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虔誠與執著的區別在哪裡?另外經書還說該經能凈業障,因果論倒是可以理解,但善惡的度在哪裡?何為善何為惡?

佛祖受戒前對供養諸佛的虔誠得到了燃燈佛的受戒,這種虔誠算不算是一種執著?另外經書還說該經能凈業障,因果論倒是可以理解,但所謂善惡,度在哪裡?何為善何為惡?雖說佛教「空性」及「去執」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問出這樣問題說明我差的太遠,但經典著作一般把話說得模稜兩可,但是物極必反這種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還是沒有抓住各種度,所以讀佛教經典不自覺的混在一起了,總是會出現思維混亂,到底「度」在哪裡?


這樣的狀態我也曾有過,也應該算常見問題吧。

我覺得這種狀態是修法的順序顛倒錯亂引起的。

該修無常、苦的時候,卻去想不生不滅。

該修慈悲心的時候,卻去想不善不惡。

大概就是:喜歡用勝義諦,去破壞世俗諦。

明明正是需要緊緊抓住竹筏渡河的階段,卻想做渡河後的事情。這樣就只是想當然的臆測罷了。

可能一開始就看大量顯示勝義諦的《金剛經》,卻缺少了前面的修法做基礎。這樣其實連《金剛經》中的佛教術語都看不出來,更別說正確理解了。

解決的辦法:

首先要了解:勝義諦不壞世俗諦

簡單地理解,見

阿毗達摩 第三講 兩種諦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

我們學了這兩種教法之後,會分別用在不同的地方,在實修上也是,持戒是以世俗諦為主,修定也是世俗諦為主,雖然有時已經涉及到勝義諦的範疇。但是在修慧的時候,如果我們再用世俗諦,再用概念去修,我們的觀智是不能成功。因此經教法和論教法,或者說律教法、經教法、論教法,它們都有不同的教導範疇,分別是指導我們持戒、修定和培育觀智的。如果我們用勝義諦去詮釋世俗諦的話,我們很容易造成一些混亂。佛陀也經常教導世俗諦,教導一般人認定的真理。例如我們說到的五戒或者十戒,或者八戒中的第一條戒——不殺生。不殺生,這裡的生命,在勝義諦上有所謂的生命嗎?沒有,在勝義諦上只是一堆名色法,只是一堆五蘊,而且在究竟上是無我的,沒有所謂眾生的實體。如果你認為,在究竟意義上沒有所謂的動物,所以,沒有所謂的殺跟不殺,這樣的話,你就會變成一個詭辯的人,而這種詭辯對我們佛教的危害很大。所以,無論我們在修行或者在學習上,只要知道佛陀的教導是屬於哪個範疇,或者我們學《律藏》,用律教法;學《經藏》,用經教法;學《論藏》,用論教法。我們持戒,用律教法;我們修定,用經教法;修觀,用論教法,這樣的話,就不會搞混淆。而且我們在修觀的時候的所緣,在修定的時候的所緣,在持戒的時候的概念將會很清晰。

所以需要找到修法的順序次第。

ps:

最贊索達吉堪布的《金剛經釋》

http://www.zhibeifw.com/ssfb/dxb/jingangjingks/01.php


虔誠是我相信,執著是我相信你。

善惡度是自己認為別人做事的一個度。

善是付出,惡是索取。


推薦閱讀:

念經法門比念佛法門更殊勝嗎?

TAG:金剛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