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是思惟的盡頭嗎?

比如,色法中的極微,心法中的剎那。微塵如果能夠分割,則不是極微,而如果有一個實在的能被稱為極微的微塵則必然能被分割,這樣無法被思維的極微的概念,類似於數學中的無限小,達到了思惟的盡頭,是否和空性有關呢?


思維,總是起於自己的架構和最初的概念,而因此成為思維難以思維實相乃至超越自身之處,那麼根本佛法的辦法,不是在此繼續觀想和構造更多的概念和語法(例如空性、極微等),而是不斷地解除概念、擊穿架構~~


糾結這種問題其實是一種煩惱的體現。

思維的盡頭是六入。

思維,準確的說法是作意。作意是名法的一種,緣於觸所生的想、受即意行而起,表現在一段意念的升起。

所以觀察思維本身,其前身是觸;而觸的前身是六入,即內六處與外六處的聚合。六入決定了你能夠觀察到的一切,而你能夠觀察到一切決定了你的思維。

一個沒有真正品嘗過橘子味道的人,是無法思維出有關橘子味道的意念的,就算有一萬個吃過橘子的人跟他描述,他也不可能產生有關橘子味道的正確想法。除非某一天他親自吃了橘子,有了對應的六入。

六入不同,觀察結果也不同;而擁有什麼樣的六入取決於業報出的名色。

所以,「極微」、「剎那」,都只是在特定的六入的領域能夠觀察到的「極微」和「剎那」,本質上是六入產生的相。對於未有禪定的人而言,連這「極微」、「剎那」都沒有;同樣的,在沒有掃描隧道顯微鏡之前,人類也想像不到更細微的物理學結構。

通過觀察思維的過程最終可以發現思維的局限性的,而發現了思維的局限性,就不再會有對相的執取這種煩惱。


無限小是空?那無限大是不是空?

空性往往還連帶著一個詞兒,智慧。空性智慧……

智慧不是意識,不是念頭,不是認知,不是腦袋瓜子能想明白的東西。

你可以想明白薩特,想明白康德,想明白海德格爾,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在想。

但是佛不是用「想」來證得佛智……

思維是算加法,看誰加上的多。

佛法是算減法,能思維所思維的全放下……

操!不說了,說半天你丫又聽不懂……


空性不是無限小。

我們認為時間或空間等可以不停地細分,最後的結果就稱為無限小。但任何東西無限細分下去,永遠都不會有盡頭,所以就沒有一個無限小的概念。

不過反過來同樣存在矛盾。

就拿時間來說,拿現在這一秒來細分,它如果可以無窮無盡地細分下去,那就不對了,為什麼?因為要從「無窮無盡」的開始構築到現在這一秒,本身也是「無窮無盡」的,帶來的結果就是這一秒不會前進,那時間就停止不動了。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卻又切身感覺時間的流動。

拿空間來說,目前能觀察到的最小構成粒子應該是夸克。如果它還能再繼續無限分下去,那按理來說,一棟別墅的體積與重量應該與一粒米相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都能「無窮無盡」地細分下去。但實際上,我們所感受到的並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看到的不過是種種幻覺,並不是事物的真相。我們通過種種邏輯去推理是推不出空性的,它不是我們所能夠思維得到的。按照問題來說,空性不是思維的盡頭,思維的盡頭還是思維,空性卻超越了思維。

但我們還是要去思維空性,哪怕是去懷疑它。要發願自己終有一天能夠了解到實相。思維同時可以幫助我們從某種層面了解到世界的虛幻,自己多觀察,至少可以活得坦然一點。


不是。

盡頭的話表明它是思維的一部分了,可以從a走向b,反過來b也能回到a,那就是世間生滅法了。而空性是不生不滅的,永恆遍在的,所以不可能局限於一點的,不管是在物理空間還是意識空間。

空性和思維的關係應該描述為空性唯有在思維斷滅,停止之後才會真實顯現。


可分就是假有,一直可分就一切假有,一切假有就一切無自性,就一切皆空。不是分到最後沒了就是空。


是起點


空性是思惟的盡頭嗎?

應該這樣理解,緣起空性思想,是大乘佛學對佛祖原始佛學的繼承與發展。

般若性空學是大乘佛學最早的空性學說。般若性空學是建立於【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基礎之上的。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學最早的般若性空學的經典。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的沒有類似【大般若經】大量採用【空】這一哲學名詞,而是用【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之【一切法】,修行人【不可執有,無所得】來解釋空性思想。

再次重複我原來的觀點,今天2017年10月。讀【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更覺得,【法】【道】本是宇宙的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地合日照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

此句說,天地人都是【法】之周遍,【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生滅,【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如空氣般布滿了人類的時空,但是人類用【符號與假名】來表達【法】,這就以人類的思維局限了【法】的無限可能與無限的必然!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本是有情的執有而形成。【法】中豈有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修行證道之人,【法】中不見有【菩薩之名】。【菩薩之名】本無有,【菩薩】的法相也不可得見,【菩薩】的時空位置你也不可能得見,在世俗世界哪裡有【菩薩】可尋?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此經文中,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平等之概念,都是修行人為了效法佛祖而達到的目標,【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

========================================================================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 心得

爵士貓3 天前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第一

道行般若經序

晉襄陽釋道安撰

  大哉智度!萬聖資通咸宗以成也。地合日照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無形,兩忘玄莫隤然無主,此智之紀也。何者執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為之域耳,非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也。據真如游法性冥然無名者,智度之奧室也。

小品[10]經序

[11]釋僧[12]叡

[0536c18]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薩成佛之弘軌也。

大正藏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地合日照無法不周,不恃不處累彼有名。

此句說,天地人都是【法】之周遍,【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生滅,【法】本是不依靠俗世而如空氣般布滿了人類的時空,但是人類用【符號與假名】來表達【法】,這就以人類的思維局限了【法】的無限可能與無限的必然!

【法】本【無我】【無住】【無相】【無願】,人類既要以種種【假名法相】限制【法】,人類就不會明了【法】是【無名】而【無所擁有】【無所執著】,【法】既是存在於人類的生活之中,但是【法】又是遠離人類的生活而存有。

【法】【道】是整個宇宙的【法】【道】。人類只是一種宇宙的文明形態而已。現代人類5萬年以前才開始存在於地球。現代人類也必將自己毀滅自己。所以人類存於宇宙,必然而且必須接受宇宙的【法】【道】。這就是大般若經【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法即於五蘊,法又離於五蘊】。人類的種種概念,只是為了模擬宇宙的【法】【道】,表達宇宙的【法】【道】。

上述,只是一個老人的胡說而已。不值一提。也是一生經歷的總結。

我年輕時是忠實的傳統中國文化的信徒,自己按照傳統中國文化自已的路走,發現自己走投無路,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走,路越走越寬。

我痛定思痛,才明白業力與輪迴主宰著我們的生活。

傳統中國文化不過是3000年來的輪迴而已。

生活經驗才是真正的【正法】【正道】。

【存在即合理】說出了【正法】【正道】的特質。

---------------------------------------------------------------------------------------------------------------

佛使我說菩薩,菩薩有字便著菩薩,有字無字,何而法中字菩薩?了不見有法菩薩。菩薩法字了無,亦不見菩薩,亦不見其處,何而有菩薩?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7b2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小品般[3]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本是有情的執有而形成。【法】中豈有菩薩之名,菩薩的符號?修行證道之人,【法】中不見有【菩薩之名】。【菩薩之名】本無有,【菩薩】的法相也不可得見,【菩薩】的時空位置你也不可能得見,在世俗世界哪裡有【菩薩】可尋?

--------------------------------------------------------------------------------------------------------------

菩薩當念作是學,當念作是住;當念作是學,入中心不當念是菩薩。何以故?有心無心。」

  舍利弗謂須菩提:「云何有心無心?」

  須菩提言:「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而心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者?如是亦不有,亦不無,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須菩提言:「如是,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

  舍利弗言:「善哉!須菩提,為佛學佛而學者,不說空身慧,空身慧而說最第一。菩薩從是中已得阿惟越致學空,終不復失般若波羅蜜。如是菩薩以在般若波羅蜜中住,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法甚深,菩薩如學。」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7b06]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使我為諸菩薩說所應成就般若波羅蜜。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何等法義是菩薩?我不見有法名為菩薩。世尊!我不見菩薩,不得菩薩,亦不見不得般若波羅蜜,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若菩薩聞作是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如所說行,是名教菩薩般若波羅蜜。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應如是學,不念是菩薩心。所以者何?是心非心,心相本淨故。」

[0537b15]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有此非心心不?」須菩提語舍利弗:「非心心可得若有若無不?」舍利弗言:「不也!」須菩提語舍利弗:「若非心心不可得有無者,應作是言有心無心耶?」舍利弗言:「何[10]法為非[11]心?」須菩提言:「不壞不分別。菩薩聞作是說,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學聲聞地,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欲學辟支佛地,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欲學菩薩地,亦當聞是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中,廣說菩薩所應學法。」

[0537b26]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得不見菩薩,當教何等菩薩般若波羅蜜?世尊!我不見菩薩法來去,而與菩薩作字言是菩薩,我則疑悔。世尊!又菩薩字無決定、無住處。所以者何?是字無所有故。無所有亦無定無處。若菩薩聞是事,不驚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畢竟住不退轉地,住無所住。

小品般[3]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菩薩】首先是心識意念而有,心識意念而持有菩薩的形象,心識中的意念不可認為真的有【實體的菩薩存有】,為何?

心識是緣起緣滅之法,心識不是真有【實體的心】存在。

心識【亦不有,亦不無,亦不能得,亦不能知處】,心識活動是【法】【道】的顯現,不是俗世的客體,說心【有,或者沒有,或者能獲得,或者在某處】。

心識的【亦不有有心,亦不無無心】,就是說【法】【道】已超越人類的思維與語言,不可說【有此心】,也不可說【無此心】。

此經文中,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是平等之概念,都是修行人為了效法佛祖而達到的目標,【欲學阿羅漢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辟支佛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欲學菩薩法,當聞般若波羅蜜,當學,當持,當守。】

------------------------------------------------------------------------------------------------------------------------------------

再次重複我原來的觀點,今天2017年10月。讀【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更覺得,【法】【道】本是宇宙的根本秩序與邏輯。

人類只有謙卑的承認【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緣起性空】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無所擁有,無所獲得】

【一切法對人類就是就是無我之之存有】

【人類用了無數名相試圖表達一切法,這些名相符號都是假設,不是法本身】

【一切法又是通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十七道品,向人類顯示法的存有】

【一切法是超越人類存在的時空維度而存有,一切法是更高維度甚至是十一維度的存有】

知乎用戶:宇宙已經140億歲了,多少文明存在又消亡過,為何沒有文明進化到可以星際旅行,通過蟲洞找到我們?

爵士貓

遊民 哲學 佛學 歷史 考古 海德格爾

明明 1 人贊同了該回答

也許地球文明形式太低級,另外的高級文明已存在於地球。其他的文明方式,就是通過意識或者靈魂的模式,控制地球人。

地球人,如果想實現真正的太空旅行,也只有是以某種靈魂的、意識的方式開展。人的肉體,根本不肯能維持200年的生命,更不要說維持多少光年的生命形式,只有靈魂、意識形式,才可以實現宇宙的星際旅行。

也許在意識模式下,時間不存在了,空間不存在了,我的意識模式就與宇宙的生命直接溝通了。

探討一下多重宇宙論。有一個前提,人只是宇宙信息集合的載體,人的肉體不可能在多重宇宙中存在。人的肉體只是在地球這個大境界中才存在, 人的肉體存有的是有地球時間限制,現在知道不超過200年。 但作為人體上存有的信息集合,他的方式與人體可以完全脫離,【在人體中存有的信息集合體】。是以量子世界的狀態存有的。信息不要受時間空間概念的限制,信息就是一種頻率的概率化的變動,信息的存有維度,就不受人的肉體的維度限制,信息的維度就可以用數學公式抽象的表達。信息集合與其他維度就有聯繫溝通的可能。 信息的維度就可以在十個維度以上,一切皆可能,這就是空性的本質。信息集合與其他維度就有聯繫,就被科幻小說描寫為一個人回到了自己的過去,可以穿越到未來,引發種種荒謬的猜想。 結論是,信息集合存在於多重宇宙論。人的肉體只是存在與地球的維度,人的肉體存活時間在200年之內。

贊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沒有時間的,時間只是心理結構中意識功能運作的一種表現。

時間與空間概念,只是一個有自我意識的人,假定的一個物理量。

時間就如同電影的圖像,存在電腦硬碟上就是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如果以人腦能接受的速度,把一幀一幀的信息集合連續的有序的放出,就形成了人可以理解的電影世界。我們的世界的形成,也和電影類似。

人在夢境里就沒有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在夢裡人可以感知的是,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a圖像、b圖像、c圖像,圖像的只是在無序的顯現,也就是說沒有時間量的顯現。 在夢裡人可以到處遊動,一下在這裡,一下在哪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來回穿越,不同地方的顯現的圖像我們好像在孩童時見過,有的在老年才有。在夢境里,沒空間量的顯現。 人在夢境里,人的意識是處在沒有與他人交往,人的夢境狀態沒有被他人觀察的狀態,也就沒有時間空間。

在監獄,有一種嚴酷的刑法,就是把人關進聽不到任何聲音,沒有任何人接近的,沒有光線的小黑屋。人在小黑屋,就沒有的時間感覺,空間感覺,人的意識就完全崩潰了。任何人在這個條件下都會屈服。

人的意識,就是處於量子狀態。在沒有與外部條件交流,沒有信息溝通的條件下,人單獨的意識是不存在的。人所表達的意識,在被別人觀察的條件下,才能形成與表達,後被儲存,才有了時間空間概念。

人就是宇宙的一個人信息載體,人通過信息與宇宙的其他平行宇宙進行聯繫,人的信息在其他維度的平行宇宙有備份,地球的人只是信息的載體之一。地球的肉體死亡了。但信息沒有消失,又回來。這可以用肉體的人的夢境機理作證明,也是人的瀕死體驗作證明,也可以解釋宗教為何存在。人在宇宙不是孤立的。人是一種信息體,就可以解釋人與光速的矛盾的矛盾,人的信息,確實可以存儲,修改,發出,接受,人的信息物理特性,完全符合現代量子物理的描述。 人就是信息體。肉體的人只是載體,你在其它平行宇宙的載體,就不是人在地球的的肉體外形。因為其他的維度的宇宙生物,生存條件不一樣,你也找不到同樣的你,也沒有科幻小說的與你的祖先同在一起。因為在其他維度的宇宙,你的信息已被修改,只有一個類似的你,沒有一模一樣的你。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無數的運動組成時間,特定的時間組成特定的空間,廣義的時間組成廣義的空間,廣義的空間就是宇宙,所以宇宙=廣義的時間=無數的運動 。這是對宇宙的整體描述,是不錯,哲學上可以這麼說,宇宙就是【一】。但宇宙有了生命體,就有了意識,就有了分別。對於生命體,時間與空間概念就有了生命的意義,宇宙的意義也就被詢問了。生命體,是時間是否存在的提問者。沒有生命體,宇宙的物理描述也就不存在。詢問運動是啥?就缺少了提問題的人。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在最底層的結構中,可以認為是信息構成的,而信息類似現代物理的量子世界的表達。 人類最底層的結構,也是為了信息的接受,存儲,處理,轉換,發出信息的一個最底層的結構。這結構的整體又是一個信息的集合體,這個信息集合體也可以作為整體,與【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相連通。這可以用人的瀕臨死亡的體驗,人的修鍊過程的天人合一予以解釋。 【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的信息的一部分,也作為一個集合整體,與人類的某個人或某些人的信息集合相連通。這就解釋了,耶穌基督認為他是神的兒子,帶來了天父的話。這就證明了,古代的巫師為何會通靈。這就證明了人為何就有了自我意識,邏輯思維,文明的發展。這就證明了為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突然就產生了。這就證明藝術家的藝術靈感為何就有了。 人體的構造是十分獨特的,人的大腦就是自我意識產生的主要結構,大腦有大量的神經元結構,神經元結構的機理十分類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過程。人的生物機體,就是為了實現信息的處理。可以說,人這個生物體,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載體,信息處理的物質硬體結構。一旦人生物體死亡了,他的信息自動的就被【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回收了。【存在】或者說【廣義的宇宙】是多維度的,現在超弦理論甚至推測【廣義的宇宙】的維度高於十個維度。人大腦的信息在【廣義的宇宙】的其他維度中也有備份,至於這備份機理如何就沒有理論可解釋了。

真實是什麼?在數學框架中,真實可能永遠得不到一個完整的最終描述,科學探索者正如受了傷的菲羅克忒忒斯。自然世界中,不依賴於主觀觀測的客觀真實是否存在?在當前的物理學和數學範式中探索心理過程與意識,能否完整地詮釋真實?迄今尚未發現的未來的物理或數學是否有這個能力?

當人們把目光轉向認知的主體時,卻發現量子力學這一解釋客觀世界的理論與主觀意識運行如此貼近。量子意識理論認為,經典力學無法完整解釋意識,意識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如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大腦中存在海量的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意識正是從這些電子的波函數的周期性坍塌中產生。這一假說在解釋大腦功能方面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了解釋意識現象的基礎。

目前有幾種不同的量子意識理論。代表人物有大衛·玻姆、古斯塔夫·波洛伊德、大衛·查爾默斯、羅傑·彭羅斯與斯圖亞特·哈梅羅夫等人。

彭羅斯關於意識和人工智慧的討論,主要是在他的「科普著作」中展開。發端就是著名的《皇帝新腦》(Emperor"s New Mind)一書。他在書中,從數學,邏輯和物理學角度廣泛討論。他的基本的總觀點大致如下:

1. 人的意識(consciousness)是非演算法的,故而無法通過數字電子計算機模擬。

2. 作為人腦活動的意識,其機制不能為目前所知的物理定律所描述。

第二個命題要比第一個命題更強,所以它是建立在第一個命題成立的基礎上的。

首先對第一個命題,彭羅斯主要運用了他對哥德爾定律(G?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的理解進行論證。他的立足點是人的意識中的一小部分(因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並不以複雜的數學思維為主),但也是最能嚴格論證的部分——數學洞察力——是一種能夠從發現已知命題的哥德爾命題(或者說「(系統)超越命題」)的正確性的能力。用更通俗的解釋來說,就是人能夠理解和意識到一條數學命題的正確性及其意義,而不只是純粹做公理的推演和符號的組合。而這個「理解」的能力或潛力作為意識的判據是至關重要的。這個能力是邏輯力求一致的圖靈機所不能具備的

彭羅斯所謂的客觀崩現(Objective Reduction),它是引力(時空的微小扭曲)誘導客觀發生的。它不同於其他量子力學解釋:如觀察者解釋(主觀崩現),認為Reduction發生在觀察者(人)去觀察的剎那,聽上去有那麼點意思,因為人也是由粒子構造的,但這導致更詭異和不可收拾的局面;或者多宇宙解釋(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我們總是處在多個可能的宇宙分支中的一個,從而乖巧地繞過了Reduction過程。

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有一個叫斯圖亞特·漢莫洛夫的麻醉學家專註於意識機制的研究。在1970到80年代左右他關注神經元,同時也是很多其他類型細胞所具有的微管(microtubule)結構的研究

彭羅斯和漢莫洛夫認為,這裡可能就是這個「缺陷」,這個Objective Reduction可能發揮作用的地方。而具體發揮的機制,除了很多未知細節外,他們尋找的是量子相干性(quantum coherence),因為它能夠在意識的宏觀活動甚至信息編碼(例如使用角動量)中產生顯著作用,而非相干的狀態是不足以產生有意義的活動和信息編碼的。彭羅斯認為意識發生在OR產生的時候,更確切地說,這個OR需要是多處(可能是在多個神經元的微管中)協同發生這樣的規模,從而這個活動反映出了時空幾何和宇宙的基礎構造中蘊含的這個宇宙內稟的價值和知識,彭羅斯和漢莫洛夫將其設想其為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柏拉圖世界(Platonic Values),當然這個需要在基礎物理層面的有力的證明。這也是為什麼整個機制叫協同客觀崩現(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簡稱Orch-OR),這裡題目稱之為「目標還原調諧」,

========================================================================

須菩提白佛言:「我熟念菩薩心不可得,亦不可知處,亦不可見何所。是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能及說,亦不能逮說菩薩字。菩薩無有處,處了不可得,亦無如出,亦無如入,亦無如住,亦無如止。何以故?菩薩字了不可得故,無如住,無如止。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當於中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不當於中住。何以故?住色中為行色,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中為行識,不當行識。設住其中者,為不隨般若波羅蜜教。何以故?行識故,是為不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者,菩薩不得薩芸若。」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7c04]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何以故?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則不能成就薩婆若。何以故?色無受、想,受、想、行、識無受想。若色[12]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何以故?是三昧,不可以相得。若是三昧可以相[13]得,先尼梵志於薩婆若智不應生信。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14]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世尊!是名菩薩般若波羅蜜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雖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未具足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終不中道而般涅槃。

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此段經文,把【般若波羅蜜經】與【五蘊】之關係說的十分透徹。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應色中住,不應受、想、行、識中住。為何?

若住色中,為作色行;若住受、想、行、識中,為作識行。若行作法,則不能受般若波羅蜜,不能習般若波羅蜜;不具足般若波羅蜜。

住色中為行色,住痛癢、思想、生死、識中為行識,不當行識。設住其中者,為不隨般若波羅蜜教。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進一步闡述了,般若波羅蜜不住五蘊與解脫的關係。【若色[12]無受則非色;受、想、行、識無受則非識。般若波羅蜜亦無受。菩薩應如是學行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闡述了,般若波羅蜜與【三昧,不可以相得】的關係。先尼梵志以有量智入是法中,入已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識。是梵志不以得[14]聞見是智,不以內色見是智,不以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外色見是智,亦不離內外色見是智;不以內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不以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亦不離內外受、想、行、識見是智。先尼梵志信解薩婆若智,以得諸法實相,故得解脫。得解脫已,於諸法中無取無捨,乃至涅槃亦無取無捨。

-------------------------------------------------------------------------------------------------------------------------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受。不受色者為無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者為無識。般若波羅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無所取,無所得故不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諸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

「複次,舍利弗,薩芸若不受。何以故?菩薩不當持想視薩芸若。設想視者為不了,為如余道人不信薩芸若。何以故?反謂有身。正使余道人信佛,信佛已,反持小道入佛道中;入佛道中已不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受;不受已亦未曉,尚未成;亦不見慧,亦不於內見慧,亦不於外見慧,亦不於余處見慧,亦不於內痛癢、思想、生死、識見慧,亦不於外痛癢、思想、生死、識余處見慧;亦不於余處脫,以學成就佛,了知從法中以脫去,謂法等一泥洹。菩薩莫作是行,莫內外視法,呼與般若波羅蜜等。一切無所受,無所從,誰得法?無所持,無所放,亦無所泥洹想,是故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事。是故,菩薩般若波羅蜜,菩薩已入般若波羅蜜中行,當作是視,何所是般若波羅蜜?在何所般若波羅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處。是故,般若波羅蜜,菩薩當作是念,聞是不懈、不怯、不恐、不畏、不難,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菩薩了知如是。」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7c27]

「復次,世尊!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應如是思惟:『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若菩薩作是思惟觀時,不驚[1]不畏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0538a03]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若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般若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性者,何故說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般若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性,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舍利弗言:「若菩薩於是中學,能成就薩婆若耶?」須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菩薩如是學者,能成就薩婆若。所以者何?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若菩薩如是行者,則近薩婆若。」

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此段經文,談到如何【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不受。不受色者為無色,不受痛癢、思想、生死、識者為無識。般若波羅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無所取,無所得故不受。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

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要不受【一切字法】,不住於【五蘊】,才可以達到三昧無相之法。

一切無所受,無所從,誰得法?無所持,無所放,亦無所泥洹想,是故菩薩般若波羅蜜,亦不受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種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事。

修行人但如此觀想,【當作是視,何所是般若波羅蜜?在何所般若波羅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處。】

何所是般若波羅蜜?不能得。

在何所般若波羅蜜中法?不能知處。

修行人如果這樣修行般若波羅蜜法,【菩薩當作是念,聞是不懈、不怯、不恐、不畏、不難,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菩薩了知如是】。

【何等是般若波羅蜜?是誰般若波羅蜜?若法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耶?』若菩薩作是思惟觀時,不驚[1]不畏不怖,不沒不退,當知是菩薩不離般若波羅蜜行。】

原因在哪裡?

【色離色性,受、想、行、識離識性,般若波羅蜜離般若波羅蜜性,是法皆離自性,性相亦離。一切法無生無成就故】就是【一切法無自性】。

-----------------------------------------------------------------------------------------------------------------------------------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何因曉般若波羅蜜?色離本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離本識,般若波羅蜜離本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如是。」

  舍利弗言:「善哉!須菩提,菩薩設使出是中,便自致薩芸若。」

  須菩提言:「如是菩薩出是中,便自致薩芸若。何以故?薩芸若無所從生,無所從出,如是菩薩疾近作佛。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於薩芸若中無所掛礙。」

  舍利弗言:「善哉!菩薩精進作是語,設使行色為行想,設生色行為行想,設觀色行為行想,設滅色行為行想,設空色行為行想,設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如是菩薩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為不守般若波羅蜜,為不行般若波羅蜜。若想行者,菩薩護行,當莫隨其中。」

  舍利弗謂須菩提:「菩薩當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言:「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觀色行,不滅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癢、思想、生死、識行,不生識行,不觀識行,不滅識行,不空識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觀行;不識滅行,不識空行;亦無見,亦無行,亦無見行;無行無見,亦復無行,亦無止行,如是為無見。何以故?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持。菩薩摩訶薩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諸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知也。菩薩摩訶薩隨三昧者,疾得作佛。」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8a13]

爾時須菩提語舍利弗言:「菩薩若行色行為行相,若生色行為行相,若滅色行為行相,若[2]壞色行為行相,若空色行為行相。我行是行,亦是行相。若行受、想、行、識行為行相,若生識行為行相,若滅識行為行相,若壞識行為行相,若空識行為行相。我行是行,亦是行相。若作是念:『能如是行者,是行般若波羅蜜,亦是行相。』當知是菩薩未善知方便。」

[0538a20]

舍利弗語須菩提:「今菩薩云何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須菩提言:「若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識生,不行識滅,不行識壞,不行識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所以者何?一切法無[3]受故。是名菩薩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壞。菩薩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此段經文重點,就是【 般若波羅蜜離本般若波羅蜜】, 【色離本色,痛癢、思想、生死、識離本識】。般若波羅蜜是離開五蘊的當下本身的運動,才可達到【般若波羅蜜】。

【 菩薩精進作是語,設使行色為行想,設生色行為行想,設觀色行為行想,設滅色行為行想,設空色行為行想,設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如是菩薩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為不守般若波羅蜜,為不行般若波羅蜜。若想行者,菩薩護行,當莫隨其中】

經文提出重要觀點,修行人應該明了,如果對【五蘊之色】有所執著、有所行為,就是直接導致【行想】,有【行想】就會執著於【法相】,就會【不行般若波羅蜜】。

【使行色為行想,生色行為行想,觀色行為行想,滅色行為行想,空色行為行想,識行立欲得為行想,痛癢、思想、生死、識行為行想,生識行為行想,觀識行為行想,滅識行為行想,空識行為行想,】這一系列行為動作,都是修行人【心識】的運行,就是落入【心想行想】。【心想行想】就會產生執著於【法相】,修行人就沒有行是三昧,無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行人如何才是【今菩薩云何行,名為行般若波羅蜜?】

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觀色行,不滅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癢、思想、生死、識行,不生識行,不觀識行,不滅識行,不空識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觀行;不識滅行,不識空行;亦無見,亦無行,亦無見行;無行無見,亦復無行,亦無止行,如是為無見。

經文有進一步解釋正確【行般若波羅蜜】的原因,【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持。菩薩摩訶薩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無有邊、無有正】,強調【一切字法不受字】,一切法不是【法之名號】。

【若菩薩不行色,不行色生,不行色滅,不行色壞,不行色空,不行受、想、行、識,不行識生,不行識滅,不行識壞,不行識空,是名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行般若波羅蜜,不念不行,不念行不行,亦不念非行非不行,是名行般若波羅蜜。】

修行的核心是【諸法無受,三昧廣大,無量無定】

--------------------------------------------------------------------------------------------------------------------

持佛威神,須菩提說是語:「菩薩皆得阿惟越致字。前過去佛時得作佛,隨三昧亦不見三昧,亦無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識三昧,亦不想識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已隨是法者,無有疑。」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所三昧隨行,菩薩已得阿惟越致字?前過去佛時得作佛,可得見三昧處不?」

  須菩提言:「不可得見也。舍利弗,善男子亦不知,亦不了。」

  舍利弗謂須菩提:「何以故不知不了?」

  須菩提言:「亦不得三昧,亦無有三昧,亦不得字。」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8b01]

須菩提承佛威神,而作是言:「若菩薩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我已入。』無如是分別,當知是菩薩已從諸佛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所行三昧,得從諸佛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三昧可得示不?」須菩提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善男子!不分別是三昧。所以者何?三昧性無所有故。」

[0538b09]

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我說汝於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如我所說,菩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若如是學者,是名學般若波羅蜜。」

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修行人【 隨三昧亦不見三昧,亦無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識三昧,亦不想識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為何?【 三昧亦不得三昧,亦無有三昧,亦不得字】。

-修行人【行是三昧,不念不分別:『是三昧我當入,是三昧我今入、我已入。』無如是分別,當知是菩薩已從諸佛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三昧性無所有故。不分別是三昧。】

此經文提到般若波羅蜜經的思想核心,【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語境,進行思維,說修行人【一切法我當入,我今入、我已入。】

一切法不可如俗世的語境,進行分別,在俗世中【一切法性無所有,不可分別】。這就是當今許多修行人的最大誤區。俗世修行人總以為,【得道高僧大德擁有一切法】,大謬矣!

--------------------------------------------------------------------------------------------------------------

佛言:「善哉!須菩提,如我所說,空身、慧、作,是為諸菩薩為隨般若波羅蜜教,菩薩作是學為學般若波羅蜜也。」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菩薩學如是,為學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問佛言:「如是為學何法?」

  佛言:「如是菩薩為學無所學法。何以故?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舍利弗言:「誰能得是法?」

  佛言:「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舍利弗白佛言:「菩薩作是學為不學。」

  佛言:「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須菩提言:「天中天,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佛言:「我故自問,若隨所報之。於須菩提意云何?幻與色有異無?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有異無?」

  須菩提報佛言:「爾天中天,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佛言:「云何,須菩提,所想等不隨法從五陰字菩薩?」

  須菩提言:「如是,天中天,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 道行品第一

[0538b12]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如是學,為學何法?」佛告舍利弗:「菩薩如是學,於法無所學。何以故?舍利弗!是諸法不爾,如凡夫所著。」

[0538b15]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有?」佛言:「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0538b20]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如是學,亦不學薩婆若。」佛告舍利弗:「菩薩如是學,亦不學薩婆若。如是學,亦名學薩婆若、成就薩婆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有問:『幻人學薩婆若,當成就薩婆若不?』世尊!我當云何答?」

[0538b25]

「須菩提!我還問汝,隨[4]意答。於意云何?幻異色,[5]色異幻,幻異受、想、行、識耶?」須菩提言:「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0538b29]

「須菩提!於意云何?五受陰名為菩薩不?」「如是,世尊!」

[0538c01]

佛告須菩提:「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小品般若經卷第一

【經文資訊】大正藏第 08 冊 No. 0227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

【菩薩為學無所學法。法無所逮得,莫痴如小兒學】

比喻十分準確。【無所得,是故得無所得法。莫痴如小兒學者,謂有字,不能得,為學習入法中,適為兩痴耳,亦不知,亦不曉,亦不了法。何以故?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說了【無所得法】的關鍵,【有字,不能得】【學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如是不曉不信故,不於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兒學】

又比喻,【菩薩作是學為不學,作是學為不學,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關鍵是【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下面是中心思想,【如無所有,如是有。如是諸法無所有,故名無明。凡夫分別無明,貪著無明,墮於二邊,不知不見,於無法中憶想分別,貪著名色。因貪著故,於無所有法,不知不見,不出不信不住,是故墮在凡夫貪著數中。】

但是凡夫又問,【若有問者,是幻為學佛得作佛?或作是問,當何以教之?】

修行人就直接回答,

【幻與色無異也。色是幻,幻是色,幻與痛癢、思想、生死、識等無異。】

【幻不異色,色不異幻。幻即是色,色即是幻。幻不異受、想、行、識,識不異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

要強調,【菩薩學欲作佛,為學幻耳。何以故?幻者當持此所有,當如持五陰幻如色,色六衰五陰如幻。痛癢、思想、生死、識作是語,字六衰五陰。】

【菩薩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如幻人學。何以故?當知五陰即是幻[6]人。所以者何?說色如幻,說受、想、行、識如幻,識是六情五陰。】

修行人要想證得正果,還是要從【五蘊】入手,明了【法無所得·,五蘊為幻,幻即是識,識即是幻。】【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

道家無為的思想,與佛家的思想【佛不作是學,為學佛得作佛】,是相互呼應。

------------------------------------------------------------------------------------------------------------------------------------


根據科學,空間和時間都不是連續可分割的,存在最小尺度,即普朗克長度,大約為10-33厘米。也就是佛所說的極微,這個極微也是剎那生滅的。

因此如果辨析名色法到了盡頭,也就是極微階段,可以很好的領悟到一切法都是無常、無我、苦(空性)的。


首先,色塵並不是可以無限分解的……這在楞嚴經上已經說得很清楚:分著分著,最後會析入虛空!其次,題主要明白世尊用分解的方法來說微塵是啥目的呢?是要對治那些認為色是實有的偏執的。比如一個腕,當你把它一分為二是,就已經不具備腕的作用了。那還有人執著:是沒腕的作用啊,但是還有泥土的作用啊!那就繼續分下去吧。分著分著,得!連泥土性也沒有了……還執:那還有微塵性啊。好,那就再分。分著分著,最後居然析入虛空了,那還有神馬???這,不是要你沒事去想著玩味的…………當然,如果題主恰恰有這方面的偏執,倒是不妨入於禪定去論證一番;如果沒有這個偏執,實在沒必要在這種破事上浪費事件……

至於說是不是思維盡頭,那顯然不是!到了析入虛空的層面,還僅僅只是破除了「色實有」的執,破執僅僅是為了能正覺於法,無論是共相的、差別相的,都還等著你去一一實證呢(齜牙)

對了,考慮到題主的思維習慣,還是做一件在下極其不願意做的事吧……那就是:用科學去論證佛法。不過估計對題主管用:從科學的角度說,物質也好各種現象也好,也不是可以無限細分的,到了量子的程度,就不可再分了,再分下去,就會失去研究的意義。所謂量子:不可再分的某種信息單位


空性不是思維的盡頭,是一切智慧覺醒的土壤,在空中生萬有,出萬法。


如理作意(我理解為直心酬對佛經)的去思維。你才會明白空性和思維。

如此才可用心去感知,覺悟空性。

真空妙有。緣起性空。

我猜的


空在我眼裡是什麼?是不再需要動腦子去思索了。

那麼,配合著的便是行了,不需要思考行,而是純粹的一種行。因為帶有思考的行,不夠純粹,很繁複。

當然,萬事不可能盡善盡美,只能盡量去領悟空。


斷滅空,析義空,都是誤解。

緣起性空,妙有真空,才是對空性的真正理解!


謝邀!

借用一句話:六根六識緣不到空。

此話最終解釋權歸 @法嘉宗智


觀照空性是對概念和事物的解構


空性就好比把手放在流動的溪水裡,運動的溪水,捕捉不到任何一刻,剛執著於當前手裡觸碰的溪水,溪水已然流動成為過去

突然明白,啊~原來是這樣,這是空性

不知道自己是否表達清楚了,只能打比方了

個人見解


有關又無關,有關為方便,無關不相干


強答。

你的理解很引人深思。

從你的理解,所謂最終歸於極微至無限小,站在時間的維度,那就是「此刻」。

這也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的一個理解維度。


推薦閱讀:

如果媽和媳婦同時掉到河裡,你打算先救誰?
在家佛弟子如何尋找與自己有緣的師父修行?
關於造業的疑問?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禪宗 | 藏傳佛教 |