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說十歲的 Facebook 陷入了某種「中年危機」?目前其他社交媒體大佬們在達到十歲時會是什麼命運?
Facebook這個十歲「高齡」的社交媒體霸主,似乎陷入某種「中年危機」。那麼目前其他社交媒體大佬們在達到十歲時會是什麼命運呢?
下列排名為 BusinessInsider 編製的按用戶人數排名的全球社交網路公司:1.Facebook: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1.5億人,創辦10年;2.YouTube: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10億人,創辦9年;
3.QQ空間: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7.12億人,開發出來近9年;4.新浪微博:總用戶人數為5億人,上線近5年;5.WhatsApp: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3.5億人,開發出來近5年;6.Google+: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3.27億人,上線2年多;7.微博客平台Tumblr:月度獨立用戶訪問量為3億人次,創立近7年;8.日本通信應用LINE:總活躍用戶人數為2.75億人,上線近3年;9.Twitter: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2.4億人,上線近8年;10.微信: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為2.36億人,上線近3年。
從理論上,社會網路都是有界限的,任何一個社會網路都不可能無限擴大。社會網路的邊界請各位參考交易費用、社會網、複雜系統等理論。
所以說題主的問題應該是個「真問題」。但是可能需要界定」中年危機「的幾個特徵(外行看熱鬧,胡亂說):一是在線人數增長速度放緩,說明該社交網路平台達到飽和,二是用戶在線時間和活躍程度趨於平穩甚至下降,說明收到其他社交平台的用戶爭奪,存在很大競爭威脅,三是社交平台中的有效信息減少,雙向連續溝通和即時多方互動的現象在降低,說明這個溝通平台已經開始滿足不了用戶的信息溝通具體需求了。滿足以上三個特徵的大型社交平台,我覺得就屬於步入」中年危機「了。順便說說,好像這麼看,騰訊的就離得不太遠了。
命運嘛,看不同社交平台企業的下一步戰略決策。大體應該有兩個方向的命運
第一是不好的,就是逐漸淪落下去,越是大型社交平台,倒下去越快,幾乎救都救不了:市場份額的衰減具有聯動和輻射性,成幾何倍數塌縮,但是後台的運營成本又多是固定設備與人員成本,裁員、轉租機器可保命,但是難以重新站起來;不裁員、處置機器就可能會迅速走向破產。(夠烏鴉嘴吧?)第二是好的,就是轉型。轉型有三個路徑:1.通過大型社交平台之間的聯盟,共享信息、用戶資源與數據共享,用戶併網。但是要機緣巧合,難度很大。2.創造一般性、普世性的社交需求(通常是技術進步的結果),全面升級社交平台的服務與運營模式。這要長期投入社會學研究,而且還要對抗全球化社會的多元化問題,難度中等。3.重組。根據過往業務數據,細分社交市場,集中若干盈利能力和擴張速度快的人群、話題、功能,構建專業性、專門性的社交平台,挖掘社交網路的縱深需求和增值服務。比如騰訊(僅僅舉個例子),就別什麼都做了,專門做開會的、公司里傳資料的、在用戶自建群里增加個性化的、定製的收費功能模塊。這個需要放棄一些東西,需要大數據的分析,還需要動態能力的組織。有難度,但是看得到希望。首先要更正下題主的數據,QQ空間排名第三的數據,7.2億是總用戶人數,而不是月度活躍用戶人數。總用戶人數和月度活躍用戶人數(MAU)兩個數據的差異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我在看到題主給的數據的時候被嚇到了,不敢相信QQ空間的活躍用戶數量居然比新浪微博的總用戶數還大...以下是BI的原始數據淺藍色的是總用戶人數,深藍色的是MAU:
再來說說我對於FB現狀的看法。我並不認為FB陷入了所謂的「中年危機」,它的增速的確放緩,對於新用戶的吸引也沒有那麼大,甚至出現過虧損,但是它作為社交媒體top 1的地位暫時是無法動搖的:
1.FB的用戶遍布世界:FB有86%的用戶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雖然中國block掉了FB,但是中國仍然有950萬註冊用戶,印度860萬,巴西420萬。個人認為在這一點上,雖然QZone, 新浪微博,微信都排名前十,但是中國的社交網路遠不如FB所具有的競爭力。幾大主要的社交媒體,FB, YouTube, Twitter在國內都不能使用,Google+在剛開始也被block掉了一段時間。可以推測,如果這幾大平台在大陸解禁,其MAU將會繼續上漲。Global和China Only各自有各自的生態圈,就好像在國內主流都在用支付寶,包括現在興起的微信支付,但是用戶也可以選擇用Paypal;如果跳到國際上大家都在使用Paypal,支付寶不被認可。雖然Paypal和支付寶的用戶數量都非常可觀,但是兩種用戶來源完全不同。Paypal在努力打通中國市場,支付寶也嘗試面向世界推廣;但是在SNS這個問題上,FB, YouTube, TWITTER在大陸被禁封,QZone, 微博微信也很難走向世界,兩個生態圈之間沒有什麼流動,FB在相對大的這個生態圈裡擁有的top 1地位自然更有競爭力和說服力。
與之類似的情況是兩個生態圈內部也是互相支持的...比如在YouTube上可以分享視頻到FB,Twitter, G+, LinkdIn,在優酷上則可以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間...兩者之間完全沒有任何交集。不過現在新浪微博有北美微博廣場,可以選擇使用FB登陸,還可以通知FB好友使用微博;國外也有人使用微信,甚至美國有公司也有微信公共賬號,不過都不算大眾。
(題外話:在這點上我非常贊同王健林希望依靠萬達走向世界來推廣中國文化的舉動。除了中國製造以外,中國向世界其他地方輸出的價值觀太少,當然在這點上和語言有很大關係。很簡單的栗子,美劇、英劇在國內的受眾面遠大於大陸劇在美英的受眾,自然人們會去FB上follow TBT的主頁,會去「Like」,但是你如何能讓那麼多壓根不知道有甄嬛傳的外國人接觸到它、喜歡上它然後再跨越中文這個巨大的橫溝去微博上粉一下孫儷?)
數據引用:
BI: The Planet』s 24 Largest Social Media Sites, And Where Their Next Wave Of Growth Will Come From: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a-global-social-media-census-2013-10
2.人們花在FB上的時間遠超其他SNS:如果說註冊用戶數量、活躍用戶數量並不能完全反應一個SNS的實際熱度,那BI提供的關於人們在不同SNS上花費時間的統計可以更加印證這點。
數據引用:
BI:Social Media Engagement: Social Media Engagement: The Surprising Facts About How Much Time People Spend On The Major Social Networks
3.FB的衍生作用:在這點上我覺得FB和QQ、微博都非常相似。即使你不在FB上不怎麼活躍,但是當你需要登錄其他網站時,用FB登入將省去註冊的各種麻煩。在國內相比而言QQ和微博支持的更多,微信則相對沒有那麼普及。隨手兩個栗子,知乎支持微博和QQ直接登錄,下廚房(吃貨本性。。)支持QQ微博和豆瓣。如果根據騰訊的計算方法,一個月內登錄兩次就可以算活躍用戶(依據此算下來QQ空間700多萬用戶中,活躍人數高達623萬),即使你平時不在微博上發微博轉發微博,即使你感覺你周圍的人和你一樣都在朋友圈裡發自己的動態,即使你感覺微博平台活躍度遠比不上微信朋友圈,但是在統計的時候你仍然會被算入MAU的一員。同樣的,即使大家並不那麼活躍的在FB上分享最新的狀態,而是比如說在Google+上分享點學術內容,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在LinkdIn上connect一個新的工作夥伴,但是仍然在為FB的用戶活躍度做貢獻。
==================我是分割線===================改天再來回答FB現在的問題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在十歲時會是什麼命運。
首先要從 Facebook 的盈利模式說起。Facebook 跟 Google 一樣,它們的主要產品是不收費的,依靠廣告來盈利。換句話說,它們實際上都是廣告公司。
然後,Facebook 有著與其本身規模所不匹配的膨脹野心。它把自己視為同 Google、蘋果和微軟一樣的頂尖大公司,卻沒有意識到自己說穿了只是一個網站而已,其產品線遠不能與其它的巨頭相比。
於是,在產品單一,盈利模式單一,又好高騖遠情況下,Facebook 步子太大,扯到了蛋。
作為一家廣告公司,Facebook 想膨脹,只有兩條出路,一是增加用戶數量,二是從平均每個用戶身上多賺錢。Facebook 前七八年的高速增長靠的是第一條路,粗放型發展。但是全世界的人口數終究是有個極限的,其中總要去掉不識字的,吃不上飯的,上不了網的,投錯了胎的。用戶數量不可能無限增加。那現在怎麼辦,只能走第二條路,爭取從榨乾每一個現有的用戶。
這第二條路也有兩種辦法。一是讓用戶在 Facebook 網站上呆得儘可能久。這是他們前些年一直在致力的事情,號稱是要讓用戶不出 Facebook,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辦了。當然,這口號只能變成一個笑話。第二,是挖掘用戶信息,讓廣告精準投放,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拿用戶的隱私開刀。這也是他們絞盡腦汁謀求的東西。於是我們天天聽到 Facebook 如何更改隱私政策,如何侵犯隱私,云云,完全不必驚訝,這正是廣告模式加過度野心帶來的必然結果。
但是,這兩種辦法終究行不通。前者,每個用戶的個人時間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廣告主所盯緊的具備購買力的人群,更不可能每天七八個小時泡在 Facebook 上打屁聊天。即使你用盡各種花招把用戶騙住不走,他們也終究有回過味來的一天,那時候 Facebook 在他們心裡只能是厭惡。後者更不用說了,互聯網發展越久,用戶對隱私的考量越多,扎克伯格希望所有人都開放分享不加隱蔽,那純屬一廂情願白日做夢。現在過度分享的惡果已經開始體現了,就是新一代年輕人不願意再上 Facebook,因為他們不願意與上一代的現在已經不年輕的 Facebook 用戶糾纏在一起。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你不能把他們硬推到一起去。把用戶逼得越急,他們逃跑的越快。
所以,Facebook 走到窮途末路了。如果他們沒有革命性的創新,找不到新的產品線或者盈利模式,以後只能是原地踏步,甚至每況愈下。這是他們自己好高騖遠的必然結局,我表示很喜聞樂見。Facebook目前遇到了很多困難,但還遠沒達到危機的程度。
Facebook滿足了人么的一些社交性硬性需求。臉譜網讓朋友能互相分享信息,分享圖片, 分享自得的心情,這滿足了人們的社交的需求,每個人都希望能跟別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來獲得內心的某種滿足和認同感。(沒研究過心理學不知道具體叫什麼心理)。
但是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習慣,在社交領域尤其明顯。最新出現的社交工具同樣能滿足人們的社交需求而且提供了更新鮮好玩的方式,能快速的吸引大量的用戶。這種創新是Facebook最害怕的也是最需要的。Facebook害怕自己被顛覆,就想它自己崛起時一樣,擊敗了無數社交工具。經歷了十年的時間,當年年輕的用戶也慢慢老去,現在青年用戶面對更是有著更多樣的選擇,Facebook已經不像它剛誕生時那樣誘人。
可以說它現在遇到了一些困難,但說是危機還算不上。如何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力可以說是它目前主要要面對的問題。它對新一代的用戶是有吸引力的,但沒有那麼的強烈,因為它不是那樣的富有創新。但是Facebook有它的無與倫比的優勢。Facebook滿足了人們的硬性心理需求,人們都有希望分享,包括年青一代。Facebook提供了遠比其他社交工具方便的方式來方便人們分享,對比其他的社交工具twitter,包括最近很火的snapchat,Facebook提供的分享方式遠比它們要便捷。(當然這些社交工具各有各的特色,只是在分享方面Facebook做的更好)。
十年時間積累下來的經驗是別的公司無可比擬的。Facebook無論在管理還是在技術方面都是業內首屈一指的。例如在廣告方面,Facebook做的就非常出色,尤其目前在移動端,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和認可。這反映了Facebook是有很強大能力的,能迅速適應移動端的需要。這都體現了一個公司的綜合實力。所以說Facebook目前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Facebook目前可以說是一個完善的公司,在各個領域都有它的優勢,就像是巨人一樣,很強大。
Facebook也採取了很多措施來彌補自己在創新方面的不足。收購instagram,彌補了自己在照片分享方面的不足。在內部注重提高自身能力,在數據挖掘方面,其他社交公司只能望其項背。它應用自身的這種技術能力,再結合其他的社交創新方式,在社交領域大有可為,至少可以說是賺錢不愁。Facebook也很注重跟進,其他社交工具的創新它努力吸收,收購不了就自己做,而且做得都很出色。Facebook的雄厚的技術積澱,就想中國武林高手的內功一樣,內力充沛,只要學些武林招數便可獨步天下,天龍八部里的虛竹就是很好的例子, 不過Facebook不僅僅是內力強勁,武功也不差。就目前的社交領域的狀況來看,社交工具的創新就像那些武功招數,Facebook只要留心學習就不用擔心被超越。除非出現了一幫會用手槍的人,再厲害的武林高手也敵不過啊。當然任何公司總會有一個生存期,這是必然的。Facebook的生命周期應該會很長,現在只是經過了十年而已,Facebook還是很有生命力的。
男人四十一枝花,Facebook就像那老男人,歲月積累下來的成熟穩重就是它的魅力,也會吸引無數少女競折腰。
再說說很火的Snapchat,它目前的前景不錯,但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僅僅有花哨的武功招數還是不夠的,還要利用自己的優勢抓緊時間修鍊內功,方可與Facebook相匹敵。感覺對比沒道理,特別是微信,既沒有十年,用戶也沒有太多(對比數據,相信大多還是中國人創造的數據)。難道微信就已經排名世界前了?
中年危機能否適當加以注釋,看題目的第一感就是:當年最活躍的20歲青年(默認最大的用戶群體),在如今都已經步入30了。最大的用戶群體,隨著家長輩的不斷入侵,新一代的年輕人不再希望受到管束,逐漸缺少新鮮血液。
總之,感覺就是講:每一代人都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獨立的圈子,這個圈子非常廣闊,但又限制不同時代的人相互關注,因為有代溝。
推薦閱讀:
※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內涵和本質分別是什麼?
※部分網民的內心可以有多陰暗?
※怎樣從一般的社會層次進入較高的社會層次?
※社交產品的三要素是個人主頁、信息流和關係嗎?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罵專家名人卻又時刻關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