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按需分配按需生產,如何解決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以及個體人的差異化需求?
例如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如何按計劃生產?例如某個北京人想吃地中海的橄欖油,國內氣候無法種植橄欖。例如某個新疆人想吃南方的櫻桃,但是新疆無法種植櫻桃。而且櫻桃保質期非常短,寫計劃申請書,然後再運過來已經變質了。如何解決這種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
這個問題,問得好。如市場經濟、商品經濟,無論文學作品,還是科技知識都被商品化了,因而功性利、以利潤為目的的計劃性是極強的。如諸如科技投術、文學作品,不能給資本帶來利潤或者不符合資本家的口味,他們就不會投入。
相反計劃經濟這種非商品化制度中,對於基層科研等,功利性根本就不強,這些領域有充足、穩定的財政預算,並不所有的項目都需要立項。
至於個人寫創作、搞發明創造,只要不動用其它社會成員的勞動時間或者動用社會資源,社會根本就不會管你。當然少作為作家協會的作家、科研所的工程師等,社會穩定的預算養著你,如現實的蘇聯計劃經濟就是如此。
對於基礎性的科學研究,以及文學家,社會不帶目的的給你經費。
當然任何制度,要得到大量的經費(預算)必須是你的項目得到立項,或者帶有目的性,這是肯定的,但不是說沒有規常性不帶目性的預算。
所謂按需分配勞動時間,真正的意義就在於花最小的時間多儘可能多的事情,這就是經濟核算的目的所在。
社會必須鼓勵社會成員儘可能的給社會知識、信息,而不是以玩思維陷阱的名義阻止社會成員給社會提供知識、信息。正如難道因為古代人想不到互聯網、手機、個人電腦等,因為想不到就永遠不該出現?以玩思維陷的名義阻止社會成員給社會提供知識,多數人個人對物的選擇需求就能最大化??這不扯蛋么?正如嬰兒生下來,哪些食物有毒沒有毒,他是不知道的,這些信息是其他人在他成長過程中提供給他的,或者是他以後通過自身社會實踐得到這些信息。
對於社會生產也是,如果你自己寫作或者搞科學發明,自娛自活沒人管你,但你要動用其他社會成員的工作時間或者社會的物資,讓社會理你,那麼自由寫作者或者發明者必須要得到蘇維埃政府專利或者相應部門投稿得到認可,才可能得到經費,而專業人員社會為了鼓勵他們給社會提供有效的知識,專門的不帶目的性的提供預算供養著他們,當然除工資外的預算經費必須用於項目。
在這裡市場經濟中騙經費的教授學者、專家非常多,因為他們完全可以勾結一些人做假帳。
而在計劃經濟中就不可能,因為除工資外,一切物資都是以虛擬資金、計劃價格的形式向計劃部門採購,因而在計劃經濟中造假騙國家經費揮霍是不可能的。
正如中國總理說不要給科學家太多的指標,科學不是計划出來的,但是在市場經濟下,相關的部門也擔心這些專家、教授騙經費怎麼辦,因而下達具體指標是無奈的作法。
而在非商品化制度(計劃經濟),事實上這根本不可能,因為科研經費是虛擬預算,所需的一切物資都是這種虛擬預算以計劃價格的形式統購統銷的向相應一級的計委採購,這些非工資的虛擬預算資金也是不可能實體消費的貨幣貼現的。同時在計劃經濟下,一切都是國家或者說社會的,市場不存在,腐敗份子腐敗了,這些物資能賣給誰??市場都不存在,你告訴我能賣給誰。
計劃經濟下沒有計劃指標,騙科研經費都不可能。相反市場經濟外環境下,沒有指標騙科研經費就是非常容易!無論是對私人基金會,還是國家科研投入都是如此。
——————————————————
另外資本主義技術關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指責計劃經濟。而農產品這些社會都想辦法儘可能的提供保鮮技術,技術做不到,你想都別想,正如100多年前也是市場經濟,可能普通的英國人幾天之內做飛機到香港吃特色食品么?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這些是技術問題,而不是社會制度的問題。
就農產品而言,工業社會無論是蘇聯,還是西方,對大規模生產的農產品,都儘可能的採用更多的技術進行深加工,以減少糧費。如西瓜,如果大量生產,而今年天氣涼爽都不好賣,就會爛掉,你們刀槍不入的市場經濟也不能制度上解決,只能是工業社會的技術來解決,因而建立起很多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計劃經濟非商品化制度下不是產業,而是工業)來減少糧食,如西瓜、西榴這些都可以進行深加工。
因而在計劃經濟下,題主所舉的新疆人,也只能技術達到要求自己做飛機去南方吃,或者保鮮技術達到一定的水準,可以把這些農產品集中的集散出去,又或農業科學家的技術使得北方也能種殖這些水果。
並且題主一個非常古怪的潛邏輯,就是他想要的產品或者商品是坐等就來的,即便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個人都是去超市或者水果市場尋找,要找不到,他可沒有辦法。而這裡他潛邏輯要求計劃經濟中,坐等就來,這不超級扯蛋么
——————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並不是集中計劃與分散計劃的區別,而是非商品化(不為利潤而生產)與商品化(為利潤而生產)的區別。
計劃經濟也可以分散計劃,只不過計劃經濟中生產驅動依賴的不是利潤,而是逐級下撥的預算。就生產集中而言,中國前30年大量的物資集中生產程度,絕對趕不上日本和西方很多發達工業化國家。
而集中計劃,是工業化以來的需要,就我們今天超市裡夠買的物資,很中都實現了更大範圍內的集散生產,如冰激凌、水果,現代的保鮮技術可以使他們集散出去,使得大量生產物資更集中,這些也通過集中控制降低了成本,如很多同樣的物資如果不按資源、人口分布、交通更利程度,無原則的分散生產,就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如果很多技術能達到集中應用的程度,就能使得生產上得到節約。
因而社會制度不應該人為帶著目標去集中或者分散計劃,而應該按工業化及信息傳播需要來進行控制。
空間上當然也有交通領域的計劃,如果是民用產品根本用不著什麼申請,按照人口比例會有運輸計劃,同樣,各種原料運送進廠也是有計劃的行為,通過規劃制定最優方案,以最近地點為主,不足則用其他地方的運過來填補空缺,過多則將剩餘產品運到其他需要之處,這就可以保證空間上的均勻。而個體差異可以通過定製來解決,比如汽車、服裝這類個性化產品,不必批量生產,應由需要者到附近(最近的)廠里申請然後定製然後等一段時間即可。容易個性化的產品批量生產單一的生產過多會導致不滿意和浪費,所以不如提前預定然後投入計劃,個人與集體充分結合,另外可以批量生產一些單一化的產品供給急需。當然,這並不困難,因為以需求為目標則不必像利潤那樣拚命盡多生產,工作時間會縮短而需求會滿足。(當然,有人會問「若一個人想每天一件新衣服、每天一棟新房子」這類的話,這些是窮奢極欲,根本不是合理需求。計劃經濟滿足所有人合理的需求,不是最低生活水平,也不是窮奢極欲,而是較為富足而不縱慾的生活水平,而追求個性也是可以滿足,不過生產與分配必須堅持集體討論決策、計劃指標)。當然又有人會問,如果一樣東西絕對不足怎麼樣,比如黃金這類「值錢的」。當將要或者已經消除貨幣、消滅階級時候,沒有什麼是奢侈品,鑽石也不過是普普通通一顆石頭。而如果是絕對缺乏的物資,大多不是必需品也不是關乎生活的,這些處理,按照《麵包與自由》的觀點,這種情況應該優先弱者,以宣揚互助本能。
不少人經常提這樣的疑問:人的需求千差萬別,計劃經濟怎麼計劃啊?不難死啦?所以計劃經濟無法實現。
其實這些人根本都不懂公有制計劃經濟,而把在私有制市場經濟里看到的現象硬套在公有制計劃經濟上,看到私有制市場經濟里人的需求千差萬別,就認為公有制計劃經濟里人的需求也肯定千差萬別。他們不知道,舟已行矣,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在地面上,我們看到東西都往下落,可是到太空里東西也往下落嗎?所以一到公有制計劃經濟里,情況就完全和私有制市場經濟不同了,人的需求就不千差萬別了。
我們都知道,私有制市場經濟里人的需求千差萬別。拿手機來說,有人想買蘋果,有人想買華為,還有人想買一百塊錢一個的,有人想買幾十萬塊錢一個的。再拿住房來說,有人想買別墅,有人想買大套,有人想買小套等等。為什麼需求如此千差萬別,根源是什麼?
無它,根源就是貧富分化,錢不一樣多。有錢人想買好的,買貴的,窮人就想買便宜的。窮人不喜歡好的,不喜歡貴的?喜歡,但是錢不夠。順便說一句,市場經濟里還有一個普遍現象,東西一多價格就下降,東西一少價格就上漲,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貧富分化。如果大家的錢一樣多,就不會有這樣的現象。
所以由於貧富分化的原因,私有制里人的生活需求千差萬別。
而公有制計劃經濟里沒有貧富分化,東西都是免費供應的,這樣人的需求就一樣了--你想要最好的手機,我也想要;你想要最好的轎車,我也想要。這樣需求就簡單多了。計劃經濟的生產,只要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生產最好的東西就行了。不需要生產一部分高檔的,一部分中檔的,一部分低檔的。而市場經濟的計劃反而很難做,因為貧富不均,人的錢有多有少,所以需要生產高中低檔的,而生產多少高檔的,多少中檔的,多少低檔的,這個計劃很難做,做不好就會虧損。
除此之外,有人還有特殊的需求,例如近視眼需要眼鏡,殘疾人需要輪椅,計劃經濟也很容易根據特殊需要的多少來制定生產計劃。
至於其它的個性愛好,例如有人喜歡黑色的,有人喜歡白色的,這些就更容易計划了,方法可以參照市場經濟的方法。計劃經濟是市場經濟的2.0版,凡是市場經濟的好辦法,計劃經濟都可以參照。比方說手機,多少喜歡黑的,多少喜歡白的,多少喜歡其它顏色的,可以抽樣調查。按調查結果的比例進行生產。然後手機放到店裡,大家免費領取,如果黑色的剩得多,白色不夠,說明大家喜歡白色的多,下次調整一下多生產白色的。其它的個性偏好以此類推。
題主說的空間問題,例如喜歡吃新疆的葡萄,這個可以的,把新疆葡萄運到全國各地分給大家就可以了。但是有知道這些特殊條件下的農業產品是不做生產計劃的,各地盡最大努力多生產就行了。豐收了就多分,減產了就少分。
還有文藝作品也不做計劃,文藝工作者多創作就行了。業餘愛好者也可以創作。文藝作品也都是免費給大眾欣賞的,文藝工作者是拿工資的,不靠賣文藝作品賺錢。業餘愛好者業餘創造,願意免費拿給大眾分享,大眾歡迎。業餘愛好者受大眾歡迎的,可以轉為專業文藝工作者。第一,計劃經濟是計劃經濟,按需分配是按需分配。第二,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分配方式,共產主義是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第三,按需分配的需不是你現在想的這些需,是讓充分自由的人感到愉悅的需。
我認為計劃經濟和按需分配沒有關係,按需分配如果實現更像現在的市場經濟。我覺得未來按需分配的實現必然依託於互聯網,按需分配也是有範圍的,所有可以按需分配的物品信息都放在網上你需要什麼就點一下然後再生產。食品之類的生活必需品由政府統計每一段時間的總需求量然後生產,如果人們有意見就向政府提,政府再做出相應調整,所有服務行業都是通過互聯網提前預約的,如果爆滿那就只能等了(我覺得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這種現象,因為按需分配社會裡人們工作時間不會比現在少太多,空餘時間沒那麼多,讓更多的人從事服務行業也能解決這個問題)。至於時間與空間上的問題就只能等待科技進步了,題中所舉的例子倒是很好解決,去南方旅遊順便吃就好。最後我說一句現在的生產力水平還不能實現,想要實現最快的做法不是等待可控核聚變之類的實現,而是通過普及互聯網教育,大幅度提升人們教育水平,在通過互聯網管理讓每個人都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提升生產力,讓生產力達到要求,實現按需分配社會。 我通篇只提按需分配不提共產主義公有制的原因是我覺得按需分配可以是私有制,實現按需分配的目的也不是平等自由而是為了更高的社會效率。以後有時間我會寫一篇長回答仔細講一下為什麼。
計劃經濟下的產品,分生活必需品,享受品。
對生活必需品,免費。既然是免費,就按統一規格來生產可以了。為了防止有人浪費,可以用證票來限制消費額,每月將電子證票發到手機上。
如果有人不願意要免費的,那麼他就是追求享受了。
對享受品可以實施高價定製的方式。
高價定製的辦法非常簡單,就象在淘寶預購一樣,將設計好的產品圖片放上去,定購的數目達到一定數量就開工,沒達到訂購量錢就原路退回。
產品的設計則是開放的,誰都可以放自己的設計上去。但一定要定購的人達到一定數目才可以生產。設計者則可以對每位顧客收取一定設計費,優秀設計者會象知乎大V一樣,有數量龐大的粉絲,足以讓他有無窮動力去推陳出新。
鑒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很多非常小眾的產品,即使選購的人數百分比很小,都可以獲得足夠數量去生產,產品的豐富程度,是市場經濟遠遠不能相比的。
這叫按需生產,完全杜絕了市場經濟下盲目猜測搞生產造成的浪費。
農產品的生產則按日本農協的辦法好了,現在日本的農業就是純計劃經濟,供應品種確定後,農協下訂單讓農民種,少了就賣貴。多了適當降價,但絕對不會虧本。農民只管種不管賣,農忙幹完幾個月,就出國旅遊了。
這種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現在農民一窩蜂種某種東西,導致價格大賤血本無歸的現象。
文化產品不需要做計劃,對藝術家提供一份固定工資,他們全憑自己靈感去創作,沒有版權,大家隨意享受。
就是因為無法解決啊,所以計劃經濟失敗,理論上實踐上都是如此,更可怕的是他會造就一個新階級,權力橫行的社會。按照之前奧派駁蘭格教授的觀點,計劃的失敗是必然原因如下。第一,計劃經濟下無數人消費騙好無法模擬和計劃,得不到足夠信息,而市場經濟價格機制就是直接反應市場信息的,根據有效市場說法,信息迅速的反應到商品中,價格就代表了一切信息。人們對一件東西的偏好,比如有的喜歡高的低的紅的綠的都會反應在價格中,摒棄沒用的,保留有用的。只有分散決策才能解決,市場本質上就是一個分散式可根據規模調節的超級計算機。第二,沒了價格信息,生產成本的核算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在實踐中也是,蘇聯就不要碧蓮了,用國外市場價格來核算成本。第三,創新無力,創新就是未知,計劃是根據已知生產,請問你生產已知的東西,創新個毛。這就是為什呢我們的國企無創新無故事,股價半死不活。他靠計劃來創造需求,搞一堆坦克導彈給你,這tm也叫需求?這個事兒其實沒什麼好爭論的,早就有定論的事兒了,德布魯拿數學直接推出來的。
隨著能源技術,運輸技術的改進和成本降低,以及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的運輸成本高,主要還是因為能源成本高,未來如果地熱發電,核能發電和可控核聚變發電充分普及的話,廉價而穩定的能源就能使得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況且以現在的高鐵技術已經能實現橫跨歐亞三到四天即可完成運輸,比飛機運輸成本降低很多了,而未來的真空管磁懸浮列車技術將可以實現按小時甚至分鐘來計算的超遠距離的運輸,時間成本就會越來越低。
舉個例子,過去的楊貴妃吃荔枝的成本,和現在的西安人吃荔枝的成本,是不是不可同日而語呢?
還有當科技再度發展,實現了能量合成技術,每家每戶都普及了這種機器,你想要什麼就給你做出來什麼,以分子和原子的形式給你做出來,想吃什麼想穿什麼,隨你所願,是不是就真正實現了按需分配了呢?
因此解決按需分配的難題,根本還是在於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時間和空間的壓縮是人類進步史的縮影,這個問題本質上求的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和解放,馬克思對此回答的非常充分,那就是共產主義,對於共產主義,馬克思本人沒有任何的規定性,因為共產主義是一種運動。
資本主義的體制下(特指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技術為資本服務,因為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導致技術蘊含危機,但解決危機的方法也在技術中。
蘇聯計劃經濟,技術為國家服務,但是因為蘇聯本身是總資本家(搞不明白這點的是連馬克思的理論立場都沒明白的人),技術還是在為資本服務,只是資本不以貨幣形態出現。
按需分配有兩層含義:
一,按需分配生產資料而不是按需分配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你想造汽車來賺工分的時候,你不需要因為沒有機床和廠房而不得不淪為擁有它們的人的奴隸,你只需要證明你有技能造汽車掙工分,然後用工分來換住房汽車麵包牛奶這些生活資料。二,按需生產主要是為了防止生產無限擴張導致的經濟危機,這不代表我們不能適度過量生產,這叫做冗餘,用來提高系統魯棒性的。
另一方面,在操作中確實出現了信息傳達不暢的問題,使得計劃經濟難以維繫,這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承認的,無非是生產力還不夠發達。信息革命已經大幅改善了這一狀況,未來計劃經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按需分配生活資料很大可能出現是因為生產自由生產力極大解放,也沒必要爭個你死我活,乾脆按需分配,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做不到也可以通過工分制度來鼓勵競爭和創新發明。分享一點我的想法,歡迎大家探討。
計劃經濟和按需分配應該是這樣的:
按需分配是你自己來決定。你需要你就多拿,不需要你就少拿。而計劃經濟是社會因為生產力高度發展,社會有能力生產你們需要各項生活所需。計劃經濟的任務主要是隨著人們要求不斷發展,提出下一階段的生產量,以避免生產混亂。比如座機電話號碼,很多人經歷過5位數時代。因為逐漸發展,慢慢不夠用了。下了個計劃,升到7位,然後不夠用了,又升到8位。
http://sj.yunnan.cn/article-yn-2012-11-12-2486324.html你需要幾個電話號碼?需要你就申請,快申請滿了就下個計劃多「生產」一點。
比如自助餐,你需要多少?需要多少你吃多少。完全按需分配。餐廳看著快吃完了,再下個計劃多做一點。
假設到以後有可能是什麼:
以後電力越來越豐富,你想全天開著空調開著燈,睡覺都把燈開著。隨便你,反正我們能滿足全部人的需求。如果慢慢發現有點緊張了,下個計劃,明年再多造幾個發電廠。我猜共產主義的計劃經濟和按需分配應該是這樣的。
回到你的問題,
文學創作應該是某個方向內容太少了,比如最近老司機太多了,建議大家少發點車。搞點其他的。其他的需求早就有人需要了,你不是第一個。市面上已經基本滿足了。前面的答主說的差不多了。這是一個好問題。計劃經濟不是萬能的。先說科學技術問題。不論在哪個制度下,科學技術上達不到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就像你說的水果,我們換一下如果我今天在北京,但是我想一分鐘到紐約。以科學技術上來說是不可能的。那麼你說在哪個制度下?人民會向國家提出這樣的需求呢?再來就是人的需求不同。這同樣是不準確的,比如說你要蘋果,另一個人要華為。這實際上是不經過思考的問題。我覺得市場經濟加劇了這種思維模式。實際上如果不考慮華為和蘋果作為商品的交換價值。實際上無非是性能差別,這不就是科學技術上的問題么。並且,我認識市場經濟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或者特點。就是生產方面。忘記了商品本事是工具,而現在商品作為工具的性質弱化了,它背後的交換價值被放大了。理論來說如果我需要一個手機,即使是性能方面華為也可以滿足我,但是因為蘋果的交換價值更大,所以我去買了蘋果。這種現象不是個例吧。
我是個小說作者,作者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作品被全世界看到,我希望我的小說被知乎2000萬用戶看,要求你們每天打開知乎首先出現我的小說,一個小時內不能退出或切換其他頁面,請問 @張義潮 計劃經濟如何滿足這個需求
推薦閱讀:
※很多高危且技能相對密集型行業,經常玩著命、累成狗,收入不到某些行業的十分之一,這符合經濟學的解釋么?
※高收入,低物價,可能嗎?
※如何辯證地看待長尾理論和二八定律,看似有所矛盾?又有哪些運用的好的例子?
※從經濟上來看,財富流向國外,如官員富商的財產轉移海外有什麼影響?
※如何評價星巴克的新產品 Unicorn?
TAG:市場經濟 | 計劃經濟 | 科學社會主義 | 共產主義communism | 時間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