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什麼是辯證法?


不懂辯證法的人別亂說了,還什麼沒有絕對的是,沒有絕對的不是,這不是瞎說么。

首先,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中,辯證是這麼來的:

通過歸納法,歸納出某一類事物都具有相同的性質,即集合的劃分,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共性就是都有中國的戶口身份證,否則就不是中國公民,但是中國公民可以具有四川人或者北京人的個性。往上歸納找共性,往下演繹看個性。

那麼,如果要尋找到最普遍的規律,就需要對世間萬事萬物做出歸納,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觀察,萬事萬物這個總的集合具有一個共性:絕對運動。 所以上面說上面沒有絕對的不是實際上是庸俗辯證法。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到萬事萬物都具有一個共性:絕對運動。目前來講,這個公理是正確的,因為沒有發現絕對靜止的東西。那麼運用公理化方法,向下演繹,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由於萬物可以被視為同一個範疇整體下的存在,因此萬物的存在具有全面性;

二,由於萬物具有絕對運動這一普遍的共性,因此萬物是普遍聯繫的;

三,萬物不間斷的絕對運動,可以進一步知道運動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發生著,因此萬物是不斷發展的。

即全面、發展、聯繫,即辯證。

「發展」+「本質」概念:事物在運動之中(自我內部的運動,與外部他事物聯繫的整體運動)發展,最初產生微小的變化,由運動而產生的微小變化又反過來影響著事物的運動形式,因此逐漸累積成巨大的變化。結合本質的概念: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根本特質——因此巨大的變化使得過去的本質消失,產生新的本質,舊事物轉化成新事物。這就推導出了「質量轉化」的命題(量變質變規律)和「度」的概念。

「全面」+「聯繫」:由於事物的全面性,因此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多層次、多方面的聯繫,有負相關的聯繫(互相制約、衝突),也有正相關的聯繫(互相促進、協作),也有多種聯繫在不同層面的結合,由此推導出矛盾對立和統一的原理。此原理進一步結合「發展」,即對立統一的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運動,使得事物的性質改變,相互關係也發生改變,由此推導出矛盾的轉化。再結合系統論層級性原理,可得出矛盾的主次

以上便是《矛盾論》的主要內容。矛盾論涵蓋了這部分馬哲所有概念,即在抽象上描述事物的普遍關係及其變化的命題與概念。此即,唯物辯證法


辯證法的歷史太悠久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而對於辯證法,在色諾芬的《回憶蘇格拉底》的記載中,蘇格拉底認為:

辯證法一詞就是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按照事物的本性進行選擇而來的。因此必須做最大的努力做好準備,進行充分的研究,因為這會使得人們變成最高尚、最能理解、最能領到的人。

當然隨著時間的流逝,辯證法這一個概念自然而然的會受到不同時代的不同哲學家的影響分化出很多種不同的語義,例如,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人都使用過辯證法,但是他們對辯證法的使用顯然都包含著自身獨特的理解。

而至於中國教科書上自詡的辯證法,或是我們教科書上說的中國古代道家的樸素辯證思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們常說的《莊子·秋水》中的所謂辯證思想,他跟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傳統的辯證法其實沒有任何關係。

一般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理解,其實簡單可以概括為一個概念,就是「自否性」,即事物內在的自我毀滅的趨向。用通俗點的話來說,就是事物自身內在包含有一種「作死」的衝動。而這種內在的作死的衝動我們一般就把它稱為矛盾。

而例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資產階級)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於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這些話所反應的其實就是這種作死的辯證法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必然失敗,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因為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是一種必然作死的內在驅力,即資產階級在為了避免破產而不斷追求利潤的過程中,會不斷生產自己的掘墓人,進而最終走向自我崩潰。

但是我在這裡有必要提醒的是,馬克思之所以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作死的結論,這是建立在對歷史和政治生活的深入觀察上,是通過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而推導出來的,並不是從辯證法的抽象邏輯中推測出來的。辯證法本身只是關於馬克思心中的歷史趨勢的一種戲劇性的描述。或者說,辯證法應該被看作只是對歷史的一種戲仿,他遠非關於真實的歷史過程的敘述。

不過在二戰後,以科耶夫、薩特還有馬爾庫塞等人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則在另一種歷史神學的悲劇傳統上,更深度地闡發了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他的結果,是把馬克思主義重新塑造成一種關於遊盪於原始豐富與現代虛無之間的俄狄浦斯情結。這時候,西方馬克思主義實際上是從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倒退到一種有關於焦慮的主體的意識哲學裡。其中最突出的是科耶夫。特別是在他的《黑格爾導論》中,主體變成了一種自我否定性的倫理意識,並陷入了自我分裂的永恆鬥爭中。在那個想像的歷史中,一切歷史階段,則演變為主體和其自身鏡像,處於一種異化輪迴的歷史螺旋式的鬥爭過程。

而關於此,特別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黑格爾辯證法傳統,我們或許可以借用馬克思的話來對此簡單評價:「留戀那種原始的豐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須停留在那種完全空虛之中,也是可笑的。

暫時就先寫到這裡吧,以後有機會在細說。


先給你舉個例子:

上課時,我放了一個屁——很普通的屁.既不很臭,當然也絕對不香.
可怕的是,教授正在講辯證法.

"請你自己對這個屁作一下判斷,"教授說,"它好還是不好?"

我只得說:"不好."

"錯了,"教授說,"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麼說它好也不對了?"我問.

"當然."教授說.
"它既好又不好."

"錯了.你只看到矛盾雙方對立鬥爭的一面,沒有看到他們統一的一面.".

有點心虛了吧,你真了解哲學嗎?

我只好認真看待這個嚴肅的問題,仔細想了想說:"這個屁既好又不好,但不好的一面是主要的,處於主導地位."

"錯了.你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問題.矛盾的雙方會相互轉換,今天處於主導地位一面,明天一定處於次要地位."

"你是說明天全人類會為了我的這個屁歡呼雀躍嗎?"

"不盡如此,但不能否認這種發展趨勢"

我愣了好大一會兒,只得硬著頭皮說:"我的屁既好又不好,既不好又好.今天可能不好,明天一定會好.今天可能很好,明天也許會不好."

教授聽得直搖頭,說:"這是徹底的懷疑論,不是辯證法的觀點."

就這樣,僅僅因為放了一個屁,我就成了一個懷疑論者.

教授接著講課:"辯證法的威力不僅在於能夠輕而易舉地駁斥任何觀點,而且他能夠輕易地為任何觀點找到理論根據."

"可是我的屁就沒有任何根據."我抗議道.

"那是因為你沒有找到,其實很簡單,它是你肚子里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必然結果." 我啞口無言.

教授說:"下面我們不談屁,談一個更複雜的問題:一個西瓜,一粒芝麻,無論你怎樣選擇,都有理論基礎."

我趕緊說:"我要撿起西瓜,丟了芝麻."

"很好."教授說,"你抓住了主要矛盾,也就是說,你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那我就撿起芝麻,丟掉西瓜."

"先有量變,才能達到質變.你解決問題的順序十分正確."

"我既要西瓜,又要芝麻."

"即抓住主要矛盾,又不放過次要矛盾.你是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

"我既要砸爛西瓜,又要踩碎芝麻."

"很好,你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新事物就是對舊事物的否定.一切舊的事物必然滅亡.舊事物的滅亡是新事物產生的前提."

"我既要吃掉西瓜,又要砸爛西瓜.既要撿起芝麻,又要踩碎芝麻.可是,只有一個西瓜,一粒芝麻,怎麼辦?"

"你這才算對辯證法入了門,重要的是:矛盾的雙方不僅對立,而且有它統一的一面.你吃掉西瓜當然有它合理的一面,但你要砸爛西瓜,也並非不合理.只有將二者統一,才能進入更高層次的鬥爭."

我張口結舌,目瞪口呆:"可是,你並沒有解決我的問題."

教授笑著說:"辯證法不解決任何問題,它的用途在於首先把人變成傻瓜——如果還有人不是傻瓜的話."

"你是說『首先"?"我問.

"是對,然後再從傻瓜飛躍到學者."教授開始整理講義,"關於辯證法為什麼不解決問題,如何把人變成傻瓜,以及怎樣實現從傻瓜到學者的飛躍,這是下一節課的內容."
教授一蹦一跳,走出教室.

第二堂課:

教授說:"下面我們講一下辯證法的用途.我們要舉一個更加複雜的例子: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我說:"那一定要用辯證的觀點."

"對.我們有許多大牌的辯證法學者,他們會充分利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理論聯繫實際,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下筆萬言,緊繞主體.最後給你得出一個結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你佩服不佩服?"

"是啊.辯證法不是很有用嗎?"

"以前我也這樣認為.直到我見到一隻喪家的野狗——它改變了我的看法."

"野狗?"我莫名其妙.

"是的.我家屋後有個垃圾堆,有一天來了一隻喪家的野狗.它對其他東西看也不看,『喀哧"一口,咬住一塊骨頭."

"這毫不奇怪,所有的狗都會這樣."我說.

"不錯.問題是對於狗來說,這塊骨頭就是『精華",垃圾堆里除了骨頭以外,還有磚頭,鐵塊,破水桶等等糟粕,他為什麼只要骨頭這個精華呢?他怎麼知道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難道它已經充分理解了大牌學者們的論述了嗎?"

"好像不會."

"肯定不會,所以說大牌學者們通過精確的論述,得到的精妙結論,其實是連一隻喪家的野狗早就知道的東西.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為他們喝彩,對他們崇拜呢?"

"是啊,為什麼?"

"唯一的解釋就是:辯證法已經成功地把你變成了一個傻瓜."

"我明白了."

"你明白以後一定要問:你說的沒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誰都知道.問題是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

"對,看他怎麼說."

"你難不倒他,他又會充分利用辯證法的三大規律,理論聯繫實際,旁徵博引,縱橫捭闔.下筆萬言,緊繞主體.最後給你得出一個結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高明不高明?"

"是有道理."

"可是我認為:這不僅是無聊,無用的問題,已經近於無賴了."

"這怎麼說?"

"難道世界上有人會『具體問題,抽象分析"嗎?那隻喪家的野狗,來到垃圾堆前,難道會象亞里斯多德一樣,先把各種東西分門別類,搞清其內涵和外延,再通過歸納演繹,最後確定它是吃磚頭還是吃骨頭嗎?這可能嗎?"

"不可能.那樣的話,他連吃磚頭都有可能."

"對,孺子可教.沒有人會『具體問題,抽象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句話,等於沒說.不過辯證法學者倒是喜歡用抽象的方法,分析具體問題.因為辯證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所以如果你看到一隻吃磚頭的狗,千萬不能小視,它可能是一個著名學者."

教授又收拾好講義,說:"辯證法的根本在於使用『全面的,發展的,聯繫的"觀點看問題.象所有的謊言一樣,這話聽起來很顯真理.下一節課講辯證法的淵源,以及它和形而上學的關係.

什麼叫辯證法:

思維和存在的關係被哲學家們定義為哲學的基本問題,被看作有同一性也有對立性,但知性的同一性與理性的同一決不一樣:知性同一性把世界兩分,把兩部分看成兩個獨立事物,雖然有聯繫且是相依存的;而理性同一把世界看成一個整體,當成一個事物,認為事物的兩個側面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知性是局部分離性思維,理性是整體綜合性思維,所以在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上,知性認為思維有思維的規律,自然存在有自然存在的規律,老子高於世人的地方就在於認為二者同一,規律只有一個,自然之道即是思維之道,「道法自然」就是講思維規律也是自然規律,所以要法之.站在事物各部分間,只能看到對立,站在各部分之上才能看到整體,「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理性的優勢就在於它遠在知性之上.什麼是辯證法?全面地、整體地、聯繫地看問題的就是辯證法,片面地、局部地(孤立地)、分離地看問題的就是形而上學對立性認識方法.全面和片面、整體和局部、聯繫和分離這三對哲學範疇所反映的是客觀世界的空間狀態,因為宇宙的本質就是空間重力場,萬物歸一,不是歸到虛無飄渺的物質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空間概念.道法自然,主觀去反映客觀,人類思維也必須學會使用空間概念,能以空間形式說明萬物的,即是正確的、科學的,反之,則是不科學的、錯誤的.一分為二為什麼不是辯證法,因為用「分」的方法你得不到對世界的統一認識.合二而一,講同一為什麼是辯證法,因為你可以把這紛亂的世界統一起來.今天我們紀念愛因斯坦,紀念相對論發表一百周年,不僅要學習愛因斯坦的探索新知的創新精神,反擊一切否定相對論的言論,而且要吸取他按形而上學對立性認識方法搞統一場失敗的教訓,按黑格爾和老子的同一思想去研究統一場,去創立新理論,把物理學和人類認識向前推進.

世界的統一性即它的同一性,講一句「世界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並不能作結束語,因為人們還把物質和精神對立著,仍然是被分割的兩個世界.按「道一」和「抱一」的原則,物質與精神、存在與思維都是同一的,這世界只有一個,不分物質精神,不分存在思維,「二者同出而異名」.當你從具體現象來看時,它是存在、是物質;當你從抽象本質來看時,它是思維、是意識.你把人類社會分成兩大陣營,就沒有全球化;而放棄對立和平共處,就走上一體化道路,物與事同理.在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問題上,辯證法從同一性出發,認為一定條件下的相對真理就是絕對真理,世界上存在絕對真理;形而上學從對立性出發,認為相對真理無限發展,只要這發展不完結,世界上就不存在絕對真理,實際是不承認有絕對真理的.哲學範疇對應存在,否認這一個,另一個等於也被否,馬哲也承認範疇的依存關係,不能分割開來認識,這就叫同一性.可我們的相對真理論者又死死維護著某些理論,不允許別人突破或反對,真是矛盾得很.還不如就和方悟一樣,來個「階級立場鮮明」,可反的就允許人家反,不可反的就當絕對真理看待,用這些絕對真理統一形形色色的科學理論,建立大統一場體系.

有人認為對立和對應有什麼區別,不都講兩方面嗎?《老子.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就成他們說明對立統一的範例.其實知性與理性的差異就在對立和對應的差異上:一可分,一不可分.所以就天人關係而言,對立者以人勝天,對應者以人合於天;就歷史創造而言,對立者講人民創造,排除其他,對應者講合力,承認所有的人都參與歷史創造.看事物,對立者左一眼、右一眼,看出兩個,對應者眼中只有一個.從系統論講,宇宙是金字塔結構,多可合為一,所以老子講「一」與「多」(二、三、萬)的關係,而現代哲學中沒有「一」與「多」的範疇,缺乏整體觀念.統一場規律如何去找?就是從金字塔底層開始逐級同一直至頂層,頂級規律就具備了最大的普遍性和絕對性.你用頂級規律去演繹,無往不勝.名稱概念都描述對象特點,反映一物與他物的區別,所以老子才說「有名,萬物之母」.你想要獲得同一嗎?忘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吧,忘記男和女的區別吧!把它們當作一樣的社會、一樣的人,有相同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你就獲得了同一和共性,如此逐級向上推衍,可得老子思想精華——同一之道.我們怎樣擺脫對立性思維?就是按照正反同一的道理,把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繹過程反過來變成歸納過程,從金字塔底開始逐級同一,使萬物歸於三,再歸於二,終而抱一,此即入眾妙之門要訣.也可把原公式逐級下分的過程略去,直接獲得「一生萬物」、「道生萬物」的等效公式.所有的事物都包含普遍共性,都遵從普遍規律——大統一規律,所以從金字塔底向上反看,就好似萬物為道所生,為統一場所生.
老子哲學思想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現代哲學家們都把它歸入唯心主義中,僅說老子有樸素的辯證思想.實際老子及與其思想相近的黑格爾從不認可兩大派的劃分,黑格爾講知性、理性,老子講常道、非常道.黑格爾通過正反合、否定之否定而達同一,老子則直接從對應產生同一.人們釋老解老,至今仍未搞清「道」是什麼.一般人不理解哲學的抽象性,把理論抽象——「道」看成是無法理解和不可認識的.有人說是自然規律,有人說是社會規律,也有人說是思維規律.為什麼只看到分,看不到合呢?為什麼不可以是一個大一統的規律,「常恨世人新意少,愛說江南狂客.」(劉克莊《賀新郎》)須知「抱一為天下式」!一般人為什麼看不到老子的同一思想?因為他們都把對應關係看作對立關係,對立者相分割,對應者相混合,一可分,一不可分.「一分一合其差別遠,對立、對應莫混一談.」

為什麼我們在敬畏問題上各說各話?因為雙方都是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世界觀出發看問題的,所以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解答.可以斷言,最後的結果是雙方仍各自堅持固有立場,那麼,這場爭論的意義何在?它的意義在於爭奪中間群眾,沒有固定立場和固定觀點的中間群倒向哪一方,哪一方就贏了.當然,歷史會做出最終評價,遺憾的是,這一過程中,人類還要付出極大代價,這代價是贖買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賣力鼓噪也沒有用.

轉載於百度作業幫,裁決小琴n4s,2014,題目《什麼是辯證法
盡量說得簡單易懂》


根本上區分只有有兩種邏輯:建立的邏輯和破壞的邏輯

任何邏輯都是憑空建立並且根本上無法自證的

例:假設1+1=2,依次推演所有四則運演算法則,都是運用形式邏輯正向推演;使用辯證邏輯可對任何一道四則運算的所謂正確答題提出質疑,不論怎麼質疑都會歸結到質疑假設1+1=2上,於是形式邏輯等待除此之外的假設比如1+1=1之類的確立,可是辯證邏輯只管質疑不管確立假設,於是書獃子遇上耍流氓沒法玩了

對於公理設定的反駁並不需要理由,但對於公理以下的定理推論以及現象解釋的反駁需要回溯到公理基礎,因為這是同一個公理體系下的契約協議,以保持形式邏輯的一致性。這就是為啥形式邏輯鬥不過辯證邏輯,因為形式邏輯再怎麼嚴密都是建立在某套公理假設基礎上,而辯證邏輯直接穿越了形式邏輯的整體證明過程,對公理體系發起攻擊,釜底抽薪,所以辯證法無敵辯證法最大。但是辯證法在簽了契約協議之後還在公理體系內亂竄就是違法,違反形式邏輯辯證邏輯與形式邏輯之辯(大小邏輯關係)


與形而上學(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待問題)對立的。


沒有絕對的是,也沒有絕對的不是,任何事物都是是與不是的結合。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任何事物都是對與錯的結合。沒有絕對的絕對,也沒有絕對的相對,任何事物都是絕對和相對的結合。這就是辯證法了。

辯證法早期是智者派提出的一種相對主義論調,到了黑格爾那裡變成了動態的概念的自我發展。一般來講,事實上就是一種腦筋急轉彎式的認識方式,要人不要認死理想當然,知道世界永遠比你想像的要複雜。


業餘民哲一枚,不同意高票答案!

辯證法本質是邏輯之法,追問之法,運動之法,如對高下、大小、長短、光暗、好壞、生滅、快慢的追問,這種追問根據人的認知水平的高低而表現不一,辯證法不是知識階層專有,是全民性的東西,比如兩小兒辯日就是最簡單樸素的辯證法!

辯證法如出鞘利刃,用之於善則可達至善,用之於惡則可鑄大惡,因善惡各有其邏輯!

因身處天朝,受馬哲摧殘,比如物質意識的辯證法,就是最本質的惡的詭辯!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物質是不斷運動的,那麼物質到底是什麼?如果說運動是物質的本質屬性,那麼意識呢?意識的本質屬性是不是運動呢?如果都是運動,那麼運動又是什麼?

以上這種邏輯追問之法就是辯證之法,但辯證無果,有果無辨證,所以馬哲理論之果不是辨證法,是狡辯詭辯!

比如計算機01語言,從01來思考01,永遠也不能超脫01,這就是辨證思維,但辨證思維卻不能幫計算機實現超脫01,超脫了01,計算機也就不再是計算機,就像人的生死劫一樣,辨證不能超脫生死,只有超脫辨證才能超脫生死,但超脫了生死,人還是人嗎?!


粗略說,meta(元),理念的反向展開形式

碼農都熟悉meta了,比如元編程就是用來生成代碼的代碼。

以柏拉圖為代表,西方自然哲學(哲學科學到18世紀還是不分家的)傳統大致是以金字塔形式描述的,先有原因的原因,原型的原型,然後再有原因和原型,然後又結果和對象。

到了黑格爾,他提出這個原因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以下記做 原因(N)), 是由原因(N-1)導出的,探討現象,得到原因(0),此時揚棄現象,開始研究原因(1),原因(0)就是現象,以此類推,我們最後就能得到原因(N)絕對精神。

但是馬克思說不對,你這是頭尾倒置的,根本沒啥絕對精神,人就是用原因(0)寫原因(1),用原因(1)寫原因(2),寫不好可能還得重構,循環上升。

辯證法研究關於方法的方法,關於理論的理論,簡而言之,主動提取你的原因(x),而不把視野僅僅放在原因(x-1)間的關係上。


通俗地講,辯證法就是實事求是,運用辯證法就是實事求是的過程。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就是人體大腦機能對他所能反映的物質越來越貼近真實的反應,辯證是不斷進化的,不斷隨著人類發展而變化,但其本質形式不變,直到人類大腦機能與現在不一樣的時候


辯證法的思維無處不在,人有旦夕禍福,月有陰晴圓缺,看待事物應有一種辯證的思維。

看人也是如此,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人都是有優點有缺點的。

看待事情也是如此,有些工作高薪卻壓力大,有些工作薪資一般卻不累,不會有那麼完美的事情的。可是很多人卻執迷於追求完美上,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容易焦慮、容易有各種心理疾患的原因。凡事想開一點,世上沒有什麼完美和完整。


推薦閱讀:

邏輯學就真的邏輯嗎?
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辯證法與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解釋之間的矛盾?
「沒有那麼多偶然,所有偶然都是必然」怎麼理解?還是需要辯證看待?
看著鏡子中你,這種行為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TAG:哲學 | 辯證法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