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 X 的 Dock 欄默認在屏幕下方且總是顯示,是糟糕的設計嗎?

首先,電腦屏幕的縱向空間一直捉襟見肘,而橫向空間非常寬裕,默認總是顯示的 Dock 出現在下面擠佔了應用程序的顯示。我和身邊大多人,通常設置新 Mac 的第一件事情是將 Dock 設置在屏幕右方或者下方自動隱藏。聯繫 OS X Yosemite 一些列改變,譬如說 Safari 減少 toolbar tabs bar 的顯示高度,其它應用的 Menu bar 的高度也減小,整體上留了更多的面積給內容。

所以是,一開始為什麼設計在下方?為何 Apple 在這個大趨勢(更多面積給內容)下不改變這個默認設置?

當然可以說早期的電腦屏幕比例沒有凸顯這個問題;而現在如果改放在側邊,沒有跟頂部的 status bar 關係協調,破壞了整體的觀感?自動隱藏又不夠友好?希望能就這個問題跟大家進行有趣或有用的討論。

推薦閱讀:Hands-on with OS X Yosemite: Mac interface rebuilt for Retina | Macworld

&> Just about every Mac uses a display that』s a lot wider than it is tall. So in the Mac interface, height is at a premium, while there』s width to spare. (This is why I don』t understand why people leave their Dock visible on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I』ve always pinned mine to the right side.) Yosemite』s design tries to fit more stuff on your screen by cutting the height of many window title bars in half.


自動隱藏並不是理想的方式,而只能作為一種個性化設置。實際上個性化設置還包括可以讓 Dock 以更小的比例顯示,而只在滑鼠移上去時放大。自動隱藏是類似這樣調節方式的一個子集。

當 Dock 自動隱藏時,看起來用戶擁有更大的空間,然而當工作區域擴展下來後,用戶會容易不可預期的激活 Dock,當滑鼠經過底部觸發區域時。相對來說,這也並不是好的體驗。

對於兩側,的確有視覺上不平衡的因素,同時,儘管現在的屏幕橫向空間較大,但是別忘了,很多軟體的界面其實已經利用了這個特性,橫嚮往往會浮動著不少活動面板。如果在 OSX 上用一些大型軟體,就會有更深的感受。Dock 去搶這個位置,同樣也有問題。

作為個體,每個用戶都有自己的習慣,但是作為群體,只能在更大的角度上平衡。

我不覺得蘋果的設計就是對的。只是在 Dock 上面,類似自動隱藏,改位置之類,並不是更靠譜。未來的改進,也許在於完全打破 Dock 的形式。


這是個沒有辦法的事情。以下內容建立的前提包含「不增加額外選項」,也就是說,只談默認選項應該是哪個。

  • Dock 是否自動隱藏?

如果自動隱藏,無法有效告訴新用戶可以呼出 Dock。甚至無法教育新用戶這裡有個 Dock 存在。

  • 下?左?右?

上文新增了前提「Dock 應默認不自動隱藏」。

在這個前提下,放在左側和右側都不合理,視覺重心偏了。Notification Center 可以破壞重心的原因是它不被期望總是可見的,這一點 Dock 做不到。


一、要不要隱藏?

顯示出來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式,誰都不會找不到。

如果隱藏了,會有不少新用戶小白用戶找不北的。另外,要找的話,應該在上下左右哪個邊緣去找呢?並沒有一個特別符合直覺的答案。

所以默認應該顯示dock欄。

二、為什麼是下邊緣?

首先,邊緣的重要性要大於其他區域,因為你不用盯著滑鼠,只要把滑鼠推向某個方向足夠的距離,甚至可以閉著眼睛操作,就會達到邊緣。

為什麼不是上、左、右方呢?視覺平衡固然是一個理由,但我認為更重要的理由不是因為視覺,而是易用性。

大多數軟體會把工具欄放在這三個方向,比如word的工具欄在上方,photoshop的工具欄在左,窗口欄在右。而大多數軟體的下邊緣是屬性欄,是用於顯示而不是操作的。也就是說,為了避免與大多數軟體的工具欄衝突,放在下方是最合適的。


從 mac 沒有全屏模式之前的版本來看,那個詭異的(+)給我的感覺一直都是程序應該窗口化運作,沒有最大化的概念,窗口化的情況下dock不算很礙眼。

dock 可以說是 OS X 的標誌,當然不能默認去掉(隱藏),去掉了 上方有個詭異的菜單欄和通知列,視覺上也不平衡。

既然已經提供了隱藏和放到左右的設定,說明還是考慮到小屏用戶的的需求了吧,現在還加入了全屏模式,更贊。

自己有個更好的想法,就是dock的默認行為可以設置成"總在最底「,滑鼠觸及屏幕底部一段時間後可以激活到最頂部,或者是有東西遮擋的時候才隱藏(上圖我再用的OBject Dock,就是這樣的行為,已經是去到哪裡都要裝的軟體了。)

相比來看 windos 8 之後的任務欄才算是"不高明的設計" 雖然依然可以放上下左右,但是只要不是放下面,都會出現奇怪的界面邏輯(兩個開始按鈕)。


Dock 放在下面本身不是糟糕的設計,糟糕的是在後續的設計決定中忘記了可能會被放在兩側的情況。

最典型的就是 Windows 8.1 的開始按鈕,它是基於默認的情況——任務欄在底部,開始按鈕在左下角的前提設計的,一旦我將任務欄放在兩側,就會出現兩個開始按鈕。這是糟糕的設計。

好像 Update 1 才終於把任務欄使用小圖標的情況考慮到了……

對於 Dock 來說,類似的問題也存在。比如圖標的彈跳效果,是有重力的,如果 Dock 放在兩側就會顯得彆扭。

所以我在 Windows 上從來不把任務欄放在左側(頂多會使用小圖標),OS X 上也不會把 Dock 放在左邊或者右邊(頂多設置自動隱藏),不論縱向空間有多緊張。因為我希望得到的不彆扭的,統一的體驗。

最後,我認為 Dock 不能默認自動隱藏。Dock 是桌面視覺體驗的一部分,起到了一個平衡的作用,默認隱藏不好看。對於一個第一次用 OS X 的人來說,第一次進入桌面的時候的第一眼很重要(也包括沒有用過的人,在各種廣告和宣傳材料中得到的印象),Dock 必須在這個畫面里。自動隱藏並獲得更大的工作空間,這是一個犧牲美觀的高級用戶才會用到的功能。

當然,我覺得 Dock 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不是一個通貫於屏幕一邊的「欄」,會給人一種不穩定的感覺,而且視覺上佔用更大的空間。


又不是不讓你移到左邊……所以算不上糟糕的設計,預設值沿襲成規而放下面而已。

早期電腦屏幕比例和現在差距很大的,沒有現在這麼寬,不像現在基本全是16:9的,除了蘋果堅守16:10 。你看 Windows 不也是默認在下面,寬屏慢慢普及之後就允許放在左右了么。

哦對了,在 10.9 時把 Dock 放左邊就已經是現在這種毛玻璃的樣子了。或許說明蘋果還是比較重視放在左邊的需求的嘛。


  1. 屏幕的垂直高度比水平寬度更要小,根據菲次定律,假設滑鼠位置在中心,要操作底部Dock的成本(滑鼠滾動距離)比放置在左側/右側要小。

  2. 默認顯示可能是為了告知新手用戶Dock的存在。


只要滑鼠放到屏幕下方邊緣dock可以自動出現,就不存在新手可能不知道dock存在的情況.

我就不信哪個用戶用上幾個月的電腦滑鼠指針移都移不到邊緣一次?只要它能自動顯示出來,再傻的用戶也能分分鐘學習到"滑鼠指針移到邊緣後可以出現dock"這個事實.

但正因為它默認了不自動隱藏,且多數用戶連啥是設置都不知道,更不談把它改成自動隱藏了,所以才說這個設計糟糕.

最後,蘋果做什麼都是對的

以上


不專業,純屬湊熱鬧,以下討論純屬個人習慣,而非自認為唯一合理:

我相信,不少蘋果用戶,正編輯文檔都在桌面上放著。只有歸檔時才會拖入該放的文件夾中。而Dock很大程度是為拖拽而生的,拖拽是OS X基本的操作邏輯。所以要考慮拖拽操作的便捷性。

圖一:系統默認臨時文件、外接磁碟圖標在桌面時右邊放置。這樣大多數文件拖到Dock上的應用程序都不會太遠。即使臨時文件不在右邊,在任何地方都不會太遠。

圖二圖三分別是長距離和短距離的。圖三雖然近,但貌似更容易誤操作(特別是Dock還帶放大效果時),而且如果偶爾有臨時文件在左邊放著,拖到右邊也沒有了優勢。

感覺Dock在下面,應該是一種考慮大多數用戶操作電腦的折中的設計。


沒有總顯示啊,全屏之後就自動隱藏了


為了告訴新手有dock存在。他們是不會翻說明書的。如果默認隱藏,他們只會抱怨各種不方便不喜歡。


這是個很經典的人機交互設計案例。

在研究基於滑鼠或者觸屏這樣的 「移動-點擊」 用戶界面的易用性的時候,一般的研究都是根據Fitt"s law(費茨法則)來進行的,先說說Fitt"s law(費茨法則):

(懶得看公式的直接跳到下面帶下劃線的粗體字)

這裡:

  • T 是完成動作的平均時間。(傳統的命名方式,會寫成MT ,表示運動時間 Movement Time
  • a 代表裝置(攔截)開始/結束的時間,b 表示該裝置本身的速度(斜率)。這些常數可以以測得數據進行直線近似的方式通過實驗取得。
  • D 是起始位置到目標中心的距離。(傳統上來說,研究者多用 A 來表示,意味著運動的振幅 Amplitude
  • W 是目標區域在運動維向上的寬度。因為運動的最終點必須落在目標中心 ±W

    ?2 以內,所以 W 也可以被認為是被允許的最終位置的容差。

從這個等式我們可以看出,小並且/或者遠的目標,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得以準確到達,這便是權衡指的動作的 速度的準確性

(以上摘自維基百科)

簡單的來理解,就是:

平均每次完成點擊的時間與這些參數有關:

1、從開始點到目標的移動距離(比如從屏幕中間移動到Finder圖標的距離)

2、該目標的大小(比如Finder圖標的面積)

由於一般電腦屏幕的長度都大於寬度,所以同樣面積的圖標而言,從屏幕某一點到屏幕下邊(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Dock欄的位置)的平均距離要小於從屏幕某一點到屏幕左右兩側(題主的方案)的平均距離,因此對於「有效點擊完成時間」來說,前者更優。

最後吐槽一句,Fitt"s Law 就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改天有空我要上傳無數個反Fitt"s Law的實例。。。

未完,趕deadline,有空再補。


你不知道ubuntu是放在左邊的嗎?你不知道我每次用滑鼠點哪裡有多累嗎?編程只能ubuntu用著舒服點,但點坐標功能時候最噁心,頭都要暈了,為了這個換成elementary os系統,尼瑪,這貨沒得刪除文件,沒有回收站,哎...還是掙錢買Mac了。不要問我為什麼不用win,分散式不好調試。


解決辦法:使dock彈出延遲為0

滑鼠移到下邊緣的瞬間,馬上顯示dock,

算是顧全屏幕空間和效率的折中方法了。

———————實現方法—————————

修改dock回彈延遲方法——

打開other-terminal,輸入如下代碼並回車:

defaults write com.apple.Dock autohide-delay -float 0

killall Dock


這麼說吧,就算是可以隱藏,絕大部分人還是會調出來的。。。


現在大部分軟體不是可以全屏顯示嗎?我覺得配合四指滑動,全屏很方便啊。


同樣是屏幕底部,windows任務欄都是常駐的,一般人也不會設置隱藏


其實這是一個效率問題。


才買的MacBook Air,說下使用感受,

我必須要說,除了Air11寸以外,MBA13還是RMBP13或者RMBP15,屏幕的比例都是16:10!所以本來就是比win本常見的16:9解析度高度要高的,而Dock占的縱向屏幕比例也顯然沒有屏幕的1/10,更何況Dock可以隱藏。

所以說,實際的使用感受,是「沒有覺得屏幕變小了」的情況下還「發現屏幕下面多出來了一塊Dock」。

沒錯,蘋果就是這麼神奇。。


dock的設計,個人覺得分幾個層面上來看

第一,蘋果品牌特徵,dock設計就好比 widget一樣,都是mac電腦的品牌特徵,就如同 windows左下角的窗口一樣。代表不同操作系統的獨特性。

面對消費用戶來說,沒用過mac系統的人,可能不知道dock是什麼東西。 已經熟悉pc系統的操作習慣了,所以dock默認不會做隱藏顯示。

第二,dock設計相對來說是優秀的。來回換pc和mac系統操作的時候,還是覺得dock的設計是優秀的,我挺煩感pc的桌面快捷方式,儘管安裝時候會提醒我,是否添加桌面快捷方式,當時安裝的時候我考慮這個東西我立馬就會用,首選是添加。所以現在桌面是快捷方式和文件,每次都得清理,很費時費力。dock會把應用都會放在一個區域內。這樣也方便我來查找。桌面也不至於混亂。 dock放在屏幕某一個固定的區域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

第三,從使用上來說,屏幕的大小決定功能區的位置擺放。原有的設計不可能滿足屏幕改變的需求。確實用macbook 做設計的時候,屏幕的高度很重要。每次做圖滑鼠都會觸碰的dock上面,所以我把dock拖到了左右兩側來顯示。新版的優化是減少title bar的高度。做了一個稍微平衡的設計細節改變。

第四,dock 與全屏app 也可以說是dock的優化。

總結,dock開始不隱藏,默認消失,滑鼠經過顯示,這個也不是靠譜的設計方案。

dock 隱藏,圖標動畫,位置變化,都是給用戶提供了幾種選擇方式。


現在所謂的寬屏,比起以前的4:3屏幕來說,豎向太局促了,特別是小屏幕的筆記本,建議放左邊。如果台式機屏幕大,那隨意啦。


可能當年台式機4:3臉大無所謂吧

不過「自動隱藏」相比於KDE的「窗口可覆蓋」真不是個好的設計


謝邀。

非常贊同,蘋果做什麼都是對的,這個吐槽。

另一個IOS交互設計問題:

如何評價 iOS 8 消息應用的圓形輻射菜單 (radial menu) 交互?

個人很少用mac,不評論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 LOFTER 5.0 更新的全新視覺形象和移動端設計?
互聯網ui設計只是會做圖嗎?
設計師如何定義 UI 里的動態效果?效果背後的邏輯又應該是怎樣的?
怎麼用C++寫圖形界面程序?
蘋果公司曾使用的 Parallel Design Investigation 具體是什麼設計方法?

TAG:macOS | 人機交互 | 用戶界面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