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特里芬困境?如何理解它揭示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必然崩塌?

什麼是特里芬困境?


二戰結束前夕,1944年在美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制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同美元掛鉤的平價(固定匯率)制度,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主要來源和支撐,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這一架構對於恢復戰後經濟、緩解國際黃金儲備和清償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補充/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因為在這一體系中,美元同時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即(1)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2)維持美元的幣信,保持美元同黃金的匯兌比例。為了滿足各國對美元儲備的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形式提供美元,即國際收支持續逆差,而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將導致國際清償力過剩、美元貶值(「美元災」),無法維繫對黃金的官價;如果要保證美元幣值穩定,美國就必須保持國際收支順差,這又將導致美元供應不足、國際清償手段匱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這種兩難處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後的歷史發展證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見之明。


昨天剛好再次複習到這個…專業方面的首答好激動(?????)

—————————————————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雙掛鉤的國際匯率制度:美元和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在這一體系下,各國對美元的需求是通過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實現的。

如此便有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美國任憑其國際收支逆差的存在,雖然美元的供給沒有問題,但是各國累積的美元儲備資產會遠超過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能實現黃金的兌換;如果美國控制糾正其國際收支逆差,能夠保持美元幣值穩定,但是國際上各國對美元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

這樣的兩難困境說明了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是時間問題。


特里芬困境,簡單的說就是不能一女侍二夫。

美元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中心貨幣,黃金與美元掛鉤,美元和其它貨幣掛鉤,導致

(1)為了實現經濟發展下的兌付,美元必須大量增發(保持收支逆差);

(2)為了保持美元的黃金價值,美元同時不能大量發行(保證收支順差)。

所以這就是婊子和牌坊的故事。。。


Triffin"s Dilemma表面上看來是由於美元和黃金掛鉤所引起的貿易偏差問題,其實本質上它是對於主權貨幣作為國際貨幣的一個詰問。如今在美元主導的情況下它是針對美元的dilemma,但五十年過後它可能就是針對人民幣--重點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保證自己的主權貨幣在國際市場上既有高流動性又有穩定幣值,因為高流動性來自逆差,而穩定幣值源於順差。結論是用主權貨幣作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真的很容易出事。

儘管賬面上可以保持穩定-經常賬戶里的負數和資本賬戶里的正數相互抵消-但改變不了的事實是國際貿易體系對擁有國際貨幣的主權國又要逆差又求順差這一矛盾的事實。逆差影響國內經濟,順差影響國際經濟,像美國,這麼多年國內外互相平衡真的都要做不到了。所以bretton會議上凱恩斯提出bancor(雖然沒落實),72年Nixon"s shock後IMF提出SDR(雖然只佔國際儲備貨幣的10%),09年周小川行長提出超主權貨幣(雖然貌似只是為了人民幣加入SDR添把火)。儘管這個問題現在沒有解,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以便迎接下一次世界經濟格局(國際貨幣體系)大變動的來臨。


推薦看看這,希望對你有幫助:特里芬難題 - MBA智庫百科


特里芬困境是美國教授特里芬針對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現狀的一種描述。

首先介紹布雷頓森林體系,它是繼金本位後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建立於二戰之後,目的是重塑由於戰亂導致的國際金融動蕩混亂的局面。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約定了三項內容:1.美國政府承諾黃金與美元任意兌換,1盎司黃金=35美元;美元再與其他諸國貨幣掛鉤,要求各國通過外匯市場操作保持匯率穩定,建立了比較穩定的固定匯率制。2.建立貨幣基金組織,目的在於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並對國際收支出現困難的國家提供流動性幫助。3.放開經常賬戶,嚴管金融資本賬戶,從而促進國際經貿往來,並限制熱錢炒作投資。

該體系確立了美元成為關鍵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成為實際上的通用貨幣(黃金是一個幌子),選擇美元是因為二戰後美國經濟實力最強,美元幣值被認為堅不可摧,與黃金保持固定兌換率則反映了美元的穩定。

貌似完美無缺的森林體系卻暗藏矛盾,如下:

一方面,為保持美元與黃金可兌換比例,應該節制美元發行量,否則美元泛濫會影響美元幣值,令其與黃金兌換比例令人生疑,從而導致大量拋售美元換取黃金或其他硬通貨。

另一方面,各國貿易往來頻繁,需要美元越來越多,要求美元發行量上來;同時,由於固定匯率制和資本管制,各國國際收支平衡無法依靠國際金融市場融資或者匯率貶值促進出口,而只能通過增減政府支出,這一調整過程往往成本高昂,這時如果擁有較多美元儲備,則通過外匯市場操作就能實現國際收支平衡,所以各國都在爭取美元順差,客觀上要求美國增加美元發行。

因此,美元是否應該增加發行,就是特里芬難題,不發的話各國收支難以平衡,且無法滿足貿易需求,各國會放棄美元轉而尋求其他替代貨幣;發則如同飲鴆止渴,發多了導致美元和黃金掛鉤不穩,引發投機性或者避險性拋售美元潮。在這種矛盾下美元保持不斷發行,最終其發行量遠超美國黃金儲備接近4倍,直接導致三次美元危機,最終第三次危機導致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被政府官方解散。


但不是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或者說匯率制度都要崩潰。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一方面作為最主要的儲備貨幣,要發揮世界貨幣的職能,這就要求美元價值維穩,不貶值。另一方面,又要滿足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對儲備貨幣的需求,輸出大量美元。

貨幣超發必定造成貨幣貶值,一方面又要求其貨幣價值剛挺。這就是特里芬兩難。

其中美國輸出貨幣必定造成國際收支逆差,20世紀60年代美國失業率上升,美國想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以降低失業率,但也必將導致特里芬兩難問題進一步深化。

不止美國,類似於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國家都有。只不過不一定在貨幣上。

特里芬兩難告訴我們,任何貨幣"

累了,不打了


按照馬克思觀點,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因為商品價值的決定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按照金本位的制度設計,這些也都不是問題,因為國際收支可以自動調節。然而,理論只是美好的理想,人類自己的問題使得這些理論不能一直存在,或者說至少目前無法存在。因為人類有文化,有政治,有軍事,各個方面的東西交織在一起,經濟算什麼,最多只能是人類文明中的重要一環,並且我們也絕對不敢說是最重要一環,比起經濟來,強大的東西太多了,我們又能算什麼呢?回到問題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你要明白,貨幣發行的的決定因素。現實中,一國創造的新價值決定著他的貨幣供應量,而這個新的價值量,靠什麼算呢,統計中最簡單辦法當然就是按照他的價格,注意,這裡的價格是短期的,當下的,於是一國經濟核算無論採用收入法還是支出法等,都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經濟總量的增加存不存在,當然存在,因為又有新的商品生產出來被消費了,但是換個角度,他又不存在,因為新的商品的價格只是在短期內不變的,長期下去,他必然要回到均衡點。所以,如果沒有管控(理想),最終市場的結果必然還是回到以前的狀態,雖然過程會很麻煩,也出現著問題。有管控吧,所需要的調節的能力真的超出我們的標準。因此,主要矛盾就是,貨幣當局如果不管,短期貨幣供給不足,那麼國內經濟將會面臨一系列諸如物價上漲的問題,如果管,就是在這個黏性的過程中,經濟表面的增長,使得貨幣當局增加貨幣的發行量,那麼,經濟表面上就會平穩,然而實際上貨幣已經發行過量了。再往以後,長期作用顯現,增量的貨幣才逐漸顯露出力量,拖動物價上升(過程),促進經濟增長,經濟總量又在不斷擴大。到此為止,貨幣當局發現,貨幣又不夠用了,那怎麼辦,於是繼續印鈔,再次滿足看似短缺的貨幣量,然後再……就這樣循環下去。所以最後發現,其實經濟中貨幣(紙幣)發行,看似經濟增長的結果,實則是紙幣作為貨幣之初就已經犯下的錯誤,或者說是這個信用貨幣制度本身就隱藏著的問題,因為你沒錯,我沒錯,貨幣當局也沒錯,錯的是一開始的制度,和一個不得不的執行。

說到這裡,想必你也明白了特里芬難題的本質所在,沒錯,那就是美元無法既滿足各國經濟增長所帶來的清算壓力,又做到維持黃金價格水平的任務,並且,長此下去,美國黃金儲備絕對會日趨減少,直到所剩無幾。美國政府當然也不希望看到,布雷頓森林體系解散的時間恰好是美國黃金儲備消耗完的時間,所以,最終在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黃金不再掛鉤,1973年,隨著各國都實行了浮動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


布雷頓森林體系後美元的國際清償力和美元幣信不可兼得的難題,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證實了特里芬的觀點。


推薦閱讀:

美國在構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時候,難道沒有想到特里芬難題嗎?
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原因?

TAG:困境 | 貨幣銀行學 | 布雷頓森林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