你是不可能沒有把牛津當做假想敵的意識的
眾所周知的是牛劍Boat Race 這可是BBC都要專門拿出一個頻道 整個賽道兩旁萬人空巷的大賽事 但是要成為劍橋的高級運動社團的前提就是 你必須每年和牛津比賽!所有和牛劍比賽的社團收到sport syndicate的資助 每年總共給出超過100萬英鎊哦!(ps 今年作為步槍隊隊員虐了牛津好爽…)
我還是說說一些能強調自由的牛人的例子吧:
A菌 數學大神 目測除了睡覺就在看數學 大一上大二課 大二上大三課 但是人一點不書呆 現在當了學校最大的數學社的社長 邀請各種牛人教授來演講 中國人哦(鼓掌!)B菌 理工小哥 平時作業很多 但是堅持每天3個小時讀金融的東西(請注意在劍橋理工科每天三個小時花在非學術方面絕對是真愛) 今年進了大投行投行部
C菌 一天到晚玩 照樣留在了劍橋 沒被踢掉(理工每年淘汰大約3%的人 開除校籍)
總之就是你做什麼都可以 其實這就是平等 學生之間 學生和老師之間 互相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 沒人評價你什麼 沒人建議你什麼 靠自己
傳統太多了 建校800年 說不完…
說了這麼多 還只是講了一二 總結一下吧
劍橋的生活 安靜 寧人 絕不繁華 但一步一風景 絕不高傲 但一人一世界劍橋的學術 文則意氣風髮指點江湖 理則高深莫測埋頭苦讀考試季么 都是書奴永遠記得,平安夜孤身一人,在中世紀教堂改成的圖書館熬夜做論文。抬頭窗外飄起鵝毛大雪,低頭奮筆疾書。單純的求知的日夜,恐怕這輩子都沒機會了吧。
在劍橋念了自然科學本科和碩士,現在接著念化學博士,我想說,博士真的輕鬆好多了有木有!
本科的感覺就是什麼都很趕,學期短,課程量大,還要忙著社交和運動,每天恨不得是當25個小時在過。每天早上一到整點,市中心的馬路啊小巷啊就都是趕路去上課的學生,步行,自行車,滑板,甚至獨輪車我都見過。教授們也倒體恤學生,每次都是默契的整點過5分鐘才開講。一般下午1到2點是無課程安排的,學生可以自行覓食。大一剛來的時候還真不適應,這麼晚吃午飯,先是餓得不行,再來這麼短時間也趕不回學院吃飯,就隨便買個冷的三明治,讓一貫是午飯要吃好吃飽的我難以下咽。不過後來慢慢適應了就把食物當作生存必需品而非享受了。下午一般實驗課,或者是老師對學生一對二的小課(supervision),每門課程都會安排一周一小時。提前要交作業給老師批,上小課就兩個學生,也是萬萬不敢不交作業或者打小差的。雖然小課從不記分,但如果長期不交作業或者表現不佳的話,老師是可以向學生學院的director of studies彙報,然後就要被找談話的。現在我讀博也在空餘時間帶了三組學生,當supervisor,其實當老師也很辛苦啊要備課,批作業,講解,有些學生真的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學真的是浪費學院花的錢和資源。話說本科學院對學生的學業和生活都相當關注,每個人都有director of studies和college tutor,開學前和學期末都要安排和他們單獨見面聊天。這樣一年三個學期就是12個一對一meetings!
我是在國內念完高三直接來劍橋念本科的,因為有條件錄取的關係,劍橋還要求我提供我的高考成績,讓本身已經被美國幾所大學錄取而打算不高考的我直接又滾回高中上課,還走過了人生必經的獨木橋。不得不說這段經歷對我在劍橋的考試和抗壓能力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劍橋本科考試是一年一次,按排名來排分數,有一定的淘汰率,而且沒有補考機會。也就是說你進了劍橋也不能保證你能風光地畢業。由於是排名的關係,就算每個人都很優秀,還是會有最後幾名的學生,不得以被勸退。每到5、6月份的考試季,劍橋春光一片燦爛,但是學生們都相當精神緊張,競爭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每年這個時候就彷彿回到了高考前夕的日子,所以一般人高考一次就解放了,我這是高考後又連著四年高考的節奏!快趕上三年模擬五年高考了!不過每年考完那酸爽真是不可言喻啊,這也為劍橋的may week拉開了序幕,大多數學院會舉辦舞會(may ball)啊,花園派對(garden party)啊,本科生們都使勁地得瑟玩耍,好不開心。話說may ball雖然在6月,可是穿著長禮服瘋到凌晨也冷得夠嗆。一般到早上5、6點,就會有英國那些小報記者蹲在舉辦舞會學院的門口拍下學生糗樣,然後寫些大標題來博取眼球。
當然光會學習的學生不是好學生,在劍橋這麼有意思的地方怎能錯過各大社團呢。剛來的時候不知好歹的報名參加了划船俱樂部(rowing),每天6點起床騎車到河邊,8個人把船從boat house里抬出來放到河裡,訓練到9點,然後再匆匆趕去上課。冬天的時候月亮還掛在天空呢,有時候河水上漲,划船不能穿鞋,抬船去岸邊的時候腳都是在冰水裡的,那滋味!周末或者晚上還要室內機器上訓練,尤其是接近比賽時期,更加頻繁。訓練強度很大,而且把本來就不多的時間也佔據了。最後身體實在跟不上,幾乎是划船一濺到康河水,回家立刻發燒,只能放棄。不過一起經歷了比賽季真的和外國小夥伴們有了很好的感情,再感嘆下她們冬天有時只穿一件短袖真的不冷嘛!
再後來我終於找到了人生摯愛,開滑翔機!劍橋大學的滑翔機俱樂部比較低調,在當時並不是很多人知道。我在大三的復活節假期時因為複習準備考試搞得壓力極大,就被熱愛飛行的小夥伴慫恿了去參加了一次試飛,於是徹底愛上了這種飛翔的感覺,同時也找到了減壓利器。因為沒有引擎,整個飛行過程非常的安靜,天氣好的時候那白雲一朵朵的似乎伸手可及,又可以俯瞰劍橋地區的田園風光,相當享受,又因為精神高度專註,完全沒法分神去想別的事情。每次落地都只有一次機會,是一種挑戰,所以能安全著陸覺得特別有成就感。從大三到現在博三,已經有上百次飛行,兩次去湖區開滑翔機,目前在開單人機。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齡朋友,也認識了很多經驗豐富的飛行員。我覺得這是我在劍橋大學讀書的一大收穫。我後來也介紹了幾個中國學生去試飛,大多都是去拍個照發社交圈就沒有然後了,當然中國學生圈的傳播力量還是挺強的,有一陣似乎看到好些人在說最近去開滑翔機啦各種酷炫,可是真正熱愛並且堅持的人不多,我還是覺得有些遺憾和不值的。
感覺過去那四年好像做了一場美夢,一眨眼就畢業了,最後考試拿了一等榮譽 (first class),也算是給這一階段的人生提交了美好的答案。還是捨不得離開這個美麗的小鎮,於是接著念了博士。倒也奇怪,現在反而嚮往著本科生放假的那幾個月了,沒有本科生和我們搶午飯,佔馬路,佔用休息時間給他們上輔導課真的清靜好多啊!終於可以安安靜靜地搞research了。(哈哈想來我們當初居然是那麼討人嫌的)有幾個玩的不錯的英國G5的朋友,經常發郵件談談人生談談理想,交流一下歐洲和亞洲學校的心得和體會,並且一同鄙視一下美帝make money的名校生。看到這個問題就說說2個在劍橋就讀的傻瓜吧,一個不想上,一個要離開。
傻瓜一號同學,高中退學去英國考了A-level,上的是swansea大學。他跟我說高中時代他很凄慘的,他家鄰居是跟他一個小學中學的,從來都是第一,後來還去了北大,於是他常年被人跟那個青年比較學業很痛苦。我在他空間里看過他一段日誌——
悲催的是快開學了,突然收到劍橋大學通知書,去不去? 在內心掙扎了很久,畢竟在swansea呆了5年了,所做的課題也剛剛上手,還有2~3年博士就畢業了,現在去劍橋還得花4年,值不值得? 我想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只能由我自己做決定。
我想,這個世界上的適齡人群中,很少有人能拒絕劍橋大學的通知書,但我很多次想告誡自己,不要貪慕劍橋大學的虛名,而要真才實學,因為這個社會越來越現實,光有文憑是不夠的,但是,每次看到劍橋大學通知書上的校標,我就很激動,我就有一種朝聖的感覺,88個諾貝爾獎,牛頓,拜倫,麥克斯韋,達爾文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徐志摩的情詩,梁思成,林徽因款款動人的身影,我已經觸手可及了,但是我還是感覺很遙遠,我不禁問自己:你真的能達到劍橋的水平嗎? 能不能夠順利畢業? 我不能立即回答自己這些問題,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答案,我所能做的,就是發奮圖強,我相信勤能補拙。如果進入劍橋,我相信我是劍橋最差的學生,但是,我立志做到最好。如果離開swansea,就要放棄很多東西,剛剛看完林毅夫的訪談錄,他說:人生總有取捨,沒有不付出代價的追求。林先生追求了,他成功了,很多人一輩子沒有追求,便默默無聞一輩子,當然,更多的是,去追求了,但失敗了。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沒有對錯,只是一種不同的人生態度。或許我留在這裡讀書或是去劍橋也是一樣,無所謂對錯,因為是兩條不同的道路。我已經下定決心了,不管前面有多艱難,我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我一定要搞出一番事業,而不光是一個頭銜。同時,我將把這個讀書經歷作為一個里程碑式的站,它僅僅是一個站,而不是終點。我希望,將來我回過頭來看這段經歷,我不會後悔。
嗯,後來果然不出我所料,他沒有去劍橋。你說他是不是傻,放著世界top5不去,在神馬swansea這種排名好幾十的學校里讀博士?你怎麼干倒你的鄰居?你怎麼一雪前恥光宗耀祖,弄一個含金量高的文憑然後去津橋校友會抱團取暖。
傻瓜二號同學,本科就在劍橋數學系,畢業之後他跟我說他要來鄙校,我以為我聽錯了。你傻嗎?貴校諾貝爾獎是我們的8倍,跳板這麼好,要讀研你不去牛津哈弗耶魯MIT(PS他這還是有投行offer的),來我們這兒幹啥,我們世界排名年年往後掉,連校長都放棄治療不提國際化,要三自信的走自己的道路了。
他人笑我也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一號同學真正看透了很多追求浮名的人看不清的東西。而二號同學告訴我,他去過美國, 待過英國, 來過日本, 他對別的地方無愛, 他喜歡日本, 就這麼簡單。我們不是都喜歡彈琴,都喜歡Mr.Children樂隊嗎,就可以一起排練了呢。為什麼非要去HYPSM呢?Times排名再好,不喜歡,又有什麼意思呢?
或許每個人都有過名校情結,而大部分人在拿到通知書或者即將畢業時,就逐漸消耗殆盡。相信我,能被你用名校光環唬住的人,沒有一個是實力能跟你分庭抗禮的,你要100個這樣的學弟學妹粉絲不如找一個平起平坐的夥伴,而對等的人看你的帖子笑了笑沒有選擇跟你做朋友。學校再牛(聲譽來自校友)跟你自己又有什麼關係呢?(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好多人辛苦考到北京,這個城市跟你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是弱勢群體,這座城市在吸干你滿腔的熱血之後會無情地將你唾棄,它得到的是繁華,你逝去的是青春)。諾獎不是你的,只是你校友的,奧巴馬是你校友,so what?
知乎有很多問題問在XX就讀是什麼體驗。想考的同學得到了激勵,考上的同學滿足了show生活的感覺。曾經的知乎可以有人拿出211來唬人,後來就逼格螺旋上升到了985都不敢大聲說話,必須留洋博士才敢出來些東西。我曾經被至少邀請過50次回答在東京大學就讀是怎樣一種體驗,連我都開始思考是否這個問題也是給我其他勵志派校友準備的,但遲遲無法下筆,因為這只是普通生活。是否在一些人眼中,發一貼的背後,一定要有「你吃過東京這個那個嗎?你參加過這麼有趣的校園互動嗎?你見過凌晨四點東京大學圖書館的太陽嗎?突然心生憐憫,有些答案的陳述,彷彿在問「你吃過麥當勞嗎?你坐過賓士嗎?你有iPhone嗎?」一樣令人尷尬症——沒錯,對他而言,這已經很隆重、很能體現人生成就而又值得談體驗的了。但對一些人來說,so what,只是普通生活。Life Is Elsewhere. ?ivot je jinde
寫出很多炫耀貼或者勵志貼的大部分都是鳳凰男。你看,你的父親就是第一批恢復高考之後上大學又國家公派拿了博士學位,又在HYPSM做過博士後。母親藤校的master做了CFO。家裡的表姐表弟沒有一個在國內讀211。你有什麼動力或者蛋疼來寫一篇自我感覺良好的就讀體驗?退一步功利點講,假如名校可以讓你畢業後拿到年薪60w的工作,你的圈子自然而然會讓你發覺有年入300w的青年,年入1000w的,年入3000w的,然而這都只能算是rich,還算不上wealthy。還有王健林,馬雲,巴拿馬。你的一切一切的努力可以從0到1,然後你發現1和100差了99分,確實你比你那0.2分的二本狗同學強多了,而差99和差100沒有太大區別。
在東京讀書這幾年也通過上課或者參加早慶的聯誼結識一些名門,現任議員校友跑回來跟你談笑風生,外務省的官二代歸國子女,三菱住友等財閥的公子哥,還有民間大神動不動告訴你美國那某500強公司他家有股份。在美國讀書的朋友給我提過他遇到的中東土豪或者某國首富,換跑車很容易,買個莊園都能分分鐘的。他們跟你一起上課,打球,打完還請你一起吃飯。恍惚間你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比爾蓋茨了,過後發現還是蓋茨比。畢業將至,這些浮華跟你不再有關係,盛宴散場,你還是你。你不能怪名校給了你幻覺,或者他們最終不跟你玩,不是誰的錯,只因你是鳳凰男。
或許老家的爺爺奶奶認為考上清華將來還不得當縣長啊,考上劍橋至少不得是市長。爸媽看著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成功人士案例,以你為榮,期待你的烏wang鴉jia反da哺qian、雞犬升天。高中同學一半人盼著你真牛起來穩固交情將來幫點忙,還一半人看你走運上名校鹹魚翻身羨慕嫉妒等著看你畢業後「並沒有那麼成功」的笑話,於是所有人同學會上打聽著你的近況和打算。
親啊,這是2016年了,工作不包分配了,留學也不稀罕了。《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多數海歸從事基層工作,薪酬普遍不足1萬了。只追英劇、 用黑莓的清高海歸最終發現成功度還是要跟京片子地道程度和酒量掛鉤。中國階層流動逐漸停滯,當然歐美日本的階層流動早已停止,不再有1980s的美國夢。隨著畢業的臨近真相的逐漸了解,會感到恐慌吧,很多機遇鳳凰男連見都見不到更別提去把握,國內外都是如此。又有一絲慶幸,好在自己是一個名校的鳳凰男,可以去應聘那些獨角獸公司或者大投行,總比一個二本鳳凰男連面試機會都拿不到要好得多。進公司之後可以體面的在學弟學妹的群里分享心路歷程,但你有沒有發現,即使是在FB、GS,你再也沒看到自己的同事里有當年你在名校時候那麼多的名門望族和大家閨秀。
我們最終沒有改變潮水的方向,曾經的那些大牛校友再也不必和你在同一片海灘衝浪。你能來劍橋是因為你過了劍橋最低錄取標準,而他們是因為英國最好的學校就是津橋了,你讓他們去哪。同樣是吉大哈工大的學生可能大家實力差距不會太大,而放到哈佛裡面人跟人的差距讓你驚愕,從個人素質到家庭讓你見識到世界原來這麼大。
更可氣的是頂級名校千軍萬馬面試成功進來的你,一個二本的白人可以輕鬆入職跟你平起平坐。偶爾碰到一個白人校友讓你眼前一亮,然後一聊天發現他也是個白人鳳凰男,雙親工薪階層。也慶幸自己趕上了這波考上了名校,再過十年國外的名校里的國人會越來越少(現在清北里的鄉下學生也急劇下降),從小的教育環境水準、社會活動、推薦信力度,甚至聰明基因勤奮程度專註力都要輸在起跑線上了。現在的自己雖然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為了一份工作,有背景的人輕鬆拿項目拿offer,至少你有機會在那個平台稍微追回一點點起跑線的差距。難道不足夠幸運而感激嗎?
我們還是像我2個劍橋傻瓜朋友一樣多思考一下,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我希望大家都能過自己喜歡的人生,不懼怕親朋好友和很多陌路人對你的judge。每個學生不比算計著成績,學位,前途,迷失在崇拜感存在以及虛榮之中。青春如此短暫,切記沉迷功利教育。假設你突然死掉,世界會怎樣呢?地球如往常運轉,潮落潮漲,愛你的人落淚然後又找到了替代,更多的人沒到半年就把你忘掉,塵世彷彿你從未來過,而你卻又曾經那麼在乎外界的看法。抑或壽終正寢,回顧年輕時候的慌張、紛爭,顯得可笑而無意義。
名校的孩子其實更容易焦慮呢。少年不知愁滋味,你在煩惱什麼啊?沒有不會謝的花,沒有不會退的浪,沒有不會暗的光。我們生命里的能有這些煩惱,其實已經太幸福,這個世界上太多的人光是活著就竭盡全力了。我每年暑假去非洲做志願者,見過餓的偷東西然後被抓住,先是全村人打到奄奄一息,然後蓋上樹枝燒死,見過願意以1美金出賣自己身體一次的女孩子。沒有機會考慮體面和尊嚴,生存是最大的挑戰。對我來說只是生活條件艱苦一點的暑假,卻又是地球上數億人口的一輩子。難道不足夠幸運而感激嗎?我知道諸如名企名校等你拿到了仍然會有不滿足和煩惱,因為你有更大的慾望和目標。每個城市有名校生和更多的上不了名校的學生,你無法分辨誰快樂誰更快樂,放下那個令你驕傲也焦慮的負擔,簡單點,生活的方式簡單點,奔跑到下一個不必功利趕路的路口。
I have a dream~that one day~我們能夠因為喜歡,而做我們做的一切。因為喜歡而住在一個地方,因為喜歡而睡在一個人身旁。
I will break away.I find myself today.
I wanna feel like i"m close to something real.I wanna find something Iv wanted all along.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我來談談劍橋數學系的那些事兒。。。
至於為什麼我會讀一個數學的博士,真是說來話長。本科時我是學工科的,後來想轉成金融類,卻苦於沒有相關背景。後來樂觀地以為自己的數學基礎很好,於是想走金融數學這條路,於是就去倫敦政經讀了一個金融數學的碩士,再於是就莫名其妙地成了劍橋數學系苦苦修鍊的一名博士僧。。。
說起劍橋大學的數學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三百年來,這裡走出了一代又一代偉大的數學家,牛頓,拉馬努金(天才的印度數學家),霍金(劍橋大學的數學系包括,純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三個分支,霍金應該算是我們數學系的),懷爾斯(費馬大定理的證明者)。如果全世界的數學系做個排名的話,劍橋數學系無疑是前三,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普林斯頓的數學系貌似更牛一些。當然,大牛叢中也難免混入個別濫竽充數的傢伙,比如像我這樣的IQ卡餘額不足急需充值的學弱。
數學家是一種奇妙的存在
如果說物理學家可以用對撞機搞出黑洞,化學家可以用各種烈性炸藥搞出恐怖活動,生物學家可以用病毒搞出生化危機,那麼綠色環保無公害,只有自虐成癮的數學家無疑是這個星球上最有安全感的科學家了,因為他們冥思苦想,早出晚歸,世界也沒有任何災難發生。
劍橋數學家的生活是十分恬淡的,那些在外界讓人頂禮膜拜的大師們,在數學系也只是一個個普通的存在。比如霍金教授,他在數學系只是一個普通的殘疾人,在這裡沒有他的觀眾,沒有眾多的造訪者,我曾經無數次地從他身邊經過,讓出通道,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在劍橋數學系,沒有人在乎你是開著什麼車,穿著什麼名牌,光從他們的座駕和衣著,你無法辨別他們的身份和學術水平。如果一定要給一個判斷標準,那麼我只能說頭髮少的比頭髮多的更牛。如果你看到一個目不斜視,長發飄飄的數學家走過,那麼你基本可以斷定這是一枚小本科生,而且他頭髮的味道可以告訴你這兩天他都吃了什麼。如果你看到一個面帶詭異笑容,不停和身邊人寒暄的光頭數學家,那麼很有可能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我的博士生導師就是這樣的一位,因為他真的很牛,牛得連眉毛都快沒了。回國之後,有一位友人說起,我是她見過的頭髮最多的數學博士,對於這種評論,我只能回復,呵呵。
說起數學家們的一天,每天早上大家都會準時騎著各式各樣的自行車趕到系裡,我每天要從住處騎行兩英里大約15分鐘到系裡,我導師就顯得更兇殘一些,他家離數學系6英里,約十公里,天天騎自行車上下班,而且風雨無阻。話說導師可是57年生人,他都這樣綠色環保,我們自然也不能落後,所以騎自行車成了我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了現在。至於飲食,無疑可樂和香蕉是數學家們的最愛,因為他們可以迅速地補充糖分,保持大腦的高速運轉。不過那些大腦轉速不足的,糖分都會跑到肚子上,所以數學系的胖子也比較多。而我早上不喜歡喝可樂,一杯速溶咖啡和一個牛角包就是我的全部早餐。
中午的時候,大家都會坐在系裡的咖啡廳,天南海北地鬼扯。至於數學家的談資和八卦,你不可能聽到誰和誰要結婚了,哪個明星又另覓新歡了,只有哪個教授因為證明出錯聲敗名裂了,光速不守恆眾學者集體抓狂了,唯一有點娛樂性的就是我們偉大的霍金教授又換女護士了。一杯茶或者咖啡就足以讓一位數學家精神飽滿地滔滔不絕兩個小時,等闡述完自己的歪理邪說一看錶,4點了,下午茶時間到了,於是又去續了一杯,回來繼續語不驚人死不休。數學系經常會舉辦一些學術會議,有時中午還有一些冷盤的餐點,但很多都會剩下,這時,所有數學系博士生的郵箱里都會收到一份管理員發來的信,說剩餘食物,請大家幫著消滅。我經常在收到郵件的第一時間衝到事發地點,但是總發現有十幾個博士生已經在現場進行掃蕩,有的甚至還拿著飯盒裝自己的晚飯,真不知道他們天天是為了什麼呆在系裡,是為了科學的精神還是對免費午餐的極度渴望,每到這時,我總是輕輕嘆息一聲,轉身走回自己的辦公室,取來一個更大的飯盒加入他們的行列。
數學家們是刻苦努力的,到了晚上,不管多晚回家,你都會發現有房間的燈是亮的。我認識好幾個數學系的講師,不結婚,也不帶學生,天天早出晚歸,不知道他們在忙什麼。有幾次問起他們,他們回答說,自己還沒有確定自己的事業和人生方向,這時候就帶學生或者結婚是對他人的極度不負責。相比之下,為什麼中國少有大師級的數學家,可能更多是因為我們對物質的追求和浮躁的心態,那些夢想一夜成名的年輕人有多少付出過真正的努力去積累。的確,在劍橋的數學家眼中,沒有世俗紛亂的干擾,沒有男歡女愛的糾結,只有那些不能被扭曲的事實和永生不滅的真理。
數學家們是另類的,特殊的,也是高傲的,所以不要輕易嘗試走入數學家的世界。在劍橋數學系有個真實的故事,一日一位生物學教授來數學系聽講座,其間與一位數學教授攀談,生物教授說數學真是最重要的學科,如果把整個人類知識結構比喻成金字塔,那麼生物化學這類學科無疑金字塔的底座,而數學無疑是金字塔的塔尖,其讚美之詞,溢於言表。而這位數學教授冷冷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我們不在同一個金字塔。。。」沒錯,很多時候教授們是平易近人的,不過一旦他們開啟了學霸模式開始暴走,你就無所適從了,這一點真是又可愛又可恨。。。
我所學到的數學
我在劍橋數學系呆了四年半,由於本科不是數學專業的,博士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各種惡補,感謝導師和同學的幫助,讓我對數學有了新的理解。
我們國內時常詬病說,外國人數學如何如何差,中國人數學如何如何好,其實這些都是誤區。我們所謂的數學是狹義的數字概念,而說外國人數學差的主要論據是他們算賬時不能心算只能用計算器。可現實情況遠不是這樣,為什麼我們出不了幾位數學大師,其本質原因在我們對數學的認識,在我們中國人眼中,數學是與算術劃等號的,說白了,是一種「術」,是方式方法,是手段。而數學的定義不僅限於此,數學其實是「學」,是一種思考問題的理念,是一種解構問題的哲學。為什麼我國每年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可以狂拿金牌,可這些天才們後來卻鮮有作為,究其根本還是國內數學教育的誤區和錯位。相比之下,那些外國人雖然當年只拿到銀牌,但通過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和努力,都成了有名的數學家(其中一個代表是劍橋的數學教授Ben Green)。
與國內數學教育不同,國外數學教育有三個環節值得我們注意。
首先,對基本概念的強調。無論學什麼,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是最重要的,這種理念保證了數學家們嚴謹的邏輯和思維,避免產生結論的誤用。相比之下,國內的數學學習更在乎結論,更多的時候都是死記硬背,不知道定理的假設條件和使用環境,這在數學學習中是十分危險的。
其次,懷疑的精神。在劍橋數學系的課堂上,學生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便打斷老師,質疑老師,老師也十分鼓勵學生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而國內的教育往往是學生噤若寒蟬,只有忙著抄筆記的時間。這種現象究其本質還是數學老師們的自信和水平不足導致的。
第三,學習是融會貫通的過程。我想很多在國內接受本科教育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學了微積分,但是不知道不動點定理如何用,學了線性代數,但是不知道矩陣有什麼用,學了概率統計,不知道各種檢驗怎麼用,他們之間又是什麼關係。其實數學是一個整體,如果老師們能站在更高的層面對數學的不同領域做一些梳理,就會打消很多學生的疑問,便於學生的理解。
此外,數學中經常提到的是存在性和唯一性。如果說外國人偏愛存在性,那麼中國人在意更多的是唯一性。中國人對唯一性的執著更多來自於根深蒂固地對權威的尊重和認可,認為找到一個解就可以把問題解決,這恰恰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而外國人的思維更多地執著於尋找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並且從中挑選最優的那個,究其本質,還是對權威的懷疑態度。
我想我在劍橋數學系學到的最重要的還是交流。很多時候,我們中國人的習慣是自己做出來很多好的成果不願與別人分享,因為這是自己的成果。而我這幾年學到的是,如果你有新的想法就更應該和別人分享,因為在和別人的思想交流中,你可以汲取更多更客觀的評價和定位,甚至更好的想法。所以,我會的東西我會毫不猶豫地拿出來和大家分享,請大家也不吝賜教。
2013年5月11日對我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我終於博士畢業了。想想別人23歲就拿到博士,我到了32歲才拿到,不禁悵然。不過為了這一天,我也付出了異於常人的努力和艱辛。每天早出晚歸,早上九點到辦公室,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沒有節假日,沒有太多的娛樂生活,嚴重透支著IQ卡的餘額,當別的數學家憋出思想時,我憋出的卻是一堆空咖啡瓶子和白髮,姑且把這些稱作關於數學的行為藝術吧。
感謝我的導師,感謝劍橋數學系,他們教會了我用數學和自行車去丈量這個世界,讓我知道,世界的尺寸原來是Pi的整數倍。。。
--------2017-Feb-07----------
和更多的人聊過這個事情以後,決定取消匿名了。開始覺得,讓越多的人看到別人也是如此的痛苦掙扎才比較好。大家都在痛苦著呢,你不是一個人,我們不是一個人喲。相互支撐著,一起加油吧。在讀這篇答案的在劍橋的你,聽好啦:你很優秀,你很出色,你很努力了,你做的很棒了!不要妄自菲薄。大家在插科打諢的吐槽背後,都是自己一個人面對學業和生活的彷徨呢。
丟丟,
來自CHR,隸屬於臭名昭著The Cav的PartII苦行僧。-------------2016-Nov-10------------
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week5剛結束,反正又是一個什麼都沒做出來的晚上,不如上知乎寫個負能量的答案吐吐苦水。
知乎上有熟人,匿名答,並不想讓熟人知道自己這個狀態。就算有人認出來了也只求偷偷微信告訴我一聲哪裡看出來的我好刪掉點信息。
本科生。NatSci。(自然科學,大概是中文說的基科?)屬於腦子不聰明只能靠努力來補的類型。
忙。lecture多。實驗多。騎著車來回在城裡穿梭到處上課。大一大二的時候還有臭名昭著的Saturday 9am lecture。上lecture的時候,渾渾噩噩來上課拚命聽也就能聽懂個他講到哪,基本一節課下來是什麼都學不會的。一天的課上完後,回到家攤開notes花十數個小時努力把那些內容揉到腦子裡去,再花十數個小時寫作業。作業有好心學長上傳的答案,得努力參考著理解著答案做,不然完全做不了。每周都regularily地有數個小課(supervision)要交作業,每個死線之前是必定熬夜到5、6點/通宵不等。寫完了眯一會兒趕著去上早上的lecture。作息極度不規律。ios上新的監督作息的 app上幾乎看不出休息pattern,電腦永遠算不准我啥時候不用電腦能讓他好好更個新。沒有課的時候就窩在屋裡學習,周五下午下了課回屋可以就一步也不再出門直到周一,靠咖啡麵包泡麵維持生命。上小課的時候抓緊一切機會問問題,畢竟這是幾乎唯一能解答我疑問的時候了,準備了一長串的問題一個個抓著問supervisor問下來,同組的partner看我就像看sb。
一個term只有八周,這也意味著每個term的強度高的可怕。所有的東西都是regularily的向你襲來。這意味著一旦你有一點鬆懈,在term中間因為任何原因少上幾節課某幾天少學習幾小時,所有的東西都會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一個term接下來所有的學習計劃就基本都廢了,全部用來掙扎著趕回之前的進度。什麼?你term time想去趟倫敦或者出趟遠門?劍橋學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需求為什麼不學習?什麼?你term time生病了一周不能學習?劍橋學生term time怎麼可以生病?
很羨慕學別的專業的同學,私心覺得學工學文的小夥伴們都比我輕鬆,有時甚至會私心羨慕理應更難的數學系的小夥伴,畢竟他們再難也沒有實驗。
社團加了CCS(華人社團)但是幾乎不參加活動。朋友一隻手能數得過來,而且幾乎都一年見不到幾面漸漸的也要談不上話了。每年開學都雄心勃勃地報一堆社團,但最後都沒有時間活動下去。
看著朋友圈的華人小夥伴和FB上college JCR小夥伴們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羨慕得難受,很想自己也參加但所有時間都扔給了好好學習,只能安慰自己好好學習還是有回報的,至少自己能在這裡混個中上做的還不錯。 然後回頭髮現身邊穩拿first的大神們各種玩耍各種social各種社團活動浪得飛起學的又好intern也申得牛炸天,只想找堵牆把自己撞死。我除了學習啥都沒有在參加,為了學習之前的愛好也全部擱置了想去的活動也沒去了,但還是學不過那麼多人,反正沒啥朋友沒啥牽掛,你說這活在這世間還有啥意思。
就是這樣日常想死。日常覺得劍橋選錯了人。
一開始一腔熱血沖著探索未知來的,現在對專業的愛早就快被折磨乾淨了。我愛這門學問啊,可它給我帶來的只有學不會/做不出的折磨和挫敗,無數個哭著睡下哭著醒來哭著看書做題的日日夜夜。
像我這樣的人其實應該不少。劍橋心理疾病發病率極高,counseling serivice供不應求,我曾經去尋求幫助waitlist了將近兩個月才排上號。日常有小夥伴掉隊,我們叫「intermit"。也就是任何原因學不下去了,只能休息一年,來年重新讀。每個term回來簽termbook,都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夥伴名字旁邊寫上了intermit,一陣心酸。
所以別看很多答主寫得光鮮亮麗的樣子,日常拼了命地踩水才能不被溺死(或者還是被溺死了)的人也有不少。偶爾會覺得,我這個智商的人抓進來只是湊數的。學校和系真正 care的只有那些能把學習和生活全部做到還能遊刃有餘的人。
我這種只是炮灰罷了。拿來襯托他們的。
感謝閱讀這絮絮叨叨的怨言,負能量到讀者的話十分抱歉。說兩句正能量的吧。
就算劍橋是這個樣子,我還是很愛這個地方的。畢竟脫離學習的壓力這個地方還是很美,這些知識還是很美。這大概是已經Stockholm syndrome了吧。
要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這麼struggle只是因為這是劍橋,等我們跳出這個泡泡的時候,一定會意識到自己其實真的沒有這麼糟。
嗯,一切都會好的。熊抱。劍橋各種土話注釋全集:Cambridge Slang
說說學院
劍橋一共有31個學院。有的學院是名人(比如Trinity,John"s和King"s),每天遊人如織,porter(中文翻譯:傳達室老頭兒)大部分時間都在回絕試圖進入學院的遊客。有的學院是悶聲發大財,有錢、對學生很好、有各種你能想到你想不到的福利,比如據說Emma洗衣服是免費的而且有bedder定時收集你的衣服去洗洗好了再送回來?(求證實)有的學院是老少邊窮,遠離市中心、窮、想法兒問學生收錢、伙食也不怎麼樣。所以選學院真的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一個本科生來說,對學院的歸屬感往往要遠大於對Department的歸屬感。拉個仇恨吧,我的學院到超市、銀行、郵局、河邊的餐館,走路都只需要5分鐘。所以我大學四年就沒買自行車……住宿條件每個學院也都不太一樣,但總的來說,大部分都是單人宿舍,有房間裡帶衛生間的,也有要和同一層樓其他學生共享衛生間的,廚房一般都是公用的。建築上來說,有比較現代的宿舍樓,也有已經有一兩百年歷史、走在樓梯上有咯吱咯吱響聲的房子。據說Trinity的學生還有可能選到牛頓當年住過的房間?(求證實)有一年我住的房間大約得有三十多平米,南北通透,有一個很大的客廳/書房,一個卧室,還有一個帶水槽的小隔間,光椅子就有七八張,客廳里有一張大餐桌、一張書桌還有一個小桌子被我當成電腦桌用了。所有這些,就我一人住……=V=食堂的伙食在不同學院的差別就非常大了。這和formal的質量也是成正關聯的。具體上面的各位同學都已經講到過……另外學生里會有人立志四年吃遍所有31個學院的formal……還是很有難度的哈!比如King"s college的formal就非常難訂,還有一些學院每周只有一次formal。最關鍵的是……你得認識那個學院的人才能幫你訂formal啊。大部分時候大家會在學院食堂解決一日三餐,特別是晚飯,同一個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聚在一起,無所事事天南海北地聊天,真是美好的青春。關於supervision,其實不同學院的supervision質量是會很不一樣的。——再一次體現了選好學院的重要性!比較牛的學院,上那門課的教授是那個學院的fellow,你的supervision就很有可能就是那個教授親自上的。想想一下一個業界大牛學術明星給一群剛進大一啥也不懂的孩紙講解最基本的力學分析的樣子!而如果這個學院並沒有這個專業的fellow呢,那一般就是由一些PhD來上課了。不過有時候PhD講課比professor還要清楚,因為professor畢竟太牛了才不會在意咱們上的這點兒破課……這些supervision是由學院里一個叫Director of Studies的人來負責安排聯繫的。每個專業在每個學院都會有一個DoS,他是學院和department的溝通橋樑,負責安排supervision、每年開學/放假時候找你聊天(特別是涉及選專業和選課的時候)、安排學期初的模擬考試、每年大考之後給你家寄成績單,如果考試成績不好還會找你去喝茶。和DoS有點類似的一個角色叫personal tutor。也是由學院里的fellow擔任的。他主要是負責你生活上的各種事情。比如申請獎學金、幫你開請假條/申請遲交作業的permission、在自己房間開party的permission、給你寄成績單、考砸了找你喝茶。當年在大學的語言中心學法語的時候一年要125鎊的學費,tutor幫我申請學院的funding減免了一半。每年五六月考完試之後的劍橋,天氣溫暖晴朗、活動繁多,拋開一年的學業壓力盡情放鬆,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時光。唔不過在考試之前,整個劍橋都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學術氛圍當中:玩了一整年突然發現啥也不會怎麼突然要考試了還剩最後一個月快抱佛腳學學學學學……在這種時候,學院也非常體貼地適時推出一系列幫助大家專心學習的措施。比如Easter term一開始學院就會給大家pegionhole里寄信,通知quiet period開始了,一切party必須12點前結束、在房間里聽音樂不能太大聲影響其他人,以及除了繼續24/7開放的圖書館之外,另開闢三四個大會議室供大家自習,並絮絮叨叨詳細說明哪些study room只可以喝白水,哪些房間可以喝茶和咖啡,哪些房間可以帶一些吃的時候不發出聲音、沒有氣味、不油膩的零食。有一些學院的圖書館還會出錢買了拼圖放在圖書館裡,讓大家放鬆的時候拼拼圖玩兒……學院的學生會JCR會給大家發考試周的福利:pegionhole里會有一個牛皮紙封的袋子,裡面裝了些糖果、巧克力、小玩具,之類的……讓你緩解精神壓力……TBC,想吐槽一下學校的Hermes郵件系統,待我翻點兒當年的截圖出來……在劍橋待了一年,挺多值得紀念的瞬間。平時太懶,總算趁著畢業把這些東西都寫下來,也算給自己一個交代。除去有些畢業季的感念,這也是一篇地道有趣的遊記呀~
原文發在了自己的公眾號:劉小拿浮生記。順便打個廣告~關於吃喝玩樂的一切這裡都有!
這篇文章原名《One Day in Cambridge》。如果你在劍橋只有一天,你會怎樣度過。基本涵蓋了劍橋學生的日常生活,截取切題的一部分給大家看。【長文,多圖預警!】
- 6-8 AM
對不起,沒圖
如果你習慣早起,特別是夏天的時候,可以嘗試晨跑或者去學院體驗rowing。據說沿著Huntington road一路跑向CAPE,可以親歷「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的場景。可惜我實在起不來,這一pa略過【微笑】
- 9AM:English Brunch早午餐時間
沒有早課的上午,常會和朋友在Mill Work或者Bill『s』來一次豐盛的早午餐。不管是Full
English breakfast還是淋滿蜂蜜的藍莓煎餅,都能讓人瞬間放鬆。- 10AM:再去一次教室和實驗室
毫無疑問,上課佔據了劍橋生活的絕大部分。每天都要報道的教室和實驗室,是我們最熟悉的地點。即使平時相互吐槽抱怨再多次,當問起你最想回顧哪一段校園經歷的時候,答案一定會有再回課堂看一看。總是這種看起來太過平常的事情,日後懷念最多。也是因為太平常,很多課程都是水水而過,到結束的時候還沒緩過神。記得最後一堂課的時候,也應該是我以學生身份最後一次上課,我聽得格外認真,也是那時候才覺得珍惜。(刪掉吧)
- 11AM 圖書館
學生時代的兩大標誌,除了上課,便是圖書館啦。即使不是學霸,臨考試和要交paper的時候,總難免要在此泡上一兩個月,以給自己的學生身份正名。圖書館是最能體現一個學校的特點的地方,在劍橋更是。不僅有University library,每個學院和每個系也會有自己的圖書館,都各具特色。如果平時覺得在圖書館拍照太做作,畢業季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去留念咯。可以選一個自己常去的圖書館,或者去比較有劍橋特點的King』s college的圖書館。
- 12PM 食堂
人們對於食堂的懷念和懷念課堂類似,也許上學的時候不常去,甚至經常吐槽,但臨走了總得要去看看,多年後也會時常惦念。食堂也是回憶最多的地方。記得本科的時候,學校有好幾個食堂,每個食堂都有自己的特色菜。等到畢業,平時早課都可能起不來的我們,早上7點鐘去排燕南的雞湯米線和油條,中午去吃農園的香鍋,晚上得在佟園來頓小火鍋。後來到英國,總會想起宿舍門口的米線小煲,儘管那時候並不覺得多好吃。
大概是因為食物最容易引人聯想,你對一道菜的想念,會從味覺嗅覺,轉移到當時的場景,身邊的人,說過的話,以及好長好長的一段時光。特別是劍橋學院的食堂也是吃formal的地方,多少人的劍橋長夜,都是在各個學院的formal中度過的。那時候你和誰在一起?他現在還好不好?
- 13 PM 一覽眾山小 登頂St Mary』s Church
St Mary『s Church就在King』s對面,和King』s比起來也許有些不起眼,名氣不夠大,但風景卻是獨好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個天際線收集者,每到一個新地方總會先查這個城市的最高點在哪裡。St Mary』s Church雖然不是最高,但也是俯瞰市中心的最佳觀景點了。爬上一段狹窄而略考驗體力的樓梯便能登頂。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King』s college、Senate House和market place,風有些大,呼嘯過耳邊的都是回憶。
- 14 PM Market Place 挑最中意的鮮花,再嘗一遍你最愛的小吃
Street food街頭小吃這種東西總是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比高檔的餐廳更誘人。就像三里屯的臟街,台灣的夜市。我對三里屯最深刻的記憶,從來不是fancy的下午茶或者什麼高級刺身,而是臟街的那家鹽酥雞和小面,以及站在臟街口喝過的啤酒。我太喜歡這種現實感了,夾雜著生命力和離你越來越遠的青春,以及那麼一丟丟不易察覺的安全感。只有在這些時刻,你才覺得你真正屬於這個城市,你在腳踏實地地生活。
劍橋的Market Place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她是充滿人情味兒和煙火氣的。這裡總是很喧鬧,鮮花更鮮艷,果蔬更新鮮,咖啡現磨,麵包剛剛出爐。家鄉的大叔會熱情地招呼你,給你盛一碗熱乎乎的魚丸湯。你左手捧著還熱乎的雞蛋仔,奶油流到手心。右手提著蔥油麵,胳膊上還要挎些不知道從哪裡搜刮來的各路小吃。有些狼狽,但笑得最真實開心。
- 15 PM Supermarket 超市打卡
太喜歡逛超市了,就像喜歡逛market一樣。那種平地升起的煙火氣讓人太舒服,一進超市心情就好。一路逛過去什麼多想買,併產生了一種能好好生活的錯覺。特別是在英國這種每個超市賣的東西都不一樣的情況下,逛超市簡直就像尋寶,總有新大陸。超市和市場也是了解一個地方的最佳途徑,民生民情都在裡面。
每個留學生即使在家不逛超市,出國了也會成為超市的常客。剛來劍橋的時候我連菜都切不好,後來被胃口逼得也能張羅出一桌菜。站在貨架前精心挑選,是對生活最大的尊重。
- 1530 PM 踩輛小黃車,隨意穿梭在劍橋的大街小巷
如果讓我說幾個劍橋的代表畫面,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會是康河punting,第二個便是在Trinity Lane的紅磚牆下騎單車。劍橋是我見過最適合騎自行車的城市了,許多朋友來劍橋的第一件事就是買一輛自行車。道路狹窄,面積不大不小,走路有些遠,打車又太近,偏偏公共交通又很麻煩,自行車是不二之選。每天騎著車往返於宿舍和教室,超市和餐廳,自行車是最忠實的夥伴。而踩著單車穿梭在古樸的大街小巷,一定是一道倍兒劍橋的風景。特別是OFO引入劍橋後,牽一輛小黃車絕對是今夏最吸睛的時尚單品。每次騎著它,耳邊全都是「哇劍橋也有小黃車了」的驚嘆聲。
- 4 PM康河邊放空,曬太陽,寫明信片。或者在Fitzbillies吃司康餅和Chelsea bun
午後四點,陽光溫柔,有微風。這時候最適合脫掉鞋子坐在康河邊的草坪上,什麼都不想,和朋友談不切實際的理想和未來,說30歲我們會有一面大大的落地窗,和一隻黏人的小貓。或者靜靜讀一本書,給即將告別的朋友認真寫一張明信片。把腳放入康河中,看樹的倒影慢慢暈開,泛出好看的波瀾。
如果更喜歡室內,可以去Fitzbillies來一餐簡單的下午茶。儘管我不太喜歡他家的招牌Chelsea bun,但裹著蜜糖的樣子拍出來真是好看。離開英國前scone還是應該再吃一次的,要趁熱吃,配clotted cream和果醬。
- 5PM 不可免俗的 Punting
我和專業的幾個朋友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每次交完論文或者考完試,一定要去康河漂一漂。目前解鎖了三種玩法。最傳統的自然是punting,遊人的必體驗,劍橋人的熟練工種。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剛結束一門考試,難得的好天氣,拎著啤酒沿著康河順流而下,曬太陽,聊些無所謂的人生,逗鴨子等夕陽,最後走很遠的路去吃燒臘。以前走過康河,都覺得是徐志摩矯情,直到現在才明白所言不虛。不過比起水草,我更想做一根有思想的蘆葦。
如果覺得胖丁太俗,可以嘗試kayaking皮划艇和canoeing獨木舟。這兩種能夠更好地欣賞劍橋的風景,特別是自然景色。皮划艇能和康河更近距離接觸,不過對技術要求也較高。我們曾試圖一路划到Granchester,還沒到一半就累得不行。獨木舟和划船差別不大,比較簡單。那一次我們結束了學生時代的最後一門考試,在獨木舟上開香檳慶祝,所有人都毫無形象地大笑,但都明白彼此心中的複雜情緒。因為那時候眼前一片空白,從此人生再無標準答案。我們惶恐,因此也更拚命地享受此刻。
會非常想念這樣的日子的,飄蕩在康河的日子,在面臨所有現實之前的時光。
- 7 PM 養育無數中國留學生的Regent Street,和Deliveroo
不說大家都懂的,一提聚餐,那基本就是中餐廳了。在劍橋,那就是regent street沒跑兒了。不是天天就是72棧,有時候會去萬里雲,畢業季更是恨不得regent street天天見。一說起與吃有關的記憶就停不下來,天天的娃娃菜小肥羊,72棧的鍋包肉水煮魚和火鍋,萬里雲的蝦餃和蛋撻……也許和國內的口味沒法比,但並不影響他帶給我們的滿足與快樂。我們穆雷的姑娘說,最想念劍橋的日常瞬間呀,是一群人剛吃完72棧,去馬路對面買杯奶茶,然後不緊不慢地溜達回山上,一路上吵吵鬧鬧,笑得直不起腰,完全不顧及旁人的眼光。這樣的日子以後可能很少有了吧,這樣的你們可能也很難遇見了吧。
- 8:30 PM 爬到山坡上等日落
Castle mound因為地理位置有些偏遠,常被大家忽略,但它卻是劍橋的最高點(33m)。以前是一個城堡,現在只剩下一個小山頭。離我家只有幾步路,天氣好的時候經常會去那裡等日落。山頂的風有些大,眯著眼睛想著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追過的日落,和一起等日落的人。我偏愛日落,看光影慢慢地流逝,以及華燈初上的城市。你感到疲憊,你不再想努力變得有用有趣,只想當即卸掉所有盔甲,和某個人共度餘生。
- 9:30 PM 晝伏夜出的炸雞車
劍橋market place白天一片喧鬧,天黑後閉市,便只剩這輛亮著燈的炸雞車了。炸雞小哥每天晚上6點準時出現,一直營業到天微亮。炸雞小哥是我男神,總能拯救我的胃於水火之中。他家的炸雞端到手裡還滋滋冒著油光,外酥里嫩。這是劍橋最誘人的夜生活了。
- 10:30 PM 天黑請閉眼
劍村兒比不了大城市,沒有燈紅酒綠的夜生活,幾個bar也都無太多新意。倒是這家NOVI到了夏天,把窗戶打開變成面街的窗口,才顯得有幾分特別。畢竟露天喝冰啤酒才是夏天的正確打開方式。去College Bar也不錯,更隨意更像家,吃完formal來一杯,更重要的是可以順路去旁邊的MCR打桌游!這個劍橋著名大型集會,每晚都吸引著無數有志青年前來參與,鑼鼓喧天,群情激昂。很多小夥伴通過桌游結下了十分深刻的友誼,比如我們的快樂山老司機聯盟。
寫到這裡,劍橋的one day也就告一段落了。你也許正迎著發白的天空回到宿舍,再躺一躺你熟悉的小床,然後費力地合上行李箱,希望把所有記憶都帶走,重一點也沒關係。
我寫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很多美好的景色,很遺憾沒有寫任何一個人。但實際上,當被問起你在劍橋的最後一天會做什麼的時候,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和朋友告別。借用我很喜歡的林夕的一句詞,劍橋再美,如果真值得歌頌,也是因為有你,才會變得鬧哄哄。
離別從來沒有熟能生巧。我不想前進,不想後退,只想和你困在此刻。推開門的8月,我希望見到的,還是你。
紙短情長,很開心能成為彼此人生中一條精彩的故事支線。祝你們之後的人生,都書寫得大開大闔,蕩氣迴腸。
前路未知,但也因此充滿無限可能。
希望你們能享受每一個「one day」
http://weixin.qq.com/r/wjtaQvPEQK4-rbch927Q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到那麼多正能量貼,我也來個負能量的:吐槽劍橋圖書館!!我終於找到地方了!!!
本人劍橋文科生一枚,理科生的生活不太清楚,感覺起來很高大上,實驗室24hr開放,樓很高房子很大。。。比起我們苦逼的小樓。。文科生,就指望點書了好嗎!!可是書呢!!!
劍橋大概因為太古老太傳統了,圖書館的系統異常陳舊,感覺連野雞大學都不如。。當然,我這裡不是說它的藏書量。
關於藏書量,當然是無可比擬的,基本上你想要的書,劍橋一定至少會有一個圖書館有。沒有書的情況甚少。 這個你上劍橋大學圖書館官網就可以看到,不做解釋。
先來一個基本情況:
劍橋分為三種圖書館,
01. 劍橋大學圖書館(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簡稱UL;02. Faculty/department library,就是你們系的library;03. College library,劍橋有31個college,關於college的具體信息請見上文帖子。-----------------------------------以下說一下作為本校學生的讀者體驗--------------------------------
University Library (UL):
1. 開放時間太短:周一到周五早上9:00-19:15. 晚上7:00以後不能進入。借書的樓好像6:45就關門,感覺一般從六樓開始關,有一次我差點被關在裡面。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人,這個作息也實在太短了吧。晚上6:45就不給借書,那還讓我們看書嗎?
2. 周六下午5點就關門,周日看清楚了:不 開 門! 周六關那麼早也就算了,為啥周日不開門?是覺得劍橋的人都太用功了鼓勵大家周末好好去玩嗎?
3. 有事沒事就關門,也不在官網貼告示。比如前幾天環法自行車賽,一共就幾十秒鐘,也不環到你圖書館附近的路,為啥要關門?要關門至少網上來個告示啊兄弟,讓人捧一大堆書白跑一趟很高興嗎?還有為啥eastern essay ddl前也關門啊!!還讓我們寫論文嗎!
4. 借書還書必須人工,無法機器。一般大學都有自動借書機器,沒有就算了,還書機器也沒有。沒有機器你裝個盒子讓我們在外面還書啊,周日也可以還書啊,晚上7點後早上9點前也可以還書啊。不知道為什麼不裝,於是和中國某些事業單位一樣一樣的,你必須在他辦公時間去借書還書。我有同學因為一次七點去還被告知無法還了第二天罰錢,氣得再也不去借書了。
5. 複印列印系統陳舊不好用。第一次要複印,發現一定要現金充值;第二次帶了現金,被告知一定要開賬號;開了賬號,才6:30大約,被告知在圖書館還沒有關門的情況下,列印房間要鎖門。大家都是圖書館要關門了書借不出去才要複印呀,你現在鎖門讓人怎麼辦。另外,貌似只有一樓有複印印表機,常年在UL奔走的同學早就知道UL有多大,6層樓+ south wing/south front/north front/north wing/reading room/west room。每一次都要氣喘吁吁比健身房還健身。還有妹子和我抱怨彩色列印的,我沒試過,想要沒事找茬的同學可以試試。
6. 貌似只有6樓的 south wing /south front/ north wing/ north front 走得通。這個我不確定,但是我只有在6樓走通過。曾經試圖在2,3樓也走通但是走遍了也無法走通。這會導致,你在5樓借書,要換一個房間借,必須下5層樓,跑到圖書館另外一面,再上5層樓的尷尬。就當做運動了。
7. 和國圖一樣,不能帶袋子,只能帶透明袋子,和書籍什麼進去。我感覺,你裝個和商店一樣的自動識別機器在門口就行了,有人偷書就會叫。都是自己的學生還那麼不信任,不是新借的書出門還要搜包每本書都要挖出來,這是幹啥。
8. 書太多,地方不夠大,很多書overflow,就會在一些詭異的地方,很難找。比如你找201,找到200之後馬上變成202了,就很無奈。但是一般你走多了就會有經驗,知道大概會在什麼詭異位置,實在不行到樓下information的地方他們可以幫你找。
9. 自習地方有點少。整個UL感覺只提供借書,和借書時糾結要哪本時看書的位置。reading room和west room以及零零散散學習的地方實在不夠一個那麼大的大學的。另外,上面的樓層全部沒有網,也只有書。。和剛好沒放多出來的書的空桌子可以自習。
10. west room的書為啥不能帶出來?甚至不能在reading room看?那要怎麼複印?我希望什麼人可以發明攜帶型複印掃描機,就方便多了。
Faculty/department library:
1. 開放時間太短,這個比UL還要誇張,5:30就不能進不能借書了。postgrads可以申請24hr access,但是undergrads貌似沒辦法,到了5:30就被趕走。我只能朝天咆哮:這到底是什麼時代啊!!!
2. 沒有借書還書機器!!!你只能在工作時間借書還書,沒辦法。postgrads在其他時間範圍內借書,可以在本本上記錄一下。undgergrads晚上想看書?門都沒有!
3. 那些overnight loan的書也有點無奈,感覺好像沒有人借還要overnight。
4. 複印印表機器太陳舊,而且價格居然是college的兩倍。我試過複印,複印一張紙一共有6步一步都不能差,兩倍價格也實在讓我有點心疼。列印沒敢試,據同學說從來沒成功過,氣得自己買了列印掃描機在家裡。
這裡說一下,這個是以我們係為例,但是看隔壁的文科系也差不多。幾個工科樓的圖書館貌似很先進,但是工科的同學們好像一般不看實體書都看電子article。
College Library:
每個college不一樣,有些college還有高大上很多mac,有些college 書很多比如Newhnam和Fitzwilliam簡直就是我的天堂!
總的來說,就是雖然24hr開放,但是書很少,不是college member不能借(你可以找同學借)。
最後總結:一切都太中世紀了:開放時間短+借書還書無機器+複印系統陳舊。文科生慎來!負能量答案
我算是挺失敗的那一撮
基本無social無正常睡眠,社團只混ABACUS,參加的formal屈指可數,因為沒時間
每周兩次deadline像剝皮,每天上了兩個小時的課就一個人回到房裡像個智障一樣花十個小時理解筆記然後花更長時間做example sheet
心懷惡意地認為其他專業都比數學容易
在Archimedean annual dinner最重要的事就是抱trinity學神大腿問問題求指點
考試的那個學期 五個星期過得和五年一樣長 日照逐漸變長遊人也慢慢達到一年的巔峰,往返學院和supervision的其他學院之間曬著太陽看著遊客興奮地拍照和呼朋喚友覺得自己像個喪屍
考完出來蒙頭大睡二十個鐘頭
May week才感覺回到了人間
很快又開始捉急實習
每年去senate house看結果都是倒著往上看
男神的學院超遠而且學期這麼短加忙碌基本見不了幾面放假我又要回國 憂桑
本學年更是痛苦 ,因為身體原因本來就不怎麼樣的成績更加慘不忍睹了。只有八個星期的學期里兩個星期都在床上躺著,心裡沖塞著無力回天的悲涼感。中間還有許多其他事不一一多說,說多了都是淚,總之他們共同構建了一個幸福感很低的second year。
總之我覺得我當初不該報這個學校這個專業,哎,現在又不許轉專業又不讓我重新選課又不讓我休學反正各種不行不通融明年回來更不可能考好,我覺得明年還不如轉學換一個學校爭取first
說得我好心塞,我要去趴一會兒13年的暑假,作為港大的full-time本科生參加了劍橋的Pembroke King"s Programme(以下簡稱PKP)交換項目,在劍橋度過了迄今為止最精彩的一個暑假(當然,現在工作忙成狗,根本已經沒有暑假可言了)。當時已經是Junior了,周圍所有的同學都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暑假找了牛逼的實習,以便拿好return offer大四無憂。然而我因為上個semester在美國交換,錯過了一些在香港的機會,當時心一橫,想著不如申個研究生。這樣一來讀書的經驗對申學校肯定更有幫助,就報了PKP,順利的來到了英格蘭。雖然後面沒有讀書,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毫不後悔這個選擇,也超級羨慕能full-time在劍橋的學生,實在太幸福啦。這篇「體驗」都是從交換生的角度寫的,full time大神們勿噴。
- Formal
前面的高票回答提到了Formal,已經有很多介紹了。PKP項目里也包含了4次formal的機會,2次在Pembroke college,2次在King"s college。因為港大有自己的high-table dinner,所以這個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繁忙的生活裡面能找機會好好打扮一下自己,和朋友,不認識的同學,以及上課的教授,一起趁機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是個很難得的機會。我第一次在PKP參加formal的時候,旁邊就坐了1個哈佛2個耶魯的(PKP項目聚集了全球各大高校的交換生),還好臉皮厚,也能天南地北的扯到一起去。Pembroke college和King"s college當中,還是感覺King"s的formal略正式一籌。Formal不多說了,放幾張照片懷念一下。
(最後一次Formal在King"s College)- 住宿和環境
PKP的學生會被隨機分到Pembroke或King"s college的宿舍,一日三餐也可以在兩個學院裡面吃。我運氣比較好,被分到了一個據我劍橋就讀的朋友說是要連續考first才能住的大房子(不知是不是蒙我)。雖然大,但設施什麼的都很陳舊,算是應了劍橋整體的古風吧。吃的話,不多說他們的食堂了,反正後來我還是經常的光顧金陵或港式小廚了……
至今最懷念劍橋的還是她的環境。Pembroke College(和整個Cambridgeshire劍橋郡)的景色實在是太美了。經常上下課的路上抬頭一看,原本因為學業壓力很大的心情,都會變得舒暢很多。
(13年手機照的Pembroke College,當時住的地方)(13年手機照的,上課的路上)從Pembroke走出來10分鐘左右到Student Union上課,路上會有很多的遊客和各種奇妙的場景。例如著名的Corpus Clock(維基百科:主要的視覺特徵是一個類似蚱蜢或蝗蟲的金屬雕塑,被稱為「時間吞吃者」。時鐘下面的銘文寫的「這世界和其上的情慾都要過去」。作為公共藝術品,以戲劇性的方式提醒觀眾:時間必然流逝。2008年霍金教授為其揭幕)。
(圖片來自網路)我當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天上課的路上都能看到一個在垃圾桶裡面彈吉他的藝人,看到心情就會莫名的不錯。
(圖片來自網路)路上還會經過Fitzwilliam Museum,也算是劍橋的景點之一吧,裡面有諸多埃及羅馬希臘伊斯蘭藝術,是個「消磨時間」的好地點。
(13年手機拍的Fitzwilliam Museum)劍橋比較有名的Cambridge Market (Outdoor Market)也是個閑逛的好地方,能滿足衣食住行的購買要求,有很多不算好吃的food truck,一些品牌店,也是個遊客雲集的地方。
(圖片來自網路)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學院里的草坪基本是不能
踐踏的(尤其是學生不能)。但是往往都會看到大家在「讓人不能踩」的sinage旁邊合照,比如我這樣的…當時還sign up了一個有熱瑜伽和其他設施的gym studio,就在outdoor market內。很多PKP的學生下了課,會結伴走個十分鐘去做做gym,以保持身體在最佳的狀態。本來想推薦的,剛重新搜這家的時候發現已經結業了,有點難過。
- 學業
很多人覺得交換生無所事事,就是來玩兒的,這個觀點見仁見智吧。由於我自己專業(心理+藝術史)的原因,在劍橋交換的時候一共上了3門課:Architecture: The Gothic Experience(這門課還是強推的);Can Good Regime Produce Good Art? The Arts Under the Nazis;和From Liberation to Revolt: Architecture and Modernisation in France 1944-1968。後兩門課把我虐的半死,基本每天的狀態就是瘋狂讀reading,狂問教授問題,狂和課上的同學表示怎麼又懵逼了-_-#。不過我感覺各大高校的文科應該都是這個節奏吧…雖然最後拼死拼活都拿了A range的成績,但是一部分也因為劍橋的交換學習,某種程度上斷絕了自己想要繼續讀研的想法…
說說Gothic Architecture這門課,教授是個年紀應該挺大的老教授了,但是上起課卻巨有活力,非常的有意思。會帶我們去King"s College Chapel裡面上課,也會時不時帶我們坐個火車去Ely(距劍橋22公里的城市)看看Ely Cathedral。這門課還是非常實用的,基本(好好的)上完之後,看各種哥特風格的教堂裝潢,都能有個基本的概念這是哪個時期什麼風格的了。
(King"s College Chapel, 圖片來自網路)(Ely Cathedral,圖片來自網路)(13年某次考試複習前照了張留念)PKP每堂課人數不等,Gothic Architecture這門課有大概20幾個同學,然而法國那門課整節只有5個學生,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和巴西。人少,慈祥的老教授就讓我們直接去了他在King"s college的辦公/起居室裡面上課,一起討論問題。辦公室里放了一個著名的(估計是山寨版的)紅藍椅,每每讓人眼前一亮。結課之後教授和我和另外一個中國的女生說,我們是第一批上他這門課的中國學生。如果他還有機會再教這門課,會仔細考慮那些對歐洲的歷史、政治、經濟體系程度沒有那麼熟悉的學生,因材施教。雖然被這門課虐的真的是半死,但是後面和現在的法國同事還是能用一點當時學的東西「談笑風生」了……
(下課後同學照的我,在King"s College裡面)King"s College裡面每扇門打開,都像藏有一個hidden gem.
(圖片來自網路)- 娛樂活動
PKP項目是會組團大家在第一個周末一起去一次愛丁堡的,並且在愛丁堡大學留宿一晚,環境不錯。順帶著去看了Elephant House(據傳JK羅琳寫Harry Potter的咖啡館)和愛丁堡城堡。有時也會組織大家晚上去倫敦看個話劇。年輕人嘛,平時也會自發的約著去倫敦clubbing什麼的,娛樂生活還是很豐富的。
Punting就不說啦,劍橋的Punting應該大家都知道了吧,划船、看看嘆息橋啥的過個下午還是不錯的!也有植物園什麼的,看個花喝個下午茶,都是很typical的劍橋生活了。
(13年朋友在King"s College用手機拍攝)由於我去之前,來不及弄申根簽,每個周末其他國家小夥伴都問要不要去巴黎搞個weekend gateaway的時候,我都只好默默的靜音掉那些討論群。還好我最好的朋友當時在倫敦實習,所以暑假的周末我們倆幾乎把英國都跑遍了(此處強推16-25 Railcard,簡單說就是16-25歲之間的學生優惠火車卡)。去了倫敦的color run, 愛斯基摩冰窖,去看了巨石陣,巴斯 ,去了曼徹斯特的老特拉福德,甚至趕上了Brighton的gay parade…劍橋離倫敦只有45分鐘-1小時的火車距離,所以去倫敦「見見大世面」還是非常方便的。當然在倫敦和英國玩耍的體驗就文不對題了,不多說了。
後來15年公差去英國的時候,抽時間又回劍橋探望了一下,那時候沒有任何valid的劍橋相關證件,已經進不去任何一個college了。只能在劍橋的街道上拍拍照,懷念一下當時的心境了。尤其在Corpus clock前,更是感慨時光飛逝。
(15年在劍橋火車站,手機拍攝)最後附上Pembroke King"s Programme的鏈接,供各位有需要的參考。Pembroke-King』s Programme小夥伴們都很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經常擔憂地討論世界的環境問題,還把喝完的牛奶塑料盒「千里迢迢」地帶到塑料回收的地方。有很多素食主義者,其中有個小夥伴說:「每種動物都是有靈性的,你和雞對視,就會發現,它的眼神就像憤怒的小鳥,你怎忍心吃它。」說著,就模仿了雞的深情神情(歡迎自行腦補)
劍橋的31個學院,每個學院都有不同的風景。在劍橋認識一個能歌善舞的小夥伴,一心想成為「網紅」,於是乎,讓我當「御用攝影師」,給他在每個學院拍攝錄歌彈唱,每個學院錄一句歌,拼成一首完整的曲目,上傳到youtube。我也順便自戀地擺拍一張,茄子 ;)
劍橋的31個學院,31種不同的formal dinner,在哈利波特般的大廳,大家穿著畢業長袍(gown), 在優雅的環境中「幽會」聊天。
學院、圖書館,都是靜心讀書的好去處,記得曾經常和小夥伴一起去圖書館,一起找寫論文需要的書,或是坐在草坪上,沐浴陽光,聊人生、聊理想。作為曾經不愛物理的商科狗,也在和小夥伴的交流中,了解到氦氣能讓老人發出童聲、共振、石墨烯等有趣的物理概念,讓我也和理科的小夥伴們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
每次上交的論文,都要用A4信封裝好,很有神聖感地投進「論文專用盒」,下學期拿到手的論文,除了分數,還有每一頁教授密密麻麻的點評。
聖誕節時,也經常有教授留在學校,我就經常和教授預約討論學術問題,教授也很nice。當然,聖誕節等放假也是寫論文/作業的假期,如果不注意安排時間玩得過high,那麼很可能通宵的夜都將獻給論文。在我寫論文忙得蓬頭垢面時,貼心的學姐為我做好吃的飯菜,親自送到我的學院,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劍橋小夥伴對學術有著執著的熱情和忠誠。有個很鐵的小夥伴曾把銀行卡給我,告訴我密碼,讓我隨便刷;卻不願意透露學校的賬號密碼,因為,這賬號密碼涉及到做實驗需要的數據,這是實驗室機密、學校機密。果然是承襲了牛頓的嚴謹科學精神。
在劍橋,讀的不僅僅是書,更是文化人對於知識的敬重和渴望,比如總能在圖書館看見白髮蒼蒼的老人在挑燈夜讀。在劍橋,看的不僅僅是風景,更是人生不同的可能性,在這裡,你的多元化思想可以被包容,批判性思想可以被激活。在劍橋,遇到的不僅僅是同學,更是志同道合的心靈摯友,他們懂你的邏輯思維,更懂你的精神訴求,高山流水遇知音,你能看到更大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透過這個世界,你遇見了更好的自己。
(多圖)樓主不是劍橋的,但是有幸去劍橋交流過,真的是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最後一天取到了自己的結課證書,跟同學助教與教授們的合影。交流的時候住的學生宿舍,一人一屋,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同學們都住在這裡,我還記得樓上印度小哥幾乎每天都開趴踢 ( "ω" ) 熱鬧得很康河。「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劍橋跟倫敦的感覺一點也不一樣,倫敦好像是熱鬧的塵世,劍橋就是靜悄悄的世外桃源,非常安靜又超脫凡塵。
聖約翰學院餐廳里漂亮的落地窗,初冬的陽光灑進來,很溫暖。每一條小徑都自有滋味,小鎮里沒有高樓,全都是矮矮的小房子,雙層巴士穿梭在路上,投進零錢就可以帶你晃蕩一下午,領略全劍橋的風光。圖書館忙碌又安靜,古典又現代,總有白髮蒼蒼的教授捧著書本全神貫注的閱讀著,如此著迷。耶穌學院的concert,蠟燭緩緩燃著,歌聲婉轉,非常美妙的夜晚。bill's restaurant的日與夜,在這裡能嘗到正宗的牛排,fish and fries,好吃的甜品和漢堡,丘吉爾學院壯闊的草坪一望無際,整整齊齊。同樣是在丘吉爾學院,食堂都是自助餐,按種類算錢,很好吃。精緻的歐洲建築,明亮的窗戶以及那棵據說啟迪了牛頓的蘋果樹。劍橋離倫敦就一個多小時車程(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偶爾去倫敦感受別樣的氣氛。議會大廈漂亮的窗戶。豐盛的一頓晚餐。去Green Park散散步。然後又回到劍橋,接著上課,做活動,享受下午茶。
final dinner,最後一天。我們爬上了劍橋最高的山坡(其實也不高),好像能俯瞰到整個小鎮的風光。很是美妙。最後一天,我在筆記里這樣寫道:「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十個小時的飛機,降落在倫敦希思羅機場的夜晚。倫敦的夜晚滿載光輝,而我們,也在這光輝斑斕的夜色中,開始了為期十五天的「英倫之旅」。
回想起這半個月的時光,我的內心感慨又懷念:在一個相差二十多經度的國家,開始人生嶄新又有趣的新階段,起初的羞澀緊張我都還能記起,後來甚至到尾聲的溫暖融洽卻更加令我懷念,懷念每一堂課講師的妙趣橫生,懷念勇敢舉手發言的那次演講,懷念每一餐在英國的晚飯,懷念一路陪伴我們的助教們,更懷念從陌生到晝夜相伴的同學與夥伴......回國後,我常常在許多個隙間想起遊學的片段,也許是在某次聽力中,也許是在電影好聽的英音,也許翻看著過去的相冊,看見海德公園美不勝收的夕陽光暈......如此種種,那飛逝而過的十五天在我的記憶中,也成了無比美好的印刻。
還記得每天都要為了不同的上課教室而奔波,在英國時陰時晴的天氣里,有時也會產生一種奇妙的錯覺:彷彿歷史一下子會回溯到遠去的某幾個年代,在那些年代裡,也許有文藝復興領軍人物之一伊斯拉漠,也許會有彌爾頓和《失樂園》的雛形,也許還會有在蘋果樹下沉思的牛頓......在那一瞬間,我似乎感覺與歷史交融在了一起,也竟生出了幾分感動:曾經遙不可及的歐洲大地,此刻就被我堅實的踩在腳下,曾經彪炳史壇的世界名人,又是否也曾望著我眼底的淙淙康河呢?命運是多麼奇妙呀,人生又是多麼的充滿際遇。
難忘又感激,慶幸又不舍,15天的旅程到頭,看著機艙外的英倫大地離我越來越遠,最終飛逝不見,我也收拾好歸家的思緒,帶著充實的收穫往家的方向奔波,飛機即將抵達,感動不會消逝,仿若經歷了大夢一場,夢醒之後雖然還要回歸正常的生活,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而煩惱,為不得不的孤單而落寞,但是人生如書,我卻比其他人多了幾張彩頁,讓我時時刻刻能夠回憶起旅程中的點滴感動,這樣一來,生命的地圖也總歸是漂亮的。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感謝交流,劍橋再會。推薦閱讀:
※有沒有類似於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之類鮮為人知的好學校?
※瑞士SEG聯盟下的五個學校,在世界酒管學校中處於什麼位置?
※巴黎政治學院是一所什麼性質的學校?名聲與實力怎麼樣?與美國學校中的學院有什麼區別?
※學校提供交換生機會,交換的大學是萊斯特大學,時間是三周,學費1200英鎊,應不應該參加交換呢?
TAG:教育 | 留學 | 劍橋大學UniversityofCambridge | 留學英國 | 名校就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