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件事如何突破「擅長」達到「精通」?
題主發現很多事達到一定高度就很難再進步或者進步很小了,怎麼樣才能突破瓶頸?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了當年看《程序員的思維修鍊》一書,覺得書中的一些觀點可以回答題主。下面的觀點,我從書中得來,並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題主可以作為參考。 書中提到了一個德雷福斯模型的東西,具體可以看這裡:Dreyfus model of skill acquisition,簡單說其按人類對某技能的掌握分為5個階段:
- 新手:在該技能領域技能很少或者根本沒有經驗,經驗指促進了思維的改變,不是單純的重複工作。例如寫同樣水平的代碼寫了10年而不思考為什麼,依然只是這個水平。他們需要明確的指令清單(可以理解為步驟,例如新手做飯看的菜譜)去告訴他們怎麼做以完成一項任務,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重複按照指令清單做,無論做多少遍都只能是新手;
- 高級新手:對這個領域有點經驗,會開始擺脫指令清單,但是依然比較吃力,知道這個領域的一些總體原則,對計算機則是知道一點基礎知識,一點演算法等等,但是沒有全面的了解,只是知道各個部分的一些原則,缺乏全局的理解;
- 勝任者:可以獨立解決一些問題,對於專家的意見可以理解,但是沒法解決全新的自己完全沒有經驗的問題,因為舉一反三需要對系統的透徹理解;
- 精通者:能夠對以前做的事情進行反思並自我改進,他們會學習他人的經驗;
- 專家:總是不斷的尋找更好的方法(計算機領域可以理解為能夠隨便造輪不局限於現有的庫和環境),有豐富的經驗,可以根據情景選取和應用這些經驗,很多時候解決問題,專家有時候只憑直覺而不需要理由就可以做對事情(這個理解可以認為,很多知識已經轉化為R型,專家不需要做很多L型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如何去做,因為理解的很深刻,經驗很豐富)
其實這個模型給我最大感觸是,當你接觸一個領域時,要成為專家需要個人的主動,以學習C#為例:
- 新手:根據教材第一章或者網上的教材,寫出第一個Hello World程序,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遵循詳細的指令清單完成的,當某一步產生不了預期的結果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
- 高級新手:根據指令清單寫了一些程序,教材看了幾章,可以較為熟練的根據清單寫出程序,如果某一步出現問題,通過百度一些解釋可以解決,對C#的一些高級語法依然較為陌生;
- 勝任者:寫了比較多程序,看過一些書,能夠熟練的寫出基本程序,但是當被分派寫一些在教材沒出現過或者沒法模仿的代碼的時候就會卡殼,這時候只能繼續尋找例子或者問專家;
- 精通者:有了相當的C#程序經驗,可以根據曾經寫過的程序,進行改進,經常進行C#技術交流(博客,論壇,知乎回答問題等),對於沒有寫過的程序,可以根據經驗以及對原理的深入理解加以搞定。對C#有全面細緻的了解,同時深刻理解其原理(語法糖的背後);
- 專家:能夠根據當時情景選擇最為優化以及簡單的C#語法解決,很多C#代碼的編寫可以不經過大腦直接寫出來,如果C#庫不提供某些功能,可以自己DIY,自由的實現自己的功能;
我覺得這個模型最重要的提示在於各個階段的進階,從新手到勝任者需要努力,從勝任者到精通者需要思考和反思並不斷改進,並引入教的過程,前三個階段的重點在於學,而要登堂入室進入精通的行列需要輸出,需要反饋,來檢驗自己的知識並從其他人的反饋中得到靈感並升華一些技能,從精通者到專家就不那麼簡單了,專家能夠因問題而自如的採取方法,這需要不斷的練習,教與學(寫博客,回答問題,只要是能夠將讓自己輸出所學並得到一定的反饋的都行),需要時間的質變,有時候還需要機遇。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勝任者的層次,因為那是通過簡單的個人努力按部就班就可以做到的,如果不思考C#的實現原理,以及為什麼,並不斷改進,很難成為精通者,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寫了10年C#程序依然只是勝任者,因為思考和反思的不夠,大部分問題的解決只停留在表面,不深究,寫代碼只求完成目標不想最好解決方式,這些都是阻礙成為精通者的絆腳石。
Good at something我覺得算是入門,1000小時就可以。快三個月,慢九個月,算是入了門。
Excel in something是精通,需要一萬小時日積月累的沉澱。快的三年,中等速度七年,慢的十年。入門是容易的,精通真的不易。如何精通?各個門類有各個門類的門道,還是要去問自己專業的師傅才能有真正有建設性的指導。如果沒有師傅的話,那就...先把能找到的所有書看完吧。沒有捷徑,練習,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累積小的進步與改變。
很多事情是沒有訣竅的,如果說非要說有什麼訣竅,那我也認為是:找到能讓自己練習試錯的機會。還是知識廣度和知識深度之間的關係,知識從廣度上來說是無涯的,一個人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部都涉及,那麼就某一個專業或專註的領域來講,我們則可以在有涯的時間裡面深耕細挖,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不受知識廣度的誘惑,最後方可達到順應自然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在這裡還是用庖丁解牛這個故事來闡述。庖丁自己解讀也很清楚,即我所愛好的是道,是順應自然的道,而不在是單純的技術或工具,在道法自然下我,我所用的刀,還有牛最終是融為一體的,三年後變做到目無全牛並遊刃有餘,刀用了19年還完好無缺,這就是道的境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如果多事物的本質構成和機理如果不了解,再好的工具給你又有啥用呢?再好的工具給你可能也就幾天就鈍了,不是工具本身不好,而是對事物的剖析不夠。所以簡單來說善其事應該是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理解事物,一個是善用工具,一個是人,工具和事物三者能夠很好的融為一體。在融為一體後即是到順應自然的境界。
在原來談知識管理的時候經常談到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兩個方面的內容,從庖丁解牛這個故事也可以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這點。即我們不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我們需要的就是對工作面對的事情本質的理解,對工作的方法和步驟的理解(包括裡面如何使用工具),對我,事物,方法工具技術三者融合的理解。對於牛而言最關鍵的就是要理解到其內部構造和組成,牛是一個大事物但是需要探尋內部構造和運行機理,因此需要對事物進行分解,包括具體的骨骼構造,脈絡等各種細節,最終牛在你的視野裡面變成了各個內部器件關聯和有機組成的一個整體,目無全牛不是說沒有了整體和全局觀,而是通過分解後再由分解後各單元最終融合一個完整的整體。只有這樣才可能對事物有完整的靜態分析和結構認識,只有這樣才可能在各個筋骨間的縫隙間遊刃有餘。
其次則是動態方法,只有靜態理解和認識絕對是不夠的。靜態搞清楚後還得基於靜態的分析來搞清楚如何解剖牛,應該先解剖哪裡後解剖哪裡?這就是動態的方法和過程的問題。每個人最終面對的工具可能都是一樣的,但是善用工具卻難?這個不是點上的問題,更多的是動態順序上的問題,包括在哪些步驟或活動該用工具,不同的步驟上應該使用什麼不同的工具。這些都必須要考慮清楚。那究竟各個步驟誰先誰後,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沒有明確說?但是實際很簡單,即大量的實踐嘗試和摸索,因為我們的目標是清楚的,即解剖的效率,解剖結果的完整性,工具的損耗等,所有這些多少目標,反覆嘗試往往最終得到一個最佳的順序。
搞清楚了牛的內部組成結構和機理,磨好了刀,剩下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實踐,讓個人技法最終和事物,工具融為一體,不斷的揣摩三者之間的關係,實際活動的順序,讓這三者融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到了這個階段後,即已經遠遠超過了單純的技術本身。當你任何時候切入一個新領域時候,你都能看清楚,你開始僅僅有全牛,有工具,那麼剩下的事情就是不斷專註,不斷實踐方可解決和提升的了。
首先,你要知道如何定義「精通」:精通指透徹理解,運用自如,並能融會貫通。精通是技能掌握的最高層級,其他三個層級分別是:了解、掌握、熟悉。關於這幾個層級的區別,我在豆瓣日誌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目標的訂立 里簡單的闡釋。
回到題主的問題,要達到精通,前面有人給出的建議是「練習」,練習是對的,但是,肯定不能是機械的練習,而應該是不斷練習、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在練習的過程中,最好還要能夠找到勢均力敵或者稍高於自己的對手一起練,換言之,最好是和學霸對練而非學渣。
斯科特?揚在《如何高效學習》中提出整體學習法,喬希?維茨金提出 「劃小圈子」學習法,他們的學習方法正可以融匯一起來看:先了解學習領域的整體,再用劃小圈子的方法逐步掌握,同時,大量的練習(可參考喬希?維茨金在《學習之道》中學習太極拳的章節)。
要達到精通,人需要為自己樹立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要有堅定的信念,高於一般人的要求標準,以及超強的行動力。
有幾部片子和書推薦一下,也許從側面有幫助——是否真正有幫助因人而異。這個推薦看上去沒有章法雜亂無章,我也不解釋推薦理由,因為理由也許多餘。
電影:
《一代宗師》劇集:
《犬夜叉》(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犬夜叉》)書籍:
斯科特?揚《如何高效學習》喬希?維茨金《學習之道》卡斯帕羅夫《棋與人生》金庸《倚天屠龍記》When you hit a challenge, go back to the basics. ——David DeAngelo
捷徑就是練習過程中記錄錯的和對的珍惜練習的過程,提高練習的效率。
1. The best way to practice is to practice.大學老師說的一句話,始終記憶猶新。勤加練習,熟能生巧。
2. 培養沉浸感和專註力,現在注意力已經成了一種稀缺資源。
感謝題主的邀請但是......抱歉,可能是天資的原因,至今未覺得自己有某件事可以稱得上「精通」。並且我以為如果我覺得對某件事「精通」,恐怕就再也沒機會將其做到精通了。
一年多的題目了,可能題主都沒在看了吧……
工具或者技能,有的有它本身的等級絕對上限,有的沒有。相對應地,使用者也有各自的個人等級上限。
你可能覺得你達到絕對上限才叫「精通」,但大多數情況下,你的個人上限是比絕對上限低的。追求太高就容易不快樂——除非你享受追求的過程本身。
到了瓶頸期,累、迷茫、無法突破,怎麼辦?
仔細想想,「精通」這個詞的意義其實又是相對的,對於等級低你太多的人來講,他看不到你的等級數值,他看你是骷髏級,他只知道你很厲害卻無法理解你有多厲害,在他看來你就是精通這個,儘管你本人可能並不滿意。
如果你厲害到讓絕大多數人看你都是骷髏級,你應該已經達到是世俗意義的精通了,再高的追求不妨當成娛樂。
有些東西未必非要MAX不可,練它就是為了到一定程度後方便學其它技能,甚至自己開創一門新技能,對於這樣的過路點,升夠了就放它一馬,何樂而不為?
有些東西可能加滿了,或者說加到一個平台階段,繼續升級投入很大收益很薄。但它的效果和另一個技能有疊乘,這時候換換腦子,不要一棵樹上弔死——說不定你那個技能學到一定程度以後翻回頭再看之前卡住的瓶頸,反而柳暗花明豁然開朗了呢~
更有些東西,本來就是你不應該進入的領域,或許你的個人上限就是很低,就註定看別人骷髏,莫說精通,連初窺門徑都要吐血了。繼續糾結它又有什麼意義?
我不知道題主你到底卡在什麼地方,也沒法給你具體的指導。以上只是一些片湯話,它無法直接幫助你獲得你想要的技能等級,但是希望這些思維方式至少能夠讓你更自如地應對困難、活得更快樂瀟洒。
以上。擅長,是一種方法上的圓融。
精通,是一個體系上的貫通。當你止步於擅長時,那不是瓶頸,它只是在提醒你,你該學點其它相關技術,圍繞這項技能建立起一個知識體系,而不是再繼續盲目的咬死原來的方向。兩種相關的技術,知識交匯時,必定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達到一個新level。
木桶理論大家應該都明白,一個知識體系當中,決定你高度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所以,補齊短板,也是一種方法。
廢話不說,以上。
無它,唯用心爾。
擅長是可以靠他吃飯。
精通是可以不依靠他也能吃飯。擅長是你從別人那裡學習得來的或者不經過二次加工就可以的。
精通是你從自己的經驗和思考得來的。你擅長吃飯,這個是人都算。你精通吃飯,那可能是美食家。嘗試-反思-嘗試-反思-嘗試-反思-練習-交流-思考
簡單啊,寫綜述,寫著寫著就能有突破的契機了。
本人心理學專業。
樓主敘述的情況是:高原反應。
高原反應的表現:停滯不前甚至退步。
突破高原反應的策略:
1,改變原有學習方法2,調整心態 自信能戰勝3,多向別人請教交流 特別是已經突破瓶頸的切記:不要煩躁和急躁。這時更應該慢下來。經濟學理論完美回答您的問題:
邊際報酬遞減。舉個粟子,就拿考試來說:不及格很容易經過努力達到及格,也容易從60變成80,但90到100的過程,就意味著系統,全國,無死角。努力的邊際報酬越來越少,邊際成本上升快。
要突破這個定理,我覺得可以這樣:技術提升,學習方式的轉變,持續學習,完成頓悟吧。
或者,找到獨特的突破口,讓自己成為該領域的壟斷者。實踐與求變,重複到極致
第一是,渴望,
第一是,渴望,第一是,渴望,最深處的渴望興趣,時間,技巧,堅持,謙遜,敏感,好奇,智商,情商,2000時,10000時,, 永遠是list里的第二梯隊要素。
肯定是的。
喬幫主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已經清晰無誤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只有這一個標準答案。
hungry了,渴望了,才能empty,才能curious,才能日日精進,才能如琢如磨,才能超出自己要與別人比較自己是否比別人更精通更聰明的藩籬,日日新,樂此忘彼,不覺疲累。問一問我們最深處的渴望,如果你從未渴望,或是從未配得上自己所宣揚的渴望,那,你嘴裡的所謂努力,所謂你努力了2000個小時,就是個屁。
我時常這樣罵自己,時常迷惘,現在來說,我就是這個狀況。別低估內心深處的渴望是否改變過歷史的進程,其實,歷史沒有規律的,每一次的變革和超越,都是渴望在推動,不是規律,不是規律,不是規律。
以上。推薦閱讀:
※知乎乾貨越來越少 上哪裡找更適合學習和分享的地方。?
※新手如何學習房地產投資測算?什麼時候可以做成投資測算表?
※那些全才女是怎樣在參與眾多活動下生活學習的?
※有什麼好方法增加背書的效率?
※代碼,演算法可以背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