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文字激發讀者的想像或者情感?

作者是如何利用文字刺激讀者的想像,以及如何達到情感共鳴?


呃……謝邀。

其實是很贊的問題,但長篇大論的話沒幾萬字打不住,我就簡單來講了。

我認為打動讀者是靠抽象和具象的最終統一(統一程度當然越高越好),這樣情感這種抽象的高級情緒就可以投射到現實的具體情況上,也可以在具象的單點上釋放出長期聚集的力量,形成情感爆發,擊穿讀者的心理防禦壁壘,觸發天然情感——這不是機械的方法論,而是想要達到高度統一,需要作者的高度投入。

這個問題簡單來講也非常簡單,比如說父親打兒子,可能驅動力是生氣,也可能驅動力是愛,一個複雜舉動的背後一定是非常複雜的過程,你要怎麼去把打的動作賦予真正的確定的精確的含義,就是整個故事的目標,之後這股力量會在「打」的動作里釋放,形成具象化的情感,讀者就會在具象的瞬間感受到抽象的力量。


謝謝俺妹邀請,我再不答這題,恐怕要被妹妹瞧不起。

其實我覺得這題 @徐湘楠 徐老師已經說盡了呀,就是「靠抽象和具象的最終統一」。徐老師的回答唯一的問題是,可能很多人都看不懂。

所以我還是貫徹我一貫的邪門歪道、不計較細節的方式,來解釋一下什麼是「抽象和具象的最終統一」。

1.

所謂抽象,即把某個事情的意義,從具體的事件中抽離出來,只保留下最本質的意義,比如:愛情、懷念、惆悵、悲憤……

這些抽離出來的東西,就是人的情感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讓人感動的根本。

人為什麼會感動?多是因為感同身受。如果完全沒經歷過的事,大多是不會感動的。比如子女往往不能真正體會父母之愛,要為人父母后才能理解。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事情,如果非要經歷過才理解,那人類豈不是永遠不會相互感動?並不是,因為人感動的來源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從事件里抽離出來的「抽象」。事件雖然各有不同,但是這些抽象往往是相同的,因為人類的情感大多是相通的。

舉個例子,失戀的人會喜歡聽關於失戀的情歌,雖然這些情歌各有各的唱法,講的故事也都不相同,但是包含在歌詞里的感情卻是所有失戀的人都能體會的,只要抽象的意思被領悟了,就能引起共鳴,就會讓人感動。

2.

那麼何為「抽象與具象的統一」呢?

先說反面教材:為表達某個意思而強行說個故事,與為了讓故事看起來有深度強行說理,都是非常菜的做法,都不符合抽象與具象的統一。

比如孟子為了說理,講了一個《齊人有一妻一妾者》的寓言,但是這個寓言讓人感覺很假,因為一個窮人不可能娶了妻又納妾。

《刻舟求劍》這個故事就比孟子的寓言生動得多,生活中雖然沒有干一模一樣事情的呆瓜,但是類似的呆瓜到處都是,「刻舟求劍」就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抽象與具象的統一,而「齊人一妻一妾」沒有。

有人寫自己母親是個傻子,被迫害被買賣,在農村生活如何如何慘,卻依然知道疼愛自己,最後在結尾強行說理,說這就是偉大的母愛啊!本來前面故事寫得非常真實而慘烈,把貧困地區的殘酷現實寫得血淋淋的,本來差點讓人感動哭了,最後卻非要拙劣地總結到母愛上,就會引發人們吐槽的慾望:這根本不是母愛不母愛的事啊!

真正抽象與具象的統一,需要你把想表達的意思狠狠嵌到你的故事裡,讓兩者渾然一體,一句解釋的話不用,光把這個故事丟到人臉上,都能把人砸哭,這才是統一。

3.

說說一個經典敘事,看例子: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秋思》

相信所有讀書人都曾被這首曲震撼過,它就這麼簡簡單單鋪陳了一幅景色,就能產生巨大的化學反應。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經典敘事呢?因為以這個為模板,幾乎能寫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感人故事。

這首曲子至少用了以下幾種技巧,這裡剖析一下,順便談談這些技巧:

1)正反襯

正反襯法是大家從小學就開始學的,懂大家都懂,但未必會有主動用的意識。

正襯就是用剛好附和角色心境的其他事物,去襯托角色的心情。比如,《神鵰俠侶》裡面楊過在最困窘的時候,遇到了一匹脾氣大、長得丑的大黃馬,這匹馬就是楊過的寫照。這是正襯。

反襯是用與角色心境相反的事物來襯托角色的心境,所謂「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以樂襯哀是很常見的用法。

正反襯不需多,只要在情感烘托到了一定程度,恰到好處地點上一筆,不需要解釋,讀者和作者自然能心照。這首曲子里既有枯藤老樹,又有小橋流水,可謂把正反襯的奧義領悟到極致了。

2)寫景

在開頭寫景,是給全篇定一個基調,更容易讓讀者代入這個故事;在情節正激烈的時候寫景是閑筆,能稍微緩和緊張氣氛,有時能從側面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結尾寫景有時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斷腸人在天涯」。

寫景能讓整個場景更加具體,而寫景的本質實際上是在寫人,因為周圍景色如何實際上是人物內心的投射。

難點在於,你如何判斷什麼時候該寫景,寫什麼景。這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了。

3)拉畫卷

這首曲子就像將一張畫卷緩緩拉開一樣,先寫枯藤老樹,再寫小橋流水,最後寫斷腸人,一層一層寫來,就把整個場景寫盡了。

實際上這樣寫是層層遞進,層層留懸念。讀者隨著畫卷的展開,每一層都有新的信息,也有新的懸念,直到最後所有懸念揭曉,讀者恍然大悟的同時,也會被深深震撼到。

「枯藤老樹昏鴉」,這畫卷的第一頁不太好,是衰景。

「小橋流水人家」,筆鋒一變,又變成樂景了,這裡讀者就會疑惑,為何反差這麼大呢?

「古道西風瘦馬」,原來是寫的羈旅之情,可是直到這裡人都沒有出現,只有馬,人呢?

「夕陽西下」,就是不寫人,急死你,先不急著抖包袱,閑筆,讓感情醞釀得更充足些。

「斷腸人在天涯。」一口氣把畫卷拉到底,從最初的格局猛然擴大到「天涯」,在從小格局到大格局的強烈反差中,把要寫的那個斷腸人也丟進去,這就把剛才醞釀好的那股感情一股腦地宣洩出來。

寫小說也不可最開始一股腦地什麼都寫,要一層層地寫,讓感情一緊一松地釋放出來,在最後達到一個高潮。

4)留白

曲子最後只寫了斷腸人在天涯,在天涯幹什麼,為什麼去天涯,都沒有說。但是光憑之前的景色就能讓讀者體會到,這個異鄉人心裡苦。

這就是把角色本身的感情(抽象)納入了具體的環境里,將環境這種具體與角色抽象的感情緊緊地捆到了一起。

那為什麼不說異鄉人的故事呢?一是因為篇幅限制,二是因為,有時候留一筆不寫,比寫了要好。

有些作者什麼都寫,他們想像力發達,像暴發戶,恨不得把所有東西都抖出來,其實這是出於他們不自信,他們擔心讀者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但是老辣的作者不會這樣,他們有些東西就是不寫,不是他們沒想到,而是他們想到了,但是他們相信自己的讀者能理解。我這裡不寫,你們自己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猜去吧。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這首元曲沒用到的技巧,我也沒時間一一詳細寫了。曾經還有些關於寫作技巧的回答,一併放在這底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參考。

如何寫小說寫得很帶感? - 陳野亮的回答

寫小說為什麼會「卡殼」? - 陳野亮的回答

在【短篇】言情小說中怎樣塑造男主人公的形象? - 陳野亮的回答

如何創作一個會讓觀眾反思某類作品價值何在的劇本? - 陳野亮的回答


呃,其實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作者情感的完整傳達其實沒有什麼特別有效的方法,兩者之間發生共鳴不完全取決於作者一方面。有些熱門小說里,的作者單純是「用力過頭」的情緒表達就足以點燃讀者的心了。而另一些則是用豐富的閱歷討巧地把生活嵌入文字里去搜尋潛在的共鳴者。兩種路線都有很成功的作品,做法卻是天壤之別。

但是引導想像確實是有技巧的,很多作者在引導讀者進入核心劇情事件時都採用的是「熟悉處入手逐漸引入新的帶入體驗」。即用一種情緒宣洩口的,有代表性的大眾情感和一些角色特性情感和身份結合,找到一個溝通點,用以消除【距離感】,讓讀者貼近角色。

手邊沒有書來做例子,隨便舉了:

《利伯蒂的遠征》開始的橋段是腦滿腸肥的主編找利伯蒂談論關於新聞稿的事情,利伯蒂的觀察視角中的主編的形象簡直集開會官腔老闆的綜合偏見於一身,推讓雪茄和解說雪茄「來自棕色女人們的大腿」的細節,以及利伯蒂在認真偏執中偶爾的小心思和開小差,立刻給人很強的親近感。事實上,讀者產生強烈情感反應的是「在聽俗不可耐的領導胡說八道,無聊談話」的生活…但是後半段托出利伯蒂的正義感、和冒險精神也就不那麼突兀了。「哈,這人和我一樣」,然後就會有很大概率去以這個記者視角去思考。另外還有一個細節就是,雖然設定了一個角色的職業,但是作者有意的不去涉及常規認知外的角色特徵。很多角色塑造比較失敗的人設有一個特點,就是人物脫離一般認知(一個嚴肅過分的人,一個過分油嘴滑舌的無賴,一個完美無瑕的說話都像樣板戲的英雄,一個專業技能滿滿卻完全讓讀者get不到點點大牛)會給人一種距離感,就讓人物臉譜化了。 接受劇情也是如此,很多優秀的長篇小說,劇情裡面涉及了大量可「投影當前生活的」室內場景和生活場景,其實目的就是減少距離感。

當然我說了,方法不唯一,我也看看有沒有更好的答案。(吃瓜)


我想到的是,把字、詞用正確(準確、精確)。

人人皆有喜怒哀樂。但是還不夠。

「親愛的讀者啊,我寫這段文字是為了讓你笑一笑,你既然是人,想必也會笑,所以,請自行想像一個可笑的場景,然後笑一笑吧。記得不要樂極生悲喲~」

!#¥%……*@!QWER{JGFD……#¥@%#E日法,po-算咯額nglzls到了0plipf7E967U{

看完這段代碼,沒有人會笑。因為看不懂寫的是啥。

我最近在電腦上玩一款遊戲。遊戲內容就是用滑鼠操作各種槍,沒完沒了地射擊,產生一堆數據:21504、7568、93%、25……

它們的意思是:殺敵數、爆頭數、獲勝率、擁有武器數……

彷彿有點兒意思了。試著更進一步,那些數字是我在一個又一個任務中獲得的,比如擊斃敵軍指揮官,解救人質,摧毀坦克等。我難免經歷失敗,從頭再來;也許會成功,從而得到相應的獎勵。

而且是在不同的場景中,比如沙漠、城堡、水電站和航空母艦。

很顯然,當那些數字的意義變得越來越具體,遊戲也就越來越有意思了。

(其實並不好玩。我只不過是一個很容易滿足的人罷了。)

同樣的,人人皆有喜、怒、哀、樂。但是,什麼樣的消息才會讓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喜上眉梢?剛才辦公室里發生了什麼,老師你有必要怒髮衝冠嗎?那個女人哀哀欲絕的樣子好可憐啊,而且我跟你說這事兒——哎呀不行了樂死我了……

試著更進一步。(開個玩笑)

1.暫時沒想到。空缺。

2.作為一名教師的你,見過的最奇葩的家長是怎樣的?

3.你經歷過怎樣的絕望?

4.有哪些讓你笑到腎抽筋的段子?

總之,就是要把「情感」包裹起來,包得嚴嚴實實的,讀者只能看到具體的故事情節,從而一步一步誘使他展開想像,沉浸其中,感同身受,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反正就是要橫插一句。)一些電影的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其實漏洞百出。所以我看完就忘了,不留一絲痕迹。但它畢竟是電影,再拙劣的畫面配上音樂,也比文字顯得更具體,更生動,更有衝擊力,讓人一下子就明白,想都不用想,看得很爽。當然,僅此而已。

我們都有的生活經驗是,比爾·蓋茨住多大的豪宅都沒關係,因為太遙遠,我們想像不到。但是一想到單位的熟人小李居然?買了一輛新車,而且是黑色的,一次付清全款,而且他的老婆貌美如花,燒得一手好菜,兩人的感情甜如蜜,那個三歲大的寶寶真是惹人疼愛,還有他家的房子,那個環境,還有那個小區的物業管理水平真是沒得說,——哎呀我嫉妒得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肚子都氣餓了。

因為它就發生在我的身邊,我的眼皮子底下,我太熟悉了。這種刺激是實時的,全方位的,多角度的,太真實了。(剛才你們好像在說比爾·蓋茨?那是什麼東西,在哪兒,好吃嗎?)

只有「平平常常」的故事情節才會有效地刺激讀者的想像和情感。「平平常常」的意思是說,貼近生活,不難理解,很容易想到,司空見慣,就在身邊,觸手可及,合情合理,就應該是這樣……

這個西紅柿如此美味可口,終於使他確信,鐵比鋁的密度大。於是重新回到醫院。過了五年,果然在游泳池裡找到了那天早晨擠公交時丟掉的錢包。他把它打開,掏出一桿拖把扛在肩上,推開門走出去,然後死掉了……

每一個字都認識,每一件事物都很熟悉,但是邏輯混亂成這樣,顯然也是不行的。

(然後死掉了……就這麼死掉了……這就是結局……what the fu*k!……)

那麼,如何把具體的、平平常常的故事情節寫出來呢?

很簡單。有人問莊子什麼是道。莊子說,道啊,無處不在,什麼地方都有。那人說,願聞其詳。

莊子說,道在螻蟻洞里,在草籽里,在瓦片上,在屎尿里。年輕人,你所提的問題,沒有提到本質上。我把道說得越低下,越顯出它的無所不在,什麼地方都有。一個人判斷豬的肥瘦,往往去看豬腳,因為豬腳最難長肥,所以是肥是瘦,一目了然。

一個作者可以把字、詞用正確(準確,精確),就說明他把一切都想到了,想得很清楚,細節很豐富,明明白白,一覽無餘。

(黑體字部分並非重點。敲黑板。)

你們還記得單位的熟人小李嗎?他有一輛車、一個老婆、一個兒子、一套房子……

誰記得他的車是什麼牌子的,是蘭博基尼還是五菱宏光,排量多大?他老婆是家庭主婦還是也在上班,在哪裡上班?那個小寶寶為什麼會讓人百般疼愛,小李子居然買到了學區房,這一切的背後存在怎樣骯髒的交易,是否隱藏著一個驚天秘密……歡迎收看今天的《走近科學》——啊呸!

(請獨立思考並完成這道題。請把作業交到評論區。)

以上細節說明了「小李」確有其人,以及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遠遠不夠。

(他是一個事業成功的男人嗎?)

還得有故事。他為什麼要買學區房而不是「峃氍」房?因為他愛自己的家庭,希望孩子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將來有出息。——不,因為這和讀者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讀者也想買。

他是如何買到的,在那過程中,他經歷了什麼樣的酸甜苦辣和心路歷程?——買到了、想買房子的讀者,熱愛家庭、熱愛生活的讀者多半也會感同身受吧。

小李在生活中還遇到了哪些事情?他是如何處理的?他的出生、求學、戀愛經歷如何?婚姻生活是否一帆風順?他有哪些朋友、同事、領導,他們志趣相投嗎,他們在各自的生活中遇到了哪些事情,分別是如何處理的?身為一個事業成功的男人,什麼樣的消息會讓小李子喜上眉梢?……

(小說「小李子渣渣的日常生活」已出版,各大新華書店均未有銷售,歡迎踴躍選購。前七十億名在知乎上關注老張的購買者可以享受打十二折優惠,優惠活動截止日期為:2016年8月17日。)

因為他的喜怒哀樂就是我們的喜怒哀樂,所以我們才會關心,產生共鳴。

那科幻、武俠、玄幻小說怎麼說?它們的人物明明是假的,故事情節也是假的。呃,因為……因為它們其實也是具體的、平平常常的啊。楊過是兒時頑劣不堪,後來斷了一隻胳膊的楊過,兩人的婚姻是不被一些人接受、遭遇過各種坎坷的婚姻。這不正是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嗎?

如果金庸這樣寫:楊過在海邊練習黯然銷魂掌。他先向左劈一掌,然後向後劈一掌,然後向水裡劈一掌,然後……讀者還想看嗎?——這大概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電影中的超級英雄從來不上廁所。

因為救人要緊,沒時間脫褲子。(不要在意這些細節。)

其實——我編不下去了。無論是「怎麼寫」,還是「寫什麼」,其實都是作者應當獨立思考和完成的作業。字、詞的運用畢竟是細枝末節,關鍵還要看作者的生活閱歷、思想和情感。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不斷寫,不斷磨礪寫作技藝,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說了等於沒說。(╯▔皿▔)╯

所以說我覺得,小李子買的車肯定不是五菱宏光牌的。因為五菱宏光沒!有!黑!色!的!

最後是一波安利:文學對人物心理的揭示是否比電影更直接或容易?


想像需要描寫,情感需要結構和節奏。

總的來說,需要去很好地去說故事。因為顯而易見,說明書、申明這類是不會有想像與情感的。只有故事才具備這樣的可能。

為了好的故事,就需要一個好的前提,或者說假設。

比如卡夫卡變形計中,職員突然變成甲蟲,這是前提。

在此之後是描寫,描寫應當遵循真實的原則。不管是人物還是事情,都應當有理所當然的感覺。不同人的說話語氣風格不同,他們面對事情的想法也不同。

真實同時也是情感傳遞的前提。描寫職員因上班遲到而感到焦慮,這是真實的,且有共鳴的。但最終落腳,應當是對人物的描寫。小職員回想著就這因為幾分鐘,這個月會扣全勤,全勤200元。假如早起幾分鐘,假如不多等一個紅綠燈,假如不在早點攤前耽誤太多時間……這些更加細緻的真實的描述可能更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

更甚,假如能寫出觀眾自己都未能意識到的情緒,那樣情感會更加飽滿。

譬如,雙休日在家什麼都不想做,其實是對自身的茫然。在會議上對別人的指責感到厭惡,實際上是擔心自己的能力被看輕。自己其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只是沒能力去改變,去涉險,所以時常安慰自己,這樣也好,比較穩定。

以上供大家參考,或有謬誤,歡迎指正、探討。

謝謝。


首先是

讀者要對作者本身提出的話題有足夠的興趣

比如說吧

兄台你看過小黃文么


很久之前,我對寫作一無所知的時候(現在可能也是),我看到過一份某個寫作群的聊天記錄。

主要角色為憤怒的香蕉。

次要角色為一眾小說寫手。

他們談到的就是關於如何讓讀者產生情緒反應的事。

當時香蕉用了一個詞是「傳遞」。

情緒的傳遞,感受的傳遞。

他會抓住心頭浮起的每一種情緒,捕捉每一種感受,牢牢記住他們,然後通過文字,傳遞出去。

這是一種有意識的訓練。

一開始,可以抓住憤怒,狂熱,熱愛這種比較濃重的感情,然後傳遞過去。

後來,可以抓住各種細微而美妙東西,繾倦,輕鬆,溫馨,自然。

他舉得栗子是。

聽到一首歌,這個歌里表達的情緒,完全可以轉化到文字上。

而這件事我相信很多作者主動體驗過,比如寫情侶分手就聽一些苦情歌…寫武俠就聽聽醉拳…

寫作套路的出現,就是因為固定的幾個模式可以很有效的激發讀者情緒,只不過那樣的固定化的東西對細微處的把握自然不到位。

看看現在的香蕉,在他的某些詞句里是可以看到陽光的,某些段落里是可以看到陰霾的,文字傳遞情緒的力量得以體現。

只是他現在筆鋒柔潤,不夠凌冽,某些場面看的不夠痛快。

有意識的體會情緒,把握情緒,分析感受,然後用各種嘗試,把它們裹進文字里,那樣的文字就能夠激發讀者感情了。


希區柯克式的半露半藏


激發想像和激發情感,其實是兩個問題,原則上來說,優秀的小說家最主要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而不是去考慮讓讀者怎麼怎麼樣。

畢竟讀者千千萬萬,哪怕有時候你只寫一個字,他也能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並且自己擅自加以分析揣摩想像。

而有時候哪怕你深情肺腑地寫上幾萬字,讀者也不能理解你想要幹嘛,縱使你的表達完全正確,感情也是確實有著的真實情感。

所謂的激發情感,實際上就是你自己的情感的完全表達,你表達清楚了,自己的情感也是真實的,那麼讀者的感情自然會被激發,只不過你能激發多少讀者的情感,就是一個完全不可預料的事情了。

並且所謂的激發情感,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甚至可以說是不用去深究的事,因為只要你的故事裡有想要表達的東西,那麼自然就會有情感,而有情感自然就需要用合理的內容去表現,所以這裡的情感激發完全就是個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東西。

再來說關於激發想像,這其實就是一個「留白」的問題,換種說法也可以叫「挖坑」「埋伏筆」,與此相關的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冰山理論」。

我所知道最能激發讀者想像的故事類型,大概有兩種,一種是荒誕小說,一種是推理小說。

關於荒誕小說這裡就不做過多討論了吧,畢竟現在99%的作者不會寫這種類型的小說,而這裡把它拿出來的說的理由則是,這種小說確實能激發人們的很多想像,而理由就是因為它們幾乎是完全由「靈感」堆徹而成的,故事裡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成為一個伏筆,雖然通常來說作者不會告訴你這些伏筆是什麼意思,就好像抽象畫派的畫家一樣故作高深,誠然這樣的作品有一定的受眾,但最終讀者還是會厭倦這種故作高深的作派,因此荒誕小說無人問津的理由可以說就是顯而易見的一件事了。

同時也可以說明激發讀者的想像,也並不是需要如此迫切去追求的一種東西。

然後再說一下推理小說吧,其實推理小說的伏筆,不僅包括導向最終結局的伏筆,更多的是導向錯誤的伏筆,當然即使將錯誤的推導和正確的推導加在一起,通常也並不會很多(一般來說在個位數以內),但是讀者在其中參與思考想像所能得出的推導,卻是幾何倍數的增加。

甚至就算是普通故事中顯而易見的結局,只要給出一個伏筆甚至不給錯誤引導,讀者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思考與想像。

而關於如何埋「伏筆」,其實我個人是不太贊成所謂的「埋伏筆」與「收線」這種說法的,因為故事的產生不可能是因為僅僅一個伏筆產生的,而一定是因為角色之間有著必然會發生的事,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表露出這種跡象,而這種跡象肯定也不會僅僅只體現在一個「伏筆」上,而是體現在事件發生前的「一言一行」上的,也就是說所謂的「伏筆」僅僅是讀者能看出來的部分,對於作者來說故事的發生僅僅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後面有重要的事件發生,那麼就必然會在人物的心態與言行中表現出來,對於作者來說只要真實地表現自己從人物身上感受到的東西,並把它們展現出來,那麼自然而然地也就能夠激發讀者的想像了。

總結的話,就是激發讀者的情感與想像都不是作者需要考慮的問題,作者只需要考慮怎麼把故事寫好就可以了。


你在某些時候看過小黃文嗎?


毛線,這個問題居然不打上網文標籤,簡直有意思。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網文是文字中最具有代入感的文字,代入感極佳的同時,就會引起讀者的心緒變化。

這很簡單,也很難。

但是,代入感確實是個好東西。

不可否認。


大多數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的生活,答案有點跑題,不過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吧

--

日月交替,朝九晚五。二十七八歲的你正值青春,窗外陽光明媚,生活沒有驚濤暗涌,也不曾波瀾壯闊。

每一天都在重複昨天,早上吃著同樣的牛肉餅,喝著同樣的豆漿。點燃白沙,騎上電驢,風馳電掣,奔波勞碌。

有時候抬頭看看天,你會發現天空藍的這麼徹底,深邃的那麼不真實。你會想想生活的意義,你想帶著TA吃頓好的,你想給TA買件漂亮衣服,你想送TA一個禮物…還好,這個月工資還夠,

真的夠嗎?

晚上刷刷微博,偶然瞟了一眼心靈雞湯,不經意刷出來了健身視頻,看著一篇篇的時政新聞,金融動態,微博熱門,你會忿忿不平,你會暗下決心,還會定下計劃,

真棒,

可是…行動呢

平日里大家對你印象都很好,好像和大家處的還不錯。可是總有些人和你過不去,處處針對你,領導面前穿小鞋,同事面前說閑話。你告訴自己,沒關係,不和他們計較,這樣的話說了好多次,可是…心裡好像總有個坎過不去。

大學畢業,勤勤懇懇,時至今日,終於不負苦心,月薪一萬,好像沒什麼不滿足的。一部分錢理財,一部分錢改善伙食,一部分錢給家裡,爹娘總是誇你真有出息。抽屜里的那張健身卡,已經半年沒去過了吧。你也想去,你也想變成寧澤濤那樣的,可是忙啊,真的忙

好吧

終於,在一個同樣陽光明媚,同樣萬里無雲的日子裡,你決定了,決定變得更好,決定改變自己。

恭喜,這是第一百次。

你以為努力真的只是說說而已嗎,年輕人,所有的汗水,淚水都準備好了,不撕掉你一層皮,你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平庸。

日月交替,朝九晚五。二十七八歲的你正值青春,窗外陽光明媚,是不是少了點風起雲湧?

路還很長,我們一起走


不同的人的閱讀習慣不一樣,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我是覺得文字要想激發人們的聯想,首先要讓讀者讀懂文字後,再有時間思考,因此對於多數讀者來說,文字越簡單易懂越好,不要放一些二次思維的東西,最簡單的比方,老婆就用老婆這個描述,不要說什麼渾家,細君之類的,讓人大腦進一步思考。

不同層次的讀者無法因為同一篇文章都產生共鳴,還是說先找好文章的受眾,再來說文章的筆法修辭等問題


比如成人文學 只有兩個字

哦?

否。


參見 恰克帕拉尼克,腸子,裡面的那一篇 腸子

不知道其他讀者有沒有,反正作為一個女性看了幻肢痛,腦子痛,心裡還麻酥酥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到兩棵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


簡單一個「他」字,就能刺激真正粉絲的想像

然後擴展

他在哪裡?他還好嗎?他愛著誰?誰又愛著他?


道人之不敢想,或是不好想。


作者要有真摯的感情。以情動人。


簡而精 留有餘地而不顯得突兀空曠 可以參考一些古代文章 文言文的美在於用幾個字就能讓你在腦中描繪一幅畫卷


推薦閱讀:

白落梅的書怎麼樣?
《月亮和六便士》by 毛姆| 每個人在世上都是孤獨的嗎?
如何改掉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毛病?
想了解民國的風土人情以及市井生活,該看些什麼書?

TAG:閱讀 | 心理學 | 文化 | 寫作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